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花三月赴春宴

開春時節,萬物復甦。食物也像遵守著一場不會食言的約定,如約而至。在雲南,一場春雨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菜根、沙鬆尖、頭髮菜和許多叫不上名的野菜,能達到400多種。到了江南,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刀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川西北的“碉樓”養蜂法,出產的蜜像松脂一般黏稠。廣東沿海保留著最古老的工藝,把春天做成了一方點心。東北黑土地上的蘑菇“聚會”,念念名字都像能聞到熱騰騰的鐵鍋香味兒……美食和春光都不可辜負,大約是人們和自然相處中形成的最有煙火氣的生活美學。當食物在時令下交錯縱橫時,我們也好像發現了春的更多面。


"

煙花三月赴春宴

開春時節,萬物復甦。食物也像遵守著一場不會食言的約定,如約而至。在雲南,一場春雨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菜根、沙鬆尖、頭髮菜和許多叫不上名的野菜,能達到400多種。到了江南,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刀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川西北的“碉樓”養蜂法,出產的蜜像松脂一般黏稠。廣東沿海保留著最古老的工藝,把春天做成了一方點心。東北黑土地上的蘑菇“聚會”,念念名字都像能聞到熱騰騰的鐵鍋香味兒……美食和春光都不可辜負,大約是人們和自然相處中形成的最有煙火氣的生活美學。當食物在時令下交錯縱橫時,我們也好像發現了春的更多面。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

煙花三月赴春宴

開春時節,萬物復甦。食物也像遵守著一場不會食言的約定,如約而至。在雲南,一場春雨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菜根、沙鬆尖、頭髮菜和許多叫不上名的野菜,能達到400多種。到了江南,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刀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川西北的“碉樓”養蜂法,出產的蜜像松脂一般黏稠。廣東沿海保留著最古老的工藝,把春天做成了一方點心。東北黑土地上的蘑菇“聚會”,念念名字都像能聞到熱騰騰的鐵鍋香味兒……美食和春光都不可辜負,大約是人們和自然相處中形成的最有煙火氣的生活美學。當食物在時令下交錯縱橫時,我們也好像發現了春的更多面。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老北京有一句俗話,叫“春脖子短”,意思是春天短暫,短到冬日剛過去,夏就來到了眼前。也正因如此,這個一躍而過的時節顯得格外珍貴。春天一到,太陽黃亮亮地晒在窗頭,鳥兒細碎地叫,好像萬物都重新振作起來。自古中國有著“不時不食”的傳統,蘿蔔過了季就變空心,單筍過季就變得味苦。雖然其它季節也能吃到,那種味道卻徒有其形,而少了其神。適時而食,正是古人和自然的相處之道。

應季食物的年年如是,也衍生出了人們對食物的情結。尤其文人雅士們,這些最愛吃、會吃之人,把對春天食物的記憶,沿著一支精妙的筆桿,喚起人們的饞意。豐子愷就有一幅著名的畫,描繪了“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桃花”,在早春江南,主人把小桌放在室外,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下,品著時令鮮品,是何等愜意!周作人鍾愛野菜,採擷的時間、加工和製作描述地仔細;張大千喜歡魚腥草,擅長烹調的母親,採來魚腥草根淘洗乾淨,鋪上花椒、紅油辣椒拌成麻辣風味。老食客汪曾祺,更是有次在釣魚臺國賓館發現長著肥嫩的灰菜,忍不住彎腰採了許多,被門衛“盤查”。食客們各有自己的心頭好,每到春天,要耐住性子等待,然後迅速捕捉到最好的時刻,雀躍地攤開私家食譜,滿滿足足地吃上第一口鮮。


"

煙花三月赴春宴

開春時節,萬物復甦。食物也像遵守著一場不會食言的約定,如約而至。在雲南,一場春雨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菜根、沙鬆尖、頭髮菜和許多叫不上名的野菜,能達到400多種。到了江南,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刀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川西北的“碉樓”養蜂法,出產的蜜像松脂一般黏稠。廣東沿海保留著最古老的工藝,把春天做成了一方點心。東北黑土地上的蘑菇“聚會”,念念名字都像能聞到熱騰騰的鐵鍋香味兒……美食和春光都不可辜負,大約是人們和自然相處中形成的最有煙火氣的生活美學。當食物在時令下交錯縱橫時,我們也好像發現了春的更多面。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老北京有一句俗話,叫“春脖子短”,意思是春天短暫,短到冬日剛過去,夏就來到了眼前。也正因如此,這個一躍而過的時節顯得格外珍貴。春天一到,太陽黃亮亮地晒在窗頭,鳥兒細碎地叫,好像萬物都重新振作起來。自古中國有著“不時不食”的傳統,蘿蔔過了季就變空心,單筍過季就變得味苦。雖然其它季節也能吃到,那種味道卻徒有其形,而少了其神。適時而食,正是古人和自然的相處之道。

應季食物的年年如是,也衍生出了人們對食物的情結。尤其文人雅士們,這些最愛吃、會吃之人,把對春天食物的記憶,沿著一支精妙的筆桿,喚起人們的饞意。豐子愷就有一幅著名的畫,描繪了“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桃花”,在早春江南,主人把小桌放在室外,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下,品著時令鮮品,是何等愜意!周作人鍾愛野菜,採擷的時間、加工和製作描述地仔細;張大千喜歡魚腥草,擅長烹調的母親,採來魚腥草根淘洗乾淨,鋪上花椒、紅油辣椒拌成麻辣風味。老食客汪曾祺,更是有次在釣魚臺國賓館發現長著肥嫩的灰菜,忍不住彎腰採了許多,被門衛“盤查”。食客們各有自己的心頭好,每到春天,要耐住性子等待,然後迅速捕捉到最好的時刻,雀躍地攤開私家食譜,滿滿足足地吃上第一口鮮。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雖然現代生活中,高樓縫隙裡的春天好像掩藏起來,讓人們漸漸淡忘春的生機。但鄉間、水邊、森林之中,春日的登場才真正隆重。食物和空氣裡的香氣,依然成為區別於其它地方的標籤。食材和烹飪方法裡,都藏著一地的氣質:南方人的軟糯甜香,北方的潑辣奔放,山裡人的堅韌熱情,江水畔的溫婉細膩。一場春風吹到各地,忽地有了各種豐富的面目。

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湛江吳川,是最早感知春來的地區。一株株壟上的田艾開了花。在這片以農耕為生的土地上,報春的食物田艾籺和敬神有著密切的聯繫。為了給土地神慶生,人們挎著籃子採艾草、做籺婆、炒籺心……把春天做成一方點心。最傳統的工藝,幾十個繁複步驟,件件都有講究。幹蝦米、煮好的綠豆、磨碎炒過的芝麻、現破殼刨出的甜椰絲,讓孩子們饞得流口水。淘沙、剁碎、除鹽,倒在鑊裡用豆油爆香。連調味品,也從五香粉、八角水、陳皮、桔餅到叉燒汁、鮑魚汁,絕不偷料。最終用最古老的的方法,把田間普通的草,做成了等上三天也值得的“點心王”。那些鄰居幫忙,小孩在旁打鬧玩耍,有得吃有得玩的時刻和小時記憶中的幸福時光重疊。


"

煙花三月赴春宴

開春時節,萬物復甦。食物也像遵守著一場不會食言的約定,如約而至。在雲南,一場春雨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菜根、沙鬆尖、頭髮菜和許多叫不上名的野菜,能達到400多種。到了江南,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刀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川西北的“碉樓”養蜂法,出產的蜜像松脂一般黏稠。廣東沿海保留著最古老的工藝,把春天做成了一方點心。東北黑土地上的蘑菇“聚會”,念念名字都像能聞到熱騰騰的鐵鍋香味兒……美食和春光都不可辜負,大約是人們和自然相處中形成的最有煙火氣的生活美學。當食物在時令下交錯縱橫時,我們也好像發現了春的更多面。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老北京有一句俗話,叫“春脖子短”,意思是春天短暫,短到冬日剛過去,夏就來到了眼前。也正因如此,這個一躍而過的時節顯得格外珍貴。春天一到,太陽黃亮亮地晒在窗頭,鳥兒細碎地叫,好像萬物都重新振作起來。自古中國有著“不時不食”的傳統,蘿蔔過了季就變空心,單筍過季就變得味苦。雖然其它季節也能吃到,那種味道卻徒有其形,而少了其神。適時而食,正是古人和自然的相處之道。

