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神知識點:陳氏傳奇(終) 文/王事情


本篇的緣起是因為《封神演義》中陳塘關這個地名的來源,在太乙真人說四川話,哪吒該說哪裡話?可能河南話,更可能是胡建話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個從來沒有人說過的地方,以為它也許來自於福建長樂的陳塘港。要說陳塘港就必須說到福建的陳姓族人。

陳氏在福建乃是大姓,有“林陳半天下”的說法(林氏為另一大姓)。地名是人起的,有人才有地名,因而可以肯定,全省凡是帶陳的地名,幾乎都必然和陳氏有關。陳塘、陳塘關即其產物。

然而無論陳氏還是林氏,其實都來自漢人衣冠,這個故事與歷史上一場中原浩劫有莫大關係,那便是慘痛的五胡亂華時期。陳氏入閩——乃至於更廣闊的八姓入閩,都始自此時。明朝弘治年間的《八閩通志·序》以史詩般的筆觸記敘了:

自漢武徙其民於江淮間,永嘉板蕩,乃有衣冠而南,王氏割據復有元從而南,及宋氏都杭,諸名家又益南矣:華俗由是而丕變。自八姓入閩之後,而人才漸有,然猶不樂內仕。至常袞興學,而文物乃多;宋治休明,而名賢遂輩出矣,人物於是為極盛。

所謂入閩八姓,是指林、陳、黃、鄭、詹、邱、何、胡。不難發現,至今流傳在福建當地的俗語“林陳半天下,黃鄭排滿街”正是前面四姓。學者尹全海先生在朱維幹(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史稿》)、葛劍雄(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兩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八姓入閩”是移民傳說,不是移民史實。本篇無意於辨析傳說與史實——況且在下也根本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而是就目前能夠找到的相關古籍資料,還原其中一位陳姓先祖的光輝事蹟。

那就是開漳聖王陳元光!

"

封神知識點:陳氏傳奇(終) 文/王事情


本篇的緣起是因為《封神演義》中陳塘關這個地名的來源,在太乙真人說四川話,哪吒該說哪裡話?可能河南話,更可能是胡建話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個從來沒有人說過的地方,以為它也許來自於福建長樂的陳塘港。要說陳塘港就必須說到福建的陳姓族人。

陳氏在福建乃是大姓,有“林陳半天下”的說法(林氏為另一大姓)。地名是人起的,有人才有地名,因而可以肯定,全省凡是帶陳的地名,幾乎都必然和陳氏有關。陳塘、陳塘關即其產物。

然而無論陳氏還是林氏,其實都來自漢人衣冠,這個故事與歷史上一場中原浩劫有莫大關係,那便是慘痛的五胡亂華時期。陳氏入閩——乃至於更廣闊的八姓入閩,都始自此時。明朝弘治年間的《八閩通志·序》以史詩般的筆觸記敘了:

自漢武徙其民於江淮間,永嘉板蕩,乃有衣冠而南,王氏割據復有元從而南,及宋氏都杭,諸名家又益南矣:華俗由是而丕變。自八姓入閩之後,而人才漸有,然猶不樂內仕。至常袞興學,而文物乃多;宋治休明,而名賢遂輩出矣,人物於是為極盛。

所謂入閩八姓,是指林、陳、黃、鄭、詹、邱、何、胡。不難發現,至今流傳在福建當地的俗語“林陳半天下,黃鄭排滿街”正是前面四姓。學者尹全海先生在朱維幹(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史稿》)、葛劍雄(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兩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八姓入閩”是移民傳說,不是移民史實。本篇無意於辨析傳說與史實——況且在下也根本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而是就目前能夠找到的相關古籍資料,還原其中一位陳姓先祖的光輝事蹟。

那就是開漳聖王陳元光!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聖王像

一、天下陳氏出潁川

據說有文字記載的陳氏入閩大始祖為陳潤。據福建陳氏網介紹:

陳潤,字文蒨,乃漢太尉陳實第五世裔孫,仕晉。永嘉二年(308年),以中原板蕩,由河南固始縣避亂入閩,娶妻林氏,生子二。曾撰有《閩中革寓記》,成為有文字記述陳氏早期入閩開基初祖。

按,史籍中並無陳潤入閩的記載,能找到的同名者是一位唐朝詩人。革寓二字也不知何義,目前找不到《閩中革寓記》這篇文章。陳潤娶妻正好是林氏之女,算是陳、林兩家最早的姻眷結合,但是也太巧了。因而個人的意見是,這段記載為陳氏後人有針對性的偽託。此外據《陳書·高祖本紀》,陳霸先為東漢名士陳寔(即漢太尉陳實)第十五世孫,陳朝世系表可以上溯十一世至陳實玄孫(四世孫)陳準;而陳潤好巧不巧為陳實第五世孫,這意味著兩人都是一個祖先。

陳潤的嫡裔稱為潤公-邁公派(邁為陳邁,陳潤第十二世孫),此外還有四大主要脈派: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南院南朝-義門(即義門陳氏分莊後裔)、貢川四派。無獨有偶,每派的先祖,都能不約而同的追溯到陳實這個源頭。

陳實世居潁川,在《後漢書》中有傳,為一時名士。今日福建陳氏皆自認陳實子孫,故有“天下陳氏出潁川”的說法。

將軍派的陳元光,即大名鼎鼎的開漳聖王,其廟宇遍佈閩南、臺灣及東南亞一帶,祭祀之盛,不亞佛道廟觀。在史冊上,他一生的功績乃在“開漳”二字,而在今日看來,他的主要功績還在於繁衍了福建數百萬陳氏子孫。

而公允地說,陳元光的地位是隨著後世需要而被逐漸拔高的,最終追封為王則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了。真正在史料中,則只有隻言片語。然而就是這隻言片語,也能大致還原那些金戈鐵馬、那些無悔人生!

宋呂璹(shú)有一首《威惠廟》:

當年平賊立殊勳,

時不旌賢事忍聞?

唐史無人修列傳,

漳江有廟祀將軍。

確實,陳元光在將星如雲、沒有滅國之功都不好意思拿出說的《唐書》中,確實沒有列傳,但那只是唐初猛人太多,而且他的功勞主要在嶺表,而不是他能力不夠。

"

封神知識點:陳氏傳奇(終) 文/王事情


本篇的緣起是因為《封神演義》中陳塘關這個地名的來源,在太乙真人說四川話,哪吒該說哪裡話?可能河南話,更可能是胡建話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個從來沒有人說過的地方,以為它也許來自於福建長樂的陳塘港。要說陳塘港就必須說到福建的陳姓族人。

陳氏在福建乃是大姓,有“林陳半天下”的說法(林氏為另一大姓)。地名是人起的,有人才有地名,因而可以肯定,全省凡是帶陳的地名,幾乎都必然和陳氏有關。陳塘、陳塘關即其產物。

然而無論陳氏還是林氏,其實都來自漢人衣冠,這個故事與歷史上一場中原浩劫有莫大關係,那便是慘痛的五胡亂華時期。陳氏入閩——乃至於更廣闊的八姓入閩,都始自此時。明朝弘治年間的《八閩通志·序》以史詩般的筆觸記敘了:

自漢武徙其民於江淮間,永嘉板蕩,乃有衣冠而南,王氏割據復有元從而南,及宋氏都杭,諸名家又益南矣:華俗由是而丕變。自八姓入閩之後,而人才漸有,然猶不樂內仕。至常袞興學,而文物乃多;宋治休明,而名賢遂輩出矣,人物於是為極盛。

所謂入閩八姓,是指林、陳、黃、鄭、詹、邱、何、胡。不難發現,至今流傳在福建當地的俗語“林陳半天下,黃鄭排滿街”正是前面四姓。學者尹全海先生在朱維幹(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史稿》)、葛劍雄(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兩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八姓入閩”是移民傳說,不是移民史實。本篇無意於辨析傳說與史實——況且在下也根本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而是就目前能夠找到的相關古籍資料,還原其中一位陳姓先祖的光輝事蹟。

那就是開漳聖王陳元光!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聖王像

一、天下陳氏出潁川

據說有文字記載的陳氏入閩大始祖為陳潤。據福建陳氏網介紹:

陳潤,字文蒨,乃漢太尉陳實第五世裔孫,仕晉。永嘉二年(308年),以中原板蕩,由河南固始縣避亂入閩,娶妻林氏,生子二。曾撰有《閩中革寓記》,成為有文字記述陳氏早期入閩開基初祖。

按,史籍中並無陳潤入閩的記載,能找到的同名者是一位唐朝詩人。革寓二字也不知何義,目前找不到《閩中革寓記》這篇文章。陳潤娶妻正好是林氏之女,算是陳、林兩家最早的姻眷結合,但是也太巧了。因而個人的意見是,這段記載為陳氏後人有針對性的偽託。此外據《陳書·高祖本紀》,陳霸先為東漢名士陳寔(即漢太尉陳實)第十五世孫,陳朝世系表可以上溯十一世至陳實玄孫(四世孫)陳準;而陳潤好巧不巧為陳實第五世孫,這意味著兩人都是一個祖先。

陳潤的嫡裔稱為潤公-邁公派(邁為陳邁,陳潤第十二世孫),此外還有四大主要脈派: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南院南朝-義門(即義門陳氏分莊後裔)、貢川四派。無獨有偶,每派的先祖,都能不約而同的追溯到陳實這個源頭。

陳實世居潁川,在《後漢書》中有傳,為一時名士。今日福建陳氏皆自認陳實子孫,故有“天下陳氏出潁川”的說法。

將軍派的陳元光,即大名鼎鼎的開漳聖王,其廟宇遍佈閩南、臺灣及東南亞一帶,祭祀之盛,不亞佛道廟觀。在史冊上,他一生的功績乃在“開漳”二字,而在今日看來,他的主要功績還在於繁衍了福建數百萬陳氏子孫。

而公允地說,陳元光的地位是隨著後世需要而被逐漸拔高的,最終追封為王則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了。真正在史料中,則只有隻言片語。然而就是這隻言片語,也能大致還原那些金戈鐵馬、那些無悔人生!

宋呂璹(shú)有一首《威惠廟》:

當年平賊立殊勳,

時不旌賢事忍聞?

唐史無人修列傳,

漳江有廟祀將軍。

確實,陳元光在將星如雲、沒有滅國之功都不好意思拿出說的《唐書》中,確實沒有列傳,但那只是唐初猛人太多,而且他的功勞主要在嶺表,而不是他能力不夠。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開漳祖廟

二、歲月靜好

電影《一代宗師》中葉問有句臺詞: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話,我四十歲之前都是春天。

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時任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的陳元光上表,當回憶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時,說道:

臣以衝幼,出自書生,迨及童年,濫膺首選。未及干戈,守至懦至弱之質;惟知飽暖,無曰區曰處之能。《請建州縣表》

陳元光,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幼年讀書,精通六藝,曾奪得科場第一。家境優渥,性格懦弱,符合典型的父輩廕庇下的世家少年子形象,不曾握刀殺敵,也沒有統籌管理的能力。據順治《光州志·人物考》說,“(陳元光)年甫十二三,領光州鄉薦第一,遂從其父領將兵五十八姓以戍閩。”可見在十三歲之前,陳元光一直都堪稱少年不識愁滋味,吟詩作對、射箭習禮儀,也許還飛鷹走馬,但大多數時候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年方十三,應鄉試一舉奪魁。按正常的故事情節,接下來就該準備會試、暢想殿試,若得天佑,說不定能追平初唐四傑的王勃(王勃十六歲即應幽素科進士及第)的紀錄。

就在陳元光與家人分享他的喜悅的時候,一片又一片告急文書雪花般飛進了大唐的統治中樞長安。

總章二年己巳,泉潮間諸蠻獠嘯亂……高宗敕(陳政,陳元光之父)進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掛印綬節鉞,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將自副將許天正以下二十三員。《平和侯卿陳氏族譜·一世祖行狀》(下簡稱《行狀》)

總章是唐高宗年號,二年為669年,泉潮是指今泉州、潮州一帶,蠻獠是今天的畲族祖先。後面的不用翻譯了,都知道。總之,十三歲的陳元光就此與父親及將士們一起踏上了征程。他們出發的地點正是固始,軍隊規模共3600人,有58姓,都是來自光州固始的子弟。於路艱難自不必說,而想必十三歲的陳元光也確實體會到了現在流行的那句話:

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你在負重前行!

從此再無書生陳元光,而只有鐵血將士陳元光了!

"

封神知識點:陳氏傳奇(終) 文/王事情


本篇的緣起是因為《封神演義》中陳塘關這個地名的來源,在太乙真人說四川話,哪吒該說哪裡話?可能河南話,更可能是胡建話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個從來沒有人說過的地方,以為它也許來自於福建長樂的陳塘港。要說陳塘港就必須說到福建的陳姓族人。

陳氏在福建乃是大姓,有“林陳半天下”的說法(林氏為另一大姓)。地名是人起的,有人才有地名,因而可以肯定,全省凡是帶陳的地名,幾乎都必然和陳氏有關。陳塘、陳塘關即其產物。

然而無論陳氏還是林氏,其實都來自漢人衣冠,這個故事與歷史上一場中原浩劫有莫大關係,那便是慘痛的五胡亂華時期。陳氏入閩——乃至於更廣闊的八姓入閩,都始自此時。明朝弘治年間的《八閩通志·序》以史詩般的筆觸記敘了:

自漢武徙其民於江淮間,永嘉板蕩,乃有衣冠而南,王氏割據復有元從而南,及宋氏都杭,諸名家又益南矣:華俗由是而丕變。自八姓入閩之後,而人才漸有,然猶不樂內仕。至常袞興學,而文物乃多;宋治休明,而名賢遂輩出矣,人物於是為極盛。

所謂入閩八姓,是指林、陳、黃、鄭、詹、邱、何、胡。不難發現,至今流傳在福建當地的俗語“林陳半天下,黃鄭排滿街”正是前面四姓。學者尹全海先生在朱維幹(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史稿》)、葛劍雄(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兩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八姓入閩”是移民傳說,不是移民史實。本篇無意於辨析傳說與史實——況且在下也根本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而是就目前能夠找到的相關古籍資料,還原其中一位陳姓先祖的光輝事蹟。

那就是開漳聖王陳元光!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聖王像

一、天下陳氏出潁川

據說有文字記載的陳氏入閩大始祖為陳潤。據福建陳氏網介紹:

陳潤,字文蒨,乃漢太尉陳實第五世裔孫,仕晉。永嘉二年(308年),以中原板蕩,由河南固始縣避亂入閩,娶妻林氏,生子二。曾撰有《閩中革寓記》,成為有文字記述陳氏早期入閩開基初祖。

按,史籍中並無陳潤入閩的記載,能找到的同名者是一位唐朝詩人。革寓二字也不知何義,目前找不到《閩中革寓記》這篇文章。陳潤娶妻正好是林氏之女,算是陳、林兩家最早的姻眷結合,但是也太巧了。因而個人的意見是,這段記載為陳氏後人有針對性的偽託。此外據《陳書·高祖本紀》,陳霸先為東漢名士陳寔(即漢太尉陳實)第十五世孫,陳朝世系表可以上溯十一世至陳實玄孫(四世孫)陳準;而陳潤好巧不巧為陳實第五世孫,這意味著兩人都是一個祖先。

陳潤的嫡裔稱為潤公-邁公派(邁為陳邁,陳潤第十二世孫),此外還有四大主要脈派: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南院南朝-義門(即義門陳氏分莊後裔)、貢川四派。無獨有偶,每派的先祖,都能不約而同的追溯到陳實這個源頭。

陳實世居潁川,在《後漢書》中有傳,為一時名士。今日福建陳氏皆自認陳實子孫,故有“天下陳氏出潁川”的說法。

將軍派的陳元光,即大名鼎鼎的開漳聖王,其廟宇遍佈閩南、臺灣及東南亞一帶,祭祀之盛,不亞佛道廟觀。在史冊上,他一生的功績乃在“開漳”二字,而在今日看來,他的主要功績還在於繁衍了福建數百萬陳氏子孫。

而公允地說,陳元光的地位是隨著後世需要而被逐漸拔高的,最終追封為王則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了。真正在史料中,則只有隻言片語。然而就是這隻言片語,也能大致還原那些金戈鐵馬、那些無悔人生!

宋呂璹(shú)有一首《威惠廟》:

當年平賊立殊勳,

時不旌賢事忍聞?

唐史無人修列傳,

漳江有廟祀將軍。

確實,陳元光在將星如雲、沒有滅國之功都不好意思拿出說的《唐書》中,確實沒有列傳,但那只是唐初猛人太多,而且他的功勞主要在嶺表,而不是他能力不夠。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開漳祖廟

二、歲月靜好

電影《一代宗師》中葉問有句臺詞: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話,我四十歲之前都是春天。

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時任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的陳元光上表,當回憶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時,說道:

臣以衝幼,出自書生,迨及童年,濫膺首選。未及干戈,守至懦至弱之質;惟知飽暖,無曰區曰處之能。《請建州縣表》

陳元光,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幼年讀書,精通六藝,曾奪得科場第一。家境優渥,性格懦弱,符合典型的父輩廕庇下的世家少年子形象,不曾握刀殺敵,也沒有統籌管理的能力。據順治《光州志·人物考》說,“(陳元光)年甫十二三,領光州鄉薦第一,遂從其父領將兵五十八姓以戍閩。”可見在十三歲之前,陳元光一直都堪稱少年不識愁滋味,吟詩作對、射箭習禮儀,也許還飛鷹走馬,但大多數時候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年方十三,應鄉試一舉奪魁。按正常的故事情節,接下來就該準備會試、暢想殿試,若得天佑,說不定能追平初唐四傑的王勃(王勃十六歲即應幽素科進士及第)的紀錄。

就在陳元光與家人分享他的喜悅的時候,一片又一片告急文書雪花般飛進了大唐的統治中樞長安。

總章二年己巳,泉潮間諸蠻獠嘯亂……高宗敕(陳政,陳元光之父)進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掛印綬節鉞,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將自副將許天正以下二十三員。《平和侯卿陳氏族譜·一世祖行狀》(下簡稱《行狀》)

總章是唐高宗年號,二年為669年,泉潮是指今泉州、潮州一帶,蠻獠是今天的畲族祖先。後面的不用翻譯了,都知道。總之,十三歲的陳元光就此與父親及將士們一起踏上了征程。他們出發的地點正是固始,軍隊規模共3600人,有58姓,都是來自光州固始的子弟。於路艱難自不必說,而想必十三歲的陳元光也確實體會到了現在流行的那句話:

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你在負重前行!

