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

葉兒粑,顧名思義,就是用植物葉子包裹食物做的粑兒。

在四川東部一帶,葉兒粑源遠流長。

葉兒粑在鄰水東槽,都是用有巴的桐子樹葉包裹做的,又稱“尾巴粑”,是當地的傳統糕點美食之一。

打小時候記事起,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會做葉兒粑。

記得每年到了農曆八月十二、三, 母親就會將兩升粘米(大約6—7斤),加入少許大豆,用清水淘得乾乾淨淨,再用清水浸泡4—6小時,待大米和大豆澱粉軟化後,用石磨磨成漿。


"

葉兒粑,顧名思義,就是用植物葉子包裹食物做的粑兒。

在四川東部一帶,葉兒粑源遠流長。

葉兒粑在鄰水東槽,都是用有巴的桐子樹葉包裹做的,又稱“尾巴粑”,是當地的傳統糕點美食之一。

打小時候記事起,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會做葉兒粑。

記得每年到了農曆八月十二、三, 母親就會將兩升粘米(大約6—7斤),加入少許大豆,用清水淘得乾乾淨淨,再用清水浸泡4—6小時,待大米和大豆澱粉軟化後,用石磨磨成漿。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推磨


那時的農村,沒有粉粹機,全手工石磨磨面、磨漿,俗稱“推磨”。

石磨分上下兩扇,在兩扇石磨接觸面,用鐵鑽修成一釐米寬、半釐米深的淺斜八卦形溝紋(相當於機械齒輪),上、下扇溝紋方向相反。上扇石磨的頂部修成一個太極狀的小巢,小巢中心修有一個4釐米左右大的小孔,俗稱磨眼。食料添加入磨眼,漏至磨的溝紋磨碎、磨漿。上扇磨底部中心修有一個2釐米左右大、1釐米左右高的磨心孔。上扇石磨外壁中上部,修有一個6—8釐米寬、2釐米高的扁口,扁口嵌入木塊,作為推磨的支點,俗稱“磨手”。磨手外端鑽有1.2釐米左右的小孔眼,用於穩固推拉器。下扇石磨中心也修有比上扇磨心孔稍小的一個孔,孔內裝有略小於孔直徑的鐵軸(原始是質地很好的木棍軸),俗稱磨心。磨心軸與上扇磨磨心孔銜接,保持石磨運動過程中的穩定。


"

葉兒粑,顧名思義,就是用植物葉子包裹食物做的粑兒。

在四川東部一帶,葉兒粑源遠流長。

葉兒粑在鄰水東槽,都是用有巴的桐子樹葉包裹做的,又稱“尾巴粑”,是當地的傳統糕點美食之一。

打小時候記事起,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會做葉兒粑。

記得每年到了農曆八月十二、三, 母親就會將兩升粘米(大約6—7斤),加入少許大豆,用清水淘得乾乾淨淨,再用清水浸泡4—6小時,待大米和大豆澱粉軟化後,用石磨磨成漿。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推磨


那時的農村,沒有粉粹機,全手工石磨磨面、磨漿,俗稱“推磨”。

石磨分上下兩扇,在兩扇石磨接觸面,用鐵鑽修成一釐米寬、半釐米深的淺斜八卦形溝紋(相當於機械齒輪),上、下扇溝紋方向相反。上扇石磨的頂部修成一個太極狀的小巢,小巢中心修有一個4釐米左右大的小孔,俗稱磨眼。食料添加入磨眼,漏至磨的溝紋磨碎、磨漿。上扇磨底部中心修有一個2釐米左右大、1釐米左右高的磨心孔。上扇石磨外壁中上部,修有一個6—8釐米寬、2釐米高的扁口,扁口嵌入木塊,作為推磨的支點,俗稱“磨手”。磨手外端鑽有1.2釐米左右的小孔眼,用於穩固推拉器。下扇石磨中心也修有比上扇磨心孔稍小的一個孔,孔內裝有略小於孔直徑的鐵軸(原始是質地很好的木棍軸),俗稱磨心。磨心軸與上扇磨磨心孔銜接,保持石磨運動過程中的穩定。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添磨