應季食物的年年如是,也衍生出了人們對食物的情結。尤其文人雅士們,這些最愛吃、會吃之人,把對春天食物的記憶,沿著一支精妙的筆桿,喚起人們的饞意。豐子愷就有一幅著名的畫,描繪了“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桃花”,在早春江南,主人把小桌放在室外,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下,品著時令鮮品,是何等愜意!周作人鍾愛野菜,採擷的時間、加工和製作描述地仔細;張大千喜歡魚腥草,擅長烹調的母親,採來魚腥草根淘洗乾淨,鋪上花椒、紅油辣椒拌成麻辣風味。老食客汪曾祺,更是有次在釣魚臺國賓館發現長著肥嫩的灰菜,忍不住彎腰採了許多,被門衛“盤查”。食客們各有自己的心頭好,每到春天,要耐住性子等待,然後迅速捕捉到最好的時刻,雀躍地攤開私家食譜,滿滿足足地吃上第一口鮮。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雖然現代生活中,高樓縫隙裡的春天好像掩藏起來,讓人們漸漸淡忘春的生機。但鄉間、水邊、森林之中,春日的登場才真正隆重。食物和空氣裡的香氣,依然成為區別於其它地方的標籤。食材和烹飪方法裡,都藏著一地的氣質:南方人的軟糯甜香,北方的潑辣奔放,山裡人的堅韌熱情,江水畔的溫婉細膩。一場春風吹到各地,忽地有了各種豐富的面目。

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湛江吳川,是最早感知春來的地區。一株株壟上的田艾開了花。在這片以農耕為生的土地上,報春的食物田艾籺和敬神有著密切的聯繫。為了給土地神慶生,人們挎著籃子採艾草、做籺婆、炒籺心……把春天做成一方點心。最傳統的工藝,幾十個繁複步驟,件件都有講究。幹蝦米、煮好的綠豆、磨碎炒過的芝麻、現破殼刨出的甜椰絲,讓孩子們饞得流口水。淘沙、剁碎、除鹽,倒在鑊裡用豆油爆香。連調味品,也從五香粉、八角水、陳皮、桔餅到叉燒汁、鮑魚汁,絕不偷料。最終用最古老的的方法,把田間普通的草,做成了等上三天也值得的“點心王”。那些鄰居幫忙,小孩在旁打鬧玩耍,有得吃有得玩的時刻和小時記憶中的幸福時光重疊。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

煙花三月赴春宴

開春時節,萬物復甦。食物也像遵守著一場不會食言的約定,如約而至。在雲南,一場春雨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菜根、沙鬆尖、頭髮菜和許多叫不上名的野菜,能達到400多種。到了江南,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刀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川西北的“碉樓”養蜂法,出產的蜜像松脂一般黏稠。廣東沿海保留著最古老的工藝,把春天做成了一方點心。東北黑土地上的蘑菇“聚會”,念念名字都像能聞到熱騰騰的鐵鍋香味兒……美食和春光都不可辜負,大約是人們和自然相處中形成的最有煙火氣的生活美學。當食物在時令下交錯縱橫時,我們也好像發現了春的更多面。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老北京有一句俗話,叫“春脖子短”,意思是春天短暫,短到冬日剛過去,夏就來到了眼前。也正因如此,這個一躍而過的時節顯得格外珍貴。春天一到,太陽黃亮亮地晒在窗頭,鳥兒細碎地叫,好像萬物都重新振作起來。自古中國有著“不時不食”的傳統,蘿蔔過了季就變空心,單筍過季就變得味苦。雖然其它季節也能吃到,那種味道卻徒有其形,而少了其神。適時而食,正是古人和自然的相處之道。

應季食物的年年如是,也衍生出了人們對食物的情結。尤其文人雅士們,這些最愛吃、會吃之人,把對春天食物的記憶,沿著一支精妙的筆桿,喚起人們的饞意。豐子愷就有一幅著名的畫,描繪了“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桃花”,在早春江南,主人把小桌放在室外,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下,品著時令鮮品,是何等愜意!周作人鍾愛野菜,採擷的時間、加工和製作描述地仔細;張大千喜歡魚腥草,擅長烹調的母親,採來魚腥草根淘洗乾淨,鋪上花椒、紅油辣椒拌成麻辣風味。老食客汪曾祺,更是有次在釣魚臺國賓館發現長著肥嫩的灰菜,忍不住彎腰採了許多,被門衛“盤查”。食客們各有自己的心頭好,每到春天,要耐住性子等待,然後迅速捕捉到最好的時刻,雀躍地攤開私家食譜,滿滿足足地吃上第一口鮮。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雖然現代生活中,高樓縫隙裡的春天好像掩藏起來,讓人們漸漸淡忘春的生機。但鄉間、水邊、森林之中,春日的登場才真正隆重。食物和空氣裡的香氣,依然成為區別於其它地方的標籤。食材和烹飪方法裡,都藏著一地的氣質:南方人的軟糯甜香,北方的潑辣奔放,山裡人的堅韌熱情,江水畔的溫婉細膩。一場春風吹到各地,忽地有了各種豐富的面目。

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湛江吳川,是最早感知春來的地區。一株株壟上的田艾開了花。在這片以農耕為生的土地上,報春的食物田艾籺和敬神有著密切的聯繫。為了給土地神慶生,人們挎著籃子採艾草、做籺婆、炒籺心……把春天做成一方點心。最傳統的工藝,幾十個繁複步驟,件件都有講究。幹蝦米、煮好的綠豆、磨碎炒過的芝麻、現破殼刨出的甜椰絲,讓孩子們饞得流口水。淘沙、剁碎、除鹽,倒在鑊裡用豆油爆香。連調味品,也從五香粉、八角水、陳皮、桔餅到叉燒汁、鮑魚汁,絕不偷料。最終用最古老的的方法,把田間普通的草,做成了等上三天也值得的“點心王”。那些鄰居幫忙,小孩在旁打鬧玩耍,有得吃有得玩的時刻和小時記憶中的幸福時光重疊。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雲南十九怪,開著寶馬吃野菜。”在雲南,那些高不見頂籠罩在雲端的山,覆著最茂密的原始森林。山就是人們的食堂。每年春雨灑落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能達到400多種。尋常市場裡也有六七十種。明代的朱橚被貶謫到此時,也為這裡野生植物的豐富震驚,促使他寫就了最早的“野菜征服指南”——《救荒本草》,成為國內最早介紹野菜學的書籍。雲南的菜場,就是一睹這種野趣最好的去處:野茄、香茅草、臭菜、紅瓜、苦藤……分列碼放,連非本地的雲南人,也只能認出小半兒。趕上週六日的集市,野菜鋪在蕉葉上,能擺出數百米長。苦的怎麼處理,澀的如何飛水,用什麼口味來互相彈壓。雲南人藏在小廚房裡的手藝,那麼難為外人道,是土生土長几十年才能習得的功夫!


"

煙花三月赴春宴

開春時節,萬物復甦。食物也像遵守著一場不會食言的約定,如約而至。在雲南,一場春雨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菜根、沙鬆尖、頭髮菜和許多叫不上名的野菜,能達到400多種。到了江南,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刀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川西北的“碉樓”養蜂法,出產的蜜像松脂一般黏稠。廣東沿海保留著最古老的工藝,把春天做成了一方點心。東北黑土地上的蘑菇“聚會”,念念名字都像能聞到熱騰騰的鐵鍋香味兒……美食和春光都不可辜負,大約是人們和自然相處中形成的最有煙火氣的生活美學。當食物在時令下交錯縱橫時,我們也好像發現了春的更多面。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老北京有一句俗話,叫“春脖子短”,意思是春天短暫,短到冬日剛過去,夏就來到了眼前。也正因如此,這個一躍而過的時節顯得格外珍貴。春天一到,太陽黃亮亮地晒在窗頭,鳥兒細碎地叫,好像萬物都重新振作起來。自古中國有著“不時不食”的傳統,蘿蔔過了季就變空心,單筍過季就變得味苦。雖然其它季節也能吃到,那種味道卻徒有其形,而少了其神。適時而食,正是古人和自然的相處之道。

應季食物的年年如是,也衍生出了人們對食物的情結。尤其文人雅士們,這些最愛吃、會吃之人,把對春天食物的記憶,沿著一支精妙的筆桿,喚起人們的饞意。豐子愷就有一幅著名的畫,描繪了“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桃花”,在早春江南,主人把小桌放在室外,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下,品著時令鮮品,是何等愜意!周作人鍾愛野菜,採擷的時間、加工和製作描述地仔細;張大千喜歡魚腥草,擅長烹調的母親,採來魚腥草根淘洗乾淨,鋪上花椒、紅油辣椒拌成麻辣風味。老食客汪曾祺,更是有次在釣魚臺國賓館發現長著肥嫩的灰菜,忍不住彎腰採了許多,被門衛“盤查”。食客們各有自己的心頭好,每到春天,要耐住性子等待,然後迅速捕捉到最好的時刻,雀躍地攤開私家食譜,滿滿足足地吃上第一口鮮。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雖然現代生活中,高樓縫隙裡的春天好像掩藏起來,讓人們漸漸淡忘春的生機。但鄉間、水邊、森林之中,春日的登場才真正隆重。食物和空氣裡的香氣,依然成為區別於其它地方的標籤。食材和烹飪方法裡,都藏著一地的氣質:南方人的軟糯甜香,北方的潑辣奔放,山裡人的堅韌熱情,江水畔的溫婉細膩。一場春風吹到各地,忽地有了各種豐富的面目。

