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新石器時代人類點燃第一束火苗,烹熟的食物便開始進入人類菜單,“中國胃”似乎再難以對付冷冰冰、血乎乎。不過面對某些重口美味的誘惑,中國人生吃的味蕾仍會悄悄綻放。

至鮮魚生

北風浮,魚生甜,又是一年潮州魚生季。被切得薄如蟬翼的生魚片,放在竹篩上,剔透晶瑩,夾一片入口,鮮甜、滑嫩、油潤、爽脆,這些滋味一齊湧向舌尖。左圖即是食材講究、刀工一流的潮州魚生。中國東南沿海的食客們,繼承了老祖宗對魚生的熱愛。

"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新石器時代人類點燃第一束火苗,烹熟的食物便開始進入人類菜單,“中國胃”似乎再難以對付冷冰冰、血乎乎。不過面對某些重口美味的誘惑,中國人生吃的味蕾仍會悄悄綻放。

至鮮魚生

北風浮,魚生甜,又是一年潮州魚生季。被切得薄如蟬翼的生魚片,放在竹篩上,剔透晶瑩,夾一片入口,鮮甜、滑嫩、油潤、爽脆,這些滋味一齊湧向舌尖。左圖即是食材講究、刀工一流的潮州魚生。中國東南沿海的食客們,繼承了老祖宗對魚生的熱愛。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為鮮而“生”

在我們的印象中,自從老祖宗燧人氏為中國人開創了“紅火的日子”,便有一條不成文的認定——野蠻人吃生肉,文明人吃熟食。事實果真如此嗎?

"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新石器時代人類點燃第一束火苗,烹熟的食物便開始進入人類菜單,“中國胃”似乎再難以對付冷冰冰、血乎乎。不過面對某些重口美味的誘惑,中國人生吃的味蕾仍會悄悄綻放。

至鮮魚生

北風浮,魚生甜,又是一年潮州魚生季。被切得薄如蟬翼的生魚片,放在竹篩上,剔透晶瑩,夾一片入口,鮮甜、滑嫩、油潤、爽脆,這些滋味一齊湧向舌尖。左圖即是食材講究、刀工一流的潮州魚生。中國東南沿海的食客們,繼承了老祖宗對魚生的熱愛。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為鮮而“生”

在我們的印象中,自從老祖宗燧人氏為中國人開創了“紅火的日子”,便有一條不成文的認定——野蠻人吃生肉,文明人吃熟食。事實果真如此嗎?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山東有個微山湖,湖裡出產一種烏鱧,也叫黑魚。此魚可三吃:半邊切鱠、半邊炒菜、魚骨再砸一個酸辣湯。鱠同“膾”,意思是細切之肉。黑魚之鱠便是切成細絲,再用冰水反覆沖洗,直至細絲抽捲起來,再蘸著清醬吃,竊以為這滋味是三文魚比不上的。

《詩經·小雅·六月》有記:“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說西周宣王時的名臣尹吉甫掛帥出兵,抗擊獫狁部族,得勝凱旋,大宴慶祝,宴席上擺著燒甲魚加生鯉魚。這頓大餐不僅真實存在,而且意義重大,因為珍貴的文物——西周青銅器“兮甲盤”,也銘文予以記載。

"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新石器時代人類點燃第一束火苗,烹熟的食物便開始進入人類菜單,“中國胃”似乎再難以對付冷冰冰、血乎乎。不過面對某些重口美味的誘惑,中國人生吃的味蕾仍會悄悄綻放。

至鮮魚生

北風浮,魚生甜,又是一年潮州魚生季。被切得薄如蟬翼的生魚片,放在竹篩上,剔透晶瑩,夾一片入口,鮮甜、滑嫩、油潤、爽脆,這些滋味一齊湧向舌尖。左圖即是食材講究、刀工一流的潮州魚生。中國東南沿海的食客們,繼承了老祖宗對魚生的熱愛。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為鮮而“生”

