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謀食譜:作為仙桃資深吃貨,講不好沔陽三蒸故事,愧對肚皮

關於沔陽三蒸的三大誤區探討

參謀食譜:作為仙桃資深吃貨,講不好沔陽三蒸故事,愧對肚皮


陳錫椿,男,生於1943年,從業烹飪、教學共四十餘載,國家特級廚師。主編有《湖北省技工學校烹飪專業統編教材》,參與編撰《沔陽三蒸》一書,在《中國烹飪》等刊發表論文若干。


參謀食譜:作為仙桃資深吃貨,講不好沔陽三蒸故事,愧對肚皮


(吃貨配圖,非專業麼怪)

第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沔陽就是仙桃,沔陽三蒸就是仙桃三蒸。

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是歷史觀出了問題。

沔陽三蒸中的“沔陽”,指的是老沔陽,而不是現今這一畝三分地兒。官方公佈的仙桃版圖只有2500多平方公里,1986年“拆縣建市”時的沔陽版圖也是這麼大,但是往前推,沔陽要大得多。我們應追溯歷史的變遷,以廣義的角度,宏觀地詮釋“沔陽”的內涵。

據《嘉靖沔陽志》記載,沔陽地域在隋大業年間“統縣五:沔陽、監利、竟陵、甑山(漢川的古稱)、漢陽”,謂之沔陽郡。沔陽郡的面積有多大,不得而知。

從元至正十五年(1278)改復州為沔陽府,到明天啟元年(1621)沔陽州降為無領縣的散州,有340多年,沔陽地域都包括今仙桃、洪湖和天門。

在成為散州或稱沔陽縣期間,沔陽地域也包括今仙桃、洪湖全部,天門、漢川、漢陽、嘉魚等周邊縣市小部。這個基本框架一直延續到1951年6月沔洪分治。以至於洪湖的朋友也經常書寫對沔陽三蒸的懷念,把沔陽三蒸的味道視為家鄉的味道。

跟隋大業年間相似的是,新中國成立前後,沔陽一度成立行署,轄七縣一市:漢川、漢陽、沔陽(含洪湖)、嘉魚、蒲圻、監利、石首及新堤市。

總之,沔陽從來就不等於仙桃,沔陽三蒸裡面的“沔陽”更不等於仙桃,我們不妨把它視為“江漢平原”的近義詞。這就是說,沔陽三蒸雖然起源於沔陽,但具體是沔陽 的哪個村子、哪個鎮子,卻無法指明。

所以很早以前,我就講過一個觀點:沔陽三蒸是江漢平原蒸菜的總稱。或者說,江漢平原有一個蒸菜體系,許許多多的蒸菜集結於體系之內。


參謀食譜:作為仙桃資深吃貨,講不好沔陽三蒸故事,愧對肚皮


(吃貨配圖,非專業麼怪)

第二個誤區:經常有人問沔陽三蒸是哪三蒸。

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是理論上出了問題。

沔陽三蒸中的“三”,應是一個表示“很多”之意的形容詞,而不是實數“三”。漢語中“事不過三”“三五成群”“三令五申”等處的“三”即是多;史書上則說,在我國先秦時期,“三”就是多的意思;佛教對“三千大千世界”的註釋是,“三不是一個簡單數字之三,是比喻數量極多,是動生之三,動生之三即演繹無窮之意”;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也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三”的詮釋,佛教與道教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決不能將沔陽三蒸理解為三道蒸菜。事實上,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田裡長的,統統被收入“三蒸”之中,有海納百川之廣,包羅萬象之眾。30多年前,我曾在給《沔陽縣誌》提供資料和接受電視臺採訪時,多次提出對沔陽三蒸中的“三”字應作如是解,可惜沒有人重視。

仙桃人對沔陽三蒸的內涵探討了許多年,曾決心將其確認為到底是哪三道蒸菜,弄來弄去以一頭霧水告終。前些年有人提出,沔陽三蒸就是蒸魚、蒸肉、蒸蔬菜,也難自圓其說。蒸魚不能說是一道菜,蒸什麼魚,青魚、鱔魚、鯽魚還是武昌魚?還有,是魚的什麼部位,是全魚、魚中方還是魚肚檔?同樣,蒸肉有許多肉,蔬菜則品種更多,都不能說是一道菜。後來又有人提出,沔陽三蒸就是蒸三類菜:肉禽類、水產類和果蔬類。雖然進了一步,還是不能讓人滿意。依此邏輯,菜名都以原料分類定名,一種食材即一道菜,那麼全世界也就只有寥寥三五道菜了。這兩種提法都深陷悖論的怪圈,一方面說無菜不蒸,另一方面又窮究是哪三個蒸菜,豈不自相矛盾!

