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世詩,也叫辭世句,是在臨終前用詩歌的方式留下遺言、總結一生的一種形式,其一般以漢詩、偈、和歌或是俳句的形式為主,是日本死亡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像我們所熟知的許多日本人,在死時都留下了辭世詩。

"

辭世詩,也叫辭世句,是在臨終前用詩歌的方式留下遺言、總結一生的一種形式,其一般以漢詩、偈、和歌或是俳句的形式為主,是日本死亡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像我們所熟知的許多日本人,在死時都留下了辭世詩。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文化的代表浮世繪

比如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日本戰國梟雄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自焚前吟誦的辭世詩:

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者乎?

"

辭世詩,也叫辭世句,是在臨終前用詩歌的方式留下遺言、總結一生的一種形式,其一般以漢詩、偈、和歌或是俳句的形式為主,是日本死亡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像我們所熟知的許多日本人,在死時都留下了辭世詩。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文化的代表浮世繪

比如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日本戰國梟雄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自焚前吟誦的辭世詩:

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者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本能寺,據傳織田信長在此自焚而亡

還有“下克上”,背叛了織田信長的明智光秀也留下了一首漢詩作為辭世詩,用以總結自己的一生,併為自己的叛逆辯解:

逆順無二門,大道徹心源。

五十五年夢,覺來歸一元。

甚至就連戰犯東條英機在執行絞刑之前都非要留一首辭世詩:

再會,我在青苔之下,靜候大和島的花開。

"

辭世詩,也叫辭世句,是在臨終前用詩歌的方式留下遺言、總結一生的一種形式,其一般以漢詩、偈、和歌或是俳句的形式為主,是日本死亡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像我們所熟知的許多日本人,在死時都留下了辭世詩。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文化的代表浮世繪

比如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日本戰國梟雄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自焚前吟誦的辭世詩:

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者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本能寺,據傳織田信長在此自焚而亡

還有“下克上”,背叛了織田信長的明智光秀也留下了一首漢詩作為辭世詩,用以總結自己的一生,併為自己的叛逆辯解:

逆順無二門,大道徹心源。

五十五年夢,覺來歸一元。

甚至就連戰犯東條英機在執行絞刑之前都非要留一首辭世詩:

再會,我在青苔之下,靜候大和島的花開。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戰犯東條英機

由此可見,辭世詩對於日本人的重要性。

辭世詩的起源

日本的辭世詩其實是宮鬥的副產品。

與中國一樣,日本的皇位更迭同樣伴隨著血雨腥風,宮鬥失敗的皇子往往不願寂寂無名的死去,同時也為了表達對人生際遇的慨嘆,因此這些飽讀詩書、深受漢學影響的天潢貴胄們就喜歡在死前作下一首詩詞來成全自己的體面。

比如公元658年,年僅18歲的有間皇子捲入了太子之爭中,失敗即將被殺,在被逮捕的途中他將兩根松枝綁到一起,作下悲歌:

如果命運眷顧,我願回到巖代之濱,重見我所結的松枝。

"

辭世詩,也叫辭世句,是在臨終前用詩歌的方式留下遺言、總結一生的一種形式,其一般以漢詩、偈、和歌或是俳句的形式為主,是日本死亡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像我們所熟知的許多日本人,在死時都留下了辭世詩。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文化的代表浮世繪

比如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日本戰國梟雄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自焚前吟誦的辭世詩:

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者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本能寺,據傳織田信長在此自焚而亡

還有“下克上”,背叛了織田信長的明智光秀也留下了一首漢詩作為辭世詩,用以總結自己的一生,併為自己的叛逆辯解:

逆順無二門,大道徹心源。

五十五年夢,覺來歸一元。

甚至就連戰犯東條英機在執行絞刑之前都非要留一首辭世詩:

再會,我在青苔之下,靜候大和島的花開。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戰犯東條英機

由此可見,辭世詩對於日本人的重要性。

辭世詩的起源

日本的辭世詩其實是宮鬥的副產品。

與中國一樣,日本的皇位更迭同樣伴隨著血雨腥風,宮鬥失敗的皇子往往不願寂寂無名的死去,同時也為了表達對人生際遇的慨嘆,因此這些飽讀詩書、深受漢學影響的天潢貴胄們就喜歡在死前作下一首詩詞來成全自己的體面。

比如公元658年,年僅18歲的有間皇子捲入了太子之爭中,失敗即將被殺,在被逮捕的途中他將兩根松枝綁到一起,作下悲歌:

如果命運眷顧,我願回到巖代之濱,重見我所結的松枝。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皇室“萬世一系”,宮鬥比起中國也不遑多讓

而在這位文藝皇子被處死的20年後,同樣的命運又降臨到了大津皇子身上,他也學著有間皇子作下了一首辭世詩作為遺言:

這是最後一次,我見到水鴨在湖上鳴叫,而我將消逝在雲中。

而在這兩位皇子之後,日本的貴族們逐漸喜歡上了這麼一個體面的死亡方式。

佛學對辭世詩的補充

日本人能夠坦然的面對死亡,並且發展出一種病態跟畸形的自殺文化,這與佛學的傳入是分不開的。

就在遣唐使將天朝的風物帶回日本時,佛教也隨之傳入日本。最為著名的就是鑑真東渡的故事。大批的僧人東渡日本進行傳教,建造禪寺。

"

