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華烹飪各大菜系中,寓意為“芙蓉”的名菜雖不太多,亦不算少。像天津芙蓉蟹黃、河北芙蓉雞片、青海芙蓉圓子、甘肅芙蓉扒乳鴿、浙江芙蓉豆腐、芙蓉肉、湖南芙蓉鯽魚、福建秋水芙蓉、八寶芙蓉鱘,以及清真菜中的一品芙蓉蝦等。但尤以川菜的芙蓉菜式最為豐盛,也因其獨具本土特色而與眾不同。

“芙蓉”入饌名,大約始見於元代著名養生食書忽思慧的《飲食正要》中之“芙蓉雞”。川菜中較早見於清宣統年間《成都通覽》所記的“芙蓉燕窩”、“芙蓉豆腐”、小吃“芙蓉糕”、“芙蓉餃”。然而川菜中的“芙蓉”菜式,用以寓意與冠名之“芙蓉”,卻與中華各地的“芙蓉”大相徑庭。曾有學者撰文定論,中華烹飪中的“芙蓉菜”,其芙蓉皆為荷花。此一論斷失之偏頗,至少於川菜並非如是。

"

在中華烹飪各大菜系中,寓意為“芙蓉”的名菜雖不太多,亦不算少。像天津芙蓉蟹黃、河北芙蓉雞片、青海芙蓉圓子、甘肅芙蓉扒乳鴿、浙江芙蓉豆腐、芙蓉肉、湖南芙蓉鯽魚、福建秋水芙蓉、八寶芙蓉鱘,以及清真菜中的一品芙蓉蝦等。但尤以川菜的芙蓉菜式最為豐盛,也因其獨具本土特色而與眾不同。

“芙蓉”入饌名,大約始見於元代著名養生食書忽思慧的《飲食正要》中之“芙蓉雞”。川菜中較早見於清宣統年間《成都通覽》所記的“芙蓉燕窩”、“芙蓉豆腐”、小吃“芙蓉糕”、“芙蓉餃”。然而川菜中的“芙蓉”菜式,用以寓意與冠名之“芙蓉”,卻與中華各地的“芙蓉”大相徑庭。曾有學者撰文定論,中華烹飪中的“芙蓉菜”,其芙蓉皆為荷花。此一論斷失之偏頗,至少於川菜並非如是。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芙蓉官燕

芙蓉,有水芙蓉、木芙蓉、草芙蓉之別。水芙蓉又叫荷花、蓮荷、藕花、菡萏等。宋代葉夢得的《石林燕語》中有此一說:“故知,芙蓉有二種,出於水者,謂之草芙蓉;出於陸者,謂之木芙蓉。”如此便有了“出水芙蓉”,“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讚譽。而生於陸地長於樹枝的芙蓉,既非灌木,也非喬木。木芙蓉雖不如水芙蓉普遍,但我國不少地區都有種植,以成都最為常見。

自唐代始,川人把木芙蓉稱作芙蓉,水芙蓉則叫為荷花、蓮花。在四川水芙蓉舉目可見,鄉里另有一種為草芙蓉,俗稱漏蘆花。而木芙蓉因種植難、花期短而較顯稀少。但木芙蓉於四川,特別是成都卻有著悠久而難以割捨的歷史情結。這也是川人從不把荷花視為芙蓉的原由,甚而大多川人更不知荷花亦也叫芙蓉,只是多一個“水”字而已。

介於唐宋之間的蜀國,分為前蜀後蜀,都府成都穿城九里半,周繞四十里。廣政十三年九月(公元950年),後蜀主孟昶之王妃花蕊夫人酷愛花草,尤喜好牡丹、芙蓉。於是孟昶命人於城牆上遍種芙蓉,九月盛開,望之皆錦繡斑斕。次年後每到秋季,四十里城牆芙蓉競開,紅白相間花團錦簇,呈現出“城上芙蓉錦繡舒”,“深淺芳心濃淡容”;“二十四城芙蓉花,錦官自昔稱繁華”之壯美盛景。成都自此有了“芙蓉城”之美名。

"

在中華烹飪各大菜系中,寓意為“芙蓉”的名菜雖不太多,亦不算少。像天津芙蓉蟹黃、河北芙蓉雞片、青海芙蓉圓子、甘肅芙蓉扒乳鴿、浙江芙蓉豆腐、芙蓉肉、湖南芙蓉鯽魚、福建秋水芙蓉、八寶芙蓉鱘,以及清真菜中的一品芙蓉蝦等。但尤以川菜的芙蓉菜式最為豐盛,也因其獨具本土特色而與眾不同。

“芙蓉”入饌名,大約始見於元代著名養生食書忽思慧的《飲食正要》中之“芙蓉雞”。川菜中較早見於清宣統年間《成都通覽》所記的“芙蓉燕窩”、“芙蓉豆腐”、小吃“芙蓉糕”、“芙蓉餃”。然而川菜中的“芙蓉”菜式,用以寓意與冠名之“芙蓉”,卻與中華各地的“芙蓉”大相徑庭。曾有學者撰文定論,中華烹飪中的“芙蓉菜”,其芙蓉皆為荷花。此一論斷失之偏頗,至少於川菜並非如是。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芙蓉官燕

