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此時圍爐而坐的在等待烤好豆腐的食客,如期待“皇恩浩蕩”賞賜一般,目光幾乎都聚焦在烤豆腐的李師傅手上,此時,即便有人還在閒聊,目光也無時無刻不注意著正在燒烤的李師傅手中筷子的動向,因為烤豆腐比較費時間,而一次烤好的的豆腐又有限,稍不留神,烤好的豆腐就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此時圍爐而坐的在等待烤好豆腐的食客,如期待“皇恩浩蕩”賞賜一般,目光幾乎都聚焦在烤豆腐的李師傅手上,此時,即便有人還在閒聊,目光也無時無刻不注意著正在燒烤的李師傅手中筷子的動向,因為烤豆腐比較費時間,而一次烤好的的豆腐又有限,稍不留神,烤好的豆腐就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可供選擇的品類很多,但每張烤爐上,幾乎都有建水豆腐。據同行的鄉下大哥說,建水豆腐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主要原因是:建水豆腐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其中最特別的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祕訣要數古城西門大板井的甜水。據說建水豆腐就是因為用了這裡的甜水,不用傳統的石膏、滷水,就可以做出潔白細嫩、火燒不變黑的豆腐。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此時圍爐而坐的在等待烤好豆腐的食客,如期待“皇恩浩蕩”賞賜一般,目光幾乎都聚焦在烤豆腐的李師傅手上,此時,即便有人還在閒聊,目光也無時無刻不注意著正在燒烤的李師傅手中筷子的動向,因為烤豆腐比較費時間,而一次烤好的的豆腐又有限,稍不留神,烤好的豆腐就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可供選擇的品類很多,但每張烤爐上,幾乎都有建水豆腐。據同行的鄉下大哥說,建水豆腐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主要原因是:建水豆腐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其中最特別的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祕訣要數古城西門大板井的甜水。據說建水豆腐就是因為用了這裡的甜水,不用傳統的石膏、滷水,就可以做出潔白細嫩、火燒不變黑的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雲南通志》記載:“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稱大板井,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大板井就已經是建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民間也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貫甲全滇”之說。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此時圍爐而坐的在等待烤好豆腐的食客,如期待“皇恩浩蕩”賞賜一般,目光幾乎都聚焦在烤豆腐的李師傅手上,此時,即便有人還在閒聊,目光也無時無刻不注意著正在燒烤的李師傅手中筷子的動向,因為烤豆腐比較費時間,而一次烤好的的豆腐又有限,稍不留神,烤好的豆腐就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可供選擇的品類很多,但每張烤爐上,幾乎都有建水豆腐。據同行的鄉下大哥說,建水豆腐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主要原因是:建水豆腐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其中最特別的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祕訣要數古城西門大板井的甜水。據說建水豆腐就是因為用了這裡的甜水,不用傳統的石膏、滷水,就可以做出潔白細嫩、火燒不變黑的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雲南通志》記載:“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稱大板井,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大板井就已經是建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民間也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貫甲全滇”之說。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雖然建水如今家家有自來水,但生長於斯的人們,還是習慣從大板井取水回家。每天從清晨到黃昏,總能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拿著大盆小桶,有人甚至從4、5公里外,騎著三輪摩托、電動車,特意到大板井肩挑人扛前來取水。大板井的井沿,也因為長年累月被取水的繩索摩擦,早已磨出深深的凹痕,像老人臉上的皺紋。鄉下大哥水,從古至今,每一天都有數不清的人來大板井取水,但奇怪的是,大板井裡的水卻沒有因為因此而減少,每天清晨依舊清澈清涼。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此時圍爐而坐的在等待烤好豆腐的食客,如期待“皇恩浩蕩”賞賜一般,目光幾乎都聚焦在烤豆腐的李師傅手上,此時,即便有人還在閒聊,目光也無時無刻不注意著正在燒烤的李師傅手中筷子的動向,因為烤豆腐比較費時間,而一次烤好的的豆腐又有限,稍不留神,烤好的豆腐就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可供選擇的品類很多,但每張烤爐上,幾乎都有建水豆腐。據同行的鄉下大哥說,建水豆腐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主要原因是:建水豆腐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其中最特別的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祕訣要數古城西門大板井的甜水。據說建水豆腐就是因為用了這裡的甜水,不用傳統的石膏、滷水,就可以做出潔白細嫩、火燒不變黑的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雲南通志》記載:“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稱大板井,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大板井就已經是建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民間也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貫甲全滇”之說。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雖然建水如今家家有自來水,但生長於斯的人們,還是習慣從大板井取水回家。每天從清晨到黃昏,總能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拿著大盆小桶,有人甚至從4、5公里外,騎著三輪摩托、電動車,特意到大板井肩挑人扛前來取水。大板井的井沿,也因為長年累月被取水的繩索摩擦,早已磨出深深的凹痕,像老人臉上的皺紋。鄉下大哥水,從古至今,每一天都有數不清的人來大板井取水,但奇怪的是,大板井裡的水卻沒有因為因此而減少,每天清晨依舊清澈清涼。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除了天賜的祕密武器,建水西門豆腐的美味畢現則完全要仰仗燒烤的過程。