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源於河南南陽桐柏山主峰太白頂的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淮河水孕育了淮河美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淮河兒女。

“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這是沿淮兩岸人們婦孺皆知的口頭禪。這句口頭禪也流露出一條玄機,淮河裡的魚是講究時令的。什麼樣的季節出什麼樣的魚,是有規律可循的。

"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源於河南南陽桐柏山主峰太白頂的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淮河水孕育了淮河美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淮河兒女。

“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這是沿淮兩岸人們婦孺皆知的口頭禪。這句口頭禪也流露出一條玄機,淮河裡的魚是講究時令的。什麼樣的季節出什麼樣的魚,是有規律可循的。

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開春美味第一鮮——刀魚

春季裡百花開,清清淮河魚徘徊。這個季節主要產刀魚、鯽魚和鰺子魚,尤其值得說道是刀魚和鰺子魚。

刀魚,古稱鮆,學名魛魚、鱭魚。屬洄游魚類,是淮河裡的報春魚。開春第一鮮,刀魚首當先。刀魚形體修長,頭大尾小,扁薄的就像篾匠所使的篾刀,故稱鱴刀魚。此物腮下生長鬚,像麥芒,周身多刺,腹部銀白,鱗片細碎,肉質細嫩,味美而芳香。

清明前的刀魚最具魅力,以肉細、刺軟、味香而馳名。油炸,肉脆骨酥,馨香盈腔;清蒸上桌,在口、舌的輕抿細吮中,醇鮮味剎那間在脣齒間漾開,直沁心脾。若置以醬油,其色遜味變哎!清明一過,刀魚的刺就會由軟變硬,其味其價也一落千丈了。

鰺子魚是淮河最為常見的小魚,身如柳葉一樣狹長,扁平,鱗白如銀,又名白條魚。

這個小東西個性張揚,偏愛浮著水像箭一樣竄來竄去,也有人把它叫鰺條子或竄條子。在水面上清晰可見其敏捷而矯健的身姿。烹飪方法甚廣,做小魚貼餅、幹炕魚夾饃都招人喜愛。經典的是用其做酥魚湯。將小魚斜切兩截,用雞蛋清、澱粉、蔥、姜、小茴香、辣椒混合物一裹,以熱油炸熟後拋於湯中同煮幾分鐘起鍋,再佐以香醋,那酸香味直衝腦門,開胃又提神,非常爽口!

"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源於河南南陽桐柏山主峰太白頂的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淮河水孕育了淮河美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淮河兒女。

“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這是沿淮兩岸人們婦孺皆知的口頭禪。這句口頭禪也流露出一條玄機,淮河裡的魚是講究時令的。什麼樣的季節出什麼樣的魚,是有規律可循的。

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開春美味第一鮮——刀魚

春季裡百花開,清清淮河魚徘徊。這個季節主要產刀魚、鯽魚和鰺子魚,尤其值得說道是刀魚和鰺子魚。

刀魚,古稱鮆,學名魛魚、鱭魚。屬洄游魚類,是淮河裡的報春魚。開春第一鮮,刀魚首當先。刀魚形體修長,頭大尾小,扁薄的就像篾匠所使的篾刀,故稱鱴刀魚。此物腮下生長鬚,像麥芒,周身多刺,腹部銀白,鱗片細碎,肉質細嫩,味美而芳香。

清明前的刀魚最具魅力,以肉細、刺軟、味香而馳名。油炸,肉脆骨酥,馨香盈腔;清蒸上桌,在口、舌的輕抿細吮中,醇鮮味剎那間在脣齒間漾開,直沁心脾。若置以醬油,其色遜味變哎!清明一過,刀魚的刺就會由軟變硬,其味其價也一落千丈了。

鰺子魚是淮河最為常見的小魚,身如柳葉一樣狹長,扁平,鱗白如銀,又名白條魚。

這個小東西個性張揚,偏愛浮著水像箭一樣竄來竄去,也有人把它叫鰺條子或竄條子。在水面上清晰可見其敏捷而矯健的身姿。烹飪方法甚廣,做小魚貼餅、幹炕魚夾饃都招人喜愛。經典的是用其做酥魚湯。將小魚斜切兩截,用雞蛋清、澱粉、蔥、姜、小茴香、辣椒混合物一裹,以熱油炸熟後拋於湯中同煮幾分鐘起鍋,再佐以香醋,那酸香味直衝腦門,開胃又提神,非常爽口!

