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蒸\'這種 美食製作技藝,在廣東肇慶傳承了2000多年'

"

"裹蒸"是廣東肇慶傳統的小吃,人稱"茶點王",它有甘香軟滑、齒頰留香的口感。

肇慶位於廣東中西部,有"嶺南故都"之譽。據說,肇慶裹蒸已經傳承了近2000年,發展至今,人們依舊傳統工藝製作裹蒸。

最早的裹蒸,出現在秦朝。

"

"裹蒸"是廣東肇慶傳統的小吃,人稱"茶點王",它有甘香軟滑、齒頰留香的口感。

肇慶位於廣東中西部,有"嶺南故都"之譽。據說,肇慶裹蒸已經傳承了近2000年,發展至今,人們依舊傳統工藝製作裹蒸。

最早的裹蒸,出現在秦朝。

'裹蒸'這種 美食製作技藝,在廣東肇慶傳承了2000多年

肇慶裹蒸

秦始皇當政時,苛捐特重,勞役繁多,肇慶農民悲苦難言。當時農民為方便田間勞作,便用竹葉或芒葉裹以大米,煮熟後隨身攜帶以作乾糧,這就是最早的裹蒸了。

據《南史》記載:"太官進御食,有裹蒸,帝十字畫之,曰:'可四片破之,餘充晚食。'"這裡講的是南北朝齊明帝一段逸事:太官給皇帝送來肇慶產的裹蒸,他將其一分為四,先吃一半作午餐,留下一半晚上再食。可見,肇慶產的裹蒸在當時已經成為"貢品""御食"。

據傳說 ,到了宋朝,肇慶裹蒸與包公有一段淵源:慶曆元年(1041年),包拯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端州出產硯臺,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大都斂取為貢數幾十倍的硯臺,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到任後,嚴格要求製造的硯臺僅僅滿足貢數,他在任滿期間,沒拿一方硯臺自用。同時,一心為民、鐵面無私的包公在端州時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所以,當包公調任時,,端州百姓為感念包公政績和清廉品行,就用家中最寶貴的糧食——糯米、綠豆,加上過節才能吃到的豬肉,製作了肇慶裹蒸,讓包公帶著路上吃。人們說,肇慶裹蒸就像包公的鐵拳。

從此以後,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習慣包裹蒸送親朋,一來以此紀念包公在端州留下的千古德政,二來借肇慶裹蒸的"蒸"字寓意生活"蒸蒸日上"那麼,肇慶裹蒸是如何製作的呢?

清代《肇慶府志》所載,"糶新糯,磨新綠豆,豬肉為餡,以冬葉裹之,於宅前壘磚為灶,置寬肚瓦缸於上,用歷年來積聚之鬆根樹頭為薪,火不得間,通宵達旦以為炊,天明,呼兒以嘗新。新正攜之拜年相饋贈之物。此俗為外邑罕見"。大體上寫清了肇慶裹蒸的製作方法。

"

"裹蒸"是廣東肇慶傳統的小吃,人稱"茶點王",它有甘香軟滑、齒頰留香的口感。

肇慶位於廣東中西部,有"嶺南故都"之譽。據說,肇慶裹蒸已經傳承了近2000年,發展至今,人們依舊傳統工藝製作裹蒸。

最早的裹蒸,出現在秦朝。

'裹蒸'這種 美食製作技藝,在廣東肇慶傳承了2000多年

肇慶裹蒸

秦始皇當政時,苛捐特重,勞役繁多,肇慶農民悲苦難言。當時農民為方便田間勞作,便用竹葉或芒葉裹以大米,煮熟後隨身攜帶以作乾糧,這就是最早的裹蒸了。

據《南史》記載:"太官進御食,有裹蒸,帝十字畫之,曰:'可四片破之,餘充晚食。'"這裡講的是南北朝齊明帝一段逸事:太官給皇帝送來肇慶產的裹蒸,他將其一分為四,先吃一半作午餐,留下一半晚上再食。可見,肇慶產的裹蒸在當時已經成為"貢品""御食"。

據傳說 ,到了宋朝,肇慶裹蒸與包公有一段淵源:慶曆元年(1041年),包拯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端州出產硯臺,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大都斂取為貢數幾十倍的硯臺,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到任後,嚴格要求製造的硯臺僅僅滿足貢數,他在任滿期間,沒拿一方硯臺自用。同時,一心為民、鐵面無私的包公在端州時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所以,當包公調任時,,端州百姓為感念包公政績和清廉品行,就用家中最寶貴的糧食——糯米、綠豆,加上過節才能吃到的豬肉,製作了肇慶裹蒸,讓包公帶著路上吃。人們說,肇慶裹蒸就像包公的鐵拳。

從此以後,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習慣包裹蒸送親朋,一來以此紀念包公在端州留下的千古德政,二來借肇慶裹蒸的"蒸"字寓意生活"蒸蒸日上"那麼,肇慶裹蒸是如何製作的呢?