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湛江吳川,是最早感知春來的地區。一株株壟上的田艾開了花。在這片以農耕為生的土地上,報春的食物田艾籺和敬神有著密切的聯繫。為了給土地神慶生,人們挎著籃子採艾草、做籺婆、炒籺心……把春天做成一方點心。最傳統的工藝,幾十個繁複步驟,件件都有講究。幹蝦米、煮好的綠豆、磨碎炒過的芝麻、現破殼刨出的甜椰絲,讓孩子們饞得流口水。淘沙、剁碎、除鹽,倒在鑊裡用豆油爆香。連調味品,也從五香粉、八角水、陳皮、桔餅到叉燒汁、鮑魚汁,絕不偷料。最終用最古老的的方法,把田間普通的草,做成了等上三天也值得的“點心王”。那些鄰居幫忙,小孩在旁打鬧玩耍,有得吃有得玩的時刻和小時記憶中的幸福時光重疊。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雲南十九怪,開著寶馬吃野菜。”在雲南,那些高不見頂籠罩在雲端的山,覆著最茂密的原始森林。山就是人們的食堂。每年春雨灑落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能達到400多種。尋常市場裡也有六七十種。明代的朱橚被貶謫到此時,也為這裡野生植物的豐富震驚,促使他寫就了最早的“野菜征服指南”——《救荒本草》,成為國內最早介紹野菜學的書籍。雲南的菜場,就是一睹這種野趣最好的去處:野茄、香茅草、臭菜、紅瓜、苦藤……分列碼放,連非本地的雲南人,也只能認出小半兒。趕上週六日的集市,野菜鋪在蕉葉上,能擺出數百米長。苦的怎麼處理,澀的如何飛水,用什麼口味來互相彈壓。雲南人藏在小廚房裡的手藝,那麼難為外人道,是土生土長几十年才能習得的功夫!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

煙花三月赴春宴

開春時節,萬物復甦。食物也像遵守著一場不會食言的約定,如約而至。在雲南,一場春雨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菜根、沙鬆尖、頭髮菜和許多叫不上名的野菜,能達到400多種。到了江南,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刀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川西北的“碉樓”養蜂法,出產的蜜像松脂一般黏稠。廣東沿海保留著最古老的工藝,把春天做成了一方點心。東北黑土地上的蘑菇“聚會”,念念名字都像能聞到熱騰騰的鐵鍋香味兒……美食和春光都不可辜負,大約是人們和自然相處中形成的最有煙火氣的生活美學。當食物在時令下交錯縱橫時,我們也好像發現了春的更多面。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老北京有一句俗話,叫“春脖子短”,意思是春天短暫,短到冬日剛過去,夏就來到了眼前。也正因如此,這個一躍而過的時節顯得格外珍貴。春天一到,太陽黃亮亮地晒在窗頭,鳥兒細碎地叫,好像萬物都重新振作起來。自古中國有著“不時不食”的傳統,蘿蔔過了季就變空心,單筍過季就變得味苦。雖然其它季節也能吃到,那種味道卻徒有其形,而少了其神。適時而食,正是古人和自然的相處之道。

應季食物的年年如是,也衍生出了人們對食物的情結。尤其文人雅士們,這些最愛吃、會吃之人,把對春天食物的記憶,沿著一支精妙的筆桿,喚起人們的饞意。豐子愷就有一幅著名的畫,描繪了“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桃花”,在早春江南,主人把小桌放在室外,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下,品著時令鮮品,是何等愜意!周作人鍾愛野菜,採擷的時間、加工和製作描述地仔細;張大千喜歡魚腥草,擅長烹調的母親,採來魚腥草根淘洗乾淨,鋪上花椒、紅油辣椒拌成麻辣風味。老食客汪曾祺,更是有次在釣魚臺國賓館發現長著肥嫩的灰菜,忍不住彎腰採了許多,被門衛“盤查”。食客們各有自己的心頭好,每到春天,要耐住性子等待,然後迅速捕捉到最好的時刻,雀躍地攤開私家食譜,滿滿足足地吃上第一口鮮。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雖然現代生活中,高樓縫隙裡的春天好像掩藏起來,讓人們漸漸淡忘春的生機。但鄉間、水邊、森林之中,春日的登場才真正隆重。食物和空氣裡的香氣,依然成為區別於其它地方的標籤。食材和烹飪方法裡,都藏著一地的氣質:南方人的軟糯甜香,北方的潑辣奔放,山裡人的堅韌熱情,江水畔的溫婉細膩。一場春風吹到各地,忽地有了各種豐富的面目。

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湛江吳川,是最早感知春來的地區。一株株壟上的田艾開了花。在這片以農耕為生的土地上,報春的食物田艾籺和敬神有著密切的聯繫。為了給土地神慶生,人們挎著籃子採艾草、做籺婆、炒籺心……把春天做成一方點心。最傳統的工藝,幾十個繁複步驟,件件都有講究。幹蝦米、煮好的綠豆、磨碎炒過的芝麻、現破殼刨出的甜椰絲,讓孩子們饞得流口水。淘沙、剁碎、除鹽,倒在鑊裡用豆油爆香。連調味品,也從五香粉、八角水、陳皮、桔餅到叉燒汁、鮑魚汁,絕不偷料。最終用最古老的的方法,把田間普通的草,做成了等上三天也值得的“點心王”。那些鄰居幫忙,小孩在旁打鬧玩耍,有得吃有得玩的時刻和小時記憶中的幸福時光重疊。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雲南十九怪,開著寶馬吃野菜。”在雲南,那些高不見頂籠罩在雲端的山,覆著最茂密的原始森林。山就是人們的食堂。每年春雨灑落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能達到400多種。尋常市場裡也有六七十種。明代的朱橚被貶謫到此時,也為這裡野生植物的豐富震驚,促使他寫就了最早的“野菜征服指南”——《救荒本草》,成為國內最早介紹野菜學的書籍。雲南的菜場,就是一睹這種野趣最好的去處:野茄、香茅草、臭菜、紅瓜、苦藤……分列碼放,連非本地的雲南人,也只能認出小半兒。趕上週六日的集市,野菜鋪在蕉葉上,能擺出數百米長。苦的怎麼處理,澀的如何飛水,用什麼口味來互相彈壓。雲南人藏在小廚房裡的手藝,那麼難為外人道,是土生土長几十年才能習得的功夫!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春到了江南,大約就是冰河開裂的聲音。對於江邊生活的人來說,他們的心也在春風裡一起解凍。為了那一口鮮掉舌頭的江鮮,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鱸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應季的魚,撈出來放在臉盆上稱分量,現買現做。看似無奇得熱騰騰的魚湯,鮮美濃郁;從純正奶白色湯中夾起塊魚肉,初生般爽滑。遇上極嫩極鮮的刀魚,聽身價就能烘托它的鮮美:身形長肥、清蒸後最為鮮美粉嫩的刀魚,時節像春花一樣短暫;最貴時要6000多元每斤,隨著肉質變柴成了“老刀”後,可能一日會跌去上千元。也凸顯了春日那一口鮮的金貴。


"

煙花三月赴春宴

開春時節,萬物復甦。食物也像遵守著一場不會食言的約定,如約而至。在雲南,一場春雨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菜根、沙鬆尖、頭髮菜和許多叫不上名的野菜,能達到400多種。到了江南,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刀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川西北的“碉樓”養蜂法,出產的蜜像松脂一般黏稠。廣東沿海保留著最古老的工藝,把春天做成了一方點心。東北黑土地上的蘑菇“聚會”,念念名字都像能聞到熱騰騰的鐵鍋香味兒……美食和春光都不可辜負,大約是人們和自然相處中形成的最有煙火氣的生活美學。當食物在時令下交錯縱橫時,我們也好像發現了春的更多面。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老北京有一句俗話,叫“春脖子短”,意思是春天短暫,短到冬日剛過去,夏就來到了眼前。也正因如此,這個一躍而過的時節顯得格外珍貴。春天一到,太陽黃亮亮地晒在窗頭,鳥兒細碎地叫,好像萬物都重新振作起來。自古中國有著“不時不食”的傳統,蘿蔔過了季就變空心,單筍過季就變得味苦。雖然其它季節也能吃到,那種味道卻徒有其形,而少了其神。適時而食,正是古人和自然的相處之道。

