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語言,不同文化的美食各有不同,相應的飲食方式也會有所差異。而且不少人會有疑問,古時候的飲食又會是怎樣的呢?那以清朝為例,說說那時候獨特的飲食方式。

"

美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語言,不同文化的美食各有不同,相應的飲食方式也會有所差異。而且不少人會有疑問,古時候的飲食又會是怎樣的呢?那以清朝為例,說說那時候獨特的飲食方式。

清朝人是怎麼吃飯的?淺談清朝人的日常飲食方式

一、清朝人的食材和調味料

由於清朝距離現代不過是百年之久,所以無論當時的煎炒烹炸,還是酸甜苦辣,又或是滿漢全席,這些飲食基本都能滿足大家的胃口。

然而,清代飲食還是與現代有著不同之處。如那時候的蔬菜食材基本都已經與現在無異,但還是有著一些差別,如那些都帶著“洋”或者“西”字兒的蔬菜。其中的“洋柿子”,也就是現在說的西紅柿、番茄,它大概在明代傳入我國,但是卻一直被認為是一種觀賞植物,因而遲遲沒有走上人們的餐桌之上。直到晚清,人們才普遍開始將它們搬到桌面之上。

其他的還有洋白菜、洋蔥等,帶“西”字兒的,則有西葫蘆等,另外像生菜、菜花,水果類的木瓜、草莓等,都是明清時期剛剛傳入的新品種,由於在社會上被接受的程度不高。所以人們的餐桌上時很難見到的。

接著就是肉類食材。在畜肉這方面,清代北方以吃豬肉為最普遍。此時,豬肉的烹調方法比較成熟,而且價格又相對低廉,使得其流行起來。加上滿族傳統民俗中的薩滿信仰,也帶來了各種烹調豬肉的新方式,故而人們普遍以豬肉為主要畜肉。

緊隨著的是羊肉,是我國傳統的畜肉之一。不過由於清代人對於羊肉有著特別明確的愛憎觀,就是指有些人要麼極愛吃羊肉,論珍饈無過之,要麼就嫌棄羊肉的羶味,然後就連一口都不想吃。

由於清代對於牛肉的限制不如之前的朝代,使得民間食用者不少。但是與現在的普遍就天差地別了。

還有就是滿洲貴族特別喜歡打獵,並且時常會帶回“野味”。而且這些“野味”的呈進數量遠高於這些貴族的食用數量,故而多餘的野味經常在北京城就地販賣,如鹿、狍子等,也都不算罕見,價格也不算太貴,因而一些家境比較寬裕的家庭時不時可以買來一些吃上。

除此之外還有馬肉,不過由於馬肉味道欠佳,所以滿族人入關後,就沒再怎麼吃馬肉了。

最後就是禽類,與現代的情況一樣,清代非常流行雞肉與鴨肉、鵝肉。甚至連野雞肉也在市面上很常見。而旗人餐桌上一個相當著名的菜品炒山雞瓜,其在內陸省份也能吃到。可見當時禽類食物的流行程度。

說完了食物,就不得不說調味料。而中華菜品傳統的調味料,一直都是花椒、姜、茱萸“三香”。後來到了唐朝,胡椒開始廣泛傳入。明代末期,辣椒又開始傳入,於是到了清代,民間所熟悉的“三香”,就變成了辣椒、姜、胡椒。所以說,清朝時期人們的口味可能與不少人一樣哦。

"

美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語言,不同文化的美食各有不同,相應的飲食方式也會有所差異。而且不少人會有疑問,古時候的飲食又會是怎樣的呢?那以清朝為例,說說那時候獨特的飲食方式。

清朝人是怎麼吃飯的?淺談清朝人的日常飲食方式

一、清朝人的食材和調味料

由於清朝距離現代不過是百年之久,所以無論當時的煎炒烹炸,還是酸甜苦辣,又或是滿漢全席,這些飲食基本都能滿足大家的胃口。

然而,清代飲食還是與現代有著不同之處。如那時候的蔬菜食材基本都已經與現在無異,但還是有著一些差別,如那些都帶著“洋”或者“西”字兒的蔬菜。其中的“洋柿子”,也就是現在說的西紅柿、番茄,它大概在明代傳入我國,但是卻一直被認為是一種觀賞植物,因而遲遲沒有走上人們的餐桌之上。直到晚清,人們才普遍開始將它們搬到桌面之上。

