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美食,我心愛的饢

抓飯 野草莓 牛奶 洋蔥 新疆阿達西 2017-06-08

新疆美食,我心愛的饢

饢是最接近糧食本質和原色的食物,自有歷史記載以來,這種作為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生命主食,從來都是在用泥土壘成的吐奴爾(饢坑)烘烤而成,因而帶有古典的色澤和土壤的芳香。

如同漢民族餐不離蔬,維吾爾人對饢的情感,也是水乳交融,到了難以割捨的程度。所以民間有句俗語:“一日不吃饢,兩腿直打晃” ,足見日常生活中,饢的貴重。

新疆美食,我心愛的饢

在我們鄉下農家院落,或許東家少塊菜園,西家缺個雞舍,卻都在醒目之處聳立著一個饢坑。饢坑無論高低大小,清一色黃泥抹就,給人一種親近感,遇上打饢的日子,整個村子瀰漫著一種香味。

嚴格意義上說,用“貼饢”或者“烤饢”代替“打饢”,似乎更貼切。維語中“饢雅克”一詞,直譯過來就是“貼饢”的意思。

新疆美食,我心愛的饢

自打記事起,我們就是看著母親烤饢長大的。

按理說,大人烤饢的時候,是不容許小孩靠近的,尤其外村的孩子,必須離得遠遠的才行。

問及原委,就說別人看見了,饢會接二連三從內壁上脫落下來,烤糊了不說,也失去了形狀。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說是怕饢脫落,實則擔心不測。

小孩天生好動,特別是幾個男孩聚在一起,不是爬牆頭、就是鑽地溝,看著熱氣騰騰的饢坑,聞著撲面而來的饢香,早已飢腸轆轆的淘氣鬼,哪能抵擋如此誘惑,說不定一不留意就跳上饢坑,伸手揭開蓋子一解饢饞。而饢坑則狀若倒扣的水甕,內壁經過烈火燃燒,溫度高得驚人,萬一孩子發生意外,後果可想而知。

新疆美食,我心愛的饢

饢的味道是特殊的,綿長的,就像一曲天籟之聲,餘音繞樑,回味無窮。我們通常都有這樣的感覺,饢是越嚼越有筋骨,越品味越是香氣襲人,彷彿所有口腔味蕾都被調動起來,不僅餘香滿口,而且滲入骨髓。

早些時候,家家戶戶都很拮据,不可能在饢中添加營養成份。即便如此,饢的神奇魅力依然讓人稱奇。極其平常的麵粉,用水和好,揪成團,再幾經揉擀,一個個薄厚勻稱、大小適中的雛形便擺滿了案板。這個時候,心靈手巧的女主人,還會在饢的正面稍加點綴,讓饢看上去像一團團盛開的花朵。

接下來就是一道最要緊的工序,用手蘸上鹽水,沿著饢坑內壁撩灑,最後才依次把饢貼將上去。同樣,饢的背面也必須抹上鹽水才行。我就琢磨,烤饢除了火候恰到好處,鹽水的作用更是奧妙無窮。

就如同做抓飯,看似大米、胡蘿蔔和羊肉幾樣簡單原料,可不少人就是做不出味道,究其原因還是同鹽水有關。我發現,母親每每做抓飯的時候,總是等油鍋沸騰之時不忘灑上鹽水,所以抓飯吃起來別有滋味。

新疆美食,我心愛的饢

饢之所以成為維吾爾族心愛的主食,除了其獨特的美味之外,還有許多其他食物難以媲美的優勢,其中尤以抗飢餓和耐儲存最為著名。許多時候我們都覺得剛吃過飯不久,肚子又“咕咕”叫了,於是有人嚷嚷說,飯沒有吃到地方。

似乎不馬上來一盤過油肉拌麵,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換作饢,情況就大不一樣。掰開看似一小塊,泡在碗裡卻是滿實滿載,就跟壓縮餅乾一樣,吃了之後胃裡實實在在的,十分耐餓。

而且其他食物保質期比較短,特別是沒有冰箱和冷藏設備的時期,天一熱就怕發黴和餿了。然而饢不僅攜帶方便,而且還耐儲存,即使是在潮溼的南方,只要是空氣對流,存放十天半月都不會變質。

新疆美食,我心愛的饢

饢存放的時間長了,難免變得又乾又硬,然而用水一泡,須臾就會鬆軟。曾經有這樣一個笑話,說是鄉下老鄉夏日勞作之後,來到一條小河旁,從褡褳中取一干饢,隨手向上遊一扔,這才開始洗手洗臉。

等手和臉都洗利索了,饢也正好漂下來了,蹲在河沿上,饢也吃了,水也喝了。然後來到樹蔭下美滋滋睡上一覺,一身的疲乏都沒有了。所以我就覺得饢是用水來泡的,而且如果是將饢泡在奶茶中,那才稱得上是一種享受。