應季食物的年年如是,也衍生出了人們對食物的情結。尤其文人雅士們,這些最愛吃、會吃之人,把對春天食物的記憶,沿著一支精妙的筆桿,喚起人們的饞意。豐子愷就有一幅著名的畫,描繪了“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桃花”,在早春江南,主人把小桌放在室外,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下,品著時令鮮品,是何等愜意!周作人鍾愛野菜,採擷的時間、加工和製作描述地仔細;張大千喜歡魚腥草,擅長烹調的母親,採來魚腥草根淘洗乾淨,鋪上花椒、紅油辣椒拌成麻辣風味。老食客汪曾祺,更是有次在釣魚臺國賓館發現長著肥嫩的灰菜,忍不住彎腰採了許多,被門衛“盤查”。食客們各有自己的心頭好,每到春天,要耐住性子等待,然後迅速捕捉到最好的時刻,雀躍地攤開私家食譜,滿滿足足地吃上第一口鮮。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雖然現代生活中,高樓縫隙裡的春天好像掩藏起來,讓人們漸漸淡忘春的生機。但鄉間、水邊、森林之中,春日的登場才真正隆重。食物和空氣裡的香氣,依然成為區別於其它地方的標籤。食材和烹飪方法裡,都藏著一地的氣質:南方人的軟糯甜香,北方的潑辣奔放,山裡人的堅韌熱情,江水畔的溫婉細膩。一場春風吹到各地,忽地有了各種豐富的面目。

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湛江吳川,是最早感知春來的地區。一株株壟上的田艾開了花。在這片以農耕為生的土地上,報春的食物田艾籺和敬神有著密切的聯繫。為了給土地神慶生,人們挎著籃子採艾草、做籺婆、炒籺心……把春天做成一方點心。最傳統的工藝,幾十個繁複步驟,件件都有講究。幹蝦米、煮好的綠豆、磨碎炒過的芝麻、現破殼刨出的甜椰絲,讓孩子們饞得流口水。淘沙、剁碎、除鹽,倒在鑊裡用豆油爆香。連調味品,也從五香粉、八角水、陳皮、桔餅到叉燒汁、鮑魚汁,絕不偷料。最終用最古老的的方法,把田間普通的草,做成了等上三天也值得的“點心王”。那些鄰居幫忙,小孩在旁打鬧玩耍,有得吃有得玩的時刻和小時記憶中的幸福時光重疊。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雲南十九怪,開著寶馬吃野菜。”在雲南,那些高不見頂籠罩在雲端的山,覆著最茂密的原始森林。山就是人們的食堂。每年春雨灑落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能達到400多種。尋常市場裡也有六七十種。明代的朱橚被貶謫到此時,也為這裡野生植物的豐富震驚,促使他寫就了最早的“野菜征服指南”——《救荒本草》,成為國內最早介紹野菜學的書籍。雲南的菜場,就是一睹這種野趣最好的去處:野茄、香茅草、臭菜、紅瓜、苦藤……分列碼放,連非本地的雲南人,也只能認出小半兒。趕上週六日的集市,野菜鋪在蕉葉上,能擺出數百米長。苦的怎麼處理,澀的如何飛水,用什麼口味來互相彈壓。雲南人藏在小廚房裡的手藝,那麼難為外人道,是土生土長几十年才能習得的功夫!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春到了江南,大約就是冰河開裂的聲音。對於江邊生活的人來說,他們的心也在春風裡一起解凍。為了那一口鮮掉舌頭的江鮮,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鱸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應季的魚,撈出來放在臉盆上稱分量,現買現做。看似無奇得熱騰騰的魚湯,鮮美濃郁;從純正奶白色湯中夾起塊魚肉,初生般爽滑。遇上極嫩極鮮的刀魚,聽身價就能烘托它的鮮美:身形長肥、清蒸後最為鮮美粉嫩的刀魚,時節像春花一樣短暫;最貴時要6000多元每斤,隨著肉質變柴成了“老刀”後,可能一日會跌去上千元。也凸顯了春日那一口鮮的金貴。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

煙花三月赴春宴

開春時節,萬物復甦。食物也像遵守著一場不會食言的約定,如約而至。在雲南,一場春雨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菜根、沙鬆尖、頭髮菜和許多叫不上名的野菜,能達到400多種。到了江南,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刀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川西北的“碉樓”養蜂法,出產的蜜像松脂一般黏稠。廣東沿海保留著最古老的工藝,把春天做成了一方點心。東北黑土地上的蘑菇“聚會”,念念名字都像能聞到熱騰騰的鐵鍋香味兒……美食和春光都不可辜負,大約是人們和自然相處中形成的最有煙火氣的生活美學。當食物在時令下交錯縱橫時,我們也好像發現了春的更多面。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老北京有一句俗話,叫“春脖子短”,意思是春天短暫,短到冬日剛過去,夏就來到了眼前。也正因如此,這個一躍而過的時節顯得格外珍貴。春天一到,太陽黃亮亮地晒在窗頭,鳥兒細碎地叫,好像萬物都重新振作起來。自古中國有著“不時不食”的傳統,蘿蔔過了季就變空心,單筍過季就變得味苦。雖然其它季節也能吃到,那種味道卻徒有其形,而少了其神。適時而食,正是古人和自然的相處之道。

應季食物的年年如是,也衍生出了人們對食物的情結。尤其文人雅士們,這些最愛吃、會吃之人,把對春天食物的記憶,沿著一支精妙的筆桿,喚起人們的饞意。豐子愷就有一幅著名的畫,描繪了“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桃花”,在早春江南,主人把小桌放在室外,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下,品著時令鮮品,是何等愜意!周作人鍾愛野菜,採擷的時間、加工和製作描述地仔細;張大千喜歡魚腥草,擅長烹調的母親,採來魚腥草根淘洗乾淨,鋪上花椒、紅油辣椒拌成麻辣風味。老食客汪曾祺,更是有次在釣魚臺國賓館發現長著肥嫩的灰菜,忍不住彎腰採了許多,被門衛“盤查”。食客們各有自己的心頭好,每到春天,要耐住性子等待,然後迅速捕捉到最好的時刻,雀躍地攤開私家食譜,滿滿足足地吃上第一口鮮。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雖然現代生活中,高樓縫隙裡的春天好像掩藏起來,讓人們漸漸淡忘春的生機。但鄉間、水邊、森林之中,春日的登場才真正隆重。食物和空氣裡的香氣,依然成為區別於其它地方的標籤。食材和烹飪方法裡,都藏著一地的氣質:南方人的軟糯甜香,北方的潑辣奔放,山裡人的堅韌熱情,江水畔的溫婉細膩。一場春風吹到各地,忽地有了各種豐富的面目。

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湛江吳川,是最早感知春來的地區。一株株壟上的田艾開了花。在這片以農耕為生的土地上,報春的食物田艾籺和敬神有著密切的聯繫。為了給土地神慶生,人們挎著籃子採艾草、做籺婆、炒籺心……把春天做成一方點心。最傳統的工藝,幾十個繁複步驟,件件都有講究。幹蝦米、煮好的綠豆、磨碎炒過的芝麻、現破殼刨出的甜椰絲,讓孩子們饞得流口水。淘沙、剁碎、除鹽,倒在鑊裡用豆油爆香。連調味品,也從五香粉、八角水、陳皮、桔餅到叉燒汁、鮑魚汁,絕不偷料。最終用最古老的的方法,把田間普通的草,做成了等上三天也值得的“點心王”。那些鄰居幫忙,小孩在旁打鬧玩耍,有得吃有得玩的時刻和小時記憶中的幸福時光重疊。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雲南十九怪,開著寶馬吃野菜。”在雲南,那些高不見頂籠罩在雲端的山,覆著最茂密的原始森林。山就是人們的食堂。每年春雨灑落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能達到400多種。尋常市場裡也有六七十種。明代的朱橚被貶謫到此時,也為這裡野生植物的豐富震驚,促使他寫就了最早的“野菜征服指南”——《救荒本草》,成為國內最早介紹野菜學的書籍。雲南的菜場,就是一睹這種野趣最好的去處:野茄、香茅草、臭菜、紅瓜、苦藤……分列碼放,連非本地的雲南人,也只能認出小半兒。趕上週六日的集市,野菜鋪在蕉葉上,能擺出數百米長。苦的怎麼處理,澀的如何飛水,用什麼口味來互相彈壓。雲南人藏在小廚房裡的手藝,那麼難為外人道,是土生土長几十年才能習得的功夫!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春到了江南,大約就是冰河開裂的聲音。對於江邊生活的人來說,他們的心也在春風裡一起解凍。為了那一口鮮掉舌頭的江鮮,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鱸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應季的魚,撈出來放在臉盆上稱分量,現買現做。看似無奇得熱騰騰的魚湯,鮮美濃郁;從純正奶白色湯中夾起塊魚肉,初生般爽滑。遇上極嫩極鮮的刀魚,聽身價就能烘托它的鮮美:身形長肥、清蒸後最為鮮美粉嫩的刀魚,時節像春花一樣短暫;最貴時要6000多元每斤,隨著肉質變柴成了“老刀”後,可能一日會跌去上千元。也凸顯了春日那一口鮮的金貴。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到了川西北,春化成一口甜蜜。古老的“碉樓”養蜂法,直接將蜂巢設在碉樓土牆裡,外面鑿幾個小孔,取蜜時從屋裡打開櫃門就可以,是非常奇妙的構造。棒棒巢,正是遵守一年只取一次蜜的約定,才換來顏色黃得濃烈、松脂一樣黏稠的好蜜。