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淮河鮑魚”——蜆子

驚蟄以後,清明以前,淮河岸邊的一道美食總會吸引四方吃貨。這道美食便是素有“淮河鮑魚”之稱的蜆子。

蜆子是阜南縣曹集鎮的名吃,是曹集乃至阜南的一張名片。蜆子,屬蛤蜊科雙殼類軟體動物。殼形卵圓,長寸餘,殼色淡褐,稍有輪紋,內白色,棲淺沙中,殼卵圓形、三角形或長橢圓形,兩殼相等,肉可食,味鮮美。

蜆子,產於淮河中上游,生長於急流河道,曹集段河道尤為適宜。當地沿河居民吃蜆子,已司空見慣、由來已久,並通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獨特的做法,口味鮮辣、營養豐富的同時,還能治療很多疾病的功效。

驚蟄以後,清明以前是吃蜆子的最佳時候,此時的蜆子肉肥、嫩美。

"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源於河南南陽桐柏山主峰太白頂的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淮河水孕育了淮河美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淮河兒女。

“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這是沿淮兩岸人們婦孺皆知的口頭禪。這句口頭禪也流露出一條玄機,淮河裡的魚是講究時令的。什麼樣的季節出什麼樣的魚,是有規律可循的。

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開春美味第一鮮——刀魚

春季裡百花開,清清淮河魚徘徊。這個季節主要產刀魚、鯽魚和鰺子魚,尤其值得說道是刀魚和鰺子魚。

刀魚,古稱鮆,學名魛魚、鱭魚。屬洄游魚類,是淮河裡的報春魚。開春第一鮮,刀魚首當先。刀魚形體修長,頭大尾小,扁薄的就像篾匠所使的篾刀,故稱鱴刀魚。此物腮下生長鬚,像麥芒,周身多刺,腹部銀白,鱗片細碎,肉質細嫩,味美而芳香。

清明前的刀魚最具魅力,以肉細、刺軟、味香而馳名。油炸,肉脆骨酥,馨香盈腔;清蒸上桌,在口、舌的輕抿細吮中,醇鮮味剎那間在脣齒間漾開,直沁心脾。若置以醬油,其色遜味變哎!清明一過,刀魚的刺就會由軟變硬,其味其價也一落千丈了。

鰺子魚是淮河最為常見的小魚,身如柳葉一樣狹長,扁平,鱗白如銀,又名白條魚。

這個小東西個性張揚,偏愛浮著水像箭一樣竄來竄去,也有人把它叫鰺條子或竄條子。在水面上清晰可見其敏捷而矯健的身姿。烹飪方法甚廣,做小魚貼餅、幹炕魚夾饃都招人喜愛。經典的是用其做酥魚湯。將小魚斜切兩截,用雞蛋清、澱粉、蔥、姜、小茴香、辣椒混合物一裹,以熱油炸熟後拋於湯中同煮幾分鐘起鍋,再佐以香醋,那酸香味直衝腦門,開胃又提神,非常爽口!

