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醫理論當中,脾的功能非常強大,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所以,要想祛除疾病,永葆身體健康,就得隨時把新鮮氣血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讓血液總是保持一種快速周流的狀態。沒有淤血的堆積,身體就不會生病。

胃強脾弱,吃不胖?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吃貨”,吃嘛嘛香,還不發胖。這種吃不胖的體質常讓很多人豔羨不已。

那麼,為什麼他們吃不胖呢?

《脾胃論》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


"

在中醫理論當中,脾的功能非常強大,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所以,要想祛除疾病,永葆身體健康,就得隨時把新鮮氣血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讓血液總是保持一種快速周流的狀態。沒有淤血的堆積,身體就不會生病。

胃強脾弱,吃不胖?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吃貨”,吃嘛嘛香,還不發胖。這種吃不胖的體質常讓很多人豔羨不已。

那麼,為什麼他們吃不胖呢?

《脾胃論》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意思就是說,胃氣旺盛,能吃還不會吃傷了,吃飯延遲也不會餓傷。

如果特別能吃,人卻很瘦,就說明胃中有虛火,且脾的運化能力很弱,導致人很瘦。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這段話,就是:胃強脾弱。

胃強脾弱,該怎麼判斷?

“胃強脾弱”最典型的症狀有兩個:

一是,胃口好;二是,大便不成形或經常便祕(前幹後稀)。

好的大便應該是香蕉狀、顏色黃、乾溼適中(軟硬適中)。這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氣的推動力足,二是腸道津液足。

大便不成形原因在於:脾弱,食物還沒有得到充分吸收就進入大腸,繼而被排出。

便祕(前幹後稀)原因在於: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因此“脾為肺母”,脾弱則肺氣不足,肺的肅降能力就弱。

而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肺氣不降,大腸也不降,自然而然就無力排出大便,就會便祕。

同時,脾負責運化水液,脾弱則運化水液無力,水液就會直接進入膀胱或大腸,導致尿頻或大便稀爛。

“胃強脾弱”有什麼後果?

如果放任“胃強脾弱”一味地發展下去,一般會導致兩種後果:

一種就是甲亢,在甲亢的證型中,“胃強脾弱”是比較典型的一種;還有一種後

果就是胃被脾拖累,變得越來越弱,食慾減退。

胃強脾弱,怎麼解決?

中藥療法


"

在中醫理論當中,脾的功能非常強大,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所以,要想祛除疾病,永葆身體健康,就得隨時把新鮮氣血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讓血液總是保持一種快速周流的狀態。沒有淤血的堆積,身體就不會生病。

胃強脾弱,吃不胖?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吃貨”,吃嘛嘛香,還不發胖。這種吃不胖的體質常讓很多人豔羨不已。

那麼,為什麼他們吃不胖呢?

《脾胃論》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意思就是說,胃氣旺盛,能吃還不會吃傷了,吃飯延遲也不會餓傷。

如果特別能吃,人卻很瘦,就說明胃中有虛火,且脾的運化能力很弱,導致人很瘦。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這段話,就是:胃強脾弱。

胃強脾弱,該怎麼判斷?

“胃強脾弱”最典型的症狀有兩個:

一是,胃口好;二是,大便不成形或經常便祕(前幹後稀)。

好的大便應該是香蕉狀、顏色黃、乾溼適中(軟硬適中)。這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氣的推動力足,二是腸道津液足。

大便不成形原因在於:脾弱,食物還沒有得到充分吸收就進入大腸,繼而被排出。

便祕(前幹後稀)原因在於: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因此“脾為肺母”,脾弱則肺氣不足,肺的肅降能力就弱。

而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肺氣不降,大腸也不降,自然而然就無力排出大便,就會便祕。

同時,脾負責運化水液,脾弱則運化水液無力,水液就會直接進入膀胱或大腸,導致尿頻或大便稀爛。

“胃強脾弱”有什麼後果?

如果放任“胃強脾弱”一味地發展下去,一般會導致兩種後果:

一種就是甲亢,在甲亢的證型中,“胃強脾弱”是比較典型的一種;還有一種後

果就是胃被脾拖累,變得越來越弱,食慾減退。

胃強脾弱,怎麼解決?