石磨取材很是講究,須用堅硬的油光石(石灰石)。這樣的石材耐磨,不易損壞。石磨使用一段時間後,(磨)紋溝磨損變淺,需用扁口鐵鑽加深(俗稱修磨子),才能保證磨面、磨漿效果。


"

葉兒粑,顧名思義,就是用植物葉子包裹食物做的粑兒。

在四川東部一帶,葉兒粑源遠流長。

葉兒粑在鄰水東槽,都是用有巴的桐子樹葉包裹做的,又稱“尾巴粑”,是當地的傳統糕點美食之一。

打小時候記事起,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會做葉兒粑。

記得每年到了農曆八月十二、三, 母親就會將兩升粘米(大約6—7斤),加入少許大豆,用清水淘得乾乾淨淨,再用清水浸泡4—6小時,待大米和大豆澱粉軟化後,用石磨磨成漿。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推磨


那時的農村,沒有粉粹機,全手工石磨磨面、磨漿,俗稱“推磨”。

石磨分上下兩扇,在兩扇石磨接觸面,用鐵鑽修成一釐米寬、半釐米深的淺斜八卦形溝紋(相當於機械齒輪),上、下扇溝紋方向相反。上扇石磨的頂部修成一個太極狀的小巢,小巢中心修有一個4釐米左右大的小孔,俗稱磨眼。食料添加入磨眼,漏至磨的溝紋磨碎、磨漿。上扇磨底部中心修有一個2釐米左右大、1釐米左右高的磨心孔。上扇石磨外壁中上部,修有一個6—8釐米寬、2釐米高的扁口,扁口嵌入木塊,作為推磨的支點,俗稱“磨手”。磨手外端鑽有1.2釐米左右的小孔眼,用於穩固推拉器。下扇石磨中心也修有比上扇磨心孔稍小的一個孔,孔內裝有略小於孔直徑的鐵軸(原始是質地很好的木棍軸),俗稱磨心。磨心軸與上扇磨磨心孔銜接,保持石磨運動過程中的穩定。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添磨


石磨取材很是講究,須用堅硬的油光石(石灰石)。這樣的石材耐磨,不易損壞。石磨使用一段時間後,(磨)紋溝磨損變淺,需用扁口鐵鑽加深(俗稱修磨子),才能保證磨面、磨漿效果。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磨漿


下扇磨在石磨盤中用水泥固定,磨盤像一個葫蘆形。磨盤石材材質要求不高,通常用本地較好食材即可。磨盤底部由下扇磨的磨心軸相連。石磨盤直徑70釐米左右,磨槽寬15釐米,高20釐米。磨槽末端有槽口,就像是葫蘆的巴。磨漿經磨槽至槽口溢出。

推磨器用90度的彎鉤木材製成,在與上扇磨的磨手小眼接觸端釘有一小鐵釘。小鐵釘插入木塊小眼,為推拉的著力點。推拉槓桿1.2—1.5米長,槓桿末端嵌一橫杆,用於推拉石磨運轉。推拉器在鄰水東槽俗稱“磨搭鉤”。

石磨直徑40釐米左右,高15釐米左右,單扇磨大約40—50公斤。磨漿是靠兩扇石磨溝紋的反作用力完成。因此,推磨是一件很費力的事。尤其是推水磨更是費力,一般需兩名壯勞力。

添物磨漿(面)的過程俗稱“添磨”。添磨很講究技術,添加食物過多,則磨的漿粗糙;添加食物過少,則費時費力。添加食物若水分過多,則漿水多而太過稀釋,水分過少,則磨漿不細。所以,添磨是磨漿的關鍵。