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淮河鮑魚”——蜆子

驚蟄以後,清明以前,淮河岸邊的一道美食總會吸引四方吃貨。這道美食便是素有“淮河鮑魚”之稱的蜆子。

蜆子是阜南縣曹集鎮的名吃,是曹集乃至阜南的一張名片。蜆子,屬蛤蜊科雙殼類軟體動物。殼形卵圓,長寸餘,殼色淡褐,稍有輪紋,內白色,棲淺沙中,殼卵圓形、三角形或長橢圓形,兩殼相等,肉可食,味鮮美。

蜆子,產於淮河中上游,生長於急流河道,曹集段河道尤為適宜。當地沿河居民吃蜆子,已司空見慣、由來已久,並通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獨特的做法,口味鮮辣、營養豐富的同時,還能治療很多疾病的功效。

驚蟄以後,清明以前是吃蜆子的最佳時候,此時的蜆子肉肥、嫩美。

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清蒸撅嘴腰子

夏天裡,水茫茫,大魚小魚排成行。尤其是盛夏,淮河雨水充沛,各色魚類進入活躍期。白魚、鯿魚、鱖魚等趕集一樣,你爭我搶要當浪花中的主角。這裡著重介紹一下白魚、戈丫魚和河蝦。

白魚,也叫淮白魚,體長、個大、身扁,俗稱腰子、腰花。因其頭尾明顯向上翹撅,又被稱作撅嘴腰子。

白魚鱗細、色白、腮小、身瘦、口闊,一般重在三至七公斤,最大可見十公斤以上,適合紅燒、清蒸。偶見仿效徽州臭鱖魚之法燒製臭白魚,味道超乎尋常。

白魚是淮河享有盛名的水產,早就名揚朝野。有史可查的是在夏禹時代已有“淮夷貢魚”的記載,那個貢魚,就是白魚。因其味美絕倫,贏得許多文人騷客對白魚稱讚有加。宋代蘇軾有“三年京國厭藜蒿,長羨淮魚壓楚糟”詩句。楊萬里在《初食淮白魚》中也有“淮白鬚將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違”的佳句。

"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源於河南南陽桐柏山主峰太白頂的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淮河水孕育了淮河美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淮河兒女。

“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這是沿淮兩岸人們婦孺皆知的口頭禪。這句口頭禪也流露出一條玄機,淮河裡的魚是講究時令的。什麼樣的季節出什麼樣的魚,是有規律可循的。

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開春美味第一鮮——刀魚

春季裡百花開,清清淮河魚徘徊。這個季節主要產刀魚、鯽魚和鰺子魚,尤其值得說道是刀魚和鰺子魚。

刀魚,古稱鮆,學名魛魚、鱭魚。屬洄游魚類,是淮河裡的報春魚。開春第一鮮,刀魚首當先。刀魚形體修長,頭大尾小,扁薄的就像篾匠所使的篾刀,故稱鱴刀魚。此物腮下生長鬚,像麥芒,周身多刺,腹部銀白,鱗片細碎,肉質細嫩,味美而芳香。

清明前的刀魚最具魅力,以肉細、刺軟、味香而馳名。油炸,肉脆骨酥,馨香盈腔;清蒸上桌,在口、舌的輕抿細吮中,醇鮮味剎那間在脣齒間漾開,直沁心脾。若置以醬油,其色遜味變哎!清明一過,刀魚的刺就會由軟變硬,其味其價也一落千丈了。

鰺子魚是淮河最為常見的小魚,身如柳葉一樣狹長,扁平,鱗白如銀,又名白條魚。

這個小東西個性張揚,偏愛浮著水像箭一樣竄來竄去,也有人把它叫鰺條子或竄條子。在水面上清晰可見其敏捷而矯健的身姿。烹飪方法甚廣,做小魚貼餅、幹炕魚夾饃都招人喜愛。經典的是用其做酥魚湯。將小魚斜切兩截,用雞蛋清、澱粉、蔥、姜、小茴香、辣椒混合物一裹,以熱油炸熟後拋於湯中同煮幾分鐘起鍋,再佐以香醋,那酸香味直衝腦門,開胃又提神,非常爽口!