芙蓉,有水芙蓉、木芙蓉、草芙蓉之別。水芙蓉又叫荷花、蓮荷、藕花、菡萏等。宋代葉夢得的《石林燕語》中有此一說:“故知,芙蓉有二種,出於水者,謂之草芙蓉;出於陸者,謂之木芙蓉。”如此便有了“出水芙蓉”,“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讚譽。而生於陸地長於樹枝的芙蓉,既非灌木,也非喬木。木芙蓉雖不如水芙蓉普遍,但我國不少地區都有種植,以成都最為常見。

自唐代始,川人把木芙蓉稱作芙蓉,水芙蓉則叫為荷花、蓮花。在四川水芙蓉舉目可見,鄉里另有一種為草芙蓉,俗稱漏蘆花。而木芙蓉因種植難、花期短而較顯稀少。但木芙蓉於四川,特別是成都卻有著悠久而難以割捨的歷史情結。這也是川人從不把荷花視為芙蓉的原由,甚而大多川人更不知荷花亦也叫芙蓉,只是多一個“水”字而已。

介於唐宋之間的蜀國,分為前蜀後蜀,都府成都穿城九里半,周繞四十里。廣政十三年九月(公元950年),後蜀主孟昶之王妃花蕊夫人酷愛花草,尤喜好牡丹、芙蓉。於是孟昶命人於城牆上遍種芙蓉,九月盛開,望之皆錦繡斑斕。次年後每到秋季,四十里城牆芙蓉競開,紅白相間花團錦簇,呈現出“城上芙蓉錦繡舒”,“深淺芳心濃淡容”;“二十四城芙蓉花,錦官自昔稱繁華”之壯美盛景。成都自此有了“芙蓉城”之美名。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成都芙蓉花

川菜中的芙蓉菜式多借芙蓉之色與形,或色形皆取,來體現菜餚的品相和品位,用於筵席高級菜餚以彰顯其典雅素潔、華麗清歡與吉祥如意。像:芙蓉燕窩,出於清中晚期,以腦花、蛋清、鴿蛋、清湯輔佐燕窩,形色皆似白芙蓉;芙蓉豆腐湯,亦始於清嘉慶年間,《錦城竹枝詞》曾詩讚:“芙蓉豆腐是名湯”。這款芙蓉菜倒是與眾不同,並不寓意芙蓉,而是把芙蓉花直接入餚。再有,芙蓉蛤仁這道湯菜,則是把雞蛋製成芙蓉蛋,注重形色素雅、細嫩清鮮;芙蓉銀魚,又便是取雞蛋清製成白色芙蓉花瓣狀,置於湯麵。川菜中最負盛名,亦最具代表性的一款芙蓉菜是芙蓉雞片。此菜取雞脯肉,經捶茸去筋剁細,加冷鮮湯、雞蛋清、水豆粉、鹽、白胡椒水調製成雞漿,分次在豬油鍋中衝製成芙蓉花片,裝盤再擺成芙蓉花形,其形色典雅、素潔清鮮,常令人歎為觀止而不忍下箸毀其美觀。

"

在中華烹飪各大菜系中,寓意為“芙蓉”的名菜雖不太多,亦不算少。像天津芙蓉蟹黃、河北芙蓉雞片、青海芙蓉圓子、甘肅芙蓉扒乳鴿、浙江芙蓉豆腐、芙蓉肉、湖南芙蓉鯽魚、福建秋水芙蓉、八寶芙蓉鱘,以及清真菜中的一品芙蓉蝦等。但尤以川菜的芙蓉菜式最為豐盛,也因其獨具本土特色而與眾不同。

“芙蓉”入饌名,大約始見於元代著名養生食書忽思慧的《飲食正要》中之“芙蓉雞”。川菜中較早見於清宣統年間《成都通覽》所記的“芙蓉燕窩”、“芙蓉豆腐”、小吃“芙蓉糕”、“芙蓉餃”。然而川菜中的“芙蓉”菜式,用以寓意與冠名之“芙蓉”,卻與中華各地的“芙蓉”大相徑庭。曾有學者撰文定論,中華烹飪中的“芙蓉菜”,其芙蓉皆為荷花。此一論斷失之偏頗,至少於川菜並非如是。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芙蓉官燕

芙蓉,有水芙蓉、木芙蓉、草芙蓉之別。水芙蓉又叫荷花、蓮荷、藕花、菡萏等。宋代葉夢得的《石林燕語》中有此一說:“故知,芙蓉有二種,出於水者,謂之草芙蓉;出於陸者,謂之木芙蓉。”如此便有了“出水芙蓉”,“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讚譽。而生於陸地長於樹枝的芙蓉,既非灌木,也非喬木。木芙蓉雖不如水芙蓉普遍,但我國不少地區都有種植,以成都最為常見。

