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這樣的美食才配入榜《舌尖上的中國》

先來說一說《舌尖上的中國》到底是一部怎麼樣的電視片吧!

恕我直言!這樣的美食才配入榜《舌尖上的中國》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舌尖上的中國》最初的時候並不是歸類為美食紀錄片,它是一部公益片,當舌尖中國的這些拍攝組在廣州大街小巷調研踩點的時候,其實中央臺還有不同頻道的幾檔美食節目都在拍攝之中。但是我們已經不知道那些美食節目現在何處了,只記得當時他們都是傳統模式的邀請廚師餐飲老闆恭祝全國人民新春快樂這種非常喜慶的傳統模樣,這就是舌尖之前的中國美食節目。

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最關注的並不是吃什麼這樣一個專業的烹飪問題,這也是舌尖中國剛剛熱播的時候不少專業的烹飪大師都指責這部片子拍得不夠專業的原因,很多人說他沒有把中國烹飪博大精深的廚房祕密能夠刻畫地活靈活現,相反太過於關注了一些平凡小人物的故事。

恕我直言!這樣的美食才配入榜《舌尖上的中國》

然而我卻要說這正是舌尖中國的難能可貴之處。陳曉卿老師他關注的是人的生存狀態,他關心人,關心人在這社會跟自然之間所處的生存狀態,那麼食物恰恰是作為人與自然與社會發生關係的一個紐帶,於是,我們順理成章的可以這樣解讀舌尖中國,它講述的是大地之上辛勤勞作的中國人的生存狀態,通過美食展現了中國人樂觀、豁達、幽默等等沒有言說出來的生存智慧。那麼什麼樣的食物才能反映出我們這種代代相傳的這種表示我們生存智慧之經驗大成的生活美學藝術呢?

恕我直言!這樣的美食才配入榜《舌尖上的中國》

如果細心的觀眾應該就能發現,片子更多關注的是我們吃了什麼?食物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食物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善良?

這是一個人生觀、世界觀跟價值觀的問題。我們每天都在吃飯,就像我們走很多路一樣,但是走路的時候未必會觀看周圍的風景,吃飯的時候未必會靜下來想一想這一切從何而來?我們在一個特定的場景裡面品嚐特定的美食的時候,是否真正的藉著這樣一種機緣來反思自己的生存經歷呢?

恕我直言!這樣的美食才配入榜《舌尖上的中國》

作為一個嚴肅的紀錄片導演,陳曉卿老師平時閱讀了許多人類學社會學的書籍,在選取這種食材的時候,他更看重的是食材本身所具備的人文價值樣本。比如說來到廣州之後。很多人會用生猛海鮮或者珍稀野味來渲染廣州人無所不吃的傳統。然而陳老師敏銳地認為這些都不是廣州人生活的常態,廣州人的常態是什麼呢?比如說白切雞,比如說熱衷於吃一個啫啫煲,更比如說每天清晨我們在上班的路上拐進一家小店,熟悉的下單購買的那碗雲吞麵,這是最真實的世俗,這是飽含著我們代代中國人生存智慧的生活樣本。這樣的飲食它帶著人情冷暖的溫度,帶著春夏秋冬的變遷,在這一飲一啄當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真正舌尖上的中國。

所以很多人在問我什麼樣的食材什麼樣的菜才被舌尖中國所拍到。我可以這樣簡單的告訴大家吧,如果你覺得這道菜有足夠多的故事,而且這些故事是真實發生的,在某一個剎那,讓你感動了,甚至於感動了你周遭的人,那麼像這樣的中國味道,當然應該被世世代代傳誦下去。

恕我直言!這樣的美食才配入榜《舌尖上的中國》

文/飯醉分子閆濤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原創內容,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編者薦

一道菜能有如此多的故事,全因它是“有根的菜”,舌尖中國美食顧問閆濤在嶺南覓食中,便為大家和陳曉卿老師帶來了一種既有歷史淵源的食材,特別炮製的菜餚讓陳曉卿吃出了美味的時間味道。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文末【瞭解更多】觀看閆濤主持的美食節目《舌尖品鑑團之嶺南水中鮮》

恕我直言!這樣的美食才配入榜《舌尖上的中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