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壹、解不開的回憶

童年漸遠,足有二十年的光陰。

漸行漸遠的記憶,和朦朧的思鄉之情,舌尖上曾經跳動的歡樂,在沉浸的回憶中濃濃化開,似若飄起了那股熟悉的淡淡味……


"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壹、解不開的回憶

童年漸遠,足有二十年的光陰。

漸行漸遠的記憶,和朦朧的思鄉之情,舌尖上曾經跳動的歡樂,在沉浸的回憶中濃濃化開,似若飄起了那股熟悉的淡淡味……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貳、精肉下掛麵

秋天的季節,稻穀場上拖拉機跑得很歡,後面拖著笨重的石磙子,咚咚咚的柴油機聲很能渲染秋收的喜悅。

記得打穀子的師傅那十來天是最受歡迎的人,一場穀子打下來六十塊錢,連珠軸地轉,吃得最多的便是精肉下掛麵。

精肉下掛麵在我幼小的記憶中是個極其美好的東西,濃濃的肉香和爽口的麵條,有時也會打兩個雞蛋在麵條裡,是我那時印象裡的極品佳餚。

我們能夠吃到嘴的口福不多,一般都是母親在做精肉麵條時多下些盛給我們解饞,貪吃貓地深嗅著誘人的香味,渲染著眼前金黃色的秋景,在我的舌尖和記憶裡定格和凝固。

也許就是這種特定的原因,我小時候特別愛吃麵條,一碗麵呼嚕呼啦幾分鐘就湯湯水水掃完了。現在卻漸漸不感冒了,小兒更是天生對面條來不了電,每次都是盯著小鐘在限定時間裡皺眉弄眼地吃完。也許,他和我都失去了一種特有的情結,而這種情結,我奠定在童年,他卻是時代的因素讓他沒有了那份濃郁的感觸,甚不如他手中的一盒“奧利奧”或“好多魚”……


"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壹、解不開的回憶

童年漸遠,足有二十年的光陰。

漸行漸遠的記憶,和朦朧的思鄉之情,舌尖上曾經跳動的歡樂,在沉浸的回憶中濃濃化開,似若飄起了那股熟悉的淡淡味……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貳、精肉下掛麵

秋天的季節,稻穀場上拖拉機跑得很歡,後面拖著笨重的石磙子,咚咚咚的柴油機聲很能渲染秋收的喜悅。

記得打穀子的師傅那十來天是最受歡迎的人,一場穀子打下來六十塊錢,連珠軸地轉,吃得最多的便是精肉下掛麵。

精肉下掛麵在我幼小的記憶中是個極其美好的東西,濃濃的肉香和爽口的麵條,有時也會打兩個雞蛋在麵條裡,是我那時印象裡的極品佳餚。

我們能夠吃到嘴的口福不多,一般都是母親在做精肉麵條時多下些盛給我們解饞,貪吃貓地深嗅著誘人的香味,渲染著眼前金黃色的秋景,在我的舌尖和記憶裡定格和凝固。

也許就是這種特定的原因,我小時候特別愛吃麵條,一碗麵呼嚕呼啦幾分鐘就湯湯水水掃完了。現在卻漸漸不感冒了,小兒更是天生對面條來不了電,每次都是盯著小鐘在限定時間裡皺眉弄眼地吃完。也許,他和我都失去了一種特有的情結,而這種情結,我奠定在童年,他卻是時代的因素讓他沒有了那份濃郁的感觸,甚不如他手中的一盒“奧利奧”或“好多魚”……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叄 、翠鳥肉

每每想起小時候吃的翠鳥,便一併帶出水塘邊的童年歲月。

那時,一般是小舅,帶著我和弟弟,在村前的大水塘邊趁著天黑前給塘埂下藥。然後第二天一早,天剛擦亮,我們便挎著兩隻大大的籃子,去水邊撿翠鳥、白雁和野鴨,有時還會有鸕鶿和白鷺。

那一片池塘長滿蘆葦和野草,水豐草茂,風吹過去,水面鱗鱗波紋和彎腰的蒿草,煞為養眼。

小舅下的是水藥,紅色的液體,和稻穀或麥粒拌合後,帶我們勻勻地撒在塘埂上的草皮裡。我和弟弟歡快地跟在他身後,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明早會有哪些鳥兒躺在我們的竹籃裡。

下午接近黃昏的水面上,野鳥會遠遠地貼著水面低飛,兩隻輕盈純白的翅膀在低空划著美麗的弧線,也能聽到間鳴的叫聲,若燕子的呢喃喧染著我和弟弟關於明早期待的笑聲。

那時的農村,鳥的品種和數量在印象中都甚為繁多,有水的地方都能看見成片飛翔的影子。秋後的天氣,田野裡稻穀連成一片的金黃,正是收穫的季節,由於莊稼的天然免費,這個時節的野鳥都是肥美的時機。

印象和回味最深刻的還是翠鳥,醃製晒乾後在草鍋的飯上蒸熟,揭開鍋上的木蓋,滿屋的噴香。蒸熟的翠鳥肉色褐紅,板實油亮,米飯也被滋潤的油亮透香,品幾口鳥肉,醇香芳口,二十年後的今天回味起來都實在是涎口的難捨與難忘。

現想來,那時的做法真甚為宰雞取卵。但目今回念的只是那些單純的童年歲月,和那個大片大片秋谷一隻一隻白鷺飛翔的年代……那樣的日子和那些個清晨,如此的動心動情,觸摸著夢鄉里對故鄉的每一點回念。


"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壹、解不開的回憶

童年漸遠,足有二十年的光陰。

漸行漸遠的記憶,和朦朧的思鄉之情,舌尖上曾經跳動的歡樂,在沉浸的回憶中濃濃化開,似若飄起了那股熟悉的淡淡味……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貳、精肉下掛麵

秋天的季節,稻穀場上拖拉機跑得很歡,後面拖著笨重的石磙子,咚咚咚的柴油機聲很能渲染秋收的喜悅。

記得打穀子的師傅那十來天是最受歡迎的人,一場穀子打下來六十塊錢,連珠軸地轉,吃得最多的便是精肉下掛麵。

精肉下掛麵在我幼小的記憶中是個極其美好的東西,濃濃的肉香和爽口的麵條,有時也會打兩個雞蛋在麵條裡,是我那時印象裡的極品佳餚。

我們能夠吃到嘴的口福不多,一般都是母親在做精肉麵條時多下些盛給我們解饞,貪吃貓地深嗅著誘人的香味,渲染著眼前金黃色的秋景,在我的舌尖和記憶裡定格和凝固。

也許就是這種特定的原因,我小時候特別愛吃麵條,一碗麵呼嚕呼啦幾分鐘就湯湯水水掃完了。現在卻漸漸不感冒了,小兒更是天生對面條來不了電,每次都是盯著小鐘在限定時間裡皺眉弄眼地吃完。也許,他和我都失去了一種特有的情結,而這種情結,我奠定在童年,他卻是時代的因素讓他沒有了那份濃郁的感觸,甚不如他手中的一盒“奧利奧”或“好多魚”……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叄 、翠鳥肉

每每想起小時候吃的翠鳥,便一併帶出水塘邊的童年歲月。

那時,一般是小舅,帶著我和弟弟,在村前的大水塘邊趁著天黑前給塘埂下藥。然後第二天一早,天剛擦亮,我們便挎著兩隻大大的籃子,去水邊撿翠鳥、白雁和野鴨,有時還會有鸕鶿和白鷺。

那一片池塘長滿蘆葦和野草,水豐草茂,風吹過去,水面鱗鱗波紋和彎腰的蒿草,煞為養眼。

小舅下的是水藥,紅色的液體,和稻穀或麥粒拌合後,帶我們勻勻地撒在塘埂上的草皮裡。我和弟弟歡快地跟在他身後,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明早會有哪些鳥兒躺在我們的竹籃裡。

下午接近黃昏的水面上,野鳥會遠遠地貼著水面低飛,兩隻輕盈純白的翅膀在低空划著美麗的弧線,也能聽到間鳴的叫聲,若燕子的呢喃喧染著我和弟弟關於明早期待的笑聲。

那時的農村,鳥的品種和數量在印象中都甚為繁多,有水的地方都能看見成片飛翔的影子。秋後的天氣,田野裡稻穀連成一片的金黃,正是收穫的季節,由於莊稼的天然免費,這個時節的野鳥都是肥美的時機。

印象和回味最深刻的還是翠鳥,醃製晒乾後在草鍋的飯上蒸熟,揭開鍋上的木蓋,滿屋的噴香。蒸熟的翠鳥肉色褐紅,板實油亮,米飯也被滋潤的油亮透香,品幾口鳥肉,醇香芳口,二十年後的今天回味起來都實在是涎口的難捨與難忘。

現想來,那時的做法真甚為宰雞取卵。但目今回念的只是那些單純的童年歲月,和那個大片大片秋谷一隻一隻白鷺飛翔的年代……那樣的日子和那些個清晨,如此的動心動情,觸摸著夢鄉里對故鄉的每一點回念。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肆、泥鰍燉麵餅

夏天是個歡樂的季節,我們這時候便可以盡情地逮泥鰍、網蝦和捕魚了,當然有時也是春天,不過印象深刻的多在夏季的雨天。

童年下雨的時候,在農村其實別有另番風景。喜歡春雨和夏雨多一點,因為這兩場雨讓我們可以多幾分快樂和收穫。尤其是插秧後的季節,大塘小塘旱田水田到處都是溝口嘩嘩流動的水聲。

我、二姐和弟弟,每每這個時候總是最興奮不過的,彷彿聽到了魚蝦鰍鱔在溝口中跳動的聲音。於是,拿下麥架上放置多日的推網,弟弟挎上竹籃或者水桶,穿上雨衣便往田野裡跑。

雨中或雨後的田野是美麗的,綠油油的稻秧或者玉米葉子,以及齊膝深的埂草,被亂雨淋刷後,滿眼的碧綠。

張泥鰍是有訣竅的,我們一般都選水田集中且地勢偏低的田渠,越近塘收穫的概率越大。還有一點,溝壑落差大、水流大、溝下草密集的地方往往都是藏魚臥鱔的所在,因為金魚與泥鰍都有趨水性,一路的往上流遊跑,趕到了這個缺口,高差上不去,便都聚成一窩了。

二姐一般執網,選中溝口下網寬大小的溝缺,從後往前猛推到位,然後站那扶著網把,我和弟弟便從溝口上方拿著枝棍使勁的在水流和雜草中擊打與搗攪,再穿膠鞋一路從上往下踩近,等到了二姐網邊的時候,便可以充滿期待地收網了。

收起的網收穫情況是每每不同的,一般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泥鰍在推網中扭動或蹦跳著身體,也有不甘心的小金魚撲騰兩下銀白的身體,運氣好的時候我們還能網到一兩條黃鱔,長長粗粗的身體有時很能讓我們誤解為蛇。

當然也確有網到蛇的時候,一般都是身材修長的水蛇,我們總是一驚,然後把網放到岸上,讓它自個蜿蜒遊走。有兩次運氣便沒有這麼的好,捕上網的是黑背紅腹的稱為雀斑蛇的駭人傢伙,壯壯的身體在網中曲躍著,遇到這個時候我們只有丟下網,隨它自便,然後小半天才敢拾網繼續趕到下一個溝口。

也有膽大的時候,老半天見它曲在網中不動身體,我和弟弟一著急便拿手中的粗棍將它狠勁的打死,卻在心口留下駭念,不敢再在深水與草叢中下腳踩趕了,代替的是用粗棍的猛攪。

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次雨後,在我家後面的一個旱田缺口下,我們起網時看到的是滿網黑壓壓跳動的泥鰍,個大體肥,我們三個邊笑邊數地把這些小傢伙弄到了竹籃中,整整四十三條。

我們給這種大豐收的情形起了個專門的叫法“泥鰍開會”,並從這一次端掉了它們的政協擴大會議後,以後便不自然的期望這種開會現象的來臨了。

現在,我想象著那時候的光景,三個小孩拿著捕網滿田野的跑,一路的歡歌笑語……距離竟是這般的遙遙若失。

回到家中,滿身的潮溼,臉上和衣服上都帶著泥漿,大姐拿來大大的塑料盆,倒進水,一嘩啦倒進去,看到十來斤的龍蝦、金魚、黃鱔與泥鰍在裡面簇簇湧動,心中是那般的開心與滿足。