自唐代始,川人把木芙蓉稱作芙蓉,水芙蓉則叫為荷花、蓮花。在四川水芙蓉舉目可見,鄉里另有一種為草芙蓉,俗稱漏蘆花。而木芙蓉因種植難、花期短而較顯稀少。但木芙蓉於四川,特別是成都卻有著悠久而難以割捨的歷史情結。這也是川人從不把荷花視為芙蓉的原由,甚而大多川人更不知荷花亦也叫芙蓉,只是多一個“水”字而已。

介於唐宋之間的蜀國,分為前蜀後蜀,都府成都穿城九里半,周繞四十里。廣政十三年九月(公元950年),後蜀主孟昶之王妃花蕊夫人酷愛花草,尤喜好牡丹、芙蓉。於是孟昶命人於城牆上遍種芙蓉,九月盛開,望之皆錦繡斑斕。次年後每到秋季,四十里城牆芙蓉競開,紅白相間花團錦簇,呈現出“城上芙蓉錦繡舒”,“深淺芳心濃淡容”;“二十四城芙蓉花,錦官自昔稱繁華”之壯美盛景。成都自此有了“芙蓉城”之美名。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成都芙蓉花

川菜中的芙蓉菜式多借芙蓉之色與形,或色形皆取,來體現菜餚的品相和品位,用於筵席高級菜餚以彰顯其典雅素潔、華麗清歡與吉祥如意。像:芙蓉燕窩,出於清中晚期,以腦花、蛋清、鴿蛋、清湯輔佐燕窩,形色皆似白芙蓉;芙蓉豆腐湯,亦始於清嘉慶年間,《錦城竹枝詞》曾詩讚:“芙蓉豆腐是名湯”。這款芙蓉菜倒是與眾不同,並不寓意芙蓉,而是把芙蓉花直接入餚。再有,芙蓉蛤仁這道湯菜,則是把雞蛋製成芙蓉蛋,注重形色素雅、細嫩清鮮;芙蓉銀魚,又便是取雞蛋清製成白色芙蓉花瓣狀,置於湯麵。川菜中最負盛名,亦最具代表性的一款芙蓉菜是芙蓉雞片。此菜取雞脯肉,經捶茸去筋剁細,加冷鮮湯、雞蛋清、水豆粉、鹽、白胡椒水調製成雞漿,分次在豬油鍋中衝製成芙蓉花片,裝盤再擺成芙蓉花形,其形色典雅、素潔清鮮,常令人歎為觀止而不忍下箸毀其美觀。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芙蓉雞片

其它具有家常風味特色的芙蓉菜式還有芙蓉肉片、芙蓉牛柳、芙蓉鴨掌、芙蓉鯽魚、芙蓉青元、芙蓉豆腐、芙蓉牛脊髓等。在川菜筵席點心和風味小吃中也有不少芙蓉類美饌。如魚翅芙蓉包、海蔘玉芙蓉,四川各地民間小吃中的芙蓉糕、芙蓉餃、芙蓉麻花、芙蓉蛋糕、芙蓉玉米饃、芙蓉餅、酥芙蓉等。

芙蓉菜式是川菜中獨具地方特色,形美色雅、品相不凡、品位高潔、風味清歡的寓意佳餚。它既展現了芙蓉花的豔而不俗、美好吉祥的意韻,又體現了川菜精湛的烹飪技藝和川廚的素養。常為筵宴和食客帶來意想不到的愉眼之色,戲鼻之香,娛舌之味及身心的美好享受。1958年,川菜大師曾國華奉命去漢口為毛澤東及中央領導主廚,他烹製的芙蓉雞片受到毛澤東讚揚。原來早在1945年,毛澤東在重慶參加國共兩黨和談時,就喜愛上了芙蓉雞片、麻婆豆腐、宮保雞丁、魚香肉絲、回鍋肉等傳統川菜。

"

在中華烹飪各大菜系中,寓意為“芙蓉”的名菜雖不太多,亦不算少。像天津芙蓉蟹黃、河北芙蓉雞片、青海芙蓉圓子、甘肅芙蓉扒乳鴿、浙江芙蓉豆腐、芙蓉肉、湖南芙蓉鯽魚、福建秋水芙蓉、八寶芙蓉鱘,以及清真菜中的一品芙蓉蝦等。但尤以川菜的芙蓉菜式最為豐盛,也因其獨具本土特色而與眾不同。

“芙蓉”入饌名,大約始見於元代著名養生食書忽思慧的《飲食正要》中之“芙蓉雞”。川菜中較早見於清宣統年間《成都通覽》所記的“芙蓉燕窩”、“芙蓉豆腐”、小吃“芙蓉糕”、“芙蓉餃”。然而川菜中的“芙蓉”菜式,用以寓意與冠名之“芙蓉”,卻與中華各地的“芙蓉”大相徑庭。曾有學者撰文定論,中華烹飪中的“芙蓉菜”,其芙蓉皆為荷花。此一論斷失之偏頗,至少於川菜並非如是。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芙蓉官燕