"

煙花三月赴春宴

開春時節,萬物復甦。食物也像遵守著一場不會食言的約定,如約而至。在雲南,一場春雨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菜根、沙鬆尖、頭髮菜和許多叫不上名的野菜,能達到400多種。到了江南,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刀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川西北的“碉樓”養蜂法,出產的蜜像松脂一般黏稠。廣東沿海保留著最古老的工藝,把春天做成了一方點心。東北黑土地上的蘑菇“聚會”,念念名字都像能聞到熱騰騰的鐵鍋香味兒……美食和春光都不可辜負,大約是人們和自然相處中形成的最有煙火氣的生活美學。當食物在時令下交錯縱橫時,我們也好像發現了春的更多面。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老北京有一句俗話,叫“春脖子短”,意思是春天短暫,短到冬日剛過去,夏就來到了眼前。也正因如此,這個一躍而過的時節顯得格外珍貴。春天一到,太陽黃亮亮地晒在窗頭,鳥兒細碎地叫,好像萬物都重新振作起來。自古中國有著“不時不食”的傳統,蘿蔔過了季就變空心,單筍過季就變得味苦。雖然其它季節也能吃到,那種味道卻徒有其形,而少了其神。適時而食,正是古人和自然的相處之道。

應季食物的年年如是,也衍生出了人們對食物的情結。尤其文人雅士們,這些最愛吃、會吃之人,把對春天食物的記憶,沿著一支精妙的筆桿,喚起人們的饞意。豐子愷就有一幅著名的畫,描繪了“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桃花”,在早春江南,主人把小桌放在室外,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下,品著時令鮮品,是何等愜意!周作人鍾愛野菜,採擷的時間、加工和製作描述地仔細;張大千喜歡魚腥草,擅長烹調的母親,採來魚腥草根淘洗乾淨,鋪上花椒、紅油辣椒拌成麻辣風味。老食客汪曾祺,更是有次在釣魚臺國賓館發現長著肥嫩的灰菜,忍不住彎腰採了許多,被門衛“盤查”。食客們各有自己的心頭好,每到春天,要耐住性子等待,然後迅速捕捉到最好的時刻,雀躍地攤開私家食譜,滿滿足足地吃上第一口鮮。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雖然現代生活中,高樓縫隙裡的春天好像掩藏起來,讓人們漸漸淡忘春的生機。但鄉間、水邊、森林之中,春日的登場才真正隆重。食物和空氣裡的香氣,依然成為區別於其它地方的標籤。食材和烹飪方法裡,都藏著一地的氣質:南方人的軟糯甜香,北方的潑辣奔放,山裡人的堅韌熱情,江水畔的溫婉細膩。一場春風吹到各地,忽地有了各種豐富的面目。

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湛江吳川,是最早感知春來的地區。一株株壟上的田艾開了花。在這片以農耕為生的土地上,報春的食物田艾籺和敬神有著密切的聯繫。為了給土地神慶生,人們挎著籃子採艾草、做籺婆、炒籺心……把春天做成一方點心。最傳統的工藝,幾十個繁複步驟,件件都有講究。幹蝦米、煮好的綠豆、磨碎炒過的芝麻、現破殼刨出的甜椰絲,讓孩子們饞得流口水。淘沙、剁碎、除鹽,倒在鑊裡用豆油爆香。連調味品,也從五香粉、八角水、陳皮、桔餅到叉燒汁、鮑魚汁,絕不偷料。最終用最古老的的方法,把田間普通的草,做成了等上三天也值得的“點心王”。那些鄰居幫忙,小孩在旁打鬧玩耍,有得吃有得玩的時刻和小時記憶中的幸福時光重疊。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雲南十九怪,開著寶馬吃野菜。”在雲南,那些高不見頂籠罩在雲端的山,覆著最茂密的原始森林。山就是人們的食堂。每年春雨灑落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能達到400多種。尋常市場裡也有六七十種。明代的朱橚被貶謫到此時,也為這裡野生植物的豐富震驚,促使他寫就了最早的“野菜征服指南”——《救荒本草》,成為國內最早介紹野菜學的書籍。雲南的菜場,就是一睹這種野趣最好的去處:野茄、香茅草、臭菜、紅瓜、苦藤……分列碼放,連非本地的雲南人,也只能認出小半兒。趕上週六日的集市,野菜鋪在蕉葉上,能擺出數百米長。苦的怎麼處理,澀的如何飛水,用什麼口味來互相彈壓。雲南人藏在小廚房裡的手藝,那麼難為外人道,是土生土長几十年才能習得的功夫!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春到了江南,大約就是冰河開裂的聲音。對於江邊生活的人來說,他們的心也在春風裡一起解凍。為了那一口鮮掉舌頭的江鮮,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鱸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應季的魚,撈出來放在臉盆上稱分量,現買現做。看似無奇得熱騰騰的魚湯,鮮美濃郁;從純正奶白色湯中夾起塊魚肉,初生般爽滑。遇上極嫩極鮮的刀魚,聽身價就能烘托它的鮮美:身形長肥、清蒸後最為鮮美粉嫩的刀魚,時節像春花一樣短暫;最貴時要6000多元每斤,隨著肉質變柴成了“老刀”後,可能一日會跌去上千元。也凸顯了春日那一口鮮的金貴。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到了川西北,春化成一口甜蜜。古老的“碉樓”養蜂法,直接將蜂巢設在碉樓土牆裡,外面鑿幾個小孔,取蜜時從屋裡打開櫃門就可以,是非常奇妙的構造。棒棒巢,正是遵守一年只取一次蜜的約定,才換來顏色黃得濃烈、松脂一樣黏稠的好蜜。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

煙花三月赴春宴

開春時節,萬物復甦。食物也像遵守著一場不會食言的約定,如約而至。在雲南,一場春雨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菜根、沙鬆尖、頭髮菜和許多叫不上名的野菜,能達到400多種。到了江南,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刀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川西北的“碉樓”養蜂法,出產的蜜像松脂一般黏稠。廣東沿海保留著最古老的工藝,把春天做成了一方點心。東北黑土地上的蘑菇“聚會”,念念名字都像能聞到熱騰騰的鐵鍋香味兒……美食和春光都不可辜負,大約是人們和自然相處中形成的最有煙火氣的生活美學。當食物在時令下交錯縱橫時,我們也好像發現了春的更多面。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老北京有一句俗話,叫“春脖子短”,意思是春天短暫,短到冬日剛過去,夏就來到了眼前。也正因如此,這個一躍而過的時節顯得格外珍貴。春天一到,太陽黃亮亮地晒在窗頭,鳥兒細碎地叫,好像萬物都重新振作起來。自古中國有著“不時不食”的傳統,蘿蔔過了季就變空心,單筍過季就變得味苦。雖然其它季節也能吃到,那種味道卻徒有其形,而少了其神。適時而食,正是古人和自然的相處之道。

應季食物的年年如是,也衍生出了人們對食物的情結。尤其文人雅士們,這些最愛吃、會吃之人,把對春天食物的記憶,沿著一支精妙的筆桿,喚起人們的饞意。豐子愷就有一幅著名的畫,描繪了“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桃花”,在早春江南,主人把小桌放在室外,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下,品著時令鮮品,是何等愜意!周作人鍾愛野菜,採擷的時間、加工和製作描述地仔細;張大千喜歡魚腥草,擅長烹調的母親,採來魚腥草根淘洗乾淨,鋪上花椒、紅油辣椒拌成麻辣風味。老食客汪曾祺,更是有次在釣魚臺國賓館發現長著肥嫩的灰菜,忍不住彎腰採了許多,被門衛“盤查”。食客們各有自己的心頭好,每到春天,要耐住性子等待,然後迅速捕捉到最好的時刻,雀躍地攤開私家食譜,滿滿足足地吃上第一口鮮。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雖然現代生活中,高樓縫隙裡的春天好像掩藏起來,讓人們漸漸淡忘春的生機。但鄉間、水邊、森林之中,春日的登場才真正隆重。食物和空氣裡的香氣,依然成為區別於其它地方的標籤。食材和烹飪方法裡,都藏著一地的氣質:南方人的軟糯甜香,北方的潑辣奔放,山裡人的堅韌熱情,江水畔的溫婉細膩。一場春風吹到各地,忽地有了各種豐富的面目。