父親每次都會誇獎我們三個,加劇著我們心底的甜。母親讓大姐給我們找來乾淨的衣服,洗完澡穿上乾衣感覺是那麼的舒服。

傍晚,母親和兩個姐姐開始張羅著給我們做美味的鍋貼餅,我和弟弟打點下手或者燒鍋。泥鰍養在盆中加入一些菜籽油後會慢慢吐掉肚中的髒汙,幾盆水換下來便大致可以下鍋了,蔥蒜加上,燒得滾熱後,濃濃的香味,鍋沿子貼上一溜圈的麵餅,燒熟後那滋味永難忘記……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邊吃邊聊,分享著那時貧窮但溫馨的幸福。


"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壹、解不開的回憶

童年漸遠,足有二十年的光陰。

漸行漸遠的記憶,和朦朧的思鄉之情,舌尖上曾經跳動的歡樂,在沉浸的回憶中濃濃化開,似若飄起了那股熟悉的淡淡味……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貳、精肉下掛麵

秋天的季節,稻穀場上拖拉機跑得很歡,後面拖著笨重的石磙子,咚咚咚的柴油機聲很能渲染秋收的喜悅。

記得打穀子的師傅那十來天是最受歡迎的人,一場穀子打下來六十塊錢,連珠軸地轉,吃得最多的便是精肉下掛麵。

精肉下掛麵在我幼小的記憶中是個極其美好的東西,濃濃的肉香和爽口的麵條,有時也會打兩個雞蛋在麵條裡,是我那時印象裡的極品佳餚。

我們能夠吃到嘴的口福不多,一般都是母親在做精肉麵條時多下些盛給我們解饞,貪吃貓地深嗅著誘人的香味,渲染著眼前金黃色的秋景,在我的舌尖和記憶裡定格和凝固。

也許就是這種特定的原因,我小時候特別愛吃麵條,一碗麵呼嚕呼啦幾分鐘就湯湯水水掃完了。現在卻漸漸不感冒了,小兒更是天生對面條來不了電,每次都是盯著小鐘在限定時間裡皺眉弄眼地吃完。也許,他和我都失去了一種特有的情結,而這種情結,我奠定在童年,他卻是時代的因素讓他沒有了那份濃郁的感觸,甚不如他手中的一盒“奧利奧”或“好多魚”……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叄 、翠鳥肉

每每想起小時候吃的翠鳥,便一併帶出水塘邊的童年歲月。

那時,一般是小舅,帶著我和弟弟,在村前的大水塘邊趁著天黑前給塘埂下藥。然後第二天一早,天剛擦亮,我們便挎著兩隻大大的籃子,去水邊撿翠鳥、白雁和野鴨,有時還會有鸕鶿和白鷺。

那一片池塘長滿蘆葦和野草,水豐草茂,風吹過去,水面鱗鱗波紋和彎腰的蒿草,煞為養眼。

小舅下的是水藥,紅色的液體,和稻穀或麥粒拌合後,帶我們勻勻地撒在塘埂上的草皮裡。我和弟弟歡快地跟在他身後,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明早會有哪些鳥兒躺在我們的竹籃裡。

下午接近黃昏的水面上,野鳥會遠遠地貼著水面低飛,兩隻輕盈純白的翅膀在低空划著美麗的弧線,也能聽到間鳴的叫聲,若燕子的呢喃喧染著我和弟弟關於明早期待的笑聲。

那時的農村,鳥的品種和數量在印象中都甚為繁多,有水的地方都能看見成片飛翔的影子。秋後的天氣,田野裡稻穀連成一片的金黃,正是收穫的季節,由於莊稼的天然免費,這個時節的野鳥都是肥美的時機。

印象和回味最深刻的還是翠鳥,醃製晒乾後在草鍋的飯上蒸熟,揭開鍋上的木蓋,滿屋的噴香。蒸熟的翠鳥肉色褐紅,板實油亮,米飯也被滋潤的油亮透香,品幾口鳥肉,醇香芳口,二十年後的今天回味起來都實在是涎口的難捨與難忘。

現想來,那時的做法真甚為宰雞取卵。但目今回念的只是那些單純的童年歲月,和那個大片大片秋谷一隻一隻白鷺飛翔的年代……那樣的日子和那些個清晨,如此的動心動情,觸摸著夢鄉里對故鄉的每一點回念。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肆、泥鰍燉麵餅

夏天是個歡樂的季節,我們這時候便可以盡情地逮泥鰍、網蝦和捕魚了,當然有時也是春天,不過印象深刻的多在夏季的雨天。

童年下雨的時候,在農村其實別有另番風景。喜歡春雨和夏雨多一點,因為這兩場雨讓我們可以多幾分快樂和收穫。尤其是插秧後的季節,大塘小塘旱田水田到處都是溝口嘩嘩流動的水聲。

我、二姐和弟弟,每每這個時候總是最興奮不過的,彷彿聽到了魚蝦鰍鱔在溝口中跳動的聲音。於是,拿下麥架上放置多日的推網,弟弟挎上竹籃或者水桶,穿上雨衣便往田野裡跑。

雨中或雨後的田野是美麗的,綠油油的稻秧或者玉米葉子,以及齊膝深的埂草,被亂雨淋刷後,滿眼的碧綠。

張泥鰍是有訣竅的,我們一般都選水田集中且地勢偏低的田渠,越近塘收穫的概率越大。還有一點,溝壑落差大、水流大、溝下草密集的地方往往都是藏魚臥鱔的所在,因為金魚與泥鰍都有趨水性,一路的往上流遊跑,趕到了這個缺口,高差上不去,便都聚成一窩了。

二姐一般執網,選中溝口下網寬大小的溝缺,從後往前猛推到位,然後站那扶著網把,我和弟弟便從溝口上方拿著枝棍使勁的在水流和雜草中擊打與搗攪,再穿膠鞋一路從上往下踩近,等到了二姐網邊的時候,便可以充滿期待地收網了。

收起的網收穫情況是每每不同的,一般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泥鰍在推網中扭動或蹦跳著身體,也有不甘心的小金魚撲騰兩下銀白的身體,運氣好的時候我們還能網到一兩條黃鱔,長長粗粗的身體有時很能讓我們誤解為蛇。

當然也確有網到蛇的時候,一般都是身材修長的水蛇,我們總是一驚,然後把網放到岸上,讓它自個蜿蜒遊走。有兩次運氣便沒有這麼的好,捕上網的是黑背紅腹的稱為雀斑蛇的駭人傢伙,壯壯的身體在網中曲躍著,遇到這個時候我們只有丟下網,隨它自便,然後小半天才敢拾網繼續趕到下一個溝口。

也有膽大的時候,老半天見它曲在網中不動身體,我和弟弟一著急便拿手中的粗棍將它狠勁的打死,卻在心口留下駭念,不敢再在深水與草叢中下腳踩趕了,代替的是用粗棍的猛攪。

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次雨後,在我家後面的一個旱田缺口下,我們起網時看到的是滿網黑壓壓跳動的泥鰍,個大體肥,我們三個邊笑邊數地把這些小傢伙弄到了竹籃中,整整四十三條。

我們給這種大豐收的情形起了個專門的叫法“泥鰍開會”,並從這一次端掉了它們的政協擴大會議後,以後便不自然的期望這種開會現象的來臨了。

現在,我想象著那時候的光景,三個小孩拿著捕網滿田野的跑,一路的歡歌笑語……距離竟是這般的遙遙若失。

回到家中,滿身的潮溼,臉上和衣服上都帶著泥漿,大姐拿來大大的塑料盆,倒進水,一嘩啦倒進去,看到十來斤的龍蝦、金魚、黃鱔與泥鰍在裡面簇簇湧動,心中是那般的開心與滿足。

父親每次都會誇獎我們三個,加劇著我們心底的甜。母親讓大姐給我們找來乾淨的衣服,洗完澡穿上乾衣感覺是那麼的舒服。

傍晚,母親和兩個姐姐開始張羅著給我們做美味的鍋貼餅,我和弟弟打點下手或者燒鍋。泥鰍養在盆中加入一些菜籽油後會慢慢吐掉肚中的髒汙,幾盆水換下來便大致可以下鍋了,蔥蒜加上,燒得滾熱後,濃濃的香味,鍋沿子貼上一溜圈的麵餅,燒熟後那滋味永難忘記……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邊吃邊聊,分享著那時貧窮但溫馨的幸福。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伍、一天三頓飯,好吃又好乾

1994年左右的光陰,印象是伴著飢餓的青春。

老家處在江淮分水嶺的地段,隔三差五地乾旱,大片大片水稻田在七八月的烈日下整片乾枯,塘裡的淤泥竟都開了可以下腳的裂縫,我們的饑饉日子有時便從這時開始。

田野裡一根火柴就可以燃盡兩畝地的幹秧苗,我們放牛的時候都可以無所顧忌地任牛在別人家漸枯的田地裡吃著莊稼。村裡人不會對這種情形動怒,卻是看著滿田的辛苦被老天烤焦了,那麼無助地嘆息和搖頭。

乾旱歲月後,糧價便顯得很貴,買糧、吃糧的艱辛與拮据的酸楚定格成那個時代的不滅印記。

幸好還有耐旱的玉米,青皮時煮著吃,老熟時打成粉做玉米糊。母親有時也做成玉米煎餅,黃燦燦油亮亮的,吃到嘴糙糙軟軟的,竟也搞定了肚子,而且印象中味道是不下於現在的南瓜餅……

在響導中學,我們姐弟幾個沒米兌換飯票,只能七毛錢一斤買別人多餘的糧票。那時青春發育,胃口非常的能吃,男生七兩飯滿滿一大搪瓷缸竟抵不住下午三四點的早餓,我曾在初二破過一次咋舌的記錄,週六回到家時一口氣吃了五大碗的米飯,然後一下午漲著肚子不知是滿足還是難受著……

上學的我,過早地憂心忡忡,過早地期待著真能看到村民們會祈天求雨的場景,對一場暴雨的渴盼甚能達到望眼欲穿的境界。

可惜老天屢不給力,一次次失望後便在日記裡開罵起了老天,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不看天氣預報,愛咋咋地去吧。

秋收臨近前的個把月,來過一場雨,給瀕臨枯絕的莊稼來了個強心針……我們,也終於有了秋天的口糧。

稻穀嚴重減產,也許應了濃縮就是精華這道理,新碾的稻米煮出的飯非常之香軟,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得很是溫馨。

母親也許是出於對我們受餓幾個月肚皮的慰饋,一連數天都是三頓米飯,蒸上醬香雞蛋,我們便咂巴著嘴埋頭吃得很是香甜……母親,總是溫暖地看著抹嘴咂舌的我們,笑得十分的慈祥。

終於有一次的傍晚,母親意味深長地說,以後啊,我們家一天到晚都吃飯,讓你們好好吃個飽,“一天三頓飯,好吃又好乾”!