芙蓉,有水芙蓉、木芙蓉、草芙蓉之別。水芙蓉又叫荷花、蓮荷、藕花、菡萏等。宋代葉夢得的《石林燕語》中有此一說:“故知,芙蓉有二種,出於水者,謂之草芙蓉;出於陸者,謂之木芙蓉。”如此便有了“出水芙蓉”,“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讚譽。而生於陸地長於樹枝的芙蓉,既非灌木,也非喬木。木芙蓉雖不如水芙蓉普遍,但我國不少地區都有種植,以成都最為常見。

自唐代始,川人把木芙蓉稱作芙蓉,水芙蓉則叫為荷花、蓮花。在四川水芙蓉舉目可見,鄉里另有一種為草芙蓉,俗稱漏蘆花。而木芙蓉因種植難、花期短而較顯稀少。但木芙蓉於四川,特別是成都卻有著悠久而難以割捨的歷史情結。這也是川人從不把荷花視為芙蓉的原由,甚而大多川人更不知荷花亦也叫芙蓉,只是多一個“水”字而已。

介於唐宋之間的蜀國,分為前蜀後蜀,都府成都穿城九里半,周繞四十里。廣政十三年九月(公元950年),後蜀主孟昶之王妃花蕊夫人酷愛花草,尤喜好牡丹、芙蓉。於是孟昶命人於城牆上遍種芙蓉,九月盛開,望之皆錦繡斑斕。次年後每到秋季,四十里城牆芙蓉競開,紅白相間花團錦簇,呈現出“城上芙蓉錦繡舒”,“深淺芳心濃淡容”;“二十四城芙蓉花,錦官自昔稱繁華”之壯美盛景。成都自此有了“芙蓉城”之美名。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成都芙蓉花

川菜中的芙蓉菜式多借芙蓉之色與形,或色形皆取,來體現菜餚的品相和品位,用於筵席高級菜餚以彰顯其典雅素潔、華麗清歡與吉祥如意。像:芙蓉燕窩,出於清中晚期,以腦花、蛋清、鴿蛋、清湯輔佐燕窩,形色皆似白芙蓉;芙蓉豆腐湯,亦始於清嘉慶年間,《錦城竹枝詞》曾詩讚:“芙蓉豆腐是名湯”。這款芙蓉菜倒是與眾不同,並不寓意芙蓉,而是把芙蓉花直接入餚。再有,芙蓉蛤仁這道湯菜,則是把雞蛋製成芙蓉蛋,注重形色素雅、細嫩清鮮;芙蓉銀魚,又便是取雞蛋清製成白色芙蓉花瓣狀,置於湯麵。川菜中最負盛名,亦最具代表性的一款芙蓉菜是芙蓉雞片。此菜取雞脯肉,經捶茸去筋剁細,加冷鮮湯、雞蛋清、水豆粉、鹽、白胡椒水調製成雞漿,分次在豬油鍋中衝製成芙蓉花片,裝盤再擺成芙蓉花形,其形色典雅、素潔清鮮,常令人歎為觀止而不忍下箸毀其美觀。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芙蓉雞片

其它具有家常風味特色的芙蓉菜式還有芙蓉肉片、芙蓉牛柳、芙蓉鴨掌、芙蓉鯽魚、芙蓉青元、芙蓉豆腐、芙蓉牛脊髓等。在川菜筵席點心和風味小吃中也有不少芙蓉類美饌。如魚翅芙蓉包、海蔘玉芙蓉,四川各地民間小吃中的芙蓉糕、芙蓉餃、芙蓉麻花、芙蓉蛋糕、芙蓉玉米饃、芙蓉餅、酥芙蓉等。

芙蓉菜式是川菜中獨具地方特色,形美色雅、品相不凡、品位高潔、風味清歡的寓意佳餚。它既展現了芙蓉花的豔而不俗、美好吉祥的意韻,又體現了川菜精湛的烹飪技藝和川廚的素養。常為筵宴和食客帶來意想不到的愉眼之色,戲鼻之香,娛舌之味及身心的美好享受。1958年,川菜大師曾國華奉命去漢口為毛澤東及中央領導主廚,他烹製的芙蓉雞片受到毛澤東讚揚。原來早在1945年,毛澤東在重慶參加國共兩黨和談時,就喜愛上了芙蓉雞片、麻婆豆腐、宮保雞丁、魚香肉絲、回鍋肉等傳統川菜。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巧寓妙意鴛鴦菜

