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蘭的故事:不吃回湯豆腐乾

戲曲 徐玉蘭 豆腐 越劇 俞眼較真 2017-05-08

在徐玉蘭的家鄉,富陽區新登鎮上有許多豆腐店,豆腐乾是主要的豆製品,要是當天賣不完,豆腐老闆拿回家裡用水煮一下,第二天仍舊可以賣。這樣的豆腐乾,新登人叫“回湯豆腐乾”。“回湯豆腐乾”也成了新登的一句俚語,意思為“吃回頭草”、“回到老樣子”。徐玉蘭年少矢志學戲,可堅決不吃“回湯豆腐乾”。

徐玉蘭12歲開始越劇科班生涯,是東安舞臺的第一批學員。學戲地點在離新登縣城約十里路的碧沼寺。

徐玉蘭的故事:不吃回湯豆腐乾

(碧沼寺遺址,現在富陽區淥渚鎮楊袁村)

學戲先從“賦子”開始,老師教一句,學生跟一句。所謂的“賦子”就是一些程式化的唱段,演員演出時可根據劇情需要套唱。和徐玉蘭一起學戲的女孩子,大多沒有讀過書,背“賦子”相當吃力,一不小心就捱打罰跪。而徐玉蘭上過幾年學,天資聰穎,有著過目不忘的本領,只有她未被老師罰過,但看到姐妹們跪著背賦子,覺得孤單,她會時不時地去陪跪。

徐玉蘭的故事:不吃回湯豆腐乾

(徐玉蘭與小姑徐春鳳,同為東安舞臺學員)

學戲練功的科班生活既艱苦又枯燥,一段時間過後,便失去了新鮮感,一半多學員打起了退堂鼓,紛紛開溜。留下來的學員也不時地被科班外的山花野果吸引著,老師一有疏忽,學生就跑了,連戒尺也失去了作用。為了加強管理,東安舞臺從碧沼寺搬到了縣城邊上的塔山藥王廟,又從嵊縣請來俞傳海、袁世昌兩位師傅,他們一文一武,教學更為嚴格。袁師傅跟學員講“一天不練等於十天白練”,他連女孩來了“例假”也不放過。他要學員練倒立,必須超過一炷香,中途掉下來,就要打手心,練功開小差,就要吃“慄曝”。

徐玉蘭的故事:不吃回湯豆腐乾

(東安舞臺主演演員)

徐玉蘭接受能力強,深受師傅喜歡,但要是不按套路走,師傅絕對不買賬。那天,俞師傅教排《桂花亭》,讓徐玉蘭演老爺趙枝桂。劇情中的趙枝桂有點不正經,與丫頭調情,被媳婦看見,告訴了夫人,夫人大怒,老爺連忙下跪賠不是。俞師傅要徐玉蘭下跪時要表現出心甘情願的樣子,可徐玉蘭認為老爺給夫人下跪有失體面,便虛情假意裝裝樣子而已。俞師傅一看不對勁,連忙叫停,指責她不聽指導,瞎演!徐玉蘭不服,回了一句嘴,俞師傅非常生氣,便給了她一頓打。玉蘭捱打正好被鄰居撞見,啊鄰居便告訴了玉蘭的祖母白小娥。白小娥心疼煞了,連忙趕到塔山,要領回小孫女。

徐玉蘭的故事:不吃回湯豆腐乾

【徐玉蘭(右)與祖母白小娥、小姑徐春鳳】

聽說阿孃(徐玉蘭對奶奶稱呼)要來帶她,徐玉蘭可急了,她想挨師傅打是小,要是不讓她學戲可就大了。起初徐玉蘭學戲,母親堅決反對,父親有點捨不得,只有阿孃鼎力支持。眼下阿孃這把保護傘發生動搖,她學戲就會成了“一場空”。她第一反應就是躲起來,不讓阿孃發現。她見舞臺下面放著幾口棺材,連忙藏進兩口棺材間的縫隙中。阿孃跟師傅講的一番話,徐玉蘭聽得一清二楚,心裡說:“阿孃你不要拉我回去,回湯豆腐乾我是絕對不吃的!”

白小娥一時找不到孫女,也只好回家了。徐玉蘭學戲的決心也讓師傅們感動,以後經常給她“開小灶”,加上她刻苦用功,學藝不斷長進,其他學員提都提不起來的銅棍、大刀,徐玉蘭也能舞得呼呼作響,還能在三張桌子上翻“臺蠻”(側空翻)而下。串紅臺時,徐玉蘭演老生正德皇帝,便一炮而紅,贏得了“泰斗文武老生”雅號。

徐玉蘭的故事:不吃回湯豆腐乾

(徐玉蘭演前化妝)

回顧徐玉蘭80多年的越劇生涯,她博採眾長,創立“徐派”藝術,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她在寧波天然舞臺大膽進行了“劇本劇”改革,唱紅了半邊天;改革開放後,她在上海,與王文娟等創辦自負盈虧的紅樓劇團,打破了“大鍋飯”體制,又開創了文藝團體與外資企業聯營新模式……一路走來,徐玉蘭的不吃“回湯豆腐乾”貫穿始終,一直在越劇改革創新的道路上摸爬滾打,成為“越劇大家”自然就不在話下了。

附:【躲進棺材考證】許多介紹徐玉蘭生平事蹟和藝術成就的文章,有“徐玉蘭為避祖母白小娥躲進棺材”之說,俞眼較真認為這並不準確。過去,在農村的祠堂廟宇,是會放有許多空棺材。這地方讓人不寒而慄,但也有膽大的小孩把它當作“躲貓貓”的最佳之處。空棺材都是蓋得嚴嚴實實的,十二三歲的小孩打不開。即使棺材蓋打開著,憑小孩之力也蓋不回去,哪怕蓋回去了,裡面的小孩很可能窒息而亡。因此,俞眼較真認為,當時徐玉蘭只是躲在了舞臺下面停放棺材的某個角落。那一口口棺材打了“馬虎眼”,讓祖母空手而歸。

參考文獻:《人如白玉戲如蘭》,董煜著,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古城新登·徐玉蘭與東安舞臺》張寶昌文,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