在我們的印象中,自從老祖宗燧人氏為中國人開創了“紅火的日子”,便有一條不成文的認定——野蠻人吃生肉,文明人吃熟食。事實果真如此嗎?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山東有個微山湖,湖裡出產一種烏鱧,也叫黑魚。此魚可三吃:半邊切鱠、半邊炒菜、魚骨再砸一個酸辣湯。鱠同“膾”,意思是細切之肉。黑魚之鱠便是切成細絲,再用冰水反覆沖洗,直至細絲抽捲起來,再蘸著清醬吃,竊以為這滋味是三文魚比不上的。

《詩經·小雅·六月》有記:“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說西周宣王時的名臣尹吉甫掛帥出兵,抗擊獫狁部族,得勝凱旋,大宴慶祝,宴席上擺著燒甲魚加生鯉魚。這頓大餐不僅真實存在,而且意義重大,因為珍貴的文物——西周青銅器“兮甲盤”,也銘文予以記載。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在古人眼裡,鱠總和美好掛鉤。如今很多地方產的銀魚、麵條魚,其實有個更好聽的名字——“鱠殘魚”。據說是西施這位大美人盤中剩下的鱠,落入湖中所化……除了樣子美,更關鍵的還在於滋味。

"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新石器時代人類點燃第一束火苗,烹熟的食物便開始進入人類菜單,“中國胃”似乎再難以對付冷冰冰、血乎乎。不過面對某些重口美味的誘惑,中國人生吃的味蕾仍會悄悄綻放。

至鮮魚生

北風浮,魚生甜,又是一年潮州魚生季。被切得薄如蟬翼的生魚片,放在竹篩上,剔透晶瑩,夾一片入口,鮮甜、滑嫩、油潤、爽脆,這些滋味一齊湧向舌尖。左圖即是食材講究、刀工一流的潮州魚生。中國東南沿海的食客們,繼承了老祖宗對魚生的熱愛。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為鮮而“生”

在我們的印象中,自從老祖宗燧人氏為中國人開創了“紅火的日子”,便有一條不成文的認定——野蠻人吃生肉,文明人吃熟食。事實果真如此嗎?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山東有個微山湖,湖裡出產一種烏鱧,也叫黑魚。此魚可三吃:半邊切鱠、半邊炒菜、魚骨再砸一個酸辣湯。鱠同“膾”,意思是細切之肉。黑魚之鱠便是切成細絲,再用冰水反覆沖洗,直至細絲抽捲起來,再蘸著清醬吃,竊以為這滋味是三文魚比不上的。

《詩經·小雅·六月》有記:“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說西周宣王時的名臣尹吉甫掛帥出兵,抗擊獫狁部族,得勝凱旋,大宴慶祝,宴席上擺著燒甲魚加生鯉魚。這頓大餐不僅真實存在,而且意義重大,因為珍貴的文物——西周青銅器“兮甲盤”,也銘文予以記載。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在古人眼裡,鱠總和美好掛鉤。如今很多地方產的銀魚、麵條魚,其實有個更好聽的名字——“鱠殘魚”。據說是西施這位大美人盤中剩下的鱠,落入湖中所化……除了樣子美,更關鍵的還在於滋味。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生吃之“鱠”,存其本味,極其鮮美。生吃能成為大菜,追求的莫過於這個“鮮”。

"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新石器時代人類點燃第一束火苗,烹熟的食物便開始進入人類菜單,“中國胃”似乎再難以對付冷冰冰、血乎乎。不過面對某些重口美味的誘惑,中國人生吃的味蕾仍會悄悄綻放。

至鮮魚生

北風浮,魚生甜,又是一年潮州魚生季。被切得薄如蟬翼的生魚片,放在竹篩上,剔透晶瑩,夾一片入口,鮮甜、滑嫩、油潤、爽脆,這些滋味一齊湧向舌尖。左圖即是食材講究、刀工一流的潮州魚生。中國東南沿海的食客們,繼承了老祖宗對魚生的熱愛。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為鮮而“生”

