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於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州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於客家了。當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於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製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製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後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烹製牛肉丸湯,碗腳要調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製法,舉一反三演變發展來的。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於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州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於客家了。當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於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製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製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後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烹製牛肉丸湯,碗腳要調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製法,舉一反三演變發展來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一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這種小食的餡由炸蝦改進為菜頭丁(蘿蔔丁)加豬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榮泉的創始人胡榮順、胡江泉兩兄弟在此基礎上,又把這種小食改進為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潮州春餅。春餅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潮州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精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釐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春餅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嚐的著名小吃。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於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州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於客家了。當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於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製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製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後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烹製牛肉丸湯,碗腳要調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製法,舉一反三演變發展來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一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這種小食的餡由炸蝦改進為菜頭丁(蘿蔔丁)加豬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榮泉的創始人胡榮順、胡江泉兩兄弟在此基礎上,又把這種小食改進為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潮州春餅。春餅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潮州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精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釐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春餅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嚐的著名小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豬腳圈

豬腳圈實際上是一種油炸的粿類小食,是潮州頗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

製作豬腳圈需要有特製的工具,一根鐵柄,一頭焊上一個直徑8釐米,高1.5釐米的圓鐵盞。 豬腳圈需用到的材料有芋切成丁(生的芋丁也可以,但蒸熟的芋丁更香)、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還有主料粳米粉和木薯粉加水調成的粉漿。當在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時,倒出即成。

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於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州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於客家了。當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於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製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製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後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烹製牛肉丸湯,碗腳要調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製法,舉一反三演變發展來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一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這種小食的餡由炸蝦改進為菜頭丁(蘿蔔丁)加豬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榮泉的創始人胡榮順、胡江泉兩兄弟在此基礎上,又把這種小食改進為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潮州春餅。春餅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潮州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精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釐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春餅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嚐的著名小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豬腳圈

豬腳圈實際上是一種油炸的粿類小食,是潮州頗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

製作豬腳圈需要有特製的工具,一根鐵柄,一頭焊上一個直徑8釐米,高1.5釐米的圓鐵盞。 豬腳圈需用到的材料有芋切成丁(生的芋丁也可以,但蒸熟的芋丁更香)、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還有主料粳米粉和木薯粉加水調成的粉漿。當在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時,倒出即成。

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鳳凰浮豆乾

鳳凰浮豆乾是潮州市鳳凰鎮聞名遐邇的一地方小食,凡到鳳凰山旅遊的人,都必定要一嘗這名小食而後快。鳳凰浮豆乾為什麼會這麼聞名呢?這首先要歸功於山清水秀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粵東地區一風景奇觀。這裡山勢巍峨屹立,終日雲霧繚繞,飛流瀑布,十分雄偉壯觀。鳳凰山上還有一天池,面積約4萬平方米,常年甘泉噴湧,匯成一波平如鏡的天上湖泊。鳳凰山的泉水,和山上的天池水脈脈相承,特別清冽甘甜,小呷一口,令人如飲天上甘露,且富含各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鳳凰浮豆乾,正是以鳳凰山的山泉水和優質黃豆精製而成,它和一般豆乾不同之處,吃後有著一股特別清爽的感覺,這和它的產地——鳳凰山,清秀的景色,有著同樣的風格。鳳凰山上長滿千奇百怪的奇花異草,蒼松翠柏,山上長有一種鳳凰人稱為“草仔”的小草,青翠色,小葉略圓,高約二三十釐米。這種小草在鳳凰山區幾乎每個角落都可見到,生摘後放到嘴裡一嘗,除有一股淡淡的薄荷味外,還略帶苦甘。鳳凰人吃浮豆乾,都要採來“草仔”,用清水洗淨,和著豆乾,醮醬料一起吃下,有消食開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清爽的浮豆乾,和略帶薄荷味、苦甘味的“草仔”相配,味道上相得益彰,口感非常好,更體現了鮮明的鳳凰山特色。鳳凰浮豆乾在鳳凰地區已有幾百年歷史了,至今仍是潮州人特別喜愛的地方特色小食之一,吃鳳凰浮豆乾時,除要和“草仔”一起吃外,還可醮辣椒蒜泥醋等醬碟進食。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於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州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於客家了。當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於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製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製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後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烹製牛肉丸湯,碗腳要調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製法,舉一反三演變發展來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一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這種小食的餡由炸蝦改進為菜頭丁(蘿蔔丁)加豬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榮泉的創始人胡榮順、胡江泉兩兄弟在此基礎上,又把這種小食改進為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潮州春餅。春餅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潮州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精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釐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春餅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嚐的著名小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豬腳圈

豬腳圈實際上是一種油炸的粿類小食,是潮州頗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

製作豬腳圈需要有特製的工具,一根鐵柄,一頭焊上一個直徑8釐米,高1.5釐米的圓鐵盞。 豬腳圈需用到的材料有芋切成丁(生的芋丁也可以,但蒸熟的芋丁更香)、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還有主料粳米粉和木薯粉加水調成的粉漿。當在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時,倒出即成。

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鳳凰浮豆乾

鳳凰浮豆乾是潮州市鳳凰鎮聞名遐邇的一地方小食,凡到鳳凰山旅遊的人,都必定要一嘗這名小食而後快。鳳凰浮豆乾為什麼會這麼聞名呢?這首先要歸功於山清水秀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粵東地區一風景奇觀。這裡山勢巍峨屹立,終日雲霧繚繞,飛流瀑布,十分雄偉壯觀。鳳凰山上還有一天池,面積約4萬平方米,常年甘泉噴湧,匯成一波平如鏡的天上湖泊。鳳凰山的泉水,和山上的天池水脈脈相承,特別清冽甘甜,小呷一口,令人如飲天上甘露,且富含各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鳳凰浮豆乾,正是以鳳凰山的山泉水和優質黃豆精製而成,它和一般豆乾不同之處,吃後有著一股特別清爽的感覺,這和它的產地——鳳凰山,清秀的景色,有著同樣的風格。鳳凰山上長滿千奇百怪的奇花異草,蒼松翠柏,山上長有一種鳳凰人稱為“草仔”的小草,青翠色,小葉略圓,高約二三十釐米。這種小草在鳳凰山區幾乎每個角落都可見到,生摘後放到嘴裡一嘗,除有一股淡淡的薄荷味外,還略帶苦甘。鳳凰人吃浮豆乾,都要採來“草仔”,用清水洗淨,和著豆乾,醮醬料一起吃下,有消食開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清爽的浮豆乾,和略帶薄荷味、苦甘味的“草仔”相配,味道上相得益彰,口感非常好,更體現了鮮明的鳳凰山特色。鳳凰浮豆乾在鳳凰地區已有幾百年歷史了,至今仍是潮州人特別喜愛的地方特色小食之一,吃鳳凰浮豆乾時,除要和“草仔”一起吃外,還可醮辣椒蒜泥醋等醬碟進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粿汁

粿汁是潮州地區大眾化的地方民間小食,在潮州街上,隨處可見賣粿汁的小食攤。

粿汁是用米漿放在平底鍋上煎熟烤乾而成的。煮時要切成菱形小塊,放在沸水之中,還要調入精鹽、糯米粉漿,吃時再配以蔥珠朥、炸花生仁、滷豆腐乾、滷雞蛋、滷肉和臘腸之類的佐料。

粿汁的特點是具有香馥的稻米香味,經濟可口,製作簡便,是潮州人早晨、午後常吃的點心小食。

在潮州小食中,可以說沒有一款小食像粿條湯那樣大眾化,那樣受群眾喜愛歡迎。可以說一年四季,在潮州幾乎到處都可見粿賣條湯的小食攤。人們在工休肚餓或晚間吃夜宵,都會到路旁小食攤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粿條湯,甚至一日三餐,有人也會吃粿條,以改變一下口味。

粿條質量好壞,很大程度是粳米、水質量所決定的。潮州地區登塘一帶的粿條很有名,那是因為那裡出產的粳米、水質,都很適合製作粿條,口感特好。

粿條在潮州有多種食法,其中最為普遍的是粿條湯。把粿條用刀切成條,裝在一個特製的圓筒型漏勺中,放入湯水鍋中焯熟,倒入碗中(碗中事先可放入一些調味品和料頭,諸如魚露、胡椒粉、蒜頭朥、芹菜粒之類,人們稱之為“拍碗腳”),然後再注入湯水,碗麵上可加些焯熟肉片,或肉丸之類的食物。

粿條也可用來炒,潮州人俗稱“炒粿條”,炒粿條主要調味為老抽和沙茶醬、辣椒醬,配料則可用豬肉片、牛肉片、鮮魷魚、蔥段、豆芽菜、芥藍、韭黃等。如果配料單純用切幼的潮州特產菜脯(即蘿蔔乾),則稱為“炒齋粿”,別有風味。

潮州粿條有一種幹撈的食法,因“撈”後需加入油、醬料等,故在潮州方言稱為“灌”,撈粿條在潮州稱為灌“粿條”。它的吃法是先將粿條在沸騰的湯鍋中焯熟,撈起濾幹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醬、沙茶醬、豬油、味精、魚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條潤滑柔軟的口感和花生醬、沙茶醬濃濃的香味使得許多的年青人都對沙茶粿情有獨鍾,實是一款來潮的朋友不可不嘗的小食。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於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州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於客家了。當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於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製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製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後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烹製牛肉丸湯,碗腳要調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製法,舉一反三演變發展來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一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這種小食的餡由炸蝦改進為菜頭丁(蘿蔔丁)加豬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榮泉的創始人胡榮順、胡江泉兩兄弟在此基礎上,又把這種小食改進為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潮州春餅。春餅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潮州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精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釐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春餅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嚐的著名小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豬腳圈

豬腳圈實際上是一種油炸的粿類小食,是潮州頗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

製作豬腳圈需要有特製的工具,一根鐵柄,一頭焊上一個直徑8釐米,高1.5釐米的圓鐵盞。 豬腳圈需用到的材料有芋切成丁(生的芋丁也可以,但蒸熟的芋丁更香)、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還有主料粳米粉和木薯粉加水調成的粉漿。當在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時,倒出即成。

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鳳凰浮豆乾

鳳凰浮豆乾是潮州市鳳凰鎮聞名遐邇的一地方小食,凡到鳳凰山旅遊的人,都必定要一嘗這名小食而後快。鳳凰浮豆乾為什麼會這麼聞名呢?這首先要歸功於山清水秀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粵東地區一風景奇觀。這裡山勢巍峨屹立,終日雲霧繚繞,飛流瀑布,十分雄偉壯觀。鳳凰山上還有一天池,面積約4萬平方米,常年甘泉噴湧,匯成一波平如鏡的天上湖泊。鳳凰山的泉水,和山上的天池水脈脈相承,特別清冽甘甜,小呷一口,令人如飲天上甘露,且富含各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鳳凰浮豆乾,正是以鳳凰山的山泉水和優質黃豆精製而成,它和一般豆乾不同之處,吃後有著一股特別清爽的感覺,這和它的產地——鳳凰山,清秀的景色,有著同樣的風格。鳳凰山上長滿千奇百怪的奇花異草,蒼松翠柏,山上長有一種鳳凰人稱為“草仔”的小草,青翠色,小葉略圓,高約二三十釐米。這種小草在鳳凰山區幾乎每個角落都可見到,生摘後放到嘴裡一嘗,除有一股淡淡的薄荷味外,還略帶苦甘。鳳凰人吃浮豆乾,都要採來“草仔”,用清水洗淨,和著豆乾,醮醬料一起吃下,有消食開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清爽的浮豆乾,和略帶薄荷味、苦甘味的“草仔”相配,味道上相得益彰,口感非常好,更體現了鮮明的鳳凰山特色。鳳凰浮豆乾在鳳凰地區已有幾百年歷史了,至今仍是潮州人特別喜愛的地方特色小食之一,吃鳳凰浮豆乾時,除要和“草仔”一起吃外,還可醮辣椒蒜泥醋等醬碟進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粿汁

粿汁是潮州地區大眾化的地方民間小食,在潮州街上,隨處可見賣粿汁的小食攤。

粿汁是用米漿放在平底鍋上煎熟烤乾而成的。煮時要切成菱形小塊,放在沸水之中,還要調入精鹽、糯米粉漿,吃時再配以蔥珠朥、炸花生仁、滷豆腐乾、滷雞蛋、滷肉和臘腸之類的佐料。

粿汁的特點是具有香馥的稻米香味,經濟可口,製作簡便,是潮州人早晨、午後常吃的點心小食。

在潮州小食中,可以說沒有一款小食像粿條湯那樣大眾化,那樣受群眾喜愛歡迎。可以說一年四季,在潮州幾乎到處都可見粿賣條湯的小食攤。人們在工休肚餓或晚間吃夜宵,都會到路旁小食攤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粿條湯,甚至一日三餐,有人也會吃粿條,以改變一下口味。

粿條質量好壞,很大程度是粳米、水質量所決定的。潮州地區登塘一帶的粿條很有名,那是因為那裡出產的粳米、水質,都很適合製作粿條,口感特好。

粿條在潮州有多種食法,其中最為普遍的是粿條湯。把粿條用刀切成條,裝在一個特製的圓筒型漏勺中,放入湯水鍋中焯熟,倒入碗中(碗中事先可放入一些調味品和料頭,諸如魚露、胡椒粉、蒜頭朥、芹菜粒之類,人們稱之為“拍碗腳”),然後再注入湯水,碗麵上可加些焯熟肉片,或肉丸之類的食物。

粿條也可用來炒,潮州人俗稱“炒粿條”,炒粿條主要調味為老抽和沙茶醬、辣椒醬,配料則可用豬肉片、牛肉片、鮮魷魚、蔥段、豆芽菜、芥藍、韭黃等。如果配料單純用切幼的潮州特產菜脯(即蘿蔔乾),則稱為“炒齋粿”,別有風味。

潮州粿條有一種幹撈的食法,因“撈”後需加入油、醬料等,故在潮州方言稱為“灌”,撈粿條在潮州稱為灌“粿條”。它的吃法是先將粿條在沸騰的湯鍋中焯熟,撈起濾幹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醬、沙茶醬、豬油、味精、魚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條潤滑柔軟的口感和花生醬、沙茶醬濃濃的香味使得許多的年青人都對沙茶粿情有獨鍾,實是一款來潮的朋友不可不嘗的小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炒糕粿

