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月餅


中秋月餅又稱“團圓餅”,是明月和團圓的象徵。對於中國人來說,中秋節可以沒有別的活動,但是不能不吃月餅,否則當年的中秋節就有很大缺撼。誰都不能否認,月餅已經成為中國中秋節的必要元素,成為中秋節的主要象徵物。

一、月餅的前身:胡餅

顧名思義,月餅也是一種餅。所以我們追溯月餅的源頭,先要從餅的歷史說起。從形狀上說,月餅是一種圓形餅食。圓餅作為一種普通麵食所產生的時間就很古遠了。“餅”在古代指所有面食的通稱,其中也包括圓形扁餅,後來才專指蒸或烤而成的扁圓形食品。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關於餅的記載。《墨子·耕柱》中說,有一個人,家裡有吃不完的牛羊肉,卻“見人之做餅,則還然竊之”,墨子說,這隻有一種解釋,就是這人有偷竊的毛病。直到漢代,“餅”都是指普通麵食。不管什麼形狀的麵食都叫餅。漢代與餅相提並論的是餌,也就是米飯,這跟今天的主食構成差不多。

西漢史游《急就篇》把餅與餌列為食物之首,說明當時它們是主食。唐代顏師古註釋“餅”“餌”說:“溲麵而蒸熟之則為餅,餅之言並也,相合並也。溲米蒸熟之則為餌,餌之言而也,相黏而也。”“溲”就是浸泡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將面里加上水使面和在一起,蒸熟了就是餅。將米兌上水,蒸熟了黏在一起,就是餌。東漢劉熙《釋名》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意思跟前面差不多。

"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月餅


中秋月餅又稱“團圓餅”,是明月和團圓的象徵。對於中國人來說,中秋節可以沒有別的活動,但是不能不吃月餅,否則當年的中秋節就有很大缺撼。誰都不能否認,月餅已經成為中國中秋節的必要元素,成為中秋節的主要象徵物。

一、月餅的前身:胡餅

顧名思義,月餅也是一種餅。所以我們追溯月餅的源頭,先要從餅的歷史說起。從形狀上說,月餅是一種圓形餅食。圓餅作為一種普通麵食所產生的時間就很古遠了。“餅”在古代指所有面食的通稱,其中也包括圓形扁餅,後來才專指蒸或烤而成的扁圓形食品。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關於餅的記載。《墨子·耕柱》中說,有一個人,家裡有吃不完的牛羊肉,卻“見人之做餅,則還然竊之”,墨子說,這隻有一種解釋,就是這人有偷竊的毛病。直到漢代,“餅”都是指普通麵食。不管什麼形狀的麵食都叫餅。漢代與餅相提並論的是餌,也就是米飯,這跟今天的主食構成差不多。

西漢史游《急就篇》把餅與餌列為食物之首,說明當時它們是主食。唐代顏師古註釋“餅”“餌”說:“溲麵而蒸熟之則為餅,餅之言並也,相合並也。溲米蒸熟之則為餌,餌之言而也,相黏而也。”“溲”就是浸泡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將面里加上水使面和在一起,蒸熟了就是餅。將米兌上水,蒸熟了黏在一起,就是餌。東漢劉熙《釋名》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意思跟前面差不多。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胡餅


東漢時餅的種類已經比較多,《釋名·釋飲食》中列出了七種:胡餅、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原文是這樣的:“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胡餅是一種比較大的圓形的燒餅。做法是把胡麻加在麵餅上烤熟。“漫冱”,是個連綿詞,又寫做“漫胡、曼胡、縵胡、鏝胡”,是“沒有稜角、模糊不清”的意思,後來音轉並義轉為“馬虎”這個詞。胡麻就是芝麻,西漢從西域引進。古時漢人把外族稱為“胡人”,所以當時芝麻就叫胡麻。上文中的意思是說,胡餅這東西為什麼叫“胡餅”,有兩種解釋:一是它的外形是“大漫冱”的樣子,即沒有稜角、圓形的;二是由於這種餅加了胡麻。據《續漢書》記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東漢時因為靈帝喜歡吃燒餅,京都裡胡餅很流行。後邊幾種餅的名稱都是根據外形或做法而起的。胡餅在月餅的淵源上很重要。因為餅食雖然很早就出現了,但是漢代以前沒有記載餅的種類,不知道有沒有圓形的餅。通過《釋名》的解釋,可以確定,在漢代已經出現了胡餅這種圓形的餅,從外形上跟月餅相似,可以看作月餅的前身。其他幾種在《釋名》裡沒有詳細解釋。根據後來的資料,可知蒸餅是蒸熟的麵食,如饅頭一類;湯餅又叫煮餅,是在水裡煮熟的死麵餅,比較硬;索餅是長條形的,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麵條;

"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月餅


中秋月餅又稱“團圓餅”,是明月和團圓的象徵。對於中國人來說,中秋節可以沒有別的活動,但是不能不吃月餅,否則當年的中秋節就有很大缺撼。誰都不能否認,月餅已經成為中國中秋節的必要元素,成為中秋節的主要象徵物。

一、月餅的前身:胡餅

顧名思義,月餅也是一種餅。所以我們追溯月餅的源頭,先要從餅的歷史說起。從形狀上說,月餅是一種圓形餅食。圓餅作為一種普通麵食所產生的時間就很古遠了。“餅”在古代指所有面食的通稱,其中也包括圓形扁餅,後來才專指蒸或烤而成的扁圓形食品。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關於餅的記載。《墨子·耕柱》中說,有一個人,家裡有吃不完的牛羊肉,卻“見人之做餅,則還然竊之”,墨子說,這隻有一種解釋,就是這人有偷竊的毛病。直到漢代,“餅”都是指普通麵食。不管什麼形狀的麵食都叫餅。漢代與餅相提並論的是餌,也就是米飯,這跟今天的主食構成差不多。

西漢史游《急就篇》把餅與餌列為食物之首,說明當時它們是主食。唐代顏師古註釋“餅”“餌”說:“溲麵而蒸熟之則為餅,餅之言並也,相合並也。溲米蒸熟之則為餌,餌之言而也,相黏而也。”“溲”就是浸泡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將面里加上水使面和在一起,蒸熟了就是餅。將米兌上水,蒸熟了黏在一起,就是餌。東漢劉熙《釋名》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意思跟前面差不多。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胡餅


東漢時餅的種類已經比較多,《釋名·釋飲食》中列出了七種:胡餅、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原文是這樣的:“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胡餅是一種比較大的圓形的燒餅。做法是把胡麻加在麵餅上烤熟。“漫冱”,是個連綿詞,又寫做“漫胡、曼胡、縵胡、鏝胡”,是“沒有稜角、模糊不清”的意思,後來音轉並義轉為“馬虎”這個詞。胡麻就是芝麻,西漢從西域引進。古時漢人把外族稱為“胡人”,所以當時芝麻就叫胡麻。上文中的意思是說,胡餅這東西為什麼叫“胡餅”,有兩種解釋:一是它的外形是“大漫冱”的樣子,即沒有稜角、圓形的;二是由於這種餅加了胡麻。據《續漢書》記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東漢時因為靈帝喜歡吃燒餅,京都裡胡餅很流行。後邊幾種餅的名稱都是根據外形或做法而起的。胡餅在月餅的淵源上很重要。因為餅食雖然很早就出現了,但是漢代以前沒有記載餅的種類,不知道有沒有圓形的餅。通過《釋名》的解釋,可以確定,在漢代已經出現了胡餅這種圓形的餅,從外形上跟月餅相似,可以看作月餅的前身。其他幾種在《釋名》裡沒有詳細解釋。根據後來的資料,可知蒸餅是蒸熟的麵食,如饅頭一類;湯餅又叫煮餅,是在水裡煮熟的死麵餅,比較硬;索餅是長條形的,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麵條;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胡麻餅