一個人的聲音總是太弱,始終得不到迴應,直到1990年,才迎來一縷曙光。這年5月,省裡編寫的《中國名菜譜(湖北風味)》錄入粉蒸鯖魚、粉蒸肉、蒸白圓、珍珠圓子四道菜,均作了“是沔陽傳統三蒸菜之一”的註釋,間接地然而十分明確地闡明瞭“沔陽三蒸不僅僅是三道蒸菜”。這個客觀的理解,為沔陽三蒸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拓寬了道路,也把硬要將“三”字作為量詞者從牛角尖裡解放出來。

我的第二個觀點就是:沔陽三蒸可以直譯為“沔陽多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菜不蒸”。


參謀食譜:作為仙桃資深吃貨,講不好沔陽三蒸故事,愧對肚皮


(吃貨配圖,非專業麼怪)

第三個誤區:一說沔陽三蒸就上圖,一上圖就是混籠或者蒸三樣。

混籠和蒸三樣固然也是沔陽三蒸系列中的一種,但是作為宣傳標誌,就出了問題。

直接擺上蒸三樣,即三個屜籠各裝蒸肉、蒸魚、蒸蔬菜,就跟高呼“沔陽三蒸是三道菜”無異。這也蠢得太直接了,我們還是說混籠。

把混籠跟沔陽三蒸混為一談,是很容易犯的錯誤。所謂混籠,是將多種食材混搭,一併蒸至熟爛,連同蒸籠上席的粉蒸菜。舊時並無這種做法,近幾十年才出現。

混籠橫空出世後,被許多圖簡單的餐館不加思索地盲目運用,將葷素食材集於一籠,也不管各種食材所需的火候大小、時間長短,鬍子頭髮一把抓,統統蒸爛,只須卸籠、淋汁、端上桌,便萬事大吉。這種菜用於充飢猶可,作為美食很難苟同,若說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罪過。

話說回來,將幾種粉蒸菜集於一籠上席也無不可,只要組合得好、搭配得巧妙就沒有什麼不妥,尤其在冬季還有保溫效果。我退休之前曾在湖北省安全廳接待處傳授沔陽三蒸烹飪技藝,用的也是籠裝上席的模式,但我不說它是“混籠”,而是想出“原籠”一詞,定名為“原籠粉蒸四寶”。“混”是雜亂無章之意,而“原”則彰顯了粉蒸菜原汁、原味、原形的特點和返璞歸真的內涵。一字之別,判若霄壤。

我的“原籠粉蒸四寶”由四樣食材構成,兩葷兩素。當時省安全廳的領導問我:“為什麼是四寶,做成三寶、五寶、六寶不可以嗎?”我說:“無所謂能不能,並無一定之規。我不做三寶,一是擔心顯得有點單調,二是為了避免誤導客人,以為沔陽三蒸就是三樣菜。不做五寶,是因為五個部分很難準確分配。至於六寶,把握不好會顯雜亂,再者分量過大會蓋住席上其他的菜。還是四樣菜比較適中,品種、顏色、形狀、喻意都好,如事事如意、四季平安等等。”

“原籠”也不能直接叫沔陽三蒸,但做得好,得到廣泛的認可,成為代表菜之一也是可以的。代表即為表率,須潛心研究,精益求精,經得住市場的檢驗。

我的第三個觀點是:混籠萬萬不能等同於沔陽三蒸。若將老祖宗留下來的技藝如此踐踏,我們這代廚人,日後有什麼顏面去見廚祖,又拿什麼去傳承和發揚沔陽三蒸!

那麼,用什麼圖片表示沔陽三蒸才好呢?依我看,蒸籠或甑似乎更合適。


參謀食譜:作為仙桃資深吃貨,講不好沔陽三蒸故事,愧對肚皮


(吃貨配圖,非專業麼怪)

除開三大誤區,還有兩個小的誤區也提一提。

一是有人說沔陽三蒸的技法就是粉蒸,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妥,應該是以粉蒸為主,包括滾糯米蒸、光頭蒸、扣蒸、清燉蒸等等。《中國名菜譜(湖北風味)》介紹的沔陽三蒸中,粉蒸鯖魚、粉蒸肉是粉蒸,蒸白圓是光頭蒸,珍珠圓子則是滾糯米蒸。再如蓮子,是清燉蒸。在沔陽民間酒席中,有一半是蒸菜,多以扣蒸為主,而扣蒸中又分粉扣、湯扣、酥扣、清扣。在餐館應市的菜中,小溜子館用的是粉蒸,大一點的餐館酒店多用大蒸籠,採用多元扣蒸的方法。如粉蒸五花、湯扣肚片、清扣排骨、酥扣鱔魚等等。說沔陽三蒸就是粉蒸,顯然是不全面的。

二是有人說炮蒸是沔陽三蒸的傳統技法,也不正確。炮蒸是新出現的一種技法,借鑑了外地的衝油技法。衝油的好處是激發了辛辣之味,但喪失了沔陽三蒸“原汁、原味、原形、清淡、低脂”的特點。當然,沔陽三蒸也需要在借鑑中發展,不能固步自封,為了發展,適當地改善自身也是必要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