"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壹、解不開的回憶

童年漸遠,足有二十年的光陰。

漸行漸遠的記憶,和朦朧的思鄉之情,舌尖上曾經跳動的歡樂,在沉浸的回憶中濃濃化開,似若飄起了那股熟悉的淡淡味……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貳、精肉下掛麵

秋天的季節,稻穀場上拖拉機跑得很歡,後面拖著笨重的石磙子,咚咚咚的柴油機聲很能渲染秋收的喜悅。

記得打穀子的師傅那十來天是最受歡迎的人,一場穀子打下來六十塊錢,連珠軸地轉,吃得最多的便是精肉下掛麵。

精肉下掛麵在我幼小的記憶中是個極其美好的東西,濃濃的肉香和爽口的麵條,有時也會打兩個雞蛋在麵條裡,是我那時印象裡的極品佳餚。

我們能夠吃到嘴的口福不多,一般都是母親在做精肉麵條時多下些盛給我們解饞,貪吃貓地深嗅著誘人的香味,渲染著眼前金黃色的秋景,在我的舌尖和記憶裡定格和凝固。

也許就是這種特定的原因,我小時候特別愛吃麵條,一碗麵呼嚕呼啦幾分鐘就湯湯水水掃完了。現在卻漸漸不感冒了,小兒更是天生對面條來不了電,每次都是盯著小鐘在限定時間裡皺眉弄眼地吃完。也許,他和我都失去了一種特有的情結,而這種情結,我奠定在童年,他卻是時代的因素讓他沒有了那份濃郁的感觸,甚不如他手中的一盒“奧利奧”或“好多魚”……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叄 、翠鳥肉

每每想起小時候吃的翠鳥,便一併帶出水塘邊的童年歲月。

那時,一般是小舅,帶著我和弟弟,在村前的大水塘邊趁著天黑前給塘埂下藥。然後第二天一早,天剛擦亮,我們便挎著兩隻大大的籃子,去水邊撿翠鳥、白雁和野鴨,有時還會有鸕鶿和白鷺。

那一片池塘長滿蘆葦和野草,水豐草茂,風吹過去,水面鱗鱗波紋和彎腰的蒿草,煞為養眼。

小舅下的是水藥,紅色的液體,和稻穀或麥粒拌合後,帶我們勻勻地撒在塘埂上的草皮裡。我和弟弟歡快地跟在他身後,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明早會有哪些鳥兒躺在我們的竹籃裡。

下午接近黃昏的水面上,野鳥會遠遠地貼著水面低飛,兩隻輕盈純白的翅膀在低空划著美麗的弧線,也能聽到間鳴的叫聲,若燕子的呢喃喧染著我和弟弟關於明早期待的笑聲。

那時的農村,鳥的品種和數量在印象中都甚為繁多,有水的地方都能看見成片飛翔的影子。秋後的天氣,田野裡稻穀連成一片的金黃,正是收穫的季節,由於莊稼的天然免費,這個時節的野鳥都是肥美的時機。

印象和回味最深刻的還是翠鳥,醃製晒乾後在草鍋的飯上蒸熟,揭開鍋上的木蓋,滿屋的噴香。蒸熟的翠鳥肉色褐紅,板實油亮,米飯也被滋潤的油亮透香,品幾口鳥肉,醇香芳口,二十年後的今天回味起來都實在是涎口的難捨與難忘。

現想來,那時的做法真甚為宰雞取卵。但目今回念的只是那些單純的童年歲月,和那個大片大片秋谷一隻一隻白鷺飛翔的年代……那樣的日子和那些個清晨,如此的動心動情,觸摸著夢鄉里對故鄉的每一點回念。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肆、泥鰍燉麵餅

夏天是個歡樂的季節,我們這時候便可以盡情地逮泥鰍、網蝦和捕魚了,當然有時也是春天,不過印象深刻的多在夏季的雨天。

童年下雨的時候,在農村其實別有另番風景。喜歡春雨和夏雨多一點,因為這兩場雨讓我們可以多幾分快樂和收穫。尤其是插秧後的季節,大塘小塘旱田水田到處都是溝口嘩嘩流動的水聲。

我、二姐和弟弟,每每這個時候總是最興奮不過的,彷彿聽到了魚蝦鰍鱔在溝口中跳動的聲音。於是,拿下麥架上放置多日的推網,弟弟挎上竹籃或者水桶,穿上雨衣便往田野裡跑。

雨中或雨後的田野是美麗的,綠油油的稻秧或者玉米葉子,以及齊膝深的埂草,被亂雨淋刷後,滿眼的碧綠。

張泥鰍是有訣竅的,我們一般都選水田集中且地勢偏低的田渠,越近塘收穫的概率越大。還有一點,溝壑落差大、水流大、溝下草密集的地方往往都是藏魚臥鱔的所在,因為金魚與泥鰍都有趨水性,一路的往上流遊跑,趕到了這個缺口,高差上不去,便都聚成一窩了。

二姐一般執網,選中溝口下網寬大小的溝缺,從後往前猛推到位,然後站那扶著網把,我和弟弟便從溝口上方拿著枝棍使勁的在水流和雜草中擊打與搗攪,再穿膠鞋一路從上往下踩近,等到了二姐網邊的時候,便可以充滿期待地收網了。

收起的網收穫情況是每每不同的,一般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泥鰍在推網中扭動或蹦跳著身體,也有不甘心的小金魚撲騰兩下銀白的身體,運氣好的時候我們還能網到一兩條黃鱔,長長粗粗的身體有時很能讓我們誤解為蛇。

當然也確有網到蛇的時候,一般都是身材修長的水蛇,我們總是一驚,然後把網放到岸上,讓它自個蜿蜒遊走。有兩次運氣便沒有這麼的好,捕上網的是黑背紅腹的稱為雀斑蛇的駭人傢伙,壯壯的身體在網中曲躍著,遇到這個時候我們只有丟下網,隨它自便,然後小半天才敢拾網繼續趕到下一個溝口。

也有膽大的時候,老半天見它曲在網中不動身體,我和弟弟一著急便拿手中的粗棍將它狠勁的打死,卻在心口留下駭念,不敢再在深水與草叢中下腳踩趕了,代替的是用粗棍的猛攪。

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次雨後,在我家後面的一個旱田缺口下,我們起網時看到的是滿網黑壓壓跳動的泥鰍,個大體肥,我們三個邊笑邊數地把這些小傢伙弄到了竹籃中,整整四十三條。

我們給這種大豐收的情形起了個專門的叫法“泥鰍開會”,並從這一次端掉了它們的政協擴大會議後,以後便不自然的期望這種開會現象的來臨了。

現在,我想象著那時候的光景,三個小孩拿著捕網滿田野的跑,一路的歡歌笑語……距離竟是這般的遙遙若失。

回到家中,滿身的潮溼,臉上和衣服上都帶著泥漿,大姐拿來大大的塑料盆,倒進水,一嘩啦倒進去,看到十來斤的龍蝦、金魚、黃鱔與泥鰍在裡面簇簇湧動,心中是那般的開心與滿足。

父親每次都會誇獎我們三個,加劇著我們心底的甜。母親讓大姐給我們找來乾淨的衣服,洗完澡穿上乾衣感覺是那麼的舒服。

傍晚,母親和兩個姐姐開始張羅著給我們做美味的鍋貼餅,我和弟弟打點下手或者燒鍋。泥鰍養在盆中加入一些菜籽油後會慢慢吐掉肚中的髒汙,幾盆水換下來便大致可以下鍋了,蔥蒜加上,燒得滾熱後,濃濃的香味,鍋沿子貼上一溜圈的麵餅,燒熟後那滋味永難忘記……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邊吃邊聊,分享著那時貧窮但溫馨的幸福。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伍、一天三頓飯,好吃又好乾

1994年左右的光陰,印象是伴著飢餓的青春。

老家處在江淮分水嶺的地段,隔三差五地乾旱,大片大片水稻田在七八月的烈日下整片乾枯,塘裡的淤泥竟都開了可以下腳的裂縫,我們的饑饉日子有時便從這時開始。

田野裡一根火柴就可以燃盡兩畝地的幹秧苗,我們放牛的時候都可以無所顧忌地任牛在別人家漸枯的田地裡吃著莊稼。村裡人不會對這種情形動怒,卻是看著滿田的辛苦被老天烤焦了,那麼無助地嘆息和搖頭。

乾旱歲月後,糧價便顯得很貴,買糧、吃糧的艱辛與拮据的酸楚定格成那個時代的不滅印記。

幸好還有耐旱的玉米,青皮時煮著吃,老熟時打成粉做玉米糊。母親有時也做成玉米煎餅,黃燦燦油亮亮的,吃到嘴糙糙軟軟的,竟也搞定了肚子,而且印象中味道是不下於現在的南瓜餅……

在響導中學,我們姐弟幾個沒米兌換飯票,只能七毛錢一斤買別人多餘的糧票。那時青春發育,胃口非常的能吃,男生七兩飯滿滿一大搪瓷缸竟抵不住下午三四點的早餓,我曾在初二破過一次咋舌的記錄,週六回到家時一口氣吃了五大碗的米飯,然後一下午漲著肚子不知是滿足還是難受著……

上學的我,過早地憂心忡忡,過早地期待著真能看到村民們會祈天求雨的場景,對一場暴雨的渴盼甚能達到望眼欲穿的境界。

可惜老天屢不給力,一次次失望後便在日記裡開罵起了老天,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不看天氣預報,愛咋咋地去吧。

秋收臨近前的個把月,來過一場雨,給瀕臨枯絕的莊稼來了個強心針……我們,也終於有了秋天的口糧。

稻穀嚴重減產,也許應了濃縮就是精華這道理,新碾的稻米煮出的飯非常之香軟,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得很是溫馨。

母親也許是出於對我們受餓幾個月肚皮的慰饋,一連數天都是三頓米飯,蒸上醬香雞蛋,我們便咂巴著嘴埋頭吃得很是香甜……母親,總是溫暖地看著抹嘴咂舌的我們,笑得十分的慈祥。

終於有一次的傍晚,母親意味深長地說,以後啊,我們家一天到晚都吃飯,讓你們好好吃個飽,“一天三頓飯,好吃又好乾”!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陸、魚頭和半夜的包子

也是在那個飢旱相伴的年代,我愛上了吃魚頭,還有母親半夜裡神來之筆的韭香包子。

印象中我吃魚頭在先,然後母親便說“吃魚頭,有人求”,此句在後。記得深也便是少時的我便明瞭母親對這六個字的憧憬意味了。

魚身魚尾我向來不吃,刺多麻煩是一理,另一條便是魚肉的細膩不對我胃,除了醃製過的鰱胡魚正中下懷之外。

常跟母親去喝喜酒扛鍋鏟的時候,母親便把魚頭夾給我,我吸溜吸溜的吃得瞠相,母親便屢屢三分打圍七成鼓勵式地說出一句憧憬十足的話“吃魚頭,有人求”,惡性循環,我便自此與魚頭結下了長久的樑子。

還是在秋天,夜涼如水,沉沉入夢。

我們四個寫完作業進入夢鄉的時候,卻不知母親和父親正在為我們醞釀另一出的美味。

記不得半夜幾時了,睡眼惺忪地被母親一個一個叫醒的時候,肚子似乎都沒有餓的概念,但卻聞到了濃濃韭菜香的包子味。

還沒漱口洗臉便被母親塞進口一個大大的包子,立馬在韭菜香中清醒了周公的美夢。

實話坦說,母親向來做得飯菜談不上味美可口,能讓我們四津津樂道的幾個代表作也是屈指可數的,但那夜的包子……那股草鍋蒸得過熟的焦香和韭菜味……足以載入童年的史冊。


"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壹、解不開的回憶

童年漸遠,足有二十年的光陰。

漸行漸遠的記憶,和朦朧的思鄉之情,舌尖上曾經跳動的歡樂,在沉浸的回憶中濃濃化開,似若飄起了那股熟悉的淡淡味……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貳、精肉下掛麵

秋天的季節,稻穀場上拖拉機跑得很歡,後面拖著笨重的石磙子,咚咚咚的柴油機聲很能渲染秋收的喜悅。

記得打穀子的師傅那十來天是最受歡迎的人,一場穀子打下來六十塊錢,連珠軸地轉,吃得最多的便是精肉下掛麵。

精肉下掛麵在我幼小的記憶中是個極其美好的東西,濃濃的肉香和爽口的麵條,有時也會打兩個雞蛋在麵條裡,是我那時印象裡的極品佳餚。

我們能夠吃到嘴的口福不多,一般都是母親在做精肉麵條時多下些盛給我們解饞,貪吃貓地深嗅著誘人的香味,渲染著眼前金黃色的秋景,在我的舌尖和記憶裡定格和凝固。

也許就是這種特定的原因,我小時候特別愛吃麵條,一碗麵呼嚕呼啦幾分鐘就湯湯水水掃完了。現在卻漸漸不感冒了,小兒更是天生對面條來不了電,每次都是盯著小鐘在限定時間裡皺眉弄眼地吃完。也許,他和我都失去了一種特有的情結,而這種情結,我奠定在童年,他卻是時代的因素讓他沒有了那份濃郁的感觸,甚不如他手中的一盒“奧利奧”或“好多魚”……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叄 、翠鳥肉