從此再無書生陳元光,而只有鐵血將士陳元光了!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陳元光劇照

三、金戈鐵馬

隋末盜賊蜂起,自劉武周而下四十有九處。唐太宗漸次芟夷,獨閩、廣間猶有遺孽。嗣聖元年,徐敬業起兵維揚,潮、梅間又有樑感者為之羽翼。朝廷遣玉鈐衛大將軍樑郡公李孝逸提三十萬眾以破之,而樑感之徒尚在也。陳元光父子奉命討賊,興建營屯,掃除凶醜,方數千裡間無桴鼓之警。又為之立郡縣,置社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捐軀隕命而後已。

上述文字引自《八閩通志·卷86》拾遺“漳州府”條。說的是隋末天下大亂,閩、廣亦亂,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潮州梅州一帶的樑感為其羽翼,先有李孝逸提大軍掃蕩而未盡,至陳元光父子時才徹底平定閩廣之亂。將這片地域重新納入朝廷統治後,在當地立郡縣、置社稷,其中艱難一言難盡,以至不惜生死的地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八字出自《左傳》,篳路是荊柴做的木車,藍縷即襤褸,指破衣衫。當年的楚國先民,著破衣而拉柴車,墾殖山林,創建了楚國,積極進取、至死不屈,這是楚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此處用來形容陳元光父子,是非常高的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各條文獻間的時間常有錯訛,嗣聖元年是684年,陳元光父子入閩在這個時間點之後,起碼是685~690年間的事,而上面說的是總章二年(669年),兩者有20年左右的時間差。而《讀史方輿紀要》又說,“(漳州)州境自隋以來,地荒人稀,未沾王化。儀鳳三年,寇陳謙等連結諸蠻,侵軼潮州,翊府左郎將陳元光討平之。始開屯列戍於漳水北,且耕且守。尋請於泉、潮間建一州,以抗嶺表。”則陳氏入閩又是儀鳳三年(678年)的事。清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又說“神陳元光,唐永隆初,以鷹揚將軍隨父政戌閩,鎮漳州”,這個時間又變成了永隆年間(680~681年)。

總之就是時間怎麼都對不上,但這些材料相印證,應該能證明陳元光平定樑感、陳謙等當是確切之事。

而接下來我們可以發現,這支軍隊在福建的平叛並不順利。

首先是戰事不利,亟急援軍。《行狀》說陳政入閩後,“府兵五千,而寇戎數萬,自惟以寡伐眾,乃奏請援兵”。這個也正常,大軍一至,便群雄束手的傳奇畢竟只能發生在一代名將身上。陳政雖是大將,但並非名將,太宗、高宗朝的超級名將乃是李靖、李績、蘇定方這些人;一流名將是李孝恭、秦瓊、尉遲恭、侯君集、薛仁貴這些人;在這些將星輝映之下,高侃、張士貴等猛人都只能列入一般名將之列。而不管怎麼排,都不可能有陳政的位置。因而“漢軍方至,毋敢動,動則滅國”的傳奇不可能發生在閩南的山水間,有的只是反覆參詳的行軍方略、犬牙交錯的勢力分佈,以及陷入包圍的絕望、突出重圍的艱辛和百戰沙場的鐵血,當然,還有失敗。

接著是親人病死。據《行狀》言,朝廷得訊後,立即“命二兄敷、敏領兵南下,咸亨元年奉母同行,至浙江山不幸二兄俱故,諸孫淪亡。府君往迎其母,葬其二兄暨諸孫於浦城”。陳政的兩個兄弟陳敷、陳敏奉命領兵馳援,遂舉族南下,帶著老母親及陳氏子弟,行至浙江江山縣,二兄及其子孫不幸病故,陳政率軍迎之,葬之於浦城。其母名曰魏氏老夫人,足智多謀,頗能服眾,代陳政籌劃,戰事得到了大大的推進,然而不久亦病死,《全唐詩》中收有陳元光作之《太母魏氏半徑題石》,中有“系牒公侯裔,懸弧將相兒。清貞蜚簡籍,規範肅門楣。萬里提兵路,三年報母慈。劍埋龍守壤,石臥虎司碑”之句,說的正是這段史實。

最後連摯愛的父親也離他而去。上述所引諸書中皆有陳元光在“父薨,代領其眾”的記載,陳政死於儀鳳二年(677年),若按總章二年入閩計算,此為平叛第八年,可見戰事之不順。而在此之前,昔日入閩的3600個固始子弟,又走了多少呢?

"

封神知識點:陳氏傳奇(終) 文/王事情


本篇的緣起是因為《封神演義》中陳塘關這個地名的來源,在太乙真人說四川話,哪吒該說哪裡話?可能河南話,更可能是胡建話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個從來沒有人說過的地方,以為它也許來自於福建長樂的陳塘港。要說陳塘港就必須說到福建的陳姓族人。

陳氏在福建乃是大姓,有“林陳半天下”的說法(林氏為另一大姓)。地名是人起的,有人才有地名,因而可以肯定,全省凡是帶陳的地名,幾乎都必然和陳氏有關。陳塘、陳塘關即其產物。

然而無論陳氏還是林氏,其實都來自漢人衣冠,這個故事與歷史上一場中原浩劫有莫大關係,那便是慘痛的五胡亂華時期。陳氏入閩——乃至於更廣闊的八姓入閩,都始自此時。明朝弘治年間的《八閩通志·序》以史詩般的筆觸記敘了:

自漢武徙其民於江淮間,永嘉板蕩,乃有衣冠而南,王氏割據復有元從而南,及宋氏都杭,諸名家又益南矣:華俗由是而丕變。自八姓入閩之後,而人才漸有,然猶不樂內仕。至常袞興學,而文物乃多;宋治休明,而名賢遂輩出矣,人物於是為極盛。

所謂入閩八姓,是指林、陳、黃、鄭、詹、邱、何、胡。不難發現,至今流傳在福建當地的俗語“林陳半天下,黃鄭排滿街”正是前面四姓。學者尹全海先生在朱維幹(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史稿》)、葛劍雄(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兩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八姓入閩”是移民傳說,不是移民史實。本篇無意於辨析傳說與史實——況且在下也根本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而是就目前能夠找到的相關古籍資料,還原其中一位陳姓先祖的光輝事蹟。

那就是開漳聖王陳元光!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聖王像

一、天下陳氏出潁川

據說有文字記載的陳氏入閩大始祖為陳潤。據福建陳氏網介紹:

陳潤,字文蒨,乃漢太尉陳實第五世裔孫,仕晉。永嘉二年(308年),以中原板蕩,由河南固始縣避亂入閩,娶妻林氏,生子二。曾撰有《閩中革寓記》,成為有文字記述陳氏早期入閩開基初祖。

按,史籍中並無陳潤入閩的記載,能找到的同名者是一位唐朝詩人。革寓二字也不知何義,目前找不到《閩中革寓記》這篇文章。陳潤娶妻正好是林氏之女,算是陳、林兩家最早的姻眷結合,但是也太巧了。因而個人的意見是,這段記載為陳氏後人有針對性的偽託。此外據《陳書·高祖本紀》,陳霸先為東漢名士陳寔(即漢太尉陳實)第十五世孫,陳朝世系表可以上溯十一世至陳實玄孫(四世孫)陳準;而陳潤好巧不巧為陳實第五世孫,這意味著兩人都是一個祖先。

陳潤的嫡裔稱為潤公-邁公派(邁為陳邁,陳潤第十二世孫),此外還有四大主要脈派: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南院南朝-義門(即義門陳氏分莊後裔)、貢川四派。無獨有偶,每派的先祖,都能不約而同的追溯到陳實這個源頭。

陳實世居潁川,在《後漢書》中有傳,為一時名士。今日福建陳氏皆自認陳實子孫,故有“天下陳氏出潁川”的說法。

將軍派的陳元光,即大名鼎鼎的開漳聖王,其廟宇遍佈閩南、臺灣及東南亞一帶,祭祀之盛,不亞佛道廟觀。在史冊上,他一生的功績乃在“開漳”二字,而在今日看來,他的主要功績還在於繁衍了福建數百萬陳氏子孫。

而公允地說,陳元光的地位是隨著後世需要而被逐漸拔高的,最終追封為王則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了。真正在史料中,則只有隻言片語。然而就是這隻言片語,也能大致還原那些金戈鐵馬、那些無悔人生!

宋呂璹(shú)有一首《威惠廟》:

當年平賊立殊勳,

時不旌賢事忍聞?

唐史無人修列傳,

漳江有廟祀將軍。

確實,陳元光在將星如雲、沒有滅國之功都不好意思拿出說的《唐書》中,確實沒有列傳,但那只是唐初猛人太多,而且他的功勞主要在嶺表,而不是他能力不夠。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開漳祖廟

二、歲月靜好

電影《一代宗師》中葉問有句臺詞: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話,我四十歲之前都是春天。

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時任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的陳元光上表,當回憶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時,說道:

臣以衝幼,出自書生,迨及童年,濫膺首選。未及干戈,守至懦至弱之質;惟知飽暖,無曰區曰處之能。《請建州縣表》

陳元光,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幼年讀書,精通六藝,曾奪得科場第一。家境優渥,性格懦弱,符合典型的父輩廕庇下的世家少年子形象,不曾握刀殺敵,也沒有統籌管理的能力。據順治《光州志·人物考》說,“(陳元光)年甫十二三,領光州鄉薦第一,遂從其父領將兵五十八姓以戍閩。”可見在十三歲之前,陳元光一直都堪稱少年不識愁滋味,吟詩作對、射箭習禮儀,也許還飛鷹走馬,但大多數時候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年方十三,應鄉試一舉奪魁。按正常的故事情節,接下來就該準備會試、暢想殿試,若得天佑,說不定能追平初唐四傑的王勃(王勃十六歲即應幽素科進士及第)的紀錄。

就在陳元光與家人分享他的喜悅的時候,一片又一片告急文書雪花般飛進了大唐的統治中樞長安。

總章二年己巳,泉潮間諸蠻獠嘯亂……高宗敕(陳政,陳元光之父)進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掛印綬節鉞,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將自副將許天正以下二十三員。《平和侯卿陳氏族譜·一世祖行狀》(下簡稱《行狀》)

總章是唐高宗年號,二年為669年,泉潮是指今泉州、潮州一帶,蠻獠是今天的畲族祖先。後面的不用翻譯了,都知道。總之,十三歲的陳元光就此與父親及將士們一起踏上了征程。他們出發的地點正是固始,軍隊規模共3600人,有58姓,都是來自光州固始的子弟。於路艱難自不必說,而想必十三歲的陳元光也確實體會到了現在流行的那句話:

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你在負重前行!

從此再無書生陳元光,而只有鐵血將士陳元光了!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陳元光劇照

三、金戈鐵馬

隋末盜賊蜂起,自劉武周而下四十有九處。唐太宗漸次芟夷,獨閩、廣間猶有遺孽。嗣聖元年,徐敬業起兵維揚,潮、梅間又有樑感者為之羽翼。朝廷遣玉鈐衛大將軍樑郡公李孝逸提三十萬眾以破之,而樑感之徒尚在也。陳元光父子奉命討賊,興建營屯,掃除凶醜,方數千裡間無桴鼓之警。又為之立郡縣,置社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捐軀隕命而後已。

上述文字引自《八閩通志·卷86》拾遺“漳州府”條。說的是隋末天下大亂,閩、廣亦亂,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潮州梅州一帶的樑感為其羽翼,先有李孝逸提大軍掃蕩而未盡,至陳元光父子時才徹底平定閩廣之亂。將這片地域重新納入朝廷統治後,在當地立郡縣、置社稷,其中艱難一言難盡,以至不惜生死的地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八字出自《左傳》,篳路是荊柴做的木車,藍縷即襤褸,指破衣衫。當年的楚國先民,著破衣而拉柴車,墾殖山林,創建了楚國,積極進取、至死不屈,這是楚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此處用來形容陳元光父子,是非常高的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各條文獻間的時間常有錯訛,嗣聖元年是684年,陳元光父子入閩在這個時間點之後,起碼是685~690年間的事,而上面說的是總章二年(669年),兩者有20年左右的時間差。而《讀史方輿紀要》又說,“(漳州)州境自隋以來,地荒人稀,未沾王化。儀鳳三年,寇陳謙等連結諸蠻,侵軼潮州,翊府左郎將陳元光討平之。始開屯列戍於漳水北,且耕且守。尋請於泉、潮間建一州,以抗嶺表。”則陳氏入閩又是儀鳳三年(678年)的事。清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又說“神陳元光,唐永隆初,以鷹揚將軍隨父政戌閩,鎮漳州”,這個時間又變成了永隆年間(680~681年)。

總之就是時間怎麼都對不上,但這些材料相印證,應該能證明陳元光平定樑感、陳謙等當是確切之事。

而接下來我們可以發現,這支軍隊在福建的平叛並不順利。

首先是戰事不利,亟急援軍。《行狀》說陳政入閩後,“府兵五千,而寇戎數萬,自惟以寡伐眾,乃奏請援兵”。這個也正常,大軍一至,便群雄束手的傳奇畢竟只能發生在一代名將身上。陳政雖是大將,但並非名將,太宗、高宗朝的超級名將乃是李靖、李績、蘇定方這些人;一流名將是李孝恭、秦瓊、尉遲恭、侯君集、薛仁貴這些人;在這些將星輝映之下,高侃、張士貴等猛人都只能列入一般名將之列。而不管怎麼排,都不可能有陳政的位置。因而“漢軍方至,毋敢動,動則滅國”的傳奇不可能發生在閩南的山水間,有的只是反覆參詳的行軍方略、犬牙交錯的勢力分佈,以及陷入包圍的絕望、突出重圍的艱辛和百戰沙場的鐵血,當然,還有失敗。

接著是親人病死。據《行狀》言,朝廷得訊後,立即“命二兄敷、敏領兵南下,咸亨元年奉母同行,至浙江山不幸二兄俱故,諸孫淪亡。府君往迎其母,葬其二兄暨諸孫於浦城”。陳政的兩個兄弟陳敷、陳敏奉命領兵馳援,遂舉族南下,帶著老母親及陳氏子弟,行至浙江江山縣,二兄及其子孫不幸病故,陳政率軍迎之,葬之於浦城。其母名曰魏氏老夫人,足智多謀,頗能服眾,代陳政籌劃,戰事得到了大大的推進,然而不久亦病死,《全唐詩》中收有陳元光作之《太母魏氏半徑題石》,中有“系牒公侯裔,懸弧將相兒。清貞蜚簡籍,規範肅門楣。萬里提兵路,三年報母慈。劍埋龍守壤,石臥虎司碑”之句,說的正是這段史實。

最後連摯愛的父親也離他而去。上述所引諸書中皆有陳元光在“父薨,代領其眾”的記載,陳政死於儀鳳二年(677年),若按總章二年入閩計算,此為平叛第八年,可見戰事之不順。而在此之前,昔日入閩的3600個固始子弟,又走了多少呢?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陳元光劇照

四、無悔人生

嘗有言,破而後立;

又有言,天欲與之,必先取之;

據說上天如果要給我們某些饋贈,就非將我們逼到山窮水盡之時不可。

一個個至愛親朋離陳元光而去,他此時滿打滿算也不過才21歲,我們不知道他是如何挺過了這段艱苦歲月,史籍上雖然只留下了“代領其眾”幾個字,但毫無疑問,那一定是經過了無數個失眠的夜晚、慘淡的思念、絕望的沉淪……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他才終於站了起來,重新為了國家也為了陳氏而戰!

這一戰,才戰出個千古流傳的開漳聖王來!