鴛鴦菜出現在中華食譜中已有千百年歷史。所謂鴛鴦菜,是廚師崇敬鴛鴦之雙飛雙棲、恩愛專一、忠貞不二的秉性,在烹飪中以餚饌之色成雙、味成雙、料成雙、形成雙、餡成雙等來展現其“夫唱妻隨”、“妻唱夫和”的美好願景而寓意為“鴛鴦菜”。中華各地之鴛鴦餚饌,也算是多彩多姿。但仍要數四川最為豐盛。清末《成都通覽》就已記有,用兩隻大鴿子加燕窩烹製的“鴛鴦燕窩”;用雞茸、火腿、香菇、雞皮、韭菜烹製的鴛鴦魚翅以及鴛鴦海蔘。現今川菜中除此三款“鴛鴦大菜”,還有兩色雙味的鴛鴦全魚、鴛鴦魚頭(雙味)、鴛鴦雞淖(雙色)、鴛鴦魚片(雙味)、鴛鴦鴨子(雙味)、鴛鴦豆腐(雙味形異)等不勝枚舉。

1983年,首屆全國烹飪名師技術鑑定會,四川代表團一舉奉獻了三款鴛鴦餚饌。一是重慶名師李躍華 以獨特構思,巧妙手法,精心製成一料兩烹,一盤兩色,一式雙味鴛鴦海蔘。另一位重慶名師陳志剛則一改火鍋紅燙單鍋的傳統,以清湯(鹹鮮)紅湯(麻辣),雙味火鍋”(鴛鴦火鍋),受到專家組顧問,評委之一的大清末代皇帝溥儀之胞弟溥傑的高度贊評。再一是成都小吃及糕點名師李新國製作的鴛鴦葉兒粑,鹹甜餡各一,形似如意的鴛鴦,形雙餡雙味雙,別開生面,情趣生動,成為獲獎作品。

"

在中華烹飪各大菜系中,寓意為“芙蓉”的名菜雖不太多,亦不算少。像天津芙蓉蟹黃、河北芙蓉雞片、青海芙蓉圓子、甘肅芙蓉扒乳鴿、浙江芙蓉豆腐、芙蓉肉、湖南芙蓉鯽魚、福建秋水芙蓉、八寶芙蓉鱘,以及清真菜中的一品芙蓉蝦等。但尤以川菜的芙蓉菜式最為豐盛,也因其獨具本土特色而與眾不同。

“芙蓉”入饌名,大約始見於元代著名養生食書忽思慧的《飲食正要》中之“芙蓉雞”。川菜中較早見於清宣統年間《成都通覽》所記的“芙蓉燕窩”、“芙蓉豆腐”、小吃“芙蓉糕”、“芙蓉餃”。然而川菜中的“芙蓉”菜式,用以寓意與冠名之“芙蓉”,卻與中華各地的“芙蓉”大相徑庭。曾有學者撰文定論,中華烹飪中的“芙蓉菜”,其芙蓉皆為荷花。此一論斷失之偏頗,至少於川菜並非如是。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芙蓉官燕

芙蓉,有水芙蓉、木芙蓉、草芙蓉之別。水芙蓉又叫荷花、蓮荷、藕花、菡萏等。宋代葉夢得的《石林燕語》中有此一說:“故知,芙蓉有二種,出於水者,謂之草芙蓉;出於陸者,謂之木芙蓉。”如此便有了“出水芙蓉”,“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讚譽。而生於陸地長於樹枝的芙蓉,既非灌木,也非喬木。木芙蓉雖不如水芙蓉普遍,但我國不少地區都有種植,以成都最為常見。

自唐代始,川人把木芙蓉稱作芙蓉,水芙蓉則叫為荷花、蓮花。在四川水芙蓉舉目可見,鄉里另有一種為草芙蓉,俗稱漏蘆花。而木芙蓉因種植難、花期短而較顯稀少。但木芙蓉於四川,特別是成都卻有著悠久而難以割捨的歷史情結。這也是川人從不把荷花視為芙蓉的原由,甚而大多川人更不知荷花亦也叫芙蓉,只是多一個“水”字而已。

介於唐宋之間的蜀國,分為前蜀後蜀,都府成都穿城九里半,周繞四十里。廣政十三年九月(公元950年),後蜀主孟昶之王妃花蕊夫人酷愛花草,尤喜好牡丹、芙蓉。於是孟昶命人於城牆上遍種芙蓉,九月盛開,望之皆錦繡斑斕。次年後每到秋季,四十里城牆芙蓉競開,紅白相間花團錦簇,呈現出“城上芙蓉錦繡舒”,“深淺芳心濃淡容”;“二十四城芙蓉花,錦官自昔稱繁華”之壯美盛景。成都自此有了“芙蓉城”之美名。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成都芙蓉花