每每想起小時候吃的翠鳥,便一併帶出水塘邊的童年歲月。

那時,一般是小舅,帶著我和弟弟,在村前的大水塘邊趁著天黑前給塘埂下藥。然後第二天一早,天剛擦亮,我們便挎著兩隻大大的籃子,去水邊撿翠鳥、白雁和野鴨,有時還會有鸕鶿和白鷺。

那一片池塘長滿蘆葦和野草,水豐草茂,風吹過去,水面鱗鱗波紋和彎腰的蒿草,煞為養眼。

小舅下的是水藥,紅色的液體,和稻穀或麥粒拌合後,帶我們勻勻地撒在塘埂上的草皮裡。我和弟弟歡快地跟在他身後,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明早會有哪些鳥兒躺在我們的竹籃裡。

下午接近黃昏的水面上,野鳥會遠遠地貼著水面低飛,兩隻輕盈純白的翅膀在低空划著美麗的弧線,也能聽到間鳴的叫聲,若燕子的呢喃喧染著我和弟弟關於明早期待的笑聲。

那時的農村,鳥的品種和數量在印象中都甚為繁多,有水的地方都能看見成片飛翔的影子。秋後的天氣,田野裡稻穀連成一片的金黃,正是收穫的季節,由於莊稼的天然免費,這個時節的野鳥都是肥美的時機。

印象和回味最深刻的還是翠鳥,醃製晒乾後在草鍋的飯上蒸熟,揭開鍋上的木蓋,滿屋的噴香。蒸熟的翠鳥肉色褐紅,板實油亮,米飯也被滋潤的油亮透香,品幾口鳥肉,醇香芳口,二十年後的今天回味起來都實在是涎口的難捨與難忘。

現想來,那時的做法真甚為宰雞取卵。但目今回念的只是那些單純的童年歲月,和那個大片大片秋谷一隻一隻白鷺飛翔的年代……那樣的日子和那些個清晨,如此的動心動情,觸摸著夢鄉里對故鄉的每一點回念。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肆、泥鰍燉麵餅

夏天是個歡樂的季節,我們這時候便可以盡情地逮泥鰍、網蝦和捕魚了,當然有時也是春天,不過印象深刻的多在夏季的雨天。

童年下雨的時候,在農村其實別有另番風景。喜歡春雨和夏雨多一點,因為這兩場雨讓我們可以多幾分快樂和收穫。尤其是插秧後的季節,大塘小塘旱田水田到處都是溝口嘩嘩流動的水聲。

我、二姐和弟弟,每每這個時候總是最興奮不過的,彷彿聽到了魚蝦鰍鱔在溝口中跳動的聲音。於是,拿下麥架上放置多日的推網,弟弟挎上竹籃或者水桶,穿上雨衣便往田野裡跑。

雨中或雨後的田野是美麗的,綠油油的稻秧或者玉米葉子,以及齊膝深的埂草,被亂雨淋刷後,滿眼的碧綠。

張泥鰍是有訣竅的,我們一般都選水田集中且地勢偏低的田渠,越近塘收穫的概率越大。還有一點,溝壑落差大、水流大、溝下草密集的地方往往都是藏魚臥鱔的所在,因為金魚與泥鰍都有趨水性,一路的往上流遊跑,趕到了這個缺口,高差上不去,便都聚成一窩了。

二姐一般執網,選中溝口下網寬大小的溝缺,從後往前猛推到位,然後站那扶著網把,我和弟弟便從溝口上方拿著枝棍使勁的在水流和雜草中擊打與搗攪,再穿膠鞋一路從上往下踩近,等到了二姐網邊的時候,便可以充滿期待地收網了。

收起的網收穫情況是每每不同的,一般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泥鰍在推網中扭動或蹦跳著身體,也有不甘心的小金魚撲騰兩下銀白的身體,運氣好的時候我們還能網到一兩條黃鱔,長長粗粗的身體有時很能讓我們誤解為蛇。

當然也確有網到蛇的時候,一般都是身材修長的水蛇,我們總是一驚,然後把網放到岸上,讓它自個蜿蜒遊走。有兩次運氣便沒有這麼的好,捕上網的是黑背紅腹的稱為雀斑蛇的駭人傢伙,壯壯的身體在網中曲躍著,遇到這個時候我們只有丟下網,隨它自便,然後小半天才敢拾網繼續趕到下一個溝口。

也有膽大的時候,老半天見它曲在網中不動身體,我和弟弟一著急便拿手中的粗棍將它狠勁的打死,卻在心口留下駭念,不敢再在深水與草叢中下腳踩趕了,代替的是用粗棍的猛攪。

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次雨後,在我家後面的一個旱田缺口下,我們起網時看到的是滿網黑壓壓跳動的泥鰍,個大體肥,我們三個邊笑邊數地把這些小傢伙弄到了竹籃中,整整四十三條。

我們給這種大豐收的情形起了個專門的叫法“泥鰍開會”,並從這一次端掉了它們的政協擴大會議後,以後便不自然的期望這種開會現象的來臨了。

現在,我想象著那時候的光景,三個小孩拿著捕網滿田野的跑,一路的歡歌笑語……距離竟是這般的遙遙若失。

回到家中,滿身的潮溼,臉上和衣服上都帶著泥漿,大姐拿來大大的塑料盆,倒進水,一嘩啦倒進去,看到十來斤的龍蝦、金魚、黃鱔與泥鰍在裡面簇簇湧動,心中是那般的開心與滿足。

父親每次都會誇獎我們三個,加劇著我們心底的甜。母親讓大姐給我們找來乾淨的衣服,洗完澡穿上乾衣感覺是那麼的舒服。

傍晚,母親和兩個姐姐開始張羅著給我們做美味的鍋貼餅,我和弟弟打點下手或者燒鍋。泥鰍養在盆中加入一些菜籽油後會慢慢吐掉肚中的髒汙,幾盆水換下來便大致可以下鍋了,蔥蒜加上,燒得滾熱後,濃濃的香味,鍋沿子貼上一溜圈的麵餅,燒熟後那滋味永難忘記……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邊吃邊聊,分享著那時貧窮但溫馨的幸福。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伍、一天三頓飯,好吃又好乾

1994年左右的光陰,印象是伴著飢餓的青春。

老家處在江淮分水嶺的地段,隔三差五地乾旱,大片大片水稻田在七八月的烈日下整片乾枯,塘裡的淤泥竟都開了可以下腳的裂縫,我們的饑饉日子有時便從這時開始。

田野裡一根火柴就可以燃盡兩畝地的幹秧苗,我們放牛的時候都可以無所顧忌地任牛在別人家漸枯的田地裡吃著莊稼。村裡人不會對這種情形動怒,卻是看著滿田的辛苦被老天烤焦了,那麼無助地嘆息和搖頭。

乾旱歲月後,糧價便顯得很貴,買糧、吃糧的艱辛與拮据的酸楚定格成那個時代的不滅印記。

幸好還有耐旱的玉米,青皮時煮著吃,老熟時打成粉做玉米糊。母親有時也做成玉米煎餅,黃燦燦油亮亮的,吃到嘴糙糙軟軟的,竟也搞定了肚子,而且印象中味道是不下於現在的南瓜餅……

在響導中學,我們姐弟幾個沒米兌換飯票,只能七毛錢一斤買別人多餘的糧票。那時青春發育,胃口非常的能吃,男生七兩飯滿滿一大搪瓷缸竟抵不住下午三四點的早餓,我曾在初二破過一次咋舌的記錄,週六回到家時一口氣吃了五大碗的米飯,然後一下午漲著肚子不知是滿足還是難受著……

上學的我,過早地憂心忡忡,過早地期待著真能看到村民們會祈天求雨的場景,對一場暴雨的渴盼甚能達到望眼欲穿的境界。

可惜老天屢不給力,一次次失望後便在日記裡開罵起了老天,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不看天氣預報,愛咋咋地去吧。

秋收臨近前的個把月,來過一場雨,給瀕臨枯絕的莊稼來了個強心針……我們,也終於有了秋天的口糧。

稻穀嚴重減產,也許應了濃縮就是精華這道理,新碾的稻米煮出的飯非常之香軟,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得很是溫馨。

母親也許是出於對我們受餓幾個月肚皮的慰饋,一連數天都是三頓米飯,蒸上醬香雞蛋,我們便咂巴著嘴埋頭吃得很是香甜……母親,總是溫暖地看著抹嘴咂舌的我們,笑得十分的慈祥。

終於有一次的傍晚,母親意味深長地說,以後啊,我們家一天到晚都吃飯,讓你們好好吃個飽,“一天三頓飯,好吃又好乾”!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陸、魚頭和半夜的包子

也是在那個飢旱相伴的年代,我愛上了吃魚頭,還有母親半夜裡神來之筆的韭香包子。

印象中我吃魚頭在先,然後母親便說“吃魚頭,有人求”,此句在後。記得深也便是少時的我便明瞭母親對這六個字的憧憬意味了。

魚身魚尾我向來不吃,刺多麻煩是一理,另一條便是魚肉的細膩不對我胃,除了醃製過的鰱胡魚正中下懷之外。

常跟母親去喝喜酒扛鍋鏟的時候,母親便把魚頭夾給我,我吸溜吸溜的吃得瞠相,母親便屢屢三分打圍七成鼓勵式地說出一句憧憬十足的話“吃魚頭,有人求”,惡性循環,我便自此與魚頭結下了長久的樑子。

還是在秋天,夜涼如水,沉沉入夢。

我們四個寫完作業進入夢鄉的時候,卻不知母親和父親正在為我們醞釀另一出的美味。

記不得半夜幾時了,睡眼惺忪地被母親一個一個叫醒的時候,肚子似乎都沒有餓的概念,但卻聞到了濃濃韭菜香的包子味。

還沒漱口洗臉便被母親塞進口一個大大的包子,立馬在韭菜香中清醒了周公的美夢。

實話坦說,母親向來做得飯菜談不上味美可口,能讓我們四津津樂道的幾個代表作也是屈指可數的,但那夜的包子……那股草鍋蒸得過熟的焦香和韭菜味……足以載入童年的史冊。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柒、甜大饃及打白糖

現在就可以蓋棺定論地說,童年時從走村串戶下鄉賣大饃的那個人手中買的情侶版甜大饃是最好吃的大饃了,至今我都再也沒能再吃到那種甜饃了。

那時十來歲左右的小學時光,很多個上午和下午,母親都會從那個四十來歲的外地人竹筐中買下幾對大饃,放在碗櫥中,給放學回來的我們一個莫大的驚喜。

我特別喜歡那個情侶版的甜饃,白白的兩個連在一起,綿綿軟軟,香甜沁鼻,我常常狼吞虎嚥式的狠狠吃一口下去,酥甜之心、麥香味足以入夢。

多少年後,我不斷地走南串北,竟一直找不到了那樣的甜饃,即便麥食昌盛的北方也是尋覓不著的,最悵惘若失的一定是我在尋覓著那份甜甜的童年夢吧。

好在還有打白糖的吆喝聲填缺了那份遺憾的夢。

自小的時光一直如今,打白糖的貨郎挑竟一直沒有間斷過,甚或可以申請非遺了。

總是那麼的一副扁擔挑子,塑料皮蓋著淡黃色的麥芽糖餅,好像是四五塊錢一斤,或者用若干斤的稻穀麥子也可以現場兌換的。

特有的小鏟刀和袖珍錘子,一聲一聲清脆地敲切著麥糖,拿到手中粘手又粘牙,卻是香極甜極的佳品。

母親還沒付完錢,我們便一人拿著幾小塊一溜風地跑去咂巴去了,唆著嘴一下一下地品咂著粘牙的白糖,聽著漸漸遠去的“打白糖嘍”叫賣聲,不知不覺間從童年長到了而立之年。


"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壹、解不開的回憶

童年漸遠,足有二十年的光陰。

漸行漸遠的記憶,和朦朧的思鄉之情,舌尖上曾經跳動的歡樂,在沉浸的回憶中濃濃化開,似若飄起了那股熟悉的淡淡味……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貳、精肉下掛麵