平亂

父卒,代領其眾,防廣寇。陳謙連結諸蠻攻陷潮陽,守帥不能制,元光以輕騎討平之。永隆二年(681年),盜起攻南海邊郡,元光提兵入潮,伐山開道,潛襲寇壘,俘獲萬計。嶺表悉平,還軍於漳。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史傳三編》

陳元光重新振作後,領軍作戰。四年之間,先平陳謙,再平南海盜,兩戰皆勝。這兩戰應該打得極其漂亮,基本上殲滅了閩廣一帶的反叛主力;正因贏得漂亮,因而影響力也極大,諸州縣、大山之中的蠻獠大概都遞了降表,這也標誌著這場為時十二年(669~681年)的平叛以唐軍的勝利而告終。

陳元光家世累為戰將,祖父陳克耕為中郎將,父親陳政平叛福建,這種家世遺傳使他一旦被逼到了那一步就能夠立即適應的軍事素養;而從一個殘酷的角度講,這場“蠻獠嘯亂”和親人相繼過世的現實,又為他走上前臺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隨父九年的征戰經歷,使他積累了巨大的軍功和資質,從而在父親死後能夠順利掌軍。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陳元光飛速成長了起來,站在家族幾代巨人的肩膀上,一旦擁有實踐其治軍安民思想的平臺,就能迅速證明父輩的蔭庇並沒有白費苦功。

所以,一切都是最殘酷而又最好的安排。

《全唐詩》中收有陳元光所作一詩,所寫正是平潮寇後抒懷,喜悅之狀、雄威之勢,溢於言表。:

抱磴從天上,驅車返嶺東。

氣昂無醜虜,策妙詘群雄。

飛絮隨風散,餘氛向日鎔。

長戈收百甲,聚騎破千重。

落劍惟戎首,遊繩系脅從。

四野無堅壁,群生未化融。

龍湖膏澤下,早晚遍枯窮。

開漳

上引《史傳三編》末說陳元光“還軍於漳”,此指漳水,其來源有兩個說法。

一說是陳政親自命名。他屯軍雲霄,見南北兩溪清濁匯合如紋章,指著江面對將士們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就稱此江名為漳江。這是《雲霄廳志》裡的說法。另一說是其母魏氏夫人捧清水而飲,深情地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因而改名。

兩年之後,永淳二年(683年)八月一日,陳元光正式上表,請建漳州:

竊以臣鎮地曰安仁,誠為治教之邦。江臨漳水,實乃建名之本。如蒙乞敕,定名號而復入職方,建治所而注頒官吏,治循往古之良規,誠為救時之急務。秦越百家,愈無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臣謬居外鎮,忝在封疆,所得事宜合奏,謹具厥由,伏候敕旨。《請建州縣表》

其時福建本稱七閩之地,其名來源於《周禮·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漳州立,遂稱八閩。《漳州府志》說,“唐陳元光疏請七閩增為八,建一州泉、潮間,以控嶺表,委刺史領其事。朝議以遐僻之地,萬一遣官不諳土俗,民反受其殃。元光父子久牧茲土,蠻民畏懷,即令其兼轄尤便。詔從之。”即指其事。

當然,“詔從之”三個字看似容易,實則經過了朝堂諸公的反覆權衡,其中反對聲浪極大,這是一定的。等真的詔下建漳州時,已經是垂拱二年(686年)的事了。雖然耽擱瞭如此之久,朝廷依然對他表示了足夠的信任,“進(陳元光)懷化大將軍,世守刺史,自別駕以下得自闢置。元光復疏,山林無賢,而部曲子弟馬仁等多幹略,請授為司馬等職。詔從之(《史傳三編》)。”非但為陳元光本人加官進爵、賜建府第,而且准許他自置官吏,另外跟著陳家轉戰四方的子弟也等到了敕封,以示恩寵。

府第落成那一刻,陳元光再次揮毫賦詩:

泉潮天萬里,一鎮屹天中。

筮宅龍鍾地,承恩燕翼宮。

環堂巍嶽秀,帶礪大江雄。

輪奐雲霄望,晶華日月通。

凌煙喬木茂,獻寶介圭崇。

昆俊歌常棣,民和教即戎。

盤庚遷美土,陶侃效兼庸。

設醴延張老,開軒禮呂蒙。

無孤南國仰,庶補聖皇功。

此詩亦見於《全唐詩》,詩中提到的燕翼宮,現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又稱開漳祖廟,在今雲霄縣;大江,即漳水。

"

封神知識點:陳氏傳奇(終) 文/王事情


本篇的緣起是因為《封神演義》中陳塘關這個地名的來源,在太乙真人說四川話,哪吒該說哪裡話?可能河南話,更可能是胡建話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個從來沒有人說過的地方,以為它也許來自於福建長樂的陳塘港。要說陳塘港就必須說到福建的陳姓族人。

陳氏在福建乃是大姓,有“林陳半天下”的說法(林氏為另一大姓)。地名是人起的,有人才有地名,因而可以肯定,全省凡是帶陳的地名,幾乎都必然和陳氏有關。陳塘、陳塘關即其產物。

然而無論陳氏還是林氏,其實都來自漢人衣冠,這個故事與歷史上一場中原浩劫有莫大關係,那便是慘痛的五胡亂華時期。陳氏入閩——乃至於更廣闊的八姓入閩,都始自此時。明朝弘治年間的《八閩通志·序》以史詩般的筆觸記敘了:

自漢武徙其民於江淮間,永嘉板蕩,乃有衣冠而南,王氏割據復有元從而南,及宋氏都杭,諸名家又益南矣:華俗由是而丕變。自八姓入閩之後,而人才漸有,然猶不樂內仕。至常袞興學,而文物乃多;宋治休明,而名賢遂輩出矣,人物於是為極盛。

所謂入閩八姓,是指林、陳、黃、鄭、詹、邱、何、胡。不難發現,至今流傳在福建當地的俗語“林陳半天下,黃鄭排滿街”正是前面四姓。學者尹全海先生在朱維幹(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史稿》)、葛劍雄(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兩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八姓入閩”是移民傳說,不是移民史實。本篇無意於辨析傳說與史實——況且在下也根本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而是就目前能夠找到的相關古籍資料,還原其中一位陳姓先祖的光輝事蹟。

那就是開漳聖王陳元光!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聖王像

一、天下陳氏出潁川

據說有文字記載的陳氏入閩大始祖為陳潤。據福建陳氏網介紹:

陳潤,字文蒨,乃漢太尉陳實第五世裔孫,仕晉。永嘉二年(308年),以中原板蕩,由河南固始縣避亂入閩,娶妻林氏,生子二。曾撰有《閩中革寓記》,成為有文字記述陳氏早期入閩開基初祖。

按,史籍中並無陳潤入閩的記載,能找到的同名者是一位唐朝詩人。革寓二字也不知何義,目前找不到《閩中革寓記》這篇文章。陳潤娶妻正好是林氏之女,算是陳、林兩家最早的姻眷結合,但是也太巧了。因而個人的意見是,這段記載為陳氏後人有針對性的偽託。此外據《陳書·高祖本紀》,陳霸先為東漢名士陳寔(即漢太尉陳實)第十五世孫,陳朝世系表可以上溯十一世至陳實玄孫(四世孫)陳準;而陳潤好巧不巧為陳實第五世孫,這意味著兩人都是一個祖先。

陳潤的嫡裔稱為潤公-邁公派(邁為陳邁,陳潤第十二世孫),此外還有四大主要脈派: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南院南朝-義門(即義門陳氏分莊後裔)、貢川四派。無獨有偶,每派的先祖,都能不約而同的追溯到陳實這個源頭。

陳實世居潁川,在《後漢書》中有傳,為一時名士。今日福建陳氏皆自認陳實子孫,故有“天下陳氏出潁川”的說法。

將軍派的陳元光,即大名鼎鼎的開漳聖王,其廟宇遍佈閩南、臺灣及東南亞一帶,祭祀之盛,不亞佛道廟觀。在史冊上,他一生的功績乃在“開漳”二字,而在今日看來,他的主要功績還在於繁衍了福建數百萬陳氏子孫。

而公允地說,陳元光的地位是隨著後世需要而被逐漸拔高的,最終追封為王則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了。真正在史料中,則只有隻言片語。然而就是這隻言片語,也能大致還原那些金戈鐵馬、那些無悔人生!

宋呂璹(shú)有一首《威惠廟》:

當年平賊立殊勳,

時不旌賢事忍聞?

唐史無人修列傳,

漳江有廟祀將軍。

確實,陳元光在將星如雲、沒有滅國之功都不好意思拿出說的《唐書》中,確實沒有列傳,但那只是唐初猛人太多,而且他的功勞主要在嶺表,而不是他能力不夠。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開漳祖廟

二、歲月靜好

電影《一代宗師》中葉問有句臺詞: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話,我四十歲之前都是春天。

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時任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的陳元光上表,當回憶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時,說道:

臣以衝幼,出自書生,迨及童年,濫膺首選。未及干戈,守至懦至弱之質;惟知飽暖,無曰區曰處之能。《請建州縣表》

陳元光,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幼年讀書,精通六藝,曾奪得科場第一。家境優渥,性格懦弱,符合典型的父輩廕庇下的世家少年子形象,不曾握刀殺敵,也沒有統籌管理的能力。據順治《光州志·人物考》說,“(陳元光)年甫十二三,領光州鄉薦第一,遂從其父領將兵五十八姓以戍閩。”可見在十三歲之前,陳元光一直都堪稱少年不識愁滋味,吟詩作對、射箭習禮儀,也許還飛鷹走馬,但大多數時候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年方十三,應鄉試一舉奪魁。按正常的故事情節,接下來就該準備會試、暢想殿試,若得天佑,說不定能追平初唐四傑的王勃(王勃十六歲即應幽素科進士及第)的紀錄。

就在陳元光與家人分享他的喜悅的時候,一片又一片告急文書雪花般飛進了大唐的統治中樞長安。

總章二年己巳,泉潮間諸蠻獠嘯亂……高宗敕(陳政,陳元光之父)進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掛印綬節鉞,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將自副將許天正以下二十三員。《平和侯卿陳氏族譜·一世祖行狀》(下簡稱《行狀》)

總章是唐高宗年號,二年為669年,泉潮是指今泉州、潮州一帶,蠻獠是今天的畲族祖先。後面的不用翻譯了,都知道。總之,十三歲的陳元光就此與父親及將士們一起踏上了征程。他們出發的地點正是固始,軍隊規模共3600人,有58姓,都是來自光州固始的子弟。於路艱難自不必說,而想必十三歲的陳元光也確實體會到了現在流行的那句話:

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你在負重前行!

從此再無書生陳元光,而只有鐵血將士陳元光了!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陳元光劇照

三、金戈鐵馬

隋末盜賊蜂起,自劉武周而下四十有九處。唐太宗漸次芟夷,獨閩、廣間猶有遺孽。嗣聖元年,徐敬業起兵維揚,潮、梅間又有樑感者為之羽翼。朝廷遣玉鈐衛大將軍樑郡公李孝逸提三十萬眾以破之,而樑感之徒尚在也。陳元光父子奉命討賊,興建營屯,掃除凶醜,方數千裡間無桴鼓之警。又為之立郡縣,置社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捐軀隕命而後已。

上述文字引自《八閩通志·卷86》拾遺“漳州府”條。說的是隋末天下大亂,閩、廣亦亂,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潮州梅州一帶的樑感為其羽翼,先有李孝逸提大軍掃蕩而未盡,至陳元光父子時才徹底平定閩廣之亂。將這片地域重新納入朝廷統治後,在當地立郡縣、置社稷,其中艱難一言難盡,以至不惜生死的地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八字出自《左傳》,篳路是荊柴做的木車,藍縷即襤褸,指破衣衫。當年的楚國先民,著破衣而拉柴車,墾殖山林,創建了楚國,積極進取、至死不屈,這是楚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此處用來形容陳元光父子,是非常高的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各條文獻間的時間常有錯訛,嗣聖元年是684年,陳元光父子入閩在這個時間點之後,起碼是685~690年間的事,而上面說的是總章二年(669年),兩者有20年左右的時間差。而《讀史方輿紀要》又說,“(漳州)州境自隋以來,地荒人稀,未沾王化。儀鳳三年,寇陳謙等連結諸蠻,侵軼潮州,翊府左郎將陳元光討平之。始開屯列戍於漳水北,且耕且守。尋請於泉、潮間建一州,以抗嶺表。”則陳氏入閩又是儀鳳三年(678年)的事。清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又說“神陳元光,唐永隆初,以鷹揚將軍隨父政戌閩,鎮漳州”,這個時間又變成了永隆年間(680~681年)。

總之就是時間怎麼都對不上,但這些材料相印證,應該能證明陳元光平定樑感、陳謙等當是確切之事。

而接下來我們可以發現,這支軍隊在福建的平叛並不順利。

首先是戰事不利,亟急援軍。《行狀》說陳政入閩後,“府兵五千,而寇戎數萬,自惟以寡伐眾,乃奏請援兵”。這個也正常,大軍一至,便群雄束手的傳奇畢竟只能發生在一代名將身上。陳政雖是大將,但並非名將,太宗、高宗朝的超級名將乃是李靖、李績、蘇定方這些人;一流名將是李孝恭、秦瓊、尉遲恭、侯君集、薛仁貴這些人;在這些將星輝映之下,高侃、張士貴等猛人都只能列入一般名將之列。而不管怎麼排,都不可能有陳政的位置。因而“漢軍方至,毋敢動,動則滅國”的傳奇不可能發生在閩南的山水間,有的只是反覆參詳的行軍方略、犬牙交錯的勢力分佈,以及陷入包圍的絕望、突出重圍的艱辛和百戰沙場的鐵血,當然,還有失敗。

接著是親人病死。據《行狀》言,朝廷得訊後,立即“命二兄敷、敏領兵南下,咸亨元年奉母同行,至浙江山不幸二兄俱故,諸孫淪亡。府君往迎其母,葬其二兄暨諸孫於浦城”。陳政的兩個兄弟陳敷、陳敏奉命領兵馳援,遂舉族南下,帶著老母親及陳氏子弟,行至浙江江山縣,二兄及其子孫不幸病故,陳政率軍迎之,葬之於浦城。其母名曰魏氏老夫人,足智多謀,頗能服眾,代陳政籌劃,戰事得到了大大的推進,然而不久亦病死,《全唐詩》中收有陳元光作之《太母魏氏半徑題石》,中有“系牒公侯裔,懸弧將相兒。清貞蜚簡籍,規範肅門楣。萬里提兵路,三年報母慈。劍埋龍守壤,石臥虎司碑”之句,說的正是這段史實。

最後連摯愛的父親也離他而去。上述所引諸書中皆有陳元光在“父薨,代領其眾”的記載,陳政死於儀鳳二年(677年),若按總章二年入閩計算,此為平叛第八年,可見戰事之不順。而在此之前,昔日入閩的3600個固始子弟,又走了多少呢?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陳元光劇照

四、無悔人生

嘗有言,破而後立;

又有言,天欲與之,必先取之;

據說上天如果要給我們某些饋贈,就非將我們逼到山窮水盡之時不可。

一個個至愛親朋離陳元光而去,他此時滿打滿算也不過才21歲,我們不知道他是如何挺過了這段艱苦歲月,史籍上雖然只留下了“代領其眾”幾個字,但毫無疑問,那一定是經過了無數個失眠的夜晚、慘淡的思念、絕望的沉淪……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他才終於站了起來,重新為了國家也為了陳氏而戰!

這一戰,才戰出個千古流傳的開漳聖王來!

平亂

父卒,代領其眾,防廣寇。陳謙連結諸蠻攻陷潮陽,守帥不能制,元光以輕騎討平之。永隆二年(681年),盜起攻南海邊郡,元光提兵入潮,伐山開道,潛襲寇壘,俘獲萬計。嶺表悉平,還軍於漳。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史傳三編》

陳元光重新振作後,領軍作戰。四年之間,先平陳謙,再平南海盜,兩戰皆勝。這兩戰應該打得極其漂亮,基本上殲滅了閩廣一帶的反叛主力;正因贏得漂亮,因而影響力也極大,諸州縣、大山之中的蠻獠大概都遞了降表,這也標誌著這場為時十二年(669~681年)的平叛以唐軍的勝利而告終。

陳元光家世累為戰將,祖父陳克耕為中郎將,父親陳政平叛福建,這種家世遺傳使他一旦被逼到了那一步就能夠立即適應的軍事素養;而從一個殘酷的角度講,這場“蠻獠嘯亂”和親人相繼過世的現實,又為他走上前臺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隨父九年的征戰經歷,使他積累了巨大的軍功和資質,從而在父親死後能夠順利掌軍。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陳元光飛速成長了起來,站在家族幾代巨人的肩膀上,一旦擁有實踐其治軍安民思想的平臺,就能迅速證明父輩的蔭庇並沒有白費苦功。

所以,一切都是最殘酷而又最好的安排。

《全唐詩》中收有陳元光所作一詩,所寫正是平潮寇後抒懷,喜悅之狀、雄威之勢,溢於言表。:

抱磴從天上,驅車返嶺東。

氣昂無醜虜,策妙詘群雄。

飛絮隨風散,餘氛向日鎔。

長戈收百甲,聚騎破千重。

落劍惟戎首,遊繩系脅從。

四野無堅壁,群生未化融。

龍湖膏澤下,早晚遍枯窮。

開漳

上引《史傳三編》末說陳元光“還軍於漳”,此指漳水,其來源有兩個說法。

一說是陳政親自命名。他屯軍雲霄,見南北兩溪清濁匯合如紋章,指著江面對將士們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就稱此江名為漳江。這是《雲霄廳志》裡的說法。另一說是其母魏氏夫人捧清水而飲,深情地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因而改名。

兩年之後,永淳二年(683年)八月一日,陳元光正式上表,請建漳州:

竊以臣鎮地曰安仁,誠為治教之邦。江臨漳水,實乃建名之本。如蒙乞敕,定名號而復入職方,建治所而注頒官吏,治循往古之良規,誠為救時之急務。秦越百家,愈無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臣謬居外鎮,忝在封疆,所得事宜合奏,謹具厥由,伏候敕旨。《請建州縣表》

其時福建本稱七閩之地,其名來源於《周禮·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漳州立,遂稱八閩。《漳州府志》說,“唐陳元光疏請七閩增為八,建一州泉、潮間,以控嶺表,委刺史領其事。朝議以遐僻之地,萬一遣官不諳土俗,民反受其殃。元光父子久牧茲土,蠻民畏懷,即令其兼轄尤便。詔從之。”即指其事。

當然,“詔從之”三個字看似容易,實則經過了朝堂諸公的反覆權衡,其中反對聲浪極大,這是一定的。等真的詔下建漳州時,已經是垂拱二年(686年)的事了。雖然耽擱瞭如此之久,朝廷依然對他表示了足夠的信任,“進(陳元光)懷化大將軍,世守刺史,自別駕以下得自闢置。元光復疏,山林無賢,而部曲子弟馬仁等多幹略,請授為司馬等職。詔從之(《史傳三編》)。”非但為陳元光本人加官進爵、賜建府第,而且准許他自置官吏,另外跟著陳家轉戰四方的子弟也等到了敕封,以示恩寵。

府第落成那一刻,陳元光再次揮毫賦詩:

泉潮天萬里,一鎮屹天中。

筮宅龍鍾地,承恩燕翼宮。

環堂巍嶽秀,帶礪大江雄。

輪奐雲霄望,晶華日月通。

凌煙喬木茂,獻寶介圭崇。

昆俊歌常棣,民和教即戎。

盤庚遷美土,陶侃效兼庸。

設醴延張老,開軒禮呂蒙。

無孤南國仰,庶補聖皇功。

此詩亦見於《全唐詩》,詩中提到的燕翼宮,現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又稱開漳祖廟,在今雲霄縣;大江,即漳水。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今日漳州

治理

按理說此時陳元光已功成名就,剩下的日子就是躺在功勞薄上享福就行了。可他並沒有那麼做,因為接下來還有更多挑戰等著他。

那就是最迫切的,如何治理漳州?