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湛江吳川,是最早感知春來的地區。一株株壟上的田艾開了花。在這片以農耕為生的土地上,報春的食物田艾籺和敬神有著密切的聯繫。為了給土地神慶生,人們挎著籃子採艾草、做籺婆、炒籺心……把春天做成一方點心。最傳統的工藝,幾十個繁複步驟,件件都有講究。幹蝦米、煮好的綠豆、磨碎炒過的芝麻、現破殼刨出的甜椰絲,讓孩子們饞得流口水。淘沙、剁碎、除鹽,倒在鑊裡用豆油爆香。連調味品,也從五香粉、八角水、陳皮、桔餅到叉燒汁、鮑魚汁,絕不偷料。最終用最古老的的方法,把田間普通的草,做成了等上三天也值得的“點心王”。那些鄰居幫忙,小孩在旁打鬧玩耍,有得吃有得玩的時刻和小時記憶中的幸福時光重疊。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雲南十九怪,開著寶馬吃野菜。”在雲南,那些高不見頂籠罩在雲端的山,覆著最茂密的原始森林。山就是人們的食堂。每年春雨灑落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能達到400多種。尋常市場裡也有六七十種。明代的朱橚被貶謫到此時,也為這裡野生植物的豐富震驚,促使他寫就了最早的“野菜征服指南”——《救荒本草》,成為國內最早介紹野菜學的書籍。雲南的菜場,就是一睹這種野趣最好的去處:野茄、香茅草、臭菜、紅瓜、苦藤……分列碼放,連非本地的雲南人,也只能認出小半兒。趕上週六日的集市,野菜鋪在蕉葉上,能擺出數百米長。苦的怎麼處理,澀的如何飛水,用什麼口味來互相彈壓。雲南人藏在小廚房裡的手藝,那麼難為外人道,是土生土長几十年才能習得的功夫!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春到了江南,大約就是冰河開裂的聲音。對於江邊生活的人來說,他們的心也在春風裡一起解凍。為了那一口鮮掉舌頭的江鮮,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鱸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應季的魚,撈出來放在臉盆上稱分量,現買現做。看似無奇得熱騰騰的魚湯,鮮美濃郁;從純正奶白色湯中夾起塊魚肉,初生般爽滑。遇上極嫩極鮮的刀魚,聽身價就能烘托它的鮮美:身形長肥、清蒸後最為鮮美粉嫩的刀魚,時節像春花一樣短暫;最貴時要6000多元每斤,隨著肉質變柴成了“老刀”後,可能一日會跌去上千元。也凸顯了春日那一口鮮的金貴。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到了川西北,春化成一口甜蜜。古老的“碉樓”養蜂法,直接將蜂巢設在碉樓土牆裡,外面鑿幾個小孔,取蜜時從屋裡打開櫃門就可以,是非常奇妙的構造。棒棒巢,正是遵守一年只取一次蜜的約定,才換來顏色黃得濃烈、松脂一樣黏稠的好蜜。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東北地區的黑土地,大約最晚甦醒過來。春雨過後,石縫、樹邊、葉下的蘑菇都汩汩冒出了土。用手摸到蘑菇根,連根拽起。松蘑燉五花肉、黃金蘑燒湯、楊蘑配著辣椒炒……由蘑菇衍生的土話也層出不窮,帶著東北話自有的喜感,松蘑叫黏糰子,毒紅菇叫棺材蓋子,牛肝菌成了大腿蘑,親切得彷彿一念出口,眼前就浮現掀開鐵鍋得熱騰騰的香味。

食物,是人和一塊土地上自然、文化交流的通道。拴在食物上的,不僅是在年年如是的自然饋贈中,感知時間上的過往與當下,也是地域上的千地千面。採集、烹製、貯存的過程,對食物的挖掘和接納,流露著一地的生活之道和性情脾氣。當食物在時令下交錯縱橫時,我們也好像發現了春的更多面,鮮活地洗刷一冬積累的暮氣。

吃春宴單

春水解凍之時,山中、林間和水下的生物都重獲新生,人體也在一冬漫長休憩後,生理機能進入了最活躍的時期,新陳代謝的加速讓春天成了最佳養生時節。而此時正新鮮的魚蝦、野菜、鮮花和菌類,成了人們能夠利用的食補食材。雖說如今四季都能吃到各種美味,但應季食補的清鮮始終是無法超越和模擬的。

01

森林的氣息·小雞燉蘑菇

座標:遼寧本溪

讓“小雞燉蘑菇”榮登東北四大燉之首的,並不是“小雞”,倒是以配菜出現的榛蘑。作為東北第四寶,乾製燉煮黑化後的榛蘑,帶來特有的木材清香,讓森林氣息縈繞口中。伴著春天泥土的復甦,東北大地上其它如楊樹蘑、松蘑、灰蘑也依次甦醒。

02

咬一口春天·春餅

座標:北京

“咬春”是北京人每年必不可少的節目,老北京人吃春餅講究:豆芽、韭菜、攤雞蛋、肘花兒、粉絲卷中間。隨著吃春到來,主角豆芽的身價會率先爆漲,而天福號醬肘子切片,也讓北京春餅有了獨門獨號的美味。

03

早春海鮮大拍檔·椒鹽蝦虎

座標:山東青島

在青島被叫作蝦虎的皮皮蝦,清明後正當產卵時節,不管公母,個個肥壯且肉質鮮甜,面對大而多膏的蝦虎,水煮、蒸吃、麻辣、椒鹽都是不錯的做法,越吃越上癮,吃皮皮蝦似乎成了整個城市的一大節日。

04

連呼吸都清新·菊花腦蛋湯

座標:江蘇南京

“南京一大怪,不愛葷菜愛野菜”,南京人甚至為野菜安了“七頭一腦”之說,加上地皮菜、茭白等,成了“金陵十三菜”。其它野菜在江浙地區都能被發現,唯有菊花腦,菊花腦和菊花並無關係,是金陵人鍾愛的一道野菜,洗淨和打散的蛋液一起做成菊花腦蛋湯,入口清潤微苦,泛著點薄荷的涼意。

05

鬱蔥野味·香乾馬蘭頭/香椿炒雞蛋/薺菜餛飩

座標:江蘇蘇州

鄉間野菜近來大有翻身之勢,常被餐廳作為春天時令菜的噱頭。江南春季田埂邊滿眼都是馬蘭頭的嫩綠,隨手就可以採下一筐,搭配點香乾,清淡爽口開胃。而香椿炒雞蛋和著一碗白米飯,是拿山珍海味都不願意換的味道。 “報春菜”薺菜切碎後,和鮮肉拌成餡,麵皮一包,被收攏成的鮮美薺菜餃子,或蒸或煮,皆是家常美味。

06

值得一死·白汁河豚

座標:江蘇揚中島

食得一口河豚肉,從此不聞天下魚。河豚的鮮歷來有名,如今養殖和烹飪技術可以讓食客不用過於擔憂毒素問題,河豚魚也成了“長江三鮮”中最接地氣的食材。

07

吃肉要肥而不膩·醬汁肉

座標:江蘇蘇州

蘇州人一年不能錯過四塊肉,第一塊就是清明前後的醬汁肉,通紅色澤的醬汁肉,上口酥潤,皮糯肉爛,入口即化,青菜作陪後肥而不膩,讓慵懶一冬天的人胃口大開。

08

豆沙綠的時節·青團

座標:上海

上海春天的網紅中,青團是最讓人咽口水的。艾葉草或麥青榨汁調成的綠,配上豆沙、香乾馬蘭頭、薺菜肉餡等餡料,軟軟糯糯,咬上一口,暖胃心甜。錯過了,一等又是一年。

09

竹林般脆爽·醃篤鮮/油燜筍

座標:浙江杭州

每年春天,江浙人不知道要吃下多少棵筍,光是油燜筍和醃篤鮮,就是消耗春筍的絕對主力。顏色紅亮的油燜春筍,筍味的鮮嫩脆爽與調味的甜融合得恰到好處;而春筍與豬肉經細火慢燉後,熬出的湯濃白厚醇,大俗大雅,鮮得要掉眉毛了。

10

茶香亦是菜·龍井蝦仁

座標:浙江杭州

筍尖出頭時,茶葉也正發芽。通體潔白的蝦仁裝在釉色天青的碟裡,上面散落著幾片龍井茶,一起構成道色香味俱全的杭幫春菜。

11

嘬一口水中雅趣·螺螄

座標:浙江千島湖

“清明螺,勝似鵝”,千島湖中螺螄由深水區向淺水區遷徙,正是捕撈螺螄的好時節,也是一年中最肥美的時候。江南人都是吃螺螄的高手,將螺螄煮熟,挑出螺肉拌、醉、糟、熗,每一種都是道美味。