中藥療法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1、歸脾丸:益氣健脾,養血安神。

2、木香順氣丸:行氣化溼,健脾和胃。

3、附子理中丸:具有溫中健脾作用,臨床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病症。

4、健脾丸: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5、參苓白朮丸: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健脾祛溼,脾主運化,喜燥惡溼,若為溼所困,則運化失常,表現為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其病機為溼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溼。

脾虛溼困時,應健脾去溼,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溼困的最好途徑。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蔔、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等;祛溼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

潮溼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下面介紹幾款去溼良方:

食療法

1

白鯽魚煲湯


"

在中醫理論當中,脾的功能非常強大,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所以,要想祛除疾病,永葆身體健康,就得隨時把新鮮氣血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讓血液總是保持一種快速周流的狀態。沒有淤血的堆積,身體就不會生病。

胃強脾弱,吃不胖?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吃貨”,吃嘛嘛香,還不發胖。這種吃不胖的體質常讓很多人豔羨不已。

那麼,為什麼他們吃不胖呢?

《脾胃論》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意思就是說,胃氣旺盛,能吃還不會吃傷了,吃飯延遲也不會餓傷。

如果特別能吃,人卻很瘦,就說明胃中有虛火,且脾的運化能力很弱,導致人很瘦。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這段話,就是:胃強脾弱。

胃強脾弱,該怎麼判斷?

“胃強脾弱”最典型的症狀有兩個:

一是,胃口好;二是,大便不成形或經常便祕(前幹後稀)。

好的大便應該是香蕉狀、顏色黃、乾溼適中(軟硬適中)。這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氣的推動力足,二是腸道津液足。

大便不成形原因在於:脾弱,食物還沒有得到充分吸收就進入大腸,繼而被排出。

便祕(前幹後稀)原因在於: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因此“脾為肺母”,脾弱則肺氣不足,肺的肅降能力就弱。

而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肺氣不降,大腸也不降,自然而然就無力排出大便,就會便祕。

同時,脾負責運化水液,脾弱則運化水液無力,水液就會直接進入膀胱或大腸,導致尿頻或大便稀爛。

“胃強脾弱”有什麼後果?

如果放任“胃強脾弱”一味地發展下去,一般會導致兩種後果:

一種就是甲亢,在甲亢的證型中,“胃強脾弱”是比較典型的一種;還有一種後

果就是胃被脾拖累,變得越來越弱,食慾減退。

胃強脾弱,怎麼解決?

中藥療法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1、歸脾丸:益氣健脾,養血安神。

2、木香順氣丸:行氣化溼,健脾和胃。

3、附子理中丸:具有溫中健脾作用,臨床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病症。

4、健脾丸: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5、參苓白朮丸: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健脾祛溼,脾主運化,喜燥惡溼,若為溼所困,則運化失常,表現為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其病機為溼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溼。

脾虛溼困時,應健脾去溼,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溼困的最好途徑。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蔔、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等;祛溼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

潮溼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下面介紹幾款去溼良方:

食療法

1

白鯽魚煲湯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用油將魚兩面煎黃,用開水猛火煲湯,煮成白色乳狀。然後加砂仁3克、陳皮3克、香菜20克、生薑10克,稍滾三分鐘。鯽魚性甘平,補而不燥,健脾去溼,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此方補脾胃甚好。

2

田艾煲鯽魚

田艾30克,鯽魚250克,生薑10克,煲湯飲用。此方不僅健脾去溼,還可以預防蠶豆病。

3

砂仁苡米淮山粥

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100克,煲粥食用。此方可健脾祛溼。

4

淮山薏米蓮子粥

淮山、薏米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60克,淘洗乾淨後與小米共煮成粥,熟後加白糖調勻即成。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肢體無力。

藥療法

如果得了胃腸型感冒,感覺整身睏倦、胃口不好、大便爛、脘腹脹滿、舌苔厚膩,可服藿香正氣丸或者藿香正氣水。

如果平時脾胃虛弱者,出現胃口不好、大便稀溏,感覺睏倦,可服參苓白朮散調補脾胃。

外洗去溼醒脾法:用生薑100克、陳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去溼、解困,如覺得煩瑣,可以用此水泡腳。

“胃強脾弱”說明胃火重脾氣弱,因此治療當以“降胃火補脾氣”為主要原則。

推薦幾種藉助艾灸調理脾胃的方法。

艾灸法

具體取穴:


"

在中醫理論當中,脾的功能非常強大,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所以,要想祛除疾病,永葆身體健康,就得隨時把新鮮氣血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讓血液總是保持一種快速周流的狀態。沒有淤血的堆積,身體就不會生病。

胃強脾弱,吃不胖?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吃貨”,吃嘛嘛香,還不發胖。這種吃不胖的體質常讓很多人豔羨不已。

那麼,為什麼他們吃不胖呢?