川菜中的芙蓉菜式多借芙蓉之色與形,或色形皆取,來體現菜餚的品相和品位,用於筵席高級菜餚以彰顯其典雅素潔、華麗清歡與吉祥如意。像:芙蓉燕窩,出於清中晚期,以腦花、蛋清、鴿蛋、清湯輔佐燕窩,形色皆似白芙蓉;芙蓉豆腐湯,亦始於清嘉慶年間,《錦城竹枝詞》曾詩讚:“芙蓉豆腐是名湯”。這款芙蓉菜倒是與眾不同,並不寓意芙蓉,而是把芙蓉花直接入餚。再有,芙蓉蛤仁這道湯菜,則是把雞蛋製成芙蓉蛋,注重形色素雅、細嫩清鮮;芙蓉銀魚,又便是取雞蛋清製成白色芙蓉花瓣狀,置於湯麵。川菜中最負盛名,亦最具代表性的一款芙蓉菜是芙蓉雞片。此菜取雞脯肉,經捶茸去筋剁細,加冷鮮湯、雞蛋清、水豆粉、鹽、白胡椒水調製成雞漿,分次在豬油鍋中衝製成芙蓉花片,裝盤再擺成芙蓉花形,其形色典雅、素潔清鮮,常令人歎為觀止而不忍下箸毀其美觀。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芙蓉雞片

其它具有家常風味特色的芙蓉菜式還有芙蓉肉片、芙蓉牛柳、芙蓉鴨掌、芙蓉鯽魚、芙蓉青元、芙蓉豆腐、芙蓉牛脊髓等。在川菜筵席點心和風味小吃中也有不少芙蓉類美饌。如魚翅芙蓉包、海蔘玉芙蓉,四川各地民間小吃中的芙蓉糕、芙蓉餃、芙蓉麻花、芙蓉蛋糕、芙蓉玉米饃、芙蓉餅、酥芙蓉等。

芙蓉菜式是川菜中獨具地方特色,形美色雅、品相不凡、品位高潔、風味清歡的寓意佳餚。它既展現了芙蓉花的豔而不俗、美好吉祥的意韻,又體現了川菜精湛的烹飪技藝和川廚的素養。常為筵宴和食客帶來意想不到的愉眼之色,戲鼻之香,娛舌之味及身心的美好享受。1958年,川菜大師曾國華奉命去漢口為毛澤東及中央領導主廚,他烹製的芙蓉雞片受到毛澤東讚揚。原來早在1945年,毛澤東在重慶參加國共兩黨和談時,就喜愛上了芙蓉雞片、麻婆豆腐、宮保雞丁、魚香肉絲、回鍋肉等傳統川菜。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巧寓妙意鴛鴦菜

鴛鴦菜出現在中華食譜中已有千百年歷史。所謂鴛鴦菜,是廚師崇敬鴛鴦之雙飛雙棲、恩愛專一、忠貞不二的秉性,在烹飪中以餚饌之色成雙、味成雙、料成雙、形成雙、餡成雙等來展現其“夫唱妻隨”、“妻唱夫和”的美好願景而寓意為“鴛鴦菜”。中華各地之鴛鴦餚饌,也算是多彩多姿。但仍要數四川最為豐盛。清末《成都通覽》就已記有,用兩隻大鴿子加燕窩烹製的“鴛鴦燕窩”;用雞茸、火腿、香菇、雞皮、韭菜烹製的鴛鴦魚翅以及鴛鴦海蔘。現今川菜中除此三款“鴛鴦大菜”,還有兩色雙味的鴛鴦全魚、鴛鴦魚頭(雙味)、鴛鴦雞淖(雙色)、鴛鴦魚片(雙味)、鴛鴦鴨子(雙味)、鴛鴦豆腐(雙味形異)等不勝枚舉。

1983年,首屆全國烹飪名師技術鑑定會,四川代表團一舉奉獻了三款鴛鴦餚饌。一是重慶名師李躍華 以獨特構思,巧妙手法,精心製成一料兩烹,一盤兩色,一式雙味鴛鴦海蔘。另一位重慶名師陳志剛則一改火鍋紅燙單鍋的傳統,以清湯(鹹鮮)紅湯(麻辣),雙味火鍋”(鴛鴦火鍋),受到專家組顧問,評委之一的大清末代皇帝溥儀之胞弟溥傑的高度贊評。再一是成都小吃及糕點名師李新國製作的鴛鴦葉兒粑,鹹甜餡各一,形似如意的鴛鴦,形雙餡雙味雙,別開生面,情趣生動,成為獲獎作品。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中國川菜舒國重教授堂製作的鴛鴦葉兒粑

鴛鴦菜作為寓意菜之一,重在設計菜餚時,要立意巧、構思妙,寓意貼切、意景生動、冠以美名、配以美器,則能理想地展現出寓意之情景情趣,達到為席宴增輝添彩,讓人歎為觀止,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境界。尤其是“美名”,既要名副其實,又是畫龍點睛,既雅俗共賞,又寓趣盎然,方能達到賞心悅目,娛樂食情的效果。