只見李師傅把建水豆腐放在烤爐上,輕輕一烤,建水豆腐便會從內鼓脹起來,本身已近完美的豆腐再經過炭火的熱力烘烤,讓堅硬的豆腐迅速膨脹,最後竟然成圓球狀。在烤豆腐的時候,李師傅不時查看豆腐燒烤的成色,鄉下大哥說,烤豆腐一般以色金黃皮酥脆內軟糯為上品。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此時圍爐而坐的在等待烤好豆腐的食客,如期待“皇恩浩蕩”賞賜一般,目光幾乎都聚焦在烤豆腐的李師傅手上,此時,即便有人還在閒聊,目光也無時無刻不注意著正在燒烤的李師傅手中筷子的動向,因為烤豆腐比較費時間,而一次烤好的的豆腐又有限,稍不留神,烤好的豆腐就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可供選擇的品類很多,但每張烤爐上,幾乎都有建水豆腐。據同行的鄉下大哥說,建水豆腐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主要原因是:建水豆腐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其中最特別的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祕訣要數古城西門大板井的甜水。據說建水豆腐就是因為用了這裡的甜水,不用傳統的石膏、滷水,就可以做出潔白細嫩、火燒不變黑的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雲南通志》記載:“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稱大板井,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大板井就已經是建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民間也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貫甲全滇”之說。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雖然建水如今家家有自來水,但生長於斯的人們,還是習慣從大板井取水回家。每天從清晨到黃昏,總能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拿著大盆小桶,有人甚至從4、5公里外,騎著三輪摩托、電動車,特意到大板井肩挑人扛前來取水。大板井的井沿,也因為長年累月被取水的繩索摩擦,早已磨出深深的凹痕,像老人臉上的皺紋。鄉下大哥水,從古至今,每一天都有數不清的人來大板井取水,但奇怪的是,大板井裡的水卻沒有因為因此而減少,每天清晨依舊清澈清涼。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除了天賜的祕密武器,建水西門豆腐的美味畢現則完全要仰仗燒烤的過程。只見李師傅把建水豆腐放在烤爐上,輕輕一烤,建水豆腐便會從內鼓脹起來,本身已近完美的豆腐再經過炭火的熱力烘烤,讓堅硬的豆腐迅速膨脹,最後竟然成圓球狀。在烤豆腐的時候,李師傅不時查看豆腐燒烤的成色,鄉下大哥說,烤豆腐一般以色金黃皮酥脆內軟糯為上品。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夾一顆烤得金黃的烤豆腐,咬破脆皮,熱氣便從無數蜂窩狀的小孔中散出,原味的豆乾香也隨之瀰漫脣齒間,喜歡醬料的可以請老闆調配乾料或者是溼料,鮮辣可口的調料賦予了建水豆腐另外的美味,讓人越吃越上癮。建水物價也便宜,五毛錢一塊的烤豆腐,吃到扶牆走也就十多塊錢。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此時圍爐而坐的在等待烤好豆腐的食客,如期待“皇恩浩蕩”賞賜一般,目光幾乎都聚焦在烤豆腐的李師傅手上,此時,即便有人還在閒聊,目光也無時無刻不注意著正在燒烤的李師傅手中筷子的動向,因為烤豆腐比較費時間,而一次烤好的的豆腐又有限,稍不留神,烤好的豆腐就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可供選擇的品類很多,但每張烤爐上,幾乎都有建水豆腐。據同行的鄉下大哥說,建水豆腐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主要原因是:建水豆腐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其中最特別的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祕訣要數古城西門大板井的甜水。據說建水豆腐就是因為用了這裡的甜水,不用傳統的石膏、滷水,就可以做出潔白細嫩、火燒不變黑的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雲南通志》記載:“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稱大板井,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大板井就已經是建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民間也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貫甲全滇”之說。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雖然建水如今家家有自來水,但生長於斯的人們,還是習慣從大板井取水回家。每天從清晨到黃昏,總能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拿著大盆小桶,有人甚至從4、5公里外,騎著三輪摩托、電動車,特意到大板井肩挑人扛前來取水。大板井的井沿,也因為長年累月被取水的繩索摩擦,早已磨出深深的凹痕,像老人臉上的皺紋。鄉下大哥水,從古至今,每一天都有數不清的人來大板井取水,但奇怪的是,大板井裡的水卻沒有因為因此而減少,每天清晨依舊清澈清涼。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除了天賜的祕密武器,建水西門豆腐的美味畢現則完全要仰仗燒烤的過程。只見李師傅把建水豆腐放在烤爐上,輕輕一烤,建水豆腐便會從內鼓脹起來,本身已近完美的豆腐再經過炭火的熱力烘烤,讓堅硬的豆腐迅速膨脹,最後竟然成圓球狀。在烤豆腐的時候,李師傅不時查看豆腐燒烤的成色,鄉下大哥說,烤豆腐一般以色金黃皮酥脆內軟糯為上品。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夾一顆烤得金黃的烤豆腐,咬破脆皮,熱氣便從無數蜂窩狀的小孔中散出,原味的豆乾香也隨之瀰漫脣齒間,喜歡醬料的可以請老闆調配乾料或者是溼料,鮮辣可口的調料賦予了建水豆腐另外的美味,讓人越吃越上癮。建水物價也便宜,五毛錢一塊的烤豆腐,吃到扶牆走也就十多塊錢。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建水人或常吃建水豆腐人的優越感在此時便不動聲色地體現出來了。一個初次吃建水豆腐的人,在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後,往往心急想吃熱豆腐,等到烤熟的豆腐分派到自己的時候,他們不由分說夾起筷子就把豆腐往嘴裡送,熟吃建水豆腐的人此時往往會提醒他們:“慢點吃,小心燙……”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此時圍爐而坐的在等待烤好豆腐的食客,如期待“皇恩浩蕩”賞賜一般,目光幾乎都聚焦在烤豆腐的李師傅手上,此時,即便有人還在閒聊,目光也無時無刻不注意著正在燒烤的李師傅手中筷子的動向,因為烤豆腐比較費時間,而一次烤好的的豆腐又有限,稍不留神,烤好的豆腐就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可供選擇的品類很多,但每張烤爐上,幾乎都有建水豆腐。據同行的鄉下大哥說,建水豆腐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主要原因是:建水豆腐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其中最特別的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祕訣要數古城西門大板井的甜水。