據南北朝時的《齊民要術·餅法第八十二》記載,髓餅是用骨髓、油脂、蜜做成的餅:“以髓脂,蜜,合和麵。厚四五分,廣六七寸。便著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覆。餅肥美,可經久。”漢代的做法也應類似。如此可知,漢代已經有髓餅這種用料很講究的餅了。其它幾種餅不祥。魏晉南北朝時期,餅食的製作方式有蒸、煮、烤、烙、炸等,種類更加豐富。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餅類麵食20多種。其中胡餅是一種很受人們喜愛的常見食品,有專門烤制胡餅的胡餅爐,街市上有叫賣胡餅的商販。據記載,王羲之曾被客人看到露著肚子在床上啃胡餅,吃相很不雅。晉代十六國中的後趙皇帝石勒小名叫石虎,“胡”與“虎”音近,叫“胡餅”犯了名諱,就將“胡麻”改稱“芝麻”,“胡餅”也改稱“麻餅”。有一種截餅,也就是乳餅,是在麵粉中加牛乳或羊乳,並加入少量蜜糖。

魏晉南北朝已經有了麵食中加餡的做法。石勒就喜歡吃用幹棗、胡桃瓤為餡的蒸餅。這時出現的燒餅就是一種羊肉餡的發麵餅。《齊民要術·餅法第八十二》中有“作燒餅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令起。”很像今天的羊肉餡餅。隋唐時期,胡餅、蒸餅、湯餅都是流行的麵食。胡餅在唐朝仍然叫胡餅,多了一種餅中加餡的做法。富裕的人家作一種個頭超大的胡餅,在其中加多層羊肉,每層羊肉間隔以椒、豉,用酥油潤和,放入爐中烤,肉半熟時取出來吃,叫做“古樓子”。胡餅以京城長安做得最好。白居易有詩《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師,面脆油香新出爐。”蒸餅基本上就是今天的饅頭和包子。湯餅有面片(餺飥)、麵條、餛飩、牢丸(類似餃子)等。唐代有很多餅肆即餅店,其中胡餅肆最多。

"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月餅


中秋月餅又稱“團圓餅”,是明月和團圓的象徵。對於中國人來說,中秋節可以沒有別的活動,但是不能不吃月餅,否則當年的中秋節就有很大缺撼。誰都不能否認,月餅已經成為中國中秋節的必要元素,成為中秋節的主要象徵物。

一、月餅的前身:胡餅

顧名思義,月餅也是一種餅。所以我們追溯月餅的源頭,先要從餅的歷史說起。從形狀上說,月餅是一種圓形餅食。圓餅作為一種普通麵食所產生的時間就很古遠了。“餅”在古代指所有面食的通稱,其中也包括圓形扁餅,後來才專指蒸或烤而成的扁圓形食品。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關於餅的記載。《墨子·耕柱》中說,有一個人,家裡有吃不完的牛羊肉,卻“見人之做餅,則還然竊之”,墨子說,這隻有一種解釋,就是這人有偷竊的毛病。直到漢代,“餅”都是指普通麵食。不管什麼形狀的麵食都叫餅。漢代與餅相提並論的是餌,也就是米飯,這跟今天的主食構成差不多。

西漢史游《急就篇》把餅與餌列為食物之首,說明當時它們是主食。唐代顏師古註釋“餅”“餌”說:“溲麵而蒸熟之則為餅,餅之言並也,相合並也。溲米蒸熟之則為餌,餌之言而也,相黏而也。”“溲”就是浸泡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將面里加上水使面和在一起,蒸熟了就是餅。將米兌上水,蒸熟了黏在一起,就是餌。東漢劉熙《釋名》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意思跟前面差不多。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胡餅


東漢時餅的種類已經比較多,《釋名·釋飲食》中列出了七種:胡餅、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原文是這樣的:“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胡餅是一種比較大的圓形的燒餅。做法是把胡麻加在麵餅上烤熟。“漫冱”,是個連綿詞,又寫做“漫胡、曼胡、縵胡、鏝胡”,是“沒有稜角、模糊不清”的意思,後來音轉並義轉為“馬虎”這個詞。胡麻就是芝麻,西漢從西域引進。古時漢人把外族稱為“胡人”,所以當時芝麻就叫胡麻。上文中的意思是說,胡餅這東西為什麼叫“胡餅”,有兩種解釋:一是它的外形是“大漫冱”的樣子,即沒有稜角、圓形的;二是由於這種餅加了胡麻。據《續漢書》記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東漢時因為靈帝喜歡吃燒餅,京都裡胡餅很流行。後邊幾種餅的名稱都是根據外形或做法而起的。胡餅在月餅的淵源上很重要。因為餅食雖然很早就出現了,但是漢代以前沒有記載餅的種類,不知道有沒有圓形的餅。通過《釋名》的解釋,可以確定,在漢代已經出現了胡餅這種圓形的餅,從外形上跟月餅相似,可以看作月餅的前身。其他幾種在《釋名》裡沒有詳細解釋。根據後來的資料,可知蒸餅是蒸熟的麵食,如饅頭一類;湯餅又叫煮餅,是在水裡煮熟的死麵餅,比較硬;索餅是長條形的,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麵條;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胡麻餅


據南北朝時的《齊民要術·餅法第八十二》記載,髓餅是用骨髓、油脂、蜜做成的餅:“以髓脂,蜜,合和麵。厚四五分,廣六七寸。便著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覆。餅肥美,可經久。”漢代的做法也應類似。如此可知,漢代已經有髓餅這種用料很講究的餅了。其它幾種餅不祥。魏晉南北朝時期,餅食的製作方式有蒸、煮、烤、烙、炸等,種類更加豐富。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餅類麵食20多種。其中胡餅是一種很受人們喜愛的常見食品,有專門烤制胡餅的胡餅爐,街市上有叫賣胡餅的商販。據記載,王羲之曾被客人看到露著肚子在床上啃胡餅,吃相很不雅。晉代十六國中的後趙皇帝石勒小名叫石虎,“胡”與“虎”音近,叫“胡餅”犯了名諱,就將“胡麻”改稱“芝麻”,“胡餅”也改稱“麻餅”。有一種截餅,也就是乳餅,是在麵粉中加牛乳或羊乳,並加入少量蜜糖。

