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

編者按:本文選自美食家逯耀東先生的《大肚能容》。逯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美食家,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開設過“中國飲食史”課程。此文寫的是老北京小吃,很值得收藏與關注,去北京時當作覓食指南。

豆汁、爆肚、羊頭肉是北京人的小吃。八年前,去京北草原,往返兩過北京。來去匆匆,連碗豆汁也沒喝著,心裡老惦記著。此次重臨,沒有緊要的事辦,閒散了十日。於是,走大街穿衚衕溜達,不僅喝著了豆汁,還吃了爆肚與羊頭肉。

"

編者按:本文選自美食家逯耀東先生的《大肚能容》。逯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美食家,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開設過“中國飲食史”課程。此文寫的是老北京小吃,很值得收藏與關注,去北京時當作覓食指南。

豆汁、爆肚、羊頭肉是北京人的小吃。八年前,去京北草原,往返兩過北京。來去匆匆,連碗豆汁也沒喝著,心裡老惦記著。此次重臨,沒有緊要的事辦,閒散了十日。於是,走大街穿衚衕溜達,不僅喝著了豆汁,還吃了爆肚與羊頭肉。

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馬海方繪的老北京賣豆汁圖

我非燕人,過去也沒喝過豆汁。但豆汁卻是老北京的小食,雪印軒主人《燕京小食雜詠》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不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詩後自注雲:“豆汁即綠豆粉漿也。其味酸苦,分生熟二者,熟者沿街叫賣,佐以鹹菜食之。”

"

編者按:本文選自美食家逯耀東先生的《大肚能容》。逯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美食家,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開設過“中國飲食史”課程。此文寫的是老北京小吃,很值得收藏與關注,去北京時當作覓食指南。

豆汁、爆肚、羊頭肉是北京人的小吃。八年前,去京北草原,往返兩過北京。來去匆匆,連碗豆汁也沒喝著,心裡老惦記著。此次重臨,沒有緊要的事辦,閒散了十日。於是,走大街穿衚衕溜達,不僅喝著了豆汁,還吃了爆肚與羊頭肉。

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馬海方繪的老北京賣豆汁圖

我非燕人,過去也沒喝過豆汁。但豆汁卻是老北京的小食,雪印軒主人《燕京小食雜詠》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不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詩後自注雲:“豆汁即綠豆粉漿也。其味酸苦,分生熟二者,熟者沿街叫賣,佐以鹹菜食之。”

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豆汁與焦圈

鹹菜是鹽水醃的芥菜頭,切成細如髮絲的鹹菜,以幹辣椒入油炸透,再將滾燙的辣油,傾於鹹菜絲上,其味盡出,並配焦圈食之。”焦圈是和妥油麵,挽成細如小拇指粗的環狀,入油炸焦,其程序一如炸油條,入口焦脆。豆汁由來已久。《今古奇觀》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故事即由金玉奴以豆汁救活飢寒交迫的書生莫稽開始,後改編成雜劇,就取名《豆汁記》,京劇的《鴻鸞禧》或《金玉奴》即由此而來。現在,北京人喝豆汁的習慣沒落了。不過,這次不遠千里而來,潛意識裡就想喝碗這種逐漸消逝的“京味兒”。

"

編者按:本文選自美食家逯耀東先生的《大肚能容》。逯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美食家,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開設過“中國飲食史”課程。此文寫的是老北京小吃,很值得收藏與關注,去北京時當作覓食指南。

豆汁、爆肚、羊頭肉是北京人的小吃。八年前,去京北草原,往返兩過北京。來去匆匆,連碗豆汁也沒喝著,心裡老惦記著。此次重臨,沒有緊要的事辦,閒散了十日。於是,走大街穿衚衕溜達,不僅喝著了豆汁,還吃了爆肚與羊頭肉。

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馬海方繪的老北京賣豆汁圖

我非燕人,過去也沒喝過豆汁。但豆汁卻是老北京的小食,雪印軒主人《燕京小食雜詠》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不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詩後自注雲:“豆汁即綠豆粉漿也。其味酸苦,分生熟二者,熟者沿街叫賣,佐以鹹菜食之。”

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豆汁與焦圈

鹹菜是鹽水醃的芥菜頭,切成細如髮絲的鹹菜,以幹辣椒入油炸透,再將滾燙的辣油,傾於鹹菜絲上,其味盡出,並配焦圈食之。”焦圈是和妥油麵,挽成細如小拇指粗的環狀,入油炸焦,其程序一如炸油條,入口焦脆。豆汁由來已久。《今古奇觀》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故事即由金玉奴以豆汁救活飢寒交迫的書生莫稽開始,後改編成雜劇,就取名《豆汁記》,京劇的《鴻鸞禧》或《金玉奴》即由此而來。現在,北京人喝豆汁的習慣沒落了。不過,這次不遠千里而來,潛意識裡就想喝碗這種逐漸消逝的“京味兒”。