辭世詩,也叫辭世句,是在臨終前用詩歌的方式留下遺言、總結一生的一種形式,其一般以漢詩、偈、和歌或是俳句的形式為主,是日本死亡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像我們所熟知的許多日本人,在死時都留下了辭世詩。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文化的代表浮世繪

比如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日本戰國梟雄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自焚前吟誦的辭世詩:

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者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本能寺,據傳織田信長在此自焚而亡

還有“下克上”,背叛了織田信長的明智光秀也留下了一首漢詩作為辭世詩,用以總結自己的一生,併為自己的叛逆辯解:

逆順無二門,大道徹心源。

五十五年夢,覺來歸一元。

甚至就連戰犯東條英機在執行絞刑之前都非要留一首辭世詩:

再會,我在青苔之下,靜候大和島的花開。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戰犯東條英機

由此可見,辭世詩對於日本人的重要性。

辭世詩的起源

日本的辭世詩其實是宮鬥的副產品。

與中國一樣,日本的皇位更迭同樣伴隨著血雨腥風,宮鬥失敗的皇子往往不願寂寂無名的死去,同時也為了表達對人生際遇的慨嘆,因此這些飽讀詩書、深受漢學影響的天潢貴胄們就喜歡在死前作下一首詩詞來成全自己的體面。

比如公元658年,年僅18歲的有間皇子捲入了太子之爭中,失敗即將被殺,在被逮捕的途中他將兩根松枝綁到一起,作下悲歌:

如果命運眷顧,我願回到巖代之濱,重見我所結的松枝。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皇室“萬世一系”,宮鬥比起中國也不遑多讓

而在這位文藝皇子被處死的20年後,同樣的命運又降臨到了大津皇子身上,他也學著有間皇子作下了一首辭世詩作為遺言:

這是最後一次,我見到水鴨在湖上鳴叫,而我將消逝在雲中。

而在這兩位皇子之後,日本的貴族們逐漸喜歡上了這麼一個體面的死亡方式。

佛學對辭世詩的補充

日本人能夠坦然的面對死亡,並且發展出一種病態跟畸形的自殺文化,這與佛學的傳入是分不開的。

就在遣唐使將天朝的風物帶回日本時,佛教也隨之傳入日本。最為著名的就是鑑真東渡的故事。大批的僧人東渡日本進行傳教,建造禪寺。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禪寺

而當時的傳教僧人在日本往往還兼職著文學老師技術顧問的身份,他們極大的推動了日本科技與文化的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佛學思想也被好學的日本人全盤接收,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其中就包括對生死的態度上。

在日本佛教的宗教觀念裡,有賢德的人是可以預知自己的死亡的,而如果能在死亡之前保持平靜,進入寂滅的狀態,就能使人在死後不必受六道輪迴之苦,這也是我們看歷史上許多日本人都熱衷於自殺的原因了,因為在他們的思想觀念裡,體面的自盡非但不是一種苦楚,反而是得到救贖的一種途徑。

可以說,佛教思想就是日本自殺文化的基礎。

"

辭世詩,也叫辭世句,是在臨終前用詩歌的方式留下遺言、總結一生的一種形式,其一般以漢詩、偈、和歌或是俳句的形式為主,是日本死亡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像我們所熟知的許多日本人,在死時都留下了辭世詩。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文化的代表浮世繪

比如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日本戰國梟雄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自焚前吟誦的辭世詩:

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者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本能寺,據傳織田信長在此自焚而亡

還有“下克上”,背叛了織田信長的明智光秀也留下了一首漢詩作為辭世詩,用以總結自己的一生,併為自己的叛逆辯解:

逆順無二門,大道徹心源。

五十五年夢,覺來歸一元。

甚至就連戰犯東條英機在執行絞刑之前都非要留一首辭世詩:

再會,我在青苔之下,靜候大和島的花開。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戰犯東條英機

由此可見,辭世詩對於日本人的重要性。

辭世詩的起源

日本的辭世詩其實是宮鬥的副產品。

與中國一樣,日本的皇位更迭同樣伴隨著血雨腥風,宮鬥失敗的皇子往往不願寂寂無名的死去,同時也為了表達對人生際遇的慨嘆,因此這些飽讀詩書、深受漢學影響的天潢貴胄們就喜歡在死前作下一首詩詞來成全自己的體面。

比如公元658年,年僅18歲的有間皇子捲入了太子之爭中,失敗即將被殺,在被逮捕的途中他將兩根松枝綁到一起,作下悲歌:

如果命運眷顧,我願回到巖代之濱,重見我所結的松枝。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皇室“萬世一系”,宮鬥比起中國也不遑多讓

而在這位文藝皇子被處死的20年後,同樣的命運又降臨到了大津皇子身上,他也學著有間皇子作下了一首辭世詩作為遺言:

這是最後一次,我見到水鴨在湖上鳴叫,而我將消逝在雲中。

而在這兩位皇子之後,日本的貴族們逐漸喜歡上了這麼一個體面的死亡方式。

佛學對辭世詩的補充

日本人能夠坦然的面對死亡,並且發展出一種病態跟畸形的自殺文化,這與佛學的傳入是分不開的。

就在遣唐使將天朝的風物帶回日本時,佛教也隨之傳入日本。最為著名的就是鑑真東渡的故事。大批的僧人東渡日本進行傳教,建造禪寺。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禪寺

而當時的傳教僧人在日本往往還兼職著文學老師技術顧問的身份,他們極大的推動了日本科技與文化的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佛學思想也被好學的日本人全盤接收,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其中就包括對生死的態度上。

在日本佛教的宗教觀念裡,有賢德的人是可以預知自己的死亡的,而如果能在死亡之前保持平靜,進入寂滅的狀態,就能使人在死後不必受六道輪迴之苦,這也是我們看歷史上許多日本人都熱衷於自殺的原因了,因為在他們的思想觀念裡,體面的自盡非但不是一種苦楚,反而是得到救贖的一種途徑。

可以說,佛教思想就是日本自殺文化的基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屬於一個佛教國家

我們看日本《太平記》中記載的日本人認為的最為體面的死亡方式:

日野俊基從他的長袍中拿出一軸白紙,用紙角擦了擦脖子,然後把白紙展開,寫下了他的辭世詩:古來一句,無死無生,萬里雲盡,長江水清。寫完之後,俊基把毛筆平放,用手理了理頭髮。就在這一瞬間,行刑者的長劍從後方一閃。俊基的頭顱向前倒下,身軀也隨之倒下。

並且不僅僅是如此,佛教思想也使得日本人的辭世詩多以風、花、雪、月等轉瞬即逝的四季景物作為主要詩歌的主要內容,用以表達人生的無常、無我思想。

辭世詩的發展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辭世詩都是日本上層貴族用來裝逼的利器。早期的日本辭世詩多以漢詩或者是和歌的形式寫就,而在日本能夠接受漢學教育的往往都是上層貴族,底層武士甚至沒有體面自殺的權力,直到俳句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現狀。

"

辭世詩,也叫辭世句,是在臨終前用詩歌的方式留下遺言、總結一生的一種形式,其一般以漢詩、偈、和歌或是俳句的形式為主,是日本死亡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像我們所熟知的許多日本人,在死時都留下了辭世詩。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文化的代表浮世繪

比如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日本戰國梟雄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自焚前吟誦的辭世詩:

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者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本能寺,據傳織田信長在此自焚而亡

還有“下克上”,背叛了織田信長的明智光秀也留下了一首漢詩作為辭世詩,用以總結自己的一生,併為自己的叛逆辯解:

逆順無二門,大道徹心源。

五十五年夢,覺來歸一元。

甚至就連戰犯東條英機在執行絞刑之前都非要留一首辭世詩:

再會,我在青苔之下,靜候大和島的花開。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戰犯東條英機

由此可見,辭世詩對於日本人的重要性。

辭世詩的起源

日本的辭世詩其實是宮鬥的副產品。

與中國一樣,日本的皇位更迭同樣伴隨著血雨腥風,宮鬥失敗的皇子往往不願寂寂無名的死去,同時也為了表達對人生際遇的慨嘆,因此這些飽讀詩書、深受漢學影響的天潢貴胄們就喜歡在死前作下一首詩詞來成全自己的體面。

比如公元658年,年僅18歲的有間皇子捲入了太子之爭中,失敗即將被殺,在被逮捕的途中他將兩根松枝綁到一起,作下悲歌:

如果命運眷顧,我願回到巖代之濱,重見我所結的松枝。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皇室“萬世一系”,宮鬥比起中國也不遑多讓

而在這位文藝皇子被處死的20年後,同樣的命運又降臨到了大津皇子身上,他也學著有間皇子作下了一首辭世詩作為遺言:

這是最後一次,我見到水鴨在湖上鳴叫,而我將消逝在雲中。

而在這兩位皇子之後,日本的貴族們逐漸喜歡上了這麼一個體面的死亡方式。

佛學對辭世詩的補充

日本人能夠坦然的面對死亡,並且發展出一種病態跟畸形的自殺文化,這與佛學的傳入是分不開的。

就在遣唐使將天朝的風物帶回日本時,佛教也隨之傳入日本。最為著名的就是鑑真東渡的故事。大批的僧人東渡日本進行傳教,建造禪寺。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禪寺

而當時的傳教僧人在日本往往還兼職著文學老師技術顧問的身份,他們極大的推動了日本科技與文化的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佛學思想也被好學的日本人全盤接收,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其中就包括對生死的態度上。

在日本佛教的宗教觀念裡,有賢德的人是可以預知自己的死亡的,而如果能在死亡之前保持平靜,進入寂滅的狀態,就能使人在死後不必受六道輪迴之苦,這也是我們看歷史上許多日本人都熱衷於自殺的原因了,因為在他們的思想觀念裡,體面的自盡非但不是一種苦楚,反而是得到救贖的一種途徑。

可以說,佛教思想就是日本自殺文化的基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屬於一個佛教國家

我們看日本《太平記》中記載的日本人認為的最為體面的死亡方式:

日野俊基從他的長袍中拿出一軸白紙,用紙角擦了擦脖子,然後把白紙展開,寫下了他的辭世詩:古來一句,無死無生,萬里雲盡,長江水清。寫完之後,俊基把毛筆平放,用手理了理頭髮。就在這一瞬間,行刑者的長劍從後方一閃。俊基的頭顱向前倒下,身軀也隨之倒下。

並且不僅僅是如此,佛教思想也使得日本人的辭世詩多以風、花、雪、月等轉瞬即逝的四季景物作為主要詩歌的主要內容,用以表達人生的無常、無我思想。

辭世詩的發展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辭世詩都是日本上層貴族用來裝逼的利器。早期的日本辭世詩多以漢詩或者是和歌的形式寫就,而在日本能夠接受漢學教育的往往都是上層貴族,底層武士甚至沒有體面自殺的權力,直到俳句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現狀。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貴族

因為語言差異的原因,雖然漢詩被日本的上層貴族中十分流行,但是它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學,格律跟平仄與日語相差甚遠,普通人聽都聽不懂,更何論產生共鳴甚至是自己創作呢?因此俳句作為漢詩跟和歌的本土化產物就應運而生了。

俳句一般以“五七五”十七個日本字音組成,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三句總共十七個音組成一首短詩。

而在俳句本土化中,影響最為巨大的應該是日本俳聖松尾芭蕉了,他曾為他早夭的孩子作了一首俳句:

我知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暫

然而

然而

"

辭世詩,也叫辭世句,是在臨終前用詩歌的方式留下遺言、總結一生的一種形式,其一般以漢詩、偈、和歌或是俳句的形式為主,是日本死亡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像我們所熟知的許多日本人,在死時都留下了辭世詩。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文化的代表浮世繪

比如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日本戰國梟雄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自焚前吟誦的辭世詩:

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者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本能寺,據傳織田信長在此自焚而亡

還有“下克上”,背叛了織田信長的明智光秀也留下了一首漢詩作為辭世詩,用以總結自己的一生,併為自己的叛逆辯解:

逆順無二門,大道徹心源。

五十五年夢,覺來歸一元。

甚至就連戰犯東條英機在執行絞刑之前都非要留一首辭世詩:

再會,我在青苔之下,靜候大和島的花開。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戰犯東條英機

由此可見,辭世詩對於日本人的重要性。

辭世詩的起源

日本的辭世詩其實是宮鬥的副產品。

與中國一樣,日本的皇位更迭同樣伴隨著血雨腥風,宮鬥失敗的皇子往往不願寂寂無名的死去,同時也為了表達對人生際遇的慨嘆,因此這些飽讀詩書、深受漢學影響的天潢貴胄們就喜歡在死前作下一首詩詞來成全自己的體面。

比如公元658年,年僅18歲的有間皇子捲入了太子之爭中,失敗即將被殺,在被逮捕的途中他將兩根松枝綁到一起,作下悲歌:

如果命運眷顧,我願回到巖代之濱,重見我所結的松枝。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皇室“萬世一系”,宮鬥比起中國也不遑多讓

而在這位文藝皇子被處死的20年後,同樣的命運又降臨到了大津皇子身上,他也學著有間皇子作下了一首辭世詩作為遺言:

這是最後一次,我見到水鴨在湖上鳴叫,而我將消逝在雲中。

而在這兩位皇子之後,日本的貴族們逐漸喜歡上了這麼一個體面的死亡方式。

佛學對辭世詩的補充

日本人能夠坦然的面對死亡,並且發展出一種病態跟畸形的自殺文化,這與佛學的傳入是分不開的。

就在遣唐使將天朝的風物帶回日本時,佛教也隨之傳入日本。最為著名的就是鑑真東渡的故事。大批的僧人東渡日本進行傳教,建造禪寺。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禪寺

而當時的傳教僧人在日本往往還兼職著文學老師技術顧問的身份,他們極大的推動了日本科技與文化的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佛學思想也被好學的日本人全盤接收,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其中就包括對生死的態度上。

在日本佛教的宗教觀念裡,有賢德的人是可以預知自己的死亡的,而如果能在死亡之前保持平靜,進入寂滅的狀態,就能使人在死後不必受六道輪迴之苦,這也是我們看歷史上許多日本人都熱衷於自殺的原因了,因為在他們的思想觀念裡,體面的自盡非但不是一種苦楚,反而是得到救贖的一種途徑。

可以說,佛教思想就是日本自殺文化的基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屬於一個佛教國家

我們看日本《太平記》中記載的日本人認為的最為體面的死亡方式:

日野俊基從他的長袍中拿出一軸白紙,用紙角擦了擦脖子,然後把白紙展開,寫下了他的辭世詩:古來一句,無死無生,萬里雲盡,長江水清。寫完之後,俊基把毛筆平放,用手理了理頭髮。就在這一瞬間,行刑者的長劍從後方一閃。俊基的頭顱向前倒下,身軀也隨之倒下。