馬仁等人因陳元光請功,而被朝廷授予官職,而說到底這也是陳氏的恩惠,豈能不感激用命。於是陳元光:

乃率仁等剪荊棘,開邨落,收散亡,營農積粟,興建陶冶,通商惠工,奏立行臺於四境,不時巡邏。由是北距泉、建,南逾潮、廣,東接島嶼,西抵防撫,方數千裡無桴鼔之聲。《史傳三編》

加粗的32個字,就是陳元光如何治理漳州的方法。

垂拱四年(688年)六月二十九日,陳元光又上《漳州刺史謝表》,向朝廷剖白自己“重修前志,再礪干戈”之意:

繼當恪守詔條,徽庸俊義,平均徭賦,示以義方,教以孝悌;傳清靜以臨民,守無私以奉國。

他是這麼想的,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1、調整武風傳家的策略

上馬治軍,下馬安民,想想容易做起來難。陳氏以武傳家,三代武勳卓著。陳元光既有武勳,又曾應試奪魁,這使他成為了允文允武的集合體。漳州建立之後,打打殺殺的事少了,但治境安民的事多了,再來以前那一套肯定不行。這時候就需要及時調整策略,他在給兒子陳珦的詩中明確提出了“載筆沿儒習, 持弓纘祖風”的家訓。

在《山遊懷古》中更用了《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施政主張和措施,所謂“仲由剛協力,曾點志同時”,在這一章中,孔子令三個弟子言志,曾晳(即曾點)說出了千古名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句話實質說的是仁政,以及表明他要以儒家思想來治理漳州的決心。

2、興辦學校,建立職方

永淳二年陳元光上表中有這麼一段:

竊惟兵革徒威於外,禮讓乃格其心。揆茲陋俗,良由職方久廢,學校不興……誅之則不可勝誅,徙之則難以屢徙。倘欲生全,幾置刑措,其本則在創州縣,其要則在興庠序。蓋倫理講則風俗自爾漸孚,治法彰則民心自知感激。

他覺得徒示兵威,只能暫時威懾住這些化外之民,朝廷要殺,那將殺不勝殺;要遷走(漢武帝對付山越、甌越,用過這法子),則遷不勝遷。惟一的治標又治本之法,乃是教化這些人知道“禮讓”。而要以禮教民,則必須建立統治機構(職方)、興辦學校,也就是創立州縣、興辦庠序(即學校)。什麼是倫理?天地君親師是天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為人倫,忠孝悌忍信、仁義禮智讓,都是倫理。此外要彰治法,就必須有暴力機器,不然“不時巡邏”只是一句空話。而這一切,只有建立統治機構才能推行。

"

封神知識點:陳氏傳奇(終) 文/王事情


本篇的緣起是因為《封神演義》中陳塘關這個地名的來源,在太乙真人說四川話,哪吒該說哪裡話?可能河南話,更可能是胡建話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個從來沒有人說過的地方,以為它也許來自於福建長樂的陳塘港。要說陳塘港就必須說到福建的陳姓族人。

陳氏在福建乃是大姓,有“林陳半天下”的說法(林氏為另一大姓)。地名是人起的,有人才有地名,因而可以肯定,全省凡是帶陳的地名,幾乎都必然和陳氏有關。陳塘、陳塘關即其產物。

然而無論陳氏還是林氏,其實都來自漢人衣冠,這個故事與歷史上一場中原浩劫有莫大關係,那便是慘痛的五胡亂華時期。陳氏入閩——乃至於更廣闊的八姓入閩,都始自此時。明朝弘治年間的《八閩通志·序》以史詩般的筆觸記敘了:

自漢武徙其民於江淮間,永嘉板蕩,乃有衣冠而南,王氏割據復有元從而南,及宋氏都杭,諸名家又益南矣:華俗由是而丕變。自八姓入閩之後,而人才漸有,然猶不樂內仕。至常袞興學,而文物乃多;宋治休明,而名賢遂輩出矣,人物於是為極盛。

所謂入閩八姓,是指林、陳、黃、鄭、詹、邱、何、胡。不難發現,至今流傳在福建當地的俗語“林陳半天下,黃鄭排滿街”正是前面四姓。學者尹全海先生在朱維幹(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史稿》)、葛劍雄(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兩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八姓入閩”是移民傳說,不是移民史實。本篇無意於辨析傳說與史實——況且在下也根本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而是就目前能夠找到的相關古籍資料,還原其中一位陳姓先祖的光輝事蹟。

那就是開漳聖王陳元光!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聖王像

一、天下陳氏出潁川

據說有文字記載的陳氏入閩大始祖為陳潤。據福建陳氏網介紹:

陳潤,字文蒨,乃漢太尉陳實第五世裔孫,仕晉。永嘉二年(308年),以中原板蕩,由河南固始縣避亂入閩,娶妻林氏,生子二。曾撰有《閩中革寓記》,成為有文字記述陳氏早期入閩開基初祖。

按,史籍中並無陳潤入閩的記載,能找到的同名者是一位唐朝詩人。革寓二字也不知何義,目前找不到《閩中革寓記》這篇文章。陳潤娶妻正好是林氏之女,算是陳、林兩家最早的姻眷結合,但是也太巧了。因而個人的意見是,這段記載為陳氏後人有針對性的偽託。此外據《陳書·高祖本紀》,陳霸先為東漢名士陳寔(即漢太尉陳實)第十五世孫,陳朝世系表可以上溯十一世至陳實玄孫(四世孫)陳準;而陳潤好巧不巧為陳實第五世孫,這意味著兩人都是一個祖先。

陳潤的嫡裔稱為潤公-邁公派(邁為陳邁,陳潤第十二世孫),此外還有四大主要脈派: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南院南朝-義門(即義門陳氏分莊後裔)、貢川四派。無獨有偶,每派的先祖,都能不約而同的追溯到陳實這個源頭。

陳實世居潁川,在《後漢書》中有傳,為一時名士。今日福建陳氏皆自認陳實子孫,故有“天下陳氏出潁川”的說法。

將軍派的陳元光,即大名鼎鼎的開漳聖王,其廟宇遍佈閩南、臺灣及東南亞一帶,祭祀之盛,不亞佛道廟觀。在史冊上,他一生的功績乃在“開漳”二字,而在今日看來,他的主要功績還在於繁衍了福建數百萬陳氏子孫。

而公允地說,陳元光的地位是隨著後世需要而被逐漸拔高的,最終追封為王則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了。真正在史料中,則只有隻言片語。然而就是這隻言片語,也能大致還原那些金戈鐵馬、那些無悔人生!

宋呂璹(shú)有一首《威惠廟》:

當年平賊立殊勳,

時不旌賢事忍聞?

唐史無人修列傳,

漳江有廟祀將軍。

確實,陳元光在將星如雲、沒有滅國之功都不好意思拿出說的《唐書》中,確實沒有列傳,但那只是唐初猛人太多,而且他的功勞主要在嶺表,而不是他能力不夠。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開漳祖廟

二、歲月靜好

電影《一代宗師》中葉問有句臺詞: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話,我四十歲之前都是春天。

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時任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的陳元光上表,當回憶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時,說道:

臣以衝幼,出自書生,迨及童年,濫膺首選。未及干戈,守至懦至弱之質;惟知飽暖,無曰區曰處之能。《請建州縣表》

陳元光,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幼年讀書,精通六藝,曾奪得科場第一。家境優渥,性格懦弱,符合典型的父輩廕庇下的世家少年子形象,不曾握刀殺敵,也沒有統籌管理的能力。據順治《光州志·人物考》說,“(陳元光)年甫十二三,領光州鄉薦第一,遂從其父領將兵五十八姓以戍閩。”可見在十三歲之前,陳元光一直都堪稱少年不識愁滋味,吟詩作對、射箭習禮儀,也許還飛鷹走馬,但大多數時候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年方十三,應鄉試一舉奪魁。按正常的故事情節,接下來就該準備會試、暢想殿試,若得天佑,說不定能追平初唐四傑的王勃(王勃十六歲即應幽素科進士及第)的紀錄。

就在陳元光與家人分享他的喜悅的時候,一片又一片告急文書雪花般飛進了大唐的統治中樞長安。

總章二年己巳,泉潮間諸蠻獠嘯亂……高宗敕(陳政,陳元光之父)進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掛印綬節鉞,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將自副將許天正以下二十三員。《平和侯卿陳氏族譜·一世祖行狀》(下簡稱《行狀》)

總章是唐高宗年號,二年為669年,泉潮是指今泉州、潮州一帶,蠻獠是今天的畲族祖先。後面的不用翻譯了,都知道。總之,十三歲的陳元光就此與父親及將士們一起踏上了征程。他們出發的地點正是固始,軍隊規模共3600人,有58姓,都是來自光州固始的子弟。於路艱難自不必說,而想必十三歲的陳元光也確實體會到了現在流行的那句話:

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你在負重前行!

從此再無書生陳元光,而只有鐵血將士陳元光了!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陳元光劇照

三、金戈鐵馬

隋末盜賊蜂起,自劉武周而下四十有九處。唐太宗漸次芟夷,獨閩、廣間猶有遺孽。嗣聖元年,徐敬業起兵維揚,潮、梅間又有樑感者為之羽翼。朝廷遣玉鈐衛大將軍樑郡公李孝逸提三十萬眾以破之,而樑感之徒尚在也。陳元光父子奉命討賊,興建營屯,掃除凶醜,方數千裡間無桴鼓之警。又為之立郡縣,置社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捐軀隕命而後已。

上述文字引自《八閩通志·卷86》拾遺“漳州府”條。說的是隋末天下大亂,閩、廣亦亂,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潮州梅州一帶的樑感為其羽翼,先有李孝逸提大軍掃蕩而未盡,至陳元光父子時才徹底平定閩廣之亂。將這片地域重新納入朝廷統治後,在當地立郡縣、置社稷,其中艱難一言難盡,以至不惜生死的地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八字出自《左傳》,篳路是荊柴做的木車,藍縷即襤褸,指破衣衫。當年的楚國先民,著破衣而拉柴車,墾殖山林,創建了楚國,積極進取、至死不屈,這是楚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此處用來形容陳元光父子,是非常高的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各條文獻間的時間常有錯訛,嗣聖元年是684年,陳元光父子入閩在這個時間點之後,起碼是685~690年間的事,而上面說的是總章二年(669年),兩者有20年左右的時間差。而《讀史方輿紀要》又說,“(漳州)州境自隋以來,地荒人稀,未沾王化。儀鳳三年,寇陳謙等連結諸蠻,侵軼潮州,翊府左郎將陳元光討平之。始開屯列戍於漳水北,且耕且守。尋請於泉、潮間建一州,以抗嶺表。”則陳氏入閩又是儀鳳三年(678年)的事。清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又說“神陳元光,唐永隆初,以鷹揚將軍隨父政戌閩,鎮漳州”,這個時間又變成了永隆年間(680~681年)。

總之就是時間怎麼都對不上,但這些材料相印證,應該能證明陳元光平定樑感、陳謙等當是確切之事。

而接下來我們可以發現,這支軍隊在福建的平叛並不順利。

首先是戰事不利,亟急援軍。《行狀》說陳政入閩後,“府兵五千,而寇戎數萬,自惟以寡伐眾,乃奏請援兵”。這個也正常,大軍一至,便群雄束手的傳奇畢竟只能發生在一代名將身上。陳政雖是大將,但並非名將,太宗、高宗朝的超級名將乃是李靖、李績、蘇定方這些人;一流名將是李孝恭、秦瓊、尉遲恭、侯君集、薛仁貴這些人;在這些將星輝映之下,高侃、張士貴等猛人都只能列入一般名將之列。而不管怎麼排,都不可能有陳政的位置。因而“漢軍方至,毋敢動,動則滅國”的傳奇不可能發生在閩南的山水間,有的只是反覆參詳的行軍方略、犬牙交錯的勢力分佈,以及陷入包圍的絕望、突出重圍的艱辛和百戰沙場的鐵血,當然,還有失敗。

接著是親人病死。據《行狀》言,朝廷得訊後,立即“命二兄敷、敏領兵南下,咸亨元年奉母同行,至浙江山不幸二兄俱故,諸孫淪亡。府君往迎其母,葬其二兄暨諸孫於浦城”。陳政的兩個兄弟陳敷、陳敏奉命領兵馳援,遂舉族南下,帶著老母親及陳氏子弟,行至浙江江山縣,二兄及其子孫不幸病故,陳政率軍迎之,葬之於浦城。其母名曰魏氏老夫人,足智多謀,頗能服眾,代陳政籌劃,戰事得到了大大的推進,然而不久亦病死,《全唐詩》中收有陳元光作之《太母魏氏半徑題石》,中有“系牒公侯裔,懸弧將相兒。清貞蜚簡籍,規範肅門楣。萬里提兵路,三年報母慈。劍埋龍守壤,石臥虎司碑”之句,說的正是這段史實。

最後連摯愛的父親也離他而去。上述所引諸書中皆有陳元光在“父薨,代領其眾”的記載,陳政死於儀鳳二年(677年),若按總章二年入閩計算,此為平叛第八年,可見戰事之不順。而在此之前,昔日入閩的3600個固始子弟,又走了多少呢?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陳元光劇照

四、無悔人生

嘗有言,破而後立;

又有言,天欲與之,必先取之;

據說上天如果要給我們某些饋贈,就非將我們逼到山窮水盡之時不可。

一個個至愛親朋離陳元光而去,他此時滿打滿算也不過才21歲,我們不知道他是如何挺過了這段艱苦歲月,史籍上雖然只留下了“代領其眾”幾個字,但毫無疑問,那一定是經過了無數個失眠的夜晚、慘淡的思念、絕望的沉淪……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他才終於站了起來,重新為了國家也為了陳氏而戰!

這一戰,才戰出個千古流傳的開漳聖王來!

平亂

父卒,代領其眾,防廣寇。陳謙連結諸蠻攻陷潮陽,守帥不能制,元光以輕騎討平之。永隆二年(681年),盜起攻南海邊郡,元光提兵入潮,伐山開道,潛襲寇壘,俘獲萬計。嶺表悉平,還軍於漳。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史傳三編》

陳元光重新振作後,領軍作戰。四年之間,先平陳謙,再平南海盜,兩戰皆勝。這兩戰應該打得極其漂亮,基本上殲滅了閩廣一帶的反叛主力;正因贏得漂亮,因而影響力也極大,諸州縣、大山之中的蠻獠大概都遞了降表,這也標誌著這場為時十二年(669~681年)的平叛以唐軍的勝利而告終。

陳元光家世累為戰將,祖父陳克耕為中郎將,父親陳政平叛福建,這種家世遺傳使他一旦被逼到了那一步就能夠立即適應的軍事素養;而從一個殘酷的角度講,這場“蠻獠嘯亂”和親人相繼過世的現實,又為他走上前臺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隨父九年的征戰經歷,使他積累了巨大的軍功和資質,從而在父親死後能夠順利掌軍。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陳元光飛速成長了起來,站在家族幾代巨人的肩膀上,一旦擁有實踐其治軍安民思想的平臺,就能迅速證明父輩的蔭庇並沒有白費苦功。

所以,一切都是最殘酷而又最好的安排。

《全唐詩》中收有陳元光所作一詩,所寫正是平潮寇後抒懷,喜悅之狀、雄威之勢,溢於言表。:

抱磴從天上,驅車返嶺東。

氣昂無醜虜,策妙詘群雄。

飛絮隨風散,餘氛向日鎔。

長戈收百甲,聚騎破千重。

落劍惟戎首,遊繩系脅從。

四野無堅壁,群生未化融。

龍湖膏澤下,早晚遍枯窮。

開漳

上引《史傳三編》末說陳元光“還軍於漳”,此指漳水,其來源有兩個說法。

一說是陳政親自命名。他屯軍雲霄,見南北兩溪清濁匯合如紋章,指著江面對將士們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就稱此江名為漳江。這是《雲霄廳志》裡的說法。另一說是其母魏氏夫人捧清水而飲,深情地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因而改名。

兩年之後,永淳二年(683年)八月一日,陳元光正式上表,請建漳州:

竊以臣鎮地曰安仁,誠為治教之邦。江臨漳水,實乃建名之本。如蒙乞敕,定名號而復入職方,建治所而注頒官吏,治循往古之良規,誠為救時之急務。秦越百家,愈無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臣謬居外鎮,忝在封疆,所得事宜合奏,謹具厥由,伏候敕旨。《請建州縣表》

其時福建本稱七閩之地,其名來源於《周禮·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漳州立,遂稱八閩。《漳州府志》說,“唐陳元光疏請七閩增為八,建一州泉、潮間,以控嶺表,委刺史領其事。朝議以遐僻之地,萬一遣官不諳土俗,民反受其殃。元光父子久牧茲土,蠻民畏懷,即令其兼轄尤便。詔從之。”即指其事。

當然,“詔從之”三個字看似容易,實則經過了朝堂諸公的反覆權衡,其中反對聲浪極大,這是一定的。等真的詔下建漳州時,已經是垂拱二年(686年)的事了。雖然耽擱瞭如此之久,朝廷依然對他表示了足夠的信任,“進(陳元光)懷化大將軍,世守刺史,自別駕以下得自闢置。元光復疏,山林無賢,而部曲子弟馬仁等多幹略,請授為司馬等職。詔從之(《史傳三編》)。”非但為陳元光本人加官進爵、賜建府第,而且准許他自置官吏,另外跟著陳家轉戰四方的子弟也等到了敕封,以示恩寵。

府第落成那一刻,陳元光再次揮毫賦詩:

泉潮天萬里,一鎮屹天中。

筮宅龍鍾地,承恩燕翼宮。

環堂巍嶽秀,帶礪大江雄。

輪奐雲霄望,晶華日月通。

凌煙喬木茂,獻寶介圭崇。

昆俊歌常棣,民和教即戎。

盤庚遷美土,陶侃效兼庸。

設醴延張老,開軒禮呂蒙。

無孤南國仰,庶補聖皇功。

此詩亦見於《全唐詩》,詩中提到的燕翼宮,現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又稱開漳祖廟,在今雲霄縣;大江,即漳水。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今日漳州

治理

按理說此時陳元光已功成名就,剩下的日子就是躺在功勞薄上享福就行了。可他並沒有那麼做,因為接下來還有更多挑戰等著他。

那就是最迫切的,如何治理漳州?