磨好的米漿裝入陶製的缽(現在作坊用桶裝)中備用。

浸泡粘米的同時,將同比例的糯米,淘淨浸泡6—8小時左右,用木蒸子充分蒸熟,倒入磨好的米漿中,充分和勻,蓋好,發酵。


"

葉兒粑,顧名思義,就是用植物葉子包裹食物做的粑兒。

在四川東部一帶,葉兒粑源遠流長。

葉兒粑在鄰水東槽,都是用有巴的桐子樹葉包裹做的,又稱“尾巴粑”,是當地的傳統糕點美食之一。

打小時候記事起,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會做葉兒粑。

記得每年到了農曆八月十二、三, 母親就會將兩升粘米(大約6—7斤),加入少許大豆,用清水淘得乾乾淨淨,再用清水浸泡4—6小時,待大米和大豆澱粉軟化後,用石磨磨成漿。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推磨


那時的農村,沒有粉粹機,全手工石磨磨面、磨漿,俗稱“推磨”。

石磨分上下兩扇,在兩扇石磨接觸面,用鐵鑽修成一釐米寬、半釐米深的淺斜八卦形溝紋(相當於機械齒輪),上、下扇溝紋方向相反。上扇石磨的頂部修成一個太極狀的小巢,小巢中心修有一個4釐米左右大的小孔,俗稱磨眼。食料添加入磨眼,漏至磨的溝紋磨碎、磨漿。上扇磨底部中心修有一個2釐米左右大、1釐米左右高的磨心孔。上扇石磨外壁中上部,修有一個6—8釐米寬、2釐米高的扁口,扁口嵌入木塊,作為推磨的支點,俗稱“磨手”。磨手外端鑽有1.2釐米左右的小孔眼,用於穩固推拉器。下扇石磨中心也修有比上扇磨心孔稍小的一個孔,孔內裝有略小於孔直徑的鐵軸(原始是質地很好的木棍軸),俗稱磨心。磨心軸與上扇磨磨心孔銜接,保持石磨運動過程中的穩定。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添磨


石磨取材很是講究,須用堅硬的油光石(石灰石)。這樣的石材耐磨,不易損壞。石磨使用一段時間後,(磨)紋溝磨損變淺,需用扁口鐵鑽加深(俗稱修磨子),才能保證磨面、磨漿效果。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磨漿


下扇磨在石磨盤中用水泥固定,磨盤像一個葫蘆形。磨盤石材材質要求不高,通常用本地較好食材即可。磨盤底部由下扇磨的磨心軸相連。石磨盤直徑70釐米左右,磨槽寬15釐米,高20釐米。磨槽末端有槽口,就像是葫蘆的巴。磨漿經磨槽至槽口溢出。

推磨器用90度的彎鉤木材製成,在與上扇磨的磨手小眼接觸端釘有一小鐵釘。小鐵釘插入木塊小眼,為推拉的著力點。推拉槓桿1.2—1.5米長,槓桿末端嵌一橫杆,用於推拉石磨運轉。推拉器在鄰水東槽俗稱“磨搭鉤”。

石磨直徑40釐米左右,高15釐米左右,單扇磨大約40—50公斤。磨漿是靠兩扇石磨溝紋的反作用力完成。因此,推磨是一件很費力的事。尤其是推水磨更是費力,一般需兩名壯勞力。

添物磨漿(面)的過程俗稱“添磨”。添磨很講究技術,添加食物過多,則磨的漿粗糙;添加食物過少,則費時費力。添加食物若水分過多,則漿水多而太過稀釋,水分過少,則磨漿不細。所以,添磨是磨漿的關鍵。

磨好的米漿裝入陶製的缽(現在作坊用桶裝)中備用。

浸泡粘米的同時,將同比例的糯米,淘淨浸泡6—8小時左右,用木蒸子充分蒸熟,倒入磨好的米漿中,充分和勻,蓋好,發酵。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發酵