《脾胃論》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意思就是說,胃氣旺盛,能吃還不會吃傷了,吃飯延遲也不會餓傷。

如果特別能吃,人卻很瘦,就說明胃中有虛火,且脾的運化能力很弱,導致人很瘦。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這段話,就是:胃強脾弱。

胃強脾弱,該怎麼判斷?

“胃強脾弱”最典型的症狀有兩個:

一是,胃口好;二是,大便不成形或經常便祕(前幹後稀)。

好的大便應該是香蕉狀、顏色黃、乾溼適中(軟硬適中)。這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氣的推動力足,二是腸道津液足。

大便不成形原因在於:脾弱,食物還沒有得到充分吸收就進入大腸,繼而被排出。

便祕(前幹後稀)原因在於: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因此“脾為肺母”,脾弱則肺氣不足,肺的肅降能力就弱。

而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肺氣不降,大腸也不降,自然而然就無力排出大便,就會便祕。

同時,脾負責運化水液,脾弱則運化水液無力,水液就會直接進入膀胱或大腸,導致尿頻或大便稀爛。

“胃強脾弱”有什麼後果?

如果放任“胃強脾弱”一味地發展下去,一般會導致兩種後果:

一種就是甲亢,在甲亢的證型中,“胃強脾弱”是比較典型的一種;還有一種後

果就是胃被脾拖累,變得越來越弱,食慾減退。

胃強脾弱,怎麼解決?

中藥療法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1、歸脾丸:益氣健脾,養血安神。

2、木香順氣丸:行氣化溼,健脾和胃。

3、附子理中丸:具有溫中健脾作用,臨床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病症。

4、健脾丸: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5、參苓白朮丸: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健脾祛溼,脾主運化,喜燥惡溼,若為溼所困,則運化失常,表現為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其病機為溼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溼。

脾虛溼困時,應健脾去溼,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溼困的最好途徑。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蔔、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等;祛溼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

潮溼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下面介紹幾款去溼良方:

食療法

1

白鯽魚煲湯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用油將魚兩面煎黃,用開水猛火煲湯,煮成白色乳狀。然後加砂仁3克、陳皮3克、香菜20克、生薑10克,稍滾三分鐘。鯽魚性甘平,補而不燥,健脾去溼,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此方補脾胃甚好。

2

田艾煲鯽魚

田艾30克,鯽魚250克,生薑10克,煲湯飲用。此方不僅健脾去溼,還可以預防蠶豆病。

3

砂仁苡米淮山粥

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100克,煲粥食用。此方可健脾祛溼。

4

淮山薏米蓮子粥

淮山、薏米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60克,淘洗乾淨後與小米共煮成粥,熟後加白糖調勻即成。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肢體無力。

藥療法

如果得了胃腸型感冒,感覺整身睏倦、胃口不好、大便爛、脘腹脹滿、舌苔厚膩,可服藿香正氣丸或者藿香正氣水。

如果平時脾胃虛弱者,出現胃口不好、大便稀溏,感覺睏倦,可服參苓白朮散調補脾胃。

外洗去溼醒脾法:用生薑100克、陳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去溼、解困,如覺得煩瑣,可以用此水泡腳。

“胃強脾弱”說明胃火重脾氣弱,因此治療當以“降胃火補脾氣”為主要原則。

推薦幾種藉助艾灸調理脾胃的方法。

艾灸法

具體取穴: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脾俞穴:脾俞穴是脾臟的精氣輸注於背部的位置,與脾直接相連,艾灸脾俞穴有助於恢復脾的功能。

中脘穴: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艾灸中脘穴可寧神和胃、降低胃火、抑制食慾。


"

在中醫理論當中,脾的功能非常強大,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所以,要想祛除疾病,永葆身體健康,就得隨時把新鮮氣血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讓血液總是保持一種快速周流的狀態。沒有淤血的堆積,身體就不會生病。

胃強脾弱,吃不胖?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吃貨”,吃嘛嘛香,還不發胖。這種吃不胖的體質常讓很多人豔羨不已。

那麼,為什麼他們吃不胖呢?

《脾胃論》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意思就是說,胃氣旺盛,能吃還不會吃傷了,吃飯延遲也不會餓傷。

如果特別能吃,人卻很瘦,就說明胃中有虛火,且脾的運化能力很弱,導致人很瘦。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這段話,就是:胃強脾弱。

胃強脾弱,該怎麼判斷?