馬仁等人因陳元光請功,而被朝廷授予官職,而說到底這也是陳氏的恩惠,豈能不感激用命。於是陳元光:

乃率仁等剪荊棘,開邨落,收散亡,營農積粟,興建陶冶,通商惠工,奏立行臺於四境,不時巡邏。由是北距泉、建,南逾潮、廣,東接島嶼,西抵防撫,方數千裡無桴鼔之聲。《史傳三編》

加粗的32個字,就是陳元光如何治理漳州的方法。

垂拱四年(688年)六月二十九日,陳元光又上《漳州刺史謝表》,向朝廷剖白自己“重修前志,再礪干戈”之意:

繼當恪守詔條,徽庸俊義,平均徭賦,示以義方,教以孝悌;傳清靜以臨民,守無私以奉國。

他是這麼想的,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1、調整武風傳家的策略

上馬治軍,下馬安民,想想容易做起來難。陳氏以武傳家,三代武勳卓著。陳元光既有武勳,又曾應試奪魁,這使他成為了允文允武的集合體。漳州建立之後,打打殺殺的事少了,但治境安民的事多了,再來以前那一套肯定不行。這時候就需要及時調整策略,他在給兒子陳珦的詩中明確提出了“載筆沿儒習, 持弓纘祖風”的家訓。

在《山遊懷古》中更用了《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施政主張和措施,所謂“仲由剛協力,曾點志同時”,在這一章中,孔子令三個弟子言志,曾晳(即曾點)說出了千古名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句話實質說的是仁政,以及表明他要以儒家思想來治理漳州的決心。

2、興辦學校,建立職方

永淳二年陳元光上表中有這麼一段:

竊惟兵革徒威於外,禮讓乃格其心。揆茲陋俗,良由職方久廢,學校不興……誅之則不可勝誅,徙之則難以屢徙。倘欲生全,幾置刑措,其本則在創州縣,其要則在興庠序。蓋倫理講則風俗自爾漸孚,治法彰則民心自知感激。

他覺得徒示兵威,只能暫時威懾住這些化外之民,朝廷要殺,那將殺不勝殺;要遷走(漢武帝對付山越、甌越,用過這法子),則遷不勝遷。惟一的治標又治本之法,乃是教化這些人知道“禮讓”。而要以禮教民,則必須建立統治機構(職方)、興辦學校,也就是創立州縣、興辦庠序(即學校)。什麼是倫理?天地君親師是天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為人倫,忠孝悌忍信、仁義禮智讓,都是倫理。此外要彰治法,就必須有暴力機器,不然“不時巡邏”只是一句空話。而這一切,只有建立統治機構才能推行。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決意入閩

3、紮根漳州

然而單有上述兩點,並不足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漳州之患。歷史上人亡政息或人走茶涼的教訓實在太多,那時蠻獠再來,一把火焚燬官府、燒掉學校,又將一個清平府治變為窮山惡水之地。

因而真正的治理之道,其實只有兩個字:

別走。

惟有這樣,才能夠避免人亡政息或人走茶涼。唐廷令他“世守刺史”,僅僅是在宏觀上命令陳氏不走。陳元光需要做的,就是融入漳州的山山水水、乃至福建的山山水水,十世以至百世,並把他的家訓和政訓傳承下去。

與蠻獠通婚、結婚生子是讓人紮根下來的最好辦法。

這就是陳元光在《候夜行師七唱·其二》詩中句子,也是最終極的解決辦法:

男生女長通蕃息,五十八氏交為婚。

令軍中五十八姓子弟交互婚配,繁衍後代。當這些後人蕃息到一個臨界點時,自然會走出去,走進漳州和福建的山山水水,與少數民族兄弟姐妹通婚,漸漸開啟一場民族大融合的進程。到那時候,就是真正的“山獠化縞民”,使令人頭疼的蠻獠嘯亂,變成天朝治下的百姓。

這個抉擇是犧牲巨大的,因為它意味著這支軍隊所有人的故鄉——固始,再也回不去了!

而它又是偉大的,只因這一個決定,陳元光及將軍派的後人至今在福建、臺灣及海內外已達幾百萬之巨!

據統計,排在福建省前10位的大姓分別是:陳、林、黃、張、吳、李、王、鄭、劉、楊,這十大姓已佔全省人口的54%,這才不愧是真正的“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

"

封神知識點:陳氏傳奇(終) 文/王事情


本篇的緣起是因為《封神演義》中陳塘關這個地名的來源,在太乙真人說四川話,哪吒該說哪裡話?可能河南話,更可能是胡建話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個從來沒有人說過的地方,以為它也許來自於福建長樂的陳塘港。要說陳塘港就必須說到福建的陳姓族人。

陳氏在福建乃是大姓,有“林陳半天下”的說法(林氏為另一大姓)。地名是人起的,有人才有地名,因而可以肯定,全省凡是帶陳的地名,幾乎都必然和陳氏有關。陳塘、陳塘關即其產物。

然而無論陳氏還是林氏,其實都來自漢人衣冠,這個故事與歷史上一場中原浩劫有莫大關係,那便是慘痛的五胡亂華時期。陳氏入閩——乃至於更廣闊的八姓入閩,都始自此時。明朝弘治年間的《八閩通志·序》以史詩般的筆觸記敘了:

自漢武徙其民於江淮間,永嘉板蕩,乃有衣冠而南,王氏割據復有元從而南,及宋氏都杭,諸名家又益南矣:華俗由是而丕變。自八姓入閩之後,而人才漸有,然猶不樂內仕。至常袞興學,而文物乃多;宋治休明,而名賢遂輩出矣,人物於是為極盛。

所謂入閩八姓,是指林、陳、黃、鄭、詹、邱、何、胡。不難發現,至今流傳在福建當地的俗語“林陳半天下,黃鄭排滿街”正是前面四姓。學者尹全海先生在朱維幹(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史稿》)、葛劍雄(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兩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八姓入閩”是移民傳說,不是移民史實。本篇無意於辨析傳說與史實——況且在下也根本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而是就目前能夠找到的相關古籍資料,還原其中一位陳姓先祖的光輝事蹟。

那就是開漳聖王陳元光!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聖王像

一、天下陳氏出潁川

據說有文字記載的陳氏入閩大始祖為陳潤。據福建陳氏網介紹:

陳潤,字文蒨,乃漢太尉陳實第五世裔孫,仕晉。永嘉二年(308年),以中原板蕩,由河南固始縣避亂入閩,娶妻林氏,生子二。曾撰有《閩中革寓記》,成為有文字記述陳氏早期入閩開基初祖。

按,史籍中並無陳潤入閩的記載,能找到的同名者是一位唐朝詩人。革寓二字也不知何義,目前找不到《閩中革寓記》這篇文章。陳潤娶妻正好是林氏之女,算是陳、林兩家最早的姻眷結合,但是也太巧了。因而個人的意見是,這段記載為陳氏後人有針對性的偽託。此外據《陳書·高祖本紀》,陳霸先為東漢名士陳寔(即漢太尉陳實)第十五世孫,陳朝世系表可以上溯十一世至陳實玄孫(四世孫)陳準;而陳潤好巧不巧為陳實第五世孫,這意味著兩人都是一個祖先。

陳潤的嫡裔稱為潤公-邁公派(邁為陳邁,陳潤第十二世孫),此外還有四大主要脈派: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南院南朝-義門(即義門陳氏分莊後裔)、貢川四派。無獨有偶,每派的先祖,都能不約而同的追溯到陳實這個源頭。

陳實世居潁川,在《後漢書》中有傳,為一時名士。今日福建陳氏皆自認陳實子孫,故有“天下陳氏出潁川”的說法。

將軍派的陳元光,即大名鼎鼎的開漳聖王,其廟宇遍佈閩南、臺灣及東南亞一帶,祭祀之盛,不亞佛道廟觀。在史冊上,他一生的功績乃在“開漳”二字,而在今日看來,他的主要功績還在於繁衍了福建數百萬陳氏子孫。

而公允地說,陳元光的地位是隨著後世需要而被逐漸拔高的,最終追封為王則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了。真正在史料中,則只有隻言片語。然而就是這隻言片語,也能大致還原那些金戈鐵馬、那些無悔人生!

宋呂璹(shú)有一首《威惠廟》:

當年平賊立殊勳,

時不旌賢事忍聞?

唐史無人修列傳,

漳江有廟祀將軍。

確實,陳元光在將星如雲、沒有滅國之功都不好意思拿出說的《唐書》中,確實沒有列傳,但那只是唐初猛人太多,而且他的功勞主要在嶺表,而不是他能力不夠。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開漳祖廟

二、歲月靜好

電影《一代宗師》中葉問有句臺詞: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話,我四十歲之前都是春天。

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時任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的陳元光上表,當回憶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時,說道:

臣以衝幼,出自書生,迨及童年,濫膺首選。未及干戈,守至懦至弱之質;惟知飽暖,無曰區曰處之能。《請建州縣表》

陳元光,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幼年讀書,精通六藝,曾奪得科場第一。家境優渥,性格懦弱,符合典型的父輩廕庇下的世家少年子形象,不曾握刀殺敵,也沒有統籌管理的能力。據順治《光州志·人物考》說,“(陳元光)年甫十二三,領光州鄉薦第一,遂從其父領將兵五十八姓以戍閩。”可見在十三歲之前,陳元光一直都堪稱少年不識愁滋味,吟詩作對、射箭習禮儀,也許還飛鷹走馬,但大多數時候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年方十三,應鄉試一舉奪魁。按正常的故事情節,接下來就該準備會試、暢想殿試,若得天佑,說不定能追平初唐四傑的王勃(王勃十六歲即應幽素科進士及第)的紀錄。

就在陳元光與家人分享他的喜悅的時候,一片又一片告急文書雪花般飛進了大唐的統治中樞長安。

總章二年己巳,泉潮間諸蠻獠嘯亂……高宗敕(陳政,陳元光之父)進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掛印綬節鉞,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將自副將許天正以下二十三員。《平和侯卿陳氏族譜·一世祖行狀》(下簡稱《行狀》)

總章是唐高宗年號,二年為669年,泉潮是指今泉州、潮州一帶,蠻獠是今天的畲族祖先。後面的不用翻譯了,都知道。總之,十三歲的陳元光就此與父親及將士們一起踏上了征程。他們出發的地點正是固始,軍隊規模共3600人,有58姓,都是來自光州固始的子弟。於路艱難自不必說,而想必十三歲的陳元光也確實體會到了現在流行的那句話:

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你在負重前行!

從此再無書生陳元光,而只有鐵血將士陳元光了!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陳元光劇照

三、金戈鐵馬

隋末盜賊蜂起,自劉武周而下四十有九處。唐太宗漸次芟夷,獨閩、廣間猶有遺孽。嗣聖元年,徐敬業起兵維揚,潮、梅間又有樑感者為之羽翼。朝廷遣玉鈐衛大將軍樑郡公李孝逸提三十萬眾以破之,而樑感之徒尚在也。陳元光父子奉命討賊,興建營屯,掃除凶醜,方數千裡間無桴鼓之警。又為之立郡縣,置社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捐軀隕命而後已。

上述文字引自《八閩通志·卷86》拾遺“漳州府”條。說的是隋末天下大亂,閩、廣亦亂,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潮州梅州一帶的樑感為其羽翼,先有李孝逸提大軍掃蕩而未盡,至陳元光父子時才徹底平定閩廣之亂。將這片地域重新納入朝廷統治後,在當地立郡縣、置社稷,其中艱難一言難盡,以至不惜生死的地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八字出自《左傳》,篳路是荊柴做的木車,藍縷即襤褸,指破衣衫。當年的楚國先民,著破衣而拉柴車,墾殖山林,創建了楚國,積極進取、至死不屈,這是楚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此處用來形容陳元光父子,是非常高的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各條文獻間的時間常有錯訛,嗣聖元年是684年,陳元光父子入閩在這個時間點之後,起碼是685~690年間的事,而上面說的是總章二年(669年),兩者有20年左右的時間差。而《讀史方輿紀要》又說,“(漳州)州境自隋以來,地荒人稀,未沾王化。儀鳳三年,寇陳謙等連結諸蠻,侵軼潮州,翊府左郎將陳元光討平之。始開屯列戍於漳水北,且耕且守。尋請於泉、潮間建一州,以抗嶺表。”則陳氏入閩又是儀鳳三年(678年)的事。清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又說“神陳元光,唐永隆初,以鷹揚將軍隨父政戌閩,鎮漳州”,這個時間又變成了永隆年間(680~681年)。

總之就是時間怎麼都對不上,但這些材料相印證,應該能證明陳元光平定樑感、陳謙等當是確切之事。

而接下來我們可以發現,這支軍隊在福建的平叛並不順利。

首先是戰事不利,亟急援軍。《行狀》說陳政入閩後,“府兵五千,而寇戎數萬,自惟以寡伐眾,乃奏請援兵”。這個也正常,大軍一至,便群雄束手的傳奇畢竟只能發生在一代名將身上。陳政雖是大將,但並非名將,太宗、高宗朝的超級名將乃是李靖、李績、蘇定方這些人;一流名將是李孝恭、秦瓊、尉遲恭、侯君集、薛仁貴這些人;在這些將星輝映之下,高侃、張士貴等猛人都只能列入一般名將之列。而不管怎麼排,都不可能有陳政的位置。因而“漢軍方至,毋敢動,動則滅國”的傳奇不可能發生在閩南的山水間,有的只是反覆參詳的行軍方略、犬牙交錯的勢力分佈,以及陷入包圍的絕望、突出重圍的艱辛和百戰沙場的鐵血,當然,還有失敗。

接著是親人病死。據《行狀》言,朝廷得訊後,立即“命二兄敷、敏領兵南下,咸亨元年奉母同行,至浙江山不幸二兄俱故,諸孫淪亡。府君往迎其母,葬其二兄暨諸孫於浦城”。陳政的兩個兄弟陳敷、陳敏奉命領兵馳援,遂舉族南下,帶著老母親及陳氏子弟,行至浙江江山縣,二兄及其子孫不幸病故,陳政率軍迎之,葬之於浦城。其母名曰魏氏老夫人,足智多謀,頗能服眾,代陳政籌劃,戰事得到了大大的推進,然而不久亦病死,《全唐詩》中收有陳元光作之《太母魏氏半徑題石》,中有“系牒公侯裔,懸弧將相兒。清貞蜚簡籍,規範肅門楣。萬里提兵路,三年報母慈。劍埋龍守壤,石臥虎司碑”之句,說的正是這段史實。

最後連摯愛的父親也離他而去。上述所引諸書中皆有陳元光在“父薨,代領其眾”的記載,陳政死於儀鳳二年(677年),若按總章二年入閩計算,此為平叛第八年,可見戰事之不順。而在此之前,昔日入閩的3600個固始子弟,又走了多少呢?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陳元光劇照

四、無悔人生

嘗有言,破而後立;

又有言,天欲與之,必先取之;

據說上天如果要給我們某些饋贈,就非將我們逼到山窮水盡之時不可。

一個個至愛親朋離陳元光而去,他此時滿打滿算也不過才21歲,我們不知道他是如何挺過了這段艱苦歲月,史籍上雖然只留下了“代領其眾”幾個字,但毫無疑問,那一定是經過了無數個失眠的夜晚、慘淡的思念、絕望的沉淪……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他才終於站了起來,重新為了國家也為了陳氏而戰!

這一戰,才戰出個千古流傳的開漳聖王來!