多以自然發酵為主(不添加酵母)。發酵食物要乾溼適度,水分多則蒸的粑不爽口,水分少則蒸的粑乾燥不爽,沒有嚼勁。

發酵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時間長了,粑與水分分離,無法包裹起蒸;時間過短,發酵不充分,達不到應有效果。發酵時間視氣溫而定,一般在10小時左右為宜。

發酵溫度很是關鍵,溫度過低,則發酵不好,溫度過高,則過分發酵,味酸。發酵溫度以25—30度為宜。

發酵至粑的表面有氣泡狀,則恰到好處。

發酵的同時,需準備包粑的葉子。川東一帶通常是桐子樹葉。葉子不宜過大,葉子大則粑兒顯得不“秀氣”,且蒸粑時間較長;葉子小,則顯得不“大氣”。葉子大小要基本均勻,以利粑兒蒸熟時間一致。葉子摘回後,要用沸水撩一遍(葉子軟化後包粑不易碎壞),再用清水清洗乾淨。葉子經過“撩、洗”等,褪去葉子色素,蒸出的葉兒粑顏色雪白。“撩、洗”過後的葉子需擦乾水分備用。


"

葉兒粑,顧名思義,就是用植物葉子包裹食物做的粑兒。

在四川東部一帶,葉兒粑源遠流長。

葉兒粑在鄰水東槽,都是用有巴的桐子樹葉包裹做的,又稱“尾巴粑”,是當地的傳統糕點美食之一。

打小時候記事起,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會做葉兒粑。

記得每年到了農曆八月十二、三, 母親就會將兩升粘米(大約6—7斤),加入少許大豆,用清水淘得乾乾淨淨,再用清水浸泡4—6小時,待大米和大豆澱粉軟化後,用石磨磨成漿。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推磨


那時的農村,沒有粉粹機,全手工石磨磨面、磨漿,俗稱“推磨”。

石磨分上下兩扇,在兩扇石磨接觸面,用鐵鑽修成一釐米寬、半釐米深的淺斜八卦形溝紋(相當於機械齒輪),上、下扇溝紋方向相反。上扇石磨的頂部修成一個太極狀的小巢,小巢中心修有一個4釐米左右大的小孔,俗稱磨眼。食料添加入磨眼,漏至磨的溝紋磨碎、磨漿。上扇磨底部中心修有一個2釐米左右大、1釐米左右高的磨心孔。上扇石磨外壁中上部,修有一個6—8釐米寬、2釐米高的扁口,扁口嵌入木塊,作為推磨的支點,俗稱“磨手”。磨手外端鑽有1.2釐米左右的小孔眼,用於穩固推拉器。下扇石磨中心也修有比上扇磨心孔稍小的一個孔,孔內裝有略小於孔直徑的鐵軸(原始是質地很好的木棍軸),俗稱磨心。磨心軸與上扇磨磨心孔銜接,保持石磨運動過程中的穩定。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添磨


石磨取材很是講究,須用堅硬的油光石(石灰石)。這樣的石材耐磨,不易損壞。石磨使用一段時間後,(磨)紋溝磨損變淺,需用扁口鐵鑽加深(俗稱修磨子),才能保證磨面、磨漿效果。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磨漿


下扇磨在石磨盤中用水泥固定,磨盤像一個葫蘆形。磨盤石材材質要求不高,通常用本地較好食材即可。磨盤底部由下扇磨的磨心軸相連。石磨盤直徑70釐米左右,磨槽寬15釐米,高20釐米。磨槽末端有槽口,就像是葫蘆的巴。磨漿經磨槽至槽口溢出。

推磨器用90度的彎鉤木材製成,在與上扇磨的磨手小眼接觸端釘有一小鐵釘。小鐵釘插入木塊小眼,為推拉的著力點。推拉槓桿1.2—1.5米長,槓桿末端嵌一橫杆,用於推拉石磨運轉。推拉器在鄰水東槽俗稱“磨搭鉤”。