“胃強脾弱”最典型的症狀有兩個:

一是,胃口好;二是,大便不成形或經常便祕(前幹後稀)。

好的大便應該是香蕉狀、顏色黃、乾溼適中(軟硬適中)。這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氣的推動力足,二是腸道津液足。

大便不成形原因在於:脾弱,食物還沒有得到充分吸收就進入大腸,繼而被排出。

便祕(前幹後稀)原因在於: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因此“脾為肺母”,脾弱則肺氣不足,肺的肅降能力就弱。

而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肺氣不降,大腸也不降,自然而然就無力排出大便,就會便祕。

同時,脾負責運化水液,脾弱則運化水液無力,水液就會直接進入膀胱或大腸,導致尿頻或大便稀爛。

“胃強脾弱”有什麼後果?

如果放任“胃強脾弱”一味地發展下去,一般會導致兩種後果:

一種就是甲亢,在甲亢的證型中,“胃強脾弱”是比較典型的一種;還有一種後

果就是胃被脾拖累,變得越來越弱,食慾減退。

胃強脾弱,怎麼解決?

中藥療法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1、歸脾丸:益氣健脾,養血安神。

2、木香順氣丸:行氣化溼,健脾和胃。

3、附子理中丸:具有溫中健脾作用,臨床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病症。

4、健脾丸: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5、參苓白朮丸: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健脾祛溼,脾主運化,喜燥惡溼,若為溼所困,則運化失常,表現為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其病機為溼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溼。

脾虛溼困時,應健脾去溼,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溼困的最好途徑。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蔔、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等;祛溼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

潮溼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下面介紹幾款去溼良方:

食療法

1

白鯽魚煲湯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用油將魚兩面煎黃,用開水猛火煲湯,煮成白色乳狀。然後加砂仁3克、陳皮3克、香菜20克、生薑10克,稍滾三分鐘。鯽魚性甘平,補而不燥,健脾去溼,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此方補脾胃甚好。

2

田艾煲鯽魚

田艾30克,鯽魚250克,生薑10克,煲湯飲用。此方不僅健脾去溼,還可以預防蠶豆病。

3

砂仁苡米淮山粥

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100克,煲粥食用。此方可健脾祛溼。

4

淮山薏米蓮子粥

淮山、薏米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60克,淘洗乾淨後與小米共煮成粥,熟後加白糖調勻即成。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肢體無力。

藥療法

如果得了胃腸型感冒,感覺整身睏倦、胃口不好、大便爛、脘腹脹滿、舌苔厚膩,可服藿香正氣丸或者藿香正氣水。

如果平時脾胃虛弱者,出現胃口不好、大便稀溏,感覺睏倦,可服參苓白朮散調補脾胃。

外洗去溼醒脾法:用生薑100克、陳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去溼、解困,如覺得煩瑣,可以用此水泡腳。

“胃強脾弱”說明胃火重脾氣弱,因此治療當以“降胃火補脾氣”為主要原則。

推薦幾種藉助艾灸調理脾胃的方法。

艾灸法

具體取穴: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脾俞穴:脾俞穴是脾臟的精氣輸注於背部的位置,與脾直接相連,艾灸脾俞穴有助於恢復脾的功能。

中脘穴: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艾灸中脘穴可寧神和胃、降低胃火、抑制食慾。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關元穴:關元穴是小腸之募穴,小腸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場所。艾灸關元穴可以促進脾胃運化,促進新陳代謝。


"

在中醫理論當中,脾的功能非常強大,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所以,要想祛除疾病,永葆身體健康,就得隨時把新鮮氣血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讓血液總是保持一種快速周流的狀態。沒有淤血的堆積,身體就不會生病。

胃強脾弱,吃不胖?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吃貨”,吃嘛嘛香,還不發胖。這種吃不胖的體質常讓很多人豔羨不已。

那麼,為什麼他們吃不胖呢?

《脾胃論》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意思就是說,胃氣旺盛,能吃還不會吃傷了,吃飯延遲也不會餓傷。

如果特別能吃,人卻很瘦,就說明胃中有虛火,且脾的運化能力很弱,導致人很瘦。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這段話,就是:胃強脾弱。

胃強脾弱,該怎麼判斷?