秋天的季節,稻穀場上拖拉機跑得很歡,後面拖著笨重的石磙子,咚咚咚的柴油機聲很能渲染秋收的喜悅。

記得打穀子的師傅那十來天是最受歡迎的人,一場穀子打下來六十塊錢,連珠軸地轉,吃得最多的便是精肉下掛麵。

精肉下掛麵在我幼小的記憶中是個極其美好的東西,濃濃的肉香和爽口的麵條,有時也會打兩個雞蛋在麵條裡,是我那時印象裡的極品佳餚。

我們能夠吃到嘴的口福不多,一般都是母親在做精肉麵條時多下些盛給我們解饞,貪吃貓地深嗅著誘人的香味,渲染著眼前金黃色的秋景,在我的舌尖和記憶裡定格和凝固。

也許就是這種特定的原因,我小時候特別愛吃麵條,一碗麵呼嚕呼啦幾分鐘就湯湯水水掃完了。現在卻漸漸不感冒了,小兒更是天生對面條來不了電,每次都是盯著小鐘在限定時間裡皺眉弄眼地吃完。也許,他和我都失去了一種特有的情結,而這種情結,我奠定在童年,他卻是時代的因素讓他沒有了那份濃郁的感觸,甚不如他手中的一盒“奧利奧”或“好多魚”……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叄 、翠鳥肉

每每想起小時候吃的翠鳥,便一併帶出水塘邊的童年歲月。

那時,一般是小舅,帶著我和弟弟,在村前的大水塘邊趁著天黑前給塘埂下藥。然後第二天一早,天剛擦亮,我們便挎著兩隻大大的籃子,去水邊撿翠鳥、白雁和野鴨,有時還會有鸕鶿和白鷺。

那一片池塘長滿蘆葦和野草,水豐草茂,風吹過去,水面鱗鱗波紋和彎腰的蒿草,煞為養眼。

小舅下的是水藥,紅色的液體,和稻穀或麥粒拌合後,帶我們勻勻地撒在塘埂上的草皮裡。我和弟弟歡快地跟在他身後,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明早會有哪些鳥兒躺在我們的竹籃裡。

下午接近黃昏的水面上,野鳥會遠遠地貼著水面低飛,兩隻輕盈純白的翅膀在低空划著美麗的弧線,也能聽到間鳴的叫聲,若燕子的呢喃喧染著我和弟弟關於明早期待的笑聲。

那時的農村,鳥的品種和數量在印象中都甚為繁多,有水的地方都能看見成片飛翔的影子。秋後的天氣,田野裡稻穀連成一片的金黃,正是收穫的季節,由於莊稼的天然免費,這個時節的野鳥都是肥美的時機。

印象和回味最深刻的還是翠鳥,醃製晒乾後在草鍋的飯上蒸熟,揭開鍋上的木蓋,滿屋的噴香。蒸熟的翠鳥肉色褐紅,板實油亮,米飯也被滋潤的油亮透香,品幾口鳥肉,醇香芳口,二十年後的今天回味起來都實在是涎口的難捨與難忘。

現想來,那時的做法真甚為宰雞取卵。但目今回念的只是那些單純的童年歲月,和那個大片大片秋谷一隻一隻白鷺飛翔的年代……那樣的日子和那些個清晨,如此的動心動情,觸摸著夢鄉里對故鄉的每一點回念。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肆、泥鰍燉麵餅

夏天是個歡樂的季節,我們這時候便可以盡情地逮泥鰍、網蝦和捕魚了,當然有時也是春天,不過印象深刻的多在夏季的雨天。

童年下雨的時候,在農村其實別有另番風景。喜歡春雨和夏雨多一點,因為這兩場雨讓我們可以多幾分快樂和收穫。尤其是插秧後的季節,大塘小塘旱田水田到處都是溝口嘩嘩流動的水聲。

我、二姐和弟弟,每每這個時候總是最興奮不過的,彷彿聽到了魚蝦鰍鱔在溝口中跳動的聲音。於是,拿下麥架上放置多日的推網,弟弟挎上竹籃或者水桶,穿上雨衣便往田野裡跑。

雨中或雨後的田野是美麗的,綠油油的稻秧或者玉米葉子,以及齊膝深的埂草,被亂雨淋刷後,滿眼的碧綠。

張泥鰍是有訣竅的,我們一般都選水田集中且地勢偏低的田渠,越近塘收穫的概率越大。還有一點,溝壑落差大、水流大、溝下草密集的地方往往都是藏魚臥鱔的所在,因為金魚與泥鰍都有趨水性,一路的往上流遊跑,趕到了這個缺口,高差上不去,便都聚成一窩了。

二姐一般執網,選中溝口下網寬大小的溝缺,從後往前猛推到位,然後站那扶著網把,我和弟弟便從溝口上方拿著枝棍使勁的在水流和雜草中擊打與搗攪,再穿膠鞋一路從上往下踩近,等到了二姐網邊的時候,便可以充滿期待地收網了。

收起的網收穫情況是每每不同的,一般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泥鰍在推網中扭動或蹦跳著身體,也有不甘心的小金魚撲騰兩下銀白的身體,運氣好的時候我們還能網到一兩條黃鱔,長長粗粗的身體有時很能讓我們誤解為蛇。

當然也確有網到蛇的時候,一般都是身材修長的水蛇,我們總是一驚,然後把網放到岸上,讓它自個蜿蜒遊走。有兩次運氣便沒有這麼的好,捕上網的是黑背紅腹的稱為雀斑蛇的駭人傢伙,壯壯的身體在網中曲躍著,遇到這個時候我們只有丟下網,隨它自便,然後小半天才敢拾網繼續趕到下一個溝口。

也有膽大的時候,老半天見它曲在網中不動身體,我和弟弟一著急便拿手中的粗棍將它狠勁的打死,卻在心口留下駭念,不敢再在深水與草叢中下腳踩趕了,代替的是用粗棍的猛攪。

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次雨後,在我家後面的一個旱田缺口下,我們起網時看到的是滿網黑壓壓跳動的泥鰍,個大體肥,我們三個邊笑邊數地把這些小傢伙弄到了竹籃中,整整四十三條。

我們給這種大豐收的情形起了個專門的叫法“泥鰍開會”,並從這一次端掉了它們的政協擴大會議後,以後便不自然的期望這種開會現象的來臨了。

現在,我想象著那時候的光景,三個小孩拿著捕網滿田野的跑,一路的歡歌笑語……距離竟是這般的遙遙若失。

回到家中,滿身的潮溼,臉上和衣服上都帶著泥漿,大姐拿來大大的塑料盆,倒進水,一嘩啦倒進去,看到十來斤的龍蝦、金魚、黃鱔與泥鰍在裡面簇簇湧動,心中是那般的開心與滿足。

父親每次都會誇獎我們三個,加劇著我們心底的甜。母親讓大姐給我們找來乾淨的衣服,洗完澡穿上乾衣感覺是那麼的舒服。

傍晚,母親和兩個姐姐開始張羅著給我們做美味的鍋貼餅,我和弟弟打點下手或者燒鍋。泥鰍養在盆中加入一些菜籽油後會慢慢吐掉肚中的髒汙,幾盆水換下來便大致可以下鍋了,蔥蒜加上,燒得滾熱後,濃濃的香味,鍋沿子貼上一溜圈的麵餅,燒熟後那滋味永難忘記……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邊吃邊聊,分享著那時貧窮但溫馨的幸福。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伍、一天三頓飯,好吃又好乾

1994年左右的光陰,印象是伴著飢餓的青春。

老家處在江淮分水嶺的地段,隔三差五地乾旱,大片大片水稻田在七八月的烈日下整片乾枯,塘裡的淤泥竟都開了可以下腳的裂縫,我們的饑饉日子有時便從這時開始。

田野裡一根火柴就可以燃盡兩畝地的幹秧苗,我們放牛的時候都可以無所顧忌地任牛在別人家漸枯的田地裡吃著莊稼。村裡人不會對這種情形動怒,卻是看著滿田的辛苦被老天烤焦了,那麼無助地嘆息和搖頭。

乾旱歲月後,糧價便顯得很貴,買糧、吃糧的艱辛與拮据的酸楚定格成那個時代的不滅印記。

幸好還有耐旱的玉米,青皮時煮著吃,老熟時打成粉做玉米糊。母親有時也做成玉米煎餅,黃燦燦油亮亮的,吃到嘴糙糙軟軟的,竟也搞定了肚子,而且印象中味道是不下於現在的南瓜餅……

在響導中學,我們姐弟幾個沒米兌換飯票,只能七毛錢一斤買別人多餘的糧票。那時青春發育,胃口非常的能吃,男生七兩飯滿滿一大搪瓷缸竟抵不住下午三四點的早餓,我曾在初二破過一次咋舌的記錄,週六回到家時一口氣吃了五大碗的米飯,然後一下午漲著肚子不知是滿足還是難受著……

上學的我,過早地憂心忡忡,過早地期待著真能看到村民們會祈天求雨的場景,對一場暴雨的渴盼甚能達到望眼欲穿的境界。

可惜老天屢不給力,一次次失望後便在日記裡開罵起了老天,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不看天氣預報,愛咋咋地去吧。

秋收臨近前的個把月,來過一場雨,給瀕臨枯絕的莊稼來了個強心針……我們,也終於有了秋天的口糧。

稻穀嚴重減產,也許應了濃縮就是精華這道理,新碾的稻米煮出的飯非常之香軟,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得很是溫馨。

母親也許是出於對我們受餓幾個月肚皮的慰饋,一連數天都是三頓米飯,蒸上醬香雞蛋,我們便咂巴著嘴埋頭吃得很是香甜……母親,總是溫暖地看著抹嘴咂舌的我們,笑得十分的慈祥。

終於有一次的傍晚,母親意味深長地說,以後啊,我們家一天到晚都吃飯,讓你們好好吃個飽,“一天三頓飯,好吃又好乾”!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陸、魚頭和半夜的包子

也是在那個飢旱相伴的年代,我愛上了吃魚頭,還有母親半夜裡神來之筆的韭香包子。

印象中我吃魚頭在先,然後母親便說“吃魚頭,有人求”,此句在後。記得深也便是少時的我便明瞭母親對這六個字的憧憬意味了。

魚身魚尾我向來不吃,刺多麻煩是一理,另一條便是魚肉的細膩不對我胃,除了醃製過的鰱胡魚正中下懷之外。

常跟母親去喝喜酒扛鍋鏟的時候,母親便把魚頭夾給我,我吸溜吸溜的吃得瞠相,母親便屢屢三分打圍七成鼓勵式地說出一句憧憬十足的話“吃魚頭,有人求”,惡性循環,我便自此與魚頭結下了長久的樑子。

還是在秋天,夜涼如水,沉沉入夢。

我們四個寫完作業進入夢鄉的時候,卻不知母親和父親正在為我們醞釀另一出的美味。

記不得半夜幾時了,睡眼惺忪地被母親一個一個叫醒的時候,肚子似乎都沒有餓的概念,但卻聞到了濃濃韭菜香的包子味。

還沒漱口洗臉便被母親塞進口一個大大的包子,立馬在韭菜香中清醒了周公的美夢。

實話坦說,母親向來做得飯菜談不上味美可口,能讓我們四津津樂道的幾個代表作也是屈指可數的,但那夜的包子……那股草鍋蒸得過熟的焦香和韭菜味……足以載入童年的史冊。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柒、甜大饃及打白糖

現在就可以蓋棺定論地說,童年時從走村串戶下鄉賣大饃的那個人手中買的情侶版甜大饃是最好吃的大饃了,至今我都再也沒能再吃到那種甜饃了。

那時十來歲左右的小學時光,很多個上午和下午,母親都會從那個四十來歲的外地人竹筐中買下幾對大饃,放在碗櫥中,給放學回來的我們一個莫大的驚喜。

我特別喜歡那個情侶版的甜饃,白白的兩個連在一起,綿綿軟軟,香甜沁鼻,我常常狼吞虎嚥式的狠狠吃一口下去,酥甜之心、麥香味足以入夢。

多少年後,我不斷地走南串北,竟一直找不到了那樣的甜饃,即便麥食昌盛的北方也是尋覓不著的,最悵惘若失的一定是我在尋覓著那份甜甜的童年夢吧。

好在還有打白糖的吆喝聲填缺了那份遺憾的夢。

自小的時光一直如今,打白糖的貨郎挑竟一直沒有間斷過,甚或可以申請非遺了。

總是那麼的一副扁擔挑子,塑料皮蓋著淡黃色的麥芽糖餅,好像是四五塊錢一斤,或者用若干斤的稻穀麥子也可以現場兌換的。

特有的小鏟刀和袖珍錘子,一聲一聲清脆地敲切著麥糖,拿到手中粘手又粘牙,卻是香極甜極的佳品。

母親還沒付完錢,我們便一人拿著幾小塊一溜風地跑去咂巴去了,唆著嘴一下一下地品咂著粘牙的白糖,聽著漸漸遠去的“打白糖嘍”叫賣聲,不知不覺間從童年長到了而立之年。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捌 饊子、蛋糕與香蕉

