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涮羊肉 腐乳 醬油 韭菜 豆腐 老北京故事 2018-11-25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放眼北京城,別的不敢比,羊肉的吃法還是可以說上一說。在蔥爆羊肉、炙子烤肉和涮羊肉間,最能體現羊肉品質和本味的無疑是涮羊肉!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上至天家富貴,下至平民百姓,冬天裡最實在的吃食就是涮鍋子了,真是滋補又驅寒。當然涮鍋子也有很多種,比如白肉鍋、山雞鍋,還有文人墨客最愛的風雅菊花鍋,但是最平常也最有代表性的,非涮羊肉不可。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不同於蜀地口味極重的麻辣火鍋、雲南濃郁鮮香的菌湯火鍋,北京涮羊肉的湯底可以說是一股清流了。涮羊肉的湯就用清水,普通的加上蔥段和薑片,講究的還得放幹香菇、乾紅棗和枸杞之類,絲毫不強主角的風采。但是,也就是因為清湯不遮味道,所以涮羊肉對於羊肉的要求非常高。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想吃地道的北京涮羊肉,從肉、配菜到小料,從銅鍋到下菜的順序都不能馬虎,我們特地參考了京城老饕崔岱遠老師的《京味兒》來跟您講一講這裡邊的講究。

羊身上能涮的肉可都是精華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按照老北京的傳統,涮羊肉用的羊都是從口外(張家口)來的大尾巴肥羊。現在好像講究用產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黑頭白羊,而且是被閹割的公羊,據說這種羊的肉質細膩,無腥不羶。

涮肉最好的部位是羊上腦,就是羊的後脖梗子上那塊肉。上腦肉鮮嫩不說,而且脂防和肌肉相間,帶有大理石一樣的天然花紋,吃起來不柴不膩,是涮著吃的上品,不過一隻羊也出不了幾兩這樣的肉。次之,就是羊臂尖的肉了,北京人叫大三叉兒,也叫一頭沉。這塊肉肥瘦各半,上部有一條薄薄的夾筋,去了筋後都是嫩肉,同樣是涮著吃的上品。除了大三叉兒,羊前腿也可以涮,這是一條像扁擔似的肌肉,瘦多肥少,也叫小三叉兒。另外還有兩小塊肉,一塊是磨襠——也就是臀尖下面兩腿檔相磨的地方,這塊肉形狀如碗,肥多瘦少,肉質粗而鬆;另一塊叫黃瓜條——也就是羊後腿上的那根主要的肌肉,與磨襠相連,長得像兩條相連的黃瓜條似的,這塊肉顏色淡紅,除了一直斜兩條纖維外,幾乎全是細嫩的瘦肉,也可以用來涮。除此以外,羊身上就再沒有適合涮著吃的肉了。所以一隻羊身上真正能涮著吃的肉沒幾斤。

據說,過去東來順飯莊是把好肉剔下來在店裡賣測羊肉,剩下的肉或做餡餅或很便宜地賣了。既不糟蹋東西,還讓食客們都知道“咱這兒用的可全是精肉”。而且店外邊一大排人熱熱鬧鬧吃肉餅,還起到了招生意的宣傳作用,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八十年代的東來順

手藝高超的師傅一斤肉能切出七八十片兒,那真可以說得上是“薄如紙、勻如晶、齊如線、美如花”,比用機器切出來的強得不是一星半點。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涮鍋和調料差一點都不行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涮羊肉用的鍋子可大有講究,地道的涮鍋子是用紅銅打的,看著很氣派,膛裡要掛一層錫,因為用銅直接煮水會有毒。順便說句,涮羊肉用的鍋子和白肉鍋用的鍋子是不一樣的。白肉鍋體型小巧,爐腔較短,不能烹製食品只可保溫,故稱“暖鍋”。白肉火鍋須事先“裝鍋”,有酸菜、粉絲、豆腐、白肉片、雞蛋餃等各種食材,有點像盆菜。而涮羊肉用的鍋是圓肚的,膛兒大,為了能裝東西,而涮肉的鍋子上頭大底下小,是個倒椎形的,炭膛大,火力旺為的是總能保持鍋裡的水滾開著,讓羊肉片涮兩下就熟,十個八個人也供得上吃。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這是“暖鍋”

點炭燒鍋子,用扇子扇得爐火熊熊,水“呱啦呱啦”開,就可以端上桌了。不過要注意了,這鍋子底下可得先墊個大盤子,再放點水在裡頭,為的是防止炭火濺出來。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涮羊肉的小料兒就比較複雜了。先說這碗底兒,芝麻醬用涼開水加一點點鹽慢慢開,不能太厚,也不能薄了。王致和的醬豆腐買的時候要特意多要點湯,用那湯把醬豆腐研成糊狀。釀製好的韭菜花兒盛出一小碗兒。蔥花、薑末兒、蒜末兒這三樣要選山東原產的才正宗。香菜切段。四樣鮮菜放小碟裡備用。醬油要用天然晒出來的才地道,醋要用山西清徐的薰醋,辣椒油最好用小辣椒自己現炸。還有滷蝦油,可是吃涮羊肉必不可少的東西。真正的食客小料不全不吃。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地道的吃法是各種調料都需要單獨放在碗或碟裡,由食客自己根據口味和喜好自由調配碗底兒。盛到碗裡紅的、綠的、黃的,青是青,白是白,很漂亮的一小碗兒。調碗底兒的基本程序是這樣的:先放芝麻醬、醬豆腐、再放韭菜花(韭菜花鹹,要少放),勾兌上醬油、醋、辣椒油。滷蝦油點上一點兒足矣,借點兒味兒就成了。之後撒上蔥、姜、蒜末兒、香菜不可不加。