據說建水豆腐就是因為用了這裡的甜水,不用傳統的石膏、滷水,就可以做出潔白細嫩、火燒不變黑的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雲南通志》記載:“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稱大板井,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大板井就已經是建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民間也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貫甲全滇”之說。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雖然建水如今家家有自來水,但生長於斯的人們,還是習慣從大板井取水回家。每天從清晨到黃昏,總能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拿著大盆小桶,有人甚至從4、5公里外,騎著三輪摩托、電動車,特意到大板井肩挑人扛前來取水。大板井的井沿,也因為長年累月被取水的繩索摩擦,早已磨出深深的凹痕,像老人臉上的皺紋。鄉下大哥水,從古至今,每一天都有數不清的人來大板井取水,但奇怪的是,大板井裡的水卻沒有因為因此而減少,每天清晨依舊清澈清涼。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除了天賜的祕密武器,建水西門豆腐的美味畢現則完全要仰仗燒烤的過程。只見李師傅把建水豆腐放在烤爐上,輕輕一烤,建水豆腐便會從內鼓脹起來,本身已近完美的豆腐再經過炭火的熱力烘烤,讓堅硬的豆腐迅速膨脹,最後竟然成圓球狀。在烤豆腐的時候,李師傅不時查看豆腐燒烤的成色,鄉下大哥說,烤豆腐一般以色金黃皮酥脆內軟糯為上品。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夾一顆烤得金黃的烤豆腐,咬破脆皮,熱氣便從無數蜂窩狀的小孔中散出,原味的豆乾香也隨之瀰漫脣齒間,喜歡醬料的可以請老闆調配乾料或者是溼料,鮮辣可口的調料賦予了建水豆腐另外的美味,讓人越吃越上癮。建水物價也便宜,五毛錢一塊的烤豆腐,吃到扶牆走也就十多塊錢。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建水人或常吃建水豆腐人的優越感在此時便不動聲色地體現出來了。一個初次吃建水豆腐的人,在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後,往往心急想吃熱豆腐,等到烤熟的豆腐分派到自己的時候,他們不由分說夾起筷子就把豆腐往嘴裡送,熟吃建水豆腐的人此時往往會提醒他們:“慢點吃,小心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話音還沒落,之前剛剛急急忙忙送熱豆腐進嘴的人已經嘰嘰呱呱的吵嚷著:“燙死了,燙死了……”受不了熱氣蒸燙的人,早已含著淚把剛入口熱豆腐如數吐了出來,勇敢一點的,一邊吸溜著一邊把滾燙的熱豆腐在口中來回倒騰著。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此時圍爐而坐的在等待烤好豆腐的食客,如期待“皇恩浩蕩”賞賜一般,目光幾乎都聚焦在烤豆腐的李師傅手上,此時,即便有人還在閒聊,目光也無時無刻不注意著正在燒烤的李師傅手中筷子的動向,因為烤豆腐比較費時間,而一次烤好的的豆腐又有限,稍不留神,烤好的豆腐就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可供選擇的品類很多,但每張烤爐上,幾乎都有建水豆腐。據同行的鄉下大哥說,建水豆腐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主要原因是:建水豆腐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其中最特別的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祕訣要數古城西門大板井的甜水。據說建水豆腐就是因為用了這裡的甜水,不用傳統的石膏、滷水,就可以做出潔白細嫩、火燒不變黑的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雲南通志》記載:“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稱大板井,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大板井就已經是建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民間也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貫甲全滇”之說。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雖然建水如今家家有自來水,但生長於斯的人們,還是習慣從大板井取水回家。每天從清晨到黃昏,總能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拿著大盆小桶,有人甚至從4、5公里外,騎著三輪摩托、電動車,特意到大板井肩挑人扛前來取水。大板井的井沿,也因為長年累月被取水的繩索摩擦,早已磨出深深的凹痕,像老人臉上的皺紋。鄉下大哥水,從古至今,每一天都有數不清的人來大板井取水,但奇怪的是,大板井裡的水卻沒有因為因此而減少,每天清晨依舊清澈清涼。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除了天賜的祕密武器,建水西門豆腐的美味畢現則完全要仰仗燒烤的過程。只見李師傅把建水豆腐放在烤爐上,輕輕一烤,建水豆腐便會從內鼓脹起來,本身已近完美的豆腐再經過炭火的熱力烘烤,讓堅硬的豆腐迅速膨脹,最後竟然成圓球狀。在烤豆腐的時候,李師傅不時查看豆腐燒烤的成色,鄉下大哥說,烤豆腐一般以色金黃皮酥脆內軟糯為上品。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夾一顆烤得金黃的烤豆腐,咬破脆皮,熱氣便從無數蜂窩狀的小孔中散出,原味的豆乾香也隨之瀰漫脣齒間,喜歡醬料的可以請老闆調配乾料或者是溼料,鮮辣可口的調料賦予了建水豆腐另外的美味,讓人越吃越上癮。建水物價也便宜,五毛錢一塊的烤豆腐,吃到扶牆走也就十多塊錢。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建水人或常吃建水豆腐人的優越感在此時便不動聲色地體現出來了。一個初次吃建水豆腐的人,在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後,往往心急想吃熱豆腐,等到烤熟的豆腐分派到自己的時候,他們不由分說夾起筷子就把豆腐往嘴裡送,熟吃建水豆腐的人此時往往會提醒他們:“慢點吃,小心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話音還沒落,之前剛剛急急忙忙送熱豆腐進嘴的人已經嘰嘰呱呱的吵嚷著:“燙死了,燙死了……”受不了熱氣蒸燙的人,早已含著淚把剛入口熱豆腐如數吐了出來,勇敢一點的,一邊吸溜著一邊把滾燙的熱豆腐在口中來回倒騰著。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看著生手被燙的滋哇亂叫,老食客也只是淡淡的搖搖頭,熟吃建水豆腐的老食客,此時才慢悠悠的拿起一塊豆腐,雙手一掰,一股熱氣從豆腐間升騰起來,等到熱氣散盡,老食客才把掰開的豆腐放進醬料裡,幽幽地細嚼慢嚥,像是在無聲地告訴新手:“瞧見了嗎?建水豆腐要這樣才吃得到嘴裡,年輕人,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又像是沉默的炫耀:“我們建水的豆腐,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吃到嘴裡的,你得先學學,豆腐也有豆腐的吃法。”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此時圍爐而坐的在等待烤好豆腐的食客,如期待“皇恩浩蕩”賞賜一般,目光幾乎都聚焦在烤豆腐的李師傅手上,此時,即便有人還在閒聊,目光也無時無刻不注意著正在燒烤的李師傅手中筷子的動向,因為烤豆腐比較費時間,而一次烤好的的豆腐又有限,稍不留神,烤好的豆腐就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可供選擇的品類很多,但每張烤爐上,幾乎都有建水豆腐。