炒糕粿不僅是潮州一道傳統民間小食,還是一種街頭巷尾十分暢銷的夜宵,又有獨到之處的製法。

要炒糕粿先要蒸糕粿,就是把粳米先磨成粉漿,粉漿中加適量的礬。把粉漿先倒一部分在墊有白布的蒸籠中,先蒸熟第一層,再倒入粉漿,蒸熟第二層,如此反覆下去,一直蒸至有10釐米厚左右。把蒸熟的粿置放到第二天,讓其變硬。要炒時先得把粿切成三角形的小塊,洗淨鍋後放爐上熱油,放下粿塊,調入鹽水、咖喱,炒好後先裝盤,再把香菇、蝦米、雞蛋、豬肉炒香勾芡,淋在炒好的粿塊上。裝盤以後有的還撒上白糖粉。

糕粿由於是一層一層地炊熟,故其粿肉層次分明,又由於調入咖喱,雞蛋,所以色澤鮮黃,既好吃又好看,老少都喜歡。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於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州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於客家了。當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於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製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製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後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烹製牛肉丸湯,碗腳要調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製法,舉一反三演變發展來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一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這種小食的餡由炸蝦改進為菜頭丁(蘿蔔丁)加豬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榮泉的創始人胡榮順、胡江泉兩兄弟在此基礎上,又把這種小食改進為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潮州春餅。春餅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潮州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精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釐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春餅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嚐的著名小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豬腳圈

豬腳圈實際上是一種油炸的粿類小食,是潮州頗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

製作豬腳圈需要有特製的工具,一根鐵柄,一頭焊上一個直徑8釐米,高1.5釐米的圓鐵盞。 豬腳圈需用到的材料有芋切成丁(生的芋丁也可以,但蒸熟的芋丁更香)、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還有主料粳米粉和木薯粉加水調成的粉漿。當在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時,倒出即成。

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鳳凰浮豆乾

鳳凰浮豆乾是潮州市鳳凰鎮聞名遐邇的一地方小食,凡到鳳凰山旅遊的人,都必定要一嘗這名小食而後快。鳳凰浮豆乾為什麼會這麼聞名呢?這首先要歸功於山清水秀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粵東地區一風景奇觀。這裡山勢巍峨屹立,終日雲霧繚繞,飛流瀑布,十分雄偉壯觀。鳳凰山上還有一天池,面積約4萬平方米,常年甘泉噴湧,匯成一波平如鏡的天上湖泊。鳳凰山的泉水,和山上的天池水脈脈相承,特別清冽甘甜,小呷一口,令人如飲天上甘露,且富含各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鳳凰浮豆乾,正是以鳳凰山的山泉水和優質黃豆精製而成,它和一般豆乾不同之處,吃後有著一股特別清爽的感覺,這和它的產地——鳳凰山,清秀的景色,有著同樣的風格。鳳凰山上長滿千奇百怪的奇花異草,蒼松翠柏,山上長有一種鳳凰人稱為“草仔”的小草,青翠色,小葉略圓,高約二三十釐米。這種小草在鳳凰山區幾乎每個角落都可見到,生摘後放到嘴裡一嘗,除有一股淡淡的薄荷味外,還略帶苦甘。鳳凰人吃浮豆乾,都要採來“草仔”,用清水洗淨,和著豆乾,醮醬料一起吃下,有消食開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清爽的浮豆乾,和略帶薄荷味、苦甘味的“草仔”相配,味道上相得益彰,口感非常好,更體現了鮮明的鳳凰山特色。鳳凰浮豆乾在鳳凰地區已有幾百年歷史了,至今仍是潮州人特別喜愛的地方特色小食之一,吃鳳凰浮豆乾時,除要和“草仔”一起吃外,還可醮辣椒蒜泥醋等醬碟進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粿汁

粿汁是潮州地區大眾化的地方民間小食,在潮州街上,隨處可見賣粿汁的小食攤。

粿汁是用米漿放在平底鍋上煎熟烤乾而成的。煮時要切成菱形小塊,放在沸水之中,還要調入精鹽、糯米粉漿,吃時再配以蔥珠朥、炸花生仁、滷豆腐乾、滷雞蛋、滷肉和臘腸之類的佐料。

粿汁的特點是具有香馥的稻米香味,經濟可口,製作簡便,是潮州人早晨、午後常吃的點心小食。

在潮州小食中,可以說沒有一款小食像粿條湯那樣大眾化,那樣受群眾喜愛歡迎。可以說一年四季,在潮州幾乎到處都可見粿賣條湯的小食攤。人們在工休肚餓或晚間吃夜宵,都會到路旁小食攤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粿條湯,甚至一日三餐,有人也會吃粿條,以改變一下口味。

粿條質量好壞,很大程度是粳米、水質量所決定的。潮州地區登塘一帶的粿條很有名,那是因為那裡出產的粳米、水質,都很適合製作粿條,口感特好。

粿條在潮州有多種食法,其中最為普遍的是粿條湯。把粿條用刀切成條,裝在一個特製的圓筒型漏勺中,放入湯水鍋中焯熟,倒入碗中(碗中事先可放入一些調味品和料頭,諸如魚露、胡椒粉、蒜頭朥、芹菜粒之類,人們稱之為“拍碗腳”),然後再注入湯水,碗麵上可加些焯熟肉片,或肉丸之類的食物。

粿條也可用來炒,潮州人俗稱“炒粿條”,炒粿條主要調味為老抽和沙茶醬、辣椒醬,配料則可用豬肉片、牛肉片、鮮魷魚、蔥段、豆芽菜、芥藍、韭黃等。如果配料單純用切幼的潮州特產菜脯(即蘿蔔乾),則稱為“炒齋粿”,別有風味。

潮州粿條有一種幹撈的食法,因“撈”後需加入油、醬料等,故在潮州方言稱為“灌”,撈粿條在潮州稱為灌“粿條”。它的吃法是先將粿條在沸騰的湯鍋中焯熟,撈起濾幹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醬、沙茶醬、豬油、味精、魚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條潤滑柔軟的口感和花生醬、沙茶醬濃濃的香味使得許多的年青人都對沙茶粿情有獨鍾,實是一款來潮的朋友不可不嘗的小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炒糕粿

炒糕粿不僅是潮州一道傳統民間小食,還是一種街頭巷尾十分暢銷的夜宵,又有獨到之處的製法。

要炒糕粿先要蒸糕粿,就是把粳米先磨成粉漿,粉漿中加適量的礬。把粉漿先倒一部分在墊有白布的蒸籠中,先蒸熟第一層,再倒入粉漿,蒸熟第二層,如此反覆下去,一直蒸至有10釐米厚左右。把蒸熟的粿置放到第二天,讓其變硬。要炒時先得把粿切成三角形的小塊,洗淨鍋後放爐上熱油,放下粿塊,調入鹽水、咖喱,炒好後先裝盤,再把香菇、蝦米、雞蛋、豬肉炒香勾芡,淋在炒好的粿塊上。裝盤以後有的還撒上白糖粉。

糕粿由於是一層一層地炊熟,故其粿肉層次分明,又由於調入咖喱,雞蛋,所以色澤鮮黃,既好吃又好看,老少都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無米粿

無米粿有人又稱為水晶球,在潮州已有悠長的歷史了。無米粿粿皮的主料是番薯粉,餡則有兩種。一種是鹹餡,一種是甜餡。鹹餡是用蒸熟的去皮綠豆畔、蝦米茸,經醃製過煮熟的赤肉粒、生蒜茸加魚露、胡椒粉、味精炒勻而成的;而甜餡則是綠豆沙或芋泥。

無米粿從外形上來看,如果包口是尖的,則說明其餡是鹹的,如果包口是圓的,則說明其餡是甜的。

吃無米粿的時候,可在鍋中煎香,也可再在蒸籠中蒸熱吃。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於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州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於客家了。當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於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製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製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後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烹製牛肉丸湯,碗腳要調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製法,舉一反三演變發展來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一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這種小食的餡由炸蝦改進為菜頭丁(蘿蔔丁)加豬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榮泉的創始人胡榮順、胡江泉兩兄弟在此基礎上,又把這種小食改進為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潮州春餅。春餅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潮州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精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釐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春餅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嚐的著名小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豬腳圈

豬腳圈實際上是一種油炸的粿類小食,是潮州頗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

製作豬腳圈需要有特製的工具,一根鐵柄,一頭焊上一個直徑8釐米,高1.5釐米的圓鐵盞。 豬腳圈需用到的材料有芋切成丁(生的芋丁也可以,但蒸熟的芋丁更香)、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還有主料粳米粉和木薯粉加水調成的粉漿。當在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時,倒出即成。

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鳳凰浮豆乾

鳳凰浮豆乾是潮州市鳳凰鎮聞名遐邇的一地方小食,凡到鳳凰山旅遊的人,都必定要一嘗這名小食而後快。鳳凰浮豆乾為什麼會這麼聞名呢?這首先要歸功於山清水秀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粵東地區一風景奇觀。這裡山勢巍峨屹立,終日雲霧繚繞,飛流瀑布,十分雄偉壯觀。鳳凰山上還有一天池,面積約4萬平方米,常年甘泉噴湧,匯成一波平如鏡的天上湖泊。鳳凰山的泉水,和山上的天池水脈脈相承,特別清冽甘甜,小呷一口,令人如飲天上甘露,且富含各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鳳凰浮豆乾,正是以鳳凰山的山泉水和優質黃豆精製而成,它和一般豆乾不同之處,吃後有著一股特別清爽的感覺,這和它的產地——鳳凰山,清秀的景色,有著同樣的風格。鳳凰山上長滿千奇百怪的奇花異草,蒼松翠柏,山上長有一種鳳凰人稱為“草仔”的小草,青翠色,小葉略圓,高約二三十釐米。這種小草在鳳凰山區幾乎每個角落都可見到,生摘後放到嘴裡一嘗,除有一股淡淡的薄荷味外,還略帶苦甘。鳳凰人吃浮豆乾,都要採來“草仔”,用清水洗淨,和著豆乾,醮醬料一起吃下,有消食開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清爽的浮豆乾,和略帶薄荷味、苦甘味的“草仔”相配,味道上相得益彰,口感非常好,更體現了鮮明的鳳凰山特色。鳳凰浮豆乾在鳳凰地區已有幾百年歷史了,至今仍是潮州人特別喜愛的地方特色小食之一,吃鳳凰浮豆乾時,除要和“草仔”一起吃外,還可醮辣椒蒜泥醋等醬碟進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粿汁

粿汁是潮州地區大眾化的地方民間小食,在潮州街上,隨處可見賣粿汁的小食攤。

粿汁是用米漿放在平底鍋上煎熟烤乾而成的。煮時要切成菱形小塊,放在沸水之中,還要調入精鹽、糯米粉漿,吃時再配以蔥珠朥、炸花生仁、滷豆腐乾、滷雞蛋、滷肉和臘腸之類的佐料。

粿汁的特點是具有香馥的稻米香味,經濟可口,製作簡便,是潮州人早晨、午後常吃的點心小食。

在潮州小食中,可以說沒有一款小食像粿條湯那樣大眾化,那樣受群眾喜愛歡迎。可以說一年四季,在潮州幾乎到處都可見粿賣條湯的小食攤。人們在工休肚餓或晚間吃夜宵,都會到路旁小食攤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粿條湯,甚至一日三餐,有人也會吃粿條,以改變一下口味。

粿條質量好壞,很大程度是粳米、水質量所決定的。潮州地區登塘一帶的粿條很有名,那是因為那裡出產的粳米、水質,都很適合製作粿條,口感特好。

粿條在潮州有多種食法,其中最為普遍的是粿條湯。把粿條用刀切成條,裝在一個特製的圓筒型漏勺中,放入湯水鍋中焯熟,倒入碗中(碗中事先可放入一些調味品和料頭,諸如魚露、胡椒粉、蒜頭朥、芹菜粒之類,人們稱之為“拍碗腳”),然後再注入湯水,碗麵上可加些焯熟肉片,或肉丸之類的食物。

粿條也可用來炒,潮州人俗稱“炒粿條”,炒粿條主要調味為老抽和沙茶醬、辣椒醬,配料則可用豬肉片、牛肉片、鮮魷魚、蔥段、豆芽菜、芥藍、韭黃等。如果配料單純用切幼的潮州特產菜脯(即蘿蔔乾),則稱為“炒齋粿”,別有風味。

潮州粿條有一種幹撈的食法,因“撈”後需加入油、醬料等,故在潮州方言稱為“灌”,撈粿條在潮州稱為灌“粿條”。它的吃法是先將粿條在沸騰的湯鍋中焯熟,撈起濾幹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醬、沙茶醬、豬油、味精、魚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條潤滑柔軟的口感和花生醬、沙茶醬濃濃的香味使得許多的年青人都對沙茶粿情有獨鍾,實是一款來潮的朋友不可不嘗的小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炒糕粿

炒糕粿不僅是潮州一道傳統民間小食,還是一種街頭巷尾十分暢銷的夜宵,又有獨到之處的製法。

要炒糕粿先要蒸糕粿,就是把粳米先磨成粉漿,粉漿中加適量的礬。把粉漿先倒一部分在墊有白布的蒸籠中,先蒸熟第一層,再倒入粉漿,蒸熟第二層,如此反覆下去,一直蒸至有10釐米厚左右。把蒸熟的粿置放到第二天,讓其變硬。要炒時先得把粿切成三角形的小塊,洗淨鍋後放爐上熱油,放下粿塊,調入鹽水、咖喱,炒好後先裝盤,再把香菇、蝦米、雞蛋、豬肉炒香勾芡,淋在炒好的粿塊上。裝盤以後有的還撒上白糖粉。

糕粿由於是一層一層地炊熟,故其粿肉層次分明,又由於調入咖喱,雞蛋,所以色澤鮮黃,既好吃又好看,老少都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無米粿

無米粿有人又稱為水晶球,在潮州已有悠長的歷史了。無米粿粿皮的主料是番薯粉,餡則有兩種。一種是鹹餡,一種是甜餡。鹹餡是用蒸熟的去皮綠豆畔、蝦米茸,經醃製過煮熟的赤肉粒、生蒜茸加魚露、胡椒粉、味精炒勻而成的;而甜餡則是綠豆沙或芋泥。

無米粿從外形上來看,如果包口是尖的,則說明其餡是鹹的,如果包口是圓的,則說明其餡是甜的。

吃無米粿的時候,可在鍋中煎香,也可再在蒸籠中蒸熱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肖米

肖米作為傳統潮州小食,在過去潮菜筵席中,往往被作為配桌點心。

潮州的肖米,起源於北方的“燒賣”。過去北方地區,有一種小食以肉料為餡,以麵粉作皮,這種小食大都是小攤小販當街擺賣。由於北方天氣寒冷,所以這些小攤小販在擺賣這種點心時,便要將其放置小籠中,燒熱爐火不斷溫熱它,故這種小食便名為“燒賣”。後來“燒賣”這種小食被移植到南方來,一些地方以讀音來給它叫名字,便有了許多讀音相近的不同名字,如“燒米”、“肖米”、“小米”等,但實際都是源於“燒賣”的一種小食。