平亂

父卒,代領其眾,防廣寇。陳謙連結諸蠻攻陷潮陽,守帥不能制,元光以輕騎討平之。永隆二年(681年),盜起攻南海邊郡,元光提兵入潮,伐山開道,潛襲寇壘,俘獲萬計。嶺表悉平,還軍於漳。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史傳三編》

陳元光重新振作後,領軍作戰。四年之間,先平陳謙,再平南海盜,兩戰皆勝。這兩戰應該打得極其漂亮,基本上殲滅了閩廣一帶的反叛主力;正因贏得漂亮,因而影響力也極大,諸州縣、大山之中的蠻獠大概都遞了降表,這也標誌著這場為時十二年(669~681年)的平叛以唐軍的勝利而告終。

陳元光家世累為戰將,祖父陳克耕為中郎將,父親陳政平叛福建,這種家世遺傳使他一旦被逼到了那一步就能夠立即適應的軍事素養;而從一個殘酷的角度講,這場“蠻獠嘯亂”和親人相繼過世的現實,又為他走上前臺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隨父九年的征戰經歷,使他積累了巨大的軍功和資質,從而在父親死後能夠順利掌軍。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陳元光飛速成長了起來,站在家族幾代巨人的肩膀上,一旦擁有實踐其治軍安民思想的平臺,就能迅速證明父輩的蔭庇並沒有白費苦功。

所以,一切都是最殘酷而又最好的安排。

《全唐詩》中收有陳元光所作一詩,所寫正是平潮寇後抒懷,喜悅之狀、雄威之勢,溢於言表。:

抱磴從天上,驅車返嶺東。

氣昂無醜虜,策妙詘群雄。

飛絮隨風散,餘氛向日鎔。

長戈收百甲,聚騎破千重。

落劍惟戎首,遊繩系脅從。

四野無堅壁,群生未化融。

龍湖膏澤下,早晚遍枯窮。

開漳

上引《史傳三編》末說陳元光“還軍於漳”,此指漳水,其來源有兩個說法。

一說是陳政親自命名。他屯軍雲霄,見南北兩溪清濁匯合如紋章,指著江面對將士們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就稱此江名為漳江。這是《雲霄廳志》裡的說法。另一說是其母魏氏夫人捧清水而飲,深情地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因而改名。

兩年之後,永淳二年(683年)八月一日,陳元光正式上表,請建漳州:

竊以臣鎮地曰安仁,誠為治教之邦。江臨漳水,實乃建名之本。如蒙乞敕,定名號而復入職方,建治所而注頒官吏,治循往古之良規,誠為救時之急務。秦越百家,愈無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臣謬居外鎮,忝在封疆,所得事宜合奏,謹具厥由,伏候敕旨。《請建州縣表》

其時福建本稱七閩之地,其名來源於《周禮·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漳州立,遂稱八閩。《漳州府志》說,“唐陳元光疏請七閩增為八,建一州泉、潮間,以控嶺表,委刺史領其事。朝議以遐僻之地,萬一遣官不諳土俗,民反受其殃。元光父子久牧茲土,蠻民畏懷,即令其兼轄尤便。詔從之。”即指其事。

當然,“詔從之”三個字看似容易,實則經過了朝堂諸公的反覆權衡,其中反對聲浪極大,這是一定的。等真的詔下建漳州時,已經是垂拱二年(686年)的事了。雖然耽擱瞭如此之久,朝廷依然對他表示了足夠的信任,“進(陳元光)懷化大將軍,世守刺史,自別駕以下得自闢置。元光復疏,山林無賢,而部曲子弟馬仁等多幹略,請授為司馬等職。詔從之(《史傳三編》)。”非但為陳元光本人加官進爵、賜建府第,而且准許他自置官吏,另外跟著陳家轉戰四方的子弟也等到了敕封,以示恩寵。

府第落成那一刻,陳元光再次揮毫賦詩:

泉潮天萬里,一鎮屹天中。

筮宅龍鍾地,承恩燕翼宮。

環堂巍嶽秀,帶礪大江雄。

輪奐雲霄望,晶華日月通。

凌煙喬木茂,獻寶介圭崇。

昆俊歌常棣,民和教即戎。

盤庚遷美土,陶侃效兼庸。

設醴延張老,開軒禮呂蒙。

無孤南國仰,庶補聖皇功。

此詩亦見於《全唐詩》,詩中提到的燕翼宮,現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又稱開漳祖廟,在今雲霄縣;大江,即漳水。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今日漳州

治理

按理說此時陳元光已功成名就,剩下的日子就是躺在功勞薄上享福就行了。可他並沒有那麼做,因為接下來還有更多挑戰等著他。

那就是最迫切的,如何治理漳州?

馬仁等人因陳元光請功,而被朝廷授予官職,而說到底這也是陳氏的恩惠,豈能不感激用命。於是陳元光:

乃率仁等剪荊棘,開邨落,收散亡,營農積粟,興建陶冶,通商惠工,奏立行臺於四境,不時巡邏。由是北距泉、建,南逾潮、廣,東接島嶼,西抵防撫,方數千裡無桴鼔之聲。《史傳三編》

加粗的32個字,就是陳元光如何治理漳州的方法。

垂拱四年(688年)六月二十九日,陳元光又上《漳州刺史謝表》,向朝廷剖白自己“重修前志,再礪干戈”之意:

繼當恪守詔條,徽庸俊義,平均徭賦,示以義方,教以孝悌;傳清靜以臨民,守無私以奉國。

他是這麼想的,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1、調整武風傳家的策略

上馬治軍,下馬安民,想想容易做起來難。陳氏以武傳家,三代武勳卓著。陳元光既有武勳,又曾應試奪魁,這使他成為了允文允武的集合體。漳州建立之後,打打殺殺的事少了,但治境安民的事多了,再來以前那一套肯定不行。這時候就需要及時調整策略,他在給兒子陳珦的詩中明確提出了“載筆沿儒習, 持弓纘祖風”的家訓。

在《山遊懷古》中更用了《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施政主張和措施,所謂“仲由剛協力,曾點志同時”,在這一章中,孔子令三個弟子言志,曾晳(即曾點)說出了千古名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句話實質說的是仁政,以及表明他要以儒家思想來治理漳州的決心。

2、興辦學校,建立職方

永淳二年陳元光上表中有這麼一段:

竊惟兵革徒威於外,禮讓乃格其心。揆茲陋俗,良由職方久廢,學校不興……誅之則不可勝誅,徙之則難以屢徙。倘欲生全,幾置刑措,其本則在創州縣,其要則在興庠序。蓋倫理講則風俗自爾漸孚,治法彰則民心自知感激。

他覺得徒示兵威,只能暫時威懾住這些化外之民,朝廷要殺,那將殺不勝殺;要遷走(漢武帝對付山越、甌越,用過這法子),則遷不勝遷。惟一的治標又治本之法,乃是教化這些人知道“禮讓”。而要以禮教民,則必須建立統治機構(職方)、興辦學校,也就是創立州縣、興辦庠序(即學校)。什麼是倫理?天地君親師是天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為人倫,忠孝悌忍信、仁義禮智讓,都是倫理。此外要彰治法,就必須有暴力機器,不然“不時巡邏”只是一句空話。而這一切,只有建立統治機構才能推行。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決意入閩

3、紮根漳州

然而單有上述兩點,並不足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漳州之患。歷史上人亡政息或人走茶涼的教訓實在太多,那時蠻獠再來,一把火焚燬官府、燒掉學校,又將一個清平府治變為窮山惡水之地。

因而真正的治理之道,其實只有兩個字:

別走。

惟有這樣,才能夠避免人亡政息或人走茶涼。唐廷令他“世守刺史”,僅僅是在宏觀上命令陳氏不走。陳元光需要做的,就是融入漳州的山山水水、乃至福建的山山水水,十世以至百世,並把他的家訓和政訓傳承下去。

與蠻獠通婚、結婚生子是讓人紮根下來的最好辦法。

這就是陳元光在《候夜行師七唱·其二》詩中句子,也是最終極的解決辦法:

男生女長通蕃息,五十八氏交為婚。

令軍中五十八姓子弟交互婚配,繁衍後代。當這些後人蕃息到一個臨界點時,自然會走出去,走進漳州和福建的山山水水,與少數民族兄弟姐妹通婚,漸漸開啟一場民族大融合的進程。到那時候,就是真正的“山獠化縞民”,使令人頭疼的蠻獠嘯亂,變成天朝治下的百姓。

這個抉擇是犧牲巨大的,因為它意味著這支軍隊所有人的故鄉——固始,再也回不去了!

而它又是偉大的,只因這一個決定,陳元光及將軍派的後人至今在福建、臺灣及海內外已達幾百萬之巨!

據統計,排在福建省前10位的大姓分別是:陳、林、黃、張、吳、李、王、鄭、劉、楊,這十大姓已佔全省人口的54%,這才不愧是真正的“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

罹難

陳元光結局甚為可惜,據《史傳三編》:

已而蠻冦復起於潮,潛抵嶽山。元光帥輕騎討之,援兵後至,為賊將藍奉高所刃而卒。時景雲二年(711年)也。

享年54歲。

這一年,離他隨父入閩過去41年,離他開府治漳過去25年。

歷朝歷代感其大功,均有追封,最終被清朝封為開漳聖王,也稱為“威惠王”,因此其府第燕翼宮有王府之稱。從前陳元光葬父於雲霄山,望氣者指其葬處有王氣,元光怕朝廷猜忌,急忙遷墳而去。而事隔千年,他終於成了王,可見這世間的事兜兜轉轉,是他的終究也沒跑掉。

"

封神知識點:陳氏傳奇(終) 文/王事情


本篇的緣起是因為《封神演義》中陳塘關這個地名的來源,在太乙真人說四川話,哪吒該說哪裡話?可能河南話,更可能是胡建話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個從來沒有人說過的地方,以為它也許來自於福建長樂的陳塘港。要說陳塘港就必須說到福建的陳姓族人。

陳氏在福建乃是大姓,有“林陳半天下”的說法(林氏為另一大姓)。地名是人起的,有人才有地名,因而可以肯定,全省凡是帶陳的地名,幾乎都必然和陳氏有關。陳塘、陳塘關即其產物。

然而無論陳氏還是林氏,其實都來自漢人衣冠,這個故事與歷史上一場中原浩劫有莫大關係,那便是慘痛的五胡亂華時期。陳氏入閩——乃至於更廣闊的八姓入閩,都始自此時。明朝弘治年間的《八閩通志·序》以史詩般的筆觸記敘了:

自漢武徙其民於江淮間,永嘉板蕩,乃有衣冠而南,王氏割據復有元從而南,及宋氏都杭,諸名家又益南矣:華俗由是而丕變。自八姓入閩之後,而人才漸有,然猶不樂內仕。至常袞興學,而文物乃多;宋治休明,而名賢遂輩出矣,人物於是為極盛。

所謂入閩八姓,是指林、陳、黃、鄭、詹、邱、何、胡。不難發現,至今流傳在福建當地的俗語“林陳半天下,黃鄭排滿街”正是前面四姓。學者尹全海先生在朱維幹(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史稿》)、葛劍雄(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兩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八姓入閩”是移民傳說,不是移民史實。本篇無意於辨析傳說與史實——況且在下也根本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而是就目前能夠找到的相關古籍資料,還原其中一位陳姓先祖的光輝事蹟。

那就是開漳聖王陳元光!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聖王像

一、天下陳氏出潁川

據說有文字記載的陳氏入閩大始祖為陳潤。據福建陳氏網介紹:

陳潤,字文蒨,乃漢太尉陳實第五世裔孫,仕晉。永嘉二年(308年),以中原板蕩,由河南固始縣避亂入閩,娶妻林氏,生子二。曾撰有《閩中革寓記》,成為有文字記述陳氏早期入閩開基初祖。

按,史籍中並無陳潤入閩的記載,能找到的同名者是一位唐朝詩人。革寓二字也不知何義,目前找不到《閩中革寓記》這篇文章。陳潤娶妻正好是林氏之女,算是陳、林兩家最早的姻眷結合,但是也太巧了。因而個人的意見是,這段記載為陳氏後人有針對性的偽託。此外據《陳書·高祖本紀》,陳霸先為東漢名士陳寔(即漢太尉陳實)第十五世孫,陳朝世系表可以上溯十一世至陳實玄孫(四世孫)陳準;而陳潤好巧不巧為陳實第五世孫,這意味著兩人都是一個祖先。

陳潤的嫡裔稱為潤公-邁公派(邁為陳邁,陳潤第十二世孫),此外還有四大主要脈派: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南院南朝-義門(即義門陳氏分莊後裔)、貢川四派。無獨有偶,每派的先祖,都能不約而同的追溯到陳實這個源頭。

陳實世居潁川,在《後漢書》中有傳,為一時名士。今日福建陳氏皆自認陳實子孫,故有“天下陳氏出潁川”的說法。

將軍派的陳元光,即大名鼎鼎的開漳聖王,其廟宇遍佈閩南、臺灣及東南亞一帶,祭祀之盛,不亞佛道廟觀。在史冊上,他一生的功績乃在“開漳”二字,而在今日看來,他的主要功績還在於繁衍了福建數百萬陳氏子孫。

而公允地說,陳元光的地位是隨著後世需要而被逐漸拔高的,最終追封為王則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了。真正在史料中,則只有隻言片語。然而就是這隻言片語,也能大致還原那些金戈鐵馬、那些無悔人生!

宋呂璹(shú)有一首《威惠廟》:

當年平賊立殊勳,

時不旌賢事忍聞?

唐史無人修列傳,

漳江有廟祀將軍。

確實,陳元光在將星如雲、沒有滅國之功都不好意思拿出說的《唐書》中,確實沒有列傳,但那只是唐初猛人太多,而且他的功勞主要在嶺表,而不是他能力不夠。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開漳祖廟

二、歲月靜好

電影《一代宗師》中葉問有句臺詞: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話,我四十歲之前都是春天。

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時任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的陳元光上表,當回憶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時,說道:

臣以衝幼,出自書生,迨及童年,濫膺首選。未及干戈,守至懦至弱之質;惟知飽暖,無曰區曰處之能。《請建州縣表》

陳元光,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幼年讀書,精通六藝,曾奪得科場第一。家境優渥,性格懦弱,符合典型的父輩廕庇下的世家少年子形象,不曾握刀殺敵,也沒有統籌管理的能力。據順治《光州志·人物考》說,“(陳元光)年甫十二三,領光州鄉薦第一,遂從其父領將兵五十八姓以戍閩。”可見在十三歲之前,陳元光一直都堪稱少年不識愁滋味,吟詩作對、射箭習禮儀,也許還飛鷹走馬,但大多數時候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年方十三,應鄉試一舉奪魁。按正常的故事情節,接下來就該準備會試、暢想殿試,若得天佑,說不定能追平初唐四傑的王勃(王勃十六歲即應幽素科進士及第)的紀錄。

就在陳元光與家人分享他的喜悅的時候,一片又一片告急文書雪花般飛進了大唐的統治中樞長安。

總章二年己巳,泉潮間諸蠻獠嘯亂……高宗敕(陳政,陳元光之父)進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掛印綬節鉞,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將自副將許天正以下二十三員。《平和侯卿陳氏族譜·一世祖行狀》(下簡稱《行狀》)

總章是唐高宗年號,二年為669年,泉潮是指今泉州、潮州一帶,蠻獠是今天的畲族祖先。後面的不用翻譯了,都知道。總之,十三歲的陳元光就此與父親及將士們一起踏上了征程。他們出發的地點正是固始,軍隊規模共3600人,有58姓,都是來自光州固始的子弟。於路艱難自不必說,而想必十三歲的陳元光也確實體會到了現在流行的那句話:

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你在負重前行!

從此再無書生陳元光,而只有鐵血將士陳元光了!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陳元光劇照

三、金戈鐵馬

隋末盜賊蜂起,自劉武周而下四十有九處。唐太宗漸次芟夷,獨閩、廣間猶有遺孽。嗣聖元年,徐敬業起兵維揚,潮、梅間又有樑感者為之羽翼。朝廷遣玉鈐衛大將軍樑郡公李孝逸提三十萬眾以破之,而樑感之徒尚在也。陳元光父子奉命討賊,興建營屯,掃除凶醜,方數千裡間無桴鼓之警。又為之立郡縣,置社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捐軀隕命而後已。

上述文字引自《八閩通志·卷86》拾遺“漳州府”條。說的是隋末天下大亂,閩、廣亦亂,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潮州梅州一帶的樑感為其羽翼,先有李孝逸提大軍掃蕩而未盡,至陳元光父子時才徹底平定閩廣之亂。將這片地域重新納入朝廷統治後,在當地立郡縣、置社稷,其中艱難一言難盡,以至不惜生死的地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八字出自《左傳》,篳路是荊柴做的木車,藍縷即襤褸,指破衣衫。當年的楚國先民,著破衣而拉柴車,墾殖山林,創建了楚國,積極進取、至死不屈,這是楚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此處用來形容陳元光父子,是非常高的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各條文獻間的時間常有錯訛,嗣聖元年是684年,陳元光父子入閩在這個時間點之後,起碼是685~690年間的事,而上面說的是總章二年(669年),兩者有20年左右的時間差。而《讀史方輿紀要》又說,“(漳州)州境自隋以來,地荒人稀,未沾王化。儀鳳三年,寇陳謙等連結諸蠻,侵軼潮州,翊府左郎將陳元光討平之。始開屯列戍於漳水北,且耕且守。尋請於泉、潮間建一州,以抗嶺表。”則陳氏入閩又是儀鳳三年(678年)的事。清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又說“神陳元光,唐永隆初,以鷹揚將軍隨父政戌閩,鎮漳州”,這個時間又變成了永隆年間(680~681年)。

總之就是時間怎麼都對不上,但這些材料相印證,應該能證明陳元光平定樑感、陳謙等當是確切之事。

而接下來我們可以發現,這支軍隊在福建的平叛並不順利。

首先是戰事不利,亟急援軍。《行狀》說陳政入閩後,“府兵五千,而寇戎數萬,自惟以寡伐眾,乃奏請援兵”。這個也正常,大軍一至,便群雄束手的傳奇畢竟只能發生在一代名將身上。陳政雖是大將,但並非名將,太宗、高宗朝的超級名將乃是李靖、李績、蘇定方這些人;一流名將是李孝恭、秦瓊、尉遲恭、侯君集、薛仁貴這些人;在這些將星輝映之下,高侃、張士貴等猛人都只能列入一般名將之列。而不管怎麼排,都不可能有陳政的位置。因而“漢軍方至,毋敢動,動則滅國”的傳奇不可能發生在閩南的山水間,有的只是反覆參詳的行軍方略、犬牙交錯的勢力分佈,以及陷入包圍的絕望、突出重圍的艱辛和百戰沙場的鐵血,當然,還有失敗。

接著是親人病死。據《行狀》言,朝廷得訊後,立即“命二兄敷、敏領兵南下,咸亨元年奉母同行,至浙江山不幸二兄俱故,諸孫淪亡。府君往迎其母,葬其二兄暨諸孫於浦城”。陳政的兩個兄弟陳敷、陳敏奉命領兵馳援,遂舉族南下,帶著老母親及陳氏子弟,行至浙江江山縣,二兄及其子孫不幸病故,陳政率軍迎之,葬之於浦城。其母名曰魏氏老夫人,足智多謀,頗能服眾,代陳政籌劃,戰事得到了大大的推進,然而不久亦病死,《全唐詩》中收有陳元光作之《太母魏氏半徑題石》,中有“系牒公侯裔,懸弧將相兒。清貞蜚簡籍,規範肅門楣。萬里提兵路,三年報母慈。劍埋龍守壤,石臥虎司碑”之句,說的正是這段史實。

最後連摯愛的父親也離他而去。上述所引諸書中皆有陳元光在“父薨,代領其眾”的記載,陳政死於儀鳳二年(677年),若按總章二年入閩計算,此為平叛第八年,可見戰事之不順。而在此之前,昔日入閩的3600個固始子弟,又走了多少呢?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陳元光劇照

四、無悔人生

嘗有言,破而後立;

又有言,天欲與之,必先取之;

據說上天如果要給我們某些饋贈,就非將我們逼到山窮水盡之時不可。

一個個至愛親朋離陳元光而去,他此時滿打滿算也不過才21歲,我們不知道他是如何挺過了這段艱苦歲月,史籍上雖然只留下了“代領其眾”幾個字,但毫無疑問,那一定是經過了無數個失眠的夜晚、慘淡的思念、絕望的沉淪……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他才終於站了起來,重新為了國家也為了陳氏而戰!