“胃強脾弱”最典型的症狀有兩個:

一是,胃口好;二是,大便不成形或經常便祕(前幹後稀)。

好的大便應該是香蕉狀、顏色黃、乾溼適中(軟硬適中)。這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氣的推動力足,二是腸道津液足。

大便不成形原因在於:脾弱,食物還沒有得到充分吸收就進入大腸,繼而被排出。

便祕(前幹後稀)原因在於: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因此“脾為肺母”,脾弱則肺氣不足,肺的肅降能力就弱。

而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肺氣不降,大腸也不降,自然而然就無力排出大便,就會便祕。

同時,脾負責運化水液,脾弱則運化水液無力,水液就會直接進入膀胱或大腸,導致尿頻或大便稀爛。

“胃強脾弱”有什麼後果?

如果放任“胃強脾弱”一味地發展下去,一般會導致兩種後果:

一種就是甲亢,在甲亢的證型中,“胃強脾弱”是比較典型的一種;還有一種後

果就是胃被脾拖累,變得越來越弱,食慾減退。

胃強脾弱,怎麼解決?

中藥療法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1、歸脾丸:益氣健脾,養血安神。

2、木香順氣丸:行氣化溼,健脾和胃。

3、附子理中丸:具有溫中健脾作用,臨床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病症。

4、健脾丸: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5、參苓白朮丸: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健脾祛溼,脾主運化,喜燥惡溼,若為溼所困,則運化失常,表現為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其病機為溼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溼。

脾虛溼困時,應健脾去溼,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溼困的最好途徑。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蔔、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等;祛溼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

潮溼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下面介紹幾款去溼良方:

食療法

1

白鯽魚煲湯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用油將魚兩面煎黃,用開水猛火煲湯,煮成白色乳狀。然後加砂仁3克、陳皮3克、香菜20克、生薑10克,稍滾三分鐘。鯽魚性甘平,補而不燥,健脾去溼,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此方補脾胃甚好。

2

田艾煲鯽魚

田艾30克,鯽魚250克,生薑10克,煲湯飲用。此方不僅健脾去溼,還可以預防蠶豆病。

3

砂仁苡米淮山粥

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100克,煲粥食用。此方可健脾祛溼。

4

淮山薏米蓮子粥

淮山、薏米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60克,淘洗乾淨後與小米共煮成粥,熟後加白糖調勻即成。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肢體無力。

藥療法

如果得了胃腸型感冒,感覺整身睏倦、胃口不好、大便爛、脘腹脹滿、舌苔厚膩,可服藿香正氣丸或者藿香正氣水。

如果平時脾胃虛弱者,出現胃口不好、大便稀溏,感覺睏倦,可服參苓白朮散調補脾胃。

外洗去溼醒脾法:用生薑100克、陳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去溼、解困,如覺得煩瑣,可以用此水泡腳。

“胃強脾弱”說明胃火重脾氣弱,因此治療當以“降胃火補脾氣”為主要原則。

推薦幾種藉助艾灸調理脾胃的方法。

艾灸法

具體取穴: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脾俞穴:脾俞穴是脾臟的精氣輸注於背部的位置,與脾直接相連,艾灸脾俞穴有助於恢復脾的功能。

中脘穴: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艾灸中脘穴可寧神和胃、降低胃火、抑制食慾。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關元穴:關元穴是小腸之募穴,小腸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場所。艾灸關元穴可以促進脾胃運化,促進新陳代謝。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大陵穴:大陵穴屬手厥陰心包經,是心包經的原穴、腧穴,五行屬土,對應脾胃。艾灸大陵穴可以瀉火祛溼。


"

在中醫理論當中,脾的功能非常強大,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所以,要想祛除疾病,永葆身體健康,就得隨時把新鮮氣血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讓血液總是保持一種快速周流的狀態。沒有淤血的堆積,身體就不會生病。

胃強脾弱,吃不胖?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吃貨”,吃嘛嘛香,還不發胖。這種吃不胖的體質常讓很多人豔羨不已。

那麼,為什麼他們吃不胖呢?

《脾胃論》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意思就是說,胃氣旺盛,能吃還不會吃傷了,吃飯延遲也不會餓傷。

如果特別能吃,人卻很瘦,就說明胃中有虛火,且脾的運化能力很弱,導致人很瘦。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這段話,就是:胃強脾弱。

胃強脾弱,該怎麼判斷?