魏晉南北朝已經有了麵食中加餡的做法。石勒就喜歡吃用幹棗、胡桃瓤為餡的蒸餅。這時出現的燒餅就是一種羊肉餡的發麵餅。《齊民要術·餅法第八十二》中有“作燒餅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令起。”很像今天的羊肉餡餅。隋唐時期,胡餅、蒸餅、湯餅都是流行的麵食。胡餅在唐朝仍然叫胡餅,多了一種餅中加餡的做法。富裕的人家作一種個頭超大的胡餅,在其中加多層羊肉,每層羊肉間隔以椒、豉,用酥油潤和,放入爐中烤,肉半熟時取出來吃,叫做“古樓子”。胡餅以京城長安做得最好。白居易有詩《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師,面脆油香新出爐。”蒸餅基本上就是今天的饅頭和包子。湯餅有面片(餺飥)、麵條、餛飩、牢丸(類似餃子)等。唐代有很多餅肆即餅店,其中胡餅肆最多。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燒餅


唐時有很多胡人商販,胡商開設的餅肆很常見。唐代已經形成中秋節,不過飲食方面主要是擺酒席以賞月,還說不上有特色節令食品。北宋人陶谷的《清異錄》是雜採隋唐至五代期間的趣聞軼事而成的一部隨筆集,其“饌饈門”寫道,五代時有一位專賣四季小吃的張手美,“每節專賣一物”,到中秋就賣玩月羹。這是第一種見於記載的中秋節令食品。

宋代的餅類食品達到了比較成熟的程度,種類、花色空前繁多,工藝也趨於精緻。這時“餅”還是麵食的總稱。北宋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把餅分為“燒餅”“湯餅”“籠餅”三大類。其卷二“湯餅”條下說:“餘謂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而饅頭謂之籠餅。”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是一部記述南宋都城臨安(即今杭州)地方風物的書,對當地的祭典、節慶、民間文藝、手工業、物產等記載很詳細。“武林”是臨安的別稱。其卷六“蒸作從食”條下記載了許多面食,都是蒸熟的餅食,其中就有“月餅”,但沒做解釋。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也是一部記述南宋都城臨安的風俗物產的書,對其時各種市井情況描述十分詳盡,如寫酒肆飯館,一氣羅列菜名300餘種。在卷十六“葷素從食店”條下寫道: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月餅


中秋月餅又稱“團圓餅”,是明月和團圓的象徵。對於中國人來說,中秋節可以沒有別的活動,但是不能不吃月餅,否則當年的中秋節就有很大缺撼。誰都不能否認,月餅已經成為中國中秋節的必要元素,成為中秋節的主要象徵物。

一、月餅的前身:胡餅

顧名思義,月餅也是一種餅。所以我們追溯月餅的源頭,先要從餅的歷史說起。從形狀上說,月餅是一種圓形餅食。圓餅作為一種普通麵食所產生的時間就很古遠了。“餅”在古代指所有面食的通稱,其中也包括圓形扁餅,後來才專指蒸或烤而成的扁圓形食品。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關於餅的記載。《墨子·耕柱》中說,有一個人,家裡有吃不完的牛羊肉,卻“見人之做餅,則還然竊之”,墨子說,這隻有一種解釋,就是這人有偷竊的毛病。直到漢代,“餅”都是指普通麵食。不管什麼形狀的麵食都叫餅。漢代與餅相提並論的是餌,也就是米飯,這跟今天的主食構成差不多。

西漢史游《急就篇》把餅與餌列為食物之首,說明當時它們是主食。唐代顏師古註釋“餅”“餌”說:“溲麵而蒸熟之則為餅,餅之言並也,相合並也。溲米蒸熟之則為餌,餌之言而也,相黏而也。”“溲”就是浸泡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將面里加上水使面和在一起,蒸熟了就是餅。將米兌上水,蒸熟了黏在一起,就是餌。東漢劉熙《釋名》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意思跟前面差不多。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胡餅


東漢時餅的種類已經比較多,《釋名·釋飲食》中列出了七種:胡餅、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原文是這樣的:“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胡餅是一種比較大的圓形的燒餅。做法是把胡麻加在麵餅上烤熟。“漫冱”,是個連綿詞,又寫做“漫胡、曼胡、縵胡、鏝胡”,是“沒有稜角、模糊不清”的意思,後來音轉並義轉為“馬虎”這個詞。胡麻就是芝麻,西漢從西域引進。古時漢人把外族稱為“胡人”,所以當時芝麻就叫胡麻。上文中的意思是說,胡餅這東西為什麼叫“胡餅”,有兩種解釋:一是它的外形是“大漫冱”的樣子,即沒有稜角、圓形的;二是由於這種餅加了胡麻。據《續漢書》記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東漢時因為靈帝喜歡吃燒餅,京都裡胡餅很流行。後邊幾種餅的名稱都是根據外形或做法而起的。胡餅在月餅的淵源上很重要。因為餅食雖然很早就出現了,但是漢代以前沒有記載餅的種類,不知道有沒有圓形的餅。通過《釋名》的解釋,可以確定,在漢代已經出現了胡餅這種圓形的餅,從外形上跟月餅相似,可以看作月餅的前身。其他幾種在《釋名》裡沒有詳細解釋。根據後來的資料,可知蒸餅是蒸熟的麵食,如饅頭一類;湯餅又叫煮餅,是在水裡煮熟的死麵餅,比較硬;索餅是長條形的,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麵條;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胡麻餅


據南北朝時的《齊民要術·餅法第八十二》記載,髓餅是用骨髓、油脂、蜜做成的餅:“以髓脂,蜜,合和麵。厚四五分,廣六七寸。便著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覆。餅肥美,可經久。”漢代的做法也應類似。如此可知,漢代已經有髓餅這種用料很講究的餅了。其它幾種餅不祥。魏晉南北朝時期,餅食的製作方式有蒸、煮、烤、烙、炸等,種類更加豐富。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餅類麵食20多種。其中胡餅是一種很受人們喜愛的常見食品,有專門烤制胡餅的胡餅爐,街市上有叫賣胡餅的商販。據記載,王羲之曾被客人看到露著肚子在床上啃胡餅,吃相很不雅。晉代十六國中的後趙皇帝石勒小名叫石虎,“胡”與“虎”音近,叫“胡餅”犯了名諱,就將“胡麻”改稱“芝麻”,“胡餅”也改稱“麻餅”。有一種截餅,也就是乳餅,是在麵粉中加牛乳或羊乳,並加入少量蜜糖。

魏晉南北朝已經有了麵食中加餡的做法。石勒就喜歡吃用幹棗、胡桃瓤為餡的蒸餅。這時出現的燒餅就是一種羊肉餡的發麵餅。《齊民要術·餅法第八十二》中有“作燒餅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令起。”很像今天的羊肉餡餅。隋唐時期,胡餅、蒸餅、湯餅都是流行的麵食。胡餅在唐朝仍然叫胡餅,多了一種餅中加餡的做法。富裕的人家作一種個頭超大的胡餅,在其中加多層羊肉,每層羊肉間隔以椒、豉,用酥油潤和,放入爐中烤,肉半熟時取出來吃,叫做“古樓子”。胡餅以京城長安做得最好。白居易有詩《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師,面脆油香新出爐。”蒸餅基本上就是今天的饅頭和包子。湯餅有面片(餺飥)、麵條、餛飩、牢丸(類似餃子)等。唐代有很多餅肆即餅店,其中胡餅肆最多。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燒餅