還是秋後的季節,我們放學後會拿著鏟子、釘耙和竹籃去閒田裡“挑芋頭”“耙花生”。

總是在黃土田裡看著新長的山芋苗然後兩鏟子下去就能發掘到遺落在閒田裡的芋頭,而花生總是成串地藏在零零星星的花生秧下,我們只需要幾釘耙下去,便能翻刨出約一二十顆的花生。

母親會冷不丁地站在屋後喊“小剛咂,回來吃饊子嘍”,我們便知道,母親又從街上買回好東西了。

我和弟弟撒開腿比賽著跑到家,一手泥土地拿著饊子便大嚼起來。有時也會是蛋糕,比現在菜市場賣的要純正的多,甜甜香香的蛋黃糕點味,吃得很是咂舌。母親便隔三岔五地在逢集時帶回來給我們解饞,豐色了我們那些貧瘠的童年歲月。

不得不提童年的香蕉!雖然現在我甚少再吃,但香蕉卻是同載童年史冊的一件記憶。

一年級的時候,我靈光不知道咋現的,窩在大姥家跟老表們瘋玩死活不回家,母親愣是一手提棍一手拖拽都沒把我弄回家,母親竟對才八歲的我無計可施。

硬的不吃吃軟的,母親不知道摸到了我哪根筋,竟在幾天後從街上買了一些香蕉,讓姐姐和弟弟們一起來到大姥家,三糊兩糊就把一口一口貪吃香蕉的我騙上了回家的路程。

回到家裡照例風平浪靜,但卻讓我永久地記下了橙黃香蕉的那股甜膩味,順帶著也記住了那時的紅蘋果所獨有的熟香。


"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壹、解不開的回憶

童年漸遠,足有二十年的光陰。

漸行漸遠的記憶,和朦朧的思鄉之情,舌尖上曾經跳動的歡樂,在沉浸的回憶中濃濃化開,似若飄起了那股熟悉的淡淡味……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貳、精肉下掛麵

秋天的季節,稻穀場上拖拉機跑得很歡,後面拖著笨重的石磙子,咚咚咚的柴油機聲很能渲染秋收的喜悅。

記得打穀子的師傅那十來天是最受歡迎的人,一場穀子打下來六十塊錢,連珠軸地轉,吃得最多的便是精肉下掛麵。

精肉下掛麵在我幼小的記憶中是個極其美好的東西,濃濃的肉香和爽口的麵條,有時也會打兩個雞蛋在麵條裡,是我那時印象裡的極品佳餚。

我們能夠吃到嘴的口福不多,一般都是母親在做精肉麵條時多下些盛給我們解饞,貪吃貓地深嗅著誘人的香味,渲染著眼前金黃色的秋景,在我的舌尖和記憶裡定格和凝固。

也許就是這種特定的原因,我小時候特別愛吃麵條,一碗麵呼嚕呼啦幾分鐘就湯湯水水掃完了。現在卻漸漸不感冒了,小兒更是天生對面條來不了電,每次都是盯著小鐘在限定時間裡皺眉弄眼地吃完。也許,他和我都失去了一種特有的情結,而這種情結,我奠定在童年,他卻是時代的因素讓他沒有了那份濃郁的感觸,甚不如他手中的一盒“奧利奧”或“好多魚”……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叄 、翠鳥肉

每每想起小時候吃的翠鳥,便一併帶出水塘邊的童年歲月。

那時,一般是小舅,帶著我和弟弟,在村前的大水塘邊趁著天黑前給塘埂下藥。然後第二天一早,天剛擦亮,我們便挎著兩隻大大的籃子,去水邊撿翠鳥、白雁和野鴨,有時還會有鸕鶿和白鷺。

那一片池塘長滿蘆葦和野草,水豐草茂,風吹過去,水面鱗鱗波紋和彎腰的蒿草,煞為養眼。

小舅下的是水藥,紅色的液體,和稻穀或麥粒拌合後,帶我們勻勻地撒在塘埂上的草皮裡。我和弟弟歡快地跟在他身後,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明早會有哪些鳥兒躺在我們的竹籃裡。

下午接近黃昏的水面上,野鳥會遠遠地貼著水面低飛,兩隻輕盈純白的翅膀在低空划著美麗的弧線,也能聽到間鳴的叫聲,若燕子的呢喃喧染著我和弟弟關於明早期待的笑聲。

那時的農村,鳥的品種和數量在印象中都甚為繁多,有水的地方都能看見成片飛翔的影子。秋後的天氣,田野裡稻穀連成一片的金黃,正是收穫的季節,由於莊稼的天然免費,這個時節的野鳥都是肥美的時機。

印象和回味最深刻的還是翠鳥,醃製晒乾後在草鍋的飯上蒸熟,揭開鍋上的木蓋,滿屋的噴香。蒸熟的翠鳥肉色褐紅,板實油亮,米飯也被滋潤的油亮透香,品幾口鳥肉,醇香芳口,二十年後的今天回味起來都實在是涎口的難捨與難忘。

現想來,那時的做法真甚為宰雞取卵。但目今回念的只是那些單純的童年歲月,和那個大片大片秋谷一隻一隻白鷺飛翔的年代……那樣的日子和那些個清晨,如此的動心動情,觸摸著夢鄉里對故鄉的每一點回念。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肆、泥鰍燉麵餅

夏天是個歡樂的季節,我們這時候便可以盡情地逮泥鰍、網蝦和捕魚了,當然有時也是春天,不過印象深刻的多在夏季的雨天。

童年下雨的時候,在農村其實別有另番風景。喜歡春雨和夏雨多一點,因為這兩場雨讓我們可以多幾分快樂和收穫。尤其是插秧後的季節,大塘小塘旱田水田到處都是溝口嘩嘩流動的水聲。

我、二姐和弟弟,每每這個時候總是最興奮不過的,彷彿聽到了魚蝦鰍鱔在溝口中跳動的聲音。於是,拿下麥架上放置多日的推網,弟弟挎上竹籃或者水桶,穿上雨衣便往田野裡跑。

雨中或雨後的田野是美麗的,綠油油的稻秧或者玉米葉子,以及齊膝深的埂草,被亂雨淋刷後,滿眼的碧綠。

張泥鰍是有訣竅的,我們一般都選水田集中且地勢偏低的田渠,越近塘收穫的概率越大。還有一點,溝壑落差大、水流大、溝下草密集的地方往往都是藏魚臥鱔的所在,因為金魚與泥鰍都有趨水性,一路的往上流遊跑,趕到了這個缺口,高差上不去,便都聚成一窩了。

二姐一般執網,選中溝口下網寬大小的溝缺,從後往前猛推到位,然後站那扶著網把,我和弟弟便從溝口上方拿著枝棍使勁的在水流和雜草中擊打與搗攪,再穿膠鞋一路從上往下踩近,等到了二姐網邊的時候,便可以充滿期待地收網了。

收起的網收穫情況是每每不同的,一般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泥鰍在推網中扭動或蹦跳著身體,也有不甘心的小金魚撲騰兩下銀白的身體,運氣好的時候我們還能網到一兩條黃鱔,長長粗粗的身體有時很能讓我們誤解為蛇。

當然也確有網到蛇的時候,一般都是身材修長的水蛇,我們總是一驚,然後把網放到岸上,讓它自個蜿蜒遊走。有兩次運氣便沒有這麼的好,捕上網的是黑背紅腹的稱為雀斑蛇的駭人傢伙,壯壯的身體在網中曲躍著,遇到這個時候我們只有丟下網,隨它自便,然後小半天才敢拾網繼續趕到下一個溝口。

也有膽大的時候,老半天見它曲在網中不動身體,我和弟弟一著急便拿手中的粗棍將它狠勁的打死,卻在心口留下駭念,不敢再在深水與草叢中下腳踩趕了,代替的是用粗棍的猛攪。

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次雨後,在我家後面的一個旱田缺口下,我們起網時看到的是滿網黑壓壓跳動的泥鰍,個大體肥,我們三個邊笑邊數地把這些小傢伙弄到了竹籃中,整整四十三條。

我們給這種大豐收的情形起了個專門的叫法“泥鰍開會”,並從這一次端掉了它們的政協擴大會議後,以後便不自然的期望這種開會現象的來臨了。

現在,我想象著那時候的光景,三個小孩拿著捕網滿田野的跑,一路的歡歌笑語……距離竟是這般的遙遙若失。

回到家中,滿身的潮溼,臉上和衣服上都帶著泥漿,大姐拿來大大的塑料盆,倒進水,一嘩啦倒進去,看到十來斤的龍蝦、金魚、黃鱔與泥鰍在裡面簇簇湧動,心中是那般的開心與滿足。

父親每次都會誇獎我們三個,加劇著我們心底的甜。母親讓大姐給我們找來乾淨的衣服,洗完澡穿上乾衣感覺是那麼的舒服。

傍晚,母親和兩個姐姐開始張羅著給我們做美味的鍋貼餅,我和弟弟打點下手或者燒鍋。泥鰍養在盆中加入一些菜籽油後會慢慢吐掉肚中的髒汙,幾盆水換下來便大致可以下鍋了,蔥蒜加上,燒得滾熱後,濃濃的香味,鍋沿子貼上一溜圈的麵餅,燒熟後那滋味永難忘記……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邊吃邊聊,分享著那時貧窮但溫馨的幸福。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伍、一天三頓飯,好吃又好乾

1994年左右的光陰,印象是伴著飢餓的青春。

老家處在江淮分水嶺的地段,隔三差五地乾旱,大片大片水稻田在七八月的烈日下整片乾枯,塘裡的淤泥竟都開了可以下腳的裂縫,我們的饑饉日子有時便從這時開始。

田野裡一根火柴就可以燃盡兩畝地的幹秧苗,我們放牛的時候都可以無所顧忌地任牛在別人家漸枯的田地裡吃著莊稼。村裡人不會對這種情形動怒,卻是看著滿田的辛苦被老天烤焦了,那麼無助地嘆息和搖頭。

乾旱歲月後,糧價便顯得很貴,買糧、吃糧的艱辛與拮据的酸楚定格成那個時代的不滅印記。

幸好還有耐旱的玉米,青皮時煮著吃,老熟時打成粉做玉米糊。母親有時也做成玉米煎餅,黃燦燦油亮亮的,吃到嘴糙糙軟軟的,竟也搞定了肚子,而且印象中味道是不下於現在的南瓜餅……

在響導中學,我們姐弟幾個沒米兌換飯票,只能七毛錢一斤買別人多餘的糧票。那時青春發育,胃口非常的能吃,男生七兩飯滿滿一大搪瓷缸竟抵不住下午三四點的早餓,我曾在初二破過一次咋舌的記錄,週六回到家時一口氣吃了五大碗的米飯,然後一下午漲著肚子不知是滿足還是難受著……

上學的我,過早地憂心忡忡,過早地期待著真能看到村民們會祈天求雨的場景,對一場暴雨的渴盼甚能達到望眼欲穿的境界。

可惜老天屢不給力,一次次失望後便在日記裡開罵起了老天,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不看天氣預報,愛咋咋地去吧。

秋收臨近前的個把月,來過一場雨,給瀕臨枯絕的莊稼來了個強心針……我們,也終於有了秋天的口糧。

稻穀嚴重減產,也許應了濃縮就是精華這道理,新碾的稻米煮出的飯非常之香軟,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得很是溫馨。

母親也許是出於對我們受餓幾個月肚皮的慰饋,一連數天都是三頓米飯,蒸上醬香雞蛋,我們便咂巴著嘴埋頭吃得很是香甜……母親,總是溫暖地看著抹嘴咂舌的我們,笑得十分的慈祥。