石磨直徑40釐米左右,高15釐米左右,單扇磨大約40—50公斤。磨漿是靠兩扇石磨溝紋的反作用力完成。因此,推磨是一件很費力的事。尤其是推水磨更是費力,一般需兩名壯勞力。

添物磨漿(面)的過程俗稱“添磨”。添磨很講究技術,添加食物過多,則磨的漿粗糙;添加食物過少,則費時費力。添加食物若水分過多,則漿水多而太過稀釋,水分過少,則磨漿不細。所以,添磨是磨漿的關鍵。

磨好的米漿裝入陶製的缽(現在作坊用桶裝)中備用。

浸泡粘米的同時,將同比例的糯米,淘淨浸泡6—8小時左右,用木蒸子充分蒸熟,倒入磨好的米漿中,充分和勻,蓋好,發酵。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發酵


多以自然發酵為主(不添加酵母)。發酵食物要乾溼適度,水分多則蒸的粑不爽口,水分少則蒸的粑乾燥不爽,沒有嚼勁。

發酵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時間長了,粑與水分分離,無法包裹起蒸;時間過短,發酵不充分,達不到應有效果。發酵時間視氣溫而定,一般在10小時左右為宜。

發酵溫度很是關鍵,溫度過低,則發酵不好,溫度過高,則過分發酵,味酸。發酵溫度以25—30度為宜。

發酵至粑的表面有氣泡狀,則恰到好處。

發酵的同時,需準備包粑的葉子。川東一帶通常是桐子樹葉。葉子不宜過大,葉子大則粑兒顯得不“秀氣”,且蒸粑時間較長;葉子小,則顯得不“大氣”。葉子大小要基本均勻,以利粑兒蒸熟時間一致。葉子摘回後,要用沸水撩一遍(葉子軟化後包粑不易碎壞),再用清水清洗乾淨。葉子經過“撩、洗”等,褪去葉子色素,蒸出的葉兒粑顏色雪白。“撩、洗”過後的葉子需擦乾水分備用。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洗葉


蒸粑前,大鐵鍋中倒入半鍋乾淨清水,將與鍋沿稍小的竹製巴結放在鍋沿,竹巴結上面用新稻草鋪平。之後,用小勺將發酵的粑舀在葉子正面,再將葉子合攏,品排有序放在鋪平的稻草上,加蓋,沸水蒸熟。


"

葉兒粑,顧名思義,就是用植物葉子包裹食物做的粑兒。

在四川東部一帶,葉兒粑源遠流長。

葉兒粑在鄰水東槽,都是用有巴的桐子樹葉包裹做的,又稱“尾巴粑”,是當地的傳統糕點美食之一。

打小時候記事起,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會做葉兒粑。

記得每年到了農曆八月十二、三, 母親就會將兩升粘米(大約6—7斤),加入少許大豆,用清水淘得乾乾淨淨,再用清水浸泡4—6小時,待大米和大豆澱粉軟化後,用石磨磨成漿。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推磨


那時的農村,沒有粉粹機,全手工石磨磨面、磨漿,俗稱“推磨”。

石磨分上下兩扇,在兩扇石磨接觸面,用鐵鑽修成一釐米寬、半釐米深的淺斜八卦形溝紋(相當於機械齒輪),上、下扇溝紋方向相反。上扇石磨的頂部修成一個太極狀的小巢,小巢中心修有一個4釐米左右大的小孔,俗稱磨眼。食料添加入磨眼,漏至磨的溝紋磨碎、磨漿。上扇磨底部中心修有一個2釐米左右大、1釐米左右高的磨心孔。上扇石磨外壁中上部,修有一個6—8釐米寬、2釐米高的扁口,扁口嵌入木塊,作為推磨的支點,俗稱“磨手”。磨手外端鑽有1.2釐米左右的小孔眼,用於穩固推拉器。下扇石磨中心也修有比上扇磨心孔稍小的一個孔,孔內裝有略小於孔直徑的鐵軸(原始是質地很好的木棍軸),俗稱磨心。磨心軸與上扇磨磨心孔銜接,保持石磨運動過程中的穩定。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添磨