肖米的皮製作十分精細,要求中間稍厚,四周略薄,且要呈不規則的菊花狀。

肖米的餡也十分豐富,有赤肉、白肉、鮮蝦、筍切成的幼粒,還要調入精鹽、味精、胡椒粉、老抽、白糖、豬油等,吃時再配以浙醋為醬碟,開胃消食,餘味無窮。

肖米呈小圓柱型,上面部分像極一朵可愛的小芻菊,很是賞心悅目。

潮州肖米和廣州肖米在餡的製作上略有不同,廣州肖米的餡全部是肉類,而潮州肖米的餡則要加入一些鮮筍,這樣吃起來沒那麼肥膩,而且口感也更爽。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於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州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於客家了。當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於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製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製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後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烹製牛肉丸湯,碗腳要調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製法,舉一反三演變發展來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一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這種小食的餡由炸蝦改進為菜頭丁(蘿蔔丁)加豬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榮泉的創始人胡榮順、胡江泉兩兄弟在此基礎上,又把這種小食改進為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潮州春餅。春餅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潮州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精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釐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春餅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嚐的著名小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豬腳圈

豬腳圈實際上是一種油炸的粿類小食,是潮州頗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

製作豬腳圈需要有特製的工具,一根鐵柄,一頭焊上一個直徑8釐米,高1.5釐米的圓鐵盞。 豬腳圈需用到的材料有芋切成丁(生的芋丁也可以,但蒸熟的芋丁更香)、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還有主料粳米粉和木薯粉加水調成的粉漿。當在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時,倒出即成。

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鳳凰浮豆乾

鳳凰浮豆乾是潮州市鳳凰鎮聞名遐邇的一地方小食,凡到鳳凰山旅遊的人,都必定要一嘗這名小食而後快。鳳凰浮豆乾為什麼會這麼聞名呢?這首先要歸功於山清水秀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粵東地區一風景奇觀。這裡山勢巍峨屹立,終日雲霧繚繞,飛流瀑布,十分雄偉壯觀。鳳凰山上還有一天池,面積約4萬平方米,常年甘泉噴湧,匯成一波平如鏡的天上湖泊。鳳凰山的泉水,和山上的天池水脈脈相承,特別清冽甘甜,小呷一口,令人如飲天上甘露,且富含各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鳳凰浮豆乾,正是以鳳凰山的山泉水和優質黃豆精製而成,它和一般豆乾不同之處,吃後有著一股特別清爽的感覺,這和它的產地——鳳凰山,清秀的景色,有著同樣的風格。鳳凰山上長滿千奇百怪的奇花異草,蒼松翠柏,山上長有一種鳳凰人稱為“草仔”的小草,青翠色,小葉略圓,高約二三十釐米。這種小草在鳳凰山區幾乎每個角落都可見到,生摘後放到嘴裡一嘗,除有一股淡淡的薄荷味外,還略帶苦甘。鳳凰人吃浮豆乾,都要採來“草仔”,用清水洗淨,和著豆乾,醮醬料一起吃下,有消食開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清爽的浮豆乾,和略帶薄荷味、苦甘味的“草仔”相配,味道上相得益彰,口感非常好,更體現了鮮明的鳳凰山特色。鳳凰浮豆乾在鳳凰地區已有幾百年歷史了,至今仍是潮州人特別喜愛的地方特色小食之一,吃鳳凰浮豆乾時,除要和“草仔”一起吃外,還可醮辣椒蒜泥醋等醬碟進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粿汁

粿汁是潮州地區大眾化的地方民間小食,在潮州街上,隨處可見賣粿汁的小食攤。

粿汁是用米漿放在平底鍋上煎熟烤乾而成的。煮時要切成菱形小塊,放在沸水之中,還要調入精鹽、糯米粉漿,吃時再配以蔥珠朥、炸花生仁、滷豆腐乾、滷雞蛋、滷肉和臘腸之類的佐料。

粿汁的特點是具有香馥的稻米香味,經濟可口,製作簡便,是潮州人早晨、午後常吃的點心小食。

在潮州小食中,可以說沒有一款小食像粿條湯那樣大眾化,那樣受群眾喜愛歡迎。可以說一年四季,在潮州幾乎到處都可見粿賣條湯的小食攤。人們在工休肚餓或晚間吃夜宵,都會到路旁小食攤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粿條湯,甚至一日三餐,有人也會吃粿條,以改變一下口味。

粿條質量好壞,很大程度是粳米、水質量所決定的。潮州地區登塘一帶的粿條很有名,那是因為那裡出產的粳米、水質,都很適合製作粿條,口感特好。

粿條在潮州有多種食法,其中最為普遍的是粿條湯。把粿條用刀切成條,裝在一個特製的圓筒型漏勺中,放入湯水鍋中焯熟,倒入碗中(碗中事先可放入一些調味品和料頭,諸如魚露、胡椒粉、蒜頭朥、芹菜粒之類,人們稱之為“拍碗腳”),然後再注入湯水,碗麵上可加些焯熟肉片,或肉丸之類的食物。

粿條也可用來炒,潮州人俗稱“炒粿條”,炒粿條主要調味為老抽和沙茶醬、辣椒醬,配料則可用豬肉片、牛肉片、鮮魷魚、蔥段、豆芽菜、芥藍、韭黃等。如果配料單純用切幼的潮州特產菜脯(即蘿蔔乾),則稱為“炒齋粿”,別有風味。

潮州粿條有一種幹撈的食法,因“撈”後需加入油、醬料等,故在潮州方言稱為“灌”,撈粿條在潮州稱為灌“粿條”。它的吃法是先將粿條在沸騰的湯鍋中焯熟,撈起濾幹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醬、沙茶醬、豬油、味精、魚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條潤滑柔軟的口感和花生醬、沙茶醬濃濃的香味使得許多的年青人都對沙茶粿情有獨鍾,實是一款來潮的朋友不可不嘗的小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炒糕粿

炒糕粿不僅是潮州一道傳統民間小食,還是一種街頭巷尾十分暢銷的夜宵,又有獨到之處的製法。

要炒糕粿先要蒸糕粿,就是把粳米先磨成粉漿,粉漿中加適量的礬。把粉漿先倒一部分在墊有白布的蒸籠中,先蒸熟第一層,再倒入粉漿,蒸熟第二層,如此反覆下去,一直蒸至有10釐米厚左右。把蒸熟的粿置放到第二天,讓其變硬。要炒時先得把粿切成三角形的小塊,洗淨鍋後放爐上熱油,放下粿塊,調入鹽水、咖喱,炒好後先裝盤,再把香菇、蝦米、雞蛋、豬肉炒香勾芡,淋在炒好的粿塊上。裝盤以後有的還撒上白糖粉。

糕粿由於是一層一層地炊熟,故其粿肉層次分明,又由於調入咖喱,雞蛋,所以色澤鮮黃,既好吃又好看,老少都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無米粿

無米粿有人又稱為水晶球,在潮州已有悠長的歷史了。無米粿粿皮的主料是番薯粉,餡則有兩種。一種是鹹餡,一種是甜餡。鹹餡是用蒸熟的去皮綠豆畔、蝦米茸,經醃製過煮熟的赤肉粒、生蒜茸加魚露、胡椒粉、味精炒勻而成的;而甜餡則是綠豆沙或芋泥。

無米粿從外形上來看,如果包口是尖的,則說明其餡是鹹的,如果包口是圓的,則說明其餡是甜的。

吃無米粿的時候,可在鍋中煎香,也可再在蒸籠中蒸熱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肖米

肖米作為傳統潮州小食,在過去潮菜筵席中,往往被作為配桌點心。

潮州的肖米,起源於北方的“燒賣”。過去北方地區,有一種小食以肉料為餡,以麵粉作皮,這種小食大都是小攤小販當街擺賣。由於北方天氣寒冷,所以這些小攤小販在擺賣這種點心時,便要將其放置小籠中,燒熱爐火不斷溫熱它,故這種小食便名為“燒賣”。後來“燒賣”這種小食被移植到南方來,一些地方以讀音來給它叫名字,便有了許多讀音相近的不同名字,如“燒米”、“肖米”、“小米”等,但實際都是源於“燒賣”的一種小食。

肖米的皮製作十分精細,要求中間稍厚,四周略薄,且要呈不規則的菊花狀。

肖米的餡也十分豐富,有赤肉、白肉、鮮蝦、筍切成的幼粒,還要調入精鹽、味精、胡椒粉、老抽、白糖、豬油等,吃時再配以浙醋為醬碟,開胃消食,餘味無窮。

肖米呈小圓柱型,上面部分像極一朵可愛的小芻菊,很是賞心悅目。

潮州肖米和廣州肖米在餡的製作上略有不同,廣州肖米的餡全部是肉類,而潮州肖米的餡則要加入一些鮮筍,這樣吃起來沒那麼肥膩,而且口感也更爽。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鴨母捻

鴨母捻潮州傳統名小食,首創於清代初年,類似於北方的湯圓,但潮州叫“鴨母捻”其實是取它的形狀像母鴨在水上漂浮游蕩的意思。鴨母捻傳統制作要求嚴格,要求皮柔韌,餡軟滑。鴨母捻有多種餡(綠豆、紅豆、芋泥等),為便於區分,不同餡的鴨母捻都有自己的記號,如有的形狀圓、有的橢圓,有的有紅點。還可以把“鴨母捻”撈乾,灑上花生芝麻碎,這樣就成了另一種美食“鳳凰春”。“鴨母捻”、“鳳凰春”都可以在名店“胡榮泉”吃到,小店經常是門庭若市。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於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州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於客家了。當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於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製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製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後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烹製牛肉丸湯,碗腳要調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製法,舉一反三演變發展來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一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這種小食的餡由炸蝦改進為菜頭丁(蘿蔔丁)加豬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榮泉的創始人胡榮順、胡江泉兩兄弟在此基礎上,又把這種小食改進為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潮州春餅。春餅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潮州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精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釐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春餅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嚐的著名小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豬腳圈

豬腳圈實際上是一種油炸的粿類小食,是潮州頗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

製作豬腳圈需要有特製的工具,一根鐵柄,一頭焊上一個直徑8釐米,高1.5釐米的圓鐵盞。 豬腳圈需用到的材料有芋切成丁(生的芋丁也可以,但蒸熟的芋丁更香)、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還有主料粳米粉和木薯粉加水調成的粉漿。當在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時,倒出即成。

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鳳凰浮豆乾

鳳凰浮豆乾是潮州市鳳凰鎮聞名遐邇的一地方小食,凡到鳳凰山旅遊的人,都必定要一嘗這名小食而後快。鳳凰浮豆乾為什麼會這麼聞名呢?這首先要歸功於山清水秀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粵東地區一風景奇觀。這裡山勢巍峨屹立,終日雲霧繚繞,飛流瀑布,十分雄偉壯觀。鳳凰山上還有一天池,面積約4萬平方米,常年甘泉噴湧,匯成一波平如鏡的天上湖泊。鳳凰山的泉水,和山上的天池水脈脈相承,特別清冽甘甜,小呷一口,令人如飲天上甘露,且富含各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鳳凰浮豆乾,正是以鳳凰山的山泉水和優質黃豆精製而成,它和一般豆乾不同之處,吃後有著一股特別清爽的感覺,這和它的產地——鳳凰山,清秀的景色,有著同樣的風格。鳳凰山上長滿千奇百怪的奇花異草,蒼松翠柏,山上長有一種鳳凰人稱為“草仔”的小草,青翠色,小葉略圓,高約二三十釐米。這種小草在鳳凰山區幾乎每個角落都可見到,生摘後放到嘴裡一嘗,除有一股淡淡的薄荷味外,還略帶苦甘。鳳凰人吃浮豆乾,都要採來“草仔”,用清水洗淨,和著豆乾,醮醬料一起吃下,有消食開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清爽的浮豆乾,和略帶薄荷味、苦甘味的“草仔”相配,味道上相得益彰,口感非常好,更體現了鮮明的鳳凰山特色。鳳凰浮豆乾在鳳凰地區已有幾百年歷史了,至今仍是潮州人特別喜愛的地方特色小食之一,吃鳳凰浮豆乾時,除要和“草仔”一起吃外,還可醮辣椒蒜泥醋等醬碟進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粿汁

粿汁是潮州地區大眾化的地方民間小食,在潮州街上,隨處可見賣粿汁的小食攤。

粿汁是用米漿放在平底鍋上煎熟烤乾而成的。煮時要切成菱形小塊,放在沸水之中,還要調入精鹽、糯米粉漿,吃時再配以蔥珠朥、炸花生仁、滷豆腐乾、滷雞蛋、滷肉和臘腸之類的佐料。

粿汁的特點是具有香馥的稻米香味,經濟可口,製作簡便,是潮州人早晨、午後常吃的點心小食。

在潮州小食中,可以說沒有一款小食像粿條湯那樣大眾化,那樣受群眾喜愛歡迎。可以說一年四季,在潮州幾乎到處都可見粿賣條湯的小食攤。人們在工休肚餓或晚間吃夜宵,都會到路旁小食攤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粿條湯,甚至一日三餐,有人也會吃粿條,以改變一下口味。

粿條質量好壞,很大程度是粳米、水質量所決定的。潮州地區登塘一帶的粿條很有名,那是因為那裡出產的粳米、水質,都很適合製作粿條,口感特好。

粿條在潮州有多種食法,其中最為普遍的是粿條湯。把粿條用刀切成條,裝在一個特製的圓筒型漏勺中,放入湯水鍋中焯熟,倒入碗中(碗中事先可放入一些調味品和料頭,諸如魚露、胡椒粉、蒜頭朥、芹菜粒之類,人們稱之為“拍碗腳”),然後再注入湯水,碗麵上可加些焯熟肉片,或肉丸之類的食物。

粿條也可用來炒,潮州人俗稱“炒粿條”,炒粿條主要調味為老抽和沙茶醬、辣椒醬,配料則可用豬肉片、牛肉片、鮮魷魚、蔥段、豆芽菜、芥藍、韭黃等。如果配料單純用切幼的潮州特產菜脯(即蘿蔔乾),則稱為“炒齋粿”,別有風味。

潮州粿條有一種幹撈的食法,因“撈”後需加入油、醬料等,故在潮州方言稱為“灌”,撈粿條在潮州稱為灌“粿條”。它的吃法是先將粿條在沸騰的湯鍋中焯熟,撈起濾幹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醬、沙茶醬、豬油、味精、魚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條潤滑柔軟的口感和花生醬、沙茶醬濃濃的香味使得許多的年青人都對沙茶粿情有獨鍾,實是一款來潮的朋友不可不嘗的小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炒糕粿