並且不僅僅是如此,佛教思想也使得日本人的辭世詩多以風、花、雪、月等轉瞬即逝的四季景物作為主要詩歌的主要內容,用以表達人生的無常、無我思想。

辭世詩的發展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辭世詩都是日本上層貴族用來裝逼的利器。早期的日本辭世詩多以漢詩或者是和歌的形式寫就,而在日本能夠接受漢學教育的往往都是上層貴族,底層武士甚至沒有體面自殺的權力,直到俳句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現狀。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貴族

因為語言差異的原因,雖然漢詩被日本的上層貴族中十分流行,但是它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學,格律跟平仄與日語相差甚遠,普通人聽都聽不懂,更何論產生共鳴甚至是自己創作呢?因此俳句作為漢詩跟和歌的本土化產物就應運而生了。

俳句一般以“五七五”十七個日本字音組成,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三句總共十七個音組成一首短詩。

而在俳句本土化中,影響最為巨大的應該是日本俳聖松尾芭蕉了,他曾為他早夭的孩子作了一首俳句:

我知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暫

然而

然而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松尾芭蕉被譽為日本俳聖

另外號稱日本美男的沖田桑也在將死之時留下了一首不俗的俳句,翻譯過來大意是:

水若不流花不落,兩心永隔闇冥中

當然,也有一些放飛自我的辭世詩,例如日本武士竹田留下的辭世詩:

阿修羅豈能將我制服?

來世我要重生,

砍掉勝家的頭!

"

辭世詩,也叫辭世句,是在臨終前用詩歌的方式留下遺言、總結一生的一種形式,其一般以漢詩、偈、和歌或是俳句的形式為主,是日本死亡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像我們所熟知的許多日本人,在死時都留下了辭世詩。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文化的代表浮世繪

比如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日本戰國梟雄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自焚前吟誦的辭世詩:

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者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本能寺,據傳織田信長在此自焚而亡

還有“下克上”,背叛了織田信長的明智光秀也留下了一首漢詩作為辭世詩,用以總結自己的一生,併為自己的叛逆辯解:

逆順無二門,大道徹心源。

五十五年夢,覺來歸一元。

甚至就連戰犯東條英機在執行絞刑之前都非要留一首辭世詩:

再會,我在青苔之下,靜候大和島的花開。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戰犯東條英機

由此可見,辭世詩對於日本人的重要性。

辭世詩的起源

日本的辭世詩其實是宮鬥的副產品。

與中國一樣,日本的皇位更迭同樣伴隨著血雨腥風,宮鬥失敗的皇子往往不願寂寂無名的死去,同時也為了表達對人生際遇的慨嘆,因此這些飽讀詩書、深受漢學影響的天潢貴胄們就喜歡在死前作下一首詩詞來成全自己的體面。

比如公元658年,年僅18歲的有間皇子捲入了太子之爭中,失敗即將被殺,在被逮捕的途中他將兩根松枝綁到一起,作下悲歌:

如果命運眷顧,我願回到巖代之濱,重見我所結的松枝。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皇室“萬世一系”,宮鬥比起中國也不遑多讓

而在這位文藝皇子被處死的20年後,同樣的命運又降臨到了大津皇子身上,他也學著有間皇子作下了一首辭世詩作為遺言:

這是最後一次,我見到水鴨在湖上鳴叫,而我將消逝在雲中。

而在這兩位皇子之後,日本的貴族們逐漸喜歡上了這麼一個體面的死亡方式。

佛學對辭世詩的補充

日本人能夠坦然的面對死亡,並且發展出一種病態跟畸形的自殺文化,這與佛學的傳入是分不開的。

就在遣唐使將天朝的風物帶回日本時,佛教也隨之傳入日本。最為著名的就是鑑真東渡的故事。大批的僧人東渡日本進行傳教,建造禪寺。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禪寺

而當時的傳教僧人在日本往往還兼職著文學老師技術顧問的身份,他們極大的推動了日本科技與文化的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佛學思想也被好學的日本人全盤接收,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其中就包括對生死的態度上。

在日本佛教的宗教觀念裡,有賢德的人是可以預知自己的死亡的,而如果能在死亡之前保持平靜,進入寂滅的狀態,就能使人在死後不必受六道輪迴之苦,這也是我們看歷史上許多日本人都熱衷於自殺的原因了,因為在他們的思想觀念裡,體面的自盡非但不是一種苦楚,反而是得到救贖的一種途徑。

可以說,佛教思想就是日本自殺文化的基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屬於一個佛教國家

我們看日本《太平記》中記載的日本人認為的最為體面的死亡方式:

日野俊基從他的長袍中拿出一軸白紙,用紙角擦了擦脖子,然後把白紙展開,寫下了他的辭世詩:古來一句,無死無生,萬里雲盡,長江水清。寫完之後,俊基把毛筆平放,用手理了理頭髮。就在這一瞬間,行刑者的長劍從後方一閃。俊基的頭顱向前倒下,身軀也隨之倒下。

並且不僅僅是如此,佛教思想也使得日本人的辭世詩多以風、花、雪、月等轉瞬即逝的四季景物作為主要詩歌的主要內容,用以表達人生的無常、無我思想。

辭世詩的發展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辭世詩都是日本上層貴族用來裝逼的利器。早期的日本辭世詩多以漢詩或者是和歌的形式寫就,而在日本能夠接受漢學教育的往往都是上層貴族,底層武士甚至沒有體面自殺的權力,直到俳句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現狀。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貴族