石磨取材很是講究,須用堅硬的油光石(石灰石)。這樣的石材耐磨,不易損壞。石磨使用一段時間後,(磨)紋溝磨損變淺,需用扁口鐵鑽加深(俗稱修磨子),才能保證磨面、磨漿效果。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磨漿


下扇磨在石磨盤中用水泥固定,磨盤像一個葫蘆形。磨盤石材材質要求不高,通常用本地較好食材即可。磨盤底部由下扇磨的磨心軸相連。石磨盤直徑70釐米左右,磨槽寬15釐米,高20釐米。磨槽末端有槽口,就像是葫蘆的巴。磨漿經磨槽至槽口溢出。

推磨器用90度的彎鉤木材製成,在與上扇磨的磨手小眼接觸端釘有一小鐵釘。小鐵釘插入木塊小眼,為推拉的著力點。推拉槓桿1.2—1.5米長,槓桿末端嵌一橫杆,用於推拉石磨運轉。推拉器在鄰水東槽俗稱“磨搭鉤”。

石磨直徑40釐米左右,高15釐米左右,單扇磨大約40—50公斤。磨漿是靠兩扇石磨溝紋的反作用力完成。因此,推磨是一件很費力的事。尤其是推水磨更是費力,一般需兩名壯勞力。

添物磨漿(面)的過程俗稱“添磨”。添磨很講究技術,添加食物過多,則磨的漿粗糙;添加食物過少,則費時費力。添加食物若水分過多,則漿水多而太過稀釋,水分過少,則磨漿不細。所以,添磨是磨漿的關鍵。

磨好的米漿裝入陶製的缽(現在作坊用桶裝)中備用。

浸泡粘米的同時,將同比例的糯米,淘淨浸泡6—8小時左右,用木蒸子充分蒸熟,倒入磨好的米漿中,充分和勻,蓋好,發酵。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發酵


多以自然發酵為主(不添加酵母)。發酵食物要乾溼適度,水分多則蒸的粑不爽口,水分少則蒸的粑乾燥不爽,沒有嚼勁。

發酵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時間長了,粑與水分分離,無法包裹起蒸;時間過短,發酵不充分,達不到應有效果。發酵時間視氣溫而定,一般在10小時左右為宜。

發酵溫度很是關鍵,溫度過低,則發酵不好,溫度過高,則過分發酵,味酸。發酵溫度以25—30度為宜。

發酵至粑的表面有氣泡狀,則恰到好處。

發酵的同時,需準備包粑的葉子。川東一帶通常是桐子樹葉。葉子不宜過大,葉子大則粑兒顯得不“秀氣”,且蒸粑時間較長;葉子小,則顯得不“大氣”。葉子大小要基本均勻,以利粑兒蒸熟時間一致。葉子摘回後,要用沸水撩一遍(葉子軟化後包粑不易碎壞),再用清水清洗乾淨。葉子經過“撩、洗”等,褪去葉子色素,蒸出的葉兒粑顏色雪白。“撩、洗”過後的葉子需擦乾水分備用。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洗葉


蒸粑前,大鐵鍋中倒入半鍋乾淨清水,將與鍋沿稍小的竹製巴結放在鍋沿,竹巴結上面用新稻草鋪平。之後,用小勺將發酵的粑舀在葉子正面,再將葉子合攏,品排有序放在鋪平的稻草上,加蓋,沸水蒸熟。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蒸熟的葉兒粑,清香撲鼻,剝開葉子,雪白粑兒十分誘人可食。粑兒有一定柔韌性,粑的橫斷面,有無數形似蜂狀小孔,粘上白糖入口,更是清甜可口。冷卻後的葉兒粑,剝去葉子,在少許油的鍋中,文火煎制,直到外皮有黃色的疙疤時起鍋,撒上白糖,既清香爽口,又有嚼勁,美食的愜意讓人回味無窮。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個壪上的,幾乎都是同時做葉兒粑,大家都會把自家的葉兒粑,贈給壪中的人們品嚐,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做葉兒粑技藝。同時,葉兒粑也是那個時代,人們作為中秋節走親訪友的禮品、接待客人的美味糕點。