炒糕粿不僅是潮州一道傳統民間小食,還是一種街頭巷尾十分暢銷的夜宵,又有獨到之處的製法。

要炒糕粿先要蒸糕粿,就是把粳米先磨成粉漿,粉漿中加適量的礬。把粉漿先倒一部分在墊有白布的蒸籠中,先蒸熟第一層,再倒入粉漿,蒸熟第二層,如此反覆下去,一直蒸至有10釐米厚左右。把蒸熟的粿置放到第二天,讓其變硬。要炒時先得把粿切成三角形的小塊,洗淨鍋後放爐上熱油,放下粿塊,調入鹽水、咖喱,炒好後先裝盤,再把香菇、蝦米、雞蛋、豬肉炒香勾芡,淋在炒好的粿塊上。裝盤以後有的還撒上白糖粉。

糕粿由於是一層一層地炊熟,故其粿肉層次分明,又由於調入咖喱,雞蛋,所以色澤鮮黃,既好吃又好看,老少都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無米粿

無米粿有人又稱為水晶球,在潮州已有悠長的歷史了。無米粿粿皮的主料是番薯粉,餡則有兩種。一種是鹹餡,一種是甜餡。鹹餡是用蒸熟的去皮綠豆畔、蝦米茸,經醃製過煮熟的赤肉粒、生蒜茸加魚露、胡椒粉、味精炒勻而成的;而甜餡則是綠豆沙或芋泥。

無米粿從外形上來看,如果包口是尖的,則說明其餡是鹹的,如果包口是圓的,則說明其餡是甜的。

吃無米粿的時候,可在鍋中煎香,也可再在蒸籠中蒸熱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肖米

肖米作為傳統潮州小食,在過去潮菜筵席中,往往被作為配桌點心。

潮州的肖米,起源於北方的“燒賣”。過去北方地區,有一種小食以肉料為餡,以麵粉作皮,這種小食大都是小攤小販當街擺賣。由於北方天氣寒冷,所以這些小攤小販在擺賣這種點心時,便要將其放置小籠中,燒熱爐火不斷溫熱它,故這種小食便名為“燒賣”。後來“燒賣”這種小食被移植到南方來,一些地方以讀音來給它叫名字,便有了許多讀音相近的不同名字,如“燒米”、“肖米”、“小米”等,但實際都是源於“燒賣”的一種小食。

肖米的皮製作十分精細,要求中間稍厚,四周略薄,且要呈不規則的菊花狀。

肖米的餡也十分豐富,有赤肉、白肉、鮮蝦、筍切成的幼粒,還要調入精鹽、味精、胡椒粉、老抽、白糖、豬油等,吃時再配以浙醋為醬碟,開胃消食,餘味無窮。

肖米呈小圓柱型,上面部分像極一朵可愛的小芻菊,很是賞心悅目。

潮州肖米和廣州肖米在餡的製作上略有不同,廣州肖米的餡全部是肉類,而潮州肖米的餡則要加入一些鮮筍,這樣吃起來沒那麼肥膩,而且口感也更爽。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鴨母捻

鴨母捻潮州傳統名小食,首創於清代初年,類似於北方的湯圓,但潮州叫“鴨母捻”其實是取它的形狀像母鴨在水上漂浮游蕩的意思。鴨母捻傳統制作要求嚴格,要求皮柔韌,餡軟滑。鴨母捻有多種餡(綠豆、紅豆、芋泥等),為便於區分,不同餡的鴨母捻都有自己的記號,如有的形狀圓、有的橢圓,有的有紅點。還可以把“鴨母捻”撈乾,灑上花生芝麻碎,這樣就成了另一種美食“鳳凰春”。“鴨母捻”、“鳳凰春”都可以在名店“胡榮泉”吃到,小店經常是門庭若市。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腐乳餅

腐乳餅關於腐乳餅的起源有個傳說,昔年有一位高明的師傅,因憤於老闆無情義,離店前夕,暗將廚房裡的腐乳、酒、大蒜等物料亂混於大缸裡的餅餡中,老闆心痛不忍將其扔掉,製成餅,想不到卻形成一種特殊的美味,受到顧客的歡迎,而有了腐乳餅。這是傳說,不一定可信,但這種餅食歷史悠久,本世紀四十年代,潮州林權記號的腐乳餅便出名了。

腐乳餅用料奇特多樣,它以精麵粉製成餅皮,餅餡有腐乳塊、酒、白豬肉、糖、蒜頭等,配料總共在十四種以上。製作上也十分考究,投料要先後有序、份量得當,烤焙也有章法。這樣,餅皮才能薄而不裂,餅餡飽而不露,幹潤而柔軟。獨特的南乳、蒜頭和酒的氣味,香味濃郁,芳香可口,甜而不膩。目前,腐乳餅已加上漂亮的包裝,每年均有出口。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於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州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於客家了。當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於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製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製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後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烹製牛肉丸湯,碗腳要調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製法,舉一反三演變發展來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一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這種小食的餡由炸蝦改進為菜頭丁(蘿蔔丁)加豬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榮泉的創始人胡榮順、胡江泉兩兄弟在此基礎上,又把這種小食改進為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潮州春餅。春餅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潮州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精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釐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春餅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嚐的著名小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豬腳圈

豬腳圈實際上是一種油炸的粿類小食,是潮州頗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

製作豬腳圈需要有特製的工具,一根鐵柄,一頭焊上一個直徑8釐米,高1.5釐米的圓鐵盞。 豬腳圈需用到的材料有芋切成丁(生的芋丁也可以,但蒸熟的芋丁更香)、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還有主料粳米粉和木薯粉加水調成的粉漿。當在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時,倒出即成。

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鳳凰浮豆乾

鳳凰浮豆乾是潮州市鳳凰鎮聞名遐邇的一地方小食,凡到鳳凰山旅遊的人,都必定要一嘗這名小食而後快。鳳凰浮豆乾為什麼會這麼聞名呢?這首先要歸功於山清水秀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粵東地區一風景奇觀。這裡山勢巍峨屹立,終日雲霧繚繞,飛流瀑布,十分雄偉壯觀。鳳凰山上還有一天池,面積約4萬平方米,常年甘泉噴湧,匯成一波平如鏡的天上湖泊。鳳凰山的泉水,和山上的天池水脈脈相承,特別清冽甘甜,小呷一口,令人如飲天上甘露,且富含各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鳳凰浮豆乾,正是以鳳凰山的山泉水和優質黃豆精製而成,它和一般豆乾不同之處,吃後有著一股特別清爽的感覺,這和它的產地——鳳凰山,清秀的景色,有著同樣的風格。鳳凰山上長滿千奇百怪的奇花異草,蒼松翠柏,山上長有一種鳳凰人稱為“草仔”的小草,青翠色,小葉略圓,高約二三十釐米。這種小草在鳳凰山區幾乎每個角落都可見到,生摘後放到嘴裡一嘗,除有一股淡淡的薄荷味外,還略帶苦甘。鳳凰人吃浮豆乾,都要採來“草仔”,用清水洗淨,和著豆乾,醮醬料一起吃下,有消食開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清爽的浮豆乾,和略帶薄荷味、苦甘味的“草仔”相配,味道上相得益彰,口感非常好,更體現了鮮明的鳳凰山特色。鳳凰浮豆乾在鳳凰地區已有幾百年歷史了,至今仍是潮州人特別喜愛的地方特色小食之一,吃鳳凰浮豆乾時,除要和“草仔”一起吃外,還可醮辣椒蒜泥醋等醬碟進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粿汁

粿汁是潮州地區大眾化的地方民間小食,在潮州街上,隨處可見賣粿汁的小食攤。

粿汁是用米漿放在平底鍋上煎熟烤乾而成的。煮時要切成菱形小塊,放在沸水之中,還要調入精鹽、糯米粉漿,吃時再配以蔥珠朥、炸花生仁、滷豆腐乾、滷雞蛋、滷肉和臘腸之類的佐料。

粿汁的特點是具有香馥的稻米香味,經濟可口,製作簡便,是潮州人早晨、午後常吃的點心小食。

在潮州小食中,可以說沒有一款小食像粿條湯那樣大眾化,那樣受群眾喜愛歡迎。可以說一年四季,在潮州幾乎到處都可見粿賣條湯的小食攤。人們在工休肚餓或晚間吃夜宵,都會到路旁小食攤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粿條湯,甚至一日三餐,有人也會吃粿條,以改變一下口味。

粿條質量好壞,很大程度是粳米、水質量所決定的。潮州地區登塘一帶的粿條很有名,那是因為那裡出產的粳米、水質,都很適合製作粿條,口感特好。

粿條在潮州有多種食法,其中最為普遍的是粿條湯。把粿條用刀切成條,裝在一個特製的圓筒型漏勺中,放入湯水鍋中焯熟,倒入碗中(碗中事先可放入一些調味品和料頭,諸如魚露、胡椒粉、蒜頭朥、芹菜粒之類,人們稱之為“拍碗腳”),然後再注入湯水,碗麵上可加些焯熟肉片,或肉丸之類的食物。

粿條也可用來炒,潮州人俗稱“炒粿條”,炒粿條主要調味為老抽和沙茶醬、辣椒醬,配料則可用豬肉片、牛肉片、鮮魷魚、蔥段、豆芽菜、芥藍、韭黃等。如果配料單純用切幼的潮州特產菜脯(即蘿蔔乾),則稱為“炒齋粿”,別有風味。

潮州粿條有一種幹撈的食法,因“撈”後需加入油、醬料等,故在潮州方言稱為“灌”,撈粿條在潮州稱為灌“粿條”。它的吃法是先將粿條在沸騰的湯鍋中焯熟,撈起濾幹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醬、沙茶醬、豬油、味精、魚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條潤滑柔軟的口感和花生醬、沙茶醬濃濃的香味使得許多的年青人都對沙茶粿情有獨鍾,實是一款來潮的朋友不可不嘗的小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炒糕粿

炒糕粿不僅是潮州一道傳統民間小食,還是一種街頭巷尾十分暢銷的夜宵,又有獨到之處的製法。

要炒糕粿先要蒸糕粿,就是把粳米先磨成粉漿,粉漿中加適量的礬。把粉漿先倒一部分在墊有白布的蒸籠中,先蒸熟第一層,再倒入粉漿,蒸熟第二層,如此反覆下去,一直蒸至有10釐米厚左右。把蒸熟的粿置放到第二天,讓其變硬。要炒時先得把粿切成三角形的小塊,洗淨鍋後放爐上熱油,放下粿塊,調入鹽水、咖喱,炒好後先裝盤,再把香菇、蝦米、雞蛋、豬肉炒香勾芡,淋在炒好的粿塊上。裝盤以後有的還撒上白糖粉。

糕粿由於是一層一層地炊熟,故其粿肉層次分明,又由於調入咖喱,雞蛋,所以色澤鮮黃,既好吃又好看,老少都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無米粿

無米粿有人又稱為水晶球,在潮州已有悠長的歷史了。無米粿粿皮的主料是番薯粉,餡則有兩種。一種是鹹餡,一種是甜餡。鹹餡是用蒸熟的去皮綠豆畔、蝦米茸,經醃製過煮熟的赤肉粒、生蒜茸加魚露、胡椒粉、味精炒勻而成的;而甜餡則是綠豆沙或芋泥。

無米粿從外形上來看,如果包口是尖的,則說明其餡是鹹的,如果包口是圓的,則說明其餡是甜的。

吃無米粿的時候,可在鍋中煎香,也可再在蒸籠中蒸熱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肖米

肖米作為傳統潮州小食,在過去潮菜筵席中,往往被作為配桌點心。

潮州的肖米,起源於北方的“燒賣”。過去北方地區,有一種小食以肉料為餡,以麵粉作皮,這種小食大都是小攤小販當街擺賣。由於北方天氣寒冷,所以這些小攤小販在擺賣這種點心時,便要將其放置小籠中,燒熱爐火不斷溫熱它,故這種小食便名為“燒賣”。後來“燒賣”這種小食被移植到南方來,一些地方以讀音來給它叫名字,便有了許多讀音相近的不同名字,如“燒米”、“肖米”、“小米”等,但實際都是源於“燒賣”的一種小食。

肖米的皮製作十分精細,要求中間稍厚,四周略薄,且要呈不規則的菊花狀。

肖米的餡也十分豐富,有赤肉、白肉、鮮蝦、筍切成的幼粒,還要調入精鹽、味精、胡椒粉、老抽、白糖、豬油等,吃時再配以浙醋為醬碟,開胃消食,餘味無窮。

肖米呈小圓柱型,上面部分像極一朵可愛的小芻菊,很是賞心悅目。

潮州肖米和廣州肖米在餡的製作上略有不同,廣州肖米的餡全部是肉類,而潮州肖米的餡則要加入一些鮮筍,這樣吃起來沒那麼肥膩,而且口感也更爽。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鴨母捻

鴨母捻潮州傳統名小食,首創於清代初年,類似於北方的湯圓,但潮州叫“鴨母捻”其實是取它的形狀像母鴨在水上漂浮游蕩的意思。鴨母捻傳統制作要求嚴格,要求皮柔韌,餡軟滑。鴨母捻有多種餡(綠豆、紅豆、芋泥等),為便於區分,不同餡的鴨母捻都有自己的記號,如有的形狀圓、有的橢圓,有的有紅點。還可以把“鴨母捻”撈乾,灑上花生芝麻碎,這樣就成了另一種美食“鳳凰春”。“鴨母捻”、“鳳凰春”都可以在名店“胡榮泉”吃到,小店經常是門庭若市。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腐乳餅

腐乳餅關於腐乳餅的起源有個傳說,昔年有一位高明的師傅,因憤於老闆無情義,離店前夕,暗將廚房裡的腐乳、酒、大蒜等物料亂混於大缸裡的餅餡中,老闆心痛不忍將其扔掉,製成餅,想不到卻形成一種特殊的美味,受到顧客的歡迎,而有了腐乳餅。這是傳說,不一定可信,但這種餅食歷史悠久,本世紀四十年代,潮州林權記號的腐乳餅便出名了。

腐乳餅用料奇特多樣,它以精麵粉製成餅皮,餅餡有腐乳塊、酒、白豬肉、糖、蒜頭等,配料總共在十四種以上。製作上也十分考究,投料要先後有序、份量得當,烤焙也有章法。這樣,餅皮才能薄而不裂,餅餡飽而不露,幹潤而柔軟。獨特的南乳、蒜頭和酒的氣味,香味濃郁,芳香可口,甜而不膩。目前,腐乳餅已加上漂亮的包裝,每年均有出口。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鼠曲粿

鼠曲粿民俗食品。流行於潮安縣、湘橋區、澄海市、饒平縣一帶。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至翌年元宵,家家戶戶都制鼠曲粿,供拜神、待客。