其他的還有洋白菜、洋蔥等,帶“西”字兒的,則有西葫蘆等,另外像生菜、菜花,水果類的木瓜、草莓等,都是明清時期剛剛傳入的新品種,由於在社會上被接受的程度不高。所以人們的餐桌上時很難見到的。

接著就是肉類食材。在畜肉這方面,清代北方以吃豬肉為最普遍。此時,豬肉的烹調方法比較成熟,而且價格又相對低廉,使得其流行起來。加上滿族傳統民俗中的薩滿信仰,也帶來了各種烹調豬肉的新方式,故而人們普遍以豬肉為主要畜肉。

緊隨著的是羊肉,是我國傳統的畜肉之一。不過由於清代人對於羊肉有著特別明確的愛憎觀,就是指有些人要麼極愛吃羊肉,論珍饈無過之,要麼就嫌棄羊肉的羶味,然後就連一口都不想吃。

由於清代對於牛肉的限制不如之前的朝代,使得民間食用者不少。但是與現在的普遍就天差地別了。

還有就是滿洲貴族特別喜歡打獵,並且時常會帶回“野味”。而且這些“野味”的呈進數量遠高於這些貴族的食用數量,故而多餘的野味經常在北京城就地販賣,如鹿、狍子等,也都不算罕見,價格也不算太貴,因而一些家境比較寬裕的家庭時不時可以買來一些吃上。

除此之外還有馬肉,不過由於馬肉味道欠佳,所以滿族人入關後,就沒再怎麼吃馬肉了。

最後就是禽類,與現代的情況一樣,清代非常流行雞肉與鴨肉、鵝肉。甚至連野雞肉也在市面上很常見。而旗人餐桌上一個相當著名的菜品炒山雞瓜,其在內陸省份也能吃到。可見當時禽類食物的流行程度。

說完了食物,就不得不說調味料。而中華菜品傳統的調味料,一直都是花椒、姜、茱萸“三香”。後來到了唐朝,胡椒開始廣泛傳入。明代末期,辣椒又開始傳入,於是到了清代,民間所熟悉的“三香”,就變成了辣椒、姜、胡椒。所以說,清朝時期人們的口味可能與不少人一樣哦。

清朝人是怎麼吃飯的?淺談清朝人的日常飲食方式

二、清朝人的吃飯時間

談完清朝人的食材與調味料,就該說清朝人的吃飯時間。而這也是大家所說的“餐制”。而清代餐制因人、因地點、因時間而異,分為了“一餐制”、“兩餐制”、“三餐制”等。

首先,一餐制比較常見於行軍當中。具體就是因為當時軍情緊急,士兵不得已一日一餐。而一餐制這種情況據說還出現在平民當中,時間是在康熙年間,那時有過一次比較嚴重的旱情,以至於康熙帝以身作則進行節儉,實行一日只一餐,而且隨著旱情的緩解,一日一餐制也隨之取消了。而一餐制之所以不普遍,主要就是過於辛苦,只能適用於極端環境之下。

然後要說的是,大家比較熟悉和認可的三餐制,即一天吃三餐。清代三餐制相對普遍。其中清代南方尤為普遍,而這主要原因就是南方的日照時間比北方長,氣候又溫和,人們活動時間長,使得人們能量消耗相對比較多,因而一日三餐可以很好地補充人們消耗的能量。而在晚清時期,因為西餐的影響,清代北方也逐漸改為了一日三餐制。

最後就是兩餐制,這種飲食習慣在清代北方最為普遍。而且清代宮廷和北京的人家,大多都奉行兩餐制。

而這兩餐,指的就是“早餐”與“晚餐”,但是其用餐時間卻與現代三餐制的早、晚餐的用餐時間不同,並且不同階級的人,其用餐時間也存在著差異。

清宮的兩餐制就有具體的規定,早膳在早上六點半,而晚膳在中午十二點半,而在事實上,早膳是一個時間段,一般在早上五點到中午十一點之間,而晚膳則一般在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之間。

清代王府、世家貴族的兩餐制的時間有所不同,一般早飯是在中午十二點左右,而晚飯在傍晚五點左右。民間的早飯一般在上午十點左右,晚飯一般就在晚上六點左右。

"