唐時有很多胡人商販,胡商開設的餅肆很常見。唐代已經形成中秋節,不過飲食方面主要是擺酒席以賞月,還說不上有特色節令食品。北宋人陶谷的《清異錄》是雜採隋唐至五代期間的趣聞軼事而成的一部隨筆集,其“饌饈門”寫道,五代時有一位專賣四季小吃的張手美,“每節專賣一物”,到中秋就賣玩月羹。這是第一種見於記載的中秋節令食品。

宋代的餅類食品達到了比較成熟的程度,種類、花色空前繁多,工藝也趨於精緻。這時“餅”還是麵食的總稱。北宋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把餅分為“燒餅”“湯餅”“籠餅”三大類。其卷二“湯餅”條下說:“餘謂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而饅頭謂之籠餅。”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是一部記述南宋都城臨安(即今杭州)地方風物的書,對當地的祭典、節慶、民間文藝、手工業、物產等記載很詳細。“武林”是臨安的別稱。其卷六“蒸作從食”條下記載了許多面食,都是蒸熟的餅食,其中就有“月餅”,但沒做解釋。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也是一部記述南宋都城臨安的風俗物產的書,對其時各種市井情況描述十分詳盡,如寫酒肆飯館,一氣羅列菜名300餘種。在卷十六“葷素從食店”條下寫道: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黑芝麻燒餅


這段文字開頭說“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就是說羅列的這些食品包括月餅是街市上平時所賣的食品,各個季節都有,不管什麼時候都能買到。看來不是今天特別用於中秋節的月餅。其卷四“中秋”條下也沒提到月餅。元代食俗基本延續宋代的格局,而食物名稱跟現代更接近。“胡餅”的名稱一般不再使用,而改稱“燒餅”。南北朝時也有叫“燒餅”的麵食,那時的燒餅相當於今天的餡餅。而元代的燒餅跟南北朝的燒餅名稱一樣,所指的食品不同了。元代燒餅是烤、烙的麵食。烤的方式有在爐裡烤的,有在熱灰裡煨熟的,烙的方式是在一種圓形平底鍋(鏊)上做熟。芝麻燒餅不再叫胡餅,就叫芝麻燒餅,加黑芝麻的叫“黑芝麻燒餅”。可見,從前的胡餅只是這時燒餅的一種。以上就是中秋節令食品月餅正式出現以前,以胡餅為代表的餅類食品的簡要發展過程。

二、中秋節吃月餅始於明代

中秋月餅是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中秋節的節令食品的呢?目前還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說法。按月餅源於朱元璋起義的說法,月餅產生於元末明初;按月餅來自西域的胡餅則出現於唐朝。還有學者認為中秋月餅出現於宋代,這種觀點主要依據蘇軾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詩句。這些觀點哪一個更有道理呢?首先要明確,我們所說的是“中秋月餅”,就是每年一到中秋節各地都吃的月餅,而不是平時吃的類似食品。中秋月餅這種節令食品有兩點關鍵之處:第一,它是圓形的象徵圓月象徵團圓的餅,第二,它是每到農曆八月十五人們都吃或用作祭品的一種餅。

"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月餅


中秋月餅又稱“團圓餅”,是明月和團圓的象徵。對於中國人來說,中秋節可以沒有別的活動,但是不能不吃月餅,否則當年的中秋節就有很大缺撼。誰都不能否認,月餅已經成為中國中秋節的必要元素,成為中秋節的主要象徵物。

一、月餅的前身:胡餅

顧名思義,月餅也是一種餅。所以我們追溯月餅的源頭,先要從餅的歷史說起。從形狀上說,月餅是一種圓形餅食。圓餅作為一種普通麵食所產生的時間就很古遠了。“餅”在古代指所有面食的通稱,其中也包括圓形扁餅,後來才專指蒸或烤而成的扁圓形食品。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關於餅的記載。《墨子·耕柱》中說,有一個人,家裡有吃不完的牛羊肉,卻“見人之做餅,則還然竊之”,墨子說,這隻有一種解釋,就是這人有偷竊的毛病。直到漢代,“餅”都是指普通麵食。不管什麼形狀的麵食都叫餅。漢代與餅相提並論的是餌,也就是米飯,這跟今天的主食構成差不多。

西漢史游《急就篇》把餅與餌列為食物之首,說明當時它們是主食。唐代顏師古註釋“餅”“餌”說:“溲麵而蒸熟之則為餅,餅之言並也,相合並也。溲米蒸熟之則為餌,餌之言而也,相黏而也。”“溲”就是浸泡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將面里加上水使面和在一起,蒸熟了就是餅。將米兌上水,蒸熟了黏在一起,就是餌。東漢劉熙《釋名》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意思跟前面差不多。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胡餅


東漢時餅的種類已經比較多,《釋名·釋飲食》中列出了七種:胡餅、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原文是這樣的:“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胡餅是一種比較大的圓形的燒餅。做法是把胡麻加在麵餅上烤熟。“漫冱”,是個連綿詞,又寫做“漫胡、曼胡、縵胡、鏝胡”,是“沒有稜角、模糊不清”的意思,後來音轉並義轉為“馬虎”這個詞。胡麻就是芝麻,西漢從西域引進。古時漢人把外族稱為“胡人”,所以當時芝麻就叫胡麻。上文中的意思是說,胡餅這東西為什麼叫“胡餅”,有兩種解釋:一是它的外形是“大漫冱”的樣子,即沒有稜角、圓形的;二是由於這種餅加了胡麻。據《續漢書》記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東漢時因為靈帝喜歡吃燒餅,京都裡胡餅很流行。後邊幾種餅的名稱都是根據外形或做法而起的。胡餅在月餅的淵源上很重要。因為餅食雖然很早就出現了,但是漢代以前沒有記載餅的種類,不知道有沒有圓形的餅。通過《釋名》的解釋,可以確定,在漢代已經出現了胡餅這種圓形的餅,從外形上跟月餅相似,可以看作月餅的前身。其他幾種在《釋名》裡沒有詳細解釋。根據後來的資料,可知蒸餅是蒸熟的麵食,如饅頭一類;湯餅又叫煮餅,是在水裡煮熟的死麵餅,比較硬;索餅是長條形的,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麵條;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胡麻餅


據南北朝時的《齊民要術·餅法第八十二》記載,髓餅是用骨髓、油脂、蜜做成的餅:“以髓脂,蜜,合和麵。厚四五分,廣六七寸。便著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覆。餅肥美,可經久。”漢代的做法也應類似。如此可知,漢代已經有髓餅這種用料很講究的餅了。其它幾種餅不祥。魏晉南北朝時期,餅食的製作方式有蒸、煮、烤、烙、炸等,種類更加豐富。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餅類麵食20多種。其中胡餅是一種很受人們喜愛的常見食品,有專門烤制胡餅的胡餅爐,街市上有叫賣胡餅的商販。據記載,王羲之曾被客人看到露著肚子在床上啃胡餅,吃相很不雅。晉代十六國中的後趙皇帝石勒小名叫石虎,“胡”與“虎”音近,叫“胡餅”犯了名諱,就將“胡麻”改稱“芝麻”,“胡餅”也改稱“麻餅”。有一種截餅,也就是乳餅,是在麵粉中加牛乳或羊乳,並加入少量蜜糖。