因為語言差異的原因,雖然漢詩被日本的上層貴族中十分流行,但是它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學,格律跟平仄與日語相差甚遠,普通人聽都聽不懂,更何論產生共鳴甚至是自己創作呢?因此俳句作為漢詩跟和歌的本土化產物就應運而生了。

俳句一般以“五七五”十七個日本字音組成,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三句總共十七個音組成一首短詩。

而在俳句本土化中,影響最為巨大的應該是日本俳聖松尾芭蕉了,他曾為他早夭的孩子作了一首俳句:

我知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暫

然而

然而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松尾芭蕉被譽為日本俳聖

另外號稱日本美男的沖田桑也在將死之時留下了一首不俗的俳句,翻譯過來大意是:

水若不流花不落,兩心永隔闇冥中

當然,也有一些放飛自我的辭世詩,例如日本武士竹田留下的辭世詩:

阿修羅豈能將我制服?

來世我要重生,

砍掉勝家的頭!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武士

雖然全無辭世詩以往的坦然寂滅之感,卻有著一股武士的決然跟狠厲在裡面,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辭世詩的多樣化發展。

辭世詩的虛偽

辭世詩中的哲理與作者在面對死亡時的坦然心境不免讓閱讀者感到由衷的敬佩,但是其本身是含有著極大的虛偽成分的。

流傳下來的辭世詩,有很大一部分並不是日本人死前開悟所做。當辭世詩形成潮流時,許多人都喜歡早早的就把辭世詩寫好,甚至是請人代筆,而等到臨終之際再假裝是自己的開悟所得吟誦出來,頗多造作之感,全無辭世詩的坦然安寂

"

辭世詩,也叫辭世句,是在臨終前用詩歌的方式留下遺言、總結一生的一種形式,其一般以漢詩、偈、和歌或是俳句的形式為主,是日本死亡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像我們所熟知的許多日本人,在死時都留下了辭世詩。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文化的代表浮世繪

比如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日本戰國梟雄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自焚前吟誦的辭世詩:

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者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本能寺,據傳織田信長在此自焚而亡

還有“下克上”,背叛了織田信長的明智光秀也留下了一首漢詩作為辭世詩,用以總結自己的一生,併為自己的叛逆辯解:

逆順無二門,大道徹心源。

五十五年夢,覺來歸一元。

甚至就連戰犯東條英機在執行絞刑之前都非要留一首辭世詩:

再會,我在青苔之下,靜候大和島的花開。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戰犯東條英機

由此可見,辭世詩對於日本人的重要性。

辭世詩的起源

日本的辭世詩其實是宮鬥的副產品。

與中國一樣,日本的皇位更迭同樣伴隨著血雨腥風,宮鬥失敗的皇子往往不願寂寂無名的死去,同時也為了表達對人生際遇的慨嘆,因此這些飽讀詩書、深受漢學影響的天潢貴胄們就喜歡在死前作下一首詩詞來成全自己的體面。

比如公元658年,年僅18歲的有間皇子捲入了太子之爭中,失敗即將被殺,在被逮捕的途中他將兩根松枝綁到一起,作下悲歌:

如果命運眷顧,我願回到巖代之濱,重見我所結的松枝。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皇室“萬世一系”,宮鬥比起中國也不遑多讓

而在這位文藝皇子被處死的20年後,同樣的命運又降臨到了大津皇子身上,他也學著有間皇子作下了一首辭世詩作為遺言:

這是最後一次,我見到水鴨在湖上鳴叫,而我將消逝在雲中。

而在這兩位皇子之後,日本的貴族們逐漸喜歡上了這麼一個體面的死亡方式。

佛學對辭世詩的補充

日本人能夠坦然的面對死亡,並且發展出一種病態跟畸形的自殺文化,這與佛學的傳入是分不開的。

就在遣唐使將天朝的風物帶回日本時,佛教也隨之傳入日本。最為著名的就是鑑真東渡的故事。大批的僧人東渡日本進行傳教,建造禪寺。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禪寺

而當時的傳教僧人在日本往往還兼職著文學老師技術顧問的身份,他們極大的推動了日本科技與文化的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佛學思想也被好學的日本人全盤接收,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其中就包括對生死的態度上。

在日本佛教的宗教觀念裡,有賢德的人是可以預知自己的死亡的,而如果能在死亡之前保持平靜,進入寂滅的狀態,就能使人在死後不必受六道輪迴之苦,這也是我們看歷史上許多日本人都熱衷於自殺的原因了,因為在他們的思想觀念裡,體面的自盡非但不是一種苦楚,反而是得到救贖的一種途徑。

可以說,佛教思想就是日本自殺文化的基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屬於一個佛教國家

我們看日本《太平記》中記載的日本人認為的最為體面的死亡方式:

日野俊基從他的長袍中拿出一軸白紙,用紙角擦了擦脖子,然後把白紙展開,寫下了他的辭世詩:古來一句,無死無生,萬里雲盡,長江水清。寫完之後,俊基把毛筆平放,用手理了理頭髮。就在這一瞬間,行刑者的長劍從後方一閃。俊基的頭顱向前倒下,身軀也隨之倒下。