美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語言,不同文化的美食各有不同,相應的飲食方式也會有所差異。而且不少人會有疑問,古時候的飲食又會是怎樣的呢?那以清朝為例,說說那時候獨特的飲食方式。

清朝人是怎麼吃飯的?淺談清朝人的日常飲食方式

一、清朝人的食材和調味料

由於清朝距離現代不過是百年之久,所以無論當時的煎炒烹炸,還是酸甜苦辣,又或是滿漢全席,這些飲食基本都能滿足大家的胃口。

然而,清代飲食還是與現代有著不同之處。如那時候的蔬菜食材基本都已經與現在無異,但還是有著一些差別,如那些都帶著“洋”或者“西”字兒的蔬菜。其中的“洋柿子”,也就是現在說的西紅柿、番茄,它大概在明代傳入我國,但是卻一直被認為是一種觀賞植物,因而遲遲沒有走上人們的餐桌之上。直到晚清,人們才普遍開始將它們搬到桌面之上。

其他的還有洋白菜、洋蔥等,帶“西”字兒的,則有西葫蘆等,另外像生菜、菜花,水果類的木瓜、草莓等,都是明清時期剛剛傳入的新品種,由於在社會上被接受的程度不高。所以人們的餐桌上時很難見到的。

接著就是肉類食材。在畜肉這方面,清代北方以吃豬肉為最普遍。此時,豬肉的烹調方法比較成熟,而且價格又相對低廉,使得其流行起來。加上滿族傳統民俗中的薩滿信仰,也帶來了各種烹調豬肉的新方式,故而人們普遍以豬肉為主要畜肉。

緊隨著的是羊肉,是我國傳統的畜肉之一。不過由於清代人對於羊肉有著特別明確的愛憎觀,就是指有些人要麼極愛吃羊肉,論珍饈無過之,要麼就嫌棄羊肉的羶味,然後就連一口都不想吃。

由於清代對於牛肉的限制不如之前的朝代,使得民間食用者不少。但是與現在的普遍就天差地別了。

還有就是滿洲貴族特別喜歡打獵,並且時常會帶回“野味”。而且這些“野味”的呈進數量遠高於這些貴族的食用數量,故而多餘的野味經常在北京城就地販賣,如鹿、狍子等,也都不算罕見,價格也不算太貴,因而一些家境比較寬裕的家庭時不時可以買來一些吃上。

除此之外還有馬肉,不過由於馬肉味道欠佳,所以滿族人入關後,就沒再怎麼吃馬肉了。

最後就是禽類,與現代的情況一樣,清代非常流行雞肉與鴨肉、鵝肉。甚至連野雞肉也在市面上很常見。而旗人餐桌上一個相當著名的菜品炒山雞瓜,其在內陸省份也能吃到。可見當時禽類食物的流行程度。

說完了食物,就不得不說調味料。而中華菜品傳統的調味料,一直都是花椒、姜、茱萸“三香”。後來到了唐朝,胡椒開始廣泛傳入。明代末期,辣椒又開始傳入,於是到了清代,民間所熟悉的“三香”,就變成了辣椒、姜、胡椒。所以說,清朝時期人們的口味可能與不少人一樣哦。

清朝人是怎麼吃飯的?淺談清朝人的日常飲食方式

二、清朝人的吃飯時間

談完清朝人的食材與調味料,就該說清朝人的吃飯時間。而這也是大家所說的“餐制”。而清代餐制因人、因地點、因時間而異,分為了“一餐制”、“兩餐制”、“三餐制”等。

首先,一餐制比較常見於行軍當中。具體就是因為當時軍情緊急,士兵不得已一日一餐。而一餐制這種情況據說還出現在平民當中,時間是在康熙年間,那時有過一次比較嚴重的旱情,以至於康熙帝以身作則進行節儉,實行一日只一餐,而且隨著旱情的緩解,一日一餐制也隨之取消了。而一餐制之所以不普遍,主要就是過於辛苦,只能適用於極端環境之下。