12

桃花流水·乾燒臭鱖魚

座標:安徽黃山

春季鱖魚格外肥美,食來可補虛勞、益脾胃。徽州人發明了用醃製和發酵來再次製造美味,創造出聞起來臭吃起來卻格外香的著名徽菜。

13

東風徐來·椿芽白肉

座標:四川宜賓

香椿發的嫩芽營養豐富,且有較高藥用價值。雪白肥瘦相間的薄肉片包起綠葉紅邊的椿芽,再蘸點紅油,紅紅與白白,別是春日東風味。

14

清香入食·槐花餃子

座標:河南鞏義

北方隨處可見的大槐樹,春季的槐花有抗炎、消水腫的作用,拌入肉餡,從攪拌到嚐鮮,整個過程夾著肉香和槐花香。

15

香甜三月紅·興化荔枝肉

座標:福建莆田

把豬瘦肉切成荔枝大小,表皮用刀刻出功殼,油炸後形似荔枝,再把荔枝肉混入備好的滷料煮至入味,讓人分不清是荔枝還是荔枝肉在誘你垂涎三尺,莆田也因盛產荔枝而別名“荔城”。

16

告別潮溼氣·木棉花煲涼茶

座標:廣東廣州

春日廣州伴著回南天而來,煲祛溼湯成了當地重頭戲。祛溼湯煲湯料大多數是花旗參、白朮、土茯苓等“乾貨”,但也有出自春天的特產木棉花。木棉花晒乾後煲粥水,能夠除溼毒並幫助人體清熱。

17

海洋滋味·清明曹蝦

座標:廣東廣州

南沙特產曹蝦,當地有“清明吃蝦,就吃曹蝦”的說法,曹蝦是珠江出海口才有的蝦種,南沙十八湧至二十一湧都有出產。白灼、籠仔蒸或者石板燒都能留住曹蝦的香濃味道。

18

壟上的甜蜜·田艾籺

座標:廣東湛江吳川

春耕田野,正是田艾生長的全盛時期,田艾有祛溼,暖胃,清腸的功效,吳川人“二月二”做田艾籺的習俗沿習至今,特別在吳川黃坡,用來拜神、祭祀,祈禱風調雨順。

19

大山深處春蜜香·蜂蜜

座標:川西北

川西北植被茂盛,花源充足,春天春蜜上市。油菜花蜜、柑橘花蜜等從大山深處採集的花野生蜂蜜,採用的是最古老的圓桶養蜂法,一年只能取一次蜜,柔潤適口,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和有機酸,是營養豐富的天然食品。

20

春花香入味·茉莉花宴

座標: 雲南元江

茉莉花煮雞、茉莉花薰涼鵝、茉莉花煎蛋,在雲南最大的茉莉花產區,每到4月茉莉開時,人們都會享受到盛大的茉莉鮮花大餐。

21

冰山果香·色買提杏

座標:新疆喀什英吉沙縣

有“冰山玉珠”之稱的色買提杏,色澤亮麗呈金黃色,肉質細軟多汁,果肉香甜,還可制乾和加工成杏脯和杏仁奶,有防癌作用。自從西亞引進至今,在英吉沙縣種植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

煙花三月赴春宴

開春時節,萬物復甦。食物也像遵守著一場不會食言的約定,如約而至。在雲南,一場春雨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菜根、沙鬆尖、頭髮菜和許多叫不上名的野菜,能達到400多種。到了江南,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刀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川西北的“碉樓”養蜂法,出產的蜜像松脂一般黏稠。廣東沿海保留著最古老的工藝,把春天做成了一方點心。東北黑土地上的蘑菇“聚會”,念念名字都像能聞到熱騰騰的鐵鍋香味兒……美食和春光都不可辜負,大約是人們和自然相處中形成的最有煙火氣的生活美學。當食物在時令下交錯縱橫時,我們也好像發現了春的更多面。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老北京有一句俗話,叫“春脖子短”,意思是春天短暫,短到冬日剛過去,夏就來到了眼前。也正因如此,這個一躍而過的時節顯得格外珍貴。春天一到,太陽黃亮亮地晒在窗頭,鳥兒細碎地叫,好像萬物都重新振作起來。自古中國有著“不時不食”的傳統,蘿蔔過了季就變空心,單筍過季就變得味苦。雖然其它季節也能吃到,那種味道卻徒有其形,而少了其神。適時而食,正是古人和自然的相處之道。

應季食物的年年如是,也衍生出了人們對食物的情結。尤其文人雅士們,這些最愛吃、會吃之人,把對春天食物的記憶,沿著一支精妙的筆桿,喚起人們的饞意。豐子愷就有一幅著名的畫,描繪了“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將一面與桃花”,在早春江南,主人把小桌放在室外,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下,品著時令鮮品,是何等愜意!周作人鍾愛野菜,採擷的時間、加工和製作描述地仔細;張大千喜歡魚腥草,擅長烹調的母親,採來魚腥草根淘洗乾淨,鋪上花椒、紅油辣椒拌成麻辣風味。老食客汪曾祺,更是有次在釣魚臺國賓館發現長著肥嫩的灰菜,忍不住彎腰採了許多,被門衛“盤查”。食客們各有自己的心頭好,每到春天,要耐住性子等待,然後迅速捕捉到最好的時刻,雀躍地攤開私家食譜,滿滿足足地吃上第一口鮮。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雖然現代生活中,高樓縫隙裡的春天好像掩藏起來,讓人們漸漸淡忘春的生機。但鄉間、水邊、森林之中,春日的登場才真正隆重。食物和空氣裡的香氣,依然成為區別於其它地方的標籤。食材和烹飪方法裡,都藏著一地的氣質:南方人的軟糯甜香,北方的潑辣奔放,山裡人的堅韌熱情,江水畔的溫婉細膩。一場春風吹到各地,忽地有了各種豐富的面目。

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湛江吳川,是最早感知春來的地區。一株株壟上的田艾開了花。在這片以農耕為生的土地上,報春的食物田艾籺和敬神有著密切的聯繫。為了給土地神慶生,人們挎著籃子採艾草、做籺婆、炒籺心……把春天做成一方點心。最傳統的工藝,幾十個繁複步驟,件件都有講究。幹蝦米、煮好的綠豆、磨碎炒過的芝麻、現破殼刨出的甜椰絲,讓孩子們饞得流口水。淘沙、剁碎、除鹽,倒在鑊裡用豆油爆香。連調味品,也從五香粉、八角水、陳皮、桔餅到叉燒汁、鮑魚汁,絕不偷料。最終用最古老的的方法,把田間普通的草,做成了等上三天也值得的“點心王”。那些鄰居幫忙,小孩在旁打鬧玩耍,有得吃有得玩的時刻和小時記憶中的幸福時光重疊。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雲南十九怪,開著寶馬吃野菜。”在雲南,那些高不見頂籠罩在雲端的山,覆著最茂密的原始森林。山就是人們的食堂。每年春雨灑落後,野菜撲啦啦地從地頭冒起,能達到400多種。尋常市場裡也有六七十種。明代的朱橚被貶謫到此時,也為這裡野生植物的豐富震驚,促使他寫就了最早的“野菜征服指南”——《救荒本草》,成為國內最早介紹野菜學的書籍。雲南的菜場,就是一睹這種野趣最好的去處:野茄、香茅草、臭菜、紅瓜、苦藤……分列碼放,連非本地的雲南人,也只能認出小半兒。趕上週六日的集市,野菜鋪在蕉葉上,能擺出數百米長。苦的怎麼處理,澀的如何飛水,用什麼口味來互相彈壓。雲南人藏在小廚房裡的手藝,那麼難為外人道,是土生土長几十年才能習得的功夫!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春到了江南,大約就是冰河開裂的聲音。對於江邊生活的人來說,他們的心也在春風裡一起解凍。為了那一口鮮掉舌頭的江鮮,家家自有一張“吃魚時間表”,把鱸魚鱖魚鰣魚列得整整齊齊。應季的魚,撈出來放在臉盆上稱分量,現買現做。看似無奇得熱騰騰的魚湯,鮮美濃郁;從純正奶白色湯中夾起塊魚肉,初生般爽滑。遇上極嫩極鮮的刀魚,聽身價就能烘托它的鮮美:身形長肥、清蒸後最為鮮美粉嫩的刀魚,時節像春花一樣短暫;最貴時要6000多元每斤,隨著肉質變柴成了“老刀”後,可能一日會跌去上千元。也凸顯了春日那一口鮮的金貴。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到了川西北,春化成一口甜蜜。古老的“碉樓”養蜂法,直接將蜂巢設在碉樓土牆裡,外面鑿幾個小孔,取蜜時從屋裡打開櫃門就可以,是非常奇妙的構造。棒棒巢,正是遵守一年只取一次蜜的約定,才換來顏色黃得濃烈、松脂一樣黏稠的好蜜。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春菜

