中儲草:舌尖上的湖南——邵陽豬血丸子

烹飪技巧 美食 草原小鮮 草原小鮮 2017-08-03

豬血丸子又稱血粑豆腐或豬血粑,是湖南邵陽地區的漢族傳統名點,屬於湘菜系。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份,幾乎家家戶戶都制此品,以供數月之需,是當地冬至臘月製作的一種過年食品,有著悠久的傳統。此菜以豆腐為主料,配以適量的豬血和豬肉製成。

中儲草:舌尖上的湖南——邵陽豬血丸子

殺年豬時,以豬膛血、豆腐、肉丁及多種佐料拌和成泥狀,捋成圓形,再用竹篩盛好放置在火炕上,煙燻烤成臘黃。烘烤過程可需要耐心與技巧,烘得少了不行,烘得急了也不行,這才得到臘香撲鼻、風味獨特的豬血丸子。

豬血丸子熏製而成既可以蒸煮也可切片炒吃。做成菜餚之後,吃起來耐嚼味香,堪稱佐酒上品。家鄉一般只有過年前後才會製作這樣的美食,不過,這種丸子易貯存、攜帶,如貯藏得法,可放至第二年的五六月份。

中儲草:舌尖上的湖南——邵陽豬血丸子

這樣的美食,自然也有不少故事傳說:

(一)相傳,宋朝年間,在如今邵陽這塊土地上住著一對孤兒寡母,家中男人早年因病去世,這位母親含辛茹苦地撫養著自己的兒子。母親為了讓兒子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便把兒子送到雲山廟裡面與和尚一起習武。習武很辛苦,可是跟和尚住在一起又只能吃素。母親眼看著兒子一天天瘦下去,很是心疼。尋思做些葷菜送去,以改善兒子的生活,卻又怕廟中方丈不允,以至終日悶悶不樂。整日愁思苦想,終不得妙法。一日,她從集市歸來,見一人家殺豬,突發奇想,急中生智想到把豬血加在水豆腐裡面,即可解葷腥之饞,亦可避佛門戒律。當即討得豬血、買來水豆腐回家,將豆腐搗碎,拌入豬血,再把豆腐捏成球狀,掛於柴火灶上薰幹。再從外表看去,只是一團黑糊糊的東西。這位母親把這黑糊糊的東西拿到廟裡面送給和尚們和兒子吃。方丈納悶,尋問為何物?母親回答,是用水豆腐薰乾製成,方丈於是再無異議。和尚和母親的兒子吃了這種黑糊糊的東西做的菜,感覺很好吃,每頓都能多吃幾碗飯。這樣練起武來,更加有勁了。於是,這位母親就定時送這種黑糊糊的東西到廟裡面給他們做菜吃。後來這位兒子習武下山後,參加朝庭的武藝招考,一舉奪得武狀元。這時,這位善良的母親才告訴大家,她那種黑糊糊的東西不僅僅是用水豆腐做的,裡面還加有豬血的。但是,也沒有人去責怪這位善良的母親了。事情傳開後,邵陽人各家各戶就開始做起這種黑糊糊的東西來了,並給它取個名字叫“血粑”。因其味美,更兼食用後即可高中狀元之傳說,所以民間歷代相傳,一直流傳至今。

中儲草:舌尖上的湖南——邵陽豬血丸子

(二)豬血丸子是陳元亮發明的一道美菜,陳元亮愛吃豬血和豆腐煮湯,但他在隆回縣荷香橋鎮樹竹白山村建寨稱王之後就避諱看到白豆腐,因為荷香橋一帶死了人叫呷豆腐。期中一道菜就是白豆腐煮湯。又叫呷白豆腐。他帶兵打仗怕自己的部隊死人,所以就不能吃豆腐,於是他就用豬血和豆腐再加點肉攪和攪和做成一個一個圓圓的砣砣,再放柴火上烤乾煮來吃,這樣一來,做成的圓砣砣外面看起來黑油油的不再是白白的了,切開裡面又是紅紅的,荷香橋一帶白色代表喪事紅色代表喜事。於是,他大喜!放在口裡一吃,味道比豬血和豆腐煮湯更好吃!並且還好收藏一些!於是,他就取名為血粑粑。現在武岡。洞口一帶還叫血粑。後來人民為了紀念他發明的這道菜,又因它形狀是圓的。就取了陳元亮的小名元子的諧音圓子(土音讀作棉子)。現在正式的名稱叫豬血丸子。

中儲草:舌尖上的湖南——邵陽豬血丸子

(三)傳說,與當地的另一種傳統食品--黑飯有關。相傳,楊家將楊六郎入獄後,楊排風每次去牢中給六郎送飯,都被獄卒吃了。於是楊排風想出了一個主意,用一種植物混合糯米蒸煮成一鍋飯,顏色如同黑炭。而下飯菜就是用外表黑乎乎的血豆腐代替。由於黑乎乎的,這次送的飯獄卒沒敢吃,終於送到了六郎手中。這個故事在當地被流傳開來,為了紀念機智的楊排風,每年的農曆四月八日在當地都會舉辦賽歌等歡慶活動,被稱為“姑娘節”。而黒飯與血豆腐就被當成了傳統食品繼承了下來。

中儲草:舌尖上的湖南——邵陽豬血丸子

中儲草生態農業——做農牧業產業化引導者,打造中國健康肉類標杆品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