然後要說的是,大家比較熟悉和認可的三餐制,即一天吃三餐。清代三餐制相對普遍。其中清代南方尤為普遍,而這主要原因就是南方的日照時間比北方長,氣候又溫和,人們活動時間長,使得人們能量消耗相對比較多,因而一日三餐可以很好地補充人們消耗的能量。而在晚清時期,因為西餐的影響,清代北方也逐漸改為了一日三餐制。

最後就是兩餐制,這種飲食習慣在清代北方最為普遍。而且清代宮廷和北京的人家,大多都奉行兩餐制。

而這兩餐,指的就是“早餐”與“晚餐”,但是其用餐時間卻與現代三餐制的早、晚餐的用餐時間不同,並且不同階級的人,其用餐時間也存在著差異。

清宮的兩餐制就有具體的規定,早膳在早上六點半,而晚膳在中午十二點半,而在事實上,早膳是一個時間段,一般在早上五點到中午十一點之間,而晚膳則一般在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之間。

清代王府、世家貴族的兩餐制的時間有所不同,一般早飯是在中午十二點左右,而晚飯在傍晚五點左右。民間的早飯一般在上午十點左右,晚飯一般就在晚上六點左右。

清朝人是怎麼吃飯的?淺談清朝人的日常飲食方式

三、清朝人的飯館

清朝人的飯館主要有四類。

第一類的是飯莊,飯莊的名號一般都叫“某某堂”,如聚賢堂、會賢堂等。飯莊通常都是一座很大的宅院,數進的院子,還附有戲臺等建築,一切陳設都華貴精緻,所以是專門服務於有錢人家的,有點類似現在的高級會所。

這種飯莊,提供的飲食是“席面”。所謂席面,有些類似我們現在的宴會。每一桌席面都由一大套菜品構成,其中最為普遍的形式是“四四到底”的四四席,從涼菜到熱菜,再到大菜、點心,面面俱到。

根據席面組成的不同,可以分成上中下數個級別,各級的差距也是十分明顯的。比如說一桌上等的官席,一個方桌,最多隻能坐六個人,有時遇到貴客,甚至只坐一兩個人,菜品卻是幾十個、上百個之多。而最下等的鄉席,一個圓桌最多坐十個人,菜品大概只有十個左右。

飯莊即是專門承接席面的,而且都是大場面,一般都是幾十桌那種,極少承接小場面。不過呢,這類飲食雖然價格不菲,絕非一般人家可以接受,但是菜品嘛,口味只能說是中等。

而且飯莊菜裡很少有炒菜,更多的是燜溜熬燉一類的菜品,這是由其場面所決定的。換句話說,在飯莊吃飯,吃的是那種排場和奢華的氣氛,而不一定是精緻的口味。

第二類是飯館,名號一般以“某某樓”為多,如慶雲樓、東興樓等。飯館的格局就要比飯莊小很多,經常是一兩進的院子,或是兩層的鋪面,比較符合我們現代“餐館”的概念。

清代飯館裡一般都設有許多雅座來供應席面,與飯莊相比,一來是場面小一些,四五桌、一兩桌都可以,另外菜品則以炒菜居多,這才是體現“手藝”、體會“味道”的場合。另外也有極少量的散座,是給普通的用餐者提供飲食的。

第三類是飯鋪。飯鋪的格局較前面兩者要小得多。晚清時期,炒菜的店逐漸從茶館中分離出來,就被叫做飯鋪,也被稱為“二葷鋪”。至於更小一些的飯鋪,大多都以賣主食為業,如包子、餡餅、烙餅、麵條等,連炒菜都沒有了。當然,無論能不能炒菜,飯鋪這種地方不是貴族應該涉足的哦。

第四類則是飯攤,也就是如今的路邊攤,一般賣的都是小吃,而且是專門賣給窮苦人的。

"

美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語言,不同文化的美食各有不同,相應的飲食方式也會有所差異。而且不少人會有疑問,古時候的飲食又會是怎樣的呢?那以清朝為例,說說那時候獨特的飲食方式。

清朝人是怎麼吃飯的?淺談清朝人的日常飲食方式

一、清朝人的食材和調味料

由於清朝距離現代不過是百年之久,所以無論當時的煎炒烹炸,還是酸甜苦辣,又或是滿漢全席,這些飲食基本都能滿足大家的胃口。

然而,清代飲食還是與現代有著不同之處。如那時候的蔬菜食材基本都已經與現在無異,但還是有著一些差別,如那些都帶著“洋”或者“西”字兒的蔬菜。其中的“洋柿子”,也就是現在說的西紅柿、番茄,它大概在明代傳入我國,但是卻一直被認為是一種觀賞植物,因而遲遲沒有走上人們的餐桌之上。直到晚清,人們才普遍開始將它們搬到桌面之上。