然而,在現今的餐飲行業中,類似這樣情趣高雅、意韻濃郁、妙寓佳名的餚饌卻是不多見了。這個業界是乎在市場競爭中,要麼因急功近利而浮燥;要麼便是投機取巧,譁眾取寵。以所謂“新、奇、怪”來引人注目招攬食眾。於是不少低級趣味,庸俗不堪的寓意及菜名充斥在菜單上。諸如什麼“西施乳”,“太太樂”,“二奶香羹”,“男歡女愛”,“少婦潑辣雞”等。更有甚者,居然還有人炮製出這樣的“鴛鴦菜”。真叫人大跌眼鏡目瞪口呆。“鴛鴦麻辣蝦”,是把活蝦與死蝦合烹;“鴛鴦香辣蟹”,自然也死蟹活蟹同盤;還有用鮮肉與陳肉合炒之“鴛鴦肉絲”等。如此喪心失德的“創新”與“寓意”,這樣的歪“鴛鴦”,真就該狠狠地“棒打”方才解氣。

"

在中華烹飪各大菜系中,寓意為“芙蓉”的名菜雖不太多,亦不算少。像天津芙蓉蟹黃、河北芙蓉雞片、青海芙蓉圓子、甘肅芙蓉扒乳鴿、浙江芙蓉豆腐、芙蓉肉、湖南芙蓉鯽魚、福建秋水芙蓉、八寶芙蓉鱘,以及清真菜中的一品芙蓉蝦等。但尤以川菜的芙蓉菜式最為豐盛,也因其獨具本土特色而與眾不同。

“芙蓉”入饌名,大約始見於元代著名養生食書忽思慧的《飲食正要》中之“芙蓉雞”。川菜中較早見於清宣統年間《成都通覽》所記的“芙蓉燕窩”、“芙蓉豆腐”、小吃“芙蓉糕”、“芙蓉餃”。然而川菜中的“芙蓉”菜式,用以寓意與冠名之“芙蓉”,卻與中華各地的“芙蓉”大相徑庭。曾有學者撰文定論,中華烹飪中的“芙蓉菜”,其芙蓉皆為荷花。此一論斷失之偏頗,至少於川菜並非如是。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芙蓉官燕

芙蓉,有水芙蓉、木芙蓉、草芙蓉之別。水芙蓉又叫荷花、蓮荷、藕花、菡萏等。宋代葉夢得的《石林燕語》中有此一說:“故知,芙蓉有二種,出於水者,謂之草芙蓉;出於陸者,謂之木芙蓉。”如此便有了“出水芙蓉”,“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之讚譽。而生於陸地長於樹枝的芙蓉,既非灌木,也非喬木。木芙蓉雖不如水芙蓉普遍,但我國不少地區都有種植,以成都最為常見。

自唐代始,川人把木芙蓉稱作芙蓉,水芙蓉則叫為荷花、蓮花。在四川水芙蓉舉目可見,鄉里另有一種為草芙蓉,俗稱漏蘆花。而木芙蓉因種植難、花期短而較顯稀少。但木芙蓉於四川,特別是成都卻有著悠久而難以割捨的歷史情結。這也是川人從不把荷花視為芙蓉的原由,甚而大多川人更不知荷花亦也叫芙蓉,只是多一個“水”字而已。

介於唐宋之間的蜀國,分為前蜀後蜀,都府成都穿城九里半,周繞四十里。廣政十三年九月(公元950年),後蜀主孟昶之王妃花蕊夫人酷愛花草,尤喜好牡丹、芙蓉。於是孟昶命人於城牆上遍種芙蓉,九月盛開,望之皆錦繡斑斕。次年後每到秋季,四十里城牆芙蓉競開,紅白相間花團錦簇,呈現出“城上芙蓉錦繡舒”,“深淺芳心濃淡容”;“二十四城芙蓉花,錦官自昔稱繁華”之壯美盛景。成都自此有了“芙蓉城”之美名。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成都芙蓉花

川菜中的芙蓉菜式多借芙蓉之色與形,或色形皆取,來體現菜餚的品相和品位,用於筵席高級菜餚以彰顯其典雅素潔、華麗清歡與吉祥如意。像:芙蓉燕窩,出於清中晚期,以腦花、蛋清、鴿蛋、清湯輔佐燕窩,形色皆似白芙蓉;芙蓉豆腐湯,亦始於清嘉慶年間,《錦城竹枝詞》曾詩讚:“芙蓉豆腐是名湯”。這款芙蓉菜倒是與眾不同,並不寓意芙蓉,而是把芙蓉花直接入餚。再有,芙蓉蛤仁這道湯菜,則是把雞蛋製成芙蓉蛋,注重形色素雅、細嫩清鮮;芙蓉銀魚,又便是取雞蛋清製成白色芙蓉花瓣狀,置於湯麵。川菜中最負盛名,亦最具代表性的一款芙蓉菜是芙蓉雞片。此菜取雞脯肉,經捶茸去筋剁細,加冷鮮湯、雞蛋清、水豆粉、鹽、白胡椒水調製成雞漿,分次在豬油鍋中衝製成芙蓉花片,裝盤再擺成芙蓉花形,其形色典雅、素潔清鮮,常令人歎為觀止而不忍下箸毀其美觀。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芙蓉雞片