在我們的印象中,自從老祖宗燧人氏為中國人開創了“紅火的日子”,便有一條不成文的認定——野蠻人吃生肉,文明人吃熟食。事實果真如此嗎?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山東有個微山湖,湖裡出產一種烏鱧,也叫黑魚。此魚可三吃:半邊切鱠、半邊炒菜、魚骨再砸一個酸辣湯。鱠同“膾”,意思是細切之肉。黑魚之鱠便是切成細絲,再用冰水反覆沖洗,直至細絲抽捲起來,再蘸著清醬吃,竊以為這滋味是三文魚比不上的。

《詩經·小雅·六月》有記:“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說西周宣王時的名臣尹吉甫掛帥出兵,抗擊獫狁部族,得勝凱旋,大宴慶祝,宴席上擺著燒甲魚加生鯉魚。這頓大餐不僅真實存在,而且意義重大,因為珍貴的文物——西周青銅器“兮甲盤”,也銘文予以記載。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在古人眼裡,鱠總和美好掛鉤。如今很多地方產的銀魚、麵條魚,其實有個更好聽的名字——“鱠殘魚”。據說是西施這位大美人盤中剩下的鱠,落入湖中所化……除了樣子美,更關鍵的還在於滋味。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生吃之“鱠”,存其本味,極其鮮美。生吃能成為大菜,追求的莫過於這個“鮮”。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如今的鮮字其實是個俗字,最早寫作鱻(xin),專指新殺的生魚,這在《周禮·天官·庖人》裡說得很清楚。到了漢代寫成“鮮”,又指東北地區某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貉國所出產的一種魚,叫鮮魚。

"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新石器時代人類點燃第一束火苗,烹熟的食物便開始進入人類菜單,“中國胃”似乎再難以對付冷冰冰、血乎乎。不過面對某些重口美味的誘惑,中國人生吃的味蕾仍會悄悄綻放。

至鮮魚生

北風浮,魚生甜,又是一年潮州魚生季。被切得薄如蟬翼的生魚片,放在竹篩上,剔透晶瑩,夾一片入口,鮮甜、滑嫩、油潤、爽脆,這些滋味一齊湧向舌尖。左圖即是食材講究、刀工一流的潮州魚生。中國東南沿海的食客們,繼承了老祖宗對魚生的熱愛。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為鮮而“生”

在我們的印象中,自從老祖宗燧人氏為中國人開創了“紅火的日子”,便有一條不成文的認定——野蠻人吃生肉,文明人吃熟食。事實果真如此嗎?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山東有個微山湖,湖裡出產一種烏鱧,也叫黑魚。此魚可三吃:半邊切鱠、半邊炒菜、魚骨再砸一個酸辣湯。鱠同“膾”,意思是細切之肉。黑魚之鱠便是切成細絲,再用冰水反覆沖洗,直至細絲抽捲起來,再蘸著清醬吃,竊以為這滋味是三文魚比不上的。

《詩經·小雅·六月》有記:“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說西周宣王時的名臣尹吉甫掛帥出兵,抗擊獫狁部族,得勝凱旋,大宴慶祝,宴席上擺著燒甲魚加生鯉魚。這頓大餐不僅真實存在,而且意義重大,因為珍貴的文物——西周青銅器“兮甲盤”,也銘文予以記載。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在古人眼裡,鱠總和美好掛鉤。如今很多地方產的銀魚、麵條魚,其實有個更好聽的名字——“鱠殘魚”。據說是西施這位大美人盤中剩下的鱠,落入湖中所化……除了樣子美,更關鍵的還在於滋味。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生吃之“鱠”,存其本味,極其鮮美。生吃能成為大菜,追求的莫過於這個“鮮”。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如今的鮮字其實是個俗字,最早寫作鱻(xin),專指新殺的生魚,這在《周禮·天官·庖人》裡說得很清楚。到了漢代寫成“鮮”,又指東北地區某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貉國所出產的一種魚,叫鮮魚。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魚魚魚,全是魚,根本沒有羊的事。魚出水,很快死掉。要在其將死未死之時,取肉切做細絲,不嘗此一線之間的滋味,不真知“鮮”為何物也。