其他的還有洋白菜、洋蔥等,帶“西”字兒的,則有西葫蘆等,另外像生菜、菜花,水果類的木瓜、草莓等,都是明清時期剛剛傳入的新品種,由於在社會上被接受的程度不高。所以人們的餐桌上時很難見到的。

接著就是肉類食材。在畜肉這方面,清代北方以吃豬肉為最普遍。此時,豬肉的烹調方法比較成熟,而且價格又相對低廉,使得其流行起來。加上滿族傳統民俗中的薩滿信仰,也帶來了各種烹調豬肉的新方式,故而人們普遍以豬肉為主要畜肉。

緊隨著的是羊肉,是我國傳統的畜肉之一。不過由於清代人對於羊肉有著特別明確的愛憎觀,就是指有些人要麼極愛吃羊肉,論珍饈無過之,要麼就嫌棄羊肉的羶味,然後就連一口都不想吃。

由於清代對於牛肉的限制不如之前的朝代,使得民間食用者不少。但是與現在的普遍就天差地別了。

還有就是滿洲貴族特別喜歡打獵,並且時常會帶回“野味”。而且這些“野味”的呈進數量遠高於這些貴族的食用數量,故而多餘的野味經常在北京城就地販賣,如鹿、狍子等,也都不算罕見,價格也不算太貴,因而一些家境比較寬裕的家庭時不時可以買來一些吃上。

除此之外還有馬肉,不過由於馬肉味道欠佳,所以滿族人入關後,就沒再怎麼吃馬肉了。

最後就是禽類,與現代的情況一樣,清代非常流行雞肉與鴨肉、鵝肉。甚至連野雞肉也在市面上很常見。而旗人餐桌上一個相當著名的菜品炒山雞瓜,其在內陸省份也能吃到。可見當時禽類食物的流行程度。

說完了食物,就不得不說調味料。而中華菜品傳統的調味料,一直都是花椒、姜、茱萸“三香”。後來到了唐朝,胡椒開始廣泛傳入。明代末期,辣椒又開始傳入,於是到了清代,民間所熟悉的“三香”,就變成了辣椒、姜、胡椒。所以說,清朝時期人們的口味可能與不少人一樣哦。

清朝人是怎麼吃飯的?淺談清朝人的日常飲食方式

二、清朝人的吃飯時間

談完清朝人的食材與調味料,就該說清朝人的吃飯時間。而這也是大家所說的“餐制”。而清代餐制因人、因地點、因時間而異,分為了“一餐制”、“兩餐制”、“三餐制”等。

首先,一餐制比較常見於行軍當中。具體就是因為當時軍情緊急,士兵不得已一日一餐。而一餐制這種情況據說還出現在平民當中,時間是在康熙年間,那時有過一次比較嚴重的旱情,以至於康熙帝以身作則進行節儉,實行一日只一餐,而且隨著旱情的緩解,一日一餐制也隨之取消了。而一餐制之所以不普遍,主要就是過於辛苦,只能適用於極端環境之下。

然後要說的是,大家比較熟悉和認可的三餐制,即一天吃三餐。清代三餐制相對普遍。其中清代南方尤為普遍,而這主要原因就是南方的日照時間比北方長,氣候又溫和,人們活動時間長,使得人們能量消耗相對比較多,因而一日三餐可以很好地補充人們消耗的能量。而在晚清時期,因為西餐的影響,清代北方也逐漸改為了一日三餐制。

最後就是兩餐制,這種飲食習慣在清代北方最為普遍。而且清代宮廷和北京的人家,大多都奉行兩餐制。

而這兩餐,指的就是“早餐”與“晚餐”,但是其用餐時間卻與現代三餐制的早、晚餐的用餐時間不同,並且不同階級的人,其用餐時間也存在著差異。

清宮的兩餐制就有具體的規定,早膳在早上六點半,而晚膳在中午十二點半,而在事實上,早膳是一個時間段,一般在早上五點到中午十一點之間,而晚膳則一般在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之間。