“胃強脾弱”最典型的症狀有兩個:

一是,胃口好;二是,大便不成形或經常便祕(前幹後稀)。

好的大便應該是香蕉狀、顏色黃、乾溼適中(軟硬適中)。這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氣的推動力足,二是腸道津液足。

大便不成形原因在於:脾弱,食物還沒有得到充分吸收就進入大腸,繼而被排出。

便祕(前幹後稀)原因在於: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因此“脾為肺母”,脾弱則肺氣不足,肺的肅降能力就弱。

而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肺氣不降,大腸也不降,自然而然就無力排出大便,就會便祕。

同時,脾負責運化水液,脾弱則運化水液無力,水液就會直接進入膀胱或大腸,導致尿頻或大便稀爛。

“胃強脾弱”有什麼後果?

如果放任“胃強脾弱”一味地發展下去,一般會導致兩種後果:

一種就是甲亢,在甲亢的證型中,“胃強脾弱”是比較典型的一種;還有一種後

果就是胃被脾拖累,變得越來越弱,食慾減退。

胃強脾弱,怎麼解決?

中藥療法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1、歸脾丸:益氣健脾,養血安神。

2、木香順氣丸:行氣化溼,健脾和胃。

3、附子理中丸:具有溫中健脾作用,臨床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病症。

4、健脾丸: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5、參苓白朮丸: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健脾祛溼,脾主運化,喜燥惡溼,若為溼所困,則運化失常,表現為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其病機為溼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溼。

脾虛溼困時,應健脾去溼,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溼困的最好途徑。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蔔、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等;祛溼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

潮溼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下面介紹幾款去溼良方:

食療法

1

白鯽魚煲湯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用油將魚兩面煎黃,用開水猛火煲湯,煮成白色乳狀。然後加砂仁3克、陳皮3克、香菜20克、生薑10克,稍滾三分鐘。鯽魚性甘平,補而不燥,健脾去溼,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此方補脾胃甚好。

2

田艾煲鯽魚

田艾30克,鯽魚250克,生薑10克,煲湯飲用。此方不僅健脾去溼,還可以預防蠶豆病。

3

砂仁苡米淮山粥

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100克,煲粥食用。此方可健脾祛溼。

4

淮山薏米蓮子粥

淮山、薏米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60克,淘洗乾淨後與小米共煮成粥,熟後加白糖調勻即成。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肢體無力。

藥療法

如果得了胃腸型感冒,感覺整身睏倦、胃口不好、大便爛、脘腹脹滿、舌苔厚膩,可服藿香正氣丸或者藿香正氣水。

如果平時脾胃虛弱者,出現胃口不好、大便稀溏,感覺睏倦,可服參苓白朮散調補脾胃。

外洗去溼醒脾法:用生薑100克、陳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去溼、解困,如覺得煩瑣,可以用此水泡腳。

“胃強脾弱”說明胃火重脾氣弱,因此治療當以“降胃火補脾氣”為主要原則。

推薦幾種藉助艾灸調理脾胃的方法。

艾灸法

具體取穴: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脾俞穴:脾俞穴是脾臟的精氣輸注於背部的位置,與脾直接相連,艾灸脾俞穴有助於恢復脾的功能。

中脘穴: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艾灸中脘穴可寧神和胃、降低胃火、抑制食慾。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關元穴:關元穴是小腸之募穴,小腸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場所。艾灸關元穴可以促進脾胃運化,促進新陳代謝。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大陵穴:大陵穴屬手厥陰心包經,是心包經的原穴、腧穴,五行屬土,對應脾胃。艾灸大陵穴可以瀉火祛溼。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神闕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肚臍,肚臍是人體非常關鍵的部位,被稱為“養生要穴”。艾灸此穴,具有健運脾陽,和胃理腸,溫陽救逆,開竅復甦作用。


"

在中醫理論當中,脾的功能非常強大,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所以,要想祛除疾病,永葆身體健康,就得隨時把新鮮氣血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讓血液總是保持一種快速周流的狀態。沒有淤血的堆積,身體就不會生病。

胃強脾弱,吃不胖?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吃貨”,吃嘛嘛香,還不發胖。這種吃不胖的體質常讓很多人豔羨不已。

那麼,為什麼他們吃不胖呢?

《脾胃論》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意思就是說,胃氣旺盛,能吃還不會吃傷了,吃飯延遲也不會餓傷。

如果特別能吃,人卻很瘦,就說明胃中有虛火,且脾的運化能力很弱,導致人很瘦。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這段話,就是:胃強脾弱。

胃強脾弱,該怎麼判斷?