魏晉南北朝已經有了麵食中加餡的做法。石勒就喜歡吃用幹棗、胡桃瓤為餡的蒸餅。這時出現的燒餅就是一種羊肉餡的發麵餅。《齊民要術·餅法第八十二》中有“作燒餅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令起。”很像今天的羊肉餡餅。隋唐時期,胡餅、蒸餅、湯餅都是流行的麵食。胡餅在唐朝仍然叫胡餅,多了一種餅中加餡的做法。富裕的人家作一種個頭超大的胡餅,在其中加多層羊肉,每層羊肉間隔以椒、豉,用酥油潤和,放入爐中烤,肉半熟時取出來吃,叫做“古樓子”。胡餅以京城長安做得最好。白居易有詩《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師,面脆油香新出爐。”蒸餅基本上就是今天的饅頭和包子。湯餅有面片(餺飥)、麵條、餛飩、牢丸(類似餃子)等。唐代有很多餅肆即餅店,其中胡餅肆最多。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燒餅


唐時有很多胡人商販,胡商開設的餅肆很常見。唐代已經形成中秋節,不過飲食方面主要是擺酒席以賞月,還說不上有特色節令食品。北宋人陶谷的《清異錄》是雜採隋唐至五代期間的趣聞軼事而成的一部隨筆集,其“饌饈門”寫道,五代時有一位專賣四季小吃的張手美,“每節專賣一物”,到中秋就賣玩月羹。這是第一種見於記載的中秋節令食品。

宋代的餅類食品達到了比較成熟的程度,種類、花色空前繁多,工藝也趨於精緻。這時“餅”還是麵食的總稱。北宋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把餅分為“燒餅”“湯餅”“籠餅”三大類。其卷二“湯餅”條下說:“餘謂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而饅頭謂之籠餅。”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是一部記述南宋都城臨安(即今杭州)地方風物的書,對當地的祭典、節慶、民間文藝、手工業、物產等記載很詳細。“武林”是臨安的別稱。其卷六“蒸作從食”條下記載了許多面食,都是蒸熟的餅食,其中就有“月餅”,但沒做解釋。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也是一部記述南宋都城臨安的風俗物產的書,對其時各種市井情況描述十分詳盡,如寫酒肆飯館,一氣羅列菜名300餘種。在卷十六“葷素從食店”條下寫道: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黑芝麻燒餅


這段文字開頭說“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就是說羅列的這些食品包括月餅是街市上平時所賣的食品,各個季節都有,不管什麼時候都能買到。看來不是今天特別用於中秋節的月餅。其卷四“中秋”條下也沒提到月餅。元代食俗基本延續宋代的格局,而食物名稱跟現代更接近。“胡餅”的名稱一般不再使用,而改稱“燒餅”。南北朝時也有叫“燒餅”的麵食,那時的燒餅相當於今天的餡餅。而元代的燒餅跟南北朝的燒餅名稱一樣,所指的食品不同了。元代燒餅是烤、烙的麵食。烤的方式有在爐裡烤的,有在熱灰裡煨熟的,烙的方式是在一種圓形平底鍋(鏊)上做熟。芝麻燒餅不再叫胡餅,就叫芝麻燒餅,加黑芝麻的叫“黑芝麻燒餅”。可見,從前的胡餅只是這時燒餅的一種。以上就是中秋節令食品月餅正式出現以前,以胡餅為代表的餅類食品的簡要發展過程。

二、中秋節吃月餅始於明代

中秋月餅是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中秋節的節令食品的呢?目前還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說法。按月餅源於朱元璋起義的說法,月餅產生於元末明初;按月餅來自西域的胡餅則出現於唐朝。還有學者認為中秋月餅出現於宋代,這種觀點主要依據蘇軾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詩句。這些觀點哪一個更有道理呢?首先要明確,我們所說的是“中秋月餅”,就是每年一到中秋節各地都吃的月餅,而不是平時吃的類似食品。中秋月餅這種節令食品有兩點關鍵之處:第一,它是圓形的象徵圓月象徵團圓的餅,第二,它是每到農曆八月十五人們都吃或用作祭品的一種餅。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羊肉餡餅


我們在前文追溯月餅的歷史,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餅開始談起,那是在講月餅的物質層面,在月餅的用料、配製和工藝方面經過一個怎樣的發展過程。月餅在剛剛出現為一種節令食物的時候,它就是一種比較美味、比較好看的食品,很快它又被人們完善,成了精美之物,這是由於中國人已經有了很長的制餅的歷史,有了充分的製作月餅的經驗、手藝。在月餅正式成為節令食品之前,已經有了多種跟月餅近似的食物,只是還沒有最後成型為月餅或者被用於中秋節慶,甚至已經有了同名也相似的餅食。所以在月餅成為中秋節令食品之前,相近的食品只是月餅的前身。

在唐朝之前沒有關於中秋節的確切記載。所以關於中秋月餅出現於漢代或者其他唐前時間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此前文獻包括漢代文獻所記載的只是餅食的情況,不是中秋月餅本身的事情。唐初形成了中秋節,那麼唐朝有沒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呢?唐朝中秋節習俗主要見於大量賞月詩歌和一些筆記小說,這些文字記載裡極少說到中秋飲食,個別地方只是說準備“酒食”。可以說,目前還沒見到任何可靠文獻可證明唐朝已經有了中秋月餅。至於民間傳說,本來這種編故事、講故事的用意就不是講真事,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下結論的依據。

"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月餅


中秋月餅又稱“團圓餅”,是明月和團圓的象徵。對於中國人來說,中秋節可以沒有別的活動,但是不能不吃月餅,否則當年的中秋節就有很大缺撼。誰都不能否認,月餅已經成為中國中秋節的必要元素,成為中秋節的主要象徵物。

一、月餅的前身:胡餅

顧名思義,月餅也是一種餅。所以我們追溯月餅的源頭,先要從餅的歷史說起。從形狀上說,月餅是一種圓形餅食。圓餅作為一種普通麵食所產生的時間就很古遠了。“餅”在古代指所有面食的通稱,其中也包括圓形扁餅,後來才專指蒸或烤而成的扁圓形食品。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關於餅的記載。《墨子·耕柱》中說,有一個人,家裡有吃不完的牛羊肉,卻“見人之做餅,則還然竊之”,墨子說,這隻有一種解釋,就是這人有偷竊的毛病。直到漢代,“餅”都是指普通麵食。不管什麼形狀的麵食都叫餅。漢代與餅相提並論的是餌,也就是米飯,這跟今天的主食構成差不多。

西漢史游《急就篇》把餅與餌列為食物之首,說明當時它們是主食。唐代顏師古註釋“餅”“餌”說:“溲麵而蒸熟之則為餅,餅之言並也,相合並也。溲米蒸熟之則為餌,餌之言而也,相黏而也。”“溲”就是浸泡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將面里加上水使面和在一起,蒸熟了就是餅。將米兌上水,蒸熟了黏在一起,就是餌。東漢劉熙《釋名》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意思跟前面差不多。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胡餅