"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新石器時代人類點燃第一束火苗,烹熟的食物便開始進入人類菜單,“中國胃”似乎再難以對付冷冰冰、血乎乎。不過面對某些重口美味的誘惑,中國人生吃的味蕾仍會悄悄綻放。

至鮮魚生

北風浮,魚生甜,又是一年潮州魚生季。被切得薄如蟬翼的生魚片,放在竹篩上,剔透晶瑩,夾一片入口,鮮甜、滑嫩、油潤、爽脆,這些滋味一齊湧向舌尖。左圖即是食材講究、刀工一流的潮州魚生。中國東南沿海的食客們,繼承了老祖宗對魚生的熱愛。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為鮮而“生”

在我們的印象中,自從老祖宗燧人氏為中國人開創了“紅火的日子”,便有一條不成文的認定——野蠻人吃生肉,文明人吃熟食。事實果真如此嗎?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山東有個微山湖,湖裡出產一種烏鱧,也叫黑魚。此魚可三吃:半邊切鱠、半邊炒菜、魚骨再砸一個酸辣湯。鱠同“膾”,意思是細切之肉。黑魚之鱠便是切成細絲,再用冰水反覆沖洗,直至細絲抽捲起來,再蘸著清醬吃,竊以為這滋味是三文魚比不上的。

《詩經·小雅·六月》有記:“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說西周宣王時的名臣尹吉甫掛帥出兵,抗擊獫狁部族,得勝凱旋,大宴慶祝,宴席上擺著燒甲魚加生鯉魚。這頓大餐不僅真實存在,而且意義重大,因為珍貴的文物——西周青銅器“兮甲盤”,也銘文予以記載。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在古人眼裡,鱠總和美好掛鉤。如今很多地方產的銀魚、麵條魚,其實有個更好聽的名字——“鱠殘魚”。據說是西施這位大美人盤中剩下的鱠,落入湖中所化……除了樣子美,更關鍵的還在於滋味。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生吃之“鱠”,存其本味,極其鮮美。生吃能成為大菜,追求的莫過於這個“鮮”。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如今的鮮字其實是個俗字,最早寫作鱻(xin),專指新殺的生魚,這在《周禮·天官·庖人》裡說得很清楚。到了漢代寫成“鮮”,又指東北地區某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貉國所出產的一種魚,叫鮮魚。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魚魚魚,全是魚,根本沒有羊的事。魚出水,很快死掉。要在其將死未死之時,取肉切做細絲,不嘗此一線之間的滋味,不真知“鮮”為何物也。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其實引入科學研究,這並不難解釋:魚被宰殺後,魚肉中的三磷酸腺苷經過降解,生成對魚肉鮮味貢獻最大的物質——肌苷酸,但是在酸性磷酸酶作用下,這種物質會被進一步降解,又導致魚肉鮮味下降,風味變差。所以魚要“鮮”著吃。

"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新石器時代人類點燃第一束火苗,烹熟的食物便開始進入人類菜單,“中國胃”似乎再難以對付冷冰冰、血乎乎。不過面對某些重口美味的誘惑,中國人生吃的味蕾仍會悄悄綻放。

至鮮魚生

北風浮,魚生甜,又是一年潮州魚生季。被切得薄如蟬翼的生魚片,放在竹篩上,剔透晶瑩,夾一片入口,鮮甜、滑嫩、油潤、爽脆,這些滋味一齊湧向舌尖。左圖即是食材講究、刀工一流的潮州魚生。中國東南沿海的食客們,繼承了老祖宗對魚生的熱愛。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為鮮而“生”