據同行的鄉下大哥說,建水豆腐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主要原因是:建水豆腐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其中最特別的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祕訣要數古城西門大板井的甜水。據說建水豆腐就是因為用了這裡的甜水,不用傳統的石膏、滷水,就可以做出潔白細嫩、火燒不變黑的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雲南通志》記載:“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稱大板井,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大板井就已經是建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民間也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貫甲全滇”之說。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雖然建水如今家家有自來水,但生長於斯的人們,還是習慣從大板井取水回家。每天從清晨到黃昏,總能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拿著大盆小桶,有人甚至從4、5公里外,騎著三輪摩托、電動車,特意到大板井肩挑人扛前來取水。大板井的井沿,也因為長年累月被取水的繩索摩擦,早已磨出深深的凹痕,像老人臉上的皺紋。鄉下大哥水,從古至今,每一天都有數不清的人來大板井取水,但奇怪的是,大板井裡的水卻沒有因為因此而減少,每天清晨依舊清澈清涼。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除了天賜的祕密武器,建水西門豆腐的美味畢現則完全要仰仗燒烤的過程。只見李師傅把建水豆腐放在烤爐上,輕輕一烤,建水豆腐便會從內鼓脹起來,本身已近完美的豆腐再經過炭火的熱力烘烤,讓堅硬的豆腐迅速膨脹,最後竟然成圓球狀。在烤豆腐的時候,李師傅不時查看豆腐燒烤的成色,鄉下大哥說,烤豆腐一般以色金黃皮酥脆內軟糯為上品。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夾一顆烤得金黃的烤豆腐,咬破脆皮,熱氣便從無數蜂窩狀的小孔中散出,原味的豆乾香也隨之瀰漫脣齒間,喜歡醬料的可以請老闆調配乾料或者是溼料,鮮辣可口的調料賦予了建水豆腐另外的美味,讓人越吃越上癮。建水物價也便宜,五毛錢一塊的烤豆腐,吃到扶牆走也就十多塊錢。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建水人或常吃建水豆腐人的優越感在此時便不動聲色地體現出來了。一個初次吃建水豆腐的人,在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後,往往心急想吃熱豆腐,等到烤熟的豆腐分派到自己的時候,他們不由分說夾起筷子就把豆腐往嘴裡送,熟吃建水豆腐的人此時往往會提醒他們:“慢點吃,小心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話音還沒落,之前剛剛急急忙忙送熱豆腐進嘴的人已經嘰嘰呱呱的吵嚷著:“燙死了,燙死了……”受不了熱氣蒸燙的人,早已含著淚把剛入口熱豆腐如數吐了出來,勇敢一點的,一邊吸溜著一邊把滾燙的熱豆腐在口中來回倒騰著。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看著生手被燙的滋哇亂叫,老食客也只是淡淡的搖搖頭,熟吃建水豆腐的老食客,此時才慢悠悠的拿起一塊豆腐,雙手一掰,一股熱氣從豆腐間升騰起來,等到熱氣散盡,老食客才把掰開的豆腐放進醬料裡,幽幽地細嚼慢嚥,像是在無聲地告訴新手:“瞧見了嗎?建水豆腐要這樣才吃得到嘴裡,年輕人,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又像是沉默的炫耀:“我們建水的豆腐,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吃到嘴裡的,你得先學學,豆腐也有豆腐的吃法。”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我第一次在建水吃豆腐的時候,也遇到了每個新手都會遇到的問題——心急。自然也是少不了老食客的教誨,幾番下來之後,我也學會了建水人氣定神閒的吃豆腐姿態。拿到豆腐以後,並不著急送往嘴裡,而是先掰開來等熱氣散盡,再放進醬料裡食用。在建水旅行的時間裡,吃烤豆腐是每一天的必修課,每一天也都有各種不同口味的豆腐等著我品嚐。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每一天的豆腐裡,我感受到了建水人對豆腐的喜愛已經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此時圍爐而坐的在等待烤好豆腐的食客,如期待“皇恩浩蕩”賞賜一般,目光幾乎都聚焦在烤豆腐的李師傅手上,此時,即便有人還在閒聊,目光也無時無刻不注意著正在燒烤的李師傅手中筷子的動向,因為烤豆腐比較費時間,而一次烤好的的豆腐又有限,稍不留神,烤好的豆腐就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可供選擇的品類很多,但每張烤爐上,幾乎都有建水豆腐。據同行的鄉下大哥說,建水豆腐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主要原因是:建水豆腐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其中最特別的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祕訣要數古城西門大板井的甜水。據說建水豆腐就是因為用了這裡的甜水,不用傳統的石膏、滷水,就可以做出潔白細嫩、火燒不變黑的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雲南通志》記載:“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稱大板井,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大板井就已經是建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民間也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貫甲全滇”之說。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雖然建水如今家家有自來水,但生長於斯的人們,還是習慣從大板井取水回家。每天從清晨到黃昏,總能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拿著大盆小桶,有人甚至從4、5公里外,騎著三輪摩托、電動車,特意到大板井肩挑人扛前來取水。大板井的井沿,也因為長年累月被取水的繩索摩擦,早已磨出深深的凹痕,像老人臉上的皺紋。鄉下大哥水,從古至今,每一天都有數不清的人來大板井取水,但奇怪的是,大板井裡的水卻沒有因為因此而減少,每天清晨依舊清澈清涼。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除了天賜的祕密武器,建水西門豆腐的美味畢現則完全要仰仗燒烤的過程。只見李師傅把建水豆腐放在烤爐上,輕輕一烤,建水豆腐便會從內鼓脹起來,本身已近完美的豆腐再經過炭火的熱力烘烤,讓堅硬的豆腐迅速膨脹,最後竟然成圓球狀。在烤豆腐的時候,李師傅不時查看豆腐燒烤的成色,鄉下大哥說,烤豆腐一般以色金黃皮酥脆內軟糯為上品。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夾一顆烤得金黃的烤豆腐,咬破脆皮,熱氣便從無數蜂窩狀的小孔中散出,原味的豆乾香也隨之瀰漫脣齒間,喜歡醬料的可以請老闆調配乾料或者是溼料,鮮辣可口的調料賦予了建水豆腐另外的美味,讓人越吃越上癮。建水物價也便宜,五毛錢一塊的烤豆腐,吃到扶牆走也就十多塊錢。