東漢時餅的種類已經比較多,《釋名·釋飲食》中列出了七種:胡餅、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原文是這樣的:“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胡餅是一種比較大的圓形的燒餅。做法是把胡麻加在麵餅上烤熟。“漫冱”,是個連綿詞,又寫做“漫胡、曼胡、縵胡、鏝胡”,是“沒有稜角、模糊不清”的意思,後來音轉並義轉為“馬虎”這個詞。胡麻就是芝麻,西漢從西域引進。古時漢人把外族稱為“胡人”,所以當時芝麻就叫胡麻。上文中的意思是說,胡餅這東西為什麼叫“胡餅”,有兩種解釋:一是它的外形是“大漫冱”的樣子,即沒有稜角、圓形的;二是由於這種餅加了胡麻。據《續漢書》記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東漢時因為靈帝喜歡吃燒餅,京都裡胡餅很流行。後邊幾種餅的名稱都是根據外形或做法而起的。胡餅在月餅的淵源上很重要。因為餅食雖然很早就出現了,但是漢代以前沒有記載餅的種類,不知道有沒有圓形的餅。通過《釋名》的解釋,可以確定,在漢代已經出現了胡餅這種圓形的餅,從外形上跟月餅相似,可以看作月餅的前身。其他幾種在《釋名》裡沒有詳細解釋。根據後來的資料,可知蒸餅是蒸熟的麵食,如饅頭一類;湯餅又叫煮餅,是在水裡煮熟的死麵餅,比較硬;索餅是長條形的,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麵條;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胡麻餅


據南北朝時的《齊民要術·餅法第八十二》記載,髓餅是用骨髓、油脂、蜜做成的餅:“以髓脂,蜜,合和麵。厚四五分,廣六七寸。便著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覆。餅肥美,可經久。”漢代的做法也應類似。如此可知,漢代已經有髓餅這種用料很講究的餅了。其它幾種餅不祥。魏晉南北朝時期,餅食的製作方式有蒸、煮、烤、烙、炸等,種類更加豐富。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餅類麵食20多種。其中胡餅是一種很受人們喜愛的常見食品,有專門烤制胡餅的胡餅爐,街市上有叫賣胡餅的商販。據記載,王羲之曾被客人看到露著肚子在床上啃胡餅,吃相很不雅。晉代十六國中的後趙皇帝石勒小名叫石虎,“胡”與“虎”音近,叫“胡餅”犯了名諱,就將“胡麻”改稱“芝麻”,“胡餅”也改稱“麻餅”。有一種截餅,也就是乳餅,是在麵粉中加牛乳或羊乳,並加入少量蜜糖。

魏晉南北朝已經有了麵食中加餡的做法。石勒就喜歡吃用幹棗、胡桃瓤為餡的蒸餅。這時出現的燒餅就是一種羊肉餡的發麵餅。《齊民要術·餅法第八十二》中有“作燒餅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令起。”很像今天的羊肉餡餅。隋唐時期,胡餅、蒸餅、湯餅都是流行的麵食。胡餅在唐朝仍然叫胡餅,多了一種餅中加餡的做法。富裕的人家作一種個頭超大的胡餅,在其中加多層羊肉,每層羊肉間隔以椒、豉,用酥油潤和,放入爐中烤,肉半熟時取出來吃,叫做“古樓子”。胡餅以京城長安做得最好。白居易有詩《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師,面脆油香新出爐。”蒸餅基本上就是今天的饅頭和包子。湯餅有面片(餺飥)、麵條、餛飩、牢丸(類似餃子)等。唐代有很多餅肆即餅店,其中胡餅肆最多。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燒餅


唐時有很多胡人商販,胡商開設的餅肆很常見。唐代已經形成中秋節,不過飲食方面主要是擺酒席以賞月,還說不上有特色節令食品。北宋人陶谷的《清異錄》是雜採隋唐至五代期間的趣聞軼事而成的一部隨筆集,其“饌饈門”寫道,五代時有一位專賣四季小吃的張手美,“每節專賣一物”,到中秋就賣玩月羹。這是第一種見於記載的中秋節令食品。

宋代的餅類食品達到了比較成熟的程度,種類、花色空前繁多,工藝也趨於精緻。這時“餅”還是麵食的總稱。北宋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把餅分為“燒餅”“湯餅”“籠餅”三大類。其卷二“湯餅”條下說:“餘謂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而饅頭謂之籠餅。”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是一部記述南宋都城臨安(即今杭州)地方風物的書,對當地的祭典、節慶、民間文藝、手工業、物產等記載很詳細。“武林”是臨安的別稱。其卷六“蒸作從食”條下記載了許多面食,都是蒸熟的餅食,其中就有“月餅”,但沒做解釋。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也是一部記述南宋都城臨安的風俗物產的書,對其時各種市井情況描述十分詳盡,如寫酒肆飯館,一氣羅列菜名300餘種。在卷十六“葷素從食店”條下寫道: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黑芝麻燒餅


這段文字開頭說“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就是說羅列的這些食品包括月餅是街市上平時所賣的食品,各個季節都有,不管什麼時候都能買到。看來不是今天特別用於中秋節的月餅。其卷四“中秋”條下也沒提到月餅。元代食俗基本延續宋代的格局,而食物名稱跟現代更接近。“胡餅”的名稱一般不再使用,而改稱“燒餅”。南北朝時也有叫“燒餅”的麵食,那時的燒餅相當於今天的餡餅。而元代的燒餅跟南北朝的燒餅名稱一樣,所指的食品不同了。元代燒餅是烤、烙的麵食。烤的方式有在爐裡烤的,有在熱灰裡煨熟的,烙的方式是在一種圓形平底鍋(鏊)上做熟。芝麻燒餅不再叫胡餅,就叫芝麻燒餅,加黑芝麻的叫“黑芝麻燒餅”。可見,從前的胡餅只是這時燒餅的一種。以上就是中秋節令食品月餅正式出現以前,以胡餅為代表的餅類食品的簡要發展過程。

二、中秋節吃月餅始於明代

中秋月餅是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中秋節的節令食品的呢?目前還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說法。按月餅源於朱元璋起義的說法,月餅產生於元末明初;按月餅來自西域的胡餅則出現於唐朝。還有學者認為中秋月餅出現於宋代,這種觀點主要依據蘇軾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詩句。這些觀點哪一個更有道理呢?首先要明確,我們所說的是“中秋月餅”,就是每年一到中秋節各地都吃的月餅,而不是平時吃的類似食品。中秋月餅這種節令食品有兩點關鍵之處:第一,它是圓形的象徵圓月象徵團圓的餅,第二,它是每到農曆八月十五人們都吃或用作祭品的一種餅。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羊肉餡餅


我們在前文追溯月餅的歷史,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餅開始談起,那是在講月餅的物質層面,在月餅的用料、配製和工藝方面經過一個怎樣的發展過程。月餅在剛剛出現為一種節令食物的時候,它就是一種比較美味、比較好看的食品,很快它又被人們完善,成了精美之物,這是由於中國人已經有了很長的制餅的歷史,有了充分的製作月餅的經驗、手藝。在月餅正式成為節令食品之前,已經有了多種跟月餅近似的食物,只是還沒有最後成型為月餅或者被用於中秋節慶,甚至已經有了同名也相似的餅食。所以在月餅成為中秋節令食品之前,相近的食品只是月餅的前身。