清代《肇慶府志》所載,"糶新糯,磨新綠豆,豬肉為餡,以冬葉裹之,於宅前壘磚為灶,置寬肚瓦缸於上,用歷年來積聚之鬆根樹頭為薪,火不得間,通宵達旦以為炊,天明,呼兒以嘗新。新正攜之拜年相饋贈之物。此俗為外邑罕見"。大體上寫清了肇慶裹蒸的製作方法。

'裹蒸'這種 美食製作技藝,在廣東肇慶傳承了2000多年

剛出籠的肇慶裹蒸

關於裹蒸的製作方法,肇慶這段順口溜說得更加直白:"外包冬葉三幾片,糯米綠豆放裡邊,肥肉芝麻作肉餡,裹好扎牢蒸半天"。

肇慶裹蒸個子大,有"茶點王"之稱,其實也是粽子中的一種,但與人們熟悉的"端午粽"作法卻有明顯的區別。"端午粽"一般多用芒葉包裹,呈扭身四角形或長條形,而肇慶裹蒸則用本地特有的冬葉包裹、水草包紮,呈枕頭狀或埃及金字塔形,每隻重約0.5公斤。主要以糯米、脫衣綠豆、豬肉為原料,再加入適量的精鹽、麴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製而成。取大缸用柴猛火煲8~10小時,直至糯米、綠豆、豬肉融化混為一體,稱為"大肉裹蒸"。熱食時清香撲鼻,入口鬆化爽滑甘香,肥而不膩,甘香可口,風味獨特。

肇慶裹蒸的吃法也頗具特色,當地人通常是將熱氣騰騰的裹蒸從鍋裡取出之後,拆開冬葉,加入切細碎的芫荽、蔥和炒香的芝麻粉,再加上幾滴土榨花生油和醬油,隨吃隨蘸,確有風味;而另一種吃法是將冬葉打開後,裹蒸蘸上蛋漿後用豬油煎至金黃,表皮香脆,再加上述配料食用,同樣味道不俗。

而民間最喜歡吃的還是新鮮出爐的"開爐裹蒸",不加任何調料,直接食用。新鮮出爐的裹蒸,久經煲煮的冬葉已變為深綠色,糯米表層吸收了冬葉的葉綠素,呈現一層通透的淺綠,冬葉與糯米、綠豆混合的清香令人垂涎欲滴,其味甘香,口感軟滑,吃後齒頰留香,據說頗具補中益氣、止夜尿和增加熱能功能。在春天這乍暖還寒的時節,裹蒸成為人們歡度春節的傳統食品確實有其實用目的。

居住在肇慶的回民也有包裹蒸的習俗,他們則以牛肉作餡,稱作"清真裹蒸";佛教信徒則以花生、白果、冬菇作餡料,稱作"上素裹蒸"。

"

"裹蒸"是廣東肇慶傳統的小吃,人稱"茶點王",它有甘香軟滑、齒頰留香的口感。

肇慶位於廣東中西部,有"嶺南故都"之譽。據說,肇慶裹蒸已經傳承了近2000年,發展至今,人們依舊傳統工藝製作裹蒸。

最早的裹蒸,出現在秦朝。

'裹蒸'這種 美食製作技藝,在廣東肇慶傳承了2000多年

肇慶裹蒸

秦始皇當政時,苛捐特重,勞役繁多,肇慶農民悲苦難言。當時農民為方便田間勞作,便用竹葉或芒葉裹以大米,煮熟後隨身攜帶以作乾糧,這就是最早的裹蒸了。

據《南史》記載:"太官進御食,有裹蒸,帝十字畫之,曰:'可四片破之,餘充晚食。'"這裡講的是南北朝齊明帝一段逸事:太官給皇帝送來肇慶產的裹蒸,他將其一分為四,先吃一半作午餐,留下一半晚上再食。可見,肇慶產的裹蒸在當時已經成為"貢品""御食"。