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建水人或常吃建水豆腐人的優越感在此時便不動聲色地體現出來了。一個初次吃建水豆腐的人,在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後,往往心急想吃熱豆腐,等到烤熟的豆腐分派到自己的時候,他們不由分說夾起筷子就把豆腐往嘴裡送,熟吃建水豆腐的人此時往往會提醒他們:“慢點吃,小心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話音還沒落,之前剛剛急急忙忙送熱豆腐進嘴的人已經嘰嘰呱呱的吵嚷著:“燙死了,燙死了……”受不了熱氣蒸燙的人,早已含著淚把剛入口熱豆腐如數吐了出來,勇敢一點的,一邊吸溜著一邊把滾燙的熱豆腐在口中來回倒騰著。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看著生手被燙的滋哇亂叫,老食客也只是淡淡的搖搖頭,熟吃建水豆腐的老食客,此時才慢悠悠的拿起一塊豆腐,雙手一掰,一股熱氣從豆腐間升騰起來,等到熱氣散盡,老食客才把掰開的豆腐放進醬料裡,幽幽地細嚼慢嚥,像是在無聲地告訴新手:“瞧見了嗎?建水豆腐要這樣才吃得到嘴裡,年輕人,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又像是沉默的炫耀:“我們建水的豆腐,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吃到嘴裡的,你得先學學,豆腐也有豆腐的吃法。”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我第一次在建水吃豆腐的時候,也遇到了每個新手都會遇到的問題——心急。自然也是少不了老食客的教誨,幾番下來之後,我也學會了建水人氣定神閒的吃豆腐姿態。拿到豆腐以後,並不著急送往嘴裡,而是先掰開來等熱氣散盡,再放進醬料裡食用。在建水旅行的時間裡,吃烤豆腐是每一天的必修課,每一天也都有各種不同口味的豆腐等著我品嚐。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每一天的豆腐裡,我感受到了建水人對豆腐的喜愛已經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現在的建水豆腐,依舊是用傳統的手工製作,在豆腐製作坊裡,基本上都是女工,她們每人手中都有一塊四四方方的小紗布,身前放著細碎的豆腐,建水豆腐就是用小塊紗布把細碎的豆腐包裹起來,包好以後排列整齊,壓上特別的木板,待水流盡後,去掉紗布裝入簸箕內,每塊豆腐放上一點鹽,在太陽下曝晒數日,隔日翻動一次,待水分除去六、七成,呈灰白色,即可燒烤了。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此時圍爐而坐的在等待烤好豆腐的食客,如期待“皇恩浩蕩”賞賜一般,目光幾乎都聚焦在烤豆腐的李師傅手上,此時,即便有人還在閒聊,目光也無時無刻不注意著正在燒烤的李師傅手中筷子的動向,因為烤豆腐比較費時間,而一次烤好的的豆腐又有限,稍不留神,烤好的豆腐就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可供選擇的品類很多,但每張烤爐上,幾乎都有建水豆腐。據同行的鄉下大哥說,建水豆腐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主要原因是:建水豆腐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其中最特別的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祕訣要數古城西門大板井的甜水。據說建水豆腐就是因為用了這裡的甜水,不用傳統的石膏、滷水,就可以做出潔白細嫩、火燒不變黑的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雲南通志》記載:“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稱大板井,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大板井就已經是建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民間也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貫甲全滇”之說。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雖然建水如今家家有自來水,但生長於斯的人們,還是習慣從大板井取水回家。每天從清晨到黃昏,總能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拿著大盆小桶,有人甚至從4、5公里外,騎著三輪摩托、電動車,特意到大板井肩挑人扛前來取水。大板井的井沿,也因為長年累月被取水的繩索摩擦,早已磨出深深的凹痕,像老人臉上的皺紋。鄉下大哥水,從古至今,每一天都有數不清的人來大板井取水,但奇怪的是,大板井裡的水卻沒有因為因此而減少,每天清晨依舊清澈清涼。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除了天賜的祕密武器,建水西門豆腐的美味畢現則完全要仰仗燒烤的過程。只見李師傅把建水豆腐放在烤爐上,輕輕一烤,建水豆腐便會從內鼓脹起來,本身已近完美的豆腐再經過炭火的熱力烘烤,讓堅硬的豆腐迅速膨脹,最後竟然成圓球狀。在烤豆腐的時候,李師傅不時查看豆腐燒烤的成色,鄉下大哥說,烤豆腐一般以色金黃皮酥脆內軟糯為上品。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夾一顆烤得金黃的烤豆腐,咬破脆皮,熱氣便從無數蜂窩狀的小孔中散出,原味的豆乾香也隨之瀰漫脣齒間,喜歡醬料的可以請老闆調配乾料或者是溼料,鮮辣可口的調料賦予了建水豆腐另外的美味,讓人越吃越上癮。建水物價也便宜,五毛錢一塊的烤豆腐,吃到扶牆走也就十多塊錢。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建水人或常吃建水豆腐人的優越感在此時便不動聲色地體現出來了。一個初次吃建水豆腐的人,在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後,往往心急想吃熱豆腐,等到烤熟的豆腐分派到自己的時候,他們不由分說夾起筷子就把豆腐往嘴裡送,熟吃建水豆腐的人此時往往會提醒他們:“慢點吃,小心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話音還沒落,之前剛剛急急忙忙送熱豆腐進嘴的人已經嘰嘰呱呱的吵嚷著:“燙死了,燙死了……”受不了熱氣蒸燙的人,早已含著淚把剛入口熱豆腐如數吐了出來,勇敢一點的,一邊吸溜著一邊把滾燙的熱豆腐在口中來回倒騰著。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看著生手被燙的滋哇亂叫,老食客也只是淡淡的搖搖頭,熟吃建水豆腐的老食客,此時才慢悠悠的拿起一塊豆腐,雙手一掰,一股熱氣從豆腐間升騰起來,等到熱氣散盡,老食客才把掰開的豆腐放進醬料裡,幽幽地細嚼慢嚥,像是在無聲地告訴新手:“瞧見了嗎?建水豆腐要這樣才吃得到嘴裡,年輕人,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又像是沉默的炫耀:“我們建水的豆腐,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吃到嘴裡的,你得先學學,豆腐也有豆腐的吃法。”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我第一次在建水吃豆腐的時候,也遇到了每個新手都會遇到的問題——心急。自然也是少不了老食客的教誨,幾番下來之後,我也學會了建水人氣定神閒的吃豆腐姿態。拿到豆腐以後,並不著急送往嘴裡,而是先掰開來等熱氣散盡,再放進醬料裡食用。在建水旅行的時間裡,吃烤豆腐是每一天的必修課,每一天也都有各種不同口味的豆腐等著我品嚐。