"

葉兒粑,顧名思義,就是用植物葉子包裹食物做的粑兒。

在四川東部一帶,葉兒粑源遠流長。

葉兒粑在鄰水東槽,都是用有巴的桐子樹葉包裹做的,又稱“尾巴粑”,是當地的傳統糕點美食之一。

打小時候記事起,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會做葉兒粑。

記得每年到了農曆八月十二、三, 母親就會將兩升粘米(大約6—7斤),加入少許大豆,用清水淘得乾乾淨淨,再用清水浸泡4—6小時,待大米和大豆澱粉軟化後,用石磨磨成漿。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推磨


那時的農村,沒有粉粹機,全手工石磨磨面、磨漿,俗稱“推磨”。

石磨分上下兩扇,在兩扇石磨接觸面,用鐵鑽修成一釐米寬、半釐米深的淺斜八卦形溝紋(相當於機械齒輪),上、下扇溝紋方向相反。上扇石磨的頂部修成一個太極狀的小巢,小巢中心修有一個4釐米左右大的小孔,俗稱磨眼。食料添加入磨眼,漏至磨的溝紋磨碎、磨漿。上扇磨底部中心修有一個2釐米左右大、1釐米左右高的磨心孔。上扇石磨外壁中上部,修有一個6—8釐米寬、2釐米高的扁口,扁口嵌入木塊,作為推磨的支點,俗稱“磨手”。磨手外端鑽有1.2釐米左右的小孔眼,用於穩固推拉器。下扇石磨中心也修有比上扇磨心孔稍小的一個孔,孔內裝有略小於孔直徑的鐵軸(原始是質地很好的木棍軸),俗稱磨心。磨心軸與上扇磨磨心孔銜接,保持石磨運動過程中的穩定。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添磨


石磨取材很是講究,須用堅硬的油光石(石灰石)。這樣的石材耐磨,不易損壞。石磨使用一段時間後,(磨)紋溝磨損變淺,需用扁口鐵鑽加深(俗稱修磨子),才能保證磨面、磨漿效果。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磨漿


下扇磨在石磨盤中用水泥固定,磨盤像一個葫蘆形。磨盤石材材質要求不高,通常用本地較好食材即可。磨盤底部由下扇磨的磨心軸相連。石磨盤直徑70釐米左右,磨槽寬15釐米,高20釐米。磨槽末端有槽口,就像是葫蘆的巴。磨漿經磨槽至槽口溢出。

推磨器用90度的彎鉤木材製成,在與上扇磨的磨手小眼接觸端釘有一小鐵釘。小鐵釘插入木塊小眼,為推拉的著力點。推拉槓桿1.2—1.5米長,槓桿末端嵌一橫杆,用於推拉石磨運轉。推拉器在鄰水東槽俗稱“磨搭鉤”。

石磨直徑40釐米左右,高15釐米左右,單扇磨大約40—50公斤。磨漿是靠兩扇石磨溝紋的反作用力完成。因此,推磨是一件很費力的事。尤其是推水磨更是費力,一般需兩名壯勞力。

添物磨漿(面)的過程俗稱“添磨”。添磨很講究技術,添加食物過多,則磨的漿粗糙;添加食物過少,則費時費力。添加食物若水分過多,則漿水多而太過稀釋,水分過少,則磨漿不細。所以,添磨是磨漿的關鍵。

