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古代華夏的九州之一,並被稱為“九州之首”。大約有4700多年曆史的山西太原也屬於冀州的範圍。

太原美食:清和元頭腦

太原,古稱晉陽,也稱龍城,殷商時太原為古國“北唐”。隋代,太原(當時稱之為幷州),是全國性的大城市。隋末,李淵、李世民駐守太原,因晉陽古有唐國之稱,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後,遂以“唐”為國號。

唐初的幾位帝王曾數次擴建晉陽城,並相繼封其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三京”,詩人李白曾盛讚“天王三京,北都居一”。

太原美食:清和元頭腦

太原三面環山,位於黃土高原之上,地域廣大,物產豐富,名產名吃甚多。

清和元頭腦

清和元頭腦是用羊肉、羊髓、酒糟、煨面、藕根、長山藥、黃芪、良姜八宗物品混合煮成的不稠不稀的湯,故又稱作為八珍湯。

太原美食:清和元頭腦

太原的頭腦是明末清初的"仙醫"傅山發明的,傅山字青主,太原人。

在明朝滅亡之後,清兵鐵騎蹂躪中原廣大的漢族人民,傅山堅決不向暴力低頭,一生奔波於抗清的事業,他見中原人民體質較弱,就決心利用自己的醫道之長,幫助人民強身健體,以抗擊清朝的殘酷統治。

太原美食:清和元頭腦

在這樣的思想下,他把家鄉人愛吃的"頭腦"進行了改進,確定了太原頭腦的八味配方。

傅山不僅精於醫道,而且擅長書法。他在發明了“太原頭腦”之後,還特地給這家經營頭腦的飯館題寫了店招:清和元,在這三個大字的上邊又寫了一行小字:"頭腦雜割",合起來就是"頭腦雜割清和元"。

太原美食:清和元頭腦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店招,它還時刻提醒人們要堅持民族氣節,這便是"清和元"命名的由來。

在吃頭腦時,一般要佐以醃韭,作為“引子”。人們清晨起來喝上一碗“頭腦”,既充飢活血,又有滋補之效。

太原美食:清和元頭腦

六味齋醬肉

太原市的傳統名食。其由太原市六味齋醬肉店生產,已有40多年的歷史,六味齋坐落在太原市繁華的柳巷與橋頭街交叉路口。六味齋醬肉素以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鮮香、味美可口而著稱。

過去民間就有“不吃六味齋,不算到太原”之說。

太原美食:清和元頭腦

“六味齋”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的北京。清朝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有兩名舉子:一為魯人,一為晉人,在京趕考名落孫山,盤纏所剩無幾。二人搭夥,在北京西單牌樓附近開設了一家熟肉店,名為天福號。

一天夜裡,兩人守灶煮肉、喝酒聊天,對飲過量,隨之呼呼大睡。一覺醒來,肉已塌爛於鍋中,只好將肉起出鍋來放到盤中放涼後出售。

太原美食:清和元頭腦

但是看看鍋中已成濃汁的肉湯,棄之又覺得可惜。於是,他們便將肉汁塗到肉上一併出售。誰知歪打正著,人們食後反覺肉質香嫩爛熟,味道更加鮮美。

從此,兩人便把這種煮肉的方法沿襲下來,醬肉由此而生。後來,天福號最負盛名的醬肘子得到乾隆皇帝的讚譽,遂成為御用貢品。

太原美食:清和元頭腦

1938年,天福號在山西太原設立分號。

在起號名時,著實費了一番思量。但簡單的說來就是在“酸、甜、苦、辣、鹹,香”的 “六味”後加上一個雅緻的“齋”字,便成了“六味齋”。於是“福記六味齋醬肘雞鴨店”的字號由此而生。

太原美食:清和元頭腦

過油肉

起源於明代,原是官府中的一道名菜,後來傳到太原一帶民間。"過油肉"在江蘇、上海和浙江地區都有,而山西過油肉從選料到製作上都與眾不同,具有濃厚的山西地方特色。

太原過油肉,晉菜代表之一。其從選料到刀工,從醃浸到烹製,特別是在調味料的運用上,都有它的獨到之處,明顯體現了山西地方風味特色。

太原美食:清和元頭腦

山西人好吃醋,對醋的炒用在烹調中很有講究,此菜採取了點醋的方法調味,醋要點的適時、適度、適量,方能達到去腥增香的目的。另外,精選瘦肉經過上漿、拉油,配天然黑木耳、蘑菇、冬筍炒過,成菜色澤金黃鮮豔,味道鹹鮮聞有醋意,質感外軟裡嫩。

除此以外,太原名吃還有很多,如:榆次灌腸、孟封餅、晉中油糕、三倒手硬麵饃、稷山麻花、珍珠粥、羊雜割、羊雜燴、擀麵、揪片、燜面、栲栳佬、撥魚、貓耳朵、擦擱鬥、沾片子等,可謂是數不勝數。

太原美食:清和元頭腦

說起老太原人最鮮活的記憶,高粱白一定必不可少。

遙想當年,在太原的大東關街上,總能聞到一股飄散芬芳四溢的正宗晉泉高粱白酒香。太原的老百姓總是一大早起來,手裡提著白色的方形酒壺,守候在太原酒廠的大門口,為的就是能打上一壺太原人自己產的酒。

太原美食:清和元頭腦

太原是山西釀酒的興盛之地,是中國最古老的酒鄉之一。南北朝時期,晉陽釀酒作坊林立,其中以“晉酒坊”的釀造技術最為精湛,被北齊武成帝高湛賜名“第一坊”。1950年,太原酒廠在大東關地區建成投產,至今已有超過一甲子的歷史,它承載了幾代太原人難以割捨的記憶與情懷,“高粱白”等“晉”牌產品更是家喻戶曉、有口皆碑。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