這一戰,才戰出個千古流傳的開漳聖王來!

平亂

父卒,代領其眾,防廣寇。陳謙連結諸蠻攻陷潮陽,守帥不能制,元光以輕騎討平之。永隆二年(681年),盜起攻南海邊郡,元光提兵入潮,伐山開道,潛襲寇壘,俘獲萬計。嶺表悉平,還軍於漳。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史傳三編》

陳元光重新振作後,領軍作戰。四年之間,先平陳謙,再平南海盜,兩戰皆勝。這兩戰應該打得極其漂亮,基本上殲滅了閩廣一帶的反叛主力;正因贏得漂亮,因而影響力也極大,諸州縣、大山之中的蠻獠大概都遞了降表,這也標誌著這場為時十二年(669~681年)的平叛以唐軍的勝利而告終。

陳元光家世累為戰將,祖父陳克耕為中郎將,父親陳政平叛福建,這種家世遺傳使他一旦被逼到了那一步就能夠立即適應的軍事素養;而從一個殘酷的角度講,這場“蠻獠嘯亂”和親人相繼過世的現實,又為他走上前臺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隨父九年的征戰經歷,使他積累了巨大的軍功和資質,從而在父親死後能夠順利掌軍。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陳元光飛速成長了起來,站在家族幾代巨人的肩膀上,一旦擁有實踐其治軍安民思想的平臺,就能迅速證明父輩的蔭庇並沒有白費苦功。

所以,一切都是最殘酷而又最好的安排。

《全唐詩》中收有陳元光所作一詩,所寫正是平潮寇後抒懷,喜悅之狀、雄威之勢,溢於言表。:

抱磴從天上,驅車返嶺東。

氣昂無醜虜,策妙詘群雄。

飛絮隨風散,餘氛向日鎔。

長戈收百甲,聚騎破千重。

落劍惟戎首,遊繩系脅從。

四野無堅壁,群生未化融。

龍湖膏澤下,早晚遍枯窮。

開漳

上引《史傳三編》末說陳元光“還軍於漳”,此指漳水,其來源有兩個說法。

一說是陳政親自命名。他屯軍雲霄,見南北兩溪清濁匯合如紋章,指著江面對將士們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就稱此江名為漳江。這是《雲霄廳志》裡的說法。另一說是其母魏氏夫人捧清水而飲,深情地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因而改名。

兩年之後,永淳二年(683年)八月一日,陳元光正式上表,請建漳州:

竊以臣鎮地曰安仁,誠為治教之邦。江臨漳水,實乃建名之本。如蒙乞敕,定名號而復入職方,建治所而注頒官吏,治循往古之良規,誠為救時之急務。秦越百家,愈無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臣謬居外鎮,忝在封疆,所得事宜合奏,謹具厥由,伏候敕旨。《請建州縣表》

其時福建本稱七閩之地,其名來源於《周禮·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漳州立,遂稱八閩。《漳州府志》說,“唐陳元光疏請七閩增為八,建一州泉、潮間,以控嶺表,委刺史領其事。朝議以遐僻之地,萬一遣官不諳土俗,民反受其殃。元光父子久牧茲土,蠻民畏懷,即令其兼轄尤便。詔從之。”即指其事。

當然,“詔從之”三個字看似容易,實則經過了朝堂諸公的反覆權衡,其中反對聲浪極大,這是一定的。等真的詔下建漳州時,已經是垂拱二年(686年)的事了。雖然耽擱瞭如此之久,朝廷依然對他表示了足夠的信任,“進(陳元光)懷化大將軍,世守刺史,自別駕以下得自闢置。元光復疏,山林無賢,而部曲子弟馬仁等多幹略,請授為司馬等職。詔從之(《史傳三編》)。”非但為陳元光本人加官進爵、賜建府第,而且准許他自置官吏,另外跟著陳家轉戰四方的子弟也等到了敕封,以示恩寵。

府第落成那一刻,陳元光再次揮毫賦詩:

泉潮天萬里,一鎮屹天中。

筮宅龍鍾地,承恩燕翼宮。

環堂巍嶽秀,帶礪大江雄。

輪奐雲霄望,晶華日月通。

凌煙喬木茂,獻寶介圭崇。

昆俊歌常棣,民和教即戎。

盤庚遷美土,陶侃效兼庸。

設醴延張老,開軒禮呂蒙。

無孤南國仰,庶補聖皇功。

此詩亦見於《全唐詩》,詩中提到的燕翼宮,現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又稱開漳祖廟,在今雲霄縣;大江,即漳水。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今日漳州

治理

按理說此時陳元光已功成名就,剩下的日子就是躺在功勞薄上享福就行了。可他並沒有那麼做,因為接下來還有更多挑戰等著他。

那就是最迫切的,如何治理漳州?

馬仁等人因陳元光請功,而被朝廷授予官職,而說到底這也是陳氏的恩惠,豈能不感激用命。於是陳元光:

乃率仁等剪荊棘,開邨落,收散亡,營農積粟,興建陶冶,通商惠工,奏立行臺於四境,不時巡邏。由是北距泉、建,南逾潮、廣,東接島嶼,西抵防撫,方數千裡無桴鼔之聲。《史傳三編》

加粗的32個字,就是陳元光如何治理漳州的方法。

垂拱四年(688年)六月二十九日,陳元光又上《漳州刺史謝表》,向朝廷剖白自己“重修前志,再礪干戈”之意:

繼當恪守詔條,徽庸俊義,平均徭賦,示以義方,教以孝悌;傳清靜以臨民,守無私以奉國。

他是這麼想的,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1、調整武風傳家的策略

上馬治軍,下馬安民,想想容易做起來難。陳氏以武傳家,三代武勳卓著。陳元光既有武勳,又曾應試奪魁,這使他成為了允文允武的集合體。漳州建立之後,打打殺殺的事少了,但治境安民的事多了,再來以前那一套肯定不行。這時候就需要及時調整策略,他在給兒子陳珦的詩中明確提出了“載筆沿儒習, 持弓纘祖風”的家訓。

在《山遊懷古》中更用了《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施政主張和措施,所謂“仲由剛協力,曾點志同時”,在這一章中,孔子令三個弟子言志,曾晳(即曾點)說出了千古名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句話實質說的是仁政,以及表明他要以儒家思想來治理漳州的決心。

2、興辦學校,建立職方

永淳二年陳元光上表中有這麼一段:

竊惟兵革徒威於外,禮讓乃格其心。揆茲陋俗,良由職方久廢,學校不興……誅之則不可勝誅,徙之則難以屢徙。倘欲生全,幾置刑措,其本則在創州縣,其要則在興庠序。蓋倫理講則風俗自爾漸孚,治法彰則民心自知感激。

他覺得徒示兵威,只能暫時威懾住這些化外之民,朝廷要殺,那將殺不勝殺;要遷走(漢武帝對付山越、甌越,用過這法子),則遷不勝遷。惟一的治標又治本之法,乃是教化這些人知道“禮讓”。而要以禮教民,則必須建立統治機構(職方)、興辦學校,也就是創立州縣、興辦庠序(即學校)。什麼是倫理?天地君親師是天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為人倫,忠孝悌忍信、仁義禮智讓,都是倫理。此外要彰治法,就必須有暴力機器,不然“不時巡邏”只是一句空話。而這一切,只有建立統治機構才能推行。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決意入閩

3、紮根漳州

然而單有上述兩點,並不足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漳州之患。歷史上人亡政息或人走茶涼的教訓實在太多,那時蠻獠再來,一把火焚燬官府、燒掉學校,又將一個清平府治變為窮山惡水之地。

因而真正的治理之道,其實只有兩個字:

別走。

惟有這樣,才能夠避免人亡政息或人走茶涼。唐廷令他“世守刺史”,僅僅是在宏觀上命令陳氏不走。陳元光需要做的,就是融入漳州的山山水水、乃至福建的山山水水,十世以至百世,並把他的家訓和政訓傳承下去。

與蠻獠通婚、結婚生子是讓人紮根下來的最好辦法。

這就是陳元光在《候夜行師七唱·其二》詩中句子,也是最終極的解決辦法:

男生女長通蕃息,五十八氏交為婚。

令軍中五十八姓子弟交互婚配,繁衍後代。當這些後人蕃息到一個臨界點時,自然會走出去,走進漳州和福建的山山水水,與少數民族兄弟姐妹通婚,漸漸開啟一場民族大融合的進程。到那時候,就是真正的“山獠化縞民”,使令人頭疼的蠻獠嘯亂,變成天朝治下的百姓。

這個抉擇是犧牲巨大的,因為它意味著這支軍隊所有人的故鄉——固始,再也回不去了!

而它又是偉大的,只因這一個決定,陳元光及將軍派的後人至今在福建、臺灣及海內外已達幾百萬之巨!

據統計,排在福建省前10位的大姓分別是:陳、林、黃、張、吳、李、王、鄭、劉、楊,這十大姓已佔全省人口的54%,這才不愧是真正的“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

罹難

陳元光結局甚為可惜,據《史傳三編》:

已而蠻冦復起於潮,潛抵嶽山。元光帥輕騎討之,援兵後至,為賊將藍奉高所刃而卒。時景雲二年(711年)也。

享年54歲。

這一年,離他隨父入閩過去41年,離他開府治漳過去25年。

歷朝歷代感其大功,均有追封,最終被清朝封為開漳聖王,也稱為“威惠王”,因此其府第燕翼宮有王府之稱。從前陳元光葬父於雲霄山,望氣者指其葬處有王氣,元光怕朝廷猜忌,急忙遷墳而去。而事隔千年,他終於成了王,可見這世間的事兜兜轉轉,是他的終究也沒跑掉。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將軍殞落

五、事情說

這只是我自無數資料中擷取的一些片段,還原的陳元光是個稱得上偉大的人。但這只是現在流傳的威惠王的形象,據學者考證,這些故事可能有很多偽託之處。

《朝野僉載》中有則陳元光酷暴的事:

周嶺南首陳元光設客,令一袍褲行酒。光怒,令曳出,遂殺之。須臾爛煮,以食諸客。後呈其二手,客懼,攫喉而吐。

這裡的陳元光凶狠嗜殺,可與翩翩儒將形象毫不沾邊,因而有學者懷疑陳氏可能跟固始毫無關係,而本來就是嶺南土著,清朝的《廣東通志》上就有“陳元光,揭陽人”的記載。然而這已不在本篇的討論之列。

可以確定的是:

無論陳元光的形象疊加了後人的多少想象和偽造,他的開漳之功都是真實存在的大功。收入《全唐文》的兩表(《請建州縣表》、《漳州刺史謝表》)絕無可能偽造,這兩張表堪稱嘔心瀝血,而且見識高遠、言詞切切,非一般人所能為。

認這樣的人作祖宗,只會讓後人與有榮焉。

PS:阿扁也是陳氏後人,只不知死後有臉見陳聖王否?

"

封神知識點:陳氏傳奇(終) 文/王事情


本篇的緣起是因為《封神演義》中陳塘關這個地名的來源,在太乙真人說四川話,哪吒該說哪裡話?可能河南話,更可能是胡建話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個從來沒有人說過的地方,以為它也許來自於福建長樂的陳塘港。要說陳塘港就必須說到福建的陳姓族人。

陳氏在福建乃是大姓,有“林陳半天下”的說法(林氏為另一大姓)。地名是人起的,有人才有地名,因而可以肯定,全省凡是帶陳的地名,幾乎都必然和陳氏有關。陳塘、陳塘關即其產物。

然而無論陳氏還是林氏,其實都來自漢人衣冠,這個故事與歷史上一場中原浩劫有莫大關係,那便是慘痛的五胡亂華時期。陳氏入閩——乃至於更廣闊的八姓入閩,都始自此時。明朝弘治年間的《八閩通志·序》以史詩般的筆觸記敘了:

自漢武徙其民於江淮間,永嘉板蕩,乃有衣冠而南,王氏割據復有元從而南,及宋氏都杭,諸名家又益南矣:華俗由是而丕變。自八姓入閩之後,而人才漸有,然猶不樂內仕。至常袞興學,而文物乃多;宋治休明,而名賢遂輩出矣,人物於是為極盛。

所謂入閩八姓,是指林、陳、黃、鄭、詹、邱、何、胡。不難發現,至今流傳在福建當地的俗語“林陳半天下,黃鄭排滿街”正是前面四姓。學者尹全海先生在朱維幹(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史稿》)、葛劍雄(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兩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八姓入閩”是移民傳說,不是移民史實。本篇無意於辨析傳說與史實——況且在下也根本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而是就目前能夠找到的相關古籍資料,還原其中一位陳姓先祖的光輝事蹟。

那就是開漳聖王陳元光!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聖王像

一、天下陳氏出潁川

據說有文字記載的陳氏入閩大始祖為陳潤。據福建陳氏網介紹:

陳潤,字文蒨,乃漢太尉陳實第五世裔孫,仕晉。永嘉二年(308年),以中原板蕩,由河南固始縣避亂入閩,娶妻林氏,生子二。曾撰有《閩中革寓記》,成為有文字記述陳氏早期入閩開基初祖。

按,史籍中並無陳潤入閩的記載,能找到的同名者是一位唐朝詩人。革寓二字也不知何義,目前找不到《閩中革寓記》這篇文章。陳潤娶妻正好是林氏之女,算是陳、林兩家最早的姻眷結合,但是也太巧了。因而個人的意見是,這段記載為陳氏後人有針對性的偽託。此外據《陳書·高祖本紀》,陳霸先為東漢名士陳寔(即漢太尉陳實)第十五世孫,陳朝世系表可以上溯十一世至陳實玄孫(四世孫)陳準;而陳潤好巧不巧為陳實第五世孫,這意味著兩人都是一個祖先。

陳潤的嫡裔稱為潤公-邁公派(邁為陳邁,陳潤第十二世孫),此外還有四大主要脈派: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南院南朝-義門(即義門陳氏分莊後裔)、貢川四派。無獨有偶,每派的先祖,都能不約而同的追溯到陳實這個源頭。

陳實世居潁川,在《後漢書》中有傳,為一時名士。今日福建陳氏皆自認陳實子孫,故有“天下陳氏出潁川”的說法。

將軍派的陳元光,即大名鼎鼎的開漳聖王,其廟宇遍佈閩南、臺灣及東南亞一帶,祭祀之盛,不亞佛道廟觀。在史冊上,他一生的功績乃在“開漳”二字,而在今日看來,他的主要功績還在於繁衍了福建數百萬陳氏子孫。

而公允地說,陳元光的地位是隨著後世需要而被逐漸拔高的,最終追封為王則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了。真正在史料中,則只有隻言片語。然而就是這隻言片語,也能大致還原那些金戈鐵馬、那些無悔人生!

宋呂璹(shú)有一首《威惠廟》:

當年平賊立殊勳,

時不旌賢事忍聞?

