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山東—食在聊城,這些極具地方特色小吃,真的是百吃不厭

聊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當然聊城的美食也他有悠久的歷史。每一種小吃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今天就讓小編帶你細數聊城的特色小吃,邊聽故事,邊品美味。

首先要介紹的自然是小編的家鄉美食“高唐老豆腐”了

舌尖上的山東—食在聊城,這些極具地方特色小吃,真的是百吃不厭

山東人早餐經常吃燒餅和老豆腐。其中山東聊城高唐縣的老豆腐最出名,故名高唐老豆腐。高唐老豆腐又稱豆腐腦,吃起來滑嫩爽口,是遠近馳名的高唐名吃。

高唐老豆腐用精選的上等黃豆製造。製作豆腐腦還是比較複雜的,先將黃豆去皮碾碎,放入水中浸泡,等碾碎的黃豆漲足後,用石磨磨成漿。經煞沫、過包(濾渣)後,入鍋熬成豆汁,退溫後裝入桶或缸內,點入石膏,封口,20分鐘即成豆腐。吃的時候,用平勺撇入碗內,加上滷子和老棉油油等配料便可。

滷子和油的製作有比較特別的地方。滷子用醬油和鹽加水倒入鍋,用八角、花椒、桂皮、姜等10餘種佐料熬製而成;油用棉籽油在文火上熬,邊熬邊去油沫和雜物。數小時以後,放入蔥、甜醬、花椒、茴噴噴鼻等佐料。愛吃辣的人可以放入油炸的紅辣椒,那叫一個香啊。

舌尖上的山東—食在聊城,這些極具地方特色小吃,真的是百吃不厭

臨清清真八大碗

說到“清真八大碗”,在臨清可是家喻戶曉。經過幾代名廚的不斷完善,臨清清真飲食逐漸形成了獨立於其他菜系的“臨清八大碗、九大碗”。“八大碗”即燒肉、燉肉、松花羊肉、黃燜肉、肉雜拌、清汆丸子、圈巧閣、黃燜雞,用於喜事;“九大碗”是在“八大碗”的基礎上去掉一個“肉雜拌”,添加“羊尾燴海帶”和“燴全羊”,用於白事。這些傳統的清真菜品都是上籠蒸的,很少動炒勺,又因回民禁飲酒,嚴格的說這些就是飯菜。但吃起來清香滿口,一湯八味,肥而不膩。

“清真八大碗”是一道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清真複式飯菜,它的形成源自抱碗菜,而抱碗菜的形成又與回回兵有著直接的關係,而回回兵軍屯臨清又與大運河有著必然的聯繫。軍屯就是駐紮在某軍事要地的屯田軍隊。當年,元明王朝在臨清軍屯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護漕運,保護糧倉。據《明史•兵志》記載,“初,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衛所”,大明王朝為了保護臨清漕運大碼頭,在臨清設“臨清衛”,其駐軍級別等同於天津衛、威海衛。

尋根溯源,臨清“清真八大碗”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是臨清穆斯林教徒勤勞、智慧的結晶。

舌尖上的山東—食在聊城,這些極具地方特色小吃,真的是百吃不厭

壽張肉旋子

“壽張肉旋子”據聽說迄今為止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最早源於壽張北街李家,到現在已經有好幾代了。做工精細別致,與眾不同,選用上等羊肉手工剁製成肉餡。和麵時會隨季節調製麵糰,將和好的麵糰揪成“劑子”,再擀成面片,首先先抹一層油,再抹上肉餡,兩手從窄向寬處卷好再用兩手朝相反方向擰壓成旋扁形,再擀成直徑七寸、厚三分的餅,這樣做,層次多如旋狀,故起名叫做“肉旋子”。把做好的旋子餅放鏊子上兩面烙微黃,再放平底鍋內熾烤,平底鍋內放入棗大的磚球進行傳熱,烤至兩面金黃凸起即可。其特點:黃中透紅,外焦裡嫩,香酥可口,別有風味。

舌尖上的山東—食在聊城,這些極具地方特色小吃,真的是百吃不厭

琉璃丸子

“琉璃丸子”這道菜,一般都會出現在陽谷民間喜慶宴席中。它的做法與眾不同,而且經常會以這道菜菜來評價廚師技術的高低。此菜不加任何發泡劑,純用澱粉的糊化原理加工而成,等丸子炸成金黃色,放入熬製好的糖液中顛翻均勻,冷涼後盛入盤中,猶如顆顆珍珠落玉盤,玲瓏剔透,金光閃閃,入口酥脆香甜。

舌尖上的山東—食在聊城,這些極具地方特色小吃,真的是百吃不厭

​聊城鐵公雞

說到聊城“鐵公雞”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老舍先生在青島與肖滌非教授下館子小酌。肖教授帶去一隻聊城燻雞,當下酒菜。老舍品嚐後,稱讚道:“別有風味,生平未曾嘗過。”當得知這種聊城特產尚未命名時,老舍便說:“這雞的皮色黑裡泛紫,還有點鐵骨錚錚的樣子,不是挺像戲裡那個鐵面無私的黑包公嗎?乾脆就叫‘鐵公雞’。”此事傳開後,聊城的燻雞也就這樣得了個“鐵公雞”的名兒。

抗戰期間,這種燻雞基本失傳,解放後才逐步得到恢復,而今人們可以品嚐到香而不膩、別有風味的鐵公雞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