鼠麴草,又名鼠耳草,中藥稱白頭翁,野生植物,長於冬季農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從田間採集後,選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後,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製成團塊,作為粿皮。再將團塊分成小塊,捏成圓餅,中包粿餡,餡有鹹、甜、雙烹數種。甜餡有紅豆或綠豆加糖製成豆沙;鹹餡有糯米飯加香菇、肉丁、蝦米、花生仁、香料等;雙烹則一半是甜的一半是鹹的。包制粿餡之後入木模壓印,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

吃時可再蒸熱或在鍋中用油煎,入口軟香甜潤。因白頭翁可治腸胃病,故鼠曲粿屬藥膳類的食品。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於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州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於客家了。當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於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製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製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後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烹製牛肉丸湯,碗腳要調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製法,舉一反三演變發展來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一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這種小食的餡由炸蝦改進為菜頭丁(蘿蔔丁)加豬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榮泉的創始人胡榮順、胡江泉兩兄弟在此基礎上,又把這種小食改進為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潮州春餅。春餅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潮州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精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釐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春餅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嚐的著名小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豬腳圈

豬腳圈實際上是一種油炸的粿類小食,是潮州頗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

製作豬腳圈需要有特製的工具,一根鐵柄,一頭焊上一個直徑8釐米,高1.5釐米的圓鐵盞。 豬腳圈需用到的材料有芋切成丁(生的芋丁也可以,但蒸熟的芋丁更香)、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還有主料粳米粉和木薯粉加水調成的粉漿。當在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時,倒出即成。

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鳳凰浮豆乾

鳳凰浮豆乾是潮州市鳳凰鎮聞名遐邇的一地方小食,凡到鳳凰山旅遊的人,都必定要一嘗這名小食而後快。鳳凰浮豆乾為什麼會這麼聞名呢?這首先要歸功於山清水秀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粵東地區一風景奇觀。這裡山勢巍峨屹立,終日雲霧繚繞,飛流瀑布,十分雄偉壯觀。鳳凰山上還有一天池,面積約4萬平方米,常年甘泉噴湧,匯成一波平如鏡的天上湖泊。鳳凰山的泉水,和山上的天池水脈脈相承,特別清冽甘甜,小呷一口,令人如飲天上甘露,且富含各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鳳凰浮豆乾,正是以鳳凰山的山泉水和優質黃豆精製而成,它和一般豆乾不同之處,吃後有著一股特別清爽的感覺,這和它的產地——鳳凰山,清秀的景色,有著同樣的風格。鳳凰山上長滿千奇百怪的奇花異草,蒼松翠柏,山上長有一種鳳凰人稱為“草仔”的小草,青翠色,小葉略圓,高約二三十釐米。這種小草在鳳凰山區幾乎每個角落都可見到,生摘後放到嘴裡一嘗,除有一股淡淡的薄荷味外,還略帶苦甘。鳳凰人吃浮豆乾,都要採來“草仔”,用清水洗淨,和著豆乾,醮醬料一起吃下,有消食開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清爽的浮豆乾,和略帶薄荷味、苦甘味的“草仔”相配,味道上相得益彰,口感非常好,更體現了鮮明的鳳凰山特色。鳳凰浮豆乾在鳳凰地區已有幾百年歷史了,至今仍是潮州人特別喜愛的地方特色小食之一,吃鳳凰浮豆乾時,除要和“草仔”一起吃外,還可醮辣椒蒜泥醋等醬碟進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粿汁

粿汁是潮州地區大眾化的地方民間小食,在潮州街上,隨處可見賣粿汁的小食攤。

粿汁是用米漿放在平底鍋上煎熟烤乾而成的。煮時要切成菱形小塊,放在沸水之中,還要調入精鹽、糯米粉漿,吃時再配以蔥珠朥、炸花生仁、滷豆腐乾、滷雞蛋、滷肉和臘腸之類的佐料。

粿汁的特點是具有香馥的稻米香味,經濟可口,製作簡便,是潮州人早晨、午後常吃的點心小食。

在潮州小食中,可以說沒有一款小食像粿條湯那樣大眾化,那樣受群眾喜愛歡迎。可以說一年四季,在潮州幾乎到處都可見粿賣條湯的小食攤。人們在工休肚餓或晚間吃夜宵,都會到路旁小食攤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粿條湯,甚至一日三餐,有人也會吃粿條,以改變一下口味。

粿條質量好壞,很大程度是粳米、水質量所決定的。潮州地區登塘一帶的粿條很有名,那是因為那裡出產的粳米、水質,都很適合製作粿條,口感特好。

粿條在潮州有多種食法,其中最為普遍的是粿條湯。把粿條用刀切成條,裝在一個特製的圓筒型漏勺中,放入湯水鍋中焯熟,倒入碗中(碗中事先可放入一些調味品和料頭,諸如魚露、胡椒粉、蒜頭朥、芹菜粒之類,人們稱之為“拍碗腳”),然後再注入湯水,碗麵上可加些焯熟肉片,或肉丸之類的食物。

粿條也可用來炒,潮州人俗稱“炒粿條”,炒粿條主要調味為老抽和沙茶醬、辣椒醬,配料則可用豬肉片、牛肉片、鮮魷魚、蔥段、豆芽菜、芥藍、韭黃等。如果配料單純用切幼的潮州特產菜脯(即蘿蔔乾),則稱為“炒齋粿”,別有風味。

潮州粿條有一種幹撈的食法,因“撈”後需加入油、醬料等,故在潮州方言稱為“灌”,撈粿條在潮州稱為灌“粿條”。它的吃法是先將粿條在沸騰的湯鍋中焯熟,撈起濾幹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醬、沙茶醬、豬油、味精、魚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條潤滑柔軟的口感和花生醬、沙茶醬濃濃的香味使得許多的年青人都對沙茶粿情有獨鍾,實是一款來潮的朋友不可不嘗的小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炒糕粿

炒糕粿不僅是潮州一道傳統民間小食,還是一種街頭巷尾十分暢銷的夜宵,又有獨到之處的製法。

要炒糕粿先要蒸糕粿,就是把粳米先磨成粉漿,粉漿中加適量的礬。把粉漿先倒一部分在墊有白布的蒸籠中,先蒸熟第一層,再倒入粉漿,蒸熟第二層,如此反覆下去,一直蒸至有10釐米厚左右。把蒸熟的粿置放到第二天,讓其變硬。要炒時先得把粿切成三角形的小塊,洗淨鍋後放爐上熱油,放下粿塊,調入鹽水、咖喱,炒好後先裝盤,再把香菇、蝦米、雞蛋、豬肉炒香勾芡,淋在炒好的粿塊上。裝盤以後有的還撒上白糖粉。

糕粿由於是一層一層地炊熟,故其粿肉層次分明,又由於調入咖喱,雞蛋,所以色澤鮮黃,既好吃又好看,老少都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無米粿

無米粿有人又稱為水晶球,在潮州已有悠長的歷史了。無米粿粿皮的主料是番薯粉,餡則有兩種。一種是鹹餡,一種是甜餡。鹹餡是用蒸熟的去皮綠豆畔、蝦米茸,經醃製過煮熟的赤肉粒、生蒜茸加魚露、胡椒粉、味精炒勻而成的;而甜餡則是綠豆沙或芋泥。

無米粿從外形上來看,如果包口是尖的,則說明其餡是鹹的,如果包口是圓的,則說明其餡是甜的。

吃無米粿的時候,可在鍋中煎香,也可再在蒸籠中蒸熱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肖米

肖米作為傳統潮州小食,在過去潮菜筵席中,往往被作為配桌點心。

潮州的肖米,起源於北方的“燒賣”。過去北方地區,有一種小食以肉料為餡,以麵粉作皮,這種小食大都是小攤小販當街擺賣。由於北方天氣寒冷,所以這些小攤小販在擺賣這種點心時,便要將其放置小籠中,燒熱爐火不斷溫熱它,故這種小食便名為“燒賣”。後來“燒賣”這種小食被移植到南方來,一些地方以讀音來給它叫名字,便有了許多讀音相近的不同名字,如“燒米”、“肖米”、“小米”等,但實際都是源於“燒賣”的一種小食。

肖米的皮製作十分精細,要求中間稍厚,四周略薄,且要呈不規則的菊花狀。

肖米的餡也十分豐富,有赤肉、白肉、鮮蝦、筍切成的幼粒,還要調入精鹽、味精、胡椒粉、老抽、白糖、豬油等,吃時再配以浙醋為醬碟,開胃消食,餘味無窮。

肖米呈小圓柱型,上面部分像極一朵可愛的小芻菊,很是賞心悅目。

潮州肖米和廣州肖米在餡的製作上略有不同,廣州肖米的餡全部是肉類,而潮州肖米的餡則要加入一些鮮筍,這樣吃起來沒那麼肥膩,而且口感也更爽。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鴨母捻

鴨母捻潮州傳統名小食,首創於清代初年,類似於北方的湯圓,但潮州叫“鴨母捻”其實是取它的形狀像母鴨在水上漂浮游蕩的意思。鴨母捻傳統制作要求嚴格,要求皮柔韌,餡軟滑。鴨母捻有多種餡(綠豆、紅豆、芋泥等),為便於區分,不同餡的鴨母捻都有自己的記號,如有的形狀圓、有的橢圓,有的有紅點。還可以把“鴨母捻”撈乾,灑上花生芝麻碎,這樣就成了另一種美食“鳳凰春”。“鴨母捻”、“鳳凰春”都可以在名店“胡榮泉”吃到,小店經常是門庭若市。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腐乳餅

腐乳餅關於腐乳餅的起源有個傳說,昔年有一位高明的師傅,因憤於老闆無情義,離店前夕,暗將廚房裡的腐乳、酒、大蒜等物料亂混於大缸裡的餅餡中,老闆心痛不忍將其扔掉,製成餅,想不到卻形成一種特殊的美味,受到顧客的歡迎,而有了腐乳餅。這是傳說,不一定可信,但這種餅食歷史悠久,本世紀四十年代,潮州林權記號的腐乳餅便出名了。

腐乳餅用料奇特多樣,它以精麵粉製成餅皮,餅餡有腐乳塊、酒、白豬肉、糖、蒜頭等,配料總共在十四種以上。製作上也十分考究,投料要先後有序、份量得當,烤焙也有章法。這樣,餅皮才能薄而不裂,餅餡飽而不露,幹潤而柔軟。獨特的南乳、蒜頭和酒的氣味,香味濃郁,芳香可口,甜而不膩。目前,腐乳餅已加上漂亮的包裝,每年均有出口。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鼠曲粿

鼠曲粿民俗食品。流行於潮安縣、湘橋區、澄海市、饒平縣一帶。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至翌年元宵,家家戶戶都制鼠曲粿,供拜神、待客。

鼠麴草,又名鼠耳草,中藥稱白頭翁,野生植物,長於冬季農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從田間採集後,選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後,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製成團塊,作為粿皮。再將團塊分成小塊,捏成圓餅,中包粿餡,餡有鹹、甜、雙烹數種。甜餡有紅豆或綠豆加糖製成豆沙;鹹餡有糯米飯加香菇、肉丁、蝦米、花生仁、香料等;雙烹則一半是甜的一半是鹹的。包制粿餡之後入木模壓印,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

吃時可再蒸熱或在鍋中用油煎,入口軟香甜潤。因白頭翁可治腸胃病,故鼠曲粿屬藥膳類的食品。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鹹水粿

鹹水粿是一款歷史悠久的潮州傳統小食,相傳在潮州流傳至

鹹水粿今已有幾百年的時間。它形狀小巧玲瓏,像個盛醬料的小碟,中間盛著加了少許辣椒醬的潮州特產菜脯粒,色澤潔白如豆腐,口感滑潤柔軟,突出菜脯的鹹芳味,是一款大眾化的民間小食。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於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州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於客家了。當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於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製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製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後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烹製牛肉丸湯,碗腳要調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製法,舉一反三演變發展來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一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這種小食的餡由炸蝦改進為菜頭丁(蘿蔔丁)加豬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榮泉的創始人胡榮順、胡江泉兩兄弟在此基礎上,又把這種小食改進為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潮州春餅。春餅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潮州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精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釐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春餅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嚐的著名小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豬腳圈

豬腳圈實際上是一種油炸的粿類小食,是潮州頗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

製作豬腳圈需要有特製的工具,一根鐵柄,一頭焊上一個直徑8釐米,高1.5釐米的圓鐵盞。 豬腳圈需用到的材料有芋切成丁(生的芋丁也可以,但蒸熟的芋丁更香)、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還有主料粳米粉和木薯粉加水調成的粉漿。當在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時,倒出即成。

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鳳凰浮豆乾

鳳凰浮豆乾是潮州市鳳凰鎮聞名遐邇的一地方小食,凡到鳳凰山旅遊的人,都必定要一嘗這名小食而後快。鳳凰浮豆乾為什麼會這麼聞名呢?這首先要歸功於山清水秀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粵東地區一風景奇觀。這裡山勢巍峨屹立,終日雲霧繚繞,飛流瀑布,十分雄偉壯觀。鳳凰山上還有一天池,面積約4萬平方米,常年甘泉噴湧,匯成一波平如鏡的天上湖泊。鳳凰山的泉水,和山上的天池水脈脈相承,特別清冽甘甜,小呷一口,令人如飲天上甘露,且富含各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鳳凰浮豆乾,正是以鳳凰山的山泉水和優質黃豆精製而成,它和一般豆乾不同之處,吃後有著一股特別清爽的感覺,這和它的產地——鳳凰山,清秀的景色,有著同樣的風格。鳳凰山上長滿千奇百怪的奇花異草,蒼松翠柏,山上長有一種鳳凰人稱為“草仔”的小草,青翠色,小葉略圓,高約二三十釐米。這種小草在鳳凰山區幾乎每個角落都可見到,生摘後放到嘴裡一嘗,除有一股淡淡的薄荷味外,還略帶苦甘。鳳凰人吃浮豆乾,都要採來“草仔”,用清水洗淨,和著豆乾,醮醬料一起吃下,有消食開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清爽的浮豆乾,和略帶薄荷味、苦甘味的“草仔”相配,味道上相得益彰,口感非常好,更體現了鮮明的鳳凰山特色。鳳凰浮豆乾在鳳凰地區已有幾百年歷史了,至今仍是潮州人特別喜愛的地方特色小食之一,吃鳳凰浮豆乾時,除要和“草仔”一起吃外,還可醮辣椒蒜泥醋等醬碟進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粿汁

