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安康

「美文」 舌尖上的金絲峽——夏(六) 端午

秦嶺南麓和大巴山北坡合圍形成的懷抱裡,商南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當之無愧的成為大秦嶺的封面。丹江穿境而過,獨特的地理位置,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楚漢文化的深厚積澱,形成了兼具“北國豪邁”、“南國靈秀”的獨特風土人情。商南戰國初期屬楚治,張儀使楚後歸屬秦國。金絲峽景區無極山北樑的石燕寨上殘存有一個繒關,石築城牆遺址200餘米。據史志記載:遺址為春秋戰國時楚國為防止他國入侵時修建,以石塊壘砌為主,部分關口為青磚砌成,屬於楚長城遺址。楚文化在這方土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民風民俗更接近於楚地。在眾多民俗文化中,端午節的相關習俗在小河裡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傳承!這一天割艾草、插菖蒲、繡荷包、包粽子、煮鴨蛋、吃臘肉、喝雄黃酒很好的繼承了楚地端午節飲食上的習俗,讓我們在歲月的涓涓流逝裡知道自己的心歸何處。童年端午節前兩週左右,外婆就會將新鮮的鴨蛋醃入罐中。舅舅們會從附近的山樑採回槲葉,從集市上買回糯米。姨娘們開始起樣刺繡荷包。孩子們會扳著指頭期盼著端午節的到來,期待著節日的狂歡!

「美文」 舌尖上的金絲峽——夏(六) 端午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說文解字》載:“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燕京歲時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學術界主要有四種觀點: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月惡日";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認為端午節源於夏至。不管起源為何,端午節這一天形成的民俗基本達成共識:包粽子、掛艾草與菖蒲、扒龍船、九獅拜象、遊旱龍等諸多特色節慶活動在各地展開,既有傳統習俗活動又有創新元素,可謂各具特色、豐富多彩。在小河裡,這一天是要包粽子、煮鹹鴨蛋、吃老臘肉、喝包穀酒的,先民們通過舌尖上與平日的不同,將端午節過的有聲有色。

「美文」 舌尖上的金絲峽——夏(六) 端午

童年的端午節前兩三週,外婆會將新鮮的鴨蛋洗淨,從後山的黃泥地中挖回經年的黃泥巴,仔細的搗碎,添入適量的食鹽,再在盆中用清水攪成泥漿。新鮮洗淨的鴨蛋在泥漿裡均勻的滾過,塗滿黃泥,依次疊放在陶罐中,餘下的就交給時間。20天左右,鴨蛋發生了奇妙的變化。蛋黃呈橘黃色,油潤沙朗。蛋白細膩,鹹淡適中,佐酒喝粥都是不可多得的佳餚。楚地多水,鴨生水中,一枚枚鹹鴨蛋讓我們更願意將自己定義為一個南方人。童年在山中渡過了無數個端午節,外婆的鹹鴨蛋總會成為節日的餐桌標配,就是那一枚枚鹹鴨蛋讓我們在外婆的慈愛裡度過流年,感受到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文化厚重!

「美文」 舌尖上的金絲峽——夏(六) 端午

在故鄉的崇山峻嶺間生長著一種橡樹,小河人習慣上叫她“槲葉樹”。槲樹,別名柞櫟、橡樹、青崗、金雞樹、大葉波羅等。《中國樹木志》記載:“槲樹”,落葉喬木,葉子橢圓形,邊緣有波狀的齒,生長於山地陽坡闊葉林和鬆櫟林中,深根性,耐旱,抗風、抗煙、抗病蟲能力強;種仁可釀酒,葉可飼養柞蠶。當地人上山採來“槲葉”,用水一煮,再用清水洗淨,就可包粽子,用“槲葉”包的粽子別一番山林的清香。在童年記憶裡,我最愛聞煮槲葉的獨特清香,後來品嚐過陳年的普洱,我感覺槲葉的香味有過之而無不及。未走出大山的流年裡,每年端午節都會約上同伴,翻山越嶺,不辭辛勞將槲葉採回,簡單的擱置,在端午節前柴鍋猛火,仔細烹煮,殺菌增香。槲葉的糯香會將粽子襯托的越發出眾,也讓其他地方的粽子望塵莫及。煮好的粽葉,外婆會用籃子裝著抬到河裡,招呼一家老小將它們仔細清洗。一時間門前的小河裡聚集起了姊妹弟兄、女兒女婿,大家一起洗著粽葉,讓歡聲笑語響徹整個河谷。孩子們在大人身邊打著水漂,摸魚捉蝦,抑制著突突的心跳,虔誠的感受著節日的來臨!

「美文」 舌尖上的金絲峽——夏(六) 端午

端午節前一天外婆將醃好的鴨蛋洗淨,從閣樓上取出陳年的葫草,糯米、花生、大豆用溫水浸泡,洗好的槲葉整齊的碼放在竹籃裡備用。女兒女婿會早早的回到小河裡過端午,一時間包粽子的隊伍變得異常龐大。一大盆的糯米和水放在堂屋中央,槲葉、葫草被分成了若干份,一家一個單位。女人負責包粽子,男人負責拿粽子。女人們牙手並用,連包帶綁,乾淨利落,深得外婆年輕時的風韻。包好的粽子成長條形,兩扇合成一支,相對用葫草捆綁,未煮時葫草的清香、粽葉的糯香、糯米的米香就將人勾得失了分寸,孩子們迫不及待的想要品嚐,一刻也不想離開外婆家的廚房。不知不覺月兒已經升上了中天,舅舅們將粽子整齊的碼放在大牛頭鍋中,添入清水,上面還不忘用竹篦子、大石頭壓上,確保每一對粽子都能被充分的煮熟。柴鍋起火,外婆會將鴨蛋放進鍋中,煮粽子的同時,一顆顆鴨蛋也會被煮熟,端午節裡她會成為外婆招待女婿外甥的節日美食。孩子們在母親的催促下不情願的離開廚房,他們知道粽子是要經夜熬煮的,要想吃到粽子只有等到端午節了。