終於有一次的傍晚,母親意味深長地說,以後啊,我們家一天到晚都吃飯,讓你們好好吃個飽,“一天三頓飯,好吃又好乾”!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陸、魚頭和半夜的包子

也是在那個飢旱相伴的年代,我愛上了吃魚頭,還有母親半夜裡神來之筆的韭香包子。

印象中我吃魚頭在先,然後母親便說“吃魚頭,有人求”,此句在後。記得深也便是少時的我便明瞭母親對這六個字的憧憬意味了。

魚身魚尾我向來不吃,刺多麻煩是一理,另一條便是魚肉的細膩不對我胃,除了醃製過的鰱胡魚正中下懷之外。

常跟母親去喝喜酒扛鍋鏟的時候,母親便把魚頭夾給我,我吸溜吸溜的吃得瞠相,母親便屢屢三分打圍七成鼓勵式地說出一句憧憬十足的話“吃魚頭,有人求”,惡性循環,我便自此與魚頭結下了長久的樑子。

還是在秋天,夜涼如水,沉沉入夢。

我們四個寫完作業進入夢鄉的時候,卻不知母親和父親正在為我們醞釀另一出的美味。

記不得半夜幾時了,睡眼惺忪地被母親一個一個叫醒的時候,肚子似乎都沒有餓的概念,但卻聞到了濃濃韭菜香的包子味。

還沒漱口洗臉便被母親塞進口一個大大的包子,立馬在韭菜香中清醒了周公的美夢。

實話坦說,母親向來做得飯菜談不上味美可口,能讓我們四津津樂道的幾個代表作也是屈指可數的,但那夜的包子……那股草鍋蒸得過熟的焦香和韭菜味……足以載入童年的史冊。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柒、甜大饃及打白糖

現在就可以蓋棺定論地說,童年時從走村串戶下鄉賣大饃的那個人手中買的情侶版甜大饃是最好吃的大饃了,至今我都再也沒能再吃到那種甜饃了。

那時十來歲左右的小學時光,很多個上午和下午,母親都會從那個四十來歲的外地人竹筐中買下幾對大饃,放在碗櫥中,給放學回來的我們一個莫大的驚喜。

我特別喜歡那個情侶版的甜饃,白白的兩個連在一起,綿綿軟軟,香甜沁鼻,我常常狼吞虎嚥式的狠狠吃一口下去,酥甜之心、麥香味足以入夢。

多少年後,我不斷地走南串北,竟一直找不到了那樣的甜饃,即便麥食昌盛的北方也是尋覓不著的,最悵惘若失的一定是我在尋覓著那份甜甜的童年夢吧。

好在還有打白糖的吆喝聲填缺了那份遺憾的夢。

自小的時光一直如今,打白糖的貨郎挑竟一直沒有間斷過,甚或可以申請非遺了。

總是那麼的一副扁擔挑子,塑料皮蓋著淡黃色的麥芽糖餅,好像是四五塊錢一斤,或者用若干斤的稻穀麥子也可以現場兌換的。

特有的小鏟刀和袖珍錘子,一聲一聲清脆地敲切著麥糖,拿到手中粘手又粘牙,卻是香極甜極的佳品。

母親還沒付完錢,我們便一人拿著幾小塊一溜風地跑去咂巴去了,唆著嘴一下一下地品咂著粘牙的白糖,聽著漸漸遠去的“打白糖嘍”叫賣聲,不知不覺間從童年長到了而立之年。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捌 饊子、蛋糕與香蕉

還是秋後的季節,我們放學後會拿著鏟子、釘耙和竹籃去閒田裡“挑芋頭”“耙花生”。

總是在黃土田裡看著新長的山芋苗然後兩鏟子下去就能發掘到遺落在閒田裡的芋頭,而花生總是成串地藏在零零星星的花生秧下,我們只需要幾釘耙下去,便能翻刨出約一二十顆的花生。

母親會冷不丁地站在屋後喊“小剛咂,回來吃饊子嘍”,我們便知道,母親又從街上買回好東西了。

我和弟弟撒開腿比賽著跑到家,一手泥土地拿著饊子便大嚼起來。有時也會是蛋糕,比現在菜市場賣的要純正的多,甜甜香香的蛋黃糕點味,吃得很是咂舌。母親便隔三岔五地在逢集時帶回來給我們解饞,豐色了我們那些貧瘠的童年歲月。

不得不提童年的香蕉!雖然現在我甚少再吃,但香蕉卻是同載童年史冊的一件記憶。

一年級的時候,我靈光不知道咋現的,窩在大姥家跟老表們瘋玩死活不回家,母親愣是一手提棍一手拖拽都沒把我弄回家,母親竟對才八歲的我無計可施。

硬的不吃吃軟的,母親不知道摸到了我哪根筋,竟在幾天後從街上買了一些香蕉,讓姐姐和弟弟們一起來到大姥家,三糊兩糊就把一口一口貪吃香蕉的我騙上了回家的路程。

回到家裡照例風平浪靜,但卻讓我永久地記下了橙黃香蕉的那股甜膩味,順帶著也記住了那時的紅蘋果所獨有的熟香。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玖 小學的酸梅粉、果丹皮、唐僧肉

八零後的記憶是永遠少不了唐僧肉、酸梅粉和果丹皮的。

依舊小學時光,朝九晚五的貨郎挑是學校永遠不變的風景。那個鬍子發白老態龍鍾的老頭,一頭放著《射鵰英雄傳》等經典連環畫的匾籃挑,另一頭是現在奉為經典的唐僧肉、酸梅粉……還有竄至神壇地位的果丹皮。

一毛錢一袋,還可以用撿來的鐵塊置換,銷售是出了奇的好。

酸梅粉概是NO1的東西,那時也叫做白粉,袋內一個小小的塑料勺子,捂寶似的半天舀一勺放在嘴裡,眯著眼讓酸酸甜甜在童年的天真爛漫中彌散……只有十分要好的死黨,才能享受到你把吐沫拉碴的小勺子半天才挑出來的半勺子白粉送到他嘴裡的感覺。

果丹皮不如酸梅粉好吃,一股山楂味和耐嚼的特性還是比較招女生們喜歡的,而那時男生一定還在叫囂著吼一嗓子“王老頭,再給我兩包唐僧肉”!

唐僧肉是酸酸澀澀的小蘿蔔絲,細細的長長的糾纏在一起,染上了褐黃的色素,有酸梅粉的酸,卻不如後者的甜,倒是有些澀澀撂倒牙的酸勁,所以到了四五年級基本上王老頭也就不賣了。

零食品種的嚴重缺少讓我們自己發明了一種廣受歡迎的飲料,用兩毛錢一包買的糖精兌上香檳酒瓶(是否還有人記得那個年代的香檳酒?五毛錢一瓶,回味悠長……)裝的井水,甜無比!不但自己用個塑料管樂滋滋地五分鐘吸一口,還能賣給同學喝,論口賣,五分錢兩口,眼盯盯地瞪著瓶子,用手掐著位置防止口大的孩子多喝了幾口……


"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壹、解不開的回憶

童年漸遠,足有二十年的光陰。

漸行漸遠的記憶,和朦朧的思鄉之情,舌尖上曾經跳動的歡樂,在沉浸的回憶中濃濃化開,似若飄起了那股熟悉的淡淡味……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貳、精肉下掛麵

秋天的季節,稻穀場上拖拉機跑得很歡,後面拖著笨重的石磙子,咚咚咚的柴油機聲很能渲染秋收的喜悅。

記得打穀子的師傅那十來天是最受歡迎的人,一場穀子打下來六十塊錢,連珠軸地轉,吃得最多的便是精肉下掛麵。

精肉下掛麵在我幼小的記憶中是個極其美好的東西,濃濃的肉香和爽口的麵條,有時也會打兩個雞蛋在麵條裡,是我那時印象裡的極品佳餚。

我們能夠吃到嘴的口福不多,一般都是母親在做精肉麵條時多下些盛給我們解饞,貪吃貓地深嗅著誘人的香味,渲染著眼前金黃色的秋景,在我的舌尖和記憶裡定格和凝固。

也許就是這種特定的原因,我小時候特別愛吃麵條,一碗麵呼嚕呼啦幾分鐘就湯湯水水掃完了。現在卻漸漸不感冒了,小兒更是天生對面條來不了電,每次都是盯著小鐘在限定時間裡皺眉弄眼地吃完。也許,他和我都失去了一種特有的情結,而這種情結,我奠定在童年,他卻是時代的因素讓他沒有了那份濃郁的感觸,甚不如他手中的一盒“奧利奧”或“好多魚”……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叄 、翠鳥肉

每每想起小時候吃的翠鳥,便一併帶出水塘邊的童年歲月。

那時,一般是小舅,帶著我和弟弟,在村前的大水塘邊趁著天黑前給塘埂下藥。然後第二天一早,天剛擦亮,我們便挎著兩隻大大的籃子,去水邊撿翠鳥、白雁和野鴨,有時還會有鸕鶿和白鷺。

那一片池塘長滿蘆葦和野草,水豐草茂,風吹過去,水面鱗鱗波紋和彎腰的蒿草,煞為養眼。

小舅下的是水藥,紅色的液體,和稻穀或麥粒拌合後,帶我們勻勻地撒在塘埂上的草皮裡。我和弟弟歡快地跟在他身後,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明早會有哪些鳥兒躺在我們的竹籃裡。

下午接近黃昏的水面上,野鳥會遠遠地貼著水面低飛,兩隻輕盈純白的翅膀在低空划著美麗的弧線,也能聽到間鳴的叫聲,若燕子的呢喃喧染著我和弟弟關於明早期待的笑聲。

那時的農村,鳥的品種和數量在印象中都甚為繁多,有水的地方都能看見成片飛翔的影子。秋後的天氣,田野裡稻穀連成一片的金黃,正是收穫的季節,由於莊稼的天然免費,這個時節的野鳥都是肥美的時機。

印象和回味最深刻的還是翠鳥,醃製晒乾後在草鍋的飯上蒸熟,揭開鍋上的木蓋,滿屋的噴香。蒸熟的翠鳥肉色褐紅,板實油亮,米飯也被滋潤的油亮透香,品幾口鳥肉,醇香芳口,二十年後的今天回味起來都實在是涎口的難捨與難忘。

現想來,那時的做法真甚為宰雞取卵。但目今回念的只是那些單純的童年歲月,和那個大片大片秋谷一隻一隻白鷺飛翔的年代……那樣的日子和那些個清晨,如此的動心動情,觸摸著夢鄉里對故鄉的每一點回念。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肆、泥鰍燉麵餅

夏天是個歡樂的季節,我們這時候便可以盡情地逮泥鰍、網蝦和捕魚了,當然有時也是春天,不過印象深刻的多在夏季的雨天。

童年下雨的時候,在農村其實別有另番風景。喜歡春雨和夏雨多一點,因為這兩場雨讓我們可以多幾分快樂和收穫。尤其是插秧後的季節,大塘小塘旱田水田到處都是溝口嘩嘩流動的水聲。

我、二姐和弟弟,每每這個時候總是最興奮不過的,彷彿聽到了魚蝦鰍鱔在溝口中跳動的聲音。於是,拿下麥架上放置多日的推網,弟弟挎上竹籃或者水桶,穿上雨衣便往田野裡跑。

雨中或雨後的田野是美麗的,綠油油的稻秧或者玉米葉子,以及齊膝深的埂草,被亂雨淋刷後,滿眼的碧綠。

張泥鰍是有訣竅的,我們一般都選水田集中且地勢偏低的田渠,越近塘收穫的概率越大。還有一點,溝壑落差大、水流大、溝下草密集的地方往往都是藏魚臥鱔的所在,因為金魚與泥鰍都有趨水性,一路的往上流遊跑,趕到了這個缺口,高差上不去,便都聚成一窩了。

二姐一般執網,選中溝口下網寬大小的溝缺,從後往前猛推到位,然後站那扶著網把,我和弟弟便從溝口上方拿著枝棍使勁的在水流和雜草中擊打與搗攪,再穿膠鞋一路從上往下踩近,等到了二姐網邊的時候,便可以充滿期待地收網了。