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淮河鮑魚”——蜆子

驚蟄以後,清明以前,淮河岸邊的一道美食總會吸引四方吃貨。這道美食便是素有“淮河鮑魚”之稱的蜆子。

蜆子是阜南縣曹集鎮的名吃,是曹集乃至阜南的一張名片。蜆子,屬蛤蜊科雙殼類軟體動物。殼形卵圓,長寸餘,殼色淡褐,稍有輪紋,內白色,棲淺沙中,殼卵圓形、三角形或長橢圓形,兩殼相等,肉可食,味鮮美。

蜆子,產於淮河中上游,生長於急流河道,曹集段河道尤為適宜。當地沿河居民吃蜆子,已司空見慣、由來已久,並通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獨特的做法,口味鮮辣、營養豐富的同時,還能治療很多疾病的功效。

驚蟄以後,清明以前是吃蜆子的最佳時候,此時的蜆子肉肥、嫩美。

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清蒸撅嘴腰子

夏天裡,水茫茫,大魚小魚排成行。尤其是盛夏,淮河雨水充沛,各色魚類進入活躍期。白魚、鯿魚、鱖魚等趕集一樣,你爭我搶要當浪花中的主角。這裡著重介紹一下白魚、戈丫魚和河蝦。

白魚,也叫淮白魚,體長、個大、身扁,俗稱腰子、腰花。因其頭尾明顯向上翹撅,又被稱作撅嘴腰子。

白魚鱗細、色白、腮小、身瘦、口闊,一般重在三至七公斤,最大可見十公斤以上,適合紅燒、清蒸。偶見仿效徽州臭鱖魚之法燒製臭白魚,味道超乎尋常。

白魚是淮河享有盛名的水產,早就名揚朝野。有史可查的是在夏禹時代已有“淮夷貢魚”的記載,那個貢魚,就是白魚。因其味美絕倫,贏得許多文人騷客對白魚稱讚有加。宋代蘇軾有“三年京國厭藜蒿,長羨淮魚壓楚糟”詩句。楊萬里在《初食淮白魚》中也有“淮白鬚將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違”的佳句。

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戈丫魚

戈丫魚,頭大眼小,背青腹黃,有須,光滑無鱗,有黏液。因其脊部和下巴後長有三個硬刺,上一下兩,故稱戈丫魚。

戈丫魚身上的刺堅忍而鋒利,一般人宰殺它十分棘手,極易被刺破手指。行家處理它是有一套技巧的,只需右手的三個指頭並用,中指和二拇指掐著它的下巴那兩個張開的刺,大拇指頂住其嘴部,然後以左手撕其下巴,戈丫魚的肝膽腸子很輕快的就撕出來了。

淮河野生戈牙魚的肉細嫩似豆腐,但就多年吃魚的經驗而言,最值得稱道的還是它肚子裡的魚鰾和魚子。戈牙魚的鰾長在頭身結合處,魚烹製成熟後,它會縮成一小團皺巴巴的白皮囊兒。夾入口中,牙齒輕合,舌尖一託,只覺柔軟滑韌、鮮香麻辣,食後難忘。因為這戈牙魚子嚼在嘴裡,粒兒不大卻具彈性和韌性,回味香鮮,用皖北人的話來講,就叫有嚼頭。

戈丫魚肉鮮、嫩、滑、爽,家常吃法最好。紅燒時配以粉皮、豆腐味道更佳。戈丫魚有好幾種,體形較大的是淮王魚,又名肥王魚、長尾鮠。土語稱鱯子,屬鯰形目,鮠科。頭尖,吻厚,眼小。魚體呈紡錘形,樣似鯰而口在頜下,尾有叉。一般的重在二三斤,大的可以長到七八斤。

戈丫魚是淮河獨有的珍稀魚種。魚體可隨水溫的變化呈青、灰、黃等色交替變幻。因西漢淮南王劉安愛食之故冠之以“王”了。“奶汁淮王魚”有“淮上筵席之珍”的美譽。個頭小些的有青鯖子、黃顙。偏小的叫汪丫魚、刺狗子。此魚在水中會打洞,出水時“咯咯”有聲。因為在麥收季節產量最多,又叫麥黃汪。頭大尾小的呢,喚之為虎頭汪。