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每一天的豆腐裡,我感受到了建水人對豆腐的喜愛已經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現在的建水豆腐,依舊是用傳統的手工製作,在豆腐製作坊裡,基本上都是女工,她們每人手中都有一塊四四方方的小紗布,身前放著細碎的豆腐,建水豆腐就是用小塊紗布把細碎的豆腐包裹起來,包好以後排列整齊,壓上特別的木板,待水流盡後,去掉紗布裝入簸箕內,每塊豆腐放上一點鹽,在太陽下曝晒數日,隔日翻動一次,待水分除去六、七成,呈灰白色,即可燒烤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這些工作間的女工的手法都很嫻熟,在和我聊談的過程中,她們一點也沒有放鬆手中的活計,據瞭解,她們每包出一個豆腐,可以獲得3—4分錢收益,她們之中最快的一個人可以包出3000多個小豆腐,一天也就是90—120元收入。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此時圍爐而坐的在等待烤好豆腐的食客,如期待“皇恩浩蕩”賞賜一般,目光幾乎都聚焦在烤豆腐的李師傅手上,此時,即便有人還在閒聊,目光也無時無刻不注意著正在燒烤的李師傅手中筷子的動向,因為烤豆腐比較費時間,而一次烤好的的豆腐又有限,稍不留神,烤好的豆腐就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可供選擇的品類很多,但每張烤爐上,幾乎都有建水豆腐。據同行的鄉下大哥說,建水豆腐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主要原因是:建水豆腐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其中最特別的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祕訣要數古城西門大板井的甜水。據說建水豆腐就是因為用了這裡的甜水,不用傳統的石膏、滷水,就可以做出潔白細嫩、火燒不變黑的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雲南通志》記載:“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稱大板井,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大板井就已經是建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民間也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貫甲全滇”之說。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雖然建水如今家家有自來水,但生長於斯的人們,還是習慣從大板井取水回家。每天從清晨到黃昏,總能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拿著大盆小桶,有人甚至從4、5公里外,騎著三輪摩托、電動車,特意到大板井肩挑人扛前來取水。大板井的井沿,也因為長年累月被取水的繩索摩擦,早已磨出深深的凹痕,像老人臉上的皺紋。鄉下大哥水,從古至今,每一天都有數不清的人來大板井取水,但奇怪的是,大板井裡的水卻沒有因為因此而減少,每天清晨依舊清澈清涼。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除了天賜的祕密武器,建水西門豆腐的美味畢現則完全要仰仗燒烤的過程。只見李師傅把建水豆腐放在烤爐上,輕輕一烤,建水豆腐便會從內鼓脹起來,本身已近完美的豆腐再經過炭火的熱力烘烤,讓堅硬的豆腐迅速膨脹,最後竟然成圓球狀。在烤豆腐的時候,李師傅不時查看豆腐燒烤的成色,鄉下大哥說,烤豆腐一般以色金黃皮酥脆內軟糯為上品。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夾一顆烤得金黃的烤豆腐,咬破脆皮,熱氣便從無數蜂窩狀的小孔中散出,原味的豆乾香也隨之瀰漫脣齒間,喜歡醬料的可以請老闆調配乾料或者是溼料,鮮辣可口的調料賦予了建水豆腐另外的美味,讓人越吃越上癮。建水物價也便宜,五毛錢一塊的烤豆腐,吃到扶牆走也就十多塊錢。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建水人或常吃建水豆腐人的優越感在此時便不動聲色地體現出來了。一個初次吃建水豆腐的人,在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後,往往心急想吃熱豆腐,等到烤熟的豆腐分派到自己的時候,他們不由分說夾起筷子就把豆腐往嘴裡送,熟吃建水豆腐的人此時往往會提醒他們:“慢點吃,小心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話音還沒落,之前剛剛急急忙忙送熱豆腐進嘴的人已經嘰嘰呱呱的吵嚷著:“燙死了,燙死了……”受不了熱氣蒸燙的人,早已含著淚把剛入口熱豆腐如數吐了出來,勇敢一點的,一邊吸溜著一邊把滾燙的熱豆腐在口中來回倒騰著。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看著生手被燙的滋哇亂叫,老食客也只是淡淡的搖搖頭,熟吃建水豆腐的老食客,此時才慢悠悠的拿起一塊豆腐,雙手一掰,一股熱氣從豆腐間升騰起來,等到熱氣散盡,老食客才把掰開的豆腐放進醬料裡,幽幽地細嚼慢嚥,像是在無聲地告訴新手:“瞧見了嗎?建水豆腐要這樣才吃得到嘴裡,年輕人,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又像是沉默的炫耀:“我們建水的豆腐,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吃到嘴裡的,你得先學學,豆腐也有豆腐的吃法。”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我第一次在建水吃豆腐的時候,也遇到了每個新手都會遇到的問題——心急。自然也是少不了老食客的教誨,幾番下來之後,我也學會了建水人氣定神閒的吃豆腐姿態。拿到豆腐以後,並不著急送往嘴裡,而是先掰開來等熱氣散盡,再放進醬料裡食用。在建水旅行的時間裡,吃烤豆腐是每一天的必修課,每一天也都有各種不同口味的豆腐等著我品嚐。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每一天的豆腐裡,我感受到了建水人對豆腐的喜愛已經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現在的建水豆腐,依舊是用傳統的手工製作,在豆腐製作坊裡,基本上都是女工,她們每人手中都有一塊四四方方的小紗布,身前放著細碎的豆腐,建水豆腐就是用小塊紗布把細碎的豆腐包裹起來,包好以後排列整齊,壓上特別的木板,待水流盡後,去掉紗布裝入簸箕內,每塊豆腐放上一點鹽,在太陽下曝晒數日,隔日翻動一次,待水分除去六、七成,呈灰白色,即可燒烤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這些工作間的女工的手法都很嫻熟,在和我聊談的過程中,她們一點也沒有放鬆手中的活計,據瞭解,她們每包出一個豆腐,可以獲得3—4分錢收益,她們之中最快的一個人可以包出3000多個小豆腐,一天也就是90—120元收入。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包豆腐的女工講,她們每天差不多天剛亮就要來包豆腐,一直要包到晚上,中間幾乎沒與休息的時間,但每個月收入也就剛好夠家庭生活開支。她們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夠好好讀書,將來考個好學校出人頭地。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此時圍爐而坐的在等待烤好豆腐的食客,如期待“皇恩浩蕩”賞賜一般,目光幾乎都聚焦在烤豆腐的李師傅手上,此時,即便有人還在閒聊,目光也無時無刻不注意著正在燒烤的李師傅手中筷子的動向,因為烤豆腐比較費時間,而一次烤好的的豆腐又有限,稍不留神,烤好的豆腐就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可供選擇的品類很多,但每張烤爐上,幾乎都有建水豆腐。據同行的鄉下大哥說,建水豆腐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主要原因是:建水豆腐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其中最特別的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祕訣要數古城西門大板井的甜水。