新疆美食,我心愛的饢

一位著名的文學前輩撰文講述了一件切身體會。

前輩說,由於他在新疆生活時間比較長,期間,曾經有一段日子請一位維族大嫂照顧女兒的起居,潛移默化中,女兒就受到了茶水泡饢的影響。時至今日,雖說物是人非,她卻在吃零食之時,依舊習慣性在水中蘸了再吃,令人感觸頗深。

記得小的時候,一到暑假,我們幾個要好的孩子喜歡結伴去山裡掐“地皮”。所謂“地皮”其實就是野草莓,因為味道特別香甜,到了季節總不忘去過過饞癮。然而由於路途遙遠,加之野草莓日漸稀少,饞癮倒沒過足,人卻身心疲憊,餓得前心貼了後背。

幸虧爺爺家就在附近的牧業隊,於是我們拖著灌了鉛一樣的雙腿,好不容易摸到爺爺家,一瞧,卻是鐵將軍把門。也是肚子餓得實在受不了,就乾脆像一群小土匪一樣把鎖撬了。

只見房樑上吊著一個筐子,急忙取下來一看,正好有幾個大而厚實的饢,就高興得瘋狗似的搶著掰著,一邊大口大口嚼著饢,一邊輪換著用勺舀著水缸裡的水,“咕咚、咕咚”喝個沒完。這幾個饢或許是爺爺一家好幾頓的主食,卻被我們在俄頃之間,三下五除二就消滅得一乾二淨。

新疆美食,我心愛的饢

到了高中的時候,我中午的伙食就是半個饢。然而讓人感慨的是,這半個饢往往到了中午之時就不翼而飛。我知道是被同學拿去吃了,直到後來都畢業了,其中才有人對我說:“沒有辦法,肚子太餓,再說你那半個饢,也著實味道太香了。”

那個年代就是這樣,饢雖好吃,但畢竟有限。就像岳父生前所講的:饢的貴重,只有飢餓的心知道。

岳父有一段時間在山上伐木,因為從事重體力勞動,按規定獎勵適當生產糧,岳父就存起來烤成饢,打算回家時帶給孩子們。可是回家經過一座座牧人的氈房,總是看到牧人的孩子盯著他肩上的袋子。岳父就覺得不是這個像他的兒子,就是那個像他的女兒。

於是不忍心停下來,掏一個饢給孩子,等回到家時,饢已送得所剩無幾,就只好對一群圍上來的兒女說:“等下一次,一定給你們攢滿滿一袋子饢。”

新疆美食,我心愛的饢

說真的,到了我在內地上大學的時候,情況已經有所好轉,至少可以確保吃飽肚子。可是我依舊懷念饢的味道,如同一個維吾爾族男聲組合所唱的一樣:“想起母親烤的饢,心中升起一輪金色的太陽”。

寒窗四年,只要接到家裡寄來的包裹,我就像過年似的,臉上笑成了一朵花。因為包裹中有我朝思暮想的饢,雖說隔著一層白洋布,我仍然聞到一種揮之不去的親切味道,彷彿一下子回到故鄉,回到了父母的身旁。

新疆美食,我心愛的饢

饢的味道的確是一種擋不住的誘惑。無論走進任何一個維吾爾族人家,不管富有還是清貧,餐桌上沒有饢是說不過去的。從某種程度上講,在品種繁多的食物中,饢的地位始終處於最高狀態。

出遠門的時候,別的可以不帶,而饢一定是少不了的;證婚的時候,一對新人必須同吃蘸過鹽水的饢,以此表明白頭偕老。同樣,如果有誰將饢踩在了腳下,那就只有一種可能,是發了毒誓。所以說:饢是信仰,無饢遭殃。

新疆美食,我心愛的饢

當然,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各民族飲食文化的相互融會,饢的內在成份和品種也日趨呈現多樣化。有摻了植物油和雞蛋的,也有用蜂蜜和牛奶做成的;除了小麥粉,還有苞谷面,甚至專供糖尿病人的蕎麥饢也應運而生。

新疆美食,我心愛的饢

像鍋蓋一樣大的叫“艾曼克”饢,像茶杯口一樣小的是“託喀西”饢,放有洋蔥的稱之為“皮芽子”饢,包有羊肉餡的則名曰“果西”饢。簡直品種多得很,品位各不同啊。

正是因為發展到今天,饢已經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大眾化食品,一些機敏的商人索性給饢進行了註冊,諸如“阿布拉饢”和“蘇萊曼饢”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可以高興的說,新疆的饢不僅馳名中國,而且走向了國外。前些日子,一個朋友的親戚從美國到上海出差,打電話告訴朋友,說他特別想吃阿布拉的饢,讓朋友想辦法帶幾個饢給他。

新疆美食,我心愛的饢

還有一件事不能不提。就是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和這次青海玉樹地震之後,全國各族人民心繫災區,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除了捐錢捐物,各種方便食品也是源源不斷運向災區,這其中就有新疆的饢。

而且從此每每內地有災情發生,就有新疆人及時想方設法把饢和其他物品送到抗災第一線。當我從電視上看到這條新聞,止不住熱淚盈眶,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饢,而是代表了新疆各族人民一顆顆滾燙的心啊!


新疆美食,我心愛的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