收起的網收穫情況是每每不同的,一般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泥鰍在推網中扭動或蹦跳著身體,也有不甘心的小金魚撲騰兩下銀白的身體,運氣好的時候我們還能網到一兩條黃鱔,長長粗粗的身體有時很能讓我們誤解為蛇。

當然也確有網到蛇的時候,一般都是身材修長的水蛇,我們總是一驚,然後把網放到岸上,讓它自個蜿蜒遊走。有兩次運氣便沒有這麼的好,捕上網的是黑背紅腹的稱為雀斑蛇的駭人傢伙,壯壯的身體在網中曲躍著,遇到這個時候我們只有丟下網,隨它自便,然後小半天才敢拾網繼續趕到下一個溝口。

也有膽大的時候,老半天見它曲在網中不動身體,我和弟弟一著急便拿手中的粗棍將它狠勁的打死,卻在心口留下駭念,不敢再在深水與草叢中下腳踩趕了,代替的是用粗棍的猛攪。

印象特別深刻的一次雨後,在我家後面的一個旱田缺口下,我們起網時看到的是滿網黑壓壓跳動的泥鰍,個大體肥,我們三個邊笑邊數地把這些小傢伙弄到了竹籃中,整整四十三條。

我們給這種大豐收的情形起了個專門的叫法“泥鰍開會”,並從這一次端掉了它們的政協擴大會議後,以後便不自然的期望這種開會現象的來臨了。

現在,我想象著那時候的光景,三個小孩拿著捕網滿田野的跑,一路的歡歌笑語……距離竟是這般的遙遙若失。

回到家中,滿身的潮溼,臉上和衣服上都帶著泥漿,大姐拿來大大的塑料盆,倒進水,一嘩啦倒進去,看到十來斤的龍蝦、金魚、黃鱔與泥鰍在裡面簇簇湧動,心中是那般的開心與滿足。

父親每次都會誇獎我們三個,加劇著我們心底的甜。母親讓大姐給我們找來乾淨的衣服,洗完澡穿上乾衣感覺是那麼的舒服。

傍晚,母親和兩個姐姐開始張羅著給我們做美味的鍋貼餅,我和弟弟打點下手或者燒鍋。泥鰍養在盆中加入一些菜籽油後會慢慢吐掉肚中的髒汙,幾盆水換下來便大致可以下鍋了,蔥蒜加上,燒得滾熱後,濃濃的香味,鍋沿子貼上一溜圈的麵餅,燒熟後那滋味永難忘記……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邊吃邊聊,分享著那時貧窮但溫馨的幸福。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伍、一天三頓飯,好吃又好乾

1994年左右的光陰,印象是伴著飢餓的青春。

老家處在江淮分水嶺的地段,隔三差五地乾旱,大片大片水稻田在七八月的烈日下整片乾枯,塘裡的淤泥竟都開了可以下腳的裂縫,我們的饑饉日子有時便從這時開始。

田野裡一根火柴就可以燃盡兩畝地的幹秧苗,我們放牛的時候都可以無所顧忌地任牛在別人家漸枯的田地裡吃著莊稼。村裡人不會對這種情形動怒,卻是看著滿田的辛苦被老天烤焦了,那麼無助地嘆息和搖頭。

乾旱歲月後,糧價便顯得很貴,買糧、吃糧的艱辛與拮据的酸楚定格成那個時代的不滅印記。

幸好還有耐旱的玉米,青皮時煮著吃,老熟時打成粉做玉米糊。母親有時也做成玉米煎餅,黃燦燦油亮亮的,吃到嘴糙糙軟軟的,竟也搞定了肚子,而且印象中味道是不下於現在的南瓜餅……

在響導中學,我們姐弟幾個沒米兌換飯票,只能七毛錢一斤買別人多餘的糧票。那時青春發育,胃口非常的能吃,男生七兩飯滿滿一大搪瓷缸竟抵不住下午三四點的早餓,我曾在初二破過一次咋舌的記錄,週六回到家時一口氣吃了五大碗的米飯,然後一下午漲著肚子不知是滿足還是難受著……

上學的我,過早地憂心忡忡,過早地期待著真能看到村民們會祈天求雨的場景,對一場暴雨的渴盼甚能達到望眼欲穿的境界。

可惜老天屢不給力,一次次失望後便在日記裡開罵起了老天,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不看天氣預報,愛咋咋地去吧。

秋收臨近前的個把月,來過一場雨,給瀕臨枯絕的莊稼來了個強心針……我們,也終於有了秋天的口糧。

稻穀嚴重減產,也許應了濃縮就是精華這道理,新碾的稻米煮出的飯非常之香軟,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得很是溫馨。

母親也許是出於對我們受餓幾個月肚皮的慰饋,一連數天都是三頓米飯,蒸上醬香雞蛋,我們便咂巴著嘴埋頭吃得很是香甜……母親,總是溫暖地看著抹嘴咂舌的我們,笑得十分的慈祥。

終於有一次的傍晚,母親意味深長地說,以後啊,我們家一天到晚都吃飯,讓你們好好吃個飽,“一天三頓飯,好吃又好乾”!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陸、魚頭和半夜的包子

也是在那個飢旱相伴的年代,我愛上了吃魚頭,還有母親半夜裡神來之筆的韭香包子。

印象中我吃魚頭在先,然後母親便說“吃魚頭,有人求”,此句在後。記得深也便是少時的我便明瞭母親對這六個字的憧憬意味了。

魚身魚尾我向來不吃,刺多麻煩是一理,另一條便是魚肉的細膩不對我胃,除了醃製過的鰱胡魚正中下懷之外。

常跟母親去喝喜酒扛鍋鏟的時候,母親便把魚頭夾給我,我吸溜吸溜的吃得瞠相,母親便屢屢三分打圍七成鼓勵式地說出一句憧憬十足的話“吃魚頭,有人求”,惡性循環,我便自此與魚頭結下了長久的樑子。

還是在秋天,夜涼如水,沉沉入夢。

我們四個寫完作業進入夢鄉的時候,卻不知母親和父親正在為我們醞釀另一出的美味。

記不得半夜幾時了,睡眼惺忪地被母親一個一個叫醒的時候,肚子似乎都沒有餓的概念,但卻聞到了濃濃韭菜香的包子味。

還沒漱口洗臉便被母親塞進口一個大大的包子,立馬在韭菜香中清醒了周公的美夢。

實話坦說,母親向來做得飯菜談不上味美可口,能讓我們四津津樂道的幾個代表作也是屈指可數的,但那夜的包子……那股草鍋蒸得過熟的焦香和韭菜味……足以載入童年的史冊。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柒、甜大饃及打白糖

現在就可以蓋棺定論地說,童年時從走村串戶下鄉賣大饃的那個人手中買的情侶版甜大饃是最好吃的大饃了,至今我都再也沒能再吃到那種甜饃了。

那時十來歲左右的小學時光,很多個上午和下午,母親都會從那個四十來歲的外地人竹筐中買下幾對大饃,放在碗櫥中,給放學回來的我們一個莫大的驚喜。

我特別喜歡那個情侶版的甜饃,白白的兩個連在一起,綿綿軟軟,香甜沁鼻,我常常狼吞虎嚥式的狠狠吃一口下去,酥甜之心、麥香味足以入夢。

多少年後,我不斷地走南串北,竟一直找不到了那樣的甜饃,即便麥食昌盛的北方也是尋覓不著的,最悵惘若失的一定是我在尋覓著那份甜甜的童年夢吧。

好在還有打白糖的吆喝聲填缺了那份遺憾的夢。

自小的時光一直如今,打白糖的貨郎挑竟一直沒有間斷過,甚或可以申請非遺了。

總是那麼的一副扁擔挑子,塑料皮蓋著淡黃色的麥芽糖餅,好像是四五塊錢一斤,或者用若干斤的稻穀麥子也可以現場兌換的。

特有的小鏟刀和袖珍錘子,一聲一聲清脆地敲切著麥糖,拿到手中粘手又粘牙,卻是香極甜極的佳品。

母親還沒付完錢,我們便一人拿著幾小塊一溜風地跑去咂巴去了,唆著嘴一下一下地品咂著粘牙的白糖,聽著漸漸遠去的“打白糖嘍”叫賣聲,不知不覺間從童年長到了而立之年。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捌 饊子、蛋糕與香蕉

還是秋後的季節,我們放學後會拿著鏟子、釘耙和竹籃去閒田裡“挑芋頭”“耙花生”。

總是在黃土田裡看著新長的山芋苗然後兩鏟子下去就能發掘到遺落在閒田裡的芋頭,而花生總是成串地藏在零零星星的花生秧下,我們只需要幾釘耙下去,便能翻刨出約一二十顆的花生。

母親會冷不丁地站在屋後喊“小剛咂,回來吃饊子嘍”,我們便知道,母親又從街上買回好東西了。

我和弟弟撒開腿比賽著跑到家,一手泥土地拿著饊子便大嚼起來。有時也會是蛋糕,比現在菜市場賣的要純正的多,甜甜香香的蛋黃糕點味,吃得很是咂舌。母親便隔三岔五地在逢集時帶回來給我們解饞,豐色了我們那些貧瘠的童年歲月。

不得不提童年的香蕉!雖然現在我甚少再吃,但香蕉卻是同載童年史冊的一件記憶。

一年級的時候,我靈光不知道咋現的,窩在大姥家跟老表們瘋玩死活不回家,母親愣是一手提棍一手拖拽都沒把我弄回家,母親竟對才八歲的我無計可施。

硬的不吃吃軟的,母親不知道摸到了我哪根筋,竟在幾天後從街上買了一些香蕉,讓姐姐和弟弟們一起來到大姥家,三糊兩糊就把一口一口貪吃香蕉的我騙上了回家的路程。

回到家裡照例風平浪靜,但卻讓我永久地記下了橙黃香蕉的那股甜膩味,順帶著也記住了那時的紅蘋果所獨有的熟香。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玖 小學的酸梅粉、果丹皮、唐僧肉

八零後的記憶是永遠少不了唐僧肉、酸梅粉和果丹皮的。

依舊小學時光,朝九晚五的貨郎挑是學校永遠不變的風景。那個鬍子發白老態龍鍾的老頭,一頭放著《射鵰英雄傳》等經典連環畫的匾籃挑,另一頭是現在奉為經典的唐僧肉、酸梅粉……還有竄至神壇地位的果丹皮。

一毛錢一袋,還可以用撿來的鐵塊置換,銷售是出了奇的好。

酸梅粉概是NO1的東西,那時也叫做白粉,袋內一個小小的塑料勺子,捂寶似的半天舀一勺放在嘴裡,眯著眼讓酸酸甜甜在童年的天真爛漫中彌散……只有十分要好的死黨,才能享受到你把吐沫拉碴的小勺子半天才挑出來的半勺子白粉送到他嘴裡的感覺。

果丹皮不如酸梅粉好吃,一股山楂味和耐嚼的特性還是比較招女生們喜歡的,而那時男生一定還在叫囂著吼一嗓子“王老頭,再給我兩包唐僧肉”!

唐僧肉是酸酸澀澀的小蘿蔔絲,細細的長長的糾纏在一起,染上了褐黃的色素,有酸梅粉的酸,卻不如後者的甜,倒是有些澀澀撂倒牙的酸勁,所以到了四五年級基本上王老頭也就不賣了。

零食品種的嚴重缺少讓我們自己發明了一種廣受歡迎的飲料,用兩毛錢一包買的糖精兌上香檳酒瓶(是否還有人記得那個年代的香檳酒?五毛錢一瓶,回味悠長……)裝的井水,甜無比!不但自己用個塑料管樂滋滋地五分鐘吸一口,還能賣給同學喝,論口賣,五分錢兩口,眼盯盯地瞪著瓶子,用手掐著位置防止口大的孩子多喝了幾口……


故鄉吟:舌尖上的童年


拾 、丟不掉的情結

這些童年的情結,以及舌尖上的回憶,盡與往事的酸甜苦辣摻和在了一處,不需再用巧手去分出哪根快樂,挑出哪團是悲傷,都是寄託濃濃母愛與溫馨的片段,往事歷歷,鍥刻銘心,不曾忘記,也終不會忘記,那裡面……盡是我無盡的思念與生生的體味。


最憶是巢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