粿汁是潮州地區大眾化的地方民間小食,在潮州街上,隨處可見賣粿汁的小食攤。

粿汁是用米漿放在平底鍋上煎熟烤乾而成的。煮時要切成菱形小塊,放在沸水之中,還要調入精鹽、糯米粉漿,吃時再配以蔥珠朥、炸花生仁、滷豆腐乾、滷雞蛋、滷肉和臘腸之類的佐料。

粿汁的特點是具有香馥的稻米香味,經濟可口,製作簡便,是潮州人早晨、午後常吃的點心小食。

在潮州小食中,可以說沒有一款小食像粿條湯那樣大眾化,那樣受群眾喜愛歡迎。可以說一年四季,在潮州幾乎到處都可見粿賣條湯的小食攤。人們在工休肚餓或晚間吃夜宵,都會到路旁小食攤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粿條湯,甚至一日三餐,有人也會吃粿條,以改變一下口味。

粿條質量好壞,很大程度是粳米、水質量所決定的。潮州地區登塘一帶的粿條很有名,那是因為那裡出產的粳米、水質,都很適合製作粿條,口感特好。

粿條在潮州有多種食法,其中最為普遍的是粿條湯。把粿條用刀切成條,裝在一個特製的圓筒型漏勺中,放入湯水鍋中焯熟,倒入碗中(碗中事先可放入一些調味品和料頭,諸如魚露、胡椒粉、蒜頭朥、芹菜粒之類,人們稱之為“拍碗腳”),然後再注入湯水,碗麵上可加些焯熟肉片,或肉丸之類的食物。

粿條也可用來炒,潮州人俗稱“炒粿條”,炒粿條主要調味為老抽和沙茶醬、辣椒醬,配料則可用豬肉片、牛肉片、鮮魷魚、蔥段、豆芽菜、芥藍、韭黃等。如果配料單純用切幼的潮州特產菜脯(即蘿蔔乾),則稱為“炒齋粿”,別有風味。

潮州粿條有一種幹撈的食法,因“撈”後需加入油、醬料等,故在潮州方言稱為“灌”,撈粿條在潮州稱為灌“粿條”。它的吃法是先將粿條在沸騰的湯鍋中焯熟,撈起濾幹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醬、沙茶醬、豬油、味精、魚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條潤滑柔軟的口感和花生醬、沙茶醬濃濃的香味使得許多的年青人都對沙茶粿情有獨鍾,實是一款來潮的朋友不可不嘗的小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炒糕粿

炒糕粿不僅是潮州一道傳統民間小食,還是一種街頭巷尾十分暢銷的夜宵,又有獨到之處的製法。

要炒糕粿先要蒸糕粿,就是把粳米先磨成粉漿,粉漿中加適量的礬。把粉漿先倒一部分在墊有白布的蒸籠中,先蒸熟第一層,再倒入粉漿,蒸熟第二層,如此反覆下去,一直蒸至有10釐米厚左右。把蒸熟的粿置放到第二天,讓其變硬。要炒時先得把粿切成三角形的小塊,洗淨鍋後放爐上熱油,放下粿塊,調入鹽水、咖喱,炒好後先裝盤,再把香菇、蝦米、雞蛋、豬肉炒香勾芡,淋在炒好的粿塊上。裝盤以後有的還撒上白糖粉。

糕粿由於是一層一層地炊熟,故其粿肉層次分明,又由於調入咖喱,雞蛋,所以色澤鮮黃,既好吃又好看,老少都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無米粿

無米粿有人又稱為水晶球,在潮州已有悠長的歷史了。無米粿粿皮的主料是番薯粉,餡則有兩種。一種是鹹餡,一種是甜餡。鹹餡是用蒸熟的去皮綠豆畔、蝦米茸,經醃製過煮熟的赤肉粒、生蒜茸加魚露、胡椒粉、味精炒勻而成的;而甜餡則是綠豆沙或芋泥。

無米粿從外形上來看,如果包口是尖的,則說明其餡是鹹的,如果包口是圓的,則說明其餡是甜的。

吃無米粿的時候,可在鍋中煎香,也可再在蒸籠中蒸熱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肖米

肖米作為傳統潮州小食,在過去潮菜筵席中,往往被作為配桌點心。

潮州的肖米,起源於北方的“燒賣”。過去北方地區,有一種小食以肉料為餡,以麵粉作皮,這種小食大都是小攤小販當街擺賣。由於北方天氣寒冷,所以這些小攤小販在擺賣這種點心時,便要將其放置小籠中,燒熱爐火不斷溫熱它,故這種小食便名為“燒賣”。後來“燒賣”這種小食被移植到南方來,一些地方以讀音來給它叫名字,便有了許多讀音相近的不同名字,如“燒米”、“肖米”、“小米”等,但實際都是源於“燒賣”的一種小食。

肖米的皮製作十分精細,要求中間稍厚,四周略薄,且要呈不規則的菊花狀。

肖米的餡也十分豐富,有赤肉、白肉、鮮蝦、筍切成的幼粒,還要調入精鹽、味精、胡椒粉、老抽、白糖、豬油等,吃時再配以浙醋為醬碟,開胃消食,餘味無窮。

肖米呈小圓柱型,上面部分像極一朵可愛的小芻菊,很是賞心悅目。

潮州肖米和廣州肖米在餡的製作上略有不同,廣州肖米的餡全部是肉類,而潮州肖米的餡則要加入一些鮮筍,這樣吃起來沒那麼肥膩,而且口感也更爽。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鴨母捻

鴨母捻潮州傳統名小食,首創於清代初年,類似於北方的湯圓,但潮州叫“鴨母捻”其實是取它的形狀像母鴨在水上漂浮游蕩的意思。鴨母捻傳統制作要求嚴格,要求皮柔韌,餡軟滑。鴨母捻有多種餡(綠豆、紅豆、芋泥等),為便於區分,不同餡的鴨母捻都有自己的記號,如有的形狀圓、有的橢圓,有的有紅點。還可以把“鴨母捻”撈乾,灑上花生芝麻碎,這樣就成了另一種美食“鳳凰春”。“鴨母捻”、“鳳凰春”都可以在名店“胡榮泉”吃到,小店經常是門庭若市。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腐乳餅

腐乳餅關於腐乳餅的起源有個傳說,昔年有一位高明的師傅,因憤於老闆無情義,離店前夕,暗將廚房裡的腐乳、酒、大蒜等物料亂混於大缸裡的餅餡中,老闆心痛不忍將其扔掉,製成餅,想不到卻形成一種特殊的美味,受到顧客的歡迎,而有了腐乳餅。這是傳說,不一定可信,但這種餅食歷史悠久,本世紀四十年代,潮州林權記號的腐乳餅便出名了。

腐乳餅用料奇特多樣,它以精麵粉製成餅皮,餅餡有腐乳塊、酒、白豬肉、糖、蒜頭等,配料總共在十四種以上。製作上也十分考究,投料要先後有序、份量得當,烤焙也有章法。這樣,餅皮才能薄而不裂,餅餡飽而不露,幹潤而柔軟。獨特的南乳、蒜頭和酒的氣味,香味濃郁,芳香可口,甜而不膩。目前,腐乳餅已加上漂亮的包裝,每年均有出口。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鼠曲粿

鼠曲粿民俗食品。流行於潮安縣、湘橋區、澄海市、饒平縣一帶。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至翌年元宵,家家戶戶都制鼠曲粿,供拜神、待客。

鼠麴草,又名鼠耳草,中藥稱白頭翁,野生植物,長於冬季農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從田間採集後,選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後,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製成團塊,作為粿皮。再將團塊分成小塊,捏成圓餅,中包粿餡,餡有鹹、甜、雙烹數種。甜餡有紅豆或綠豆加糖製成豆沙;鹹餡有糯米飯加香菇、肉丁、蝦米、花生仁、香料等;雙烹則一半是甜的一半是鹹的。包制粿餡之後入木模壓印,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

吃時可再蒸熱或在鍋中用油煎,入口軟香甜潤。因白頭翁可治腸胃病,故鼠曲粿屬藥膳類的食品。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鹹水粿

鹹水粿是一款歷史悠久的潮州傳統小食,相傳在潮州流傳至

鹹水粿今已有幾百年的時間。它形狀小巧玲瓏,像個盛醬料的小碟,中間盛著加了少許辣椒醬的潮州特產菜脯粒,色澤潔白如豆腐,口感滑潤柔軟,突出菜脯的鹹芳味,是一款大眾化的民間小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油堆

油堆,是潮州有名的小吃。舊時,潮州的元宵節,敬神祈福,老人賀壽,或是建房上樑,孩子滿月招待客人,油堆總是少不了的,久別家鄉的海外僑胞歸鄉,也總忘不了嘗一嘗油堆的美味。

潮州有首童謠這樣唱:“天頂一粒星,地下開書齋,書齋門,未曾開,阿奴哭欲吃油堆……”,這裡面提到的油堆,就是潮州有名的小吃。舊時,潮州的元宵節,敬神祈福,老人賀壽,或是建房上樑,孩子滿月招待客人,油堆總是少不了的,久別家鄉的海外僑胞歸鄉,也總忘不了嘗一嘗油堆的美味。

油堆看起來,色澤金黃,外形渾圓中空,口感芳香酥脆體積膨大滾圓,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軟粘連,餡又香甜可口。油堆的風味獨特,製作考究,須精選新鮮糯米,入水浸泡5小時左右,然後再用石碾碾為米粉狀,用篩子篩取精細部分,再用水搓成粉團,放進鍋中煮熟,然後滲和餘下的糯米粉用手搓擦,使其均勻,而後捏成拳頭大小的空心米糰子,加進餡料,餡料基本上是芋泥或者綠豆沙等等。為了讓油堆看起來更加誘人,潮州人喜歡把芝麻灑在糰子表皮上,放進油鍋裡炸,油炸時,邊炸邊不停地翻動,使其厚薄一致,圓圓勻稱,幾分鐘後撈起,涼一會再炸,如此三、四次,直到表皮呈金燦燦的。

油堆吃起來的感覺是外皮香脆,內空質細而柔韌,甜甜的芋泥香味濃郁可口。在潮州,賣油堆的店鋪也逐漸稀少,很讓人惋惜,但傳聞西馬路還是有一家比較正宗的油堆店,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光顧一下,支持僅存的碩果。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於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州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於客家了。當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於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製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製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後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烹製牛肉丸湯,碗腳要調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製法,舉一反三演變發展來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一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這種小食的餡由炸蝦改進為菜頭丁(蘿蔔丁)加豬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榮泉的創始人胡榮順、胡江泉兩兄弟在此基礎上,又把這種小食改進為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潮州春餅。春餅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潮州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精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釐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春餅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嚐的著名小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豬腳圈

豬腳圈實際上是一種油炸的粿類小食,是潮州頗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

製作豬腳圈需要有特製的工具,一根鐵柄,一頭焊上一個直徑8釐米,高1.5釐米的圓鐵盞。 豬腳圈需用到的材料有芋切成丁(生的芋丁也可以,但蒸熟的芋丁更香)、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還有主料粳米粉和木薯粉加水調成的粉漿。當在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時,倒出即成。

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鳳凰浮豆乾

鳳凰浮豆乾是潮州市鳳凰鎮聞名遐邇的一地方小食,凡到鳳凰山旅遊的人,都必定要一嘗這名小食而後快。鳳凰浮豆乾為什麼會這麼聞名呢?這首先要歸功於山清水秀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粵東地區一風景奇觀。這裡山勢巍峨屹立,終日雲霧繚繞,飛流瀑布,十分雄偉壯觀。鳳凰山上還有一天池,面積約4萬平方米,常年甘泉噴湧,匯成一波平如鏡的天上湖泊。鳳凰山的泉水,和山上的天池水脈脈相承,特別清冽甘甜,小呷一口,令人如飲天上甘露,且富含各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鳳凰浮豆乾,正是以鳳凰山的山泉水和優質黃豆精製而成,它和一般豆乾不同之處,吃後有著一股特別清爽的感覺,這和它的產地——鳳凰山,清秀的景色,有著同樣的風格。鳳凰山上長滿千奇百怪的奇花異草,蒼松翠柏,山上長有一種鳳凰人稱為“草仔”的小草,青翠色,小葉略圓,高約二三十釐米。這種小草在鳳凰山區幾乎每個角落都可見到,生摘後放到嘴裡一嘗,除有一股淡淡的薄荷味外,還略帶苦甘。鳳凰人吃浮豆乾,都要採來“草仔”,用清水洗淨,和著豆乾,醮醬料一起吃下,有消食開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清爽的浮豆乾,和略帶薄荷味、苦甘味的“草仔”相配,味道上相得益彰,口感非常好,更體現了鮮明的鳳凰山特色。鳳凰浮豆乾在鳳凰地區已有幾百年歷史了,至今仍是潮州人特別喜愛的地方特色小食之一,吃鳳凰浮豆乾時,除要和“草仔”一起吃外,還可醮辣椒蒜泥醋等醬碟進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粿汁

粿汁是潮州地區大眾化的地方民間小食,在潮州街上,隨處可見賣粿汁的小食攤。

粿汁是用米漿放在平底鍋上煎熟烤乾而成的。煮時要切成菱形小塊,放在沸水之中,還要調入精鹽、糯米粉漿,吃時再配以蔥珠朥、炸花生仁、滷豆腐乾、滷雞蛋、滷肉和臘腸之類的佐料。

粿汁的特點是具有香馥的稻米香味,經濟可口,製作簡便,是潮州人早晨、午後常吃的點心小食。

在潮州小食中,可以說沒有一款小食像粿條湯那樣大眾化,那樣受群眾喜愛歡迎。可以說一年四季,在潮州幾乎到處都可見粿賣條湯的小食攤。人們在工休肚餓或晚間吃夜宵,都會到路旁小食攤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粿條湯,甚至一日三餐,有人也會吃粿條,以改變一下口味。

粿條質量好壞,很大程度是粳米、水質量所決定的。潮州地區登塘一帶的粿條很有名,那是因為那裡出產的粳米、水質,都很適合製作粿條,口感特好。

粿條在潮州有多種食法,其中最為普遍的是粿條湯。把粿條用刀切成條,裝在一個特製的圓筒型漏勺中,放入湯水鍋中焯熟,倒入碗中(碗中事先可放入一些調味品和料頭,諸如魚露、胡椒粉、蒜頭朥、芹菜粒之類,人們稱之為“拍碗腳”),然後再注入湯水,碗麵上可加些焯熟肉片,或肉丸之類的食物。

粿條也可用來炒,潮州人俗稱“炒粿條”,炒粿條主要調味為老抽和沙茶醬、辣椒醬,配料則可用豬肉片、牛肉片、鮮魷魚、蔥段、豆芽菜、芥藍、韭黃等。如果配料單純用切幼的潮州特產菜脯(即蘿蔔乾),則稱為“炒齋粿”,別有風味。