並且不僅僅是如此,佛教思想也使得日本人的辭世詩多以風、花、雪、月等轉瞬即逝的四季景物作為主要詩歌的主要內容,用以表達人生的無常、無我思想。

辭世詩的發展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辭世詩都是日本上層貴族用來裝逼的利器。早期的日本辭世詩多以漢詩或者是和歌的形式寫就,而在日本能夠接受漢學教育的往往都是上層貴族,底層武士甚至沒有體面自殺的權力,直到俳句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現狀。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貴族

因為語言差異的原因,雖然漢詩被日本的上層貴族中十分流行,但是它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學,格律跟平仄與日語相差甚遠,普通人聽都聽不懂,更何論產生共鳴甚至是自己創作呢?因此俳句作為漢詩跟和歌的本土化產物就應運而生了。

俳句一般以“五七五”十七個日本字音組成,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三句總共十七個音組成一首短詩。

而在俳句本土化中,影響最為巨大的應該是日本俳聖松尾芭蕉了,他曾為他早夭的孩子作了一首俳句:

我知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暫

然而

然而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松尾芭蕉被譽為日本俳聖

另外號稱日本美男的沖田桑也在將死之時留下了一首不俗的俳句,翻譯過來大意是:

水若不流花不落,兩心永隔闇冥中

當然,也有一些放飛自我的辭世詩,例如日本武士竹田留下的辭世詩:

阿修羅豈能將我制服?

來世我要重生,

砍掉勝家的頭!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武士

雖然全無辭世詩以往的坦然寂滅之感,卻有著一股武士的決然跟狠厲在裡面,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辭世詩的多樣化發展。

辭世詩的虛偽

辭世詩中的哲理與作者在面對死亡時的坦然心境不免讓閱讀者感到由衷的敬佩,但是其本身是含有著極大的虛偽成分的。

流傳下來的辭世詩,有很大一部分並不是日本人死前開悟所做。當辭世詩形成潮流時,許多人都喜歡早早的就把辭世詩寫好,甚至是請人代筆,而等到臨終之際再假裝是自己的開悟所得吟誦出來,頗多造作之感,全無辭世詩的坦然安寂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文化追求閒寂

例如曾有一位叫做鳴島的日本人,在自己五十歲時就寫好了自己的辭世詩,並請求冷泉幫他修改:

年已五十多,

感謝父親與母親。

我的內心寧靜,

徜徉在花海之中。

而早早就準備好辭世詩的鳴島卻活了很久,一直到他八十多歲時他又去找冷泉為他改詩,冷泉告訴他你自己哪天死,就把第一句的數字改掉就好。

而除了預先寫好之外,也有很大一批的辭世詩並不是其本人所做。有些人死於戰亂或是突發疾病,來不及留下遺言,他們的屬下或者後人就從他們在世時喜歡的書本或者詩歌當中找到一句,用以作為他的辭世詩。

例如最為著名的織田信長所吟唱的那句人生五十載其實並不是他本人所做,而是日本傳統戲劇《敦盛》中的一句戲文,只不過後人默認是他的辭世詩而已。

"

辭世詩,也叫辭世句,是在臨終前用詩歌的方式留下遺言、總結一生的一種形式,其一般以漢詩、偈、和歌或是俳句的形式為主,是日本死亡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像我們所熟知的許多日本人,在死時都留下了辭世詩。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文化的代表浮世繪

比如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日本戰國梟雄織田信長在本能寺自焚前吟誦的辭世詩:

人生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較,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者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本能寺,據傳織田信長在此自焚而亡

還有“下克上”,背叛了織田信長的明智光秀也留下了一首漢詩作為辭世詩,用以總結自己的一生,併為自己的叛逆辯解:

逆順無二門,大道徹心源。

五十五年夢,覺來歸一元。

甚至就連戰犯東條英機在執行絞刑之前都非要留一首辭世詩:

再會,我在青苔之下,靜候大和島的花開。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戰犯東條英機

由此可見,辭世詩對於日本人的重要性。

辭世詩的起源

日本的辭世詩其實是宮鬥的副產品。

與中國一樣,日本的皇位更迭同樣伴隨著血雨腥風,宮鬥失敗的皇子往往不願寂寂無名的死去,同時也為了表達對人生際遇的慨嘆,因此這些飽讀詩書、深受漢學影響的天潢貴胄們就喜歡在死前作下一首詩詞來成全自己的體面。

比如公元658年,年僅18歲的有間皇子捲入了太子之爭中,失敗即將被殺,在被逮捕的途中他將兩根松枝綁到一起,作下悲歌:

如果命運眷顧,我願回到巖代之濱,重見我所結的松枝。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皇室“萬世一系”,宮鬥比起中國也不遑多讓

而在這位文藝皇子被處死的20年後,同樣的命運又降臨到了大津皇子身上,他也學著有間皇子作下了一首辭世詩作為遺言:

這是最後一次,我見到水鴨在湖上鳴叫,而我將消逝在雲中。

而在這兩位皇子之後,日本的貴族們逐漸喜歡上了這麼一個體面的死亡方式。

佛學對辭世詩的補充

日本人能夠坦然的面對死亡,並且發展出一種病態跟畸形的自殺文化,這與佛學的傳入是分不開的。

就在遣唐使將天朝的風物帶回日本時,佛教也隨之傳入日本。最為著名的就是鑑真東渡的故事。大批的僧人東渡日本進行傳教,建造禪寺。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禪寺

而當時的傳教僧人在日本往往還兼職著文學老師技術顧問的身份,他們極大的推動了日本科技與文化的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佛學思想也被好學的日本人全盤接收,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其中就包括對生死的態度上。

在日本佛教的宗教觀念裡,有賢德的人是可以預知自己的死亡的,而如果能在死亡之前保持平靜,進入寂滅的狀態,就能使人在死後不必受六道輪迴之苦,這也是我們看歷史上許多日本人都熱衷於自殺的原因了,因為在他們的思想觀念裡,體面的自盡非但不是一種苦楚,反而是得到救贖的一種途徑。

可以說,佛教思想就是日本自殺文化的基礎。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屬於一個佛教國家

我們看日本《太平記》中記載的日本人認為的最為體面的死亡方式:

日野俊基從他的長袍中拿出一軸白紙,用紙角擦了擦脖子,然後把白紙展開,寫下了他的辭世詩:古來一句,無死無生,萬里雲盡,長江水清。寫完之後,俊基把毛筆平放,用手理了理頭髮。就在這一瞬間,行刑者的長劍從後方一閃。俊基的頭顱向前倒下,身軀也隨之倒下。

並且不僅僅是如此,佛教思想也使得日本人的辭世詩多以風、花、雪、月等轉瞬即逝的四季景物作為主要詩歌的主要內容,用以表達人生的無常、無我思想。

辭世詩的發展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辭世詩都是日本上層貴族用來裝逼的利器。早期的日本辭世詩多以漢詩或者是和歌的形式寫就,而在日本能夠接受漢學教育的往往都是上層貴族,底層武士甚至沒有體面自殺的權力,直到俳句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現狀。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貴族

因為語言差異的原因,雖然漢詩被日本的上層貴族中十分流行,但是它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學,格律跟平仄與日語相差甚遠,普通人聽都聽不懂,更何論產生共鳴甚至是自己創作呢?因此俳句作為漢詩跟和歌的本土化產物就應運而生了。

俳句一般以“五七五”十七個日本字音組成,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三句總共十七個音組成一首短詩。

而在俳句本土化中,影響最為巨大的應該是日本俳聖松尾芭蕉了,他曾為他早夭的孩子作了一首俳句:

我知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暫

然而

然而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松尾芭蕉被譽為日本俳聖

另外號稱日本美男的沖田桑也在將死之時留下了一首不俗的俳句,翻譯過來大意是:

水若不流花不落,兩心永隔闇冥中

當然,也有一些放飛自我的辭世詩,例如日本武士竹田留下的辭世詩:

阿修羅豈能將我制服?

來世我要重生,

砍掉勝家的頭!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武士

雖然全無辭世詩以往的坦然寂滅之感,卻有著一股武士的決然跟狠厲在裡面,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辭世詩的多樣化發展。

辭世詩的虛偽

辭世詩中的哲理與作者在面對死亡時的坦然心境不免讓閱讀者感到由衷的敬佩,但是其本身是含有著極大的虛偽成分的。

流傳下來的辭世詩,有很大一部分並不是日本人死前開悟所做。當辭世詩形成潮流時,許多人都喜歡早早的就把辭世詩寫好,甚至是請人代筆,而等到臨終之際再假裝是自己的開悟所得吟誦出來,頗多造作之感,全無辭世詩的坦然安寂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日本文化追求閒寂

例如曾有一位叫做鳴島的日本人,在自己五十歲時就寫好了自己的辭世詩,並請求冷泉幫他修改:

年已五十多,

感謝父親與母親。

我的內心寧靜,

徜徉在花海之中。

而早早就準備好辭世詩的鳴島卻活了很久,一直到他八十多歲時他又去找冷泉為他改詩,冷泉告訴他你自己哪天死,就把第一句的數字改掉就好。

而除了預先寫好之外,也有很大一批的辭世詩並不是其本人所做。有些人死於戰亂或是突發疾病,來不及留下遺言,他們的屬下或者後人就從他們在世時喜歡的書本或者詩歌當中找到一句,用以作為他的辭世詩。

例如最為著名的織田信長所吟唱的那句人生五十載其實並不是他本人所做,而是日本傳統戲劇《敦盛》中的一句戲文,只不過後人默認是他的辭世詩而已。

臉面人的死亡方式,淺談日本的辭世詩

織田信長墓所

最後總結,辭世詩作為日本人自殺儀式的一部分,其有沒有、好不好,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這個人死的是否體面,從中我們可以清晰的梳理出日本的歷史與文化脈絡,是研究日本文化不可忽略的一個點。

參考文獻:

《日本古典俳句中的美學意蘊研究》

《日本人自殺行為背後的文化因素探析》

《論日本武士道自殺文化心理》

《從俳句「ひごろ憎き」看芭蕉俳句中雪的“寂”之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