據說建水豆腐就是因為用了這裡的甜水,不用傳統的石膏、滷水,就可以做出潔白細嫩、火燒不變黑的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雲南通志》記載:“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稱大板井,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大板井就已經是建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民間也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貫甲全滇”之說。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雖然建水如今家家有自來水,但生長於斯的人們,還是習慣從大板井取水回家。每天從清晨到黃昏,總能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拿著大盆小桶,有人甚至從4、5公里外,騎著三輪摩托、電動車,特意到大板井肩挑人扛前來取水。大板井的井沿,也因為長年累月被取水的繩索摩擦,早已磨出深深的凹痕,像老人臉上的皺紋。鄉下大哥水,從古至今,每一天都有數不清的人來大板井取水,但奇怪的是,大板井裡的水卻沒有因為因此而減少,每天清晨依舊清澈清涼。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除了天賜的祕密武器,建水西門豆腐的美味畢現則完全要仰仗燒烤的過程。只見李師傅把建水豆腐放在烤爐上,輕輕一烤,建水豆腐便會從內鼓脹起來,本身已近完美的豆腐再經過炭火的熱力烘烤,讓堅硬的豆腐迅速膨脹,最後竟然成圓球狀。在烤豆腐的時候,李師傅不時查看豆腐燒烤的成色,鄉下大哥說,烤豆腐一般以色金黃皮酥脆內軟糯為上品。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夾一顆烤得金黃的烤豆腐,咬破脆皮,熱氣便從無數蜂窩狀的小孔中散出,原味的豆乾香也隨之瀰漫脣齒間,喜歡醬料的可以請老闆調配乾料或者是溼料,鮮辣可口的調料賦予了建水豆腐另外的美味,讓人越吃越上癮。建水物價也便宜,五毛錢一塊的烤豆腐,吃到扶牆走也就十多塊錢。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建水人或常吃建水豆腐人的優越感在此時便不動聲色地體現出來了。一個初次吃建水豆腐的人,在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後,往往心急想吃熱豆腐,等到烤熟的豆腐分派到自己的時候,他們不由分說夾起筷子就把豆腐往嘴裡送,熟吃建水豆腐的人此時往往會提醒他們:“慢點吃,小心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話音還沒落,之前剛剛急急忙忙送熱豆腐進嘴的人已經嘰嘰呱呱的吵嚷著:“燙死了,燙死了……”受不了熱氣蒸燙的人,早已含著淚把剛入口熱豆腐如數吐了出來,勇敢一點的,一邊吸溜著一邊把滾燙的熱豆腐在口中來回倒騰著。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看著生手被燙的滋哇亂叫,老食客也只是淡淡的搖搖頭,熟吃建水豆腐的老食客,此時才慢悠悠的拿起一塊豆腐,雙手一掰,一股熱氣從豆腐間升騰起來,等到熱氣散盡,老食客才把掰開的豆腐放進醬料裡,幽幽地細嚼慢嚥,像是在無聲地告訴新手:“瞧見了嗎?建水豆腐要這樣才吃得到嘴裡,年輕人,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又像是沉默的炫耀:“我們建水的豆腐,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吃到嘴裡的,你得先學學,豆腐也有豆腐的吃法。”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我第一次在建水吃豆腐的時候,也遇到了每個新手都會遇到的問題——心急。自然也是少不了老食客的教誨,幾番下來之後,我也學會了建水人氣定神閒的吃豆腐姿態。拿到豆腐以後,並不著急送往嘴裡,而是先掰開來等熱氣散盡,再放進醬料裡食用。在建水旅行的時間裡,吃烤豆腐是每一天的必修課,每一天也都有各種不同口味的豆腐等著我品嚐。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每一天的豆腐裡,我感受到了建水人對豆腐的喜愛已經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現在的建水豆腐,依舊是用傳統的手工製作,在豆腐製作坊裡,基本上都是女工,她們每人手中都有一塊四四方方的小紗布,身前放著細碎的豆腐,建水豆腐就是用小塊紗布把細碎的豆腐包裹起來,包好以後排列整齊,壓上特別的木板,待水流盡後,去掉紗布裝入簸箕內,每塊豆腐放上一點鹽,在太陽下曝晒數日,隔日翻動一次,待水分除去六、七成,呈灰白色,即可燒烤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這些工作間的女工的手法都很嫻熟,在和我聊談的過程中,她們一點也沒有放鬆手中的活計,據瞭解,她們每包出一個豆腐,可以獲得3—4分錢收益,她們之中最快的一個人可以包出3000多個小豆腐,一天也就是90—120元收入。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包豆腐的女工講,她們每天差不多天剛亮就要來包豆腐,一直要包到晚上,中間幾乎沒與休息的時間,但每個月收入也就剛好夠家庭生活開支。她們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夠好好讀書,將來考個好學校出人頭地。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建水,一塊小小的豆腐,自古及今,經由水脈,延續著一代又一代的血脈;也在時光深處,在古城的街頭巷尾,在一團團的煙火間,圍爐夜話延續著平實卻幸福的時光。

"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特色小吃,在一夜之間,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從默默無聞到盡人皆知。建水豆腐也因在《舌尖上的中國》節目中被提及而聲名遠播,自然,一個外鄉人來到建水不能不品嚐這個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到建水的第一天,我就在常駐建水的經營優質農產品人鄉下大哥的帶領下,瞭解了建水古城和建水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旅行久了,古城古街早已習以為常:麗江的喧囂、大理的興盛、劍川的古樸、翁丁的原始……不一而足。初到建水,古城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來來往往的車輛,也曾讓我覺得“和其他的古城沒什麼兩樣嘛,逐漸興起的商業化,一刻不得閒的忙碌。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帶著初見的偏見,我走馬觀花地遊覽完了古城,一路走一路用霓虹燈下匆匆走過的身影,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潮,商店裡千篇一律的紀念品驗證著自己的偏見:“看吧,果然如此,所謂的古城也不過如此嘛。”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邊自得於自己的先見之明,一邊失落於古城早已沒了古韻;悵然若失間,已經走出古城西門,抬眼看到西門外夜色中燈光下一團一團的煙火氣,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噴香撲鼻的燒烤香……我才意識到:這才是建水古城的靈魂所在!原來在旅行中,自己也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在旅行前,一直以“用開放的心態歷史的眼光發現世界之美”來自勉,沒想到自己也有被偏見矇蔽的時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在於悠久的建築,厚重的歷史,斑駁的史記,而存在於夜幕四合時煙火繚繞間,不拘小節圍爐而坐彼此傾心笑談時。