唐史無人修列傳,

漳江有廟祀將軍。

確實,陳元光在將星如雲、沒有滅國之功都不好意思拿出說的《唐書》中,確實沒有列傳,但那只是唐初猛人太多,而且他的功勞主要在嶺表,而不是他能力不夠。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開漳祖廟

二、歲月靜好

電影《一代宗師》中葉問有句臺詞: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話,我四十歲之前都是春天。

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時任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的陳元光上表,當回憶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時,說道:

臣以衝幼,出自書生,迨及童年,濫膺首選。未及干戈,守至懦至弱之質;惟知飽暖,無曰區曰處之能。《請建州縣表》

陳元光,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幼年讀書,精通六藝,曾奪得科場第一。家境優渥,性格懦弱,符合典型的父輩廕庇下的世家少年子形象,不曾握刀殺敵,也沒有統籌管理的能力。據順治《光州志·人物考》說,“(陳元光)年甫十二三,領光州鄉薦第一,遂從其父領將兵五十八姓以戍閩。”可見在十三歲之前,陳元光一直都堪稱少年不識愁滋味,吟詩作對、射箭習禮儀,也許還飛鷹走馬,但大多數時候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年方十三,應鄉試一舉奪魁。按正常的故事情節,接下來就該準備會試、暢想殿試,若得天佑,說不定能追平初唐四傑的王勃(王勃十六歲即應幽素科進士及第)的紀錄。

就在陳元光與家人分享他的喜悅的時候,一片又一片告急文書雪花般飛進了大唐的統治中樞長安。

總章二年己巳,泉潮間諸蠻獠嘯亂……高宗敕(陳政,陳元光之父)進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掛印綬節鉞,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將自副將許天正以下二十三員。《平和侯卿陳氏族譜·一世祖行狀》(下簡稱《行狀》)

總章是唐高宗年號,二年為669年,泉潮是指今泉州、潮州一帶,蠻獠是今天的畲族祖先。後面的不用翻譯了,都知道。總之,十三歲的陳元光就此與父親及將士們一起踏上了征程。他們出發的地點正是固始,軍隊規模共3600人,有58姓,都是來自光州固始的子弟。於路艱難自不必說,而想必十三歲的陳元光也確實體會到了現在流行的那句話:

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你在負重前行!

從此再無書生陳元光,而只有鐵血將士陳元光了!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陳元光劇照

三、金戈鐵馬

隋末盜賊蜂起,自劉武周而下四十有九處。唐太宗漸次芟夷,獨閩、廣間猶有遺孽。嗣聖元年,徐敬業起兵維揚,潮、梅間又有樑感者為之羽翼。朝廷遣玉鈐衛大將軍樑郡公李孝逸提三十萬眾以破之,而樑感之徒尚在也。陳元光父子奉命討賊,興建營屯,掃除凶醜,方數千裡間無桴鼓之警。又為之立郡縣,置社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捐軀隕命而後已。

上述文字引自《八閩通志·卷86》拾遺“漳州府”條。說的是隋末天下大亂,閩、廣亦亂,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潮州梅州一帶的樑感為其羽翼,先有李孝逸提大軍掃蕩而未盡,至陳元光父子時才徹底平定閩廣之亂。將這片地域重新納入朝廷統治後,在當地立郡縣、置社稷,其中艱難一言難盡,以至不惜生死的地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八字出自《左傳》,篳路是荊柴做的木車,藍縷即襤褸,指破衣衫。當年的楚國先民,著破衣而拉柴車,墾殖山林,創建了楚國,積極進取、至死不屈,這是楚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此處用來形容陳元光父子,是非常高的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各條文獻間的時間常有錯訛,嗣聖元年是684年,陳元光父子入閩在這個時間點之後,起碼是685~690年間的事,而上面說的是總章二年(669年),兩者有20年左右的時間差。而《讀史方輿紀要》又說,“(漳州)州境自隋以來,地荒人稀,未沾王化。儀鳳三年,寇陳謙等連結諸蠻,侵軼潮州,翊府左郎將陳元光討平之。始開屯列戍於漳水北,且耕且守。尋請於泉、潮間建一州,以抗嶺表。”則陳氏入閩又是儀鳳三年(678年)的事。清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又說“神陳元光,唐永隆初,以鷹揚將軍隨父政戌閩,鎮漳州”,這個時間又變成了永隆年間(680~681年)。

總之就是時間怎麼都對不上,但這些材料相印證,應該能證明陳元光平定樑感、陳謙等當是確切之事。

而接下來我們可以發現,這支軍隊在福建的平叛並不順利。

首先是戰事不利,亟急援軍。《行狀》說陳政入閩後,“府兵五千,而寇戎數萬,自惟以寡伐眾,乃奏請援兵”。這個也正常,大軍一至,便群雄束手的傳奇畢竟只能發生在一代名將身上。陳政雖是大將,但並非名將,太宗、高宗朝的超級名將乃是李靖、李績、蘇定方這些人;一流名將是李孝恭、秦瓊、尉遲恭、侯君集、薛仁貴這些人;在這些將星輝映之下,高侃、張士貴等猛人都只能列入一般名將之列。而不管怎麼排,都不可能有陳政的位置。因而“漢軍方至,毋敢動,動則滅國”的傳奇不可能發生在閩南的山水間,有的只是反覆參詳的行軍方略、犬牙交錯的勢力分佈,以及陷入包圍的絕望、突出重圍的艱辛和百戰沙場的鐵血,當然,還有失敗。

接著是親人病死。據《行狀》言,朝廷得訊後,立即“命二兄敷、敏領兵南下,咸亨元年奉母同行,至浙江山不幸二兄俱故,諸孫淪亡。府君往迎其母,葬其二兄暨諸孫於浦城”。陳政的兩個兄弟陳敷、陳敏奉命領兵馳援,遂舉族南下,帶著老母親及陳氏子弟,行至浙江江山縣,二兄及其子孫不幸病故,陳政率軍迎之,葬之於浦城。其母名曰魏氏老夫人,足智多謀,頗能服眾,代陳政籌劃,戰事得到了大大的推進,然而不久亦病死,《全唐詩》中收有陳元光作之《太母魏氏半徑題石》,中有“系牒公侯裔,懸弧將相兒。清貞蜚簡籍,規範肅門楣。萬里提兵路,三年報母慈。劍埋龍守壤,石臥虎司碑”之句,說的正是這段史實。

最後連摯愛的父親也離他而去。上述所引諸書中皆有陳元光在“父薨,代領其眾”的記載,陳政死於儀鳳二年(677年),若按總章二年入閩計算,此為平叛第八年,可見戰事之不順。而在此之前,昔日入閩的3600個固始子弟,又走了多少呢?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陳元光劇照

四、無悔人生

嘗有言,破而後立;

又有言,天欲與之,必先取之;

據說上天如果要給我們某些饋贈,就非將我們逼到山窮水盡之時不可。

一個個至愛親朋離陳元光而去,他此時滿打滿算也不過才21歲,我們不知道他是如何挺過了這段艱苦歲月,史籍上雖然只留下了“代領其眾”幾個字,但毫無疑問,那一定是經過了無數個失眠的夜晚、慘淡的思念、絕望的沉淪……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他才終於站了起來,重新為了國家也為了陳氏而戰!

這一戰,才戰出個千古流傳的開漳聖王來!

平亂

父卒,代領其眾,防廣寇。陳謙連結諸蠻攻陷潮陽,守帥不能制,元光以輕騎討平之。永隆二年(681年),盜起攻南海邊郡,元光提兵入潮,伐山開道,潛襲寇壘,俘獲萬計。嶺表悉平,還軍於漳。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史傳三編》

陳元光重新振作後,領軍作戰。四年之間,先平陳謙,再平南海盜,兩戰皆勝。這兩戰應該打得極其漂亮,基本上殲滅了閩廣一帶的反叛主力;正因贏得漂亮,因而影響力也極大,諸州縣、大山之中的蠻獠大概都遞了降表,這也標誌著這場為時十二年(669~681年)的平叛以唐軍的勝利而告終。

陳元光家世累為戰將,祖父陳克耕為中郎將,父親陳政平叛福建,這種家世遺傳使他一旦被逼到了那一步就能夠立即適應的軍事素養;而從一個殘酷的角度講,這場“蠻獠嘯亂”和親人相繼過世的現實,又為他走上前臺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隨父九年的征戰經歷,使他積累了巨大的軍功和資質,從而在父親死後能夠順利掌軍。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陳元光飛速成長了起來,站在家族幾代巨人的肩膀上,一旦擁有實踐其治軍安民思想的平臺,就能迅速證明父輩的蔭庇並沒有白費苦功。

所以,一切都是最殘酷而又最好的安排。

《全唐詩》中收有陳元光所作一詩,所寫正是平潮寇後抒懷,喜悅之狀、雄威之勢,溢於言表。:

抱磴從天上,驅車返嶺東。

氣昂無醜虜,策妙詘群雄。

飛絮隨風散,餘氛向日鎔。

長戈收百甲,聚騎破千重。

落劍惟戎首,遊繩系脅從。

四野無堅壁,群生未化融。

龍湖膏澤下,早晚遍枯窮。

開漳

上引《史傳三編》末說陳元光“還軍於漳”,此指漳水,其來源有兩個說法。

一說是陳政親自命名。他屯軍雲霄,見南北兩溪清濁匯合如紋章,指著江面對將士們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就稱此江名為漳江。這是《雲霄廳志》裡的說法。另一說是其母魏氏夫人捧清水而飲,深情地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因而改名。

兩年之後,永淳二年(683年)八月一日,陳元光正式上表,請建漳州:

竊以臣鎮地曰安仁,誠為治教之邦。江臨漳水,實乃建名之本。如蒙乞敕,定名號而復入職方,建治所而注頒官吏,治循往古之良規,誠為救時之急務。秦越百家,愈無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臣謬居外鎮,忝在封疆,所得事宜合奏,謹具厥由,伏候敕旨。《請建州縣表》

其時福建本稱七閩之地,其名來源於《周禮·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漳州立,遂稱八閩。《漳州府志》說,“唐陳元光疏請七閩增為八,建一州泉、潮間,以控嶺表,委刺史領其事。朝議以遐僻之地,萬一遣官不諳土俗,民反受其殃。元光父子久牧茲土,蠻民畏懷,即令其兼轄尤便。詔從之。”即指其事。

當然,“詔從之”三個字看似容易,實則經過了朝堂諸公的反覆權衡,其中反對聲浪極大,這是一定的。等真的詔下建漳州時,已經是垂拱二年(686年)的事了。雖然耽擱瞭如此之久,朝廷依然對他表示了足夠的信任,“進(陳元光)懷化大將軍,世守刺史,自別駕以下得自闢置。元光復疏,山林無賢,而部曲子弟馬仁等多幹略,請授為司馬等職。詔從之(《史傳三編》)。”非但為陳元光本人加官進爵、賜建府第,而且准許他自置官吏,另外跟著陳家轉戰四方的子弟也等到了敕封,以示恩寵。

府第落成那一刻,陳元光再次揮毫賦詩:

泉潮天萬里,一鎮屹天中。

筮宅龍鍾地,承恩燕翼宮。

環堂巍嶽秀,帶礪大江雄。

輪奐雲霄望,晶華日月通。

凌煙喬木茂,獻寶介圭崇。

昆俊歌常棣,民和教即戎。

盤庚遷美土,陶侃效兼庸。

設醴延張老,開軒禮呂蒙。

無孤南國仰,庶補聖皇功。

此詩亦見於《全唐詩》,詩中提到的燕翼宮,現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又稱開漳祖廟,在今雲霄縣;大江,即漳水。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今日漳州

治理

按理說此時陳元光已功成名就,剩下的日子就是躺在功勞薄上享福就行了。可他並沒有那麼做,因為接下來還有更多挑戰等著他。

那就是最迫切的,如何治理漳州?

馬仁等人因陳元光請功,而被朝廷授予官職,而說到底這也是陳氏的恩惠,豈能不感激用命。於是陳元光:

乃率仁等剪荊棘,開邨落,收散亡,營農積粟,興建陶冶,通商惠工,奏立行臺於四境,不時巡邏。由是北距泉、建,南逾潮、廣,東接島嶼,西抵防撫,方數千裡無桴鼔之聲。《史傳三編》

加粗的32個字,就是陳元光如何治理漳州的方法。

垂拱四年(688年)六月二十九日,陳元光又上《漳州刺史謝表》,向朝廷剖白自己“重修前志,再礪干戈”之意:

繼當恪守詔條,徽庸俊義,平均徭賦,示以義方,教以孝悌;傳清靜以臨民,守無私以奉國。

他是這麼想的,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1、調整武風傳家的策略

上馬治軍,下馬安民,想想容易做起來難。陳氏以武傳家,三代武勳卓著。陳元光既有武勳,又曾應試奪魁,這使他成為了允文允武的集合體。漳州建立之後,打打殺殺的事少了,但治境安民的事多了,再來以前那一套肯定不行。這時候就需要及時調整策略,他在給兒子陳珦的詩中明確提出了“載筆沿儒習, 持弓纘祖風”的家訓。

在《山遊懷古》中更用了《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施政主張和措施,所謂“仲由剛協力,曾點志同時”,在這一章中,孔子令三個弟子言志,曾晳(即曾點)說出了千古名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句話實質說的是仁政,以及表明他要以儒家思想來治理漳州的決心。

2、興辦學校,建立職方

永淳二年陳元光上表中有這麼一段:

竊惟兵革徒威於外,禮讓乃格其心。揆茲陋俗,良由職方久廢,學校不興……誅之則不可勝誅,徙之則難以屢徙。倘欲生全,幾置刑措,其本則在創州縣,其要則在興庠序。蓋倫理講則風俗自爾漸孚,治法彰則民心自知感激。

他覺得徒示兵威,只能暫時威懾住這些化外之民,朝廷要殺,那將殺不勝殺;要遷走(漢武帝對付山越、甌越,用過這法子),則遷不勝遷。惟一的治標又治本之法,乃是教化這些人知道“禮讓”。而要以禮教民,則必須建立統治機構(職方)、興辦學校,也就是創立州縣、興辦庠序(即學校)。什麼是倫理?天地君親師是天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為人倫,忠孝悌忍信、仁義禮智讓,都是倫理。此外要彰治法,就必須有暴力機器,不然“不時巡邏”只是一句空話。而這一切,只有建立統治機構才能推行。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決意入閩

3、紮根漳州

然而單有上述兩點,並不足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漳州之患。歷史上人亡政息或人走茶涼的教訓實在太多,那時蠻獠再來,一把火焚燬官府、燒掉學校,又將一個清平府治變為窮山惡水之地。

因而真正的治理之道,其實只有兩個字:

別走。

惟有這樣,才能夠避免人亡政息或人走茶涼。唐廷令他“世守刺史”,僅僅是在宏觀上命令陳氏不走。陳元光需要做的,就是融入漳州的山山水水、乃至福建的山山水水,十世以至百世,並把他的家訓和政訓傳承下去。

與蠻獠通婚、結婚生子是讓人紮根下來的最好辦法。

這就是陳元光在《候夜行師七唱·其二》詩中句子,也是最終極的解決辦法:

男生女長通蕃息,五十八氏交為婚。

令軍中五十八姓子弟交互婚配,繁衍後代。當這些後人蕃息到一個臨界點時,自然會走出去,走進漳州和福建的山山水水,與少數民族兄弟姐妹通婚,漸漸開啟一場民族大融合的進程。到那時候,就是真正的“山獠化縞民”,使令人頭疼的蠻獠嘯亂,變成天朝治下的百姓。

這個抉擇是犧牲巨大的,因為它意味著這支軍隊所有人的故鄉——固始,再也回不去了!

而它又是偉大的,只因這一個決定,陳元光及將軍派的後人至今在福建、臺灣及海內外已達幾百萬之巨!

據統計,排在福建省前10位的大姓分別是:陳、林、黃、張、吳、李、王、鄭、劉、楊,這十大姓已佔全省人口的54%,這才不愧是真正的“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

罹難

陳元光結局甚為可惜,據《史傳三編》:

已而蠻冦復起於潮,潛抵嶽山。元光帥輕騎討之,援兵後至,為賊將藍奉高所刃而卒。時景雲二年(711年)也。

享年54歲。

這一年,離他隨父入閩過去41年,離他開府治漳過去25年。

歷朝歷代感其大功,均有追封,最終被清朝封為開漳聖王,也稱為“威惠王”,因此其府第燕翼宮有王府之稱。從前陳元光葬父於雲霄山,望氣者指其葬處有王氣,元光怕朝廷猜忌,急忙遷墳而去。而事隔千年,他終於成了王,可見這世間的事兜兜轉轉,是他的終究也沒跑掉。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將軍殞落

五、事情說

這只是我自無數資料中擷取的一些片段,還原的陳元光是個稱得上偉大的人。但這只是現在流傳的威惠王的形象,據學者考證,這些故事可能有很多偽託之處。

《朝野僉載》中有則陳元光酷暴的事:

周嶺南首陳元光設客,令一袍褲行酒。光怒,令曳出,遂殺之。須臾爛煮,以食諸客。後呈其二手,客懼,攫喉而吐。

這裡的陳元光凶狠嗜殺,可與翩翩儒將形象毫不沾邊,因而有學者懷疑陳氏可能跟固始毫無關係,而本來就是嶺南土著,清朝的《廣東通志》上就有“陳元光,揭陽人”的記載。然而這已不在本篇的討論之列。

可以確定的是:

無論陳元光的形象疊加了後人的多少想象和偽造,他的開漳之功都是真實存在的大功。收入《全唐文》的兩表(《請建州縣表》、《漳州刺史謝表》)絕無可能偽造,這兩張表堪稱嘔心瀝血,而且見識高遠、言詞切切,非一般人所能為。

認這樣的人作祖宗,只會讓後人與有榮焉。

PS:阿扁也是陳氏後人,只不知死後有臉見陳聖王否?

河南固始人陳元光,為何到漳州創業,併成為海內外百萬陳氏的祖先

唐朝的繁華街道


引用資料:

《全唐文》、《全唐詩》、《史傳三編》、《陳元光“光州固始說”證偽》、《論“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施政思想》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