潮州粿條有一種幹撈的食法,因“撈”後需加入油、醬料等,故在潮州方言稱為“灌”,撈粿條在潮州稱為灌“粿條”。它的吃法是先將粿條在沸騰的湯鍋中焯熟,撈起濾幹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醬、沙茶醬、豬油、味精、魚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條潤滑柔軟的口感和花生醬、沙茶醬濃濃的香味使得許多的年青人都對沙茶粿情有獨鍾,實是一款來潮的朋友不可不嘗的小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炒糕粿

炒糕粿不僅是潮州一道傳統民間小食,還是一種街頭巷尾十分暢銷的夜宵,又有獨到之處的製法。

要炒糕粿先要蒸糕粿,就是把粳米先磨成粉漿,粉漿中加適量的礬。把粉漿先倒一部分在墊有白布的蒸籠中,先蒸熟第一層,再倒入粉漿,蒸熟第二層,如此反覆下去,一直蒸至有10釐米厚左右。把蒸熟的粿置放到第二天,讓其變硬。要炒時先得把粿切成三角形的小塊,洗淨鍋後放爐上熱油,放下粿塊,調入鹽水、咖喱,炒好後先裝盤,再把香菇、蝦米、雞蛋、豬肉炒香勾芡,淋在炒好的粿塊上。裝盤以後有的還撒上白糖粉。

糕粿由於是一層一層地炊熟,故其粿肉層次分明,又由於調入咖喱,雞蛋,所以色澤鮮黃,既好吃又好看,老少都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無米粿

無米粿有人又稱為水晶球,在潮州已有悠長的歷史了。無米粿粿皮的主料是番薯粉,餡則有兩種。一種是鹹餡,一種是甜餡。鹹餡是用蒸熟的去皮綠豆畔、蝦米茸,經醃製過煮熟的赤肉粒、生蒜茸加魚露、胡椒粉、味精炒勻而成的;而甜餡則是綠豆沙或芋泥。

無米粿從外形上來看,如果包口是尖的,則說明其餡是鹹的,如果包口是圓的,則說明其餡是甜的。

吃無米粿的時候,可在鍋中煎香,也可再在蒸籠中蒸熱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肖米

肖米作為傳統潮州小食,在過去潮菜筵席中,往往被作為配桌點心。

潮州的肖米,起源於北方的“燒賣”。過去北方地區,有一種小食以肉料為餡,以麵粉作皮,這種小食大都是小攤小販當街擺賣。由於北方天氣寒冷,所以這些小攤小販在擺賣這種點心時,便要將其放置小籠中,燒熱爐火不斷溫熱它,故這種小食便名為“燒賣”。後來“燒賣”這種小食被移植到南方來,一些地方以讀音來給它叫名字,便有了許多讀音相近的不同名字,如“燒米”、“肖米”、“小米”等,但實際都是源於“燒賣”的一種小食。

肖米的皮製作十分精細,要求中間稍厚,四周略薄,且要呈不規則的菊花狀。

肖米的餡也十分豐富,有赤肉、白肉、鮮蝦、筍切成的幼粒,還要調入精鹽、味精、胡椒粉、老抽、白糖、豬油等,吃時再配以浙醋為醬碟,開胃消食,餘味無窮。

肖米呈小圓柱型,上面部分像極一朵可愛的小芻菊,很是賞心悅目。

潮州肖米和廣州肖米在餡的製作上略有不同,廣州肖米的餡全部是肉類,而潮州肖米的餡則要加入一些鮮筍,這樣吃起來沒那麼肥膩,而且口感也更爽。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鴨母捻

鴨母捻潮州傳統名小食,首創於清代初年,類似於北方的湯圓,但潮州叫“鴨母捻”其實是取它的形狀像母鴨在水上漂浮游蕩的意思。鴨母捻傳統制作要求嚴格,要求皮柔韌,餡軟滑。鴨母捻有多種餡(綠豆、紅豆、芋泥等),為便於區分,不同餡的鴨母捻都有自己的記號,如有的形狀圓、有的橢圓,有的有紅點。還可以把“鴨母捻”撈乾,灑上花生芝麻碎,這樣就成了另一種美食“鳳凰春”。“鴨母捻”、“鳳凰春”都可以在名店“胡榮泉”吃到,小店經常是門庭若市。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腐乳餅

腐乳餅關於腐乳餅的起源有個傳說,昔年有一位高明的師傅,因憤於老闆無情義,離店前夕,暗將廚房裡的腐乳、酒、大蒜等物料亂混於大缸裡的餅餡中,老闆心痛不忍將其扔掉,製成餅,想不到卻形成一種特殊的美味,受到顧客的歡迎,而有了腐乳餅。這是傳說,不一定可信,但這種餅食歷史悠久,本世紀四十年代,潮州林權記號的腐乳餅便出名了。

腐乳餅用料奇特多樣,它以精麵粉製成餅皮,餅餡有腐乳塊、酒、白豬肉、糖、蒜頭等,配料總共在十四種以上。製作上也十分考究,投料要先後有序、份量得當,烤焙也有章法。這樣,餅皮才能薄而不裂,餅餡飽而不露,幹潤而柔軟。獨特的南乳、蒜頭和酒的氣味,香味濃郁,芳香可口,甜而不膩。目前,腐乳餅已加上漂亮的包裝,每年均有出口。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鼠曲粿

鼠曲粿民俗食品。流行於潮安縣、湘橋區、澄海市、饒平縣一帶。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至翌年元宵,家家戶戶都制鼠曲粿,供拜神、待客。

鼠麴草,又名鼠耳草,中藥稱白頭翁,野生植物,長於冬季農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從田間採集後,選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後,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製成團塊,作為粿皮。再將團塊分成小塊,捏成圓餅,中包粿餡,餡有鹹、甜、雙烹數種。甜餡有紅豆或綠豆加糖製成豆沙;鹹餡有糯米飯加香菇、肉丁、蝦米、花生仁、香料等;雙烹則一半是甜的一半是鹹的。包制粿餡之後入木模壓印,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

吃時可再蒸熱或在鍋中用油煎,入口軟香甜潤。因白頭翁可治腸胃病,故鼠曲粿屬藥膳類的食品。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鹹水粿

鹹水粿是一款歷史悠久的潮州傳統小食,相傳在潮州流傳至

鹹水粿今已有幾百年的時間。它形狀小巧玲瓏,像個盛醬料的小碟,中間盛著加了少許辣椒醬的潮州特產菜脯粒,色澤潔白如豆腐,口感滑潤柔軟,突出菜脯的鹹芳味,是一款大眾化的民間小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油堆

油堆,是潮州有名的小吃。舊時,潮州的元宵節,敬神祈福,老人賀壽,或是建房上樑,孩子滿月招待客人,油堆總是少不了的,久別家鄉的海外僑胞歸鄉,也總忘不了嘗一嘗油堆的美味。

潮州有首童謠這樣唱:“天頂一粒星,地下開書齋,書齋門,未曾開,阿奴哭欲吃油堆……”,這裡面提到的油堆,就是潮州有名的小吃。舊時,潮州的元宵節,敬神祈福,老人賀壽,或是建房上樑,孩子滿月招待客人,油堆總是少不了的,久別家鄉的海外僑胞歸鄉,也總忘不了嘗一嘗油堆的美味。

油堆看起來,色澤金黃,外形渾圓中空,口感芳香酥脆體積膨大滾圓,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軟粘連,餡又香甜可口。油堆的風味獨特,製作考究,須精選新鮮糯米,入水浸泡5小時左右,然後再用石碾碾為米粉狀,用篩子篩取精細部分,再用水搓成粉團,放進鍋中煮熟,然後滲和餘下的糯米粉用手搓擦,使其均勻,而後捏成拳頭大小的空心米糰子,加進餡料,餡料基本上是芋泥或者綠豆沙等等。為了讓油堆看起來更加誘人,潮州人喜歡把芝麻灑在糰子表皮上,放進油鍋裡炸,油炸時,邊炸邊不停地翻動,使其厚薄一致,圓圓勻稱,幾分鐘後撈起,涼一會再炸,如此三、四次,直到表皮呈金燦燦的。

油堆吃起來的感覺是外皮香脆,內空質細而柔韌,甜甜的芋泥香味濃郁可口。在潮州,賣油堆的店鋪也逐漸稀少,很讓人惋惜,但傳聞西馬路還是有一家比較正宗的油堆店,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光顧一下,支持僅存的碩果。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甘筒粿

傳統潮汕小吃甘筒粿即是馬鈴薯粿,因為馬鈴薯在潮州話中稱為甘筒。這一傳統潮汕小吃最早出自潮州彩塘一帶地區,因為那裡盛產馬鈴薯甘筒粿色澤美觀、口味鮮美,是一款潮汕人喜愛的傳統小吃,蒸熟之後,將略煎至酥硬,口感更佳。

潮汕小吃甘筒粿的粿皮是用雪粉製成,因而甘筒粿具有晶瑩剔透的特點,在透明的粿皮下可看到小塊的馬鈴薯、炸熟的去皮花生仁還有鮮豔的紅蘿蔔粒,吃進嘴裡還有誘人的五香粉的香味,既好看雙好吃,既養胃又養眼。

甘筒粿餡的製法是先將馬鈴薯去皮切小塊,上蒸籠蒸熟,然後炒鍋洗淨下油,倒入蒸熟的馬鈴薯小塊,炸熟的去皮花生仁,少量焯熟的紅蘿蔔粒,調入適量的五香粉、味精、精鹽,勾芡,炒勻盛起待用。甘筒粿皮的製法是先取少量優質雪粉,衝入開水,攪拌成粉漿,再倒入其餘小雪粉中,搓揉均勻成粉團(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粉團生硬粒),用粉團做皮包上餡料,再用木粿印印出一個個的粿,甘筒粿蒸熟後,要吃之前還要略煎,主要原因是因為它的皮是用生粉作原料,蒸熟後吃起來比較軟韌,放涼之後粿皮會變硬,口感不好,故將其略煎至酥硬,呈金黃,便可避免這一不足之處。

"

潮州小吃歷史悠久,是潮州飲食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品種繁多,每一款小吃都有其獨特的風味,有的香滑綿糯,有的清香甜潤,還有一些則清涼爽口或外酥內嫩……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要說最為世人熟知的應該是手打牛肉丸,但如果你只知道丸子,那你就還沒有真正領略到潮州小吃的精髓,真要寫,三天三夜寫不完,在這裡就簡單,羅列幾款比較出名的吧,希望大家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蠔烙

蠔烙是潮州久負盛名的傳統民間小食。蠔烙實際即是蠔煎,因為潮州的“烙”,實際即是潮菜烹調方法中的“煎”。

蠔烙這款傳統潮州小食,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民國初年,位於潮州府城開元寺古井西北的泰裕盛老店。這一小食鋪,專門經營蠔烙,其製作的蠔烙特別好吃。

原因是因為泰裕盛老店,在選料上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豬油,製作的每一步驟十分考究,其煎制的蠔烙,具有特別鮮美的蠔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軟。由於泰裕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整個潮州地區,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其次在抗日戰爭前,在潮州市太平二目井腳和宮仔巷頭,分別有外號稱為“人龜”和“賂樹”的小販煎“蠔烙”出賣,據說此二小攤煎“蠔烙”功夫相當到家,每每待有客人到,才專門點火製作,味道特別可口,在當時也曾聞名潮州。

到了現代的潮州,蠔烙不管是在酒樓排檔的炒賣或是家庭的膳食中都極為普遍。

蠔烙的主要調料是蔥珠、味精、魚露及新鮮鴨蛋,品嚐蠔烙時則要放上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配上的醬碟便是沙茶和魚露。食蠔烙時不僅可以品嚐到蠔烙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味道,還可觀賞到蠔的圓潤肥大,鴨蛋的金黃色澤的誘人外型。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糯米豬腸

糯米豬腸為潮州傳統民間小食,歷史悠久。

糯米豬腸的取才考究,製法別緻。

需要用到的豬腸需是直徑約為3-4釐米的豬腸中段,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還要用鹽、食用純鹼等反覆搓洗至乾淨無異味。

裡面的餡則要用生糯米放水中浸3小時,豬五花肉、水髮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

把煮熟的糯米豬腸橫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就可以拼出一個十分好看的拼盤。吃時再醮上紅鼓油就能讓人更加的回味無窮了。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卷煎

卷煎這一小食的名稱,是取自外形及烹製方法,因這一小食製成後是一長卷形,而有些人在食用前也下鍋略煎,故名為卷煎。

製作卷煎的原料較多,首先要準備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接著要準備的配料有溼香菇、蝦米、用老抽、白糖醃製過的豬五花肉、栗子、蓮子、芋、蓮角等,還要少許的芹菜珠,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最後還需要取腐皮一張,把攪拌均勻的糯米飯放在腐皮上捲成條狀長卷,放到蒸籠上蒸3分鐘左右,香噴噴的卷煎就可出爐了,吃時憑個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塊狀下鍋略煎再吃,所以賣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為客人把卷煎切塊略煎熱的服務。

因為糯米飯有粘質,加上配料後捲起來不會散,所以潮州人制作的卷煎是一定要用糯米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手捶牛肉丸

手捶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及大眾化的民間小食,它既可作為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手捶牛肉丸,從歷史上來說,應該是起源於客家。因為廣東客家地區山地多,飼養黃牛、水牛非常普遍,所以客家經常以牛肉作為日常食用的肉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客家人逐漸摸索出,將牛肉製成牛肉丸來食用這種形式。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又如客家人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郁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

由於潮州人制作的牛肉丸比客家人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州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時間一久,人們都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潮州手捶牛肉丸是起源於客家了。當然,在民間還是有一些關於牛肉丸怎樣從客家傳到潮州的民間傳說。例如有人說,民國初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土名叫和尚,真名叫葉燕青的潮州人,經常幫助客家人,這客家人便把這牛肉丸的製法傳給葉燕青。葉燕青把這牛肉丸的製法不斷加以改進,所以他所賣的牛肉丸湯在潮州特別有名,以後葉燕青一直在潮州名店胡榮泉打工。烹製牛肉丸湯,碗腳要調入蒜頭朥、芹菜粒,醬碟為沙茶醬或紅辣椒醬。在潮州,還有許多丸類的潮州小食,如豬肉丸、豬肚丸、魚丸、墨斗丸、蝦丸等,它們都是從潮州手捶牛肉丸的製法,舉一反三演變發展來的。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一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這種小食的餡由炸蝦改進為菜頭丁(蘿蔔丁)加豬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榮泉的創始人胡榮順、胡江泉兩兄弟在此基礎上,又把這種小食改進為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潮州春餅。春餅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潮州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精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釐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春餅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嚐的著名小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豬腳圈

