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美食系列:舌尖上的釀豆腐

中餐 豆腐 客家菜 舌尖上的中國 牆角一枝梅 2017-06-08

(一枝梅原創作品)

客家美食系列:舌尖上的釀豆腐

家鄉的味道始終令遠方的遊子魂牽夢繞,伴隨我們到四面八方,海角天涯。偶爾在異鄉品嚐到地道的家鄉美味,便喚醒了我對家鄉的無盡渴望、思念和回憶。

在夢裡,鄉愁是一杯酒;在詩中,鄉愁是一朵雲;在客居異鄉的梅州人心中,鄉愁是一塊釀豆腐。金黃色的釀豆腐散發出來的香味是客家人藏在味蕾裡的鄉愁,其湯汁醇厚,鮮嫩滑潤,品之,油而不膩,香酥可口,才下舌尖,又上心間。

客家美食系列:舌尖上的釀豆腐

在眾多的客家菜系中,為什麼客家人會對釀豆腐這道菜“情有獨鍾”,使之成為了鄉愁的代名詞?筆者認為,釀豆腐於客家人而言至少蘊含了四種韻味。

一是團圓之味。北有餃子,南有釀豆腐。客家釀豆腐代表了過年時全家人團圓的濃濃親情和溫馨。“釀豆腐”的起源,更是體現了客家人的生存智慧和“萬家團圓、共享天倫”的情結。相傳,成吉思汗入侵中原,將客家人逐出北方,客家人只好移居南方。因為客家人還帶著吃餃子的習慣,而當時南方還沒有生產小麥,於是根據包餃子的方法變通一下,以豆腐代替北方的麵皮,把餡料塞進豆腐皮裡,做成形似餃子的釀豆腐,以思念紀念祖先。後來便在民間傳開,成為客家菜系一大美食。我經常懷念兒時年三十的下午,四兄妹圍著飯桌,把母親煎好的豆腐中間挖一個洞,填入肉餡,兄妹們比賽誰填充的豆腐圓潤而又不會把豆腐皮撐破,釀好豆腐後我們都眼巴巴望著母親將其置於鍋中蒸著,直到香氣四溢。出鍋後,一家人圍桌而品,團圓幸福。

二是中庸之味。相傳很久以前,一個五華人和一個興寧人是結拜的好兄弟,一次五華人請興寧人吃飯,錢只夠點一道菜,所以在點菜的時候出現了矛盾,一個要吃豬肉,一個要吃豆腐,眼看就要打起來,聰明的飯店老闆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在豆腐裡摻進豬肉,把“中庸之道”的元素“釀”在豆腐中,從而製作出了釀豆腐。客家人血液裡流淌的始終是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主流文明要素,千年沉澱形成了“和諧、中庸、進取”的客家文化,體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他們敬宗慕祖、懷國愛鄉、崇文重教;他們吃苦耐勞、艱苦奮鬥、不斷進取;他們精誠團結、互相幫助、孝順父母。

三是富足之味。在客家話中豆腐的發音是“頭富”(客語),聽起來有富裕、富足的意思。在宴席上,主人會熱情地招呼每個客人都來吃塊釀豆腐,其實是含蓄地表達“人人都要富有”的意願。釀豆腐的這個“釀”字運用得恰到好處。“釀”,是客家人的鄉音,暗含醞釀美好生活之意;“釀”,也代表了客家人把鄉情耕耘到菜式裡,希望眾人一起分享“頭富”(財富)。早期,客家人一般居住在偏遠山區,物質相對匱乏,“頭富”表達了客家人對於勤勞致富的美好願景。

四是謙和之味。釀豆腐的本意應該是“瓤ráng豆腐”,這個“瓤”字的意思就是將一種食材瓤到另外一種食材中,是一種烹飪的技法。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都開有客家小菜館,我們也經常會看到點菜單上釀豆腐寫成“讓ràng”豆腐。這無意之中產生的別字,卻展現了釀豆腐表現出來的謙和、包容的客家文化。“讓”字有忍讓、謙遜的意思,充分表達客家人“恭敬謙和、寬容忍耐”的性格特點。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做過辦公室主任,有時為了加快推進工作少了一份謙和,多了一急躁。晚上在家裡吃上一盤熱騰騰的釀豆腐,喝上一杯香飄飄的客家娘酒,三省吾身,甚感慚愧,唯有在釀豆腐的客家世界裡找回一分寧靜,去掉一分浮躁。

《舌尖上的中國》第4集解說點出了每一道具有鄉愁特點的美食所具有的風味,“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當我遙望故鄉梅州,舌尖上泛起的是釀豆腐的味道,凝聚了山水風味的柔軟思鄉情懷直抵肺腑。釀豆腐這帶有家鄉符號的食物味道,通過歲月的沉澱與發酵,已經幻化為客居在外的客家人深入骨子裡的鄉愁,成為客家人夢裡故鄉的一部分。

客家美食系列:舌尖上的釀豆腐

(客家阿妹尋找優質豆腐)

以下為梅州風光推介

客家美食系列:舌尖上的釀豆腐

(千佛塔寺,攝影:圓周率)

客家美食系列:舌尖上的釀豆腐

(山美水美梅州城,攝影:圓周率)

本文在微信公眾號 南北視覺同步發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