「美文」 舌尖上的金絲峽——夏(六) 端午

一夜的夢裡都氤氳著外婆家柴鍋裡的棕香,是夜的夢裡都是千奇百怪的粽子。端午節一早,母親會把我從被窩裡叫醒,一道到小河裡用河水洗臉。母親說端午節這天的河水是清心明目的聖水,要早早到河裡洗臉淨目,可保一年不生災星。我將信將疑,但年年如是,一不留神竟成了家人在端午節這天的一種儀式。舅舅早早的割回艾草、菖蒲插在門楣、窗臺,艾草、菖蒲獨有的清香一下子將人的思緒帶入長滿蘭花香草的水濱,突然感覺自己的心和大詩人屈原靠得更近。我曾偷偷的溜進外婆家的廚房,學著古人的樣子將粽子投入丹江水中,心中默唸:魚蝦呀,你們都去吃粽子吧,千萬別去打擾愛國詩人屈原!不知是出於何種崇拜,幼小的我竟做出這麼多莫名的荒唐。

「美文」 舌尖上的金絲峽——夏(六) 端午

河中盥洗完畢,幫舅舅們灑掃好庭除,外婆已將粽子剝好,按照不同人的喜好,塗上白砂糖、紅糖、槐花蜜。孩子們在母親的幫助下帶上荷包,拿著鹹鴨蛋,美美的享受著槲葉粽子的軟糯香甜。糯米雜著豆類、花生、大棗,讓粽子的口感變得更加具有層次感。幾種食材的疊加,槲葉的獨特香味讓槲葉粽子具備了粳糕等糯米美食所不具備的口感、異香。兒時我喜歡吃甜食,這是一年中難得的機會,我喜歡用槲葉粽子蘸著槐花蜜吃,那份香甜粘牙的口感至今銘刻在心裡!

吃過粽子,外婆會召集幾個舅母取出老臘肉仔細清洗,在廚房裡準備午飯。孩子們高興的繞著道床打轉,幸福和歡樂流動在每一滴空氣裡。不一會兒外婆家的廚房裡就飄出了老臘肉的醬香,偷偷溜進廚房,舅母正在拆肉,撿起一疙瘩塞入我嘴裡,滿口的肉香可以讓人高興一整天。舅母們會故意逗惹外甥:外甥是家婆家的狗,吃吃喝喝搖搖尾巴就走。我頑皮的伸伸舌頭,引來舅舅們一陣歡笑。

「美文」 舌尖上的金絲峽——夏(六) 端午

幾個舅母都是廚房的高手,不一會兒:涼拌魔芋、青菜豆皮、油豆腐拌木耳、熗蓮菜、油炸花生米、涼拌竹筍、鹹鴨蛋、蒜蓉灰灰菜、豌豆涼粉、槲葉粽子、丹江小魚、手撕臘肉、涼拌豬頭肉不多不少正好湊足十三個涼菜,也就是在那時我才知道所謂的“金絲十三花”。舅舅們將四方油黑的八仙桌擺在堂屋,四條大板凳把守四方,男人一桌,女人和小孩一桌。舅舅們倒來包穀酒,敬完長輩,挑擔兄弟開懷暢飲,羨煞了我們這些乳臭未乾的孩子。女人們也被漢子們酒桌上的激情感染,幾個舅母乾脆擼起袖子加入其中,配合著幾個舅舅將妹婿們喝的東倒西歪。姨娘們則躲在一旁看笑話,禁不住笑出了眼淚。男孩們在舅舅的慫恿下,伸出舌頭,舔一口包穀酒,辣的人直伸舌頭。平日裡總喜歡小酌幾杯,我想也許就是在那時的端午節,舅舅們完成了對我酒文化的啟蒙。熱菜輪換著從廚房端到桌上,美食和美酒將端午節烘托的氣氛濃烈,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方式慶祝節日,一代代傳承,經久不息。每一個個體參與其中,性格稟賦都會隨之發生奇妙的變化,影響人的一生。時間長了不回山裡,總感覺空落落的,於是越發的思念在山裡的日子。

端午節一天天臨近了,早早的買回新鮮鴨蛋,在母親的指導下學著婆的樣子封入罐中。帶著一雙小棉襖,回到山裡重走兒時的溝堖,採槲葉、煮槲葉、包粽子,陪老去的舅舅、姨夫們在端午節裡吃粽子,喝包穀酒,把這一份醉美的生活質樸的傳承!

作者簡介

「美文」 舌尖上的金絲峽——夏(六) 端午

章驥,男,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一級教師。現供職於陝西省商南縣高級中學。而立之年,筆耕不輟。教學之餘喜歡玩味文字,抒寫性情。有《東林寺的鐘聲》、《故鄉》、《午後的院子》、《一座城,一生情》、《兩件棉襖,暖一生》、《清風頌》、《舌尖上的金絲峽》系列、《陝西商南三角池大學堂》系列、《在課堂審醜中強化古詩文默寫》等詩歌、散文、教研文章發表於《寶雞文理學院報》、《商洛日報》、《金絲峽週報》、《教育學》等雜誌。嘗試新媒體系列寫作,原創作品見於:文學陝軍、三秦都市報·三秦網、百度、搜狐、騰訊、鳳凰新聞、華商網、東方新聞、陝西金絲峽景區官網、商洛之窗、商洛旅遊網,商南政府信息網、商南旅遊網、商南廣播電視臺等新媒平臺。

"商洛通"新媒體shangluo-tong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