豬腳圈實際上是一種油炸的粿類小食,是潮州頗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

製作豬腳圈需要有特製的工具,一根鐵柄,一頭焊上一個直徑8釐米,高1.5釐米的圓鐵盞。 豬腳圈需用到的材料有芋切成丁(生的芋丁也可以,但蒸熟的芋丁更香)、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還有主料粳米粉和木薯粉加水調成的粉漿。當在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時,倒出即成。

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鳳凰浮豆乾

鳳凰浮豆乾是潮州市鳳凰鎮聞名遐邇的一地方小食,凡到鳳凰山旅遊的人,都必定要一嘗這名小食而後快。鳳凰浮豆乾為什麼會這麼聞名呢?這首先要歸功於山清水秀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粵東地區一風景奇觀。這裡山勢巍峨屹立,終日雲霧繚繞,飛流瀑布,十分雄偉壯觀。鳳凰山上還有一天池,面積約4萬平方米,常年甘泉噴湧,匯成一波平如鏡的天上湖泊。鳳凰山的泉水,和山上的天池水脈脈相承,特別清冽甘甜,小呷一口,令人如飲天上甘露,且富含各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鳳凰浮豆乾,正是以鳳凰山的山泉水和優質黃豆精製而成,它和一般豆乾不同之處,吃後有著一股特別清爽的感覺,這和它的產地——鳳凰山,清秀的景色,有著同樣的風格。鳳凰山上長滿千奇百怪的奇花異草,蒼松翠柏,山上長有一種鳳凰人稱為“草仔”的小草,青翠色,小葉略圓,高約二三十釐米。這種小草在鳳凰山區幾乎每個角落都可見到,生摘後放到嘴裡一嘗,除有一股淡淡的薄荷味外,還略帶苦甘。鳳凰人吃浮豆乾,都要採來“草仔”,用清水洗淨,和著豆乾,醮醬料一起吃下,有消食開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清爽的浮豆乾,和略帶薄荷味、苦甘味的“草仔”相配,味道上相得益彰,口感非常好,更體現了鮮明的鳳凰山特色。鳳凰浮豆乾在鳳凰地區已有幾百年歷史了,至今仍是潮州人特別喜愛的地方特色小食之一,吃鳳凰浮豆乾時,除要和“草仔”一起吃外,還可醮辣椒蒜泥醋等醬碟進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粿汁

粿汁是潮州地區大眾化的地方民間小食,在潮州街上,隨處可見賣粿汁的小食攤。

粿汁是用米漿放在平底鍋上煎熟烤乾而成的。煮時要切成菱形小塊,放在沸水之中,還要調入精鹽、糯米粉漿,吃時再配以蔥珠朥、炸花生仁、滷豆腐乾、滷雞蛋、滷肉和臘腸之類的佐料。

粿汁的特點是具有香馥的稻米香味,經濟可口,製作簡便,是潮州人早晨、午後常吃的點心小食。

在潮州小食中,可以說沒有一款小食像粿條湯那樣大眾化,那樣受群眾喜愛歡迎。可以說一年四季,在潮州幾乎到處都可見粿賣條湯的小食攤。人們在工休肚餓或晚間吃夜宵,都會到路旁小食攤吃一碗熱氣騰騰的粿條湯,甚至一日三餐,有人也會吃粿條,以改變一下口味。

粿條質量好壞,很大程度是粳米、水質量所決定的。潮州地區登塘一帶的粿條很有名,那是因為那裡出產的粳米、水質,都很適合製作粿條,口感特好。

粿條在潮州有多種食法,其中最為普遍的是粿條湯。把粿條用刀切成條,裝在一個特製的圓筒型漏勺中,放入湯水鍋中焯熟,倒入碗中(碗中事先可放入一些調味品和料頭,諸如魚露、胡椒粉、蒜頭朥、芹菜粒之類,人們稱之為“拍碗腳”),然後再注入湯水,碗麵上可加些焯熟肉片,或肉丸之類的食物。

粿條也可用來炒,潮州人俗稱“炒粿條”,炒粿條主要調味為老抽和沙茶醬、辣椒醬,配料則可用豬肉片、牛肉片、鮮魷魚、蔥段、豆芽菜、芥藍、韭黃等。如果配料單純用切幼的潮州特產菜脯(即蘿蔔乾),則稱為“炒齋粿”,別有風味。

潮州粿條有一種幹撈的食法,因“撈”後需加入油、醬料等,故在潮州方言稱為“灌”,撈粿條在潮州稱為灌“粿條”。它的吃法是先將粿條在沸騰的湯鍋中焯熟,撈起濾幹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醬、沙茶醬、豬油、味精、魚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粿條潤滑柔軟的口感和花生醬、沙茶醬濃濃的香味使得許多的年青人都對沙茶粿情有獨鍾,實是一款來潮的朋友不可不嘗的小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炒糕粿

炒糕粿不僅是潮州一道傳統民間小食,還是一種街頭巷尾十分暢銷的夜宵,又有獨到之處的製法。

要炒糕粿先要蒸糕粿,就是把粳米先磨成粉漿,粉漿中加適量的礬。把粉漿先倒一部分在墊有白布的蒸籠中,先蒸熟第一層,再倒入粉漿,蒸熟第二層,如此反覆下去,一直蒸至有10釐米厚左右。把蒸熟的粿置放到第二天,讓其變硬。要炒時先得把粿切成三角形的小塊,洗淨鍋後放爐上熱油,放下粿塊,調入鹽水、咖喱,炒好後先裝盤,再把香菇、蝦米、雞蛋、豬肉炒香勾芡,淋在炒好的粿塊上。裝盤以後有的還撒上白糖粉。

糕粿由於是一層一層地炊熟,故其粿肉層次分明,又由於調入咖喱,雞蛋,所以色澤鮮黃,既好吃又好看,老少都喜歡。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無米粿

無米粿有人又稱為水晶球,在潮州已有悠長的歷史了。無米粿粿皮的主料是番薯粉,餡則有兩種。一種是鹹餡,一種是甜餡。鹹餡是用蒸熟的去皮綠豆畔、蝦米茸,經醃製過煮熟的赤肉粒、生蒜茸加魚露、胡椒粉、味精炒勻而成的;而甜餡則是綠豆沙或芋泥。

無米粿從外形上來看,如果包口是尖的,則說明其餡是鹹的,如果包口是圓的,則說明其餡是甜的。

吃無米粿的時候,可在鍋中煎香,也可再在蒸籠中蒸熱吃。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肖米

肖米作為傳統潮州小食,在過去潮菜筵席中,往往被作為配桌點心。

潮州的肖米,起源於北方的“燒賣”。過去北方地區,有一種小食以肉料為餡,以麵粉作皮,這種小食大都是小攤小販當街擺賣。由於北方天氣寒冷,所以這些小攤小販在擺賣這種點心時,便要將其放置小籠中,燒熱爐火不斷溫熱它,故這種小食便名為“燒賣”。後來“燒賣”這種小食被移植到南方來,一些地方以讀音來給它叫名字,便有了許多讀音相近的不同名字,如“燒米”、“肖米”、“小米”等,但實際都是源於“燒賣”的一種小食。

肖米的皮製作十分精細,要求中間稍厚,四周略薄,且要呈不規則的菊花狀。

肖米的餡也十分豐富,有赤肉、白肉、鮮蝦、筍切成的幼粒,還要調入精鹽、味精、胡椒粉、老抽、白糖、豬油等,吃時再配以浙醋為醬碟,開胃消食,餘味無窮。

肖米呈小圓柱型,上面部分像極一朵可愛的小芻菊,很是賞心悅目。

潮州肖米和廣州肖米在餡的製作上略有不同,廣州肖米的餡全部是肉類,而潮州肖米的餡則要加入一些鮮筍,這樣吃起來沒那麼肥膩,而且口感也更爽。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鴨母捻

鴨母捻潮州傳統名小食,首創於清代初年,類似於北方的湯圓,但潮州叫“鴨母捻”其實是取它的形狀像母鴨在水上漂浮游蕩的意思。鴨母捻傳統制作要求嚴格,要求皮柔韌,餡軟滑。鴨母捻有多種餡(綠豆、紅豆、芋泥等),為便於區分,不同餡的鴨母捻都有自己的記號,如有的形狀圓、有的橢圓,有的有紅點。還可以把“鴨母捻”撈乾,灑上花生芝麻碎,這樣就成了另一種美食“鳳凰春”。“鴨母捻”、“鳳凰春”都可以在名店“胡榮泉”吃到,小店經常是門庭若市。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腐乳餅

腐乳餅關於腐乳餅的起源有個傳說,昔年有一位高明的師傅,因憤於老闆無情義,離店前夕,暗將廚房裡的腐乳、酒、大蒜等物料亂混於大缸裡的餅餡中,老闆心痛不忍將其扔掉,製成餅,想不到卻形成一種特殊的美味,受到顧客的歡迎,而有了腐乳餅。這是傳說,不一定可信,但這種餅食歷史悠久,本世紀四十年代,潮州林權記號的腐乳餅便出名了。

腐乳餅用料奇特多樣,它以精麵粉製成餅皮,餅餡有腐乳塊、酒、白豬肉、糖、蒜頭等,配料總共在十四種以上。製作上也十分考究,投料要先後有序、份量得當,烤焙也有章法。這樣,餅皮才能薄而不裂,餅餡飽而不露,幹潤而柔軟。獨特的南乳、蒜頭和酒的氣味,香味濃郁,芳香可口,甜而不膩。目前,腐乳餅已加上漂亮的包裝,每年均有出口。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鼠曲粿

鼠曲粿民俗食品。流行於潮安縣、湘橋區、澄海市、饒平縣一帶。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至翌年元宵,家家戶戶都制鼠曲粿,供拜神、待客。

鼠麴草,又名鼠耳草,中藥稱白頭翁,野生植物,長於冬季農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從田間採集後,選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後,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製成團塊,作為粿皮。再將團塊分成小塊,捏成圓餅,中包粿餡,餡有鹹、甜、雙烹數種。甜餡有紅豆或綠豆加糖製成豆沙;鹹餡有糯米飯加香菇、肉丁、蝦米、花生仁、香料等;雙烹則一半是甜的一半是鹹的。包制粿餡之後入木模壓印,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

吃時可再蒸熱或在鍋中用油煎,入口軟香甜潤。因白頭翁可治腸胃病,故鼠曲粿屬藥膳類的食品。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鹹水粿

鹹水粿是一款歷史悠久的潮州傳統小食,相傳在潮州流傳至

鹹水粿今已有幾百年的時間。它形狀小巧玲瓏,像個盛醬料的小碟,中間盛著加了少許辣椒醬的潮州特產菜脯粒,色澤潔白如豆腐,口感滑潤柔軟,突出菜脯的鹹芳味,是一款大眾化的民間小食。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油堆

油堆,是潮州有名的小吃。舊時,潮州的元宵節,敬神祈福,老人賀壽,或是建房上樑,孩子滿月招待客人,油堆總是少不了的,久別家鄉的海外僑胞歸鄉,也總忘不了嘗一嘗油堆的美味。

潮州有首童謠這樣唱:“天頂一粒星,地下開書齋,書齋門,未曾開,阿奴哭欲吃油堆……”,這裡面提到的油堆,就是潮州有名的小吃。舊時,潮州的元宵節,敬神祈福,老人賀壽,或是建房上樑,孩子滿月招待客人,油堆總是少不了的,久別家鄉的海外僑胞歸鄉,也總忘不了嘗一嘗油堆的美味。

油堆看起來,色澤金黃,外形渾圓中空,口感芳香酥脆體積膨大滾圓,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軟粘連,餡又香甜可口。油堆的風味獨特,製作考究,須精選新鮮糯米,入水浸泡5小時左右,然後再用石碾碾為米粉狀,用篩子篩取精細部分,再用水搓成粉團,放進鍋中煮熟,然後滲和餘下的糯米粉用手搓擦,使其均勻,而後捏成拳頭大小的空心米糰子,加進餡料,餡料基本上是芋泥或者綠豆沙等等。為了讓油堆看起來更加誘人,潮州人喜歡把芝麻灑在糰子表皮上,放進油鍋裡炸,油炸時,邊炸邊不停地翻動,使其厚薄一致,圓圓勻稱,幾分鐘後撈起,涼一會再炸,如此三、四次,直到表皮呈金燦燦的。

油堆吃起來的感覺是外皮香脆,內空質細而柔韌,甜甜的芋泥香味濃郁可口。在潮州,賣油堆的店鋪也逐漸稀少,很讓人惋惜,但傳聞西馬路還是有一家比較正宗的油堆店,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光顧一下,支持僅存的碩果。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甘筒粿

傳統潮汕小吃甘筒粿即是馬鈴薯粿,因為馬鈴薯在潮州話中稱為甘筒。這一傳統潮汕小吃最早出自潮州彩塘一帶地區,因為那裡盛產馬鈴薯甘筒粿色澤美觀、口味鮮美,是一款潮汕人喜愛的傳統小吃,蒸熟之後,將略煎至酥硬,口感更佳。

潮汕小吃甘筒粿的粿皮是用雪粉製成,因而甘筒粿具有晶瑩剔透的特點,在透明的粿皮下可看到小塊的馬鈴薯、炸熟的去皮花生仁還有鮮豔的紅蘿蔔粒,吃進嘴裡還有誘人的五香粉的香味,既好看雙好吃,既養胃又養眼。

甘筒粿餡的製法是先將馬鈴薯去皮切小塊,上蒸籠蒸熟,然後炒鍋洗淨下油,倒入蒸熟的馬鈴薯小塊,炸熟的去皮花生仁,少量焯熟的紅蘿蔔粒,調入適量的五香粉、味精、精鹽,勾芡,炒勻盛起待用。甘筒粿皮的製法是先取少量優質雪粉,衝入開水,攪拌成粉漿,再倒入其餘小雪粉中,搓揉均勻成粉團(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粉團生硬粒),用粉團做皮包上餡料,再用木粿印印出一個個的粿,甘筒粿蒸熟後,要吃之前還要略煎,主要原因是因為它的皮是用生粉作原料,蒸熟後吃起來比較軟韌,放涼之後粿皮會變硬,口感不好,故將其略煎至酥硬,呈金黃,便可避免這一不足之處。

有一種舌尖記憶叫潮州小吃,許久未嘗者,甚念

潮州小吃猶如天上的繁星,數不勝數,在這裡就不一一做表述,有時間的話,還是歡迎您到潮州親自走一遭,感受品鑑。如您實在很忙,也可以搜尋購買肖永強先生所著《潮州小食》一書,聊表藉慰。

但我們始終覺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些東西要親自品鑑過後才有更深刻的體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