在我們的印象中,自從老祖宗燧人氏為中國人開創了“紅火的日子”,便有一條不成文的認定——野蠻人吃生肉,文明人吃熟食。事實果真如此嗎?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山東有個微山湖,湖裡出產一種烏鱧,也叫黑魚。此魚可三吃:半邊切鱠、半邊炒菜、魚骨再砸一個酸辣湯。鱠同“膾”,意思是細切之肉。黑魚之鱠便是切成細絲,再用冰水反覆沖洗,直至細絲抽捲起來,再蘸著清醬吃,竊以為這滋味是三文魚比不上的。

《詩經·小雅·六月》有記:“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說西周宣王時的名臣尹吉甫掛帥出兵,抗擊獫狁部族,得勝凱旋,大宴慶祝,宴席上擺著燒甲魚加生鯉魚。這頓大餐不僅真實存在,而且意義重大,因為珍貴的文物——西周青銅器“兮甲盤”,也銘文予以記載。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在古人眼裡,鱠總和美好掛鉤。如今很多地方產的銀魚、麵條魚,其實有個更好聽的名字——“鱠殘魚”。據說是西施這位大美人盤中剩下的鱠,落入湖中所化……除了樣子美,更關鍵的還在於滋味。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生吃之“鱠”,存其本味,極其鮮美。生吃能成為大菜,追求的莫過於這個“鮮”。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如今的鮮字其實是個俗字,最早寫作鱻(xin),專指新殺的生魚,這在《周禮·天官·庖人》裡說得很清楚。到了漢代寫成“鮮”,又指東北地區某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貉國所出產的一種魚,叫鮮魚。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魚魚魚,全是魚,根本沒有羊的事。魚出水,很快死掉。要在其將死未死之時,取肉切做細絲,不嘗此一線之間的滋味,不真知“鮮”為何物也。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其實引入科學研究,這並不難解釋:魚被宰殺後,魚肉中的三磷酸腺苷經過降解,生成對魚肉鮮味貢獻最大的物質——肌苷酸,但是在酸性磷酸酶作用下,這種物質會被進一步降解,又導致魚肉鮮味下降,風味變差。所以魚要“鮮”著吃。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到了三國時期,大家也都喜歡吃魚膾。曹植的《名都篇》裡寫“膾鯉臇(jun)胎蝦”,什麼意思?就是魚生蘸著小蝦醬吃。所謂蝦醬,是用小蝦加入鹽,經發酵成黏稠狀後,做成的調料。真是雙倍的重口啊。

"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新石器時代人類點燃第一束火苗,烹熟的食物便開始進入人類菜單,“中國胃”似乎再難以對付冷冰冰、血乎乎。不過面對某些重口美味的誘惑,中國人生吃的味蕾仍會悄悄綻放。

至鮮魚生

北風浮,魚生甜,又是一年潮州魚生季。被切得薄如蟬翼的生魚片,放在竹篩上,剔透晶瑩,夾一片入口,鮮甜、滑嫩、油潤、爽脆,這些滋味一齊湧向舌尖。左圖即是食材講究、刀工一流的潮州魚生。中國東南沿海的食客們,繼承了老祖宗對魚生的熱愛。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為鮮而“生”

在我們的印象中,自從老祖宗燧人氏為中國人開創了“紅火的日子”,便有一條不成文的認定——野蠻人吃生肉,文明人吃熟食。事實果真如此嗎?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山東有個微山湖,湖裡出產一種烏鱧,也叫黑魚。此魚可三吃:半邊切鱠、半邊炒菜、魚骨再砸一個酸辣湯。鱠同“膾”,意思是細切之肉。黑魚之鱠便是切成細絲,再用冰水反覆沖洗,直至細絲抽捲起來,再蘸著清醬吃,竊以為這滋味是三文魚比不上的。