東北地區的黑土地,大約最晚甦醒過來。春雨過後,石縫、樹邊、葉下的蘑菇都汩汩冒出了土。用手摸到蘑菇根,連根拽起。松蘑燉五花肉、黃金蘑燒湯、楊蘑配著辣椒炒……由蘑菇衍生的土話也層出不窮,帶著東北話自有的喜感,松蘑叫黏糰子,毒紅菇叫棺材蓋子,牛肝菌成了大腿蘑,親切得彷彿一念出口,眼前就浮現掀開鐵鍋得熱騰騰的香味。

食物,是人和一塊土地上自然、文化交流的通道。拴在食物上的,不僅是在年年如是的自然饋贈中,感知時間上的過往與當下,也是地域上的千地千面。採集、烹製、貯存的過程,對食物的挖掘和接納,流露著一地的生活之道和性情脾氣。當食物在時令下交錯縱橫時,我們也好像發現了春的更多面,鮮活地洗刷一冬積累的暮氣。

吃春宴單

春水解凍之時,山中、林間和水下的生物都重獲新生,人體也在一冬漫長休憩後,生理機能進入了最活躍的時期,新陳代謝的加速讓春天成了最佳養生時節。而此時正新鮮的魚蝦、野菜、鮮花和菌類,成了人們能夠利用的食補食材。雖說如今四季都能吃到各種美味,但應季食補的清鮮始終是無法超越和模擬的。

01

森林的氣息·小雞燉蘑菇

座標:遼寧本溪

讓“小雞燉蘑菇”榮登東北四大燉之首的,並不是“小雞”,倒是以配菜出現的榛蘑。作為東北第四寶,乾製燉煮黑化後的榛蘑,帶來特有的木材清香,讓森林氣息縈繞口中。伴著春天泥土的復甦,東北大地上其它如楊樹蘑、松蘑、灰蘑也依次甦醒。

02

咬一口春天·春餅

座標:北京

“咬春”是北京人每年必不可少的節目,老北京人吃春餅講究:豆芽、韭菜、攤雞蛋、肘花兒、粉絲卷中間。隨著吃春到來,主角豆芽的身價會率先爆漲,而天福號醬肘子切片,也讓北京春餅有了獨門獨號的美味。

03

早春海鮮大拍檔·椒鹽蝦虎

座標:山東青島

在青島被叫作蝦虎的皮皮蝦,清明後正當產卵時節,不管公母,個個肥壯且肉質鮮甜,面對大而多膏的蝦虎,水煮、蒸吃、麻辣、椒鹽都是不錯的做法,越吃越上癮,吃皮皮蝦似乎成了整個城市的一大節日。

04

連呼吸都清新·菊花腦蛋湯

座標:江蘇南京

“南京一大怪,不愛葷菜愛野菜”,南京人甚至為野菜安了“七頭一腦”之說,加上地皮菜、茭白等,成了“金陵十三菜”。其它野菜在江浙地區都能被發現,唯有菊花腦,菊花腦和菊花並無關係,是金陵人鍾愛的一道野菜,洗淨和打散的蛋液一起做成菊花腦蛋湯,入口清潤微苦,泛著點薄荷的涼意。

05

鬱蔥野味·香乾馬蘭頭/香椿炒雞蛋/薺菜餛飩

座標:江蘇蘇州

鄉間野菜近來大有翻身之勢,常被餐廳作為春天時令菜的噱頭。江南春季田埂邊滿眼都是馬蘭頭的嫩綠,隨手就可以採下一筐,搭配點香乾,清淡爽口開胃。而香椿炒雞蛋和著一碗白米飯,是拿山珍海味都不願意換的味道。 “報春菜”薺菜切碎後,和鮮肉拌成餡,麵皮一包,被收攏成的鮮美薺菜餃子,或蒸或煮,皆是家常美味。

06

值得一死·白汁河豚

座標:江蘇揚中島

食得一口河豚肉,從此不聞天下魚。河豚的鮮歷來有名,如今養殖和烹飪技術可以讓食客不用過於擔憂毒素問題,河豚魚也成了“長江三鮮”中最接地氣的食材。

07

吃肉要肥而不膩·醬汁肉

座標:江蘇蘇州

蘇州人一年不能錯過四塊肉,第一塊就是清明前後的醬汁肉,通紅色澤的醬汁肉,上口酥潤,皮糯肉爛,入口即化,青菜作陪後肥而不膩,讓慵懶一冬天的人胃口大開。

08

豆沙綠的時節·青團

座標:上海

上海春天的網紅中,青團是最讓人咽口水的。艾葉草或麥青榨汁調成的綠,配上豆沙、香乾馬蘭頭、薺菜肉餡等餡料,軟軟糯糯,咬上一口,暖胃心甜。錯過了,一等又是一年。

09

竹林般脆爽·醃篤鮮/油燜筍

座標:浙江杭州

每年春天,江浙人不知道要吃下多少棵筍,光是油燜筍和醃篤鮮,就是消耗春筍的絕對主力。顏色紅亮的油燜春筍,筍味的鮮嫩脆爽與調味的甜融合得恰到好處;而春筍與豬肉經細火慢燉後,熬出的湯濃白厚醇,大俗大雅,鮮得要掉眉毛了。

10

茶香亦是菜·龍井蝦仁

座標:浙江杭州

筍尖出頭時,茶葉也正發芽。通體潔白的蝦仁裝在釉色天青的碟裡,上面散落著幾片龍井茶,一起構成道色香味俱全的杭幫春菜。

11

嘬一口水中雅趣·螺螄

座標:浙江千島湖

“清明螺,勝似鵝”,千島湖中螺螄由深水區向淺水區遷徙,正是捕撈螺螄的好時節,也是一年中最肥美的時候。江南人都是吃螺螄的高手,將螺螄煮熟,挑出螺肉拌、醉、糟、熗,每一種都是道美味。

12

桃花流水·乾燒臭鱖魚

座標:安徽黃山

春季鱖魚格外肥美,食來可補虛勞、益脾胃。徽州人發明了用醃製和發酵來再次製造美味,創造出聞起來臭吃起來卻格外香的著名徽菜。

13

東風徐來·椿芽白肉

座標:四川宜賓

香椿發的嫩芽營養豐富,且有較高藥用價值。雪白肥瘦相間的薄肉片包起綠葉紅邊的椿芽,再蘸點紅油,紅紅與白白,別是春日東風味。

14

清香入食·槐花餃子

座標:河南鞏義

北方隨處可見的大槐樹,春季的槐花有抗炎、消水腫的作用,拌入肉餡,從攪拌到嚐鮮,整個過程夾著肉香和槐花香。

15

香甜三月紅·興化荔枝肉

座標:福建莆田

把豬瘦肉切成荔枝大小,表皮用刀刻出功殼,油炸後形似荔枝,再把荔枝肉混入備好的滷料煮至入味,讓人分不清是荔枝還是荔枝肉在誘你垂涎三尺,莆田也因盛產荔枝而別名“荔城”。

16

告別潮溼氣·木棉花煲涼茶

座標:廣東廣州

春日廣州伴著回南天而來,煲祛溼湯成了當地重頭戲。祛溼湯煲湯料大多數是花旗參、白朮、土茯苓等“乾貨”,但也有出自春天的特產木棉花。木棉花晒乾後煲粥水,能夠除溼毒並幫助人體清熱。

17

海洋滋味·清明曹蝦

座標:廣東廣州

南沙特產曹蝦,當地有“清明吃蝦,就吃曹蝦”的說法,曹蝦是珠江出海口才有的蝦種,南沙十八湧至二十一湧都有出產。白灼、籠仔蒸或者石板燒都能留住曹蝦的香濃味道。

18

壟上的甜蜜·田艾籺

座標:廣東湛江吳川

春耕田野,正是田艾生長的全盛時期,田艾有祛溼,暖胃,清腸的功效,吳川人“二月二”做田艾籺的習俗沿習至今,特別在吳川黃坡,用來拜神、祭祀,祈禱風調雨順。

19

大山深處春蜜香·蜂蜜

座標:川西北

川西北植被茂盛,花源充足,春天春蜜上市。油菜花蜜、柑橘花蜜等從大山深處採集的花野生蜂蜜,採用的是最古老的圓桶養蜂法,一年只能取一次蜜,柔潤適口,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和有機酸,是營養豐富的天然食品。

20

春花香入味·茉莉花宴

座標: 雲南元江

茉莉花煮雞、茉莉花薰涼鵝、茉莉花煎蛋,在雲南最大的茉莉花產區,每到4月茉莉開時,人們都會享受到盛大的茉莉鮮花大餐。

21

冰山果香·色買提杏

座標:新疆喀什英吉沙縣

有“冰山玉珠”之稱的色買提杏,色澤亮麗呈金黃色,肉質細軟多汁,果肉香甜,還可制乾和加工成杏脯和杏仁奶,有防癌作用。自從西亞引進至今,在英吉沙縣種植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把春菜裝成一桌宴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