在唐朝之前沒有關於中秋節的確切記載。所以關於中秋月餅出現於漢代或者其他唐前時間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此前文獻包括漢代文獻所記載的只是餅食的情況,不是中秋月餅本身的事情。唐初形成了中秋節,那麼唐朝有沒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呢?唐朝中秋節習俗主要見於大量賞月詩歌和一些筆記小說,這些文字記載裡極少說到中秋飲食,個別地方只是說準備“酒食”。可以說,目前還沒見到任何可靠文獻可證明唐朝已經有了中秋月餅。至於民間傳說,本來這種編故事、講故事的用意就不是講真事,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下結論的依據。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乳餅


宋代是不是出現了中秋月餅呢?我們首先看蘇軾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這首詩寫於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公元1100年)農曆八月,蘇軾被任命為舒州團練副使,要離開廉州。廉州太守張左藏為他送行,蘇軾即席作《留別廉守》詩一首:“編萑以苴豬,瑾塗以塗之。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懸知合浦人,長誦東坡詩。好在真一酒,為我醉宗資。”

小餅是在酒席間吃的一種點心,蘇軾贊它好看又好吃。“小餅如嚼月”指小餅外形如月,吃小餅像咬月亮一樣,這月亮也可能是圓月,也可能是彎月。從字面上來看,“小餅如嚼月”也可以解釋成“小餅像嚼過的月亮”,那就肯定不是圓月,而是彎月了。再看這首詩作的時間是不是中秋節。據前人考證,可以肯定是在農曆八月;再看詩歌的總體內容,是跟友人或同僚在告別宴席上做的詩,除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這句涉及到月亮以外,其餘詩句沒有露出節日氛圍。因此,從以上三方面看,常被人引用為詠月餅的這兩句詩,不能當作宋代已有中秋月餅的依據

宋代製作餅食、點心的工藝已經很發達,品種花色很多,跟中秋月餅差不多的餅食、點心也有不少,甚至有了名叫“月餅”的,而且中秋習俗已經很興盛,可以說,這個時候出現中秋月餅是完全可能的。但是至今沒有發現宋代中秋吃月餅的可靠記載,所以我們沒有依據說這時已有了中秋月餅習俗。元代的民俗文獻也沒有提到中秋月餅。如熊夢祥《析津志》是一本專門記錄大都風俗的書,其中寫了賞月風俗和各種新上市的瓜果,但沒提月餅。

"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月餅


中秋月餅又稱“團圓餅”,是明月和團圓的象徵。對於中國人來說,中秋節可以沒有別的活動,但是不能不吃月餅,否則當年的中秋節就有很大缺撼。誰都不能否認,月餅已經成為中國中秋節的必要元素,成為中秋節的主要象徵物。

一、月餅的前身:胡餅

顧名思義,月餅也是一種餅。所以我們追溯月餅的源頭,先要從餅的歷史說起。從形狀上說,月餅是一種圓形餅食。圓餅作為一種普通麵食所產生的時間就很古遠了。“餅”在古代指所有面食的通稱,其中也包括圓形扁餅,後來才專指蒸或烤而成的扁圓形食品。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關於餅的記載。《墨子·耕柱》中說,有一個人,家裡有吃不完的牛羊肉,卻“見人之做餅,則還然竊之”,墨子說,這隻有一種解釋,就是這人有偷竊的毛病。直到漢代,“餅”都是指普通麵食。不管什麼形狀的麵食都叫餅。漢代與餅相提並論的是餌,也就是米飯,這跟今天的主食構成差不多。

西漢史游《急就篇》把餅與餌列為食物之首,說明當時它們是主食。唐代顏師古註釋“餅”“餌”說:“溲麵而蒸熟之則為餅,餅之言並也,相合並也。溲米蒸熟之則為餌,餌之言而也,相黏而也。”“溲”就是浸泡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將面里加上水使面和在一起,蒸熟了就是餅。將米兌上水,蒸熟了黏在一起,就是餌。東漢劉熙《釋名》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意思跟前面差不多。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胡餅


東漢時餅的種類已經比較多,《釋名·釋飲食》中列出了七種:胡餅、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原文是這樣的:“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胡餅是一種比較大的圓形的燒餅。做法是把胡麻加在麵餅上烤熟。“漫冱”,是個連綿詞,又寫做“漫胡、曼胡、縵胡、鏝胡”,是“沒有稜角、模糊不清”的意思,後來音轉並義轉為“馬虎”這個詞。胡麻就是芝麻,西漢從西域引進。古時漢人把外族稱為“胡人”,所以當時芝麻就叫胡麻。上文中的意思是說,胡餅這東西為什麼叫“胡餅”,有兩種解釋:一是它的外形是“大漫冱”的樣子,即沒有稜角、圓形的;二是由於這種餅加了胡麻。據《續漢書》記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東漢時因為靈帝喜歡吃燒餅,京都裡胡餅很流行。後邊幾種餅的名稱都是根據外形或做法而起的。胡餅在月餅的淵源上很重要。因為餅食雖然很早就出現了,但是漢代以前沒有記載餅的種類,不知道有沒有圓形的餅。通過《釋名》的解釋,可以確定,在漢代已經出現了胡餅這種圓形的餅,從外形上跟月餅相似,可以看作月餅的前身。其他幾種在《釋名》裡沒有詳細解釋。根據後來的資料,可知蒸餅是蒸熟的麵食,如饅頭一類;湯餅又叫煮餅,是在水裡煮熟的死麵餅,比較硬;索餅是長條形的,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麵條;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胡麻餅


據南北朝時的《齊民要術·餅法第八十二》記載,髓餅是用骨髓、油脂、蜜做成的餅:“以髓脂,蜜,合和麵。厚四五分,廣六七寸。便著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覆。餅肥美,可經久。”漢代的做法也應類似。如此可知,漢代已經有髓餅這種用料很講究的餅了。其它幾種餅不祥。魏晉南北朝時期,餅食的製作方式有蒸、煮、烤、烙、炸等,種類更加豐富。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餅類麵食20多種。其中胡餅是一種很受人們喜愛的常見食品,有專門烤制胡餅的胡餅爐,街市上有叫賣胡餅的商販。據記載,王羲之曾被客人看到露著肚子在床上啃胡餅,吃相很不雅。晉代十六國中的後趙皇帝石勒小名叫石虎,“胡”與“虎”音近,叫“胡餅”犯了名諱,就將“胡麻”改稱“芝麻”,“胡餅”也改稱“麻餅”。有一種截餅,也就是乳餅,是在麵粉中加牛乳或羊乳,並加入少量蜜糖。

魏晉南北朝已經有了麵食中加餡的做法。石勒就喜歡吃用幹棗、胡桃瓤為餡的蒸餅。這時出現的燒餅就是一種羊肉餡的發麵餅。《齊民要術·餅法第八十二》中有“作燒餅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令起。”很像今天的羊肉餡餅。隋唐時期,胡餅、蒸餅、湯餅都是流行的麵食。胡餅在唐朝仍然叫胡餅,多了一種餅中加餡的做法。富裕的人家作一種個頭超大的胡餅,在其中加多層羊肉,每層羊肉間隔以椒、豉,用酥油潤和,放入爐中烤,肉半熟時取出來吃,叫做“古樓子”。胡餅以京城長安做得最好。白居易有詩《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師,面脆油香新出爐。”蒸餅基本上就是今天的饅頭和包子。湯餅有面片(餺飥)、麵條、餛飩、牢丸(類似餃子)等。唐代有很多餅肆即餅店,其中胡餅肆最多。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燒餅