“胃強脾弱”最典型的症狀有兩個:

一是,胃口好;二是,大便不成形或經常便祕(前幹後稀)。

好的大便應該是香蕉狀、顏色黃、乾溼適中(軟硬適中)。這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氣的推動力足,二是腸道津液足。

大便不成形原因在於:脾弱,食物還沒有得到充分吸收就進入大腸,繼而被排出。

便祕(前幹後稀)原因在於: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因此“脾為肺母”,脾弱則肺氣不足,肺的肅降能力就弱。

而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肺氣不降,大腸也不降,自然而然就無力排出大便,就會便祕。

同時,脾負責運化水液,脾弱則運化水液無力,水液就會直接進入膀胱或大腸,導致尿頻或大便稀爛。

“胃強脾弱”有什麼後果?

如果放任“胃強脾弱”一味地發展下去,一般會導致兩種後果:

一種就是甲亢,在甲亢的證型中,“胃強脾弱”是比較典型的一種;還有一種後

果就是胃被脾拖累,變得越來越弱,食慾減退。

胃強脾弱,怎麼解決?

中藥療法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1、歸脾丸:益氣健脾,養血安神。

2、木香順氣丸:行氣化溼,健脾和胃。

3、附子理中丸:具有溫中健脾作用,臨床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病症。

4、健脾丸: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5、參苓白朮丸: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健脾祛溼,脾主運化,喜燥惡溼,若為溼所困,則運化失常,表現為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其病機為溼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溼。

脾虛溼困時,應健脾去溼,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溼困的最好途徑。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蔔、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等;祛溼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

潮溼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下面介紹幾款去溼良方:

食療法

1

白鯽魚煲湯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用油將魚兩面煎黃,用開水猛火煲湯,煮成白色乳狀。然後加砂仁3克、陳皮3克、香菜20克、生薑10克,稍滾三分鐘。鯽魚性甘平,補而不燥,健脾去溼,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此方補脾胃甚好。

2

田艾煲鯽魚

田艾30克,鯽魚250克,生薑10克,煲湯飲用。此方不僅健脾去溼,還可以預防蠶豆病。

3

砂仁苡米淮山粥

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100克,煲粥食用。此方可健脾祛溼。

4

淮山薏米蓮子粥

淮山、薏米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60克,淘洗乾淨後與小米共煮成粥,熟後加白糖調勻即成。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肢體無力。

藥療法

如果得了胃腸型感冒,感覺整身睏倦、胃口不好、大便爛、脘腹脹滿、舌苔厚膩,可服藿香正氣丸或者藿香正氣水。

如果平時脾胃虛弱者,出現胃口不好、大便稀溏,感覺睏倦,可服參苓白朮散調補脾胃。

外洗去溼醒脾法:用生薑100克、陳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去溼、解困,如覺得煩瑣,可以用此水泡腳。

“胃強脾弱”說明胃火重脾氣弱,因此治療當以“降胃火補脾氣”為主要原則。

推薦幾種藉助艾灸調理脾胃的方法。

艾灸法

具體取穴: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脾俞穴:脾俞穴是脾臟的精氣輸注於背部的位置,與脾直接相連,艾灸脾俞穴有助於恢復脾的功能。

中脘穴: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艾灸中脘穴可寧神和胃、降低胃火、抑制食慾。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關元穴:關元穴是小腸之募穴,小腸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場所。艾灸關元穴可以促進脾胃運化,促進新陳代謝。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大陵穴:大陵穴屬手厥陰心包經,是心包經的原穴、腧穴,五行屬土,對應脾胃。艾灸大陵穴可以瀉火祛溼。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神闕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肚臍,肚臍是人體非常關鍵的部位,被稱為“養生要穴”。艾灸此穴,具有健運脾陽,和胃理腸,溫陽救逆,開竅復甦作用。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內庭穴: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所謂“滎穴身熱”,滎穴主要應用於發熱病症,是熱證、上火的剋星。因此,作為胃經的滎穴,艾灸內庭穴可以清胃瀉火。


"

在中醫理論當中,脾的功能非常強大,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所以,要想祛除疾病,永葆身體健康,就得隨時把新鮮氣血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讓血液總是保持一種快速周流的狀態。沒有淤血的堆積,身體就不會生病。

胃強脾弱,吃不胖?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吃貨”,吃嘛嘛香,還不發胖。這種吃不胖的體質常讓很多人豔羨不已。

那麼,為什麼他們吃不胖呢?

《脾胃論》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意思就是說,胃氣旺盛,能吃還不會吃傷了,吃飯延遲也不會餓傷。

如果特別能吃,人卻很瘦,就說明胃中有虛火,且脾的運化能力很弱,導致人很瘦。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這段話,就是:胃強脾弱。

胃強脾弱,該怎麼判斷?