"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發源於河南南陽桐柏山主峰太白頂的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淮河水孕育了淮河美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淮河兒女。

“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這是沿淮兩岸人們婦孺皆知的口頭禪。這句口頭禪也流露出一條玄機,淮河裡的魚是講究時令的。什麼樣的季節出什麼樣的魚,是有規律可循的。

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開春美味第一鮮——刀魚

春季裡百花開,清清淮河魚徘徊。這個季節主要產刀魚、鯽魚和鰺子魚,尤其值得說道是刀魚和鰺子魚。

刀魚,古稱鮆,學名魛魚、鱭魚。屬洄游魚類,是淮河裡的報春魚。開春第一鮮,刀魚首當先。刀魚形體修長,頭大尾小,扁薄的就像篾匠所使的篾刀,故稱鱴刀魚。此物腮下生長鬚,像麥芒,周身多刺,腹部銀白,鱗片細碎,肉質細嫩,味美而芳香。

清明前的刀魚最具魅力,以肉細、刺軟、味香而馳名。油炸,肉脆骨酥,馨香盈腔;清蒸上桌,在口、舌的輕抿細吮中,醇鮮味剎那間在脣齒間漾開,直沁心脾。若置以醬油,其色遜味變哎!清明一過,刀魚的刺就會由軟變硬,其味其價也一落千丈了。

鰺子魚是淮河最為常見的小魚,身如柳葉一樣狹長,扁平,鱗白如銀,又名白條魚。

這個小東西個性張揚,偏愛浮著水像箭一樣竄來竄去,也有人把它叫鰺條子或竄條子。在水面上清晰可見其敏捷而矯健的身姿。烹飪方法甚廣,做小魚貼餅、幹炕魚夾饃都招人喜愛。經典的是用其做酥魚湯。將小魚斜切兩截,用雞蛋清、澱粉、蔥、姜、小茴香、辣椒混合物一裹,以熱油炸熟後拋於湯中同煮幾分鐘起鍋,再佐以香醋,那酸香味直衝腦門,開胃又提神,非常爽口!

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淮河鮑魚”——蜆子

驚蟄以後,清明以前,淮河岸邊的一道美食總會吸引四方吃貨。這道美食便是素有“淮河鮑魚”之稱的蜆子。

蜆子是阜南縣曹集鎮的名吃,是曹集乃至阜南的一張名片。蜆子,屬蛤蜊科雙殼類軟體動物。殼形卵圓,長寸餘,殼色淡褐,稍有輪紋,內白色,棲淺沙中,殼卵圓形、三角形或長橢圓形,兩殼相等,肉可食,味鮮美。

蜆子,產於淮河中上游,生長於急流河道,曹集段河道尤為適宜。當地沿河居民吃蜆子,已司空見慣、由來已久,並通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獨特的做法,口味鮮辣、營養豐富的同時,還能治療很多疾病的功效。

驚蟄以後,清明以前是吃蜆子的最佳時候,此時的蜆子肉肥、嫩美。

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清蒸撅嘴腰子

夏天裡,水茫茫,大魚小魚排成行。尤其是盛夏,淮河雨水充沛,各色魚類進入活躍期。白魚、鯿魚、鱖魚等趕集一樣,你爭我搶要當浪花中的主角。這裡著重介紹一下白魚、戈丫魚和河蝦。