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焦圈

這次來北京,恰逢重陽過後的深秋,正是北京人貼秋膘的季節。《燕京風俗志》雲:“立秋日,人家有豐食者,雲貼秋膘。”貼秋膘是廣東人說的進補,廣東進補吃三蛇,北京人補秋膘吃鮮羊肉。雖然北京人一年四季都吃羊肉,這個季節更盛。紅燜、清燉、包餃子、蒸包子及涮烤皆佳。《都門雜詠》詠煨羊肉雲:“煨羊肥嫩數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午燒來焦且爛,喜無羶味膩喉嚨。”羊肉細火文煨,午間下鍋晚上吃,再酌二鍋頭四兩,這種生活對老北京而言,真的是“亞賽王侯”了。

"

編者按:本文選自美食家逯耀東先生的《大肚能容》。逯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美食家,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開設過“中國飲食史”課程。此文寫的是老北京小吃,很值得收藏與關注,去北京時當作覓食指南。

豆汁、爆肚、羊頭肉是北京人的小吃。八年前,去京北草原,往返兩過北京。來去匆匆,連碗豆汁也沒喝著,心裡老惦記著。此次重臨,沒有緊要的事辦,閒散了十日。於是,走大街穿衚衕溜達,不僅喝著了豆汁,還吃了爆肚與羊頭肉。

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馬海方繪的老北京賣豆汁圖

我非燕人,過去也沒喝過豆汁。但豆汁卻是老北京的小食,雪印軒主人《燕京小食雜詠》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不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詩後自注雲:“豆汁即綠豆粉漿也。其味酸苦,分生熟二者,熟者沿街叫賣,佐以鹹菜食之。”

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豆汁與焦圈

鹹菜是鹽水醃的芥菜頭,切成細如髮絲的鹹菜,以幹辣椒入油炸透,再將滾燙的辣油,傾於鹹菜絲上,其味盡出,並配焦圈食之。”焦圈是和妥油麵,挽成細如小拇指粗的環狀,入油炸焦,其程序一如炸油條,入口焦脆。豆汁由來已久。《今古奇觀》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故事即由金玉奴以豆汁救活飢寒交迫的書生莫稽開始,後改編成雜劇,就取名《豆汁記》,京劇的《鴻鸞禧》或《金玉奴》即由此而來。現在,北京人喝豆汁的習慣沒落了。不過,這次不遠千里而來,潛意識裡就想喝碗這種逐漸消逝的“京味兒”。

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焦圈

這次來北京,恰逢重陽過後的深秋,正是北京人貼秋膘的季節。《燕京風俗志》雲:“立秋日,人家有豐食者,雲貼秋膘。”貼秋膘是廣東人說的進補,廣東進補吃三蛇,北京人補秋膘吃鮮羊肉。雖然北京人一年四季都吃羊肉,這個季節更盛。紅燜、清燉、包餃子、蒸包子及涮烤皆佳。《都門雜詠》詠煨羊肉雲:“煨羊肥嫩數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午燒來焦且爛,喜無羶味膩喉嚨。”羊肉細火文煨,午間下鍋晚上吃,再酌二鍋頭四兩,這種生活對老北京而言,真的是“亞賽王侯”了。

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煨羊肥嫩數京中

此時來北京,該吃頓牛羊肉了。於是我們去了宣武門的牛街。牛街是北京回民賣鮮牛羊肉的一條街,喜的是這條街還沒有受改革開放的感染。街面不寬,都是北京老舊的矮房子,樸實無華。鮮牛羊肉床子比鄰而設,其間還夾雜賣熟食的雜貨攤子。我們去時正是上燈時分,今日的門市已過,有些鮮牛羊肉床子正在清理案子,有的已懸掛起明日朝市出售的整隻肥羊。閒下來的夥計倚著門框或坐在店前吸菸閒扯,此情此景彷彿是在老舍的小說裡常見的。最後在家小吃食店門前住腳,掌櫃的在門前笑臉相迎,說店裡有爆肚吃,我二話沒說,就進了店。

爆肚也是北京人的大眾食品。當年東安市場西德順的爆肚王,譽滿京華。爆肚是水爆,爆時的水溫與火候,都得拿捏得恰到好處,而且不論生意多忙,都是一份一爆,且不可大鍋分盤,爆妥上桌蘸紅豆腐汁加香油,即食。