“胃強脾弱”最典型的症狀有兩個:

一是,胃口好;二是,大便不成形或經常便祕(前幹後稀)。

好的大便應該是香蕉狀、顏色黃、乾溼適中(軟硬適中)。這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氣的推動力足,二是腸道津液足。

大便不成形原因在於:脾弱,食物還沒有得到充分吸收就進入大腸,繼而被排出。

便祕(前幹後稀)原因在於: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因此“脾為肺母”,脾弱則肺氣不足,肺的肅降能力就弱。

而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肺氣不降,大腸也不降,自然而然就無力排出大便,就會便祕。

同時,脾負責運化水液,脾弱則運化水液無力,水液就會直接進入膀胱或大腸,導致尿頻或大便稀爛。

“胃強脾弱”有什麼後果?

如果放任“胃強脾弱”一味地發展下去,一般會導致兩種後果:

一種就是甲亢,在甲亢的證型中,“胃強脾弱”是比較典型的一種;還有一種後

果就是胃被脾拖累,變得越來越弱,食慾減退。

胃強脾弱,怎麼解決?

中藥療法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1、歸脾丸:益氣健脾,養血安神。

2、木香順氣丸:行氣化溼,健脾和胃。

3、附子理中丸:具有溫中健脾作用,臨床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等病症。

4、健脾丸:健脾開胃。用於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5、參苓白朮丸: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健脾祛溼,脾主運化,喜燥惡溼,若為溼所困,則運化失常,表現為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其病機為溼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溼。

脾虛溼困時,應健脾去溼,把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溼困的最好途徑。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蔔、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等;祛溼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

潮溼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下面介紹幾款去溼良方:

食療法

1

白鯽魚煲湯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用油將魚兩面煎黃,用開水猛火煲湯,煮成白色乳狀。然後加砂仁3克、陳皮3克、香菜20克、生薑10克,稍滾三分鐘。鯽魚性甘平,補而不燥,健脾去溼,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中醫認為此方補脾胃甚好。

2

田艾煲鯽魚

田艾30克,鯽魚250克,生薑10克,煲湯飲用。此方不僅健脾去溼,還可以預防蠶豆病。

3

砂仁苡米淮山粥

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100克,煲粥食用。此方可健脾祛溼。

4

淮山薏米蓮子粥

淮山、薏米各30克,蓮子肉15克,大棗10枚,小米60克,淘洗乾淨後與小米共煮成粥,熟後加白糖調勻即成。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差,肢體無力。

藥療法

如果得了胃腸型感冒,感覺整身睏倦、胃口不好、大便爛、脘腹脹滿、舌苔厚膩,可服藿香正氣丸或者藿香正氣水。

如果平時脾胃虛弱者,出現胃口不好、大便稀溏,感覺睏倦,可服參苓白朮散調補脾胃。

外洗去溼醒脾法:用生薑100克、陳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去溼、解困,如覺得煩瑣,可以用此水泡腳。

“胃強脾弱”說明胃火重脾氣弱,因此治療當以“降胃火補脾氣”為主要原則。

推薦幾種藉助艾灸調理脾胃的方法。

艾灸法

具體取穴: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脾俞穴:脾俞穴是脾臟的精氣輸注於背部的位置,與脾直接相連,艾灸脾俞穴有助於恢復脾的功能。

中脘穴: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艾灸中脘穴可寧神和胃、降低胃火、抑制食慾。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關元穴:關元穴是小腸之募穴,小腸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場所。艾灸關元穴可以促進脾胃運化,促進新陳代謝。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大陵穴:大陵穴屬手厥陰心包經,是心包經的原穴、腧穴,五行屬土,對應脾胃。艾灸大陵穴可以瀉火祛溼。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神闕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肚臍,肚臍是人體非常關鍵的部位,被稱為“養生要穴”。艾灸此穴,具有健運脾陽,和胃理腸,溫陽救逆,開竅復甦作用。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內庭穴: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所謂“滎穴身熱”,滎穴主要應用於發熱病症,是熱證、上火的剋星。因此,作為胃經的滎穴,艾灸內庭穴可以清胃瀉火。


吃不胖,可能是“胃強脾弱”

太白穴:太白穴集脾經的原穴與腧穴於一身,艾灸此穴,具有健脾益氣、祛溼止瀉、消食化滯等功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