白魚,也叫淮白魚,體長、個大、身扁,俗稱腰子、腰花。因其頭尾明顯向上翹撅,又被稱作撅嘴腰子。

白魚鱗細、色白、腮小、身瘦、口闊,一般重在三至七公斤,最大可見十公斤以上,適合紅燒、清蒸。偶見仿效徽州臭鱖魚之法燒製臭白魚,味道超乎尋常。

白魚是淮河享有盛名的水產,早就名揚朝野。有史可查的是在夏禹時代已有“淮夷貢魚”的記載,那個貢魚,就是白魚。因其味美絕倫,贏得許多文人騷客對白魚稱讚有加。宋代蘇軾有“三年京國厭藜蒿,長羨淮魚壓楚糟”詩句。楊萬里在《初食淮白魚》中也有“淮白鬚將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違”的佳句。

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戈丫魚

戈丫魚,頭大眼小,背青腹黃,有須,光滑無鱗,有黏液。因其脊部和下巴後長有三個硬刺,上一下兩,故稱戈丫魚。

戈丫魚身上的刺堅忍而鋒利,一般人宰殺它十分棘手,極易被刺破手指。行家處理它是有一套技巧的,只需右手的三個指頭並用,中指和二拇指掐著它的下巴那兩個張開的刺,大拇指頂住其嘴部,然後以左手撕其下巴,戈丫魚的肝膽腸子很輕快的就撕出來了。

淮河野生戈牙魚的肉細嫩似豆腐,但就多年吃魚的經驗而言,最值得稱道的還是它肚子裡的魚鰾和魚子。戈牙魚的鰾長在頭身結合處,魚烹製成熟後,它會縮成一小團皺巴巴的白皮囊兒。夾入口中,牙齒輕合,舌尖一託,只覺柔軟滑韌、鮮香麻辣,食後難忘。因為這戈牙魚子嚼在嘴裡,粒兒不大卻具彈性和韌性,回味香鮮,用皖北人的話來講,就叫有嚼頭。

戈丫魚肉鮮、嫩、滑、爽,家常吃法最好。紅燒時配以粉皮、豆腐味道更佳。戈丫魚有好幾種,體形較大的是淮王魚,又名肥王魚、長尾鮠。土語稱鱯子,屬鯰形目,鮠科。頭尖,吻厚,眼小。魚體呈紡錘形,樣似鯰而口在頜下,尾有叉。一般的重在二三斤,大的可以長到七八斤。

戈丫魚是淮河獨有的珍稀魚種。魚體可隨水溫的變化呈青、灰、黃等色交替變幻。因西漢淮南王劉安愛食之故冠之以“王”了。“奶汁淮王魚”有“淮上筵席之珍”的美譽。個頭小些的有青鯖子、黃顙。偏小的叫汪丫魚、刺狗子。此魚在水中會打洞,出水時“咯咯”有聲。因為在麥收季節產量最多,又叫麥黃汪。頭大尾小的呢,喚之為虎頭汪。

饞死個人!冬吃鰱子夏吃腰,二把月裡吃鱴刀,舌尖上的淮河美食

淮河河蝦

淮河白米蝦絕對是美味之一,清炒河蝦,是很多人愛吃的家常菜。白米蝦生長快,繁殖力強,當年春季產卵孵化繁殖的小蝦苗,夏季便可捕撈上市。

在綿長1000公里的淮河上,時常可見漁民划著小船,把一種名叫蝦籠的工具放進深深的河底。蝦籠上面繫著白色的泡沫,提醒主人它們所在的位置。每一位漁民,都有自己獨特的泡沫,這樣就不會錯收別人的蝦籠。

蝦籠裡有他們用香油、麵粉、魚骨粉等材料自制的誘餌。蝦聞到誘餌的氣息,圍繞著蝦籠打轉,終於發現了一個小孔,然後它們鑽了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

第二天凌晨3點鐘,捕蝦人就起床了,他們駕船開始收蝦籠,這時候的蝦最多。捕蝦人將蝦一隻只從蝦籠裡抓出來,放進網兜,送到菜市場。一斤河蝦,冬季可以賣到40元一斤,夏季也可以賣到20元一斤。