在建水,隨處可見燒烤用的小桌,桌子上有一個1米見方的類似於蒸籠的篦子,篦子底下是燒烤用的炭火,篦子上是用來燒烤的豆腐,篦子下的炭火永遠泛著紅光,篦子上的豆腐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和成都空氣中永遠瀰漫著消散不去的火鍋味一樣,建水空氣中烤豆腐的香味也是到過這座古城的人的共同記憶。在古城裡,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看到食客圍著烤爐端坐,等待著烤豆腐。此時,座位中烤豆腐的師傅就格外耀眼,無論是年未弱冠的小小少年,年逾不惑的中年人,還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家,一旦坐在烤豆腐的主座上,就彷彿有了魔力,有了君臨天下的氣概。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我們吃飯的西門燒烤,烤豆腐的李師傅是個大肚腩、圓方臉、話不多、笑起來有些靦腆的中年人。雖然李師傅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在烤豆腐期間,坐在主位上的那個中年人彷彿帝王坐擁萬里江山,篦子上的豆腐就是任他調動潛用的士兵,食客們焦灼而又期待的眼神,是他分派豆腐時優先考慮的因素。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此時圍爐而坐的在等待烤好豆腐的食客,如期待“皇恩浩蕩”賞賜一般,目光幾乎都聚焦在烤豆腐的李師傅手上,此時,即便有人還在閒聊,目光也無時無刻不注意著正在燒烤的李師傅手中筷子的動向,因為烤豆腐比較費時間,而一次烤好的的豆腐又有限,稍不留神,烤好的豆腐就已經是別人的囊中之物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可供選擇的品類很多,但每張烤爐上,幾乎都有建水豆腐。據同行的鄉下大哥說,建水豆腐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主要原因是:建水豆腐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其中最特別的區別於其他地方豆腐的祕訣要數古城西門大板井的甜水。據說建水豆腐就是因為用了這裡的甜水,不用傳統的石膏、滷水,就可以做出潔白細嫩、火燒不變黑的豆腐。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雲南通志》記載:“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稱大板井,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由此可見,在明朝時,大板井就已經是建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民間也有大板井“水味之美,貫甲全滇”之說。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雖然建水如今家家有自來水,但生長於斯的人們,還是習慣從大板井取水回家。每天從清晨到黃昏,總能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拿著大盆小桶,有人甚至從4、5公里外,騎著三輪摩托、電動車,特意到大板井肩挑人扛前來取水。大板井的井沿,也因為長年累月被取水的繩索摩擦,早已磨出深深的凹痕,像老人臉上的皺紋。鄉下大哥水,從古至今,每一天都有數不清的人來大板井取水,但奇怪的是,大板井裡的水卻沒有因為因此而減少,每天清晨依舊清澈清涼。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除了天賜的祕密武器,建水西門豆腐的美味畢現則完全要仰仗燒烤的過程。只見李師傅把建水豆腐放在烤爐上,輕輕一烤,建水豆腐便會從內鼓脹起來,本身已近完美的豆腐再經過炭火的熱力烘烤,讓堅硬的豆腐迅速膨脹,最後竟然成圓球狀。在烤豆腐的時候,李師傅不時查看豆腐燒烤的成色,鄉下大哥說,烤豆腐一般以色金黃皮酥脆內軟糯為上品。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夾一顆烤得金黃的烤豆腐,咬破脆皮,熱氣便從無數蜂窩狀的小孔中散出,原味的豆乾香也隨之瀰漫脣齒間,喜歡醬料的可以請老闆調配乾料或者是溼料,鮮辣可口的調料賦予了建水豆腐另外的美味,讓人越吃越上癮。建水物價也便宜,五毛錢一塊的烤豆腐,吃到扶牆走也就十多塊錢。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建水吃烤豆腐,建水人或常吃建水豆腐人的優越感在此時便不動聲色地體現出來了。一個初次吃建水豆腐的人,在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後,往往心急想吃熱豆腐,等到烤熟的豆腐分派到自己的時候,他們不由分說夾起筷子就把豆腐往嘴裡送,熟吃建水豆腐的人此時往往會提醒他們:“慢點吃,小心燙……”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話音還沒落,之前剛剛急急忙忙送熱豆腐進嘴的人已經嘰嘰呱呱的吵嚷著:“燙死了,燙死了……”受不了熱氣蒸燙的人,早已含著淚把剛入口熱豆腐如數吐了出來,勇敢一點的,一邊吸溜著一邊把滾燙的熱豆腐在口中來回倒騰著。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看著生手被燙的滋哇亂叫,老食客也只是淡淡的搖搖頭,熟吃建水豆腐的老食客,此時才慢悠悠的拿起一塊豆腐,雙手一掰,一股熱氣從豆腐間升騰起來,等到熱氣散盡,老食客才把掰開的豆腐放進醬料裡,幽幽地細嚼慢嚥,像是在無聲地告訴新手:“瞧見了嗎?建水豆腐要這樣才吃得到嘴裡,年輕人,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又像是沉默的炫耀:“我們建水的豆腐,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吃到嘴裡的,你得先學學,豆腐也有豆腐的吃法。”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我第一次在建水吃豆腐的時候,也遇到了每個新手都會遇到的問題——心急。自然也是少不了老食客的教誨,幾番下來之後,我也學會了建水人氣定神閒的吃豆腐姿態。拿到豆腐以後,並不著急送往嘴裡,而是先掰開來等熱氣散盡,再放進醬料裡食用。在建水旅行的時間裡,吃烤豆腐是每一天的必修課,每一天也都有各種不同口味的豆腐等著我品嚐。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每一天的豆腐裡,我感受到了建水人對豆腐的喜愛已經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現在的建水豆腐,依舊是用傳統的手工製作,在豆腐製作坊裡,基本上都是女工,她們每人手中都有一塊四四方方的小紗布,身前放著細碎的豆腐,建水豆腐就是用小塊紗布把細碎的豆腐包裹起來,包好以後排列整齊,壓上特別的木板,待水流盡後,去掉紗布裝入簸箕內,每塊豆腐放上一點鹽,在太陽下曝晒數日,隔日翻動一次,待水分除去六、七成,呈灰白色,即可燒烤了。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這些工作間的女工的手法都很嫻熟,在和我聊談的過程中,她們一點也沒有放鬆手中的活計,據瞭解,她們每包出一個豆腐,可以獲得3—4分錢收益,她們之中最快的一個人可以包出3000多個小豆腐,一天也就是90—120元收入。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據包豆腐的女工講,她們每天差不多天剛亮就要來包豆腐,一直要包到晚上,中間幾乎沒與休息的時間,但每個月收入也就剛好夠家庭生活開支。她們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夠好好讀書,將來考個好學校出人頭地。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在雲南建水,一塊小小的豆腐,自古及今,經由水脈,延續著一代又一代的血脈;也在時光深處,在古城的街頭巷尾,在一團團的煙火間,圍爐夜話延續著平實卻幸福的時光。

雲南烤豆腐因《舌尖上的中國》揚名中國,不用石膏滷水依舊很好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