唐時有很多胡人商販,胡商開設的餅肆很常見。唐代已經形成中秋節,不過飲食方面主要是擺酒席以賞月,還說不上有特色節令食品。北宋人陶谷的《清異錄》是雜採隋唐至五代期間的趣聞軼事而成的一部隨筆集,其“饌饈門”寫道,五代時有一位專賣四季小吃的張手美,“每節專賣一物”,到中秋就賣玩月羹。這是第一種見於記載的中秋節令食品。

宋代的餅類食品達到了比較成熟的程度,種類、花色空前繁多,工藝也趨於精緻。這時“餅”還是麵食的總稱。北宋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把餅分為“燒餅”“湯餅”“籠餅”三大類。其卷二“湯餅”條下說:“餘謂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而饅頭謂之籠餅。”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是一部記述南宋都城臨安(即今杭州)地方風物的書,對當地的祭典、節慶、民間文藝、手工業、物產等記載很詳細。“武林”是臨安的別稱。其卷六“蒸作從食”條下記載了許多面食,都是蒸熟的餅食,其中就有“月餅”,但沒做解釋。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也是一部記述南宋都城臨安的風俗物產的書,對其時各種市井情況描述十分詳盡,如寫酒肆飯館,一氣羅列菜名300餘種。在卷十六“葷素從食店”條下寫道:

“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生餡饅頭、飩子、笑靨兒、金銀炙焦牡丹餅、雜色煎花饅頭、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壽帶龜仙桃、子母春繭……”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黑芝麻燒餅


這段文字開頭說“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就是說羅列的這些食品包括月餅是街市上平時所賣的食品,各個季節都有,不管什麼時候都能買到。看來不是今天特別用於中秋節的月餅。其卷四“中秋”條下也沒提到月餅。元代食俗基本延續宋代的格局,而食物名稱跟現代更接近。“胡餅”的名稱一般不再使用,而改稱“燒餅”。南北朝時也有叫“燒餅”的麵食,那時的燒餅相當於今天的餡餅。而元代的燒餅跟南北朝的燒餅名稱一樣,所指的食品不同了。元代燒餅是烤、烙的麵食。烤的方式有在爐裡烤的,有在熱灰裡煨熟的,烙的方式是在一種圓形平底鍋(鏊)上做熟。芝麻燒餅不再叫胡餅,就叫芝麻燒餅,加黑芝麻的叫“黑芝麻燒餅”。可見,從前的胡餅只是這時燒餅的一種。以上就是中秋節令食品月餅正式出現以前,以胡餅為代表的餅類食品的簡要發展過程。

二、中秋節吃月餅始於明代

中秋月餅是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中秋節的節令食品的呢?目前還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說法。按月餅源於朱元璋起義的說法,月餅產生於元末明初;按月餅來自西域的胡餅則出現於唐朝。還有學者認為中秋月餅出現於宋代,這種觀點主要依據蘇軾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詩句。這些觀點哪一個更有道理呢?首先要明確,我們所說的是“中秋月餅”,就是每年一到中秋節各地都吃的月餅,而不是平時吃的類似食品。中秋月餅這種節令食品有兩點關鍵之處:第一,它是圓形的象徵圓月象徵團圓的餅,第二,它是每到農曆八月十五人們都吃或用作祭品的一種餅。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羊肉餡餅


我們在前文追溯月餅的歷史,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餅開始談起,那是在講月餅的物質層面,在月餅的用料、配製和工藝方面經過一個怎樣的發展過程。月餅在剛剛出現為一種節令食物的時候,它就是一種比較美味、比較好看的食品,很快它又被人們完善,成了精美之物,這是由於中國人已經有了很長的制餅的歷史,有了充分的製作月餅的經驗、手藝。在月餅正式成為節令食品之前,已經有了多種跟月餅近似的食物,只是還沒有最後成型為月餅或者被用於中秋節慶,甚至已經有了同名也相似的餅食。所以在月餅成為中秋節令食品之前,相近的食品只是月餅的前身。

在唐朝之前沒有關於中秋節的確切記載。所以關於中秋月餅出現於漢代或者其他唐前時間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此前文獻包括漢代文獻所記載的只是餅食的情況,不是中秋月餅本身的事情。唐初形成了中秋節,那麼唐朝有沒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呢?唐朝中秋節習俗主要見於大量賞月詩歌和一些筆記小說,這些文字記載裡極少說到中秋飲食,個別地方只是說準備“酒食”。可以說,目前還沒見到任何可靠文獻可證明唐朝已經有了中秋月餅。至於民間傳說,本來這種編故事、講故事的用意就不是講真事,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下結論的依據。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乳餅


宋代是不是出現了中秋月餅呢?我們首先看蘇軾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這首詩寫於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公元1100年)農曆八月,蘇軾被任命為舒州團練副使,要離開廉州。廉州太守張左藏為他送行,蘇軾即席作《留別廉守》詩一首:“編萑以苴豬,瑾塗以塗之。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懸知合浦人,長誦東坡詩。好在真一酒,為我醉宗資。”

小餅是在酒席間吃的一種點心,蘇軾贊它好看又好吃。“小餅如嚼月”指小餅外形如月,吃小餅像咬月亮一樣,這月亮也可能是圓月,也可能是彎月。從字面上來看,“小餅如嚼月”也可以解釋成“小餅像嚼過的月亮”,那就肯定不是圓月,而是彎月了。再看這首詩作的時間是不是中秋節。據前人考證,可以肯定是在農曆八月;再看詩歌的總體內容,是跟友人或同僚在告別宴席上做的詩,除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這句涉及到月亮以外,其餘詩句沒有露出節日氛圍。因此,從以上三方面看,常被人引用為詠月餅的這兩句詩,不能當作宋代已有中秋月餅的依據

宋代製作餅食、點心的工藝已經很發達,品種花色很多,跟中秋月餅差不多的餅食、點心也有不少,甚至有了名叫“月餅”的,而且中秋習俗已經很興盛,可以說,這個時候出現中秋月餅是完全可能的。但是至今沒有發現宋代中秋吃月餅的可靠記載,所以我們沒有依據說這時已有了中秋月餅習俗。元代的民俗文獻也沒有提到中秋月餅。如熊夢祥《析津志》是一本專門記錄大都風俗的書,其中寫了賞月風俗和各種新上市的瓜果,但沒提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

蒸餅


明代文獻出現了關於中秋月餅的大量記載。沈榜所寫的《宛署雜記·民風》“八月饋月餅”條目下說:“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由此可知,這時的月餅是在八月裡為中秋節特製的,成為各家送人的禮品。而且這時的月餅已經有各種花色,甚至有了比較華貴的月餅。《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中說:“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這裡點出了中秋吃月餅的含義,就是親友團圓。明萬曆年間有一位太監寫了《明宮史》,其中寫道:“ 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饋送……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後,即大肆飲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餅,仍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閤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明代此類記載還有很多。毫無疑問,明代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已經出現並風行於世。

參考文獻:《墨子》、《太平御覽》、《武林舊事》、《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