淮河白米蝦可以爆炒、油炸、油淋、清煮,也可以擠成蝦米做成蝦米丸子。它們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水產食品,頗得消費者青睞。

淮河銀魚

銀魚,過去稱膾殘魚,又名白小。這種魚體長只有半虎口。就是因為它小,捕撈時很費神,需要用小而密的錦綸膠絲濾布才可以逮得著。

每年午季收罷小麥,正是銀魚捕撈季,行話說的好,“場上麥堆尖,河裡銀魚鮮”。該魚全身呈圓柱形,小而剔透,潔白晶瑩,纖柔透明,如玉似雪。其肉肥嫩鮮美,食之不去鰭不吐骨,歷來是沿淮居民喜愛的水中珍品,銀魚羹、銀魚蒸蛋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佳餚。

夏季裡,淮河還有一些常見而量很少的魚類,比如泥鰍、燕魚、罵婆婆魚、死光皮、魛鰍、黃尖、麻雞、紅眼馬郞等。

淮河鯉魚

秋風起,魚歡喜。為了保證一冬之需,秋季魚類歡天喜地的大量進食。瑟瑟的秋風裡,淮河主產鯉魚、鯰魚和草魚。

鯉魚,長相美觀,形態俊俏,無論是活魚還是紅燒後裝入盤中,都十分招人喜愛。靚麗而又華美的容貌,使它成為舊時人們走親訪友和禮尚往來所攜饋贈禮物的首選。從古時一直延續到今天,它還屬結婚慶典中男方下聘禮時的必備物品。

鯉魚肉腥酸味甚濃,要除腥就得抽其筋。將鯉魚從頭下至尾上橫切,以刀背或拍或擠魚肉,就將白若絲線的筋徐徐抽出,這樣吃起來才津津有味。有一道好菜是糖醋鯉魚,色、香、味、形俱全,可稱奇道絕。但在李氏王朝的唐代鯉魚這東西是萬萬吃不得的。因為鯉、李諧音,吃鯉或者殺鯉是要被殺頭的。

鯰魚,渾身呈青灰色,頭大嘴大,有須,無鱗。鯰魚燉豆腐鮮嫩柔滑,是人們較為喜愛的地道家常菜。

草魚,別稱鯇魚、混子、青魚。此魚身大體長,豐腴肥嫩。一般可長到七八斤,大的可達二三十斤。用草魚做酸菜魚是好多人的最愛。殊不知草魚的精髓在其鱗。吃法有兩:鮮溼的,熬魚鱗凍。狀似涼粉,味鮮無比。晒乾的呢,以熱油炸之,焦脆可口,香沁肺腑。

冬鰱、醃魚盛行

冬水涼,魚兒藏。冬天天寒水冷,好多魚類趴窩進入冬眠期,踩著時令而來的鰱魚等便閃亮登場了。

鰱魚,又叫鱅魚,俗語叫鰱子,按長相有胖頭鰱子和小頭鰱子之分。按色澤有白鰱和血鰱之別。此魚生長速度快,一年可以長到三四斤。是冬季淮河的當家魚類。紅燒魚頭或魚頭湯是大眾所鍾愛的美餐。

至於醃鹹魚,淮河野生雜魚也是“英雄輩出”,像噘嘴腰子、黃竄等,都是製作醃魚的首選,因為它們價格適中,大小相宜,肉身厚薄也正好有利於醃透、晒透、泡透、燒透。想吃的時候,把鹹魚取出來一一剪去鰭和尾,剁成塊,用溫水泡上一小時左右,撈出來晾乾水分。另起油鍋爆香蔥段、薑片、花椒和幹辣椒節,待麻香味竄起時,倒入魚塊翻炒,隨後烹入料酒、香醋,摻湯並放白糖和醬油,燜至湯將盡時,撒入味精和切碎的蒜苗就可大功告成。

淮河,這方水土造福了這方魚!這方好魚造福了這方人!

潁州晚報記者 汪樂意 實習生 張康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