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縣美食可口銀磚傳奇

在榮縣,取名有“豆花”倆字的館子遍佈大街小巷,但在食客中叫得響的牌子卻屈指可數。唯“可口銀磚”豆花獨步多年,成為榮州豆花名店。

“可口銀磚”的豆花及蘸水的烹調技藝,歷經張氏家族三代人的傳承和創新,“可口銀磚”的風味日臻完美,享譽巴蜀。

原北京大學教授周本相撰聯頌之:白嫩軟細口感絕,麻辣鮮香味道長。已故著名詩人汪國真走進榮州獨品“可口銀磚”,讚不絕口,與老闆夫婦合影存念。

榮縣老城,自下河街往上河街行走,經老縣委前行20餘步,一條能容單車通行的巷子,橫貫西街。這條毫不起眼的巷子叫“柴巷子”。柴巷子是過去買賣柴禾的集市。

巷子右面,有一排低矮的瓦房,開著幾家豆花飯鋪子。每天清早,各路食客紛至沓來,人頭攢動。食客剛一落座就呼叫起來:豆花一碗、白酒二兩、豬耳朵三兩,蘸水加麻。店夥計隨即唱和,廚房裡應和著,呼叫聲此起彼伏。隨即,雪白的渾漿豆花上了桌,騰騰熱氣,豆漿的清香撲鼻而來。

一塊招牌挑在門額上,“可口銀磚”四個大字十分搶眼。賣豆花的店子,為何稱之“可口銀磚”呢?

“可口銀磚”的老闆張榮發說,這事得從頭說起。

1934年,張的祖母陳淑芬從章佳鄉嫁給了做手工業的祖父張德奇。祖母的父親曾是川內一軍閥的小灶家廚,川菜廚藝十分了得,祖母得其真傳。一年以後,祖父不幸去世,留下遺腹子,家庭一下子失去了收入。不久,父親張洪春出生。

1936年祖母搬出張家,獨自來到西門橋開起了豆花店。直到1951年公私合營,祖母在餐飲服務公司擔任經理。父親張洪春讀過私塾擅長畫畫,在國營“五四”陶廠擔任土陶美工。1966年父親和母親宋慎儀結婚。1967年秋,就有了長子張榮發。

1982年,中國正進行著改革開放。這年張榮發初中畢業,去了園林所做小工。1987年,張榮發辭去了工作,在上河街222號,西街和河街的三叉路口,利用自家門面開起了西門豆花飯店。此時,祖母已退休在家,她手把手的給長孫傳授豆花的製作、蘸水的調配技藝。

那時榮縣趕隔日場,挨近有個300多平米的大茶館賣蓋碗茶,逢場天上百的茶客光顧於此,茶館裡有一口十幾米深的水井,井水豐沛,清冽爽口。西門豆花店磨製豆漿,均採用井水。西門豆花店開張不到半月,生意就異常火爆,六張餐桌輪番接待著一撥又一撥候著位子的客人。西門豆花為何一下子就抓住了食客的胃口?!讓人匪夷所思。

豆花出自黃豆。開始幾年,豆花店採購長山一代的秋季小黃豆。後來張榮發採用東北優質大豆,東北大豆出的豆花量更多,且更為雪白、細滑柔嫩。黃豆提前4個小時(冬天7個小時)井水浸泡。早上3點多鐘起床,第一件事便是磨漿,泡脹的黃豆經過青石磨磨製。初漿磨出後立即上鍋,大火燒開,待泡沫散盡,瀝其豆渣便是豆漿。豆漿的一部分點制豆花,一部分待用。

點制豆花的主料便是膽水,膽水是膽巴稀釋溶解而成。膽巴來自長山鹽礦。在豆漿保持80至90度的時候,開始用膽水點化豆花,一看二觀三勻化,真有禪意點化之功夫。經過約2小時的漫長過程,鍋裡的出現雲朵冉冉,新雪凝聚。

點好的稀豆花,舀進30釐米見方的豆腐箱,箱底有孔瀝水,用紗布蓋上,再加一塊木板,木板上加重擠壓出水分。十多分鐘後,就成了豆腐 。用刀劃成7至8釐米的豆腐塊。

將預備的原汁豆漿倒入鍋中燒開,將豆腐塊取出,劃成一指厚,二指寬的小塊豆腐,放進豆漿中,煮至沸騰,豆腐塊浮起,渾漿豆花即可上桌。

豆花的蘸水至關重要,它決定豆花的品味。西門豆花蘸水便技高一籌,製作十分講究。

蘸水的主要食材便是辣椒和食用油。辣椒採用貴州的小米辣(紅椒),幹海椒剪成段,把米籽和椒皮分開炒,椒皮炒至微糊,米籽炒至金黃。把米籽舂成粉,再將倒入椒皮舂成辣椒麵。然後就是紅油的煉製,食用油採用純正的本地小榨菜籽油。菜籽油在鐵鍋中煎至180度左右,舀出菜油冷卻至80至90度第一次加入辣椒麵;當油溫降至60度左右第二次加入辣椒麵;當油溫降至50度左右,第三次加入辣椒麵。最後拌入郫縣豆瓣,適量食鹽。四道工序,確保紅油色澤紅潤,香氣厚重,稠度有致。而餈粑辣椒則是選用新鮮紅椒,炒熟舂泥,加入熟油,那便是另一番風味。

紅油煉製完畢,則是最後一道工序,調製蘸水。紅油拌入輔料如味精、花椒、芝麻、花生粉、香菜、香蔥、蒜以及自制香料等。少頃,一碟麻辣鮮香的豆花蘸水就調製而成。

渾漿豆花,價廉味美,消費者大多是普通工人、農民以及低收入群體,九十年代一碗豆花才賣六毛,米飯管飽。所以豆花飯一時在榮縣興起數以百家,但張榮發的豆花飯生意依然是全城最好的。

1991年,張榮發的父親有個朋友的筆名叫戴月,他從縣計委的主任崗位退休,是仿趙熙字的高手,全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知名書法家。他常來店裡吃豆花,每每看見豆腐塊在乳白色的豆漿中托出,就沉思一會。一次,他拈起一塊豆腐,突然對張榮發喊道,這可是銀磚呀!對呀,就叫銀磚了,還缺點什麼,讓我再想想。三天後,他再次來到豆花店,幾口酒下肚,頓覺才思奔湧,就衝著張榮發喊,妥了,妥了,加上兩個字——可口,可口銀磚呀!

金秋一天,戴先生送來親手書法的條幅。豆花店裝飾一新,正式掛牌為“可口銀磚”。

1999年12月,老城改造,房屋搬遷,張榮發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門面,“可口銀磚”在榮縣突然銷聲匿跡。

直到2008年地震前,張榮發和夫人才在柴巷子109號、111號租下90平米的店面,“可口銀磚”豆花店再次開張。

老店復活,受到食客熱捧,生意日漸興隆。遇上春節,每天成千的食客光臨豆花店。

2012年,在金碧城第一家210平米的連鎖店正式開張營業,典型的中式裝修,徽派風格的門頭、烽火牆。一下次點亮了新城美食。

2013年底,老城後山巷有一家分店開張。

2014年7月,統一格調的“可口銀磚”豆花店,在自貢市南湖隆重登場,生意異常火爆。

歷經三代人的傳承和不懈創新,近百年光陰沉澱,“可口銀磚”這道榮州名小吃,更顯工匠精神。

榮縣美食可口銀磚傳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