其它具有家常風味特色的芙蓉菜式還有芙蓉肉片、芙蓉牛柳、芙蓉鴨掌、芙蓉鯽魚、芙蓉青元、芙蓉豆腐、芙蓉牛脊髓等。在川菜筵席點心和風味小吃中也有不少芙蓉類美饌。如魚翅芙蓉包、海蔘玉芙蓉,四川各地民間小吃中的芙蓉糕、芙蓉餃、芙蓉麻花、芙蓉蛋糕、芙蓉玉米饃、芙蓉餅、酥芙蓉等。

芙蓉菜式是川菜中獨具地方特色,形美色雅、品相不凡、品位高潔、風味清歡的寓意佳餚。它既展現了芙蓉花的豔而不俗、美好吉祥的意韻,又體現了川菜精湛的烹飪技藝和川廚的素養。常為筵宴和食客帶來意想不到的愉眼之色,戲鼻之香,娛舌之味及身心的美好享受。1958年,川菜大師曾國華奉命去漢口為毛澤東及中央領導主廚,他烹製的芙蓉雞片受到毛澤東讚揚。原來早在1945年,毛澤東在重慶參加國共兩黨和談時,就喜愛上了芙蓉雞片、麻婆豆腐、宮保雞丁、魚香肉絲、回鍋肉等傳統川菜。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巧寓妙意鴛鴦菜

鴛鴦菜出現在中華食譜中已有千百年歷史。所謂鴛鴦菜,是廚師崇敬鴛鴦之雙飛雙棲、恩愛專一、忠貞不二的秉性,在烹飪中以餚饌之色成雙、味成雙、料成雙、形成雙、餡成雙等來展現其“夫唱妻隨”、“妻唱夫和”的美好願景而寓意為“鴛鴦菜”。中華各地之鴛鴦餚饌,也算是多彩多姿。但仍要數四川最為豐盛。清末《成都通覽》就已記有,用兩隻大鴿子加燕窩烹製的“鴛鴦燕窩”;用雞茸、火腿、香菇、雞皮、韭菜烹製的鴛鴦魚翅以及鴛鴦海蔘。現今川菜中除此三款“鴛鴦大菜”,還有兩色雙味的鴛鴦全魚、鴛鴦魚頭(雙味)、鴛鴦雞淖(雙色)、鴛鴦魚片(雙味)、鴛鴦鴨子(雙味)、鴛鴦豆腐(雙味形異)等不勝枚舉。

1983年,首屆全國烹飪名師技術鑑定會,四川代表團一舉奉獻了三款鴛鴦餚饌。一是重慶名師李躍華 以獨特構思,巧妙手法,精心製成一料兩烹,一盤兩色,一式雙味鴛鴦海蔘。另一位重慶名師陳志剛則一改火鍋紅燙單鍋的傳統,以清湯(鹹鮮)紅湯(麻辣),雙味火鍋”(鴛鴦火鍋),受到專家組顧問,評委之一的大清末代皇帝溥儀之胞弟溥傑的高度贊評。再一是成都小吃及糕點名師李新國製作的鴛鴦葉兒粑,鹹甜餡各一,形似如意的鴛鴦,形雙餡雙味雙,別開生面,情趣生動,成為獲獎作品。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中國川菜舒國重教授堂製作的鴛鴦葉兒粑

鴛鴦菜作為寓意菜之一,重在設計菜餚時,要立意巧、構思妙,寓意貼切、意景生動、冠以美名、配以美器,則能理想地展現出寓意之情景情趣,達到為席宴增輝添彩,讓人歎為觀止,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境界。尤其是“美名”,既要名副其實,又是畫龍點睛,既雅俗共賞,又寓趣盎然,方能達到賞心悅目,娛樂食情的效果。

然而,在現今的餐飲行業中,類似這樣情趣高雅、意韻濃郁、妙寓佳名的餚饌卻是不多見了。這個業界是乎在市場競爭中,要麼因急功近利而浮燥;要麼便是投機取巧,譁眾取寵。以所謂“新、奇、怪”來引人注目招攬食眾。於是不少低級趣味,庸俗不堪的寓意及菜名充斥在菜單上。諸如什麼“西施乳”,“太太樂”,“二奶香羹”,“男歡女愛”,“少婦潑辣雞”等。更有甚者,居然還有人炮製出這樣的“鴛鴦菜”。真叫人大跌眼鏡目瞪口呆。“鴛鴦麻辣蝦”,是把活蝦與死蝦合烹;“鴛鴦香辣蟹”,自然也死蟹活蟹同盤;還有用鮮肉與陳肉合炒之“鴛鴦肉絲”等。如此喪心失德的“創新”與“寓意”,這樣的歪“鴛鴦”,真就該狠狠地“棒打”方才解氣。

川菜趣談:芙蓉菜 鴛鴦菜

雙椒鴛鴦魚頭

《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

圖文原創·江湖饕客 向東 2019.07.08 成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