清代王府、世家貴族的兩餐制的時間有所不同,一般早飯是在中午十二點左右,而晚飯在傍晚五點左右。民間的早飯一般在上午十點左右,晚飯一般就在晚上六點左右。

清朝人是怎麼吃飯的?淺談清朝人的日常飲食方式

三、清朝人的飯館

清朝人的飯館主要有四類。

第一類的是飯莊,飯莊的名號一般都叫“某某堂”,如聚賢堂、會賢堂等。飯莊通常都是一座很大的宅院,數進的院子,還附有戲臺等建築,一切陳設都華貴精緻,所以是專門服務於有錢人家的,有點類似現在的高級會所。

這種飯莊,提供的飲食是“席面”。所謂席面,有些類似我們現在的宴會。每一桌席面都由一大套菜品構成,其中最為普遍的形式是“四四到底”的四四席,從涼菜到熱菜,再到大菜、點心,面面俱到。

根據席面組成的不同,可以分成上中下數個級別,各級的差距也是十分明顯的。比如說一桌上等的官席,一個方桌,最多隻能坐六個人,有時遇到貴客,甚至只坐一兩個人,菜品卻是幾十個、上百個之多。而最下等的鄉席,一個圓桌最多坐十個人,菜品大概只有十個左右。

飯莊即是專門承接席面的,而且都是大場面,一般都是幾十桌那種,極少承接小場面。不過呢,這類飲食雖然價格不菲,絕非一般人家可以接受,但是菜品嘛,口味只能說是中等。

而且飯莊菜裡很少有炒菜,更多的是燜溜熬燉一類的菜品,這是由其場面所決定的。換句話說,在飯莊吃飯,吃的是那種排場和奢華的氣氛,而不一定是精緻的口味。

第二類是飯館,名號一般以“某某樓”為多,如慶雲樓、東興樓等。飯館的格局就要比飯莊小很多,經常是一兩進的院子,或是兩層的鋪面,比較符合我們現代“餐館”的概念。

清代飯館裡一般都設有許多雅座來供應席面,與飯莊相比,一來是場面小一些,四五桌、一兩桌都可以,另外菜品則以炒菜居多,這才是體現“手藝”、體會“味道”的場合。另外也有極少量的散座,是給普通的用餐者提供飲食的。

第三類是飯鋪。飯鋪的格局較前面兩者要小得多。晚清時期,炒菜的店逐漸從茶館中分離出來,就被叫做飯鋪,也被稱為“二葷鋪”。至於更小一些的飯鋪,大多都以賣主食為業,如包子、餡餅、烙餅、麵條等,連炒菜都沒有了。當然,無論能不能炒菜,飯鋪這種地方不是貴族應該涉足的哦。

第四類則是飯攤,也就是如今的路邊攤,一般賣的都是小吃,而且是專門賣給窮苦人的。

清朝人是怎麼吃飯的?淺談清朝人的日常飲食方式

四、清朝人的生活

清朝作為封建王朝,其君權已經發展到最頂峰,因而它的階級制度非常森嚴。而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就造成了社會的一種腐敗現象。如八旗貴族們的生活就十分的驕奢安逸,根本不用工作,全憑國家的供養。因而他們每天做的事情就只有遛鳥喝茶、聽戲下棋,甚至文雅一點兒的人還可以找幾個朋友吟詩作對,或者跑到江河湖海邊釣釣魚,三五好友一起下館子吃飯甚至喝個花酒,也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對於那個時期的平民百姓們,他們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由於那時候生產力不發達,甚至商人的社會地位也不高,所以大部分人還在靠著務農維持生活,家庭較為殷實的還能吃飽穿暖。但清朝的貧富差距極大,一些窮人們甚至只能在垃圾堆裡找吃的,或者跟路邊的狗槍一碗飯,即便寒冬臘月,也有很多窮人衣不蔽體,活活被凍死。而且晚清時期,由於社會上鴉片的盛行,使得當時的街道上都佈滿了吞雲吐霧的中國人。

總而言之,清代的一些飲食習慣以及生活方式已經與現代無異,而且當時的不少只能由達官貴人享受到的傳統食材,也漸漸走入了大家的餐桌,如那時候著名的滿漢全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