不過據說清朝王府裡的羊肉所用的調料倒沒有這麼全和。只不過是上好的白醬油、醬豆腐和糖蒜,此外加上點韭菜末,而不是韭菜花就齊了,其他小料一概沒有。

涮羊肉的順序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涮羊肉除了肉,還有幾樣必不可少的配菜:水發粉絲、酸白菜、大白菜頭、凍豆腐,再加上白皮糖蒜。主食只有一樣——芝麻燒餅。

等銅鍋裡的水大開了,先兌上點口蘑湯和水發海米煮出鮮味來,經典的吃法是在鍋裡下幾個爐肉小丸子煮透,那湯味兒鮮極。還有一種吃法,就是涮肉前把一碟兒滷雞凍下到鍋裡,涮出來的肉也特別鮮美。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吃涮羊肉,程序很重要。這最先下鍋涮的既不是上腦兒也不是後腿兒,而是羊尾,就是綿羊尾巴上的那塊油,切成半透明的薄片。不用多,就先測上兩片,再涮肉,吃起來就不柴了。沒吃過羊尾的人看著這東西有點發怵,心想這一塊大肥油怎麼吃呀?其實,這東西吃到嘴裡肥而不,滑爽滋潤得很。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羊尾巴油,觀感很震撼

吃過兩片兒羊尾,進入主題一一涮羊肉。所謂涮,就是用筷子輕輕地夾兩三片肉在鍋子裡抖摟上三四下,注意,不能夾死,夾死了筷子夾的那塊就是生的。涮肉的工夫不能長了,看肉一變色,夾出來,淋乾肉片上的湯水,蘸上作料趕緊吃。涮的工夫長了就成了煮肉,而不能叫涮肉了。肉片如果放在碟裡涼了,就會返生。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涮羊肉吃起來醇香味厚,可以說是香、威、辣、滷、鮮五味俱全。吃的過程中,食客可以隨時調配碗底兒裡的小料,還可以就上幾糖蒜,清口不說,還提味兒。肉吃得差不多了,可以煮酸菜,為的是去膩;煮白菜,為的是清口;再煮凍豆腐,吸滿了湯裡的味兒。最後,再煮上水發粉絲,為了滋潤順溜兒。粉絲吃完,還剩最後一道程序,舀上一碗鍋裡的湯,品上一口,鮮美至極。再就上一個現烤的芝麻燒餅,在涮鍋子上用炭火慢慢噓熱,小茴香的香氣四溢。

到此,一頓經典的涮羊肉圓滿完成。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金生隆的涮鍋子充滿了煙火氣

說到這兒了,總有讀者說讓我們推薦京城涮肉館,我思前想後雖說咱不是美食專業戶,但涮肉館子確實沒少去,有口皆碑的聚寶源就不說了,只給大家推薦幾家小眾的,都是小編吃過的、特別樸實的涮肉館子(而且全沒給小編廣告費)。

爆肚金生隆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首推的就是咱書局掌櫃見天兒唸叨的金生隆。老號金生隆是擁有123年曆史的老店,是唯一一家登上《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名菜譜》的爆肚店,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孚凌先生題匾。在這兒您能吃到全北京城種類最全的爆肚。當然了,除了爆肚,涮羊肉也不錯。如今的第四代掌門人,是一位有故事的大叔,還是書店掌櫃的表哥,所以他請誰吃飯都愛往那兒領,近水樓臺啊。現址在德外六鋪炕。

裕德孚老北京涮羊肉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裕德孚在簋街,這家最厲害的是刀工,店主的爺爺是清末稱霸北京城的切肉師傅之一,切出來的肉一刀斷一刀連,肉片下到沸水之中涮兩下就熟了。地方不大,是一家充滿煙火氣的涮肉館子。在這家店吃飯得有心理準備,店主是個熱情的北京老大爺,就喜歡打擾食客吃飯,您要是被他發現涮肉方法不對,少不得要被他親自教導一下。

天橋老金涮肉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這家店原來真是路邊攤,就在天橋那邊,就在街面上支桌子,要不怎麼叫這名兒呢。現在搬去了珠市口那邊。肉都是手切的,質量沒的說。棋子燒餅也不錯,還有人專門去打包回家,唯一就是小料帶點酸口,和平常吃的不一樣。

東興順爆肚張

有了這篇全攻略,走遍京城涮肉館誰也不敢說你是外行!

什剎海的爆肚張也是個百年老店,涮肉水平說得過去,小料稍微單調了點,貌似只有芝麻醬。但這家店有一寶,北京冬季著名冰點——果子乾。果子乾是他家老太太親自上手做的,用杏乾兒、柿餅、鮮藕和葡萄乾兒等果品製成,清甜可口。您別小瞧它,就可著北京城找,也找不出幾家能做的。就衝這個,我能再去十回八回的。

轉自:正陽書局磚讀空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