"

編者按:本文選自美食家逯耀東先生的《大肚能容》。逯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美食家,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開設過“中國飲食史”課程。此文寫的是老北京小吃,很值得收藏與關注,去北京時當作覓食指南。

豆汁、爆肚、羊頭肉是北京人的小吃。八年前,去京北草原,往返兩過北京。來去匆匆,連碗豆汁也沒喝著,心裡老惦記著。此次重臨,沒有緊要的事辦,閒散了十日。於是,走大街穿衚衕溜達,不僅喝著了豆汁,還吃了爆肚與羊頭肉。

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馬海方繪的老北京賣豆汁圖

我非燕人,過去也沒喝過豆汁。但豆汁卻是老北京的小食,雪印軒主人《燕京小食雜詠》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不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詩後自注雲:“豆汁即綠豆粉漿也。其味酸苦,分生熟二者,熟者沿街叫賣,佐以鹹菜食之。”

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豆汁與焦圈

鹹菜是鹽水醃的芥菜頭,切成細如髮絲的鹹菜,以幹辣椒入油炸透,再將滾燙的辣油,傾於鹹菜絲上,其味盡出,並配焦圈食之。”焦圈是和妥油麵,挽成細如小拇指粗的環狀,入油炸焦,其程序一如炸油條,入口焦脆。豆汁由來已久。《今古奇觀》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故事即由金玉奴以豆汁救活飢寒交迫的書生莫稽開始,後改編成雜劇,就取名《豆汁記》,京劇的《鴻鸞禧》或《金玉奴》即由此而來。現在,北京人喝豆汁的習慣沒落了。不過,這次不遠千里而來,潛意識裡就想喝碗這種逐漸消逝的“京味兒”。

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焦圈

這次來北京,恰逢重陽過後的深秋,正是北京人貼秋膘的季節。《燕京風俗志》雲:“立秋日,人家有豐食者,雲貼秋膘。”貼秋膘是廣東人說的進補,廣東進補吃三蛇,北京人補秋膘吃鮮羊肉。雖然北京人一年四季都吃羊肉,這個季節更盛。紅燜、清燉、包餃子、蒸包子及涮烤皆佳。《都門雜詠》詠煨羊肉雲:“煨羊肥嫩數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午燒來焦且爛,喜無羶味膩喉嚨。”羊肉細火文煨,午間下鍋晚上吃,再酌二鍋頭四兩,這種生活對老北京而言,真的是“亞賽王侯”了。

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煨羊肥嫩數京中

此時來北京,該吃頓牛羊肉了。於是我們去了宣武門的牛街。牛街是北京回民賣鮮牛羊肉的一條街,喜的是這條街還沒有受改革開放的感染。街面不寬,都是北京老舊的矮房子,樸實無華。鮮牛羊肉床子比鄰而設,其間還夾雜賣熟食的雜貨攤子。我們去時正是上燈時分,今日的門市已過,有些鮮牛羊肉床子正在清理案子,有的已懸掛起明日朝市出售的整隻肥羊。閒下來的夥計倚著門框或坐在店前吸菸閒扯,此情此景彷彿是在老舍的小說裡常見的。最後在家小吃食店門前住腳,掌櫃的在門前笑臉相迎,說店裡有爆肚吃,我二話沒說,就進了店。

爆肚也是北京人的大眾食品。當年東安市場西德順的爆肚王,譽滿京華。爆肚是水爆,爆時的水溫與火候,都得拿捏得恰到好處,而且不論生意多忙,都是一份一爆,且不可大鍋分盤,爆妥上桌蘸紅豆腐汁加香油,即食。

豆汁爆肚羊頭肉(上)

老北京爆肚

爆肚王的爆肚,除了爆毛肚,還有爆肚仁、爆散丹、爆肚板、爆肚領等。尤其爆肚仁,爆出來自嫩似蝦仁,確是妙品。爆肚王除了爆品外,尚有白煮的下水,是為白滷。當年以爆肚著名的,還有天橋的爆肚石、前門外的爆肚楊。過去臺北一度也有爆肚可吃,即沙蒼的天興居。沙蒼說天興居是他家在前門外大柵欄賣爆肚的字號。我常去光顧,彼此成了朋友。後來因不善經營而歇業,沙蒼也不知去向。現在北京要吃爆肚不難,長安大街一字排開的觀光夜市,就有好幾家。但要吃到像樣可口的爆肚卻不易。(未完待續)

作者:逯耀東;編輯:徐無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