據傳說 ,到了宋朝,肇慶裹蒸與包公有一段淵源:慶曆元年(1041年),包拯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端州出產硯臺,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大都斂取為貢數幾十倍的硯臺,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到任後,嚴格要求製造的硯臺僅僅滿足貢數,他在任滿期間,沒拿一方硯臺自用。同時,一心為民、鐵面無私的包公在端州時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所以,當包公調任時,,端州百姓為感念包公政績和清廉品行,就用家中最寶貴的糧食——糯米、綠豆,加上過節才能吃到的豬肉,製作了肇慶裹蒸,讓包公帶著路上吃。人們說,肇慶裹蒸就像包公的鐵拳。

從此以後,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習慣包裹蒸送親朋,一來以此紀念包公在端州留下的千古德政,二來借肇慶裹蒸的"蒸"字寓意生活"蒸蒸日上"那麼,肇慶裹蒸是如何製作的呢?

清代《肇慶府志》所載,"糶新糯,磨新綠豆,豬肉為餡,以冬葉裹之,於宅前壘磚為灶,置寬肚瓦缸於上,用歷年來積聚之鬆根樹頭為薪,火不得間,通宵達旦以為炊,天明,呼兒以嘗新。新正攜之拜年相饋贈之物。此俗為外邑罕見"。大體上寫清了肇慶裹蒸的製作方法。

'裹蒸'這種 美食製作技藝,在廣東肇慶傳承了2000多年

剛出籠的肇慶裹蒸

關於裹蒸的製作方法,肇慶這段順口溜說得更加直白:"外包冬葉三幾片,糯米綠豆放裡邊,肥肉芝麻作肉餡,裹好扎牢蒸半天"。

肇慶裹蒸個子大,有"茶點王"之稱,其實也是粽子中的一種,但與人們熟悉的"端午粽"作法卻有明顯的區別。"端午粽"一般多用芒葉包裹,呈扭身四角形或長條形,而肇慶裹蒸則用本地特有的冬葉包裹、水草包紮,呈枕頭狀或埃及金字塔形,每隻重約0.5公斤。主要以糯米、脫衣綠豆、豬肉為原料,再加入適量的精鹽、麴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製而成。取大缸用柴猛火煲8~10小時,直至糯米、綠豆、豬肉融化混為一體,稱為"大肉裹蒸"。熱食時清香撲鼻,入口鬆化爽滑甘香,肥而不膩,甘香可口,風味獨特。

肇慶裹蒸的吃法也頗具特色,當地人通常是將熱氣騰騰的裹蒸從鍋裡取出之後,拆開冬葉,加入切細碎的芫荽、蔥和炒香的芝麻粉,再加上幾滴土榨花生油和醬油,隨吃隨蘸,確有風味;而另一種吃法是將冬葉打開後,裹蒸蘸上蛋漿後用豬油煎至金黃,表皮香脆,再加上述配料食用,同樣味道不俗。

而民間最喜歡吃的還是新鮮出爐的"開爐裹蒸",不加任何調料,直接食用。新鮮出爐的裹蒸,久經煲煮的冬葉已變為深綠色,糯米表層吸收了冬葉的葉綠素,呈現一層通透的淺綠,冬葉與糯米、綠豆混合的清香令人垂涎欲滴,其味甘香,口感軟滑,吃後齒頰留香,據說頗具補中益氣、止夜尿和增加熱能功能。在春天這乍暖還寒的時節,裹蒸成為人們歡度春節的傳統食品確實有其實用目的。

居住在肇慶的回民也有包裹蒸的習俗,他們則以牛肉作餡,稱作"清真裹蒸";佛教信徒則以花生、白果、冬菇作餡料,稱作"上素裹蒸"。

'裹蒸'這種 美食製作技藝,在廣東肇慶傳承了2000多年

棗泥餡肇慶裹蒸

除了傳統的糯米、綠豆、豬肉餡裹蒸外,近代還發展出更具營養的黑糯米等新品種,而內餡方面更是五花八門,名目繁多。填入冬菇、白果、栗子、臘腸、臘鴨、蛋黃、臘肉則譽稱為"七星裹蒸王";也有以日本大瑤柱、湖北鹹蛋黃、上靚肥膘肉、自制鰻魚乾、鮮花生仁等配以味料,用幹荷葉包裹,用湯水熬製4小時而成的豪華版裹蒸。但是民間百姓常吃的,大多以糯米綠豆肥肉製成,原汁原味,毫不遜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