磨好的米漿裝入陶製的缽(現在作坊用桶裝)中備用。

浸泡粘米的同時,將同比例的糯米,淘淨浸泡6—8小時左右,用木蒸子充分蒸熟,倒入磨好的米漿中,充分和勻,蓋好,發酵。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發酵


多以自然發酵為主(不添加酵母)。發酵食物要乾溼適度,水分多則蒸的粑不爽口,水分少則蒸的粑乾燥不爽,沒有嚼勁。

發酵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時間長了,粑與水分分離,無法包裹起蒸;時間過短,發酵不充分,達不到應有效果。發酵時間視氣溫而定,一般在10小時左右為宜。

發酵溫度很是關鍵,溫度過低,則發酵不好,溫度過高,則過分發酵,味酸。發酵溫度以25—30度為宜。

發酵至粑的表面有氣泡狀,則恰到好處。

發酵的同時,需準備包粑的葉子。川東一帶通常是桐子樹葉。葉子不宜過大,葉子大則粑兒顯得不“秀氣”,且蒸粑時間較長;葉子小,則顯得不“大氣”。葉子大小要基本均勻,以利粑兒蒸熟時間一致。葉子摘回後,要用沸水撩一遍(葉子軟化後包粑不易碎壞),再用清水清洗乾淨。葉子經過“撩、洗”等,褪去葉子色素,蒸出的葉兒粑顏色雪白。“撩、洗”過後的葉子需擦乾水分備用。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洗葉


蒸粑前,大鐵鍋中倒入半鍋乾淨清水,將與鍋沿稍小的竹製巴結放在鍋沿,竹巴結上面用新稻草鋪平。之後,用小勺將發酵的粑舀在葉子正面,再將葉子合攏,品排有序放在鋪平的稻草上,加蓋,沸水蒸熟。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蒸熟的葉兒粑,清香撲鼻,剝開葉子,雪白粑兒十分誘人可食。粑兒有一定柔韌性,粑的橫斷面,有無數形似蜂狀小孔,粘上白糖入口,更是清甜可口。冷卻後的葉兒粑,剝去葉子,在少許油的鍋中,文火煎制,直到外皮有黃色的疙疤時起鍋,撒上白糖,既清香爽口,又有嚼勁,美食的愜意讓人回味無窮。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個壪上的,幾乎都是同時做葉兒粑,大家都會把自家的葉兒粑,贈給壪中的人們品嚐,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做葉兒粑技藝。同時,葉兒粑也是那個時代,人們作為中秋節走親訪友的禮品、接待客人的美味糕點。


川東美食—鄰水“葉兒粑”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鎮化進程的步伐加快,很多農民到城鎮創業、就業、定居,現在農村居住的人越來越少,家庭式做葉兒粑已是寥寥無幾。但每逢中秋佳節,人們對葉兒粑的摯愛依然不減。尤其是遠離故鄉的人們,更是渴望在中秋節能吃上家鄉的葉兒粑。於是,有做葉兒粑技藝的人們,瞄準了市場商機,開起了葉兒粑的作坊。

鄰水興仁鎮廟口村包堯安介紹,他家以前傳統方法生產葉兒粑,費時費力,功效低,燒材火煮水,火力不均勻,加之竹製鍋蓋密封不嚴實,跑氣漏氣,蒸的葉兒粑,其色香味總是不夠理想。近年,他改革創新,用機械帶動石磨磨槳,鋁質蒸籠、天然氣煮水蒸葉兒粑,一次可以蒸5格,蓋子密封效果好,省時省力功效高,蒸的葉兒粑色香味俱佳。他家生產的葉兒粑,不僅在鄰水的興仁、石永、荊坪、同石等鄉鎮暢銷,遠在廣東、福建等地務工的鄉親,也紛紛網上求購,可謂是供不應求。包堯安信心滿滿,他將進一步做好葉兒粑的開發生產,準備註冊商標,做出品牌,將鄰水葉兒粑做大做強,帶動周邊群眾致富。 (鄰水縣政協文史研究員 包福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