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特色:沁縣幹饃

小吃 李淵 香油 隋煬帝 美食 認真的五花肉 2018-12-16

沁縣幹饃是山西省沁縣的漢族風味小吃,色澤微黃,外脆裡香。是用溫水和麵,在案板上反覆揉團,用軲轆錘將面擀成碗狀,中間著香油調料捏成麵餅,放於圍有大鐵圈的焦炭火上烘烤而成。冷熱都可以吃,存放三至五個月脆香味不變愛吃熟肉、熱糕的人,把些許豬頭肉或熱糕裝在幹饃內,吃時別有一番滋味。

沁縣幹饃的原料以白麵為主,呈餅狀,中空而鼓,內中薄薄的一層芯以白麵和之以油和鹽糅合而成,放到鏊上兩面烙成淡黃色後,再用微火烤,三五分鐘即可,俗稱打幹饃。白麵、少許的油和鹽,三種原料的味道經烙烤而融為一體,食之香脆可口。造價低廉,食而不厭,這才是地方風味小吃長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每日特色:沁縣幹饃

歷史文化

傳說隋朝末年楊廣荒淫無道,聽信讒言將大臣李淵趕出長安貶為晉陽留守。李淵前腳出長安,賊臣楊林後腳追殺,要將李淵全家斬盡殺絕。追至沁縣時,李淵率領兒子和隨從人員同楊林浴血奮戰 ,終因寡不敵眾,被楊林兵馬圍困在沁縣月嶺山上。山下徐村的徐茂公聽說後,率領徐村的百姓前去助陣,擊敗了楊林。李淵奮戰幾日兵困馬乏,餓得昏頭轉向,徐茂公見此情況急派百姓支鍋做飯,可是鍋、碗、灶具全被打的粉碎,皆成瓦片。於是徐茂公讓大家壘好爐灶,將和好的麵糰揪成小劑製成小餅貼在鍋片上,放入灶中烤成幹餅,送給李淵及士兵們充飢。李淵吃後感覺噴香、酥脆,便問徐茂公這叫什麼餅子?徐茂公說,此餅無油無鹽,是用小火幹烤而成的,我看就叫“幹饃”吧。故在沁縣、武鄉、沁源民間一帶流傳下來。清康熙35年,一品宰相刑部尚書吳王典的母親進京看望他時,親自做了很多幹饃。吳閣老見母親帶的家鄉特產,如獲至寶 ,親自送“幹饃”到後宮讓皇后、嬪妃們品嚐,食後個個翹指稱讚。

每日特色:沁縣幹饃

做法

麵粉5000克,鹼面250克,食用油50克,食鹽100克,花椒麵25克

製作方法

1 先將4500克麵粉放入盆內,兌入清水(夏涼、秋溫、冬春熱)1750克,鹼面用開水溶化倒入面盆內,揉和成水面團後,再把500克乾麵粉摻入水面團裡,撕扎光滑餳之。

2 把食用油、食鹽、花椒麵放入一個小盆內攪拌均勻即成調味品。

3 將餳好的水面團分成塊,先取一塊揉成長條,揪十個面劑做一爐。方法是,取一個劑子摁扁,揪一個面秋蘸上調味餡,包入麵餅裡,用擀杖擀成圓餅形,放入鏊上(鏊上不抹油)兩面烙成淡黃色後,再放到鐺裡烤熱取出即成。

每日特色:沁縣幹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