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釀豆腐可是技術活兒,手成半握狀態託著豆腐,用筷子挖個小洞,然後夾起餡料塞入豆腐裡,握豆腐的手勁要恰到好處,輕了重了都可能釀出“散裝豆腐”來。

豆腐釀好了,將有肉的那一面輕輕放入滾熱的油鍋中,在鍋中一塊塊豆腐碼整齊,撒上鹽,等豆腐邊緣呈現金黃焦脆,再淋上豉油、蒜蓉和清水,這時候才能輕輕下鍋鏟。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平時看到的釀豆腐大多都裝在砂鍋裡,既可以保溫,也能夠讓砂鍋的溫度把醬汁更好地滲入豆腐瓤裡,讓豆腐更加香濃。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客家人,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

傳統的釀菜文化在客家人的手裡花樣百變,萬物皆可入餡料,端上桌來,道道都是令老饗垂涎不止的客家美味。

煎釀三寶

客家著名的煎釀三寶:釀苦瓜、釀茄子和釀辣椒,在菜市場和路邊攤經常也可以看到。最早客家人將苦瓜、茄子和青椒挖空,填入豬肉和魚肉混合的餡料製成釀菜,大家發現這種葷素搭配的方式很好吃,於是逐漸發展處各種不同的食材來,蔬菜不同,味道也千變萬化。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現在,“煎釀三寶”已經快成了釀菜的代名詞了,從家常餐桌、大排檔,到五星級酒店,廣東到處都看得到這種煎釀菜的身影。

苦瓜雖苦,卻帶著些許甘甜,和豬肉的鹹香嫩滑融合在一起,口感脆嫩爽口,非常有營養,每年初夏時節的苦瓜最是清甜,這道菜正是時令。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釀茄子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釀辣椒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釀豆芽

大家都知道釀豆腐是頭牌,不過據說釀豆芽才是所有釀菜中的精華所在,能釀出一手豆芽的大廚那才算得好本事!

用銀針在綠豆芽上刺穿一個洞,再釀入一根頭髮絲粗細的金華火腿,既考眼力,又考手上的精巧勁兒,往往1、2個小時才能釀好20、30條豆芽,客家人在吃方面下的功夫可見一斑。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釀黃粄

“粄”是客家人對糕餅類食物的總稱,黃粄是流行語廣東梅州一帶的用高山粳米制成的圓條形糕餅,一般都是沒有味道的,口感軟糯清香又有韌性,可以搭配各種食材來吃,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黃粄中的黃色來自一種叫黃果調出的草藥水,釀出的黃粄看起來有點兒像釀豆腐,也塞了肉餡兒,不過做法很麻煩,通常年節才會做了吃。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釀雞蛋

看起來蠻像江南的蛋餃的,在煎蛋的時候把肉餡包進去,然後燜熟就可以了。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釀腐皮卷

客家人認為腐皮卷寓意富貴卷卷而來,可以延續持久,所以這道菜也是年節餐桌上的常客。用腐竹皮裹了肉餡再下鍋炸,吃的時候可以直接蘸料,也可以入湯、炒菜吃。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釀鯪魚

一直覺得廣東人蒸魚無比美味,沒想到多刺的鯪魚在他們手裡竟然還有這樣的玩兒法。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選用新鮮的鯪魚剝皮,將魚肉完整地取出來,拆骨後剁成魚青,再加入冬菇、蝦米、臘味、粉絲、馬蹄、香菜等打成魚餅,將魚餅塞回到魚皮裡,用熱油煎至就成熟,之後加魚湯用文火燉熟,最後淋上醬汁即可。釀鯪魚外表看著是一條完整的魚,吃起來卻發現味道非常豐富。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釀田螺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釀蟹鉗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釀蠔幹

客家人的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下)

新人求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