《詩經·小雅·六月》有記:“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說西周宣王時的名臣尹吉甫掛帥出兵,抗擊獫狁部族,得勝凱旋,大宴慶祝,宴席上擺著燒甲魚加生鯉魚。這頓大餐不僅真實存在,而且意義重大,因為珍貴的文物——西周青銅器“兮甲盤”,也銘文予以記載。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在古人眼裡,鱠總和美好掛鉤。如今很多地方產的銀魚、麵條魚,其實有個更好聽的名字——“鱠殘魚”。據說是西施這位大美人盤中剩下的鱠,落入湖中所化……除了樣子美,更關鍵的還在於滋味。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生吃之“鱠”,存其本味,極其鮮美。生吃能成為大菜,追求的莫過於這個“鮮”。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如今的鮮字其實是個俗字,最早寫作鱻(xin),專指新殺的生魚,這在《周禮·天官·庖人》裡說得很清楚。到了漢代寫成“鮮”,又指東北地區某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貉國所出產的一種魚,叫鮮魚。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魚魚魚,全是魚,根本沒有羊的事。魚出水,很快死掉。要在其將死未死之時,取肉切做細絲,不嘗此一線之間的滋味,不真知“鮮”為何物也。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其實引入科學研究,這並不難解釋:魚被宰殺後,魚肉中的三磷酸腺苷經過降解,生成對魚肉鮮味貢獻最大的物質——肌苷酸,但是在酸性磷酸酶作用下,這種物質會被進一步降解,又導致魚肉鮮味下降,風味變差。所以魚要“鮮”著吃。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到了三國時期,大家也都喜歡吃魚膾。曹植的《名都篇》裡寫“膾鯉臇(jun)胎蝦”,什麼意思?就是魚生蘸著小蝦醬吃。所謂蝦醬,是用小蝦加入鹽,經發酵成黏稠狀後,做成的調料。真是雙倍的重口啊。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唐代食用生魚似是一大風尚,唐代大詩人中熱衷吃魚生的大有人在——王昌齡曾贊“青魚雪落鱠橙虀(j)”;王維則詠“侍女金盤膾鯉魚”;白居易吟誦“膾切天池鱗”……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君主孟昶寵妃花蕊夫人也曾賦詩“日午殿頭宣索鱠”,看,美人對於魚生同樣來者不拒。可以說從唐至宋,上至皇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這一口。而食用生魚片,也在唐代傳至日本,日本則又一次扮演了“繼承者”的角色。

"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新石器時代人類點燃第一束火苗,烹熟的食物便開始進入人類菜單,“中國胃”似乎再難以對付冷冰冰、血乎乎。不過面對某些重口美味的誘惑,中國人生吃的味蕾仍會悄悄綻放。

至鮮魚生

北風浮,魚生甜,又是一年潮州魚生季。被切得薄如蟬翼的生魚片,放在竹篩上,剔透晶瑩,夾一片入口,鮮甜、滑嫩、油潤、爽脆,這些滋味一齊湧向舌尖。左圖即是食材講究、刀工一流的潮州魚生。中國東南沿海的食客們,繼承了老祖宗對魚生的熱愛。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為鮮而“生”

在我們的印象中,自從老祖宗燧人氏為中國人開創了“紅火的日子”,便有一條不成文的認定——野蠻人吃生肉,文明人吃熟食。事實果真如此嗎?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山東有個微山湖,湖裡出產一種烏鱧,也叫黑魚。此魚可三吃:半邊切鱠、半邊炒菜、魚骨再砸一個酸辣湯。鱠同“膾”,意思是細切之肉。黑魚之鱠便是切成細絲,再用冰水反覆沖洗,直至細絲抽捲起來,再蘸著清醬吃,竊以為這滋味是三文魚比不上的。

《詩經·小雅·六月》有記:“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說西周宣王時的名臣尹吉甫掛帥出兵,抗擊獫狁部族,得勝凱旋,大宴慶祝,宴席上擺著燒甲魚加生鯉魚。這頓大餐不僅真實存在,而且意義重大,因為珍貴的文物——西周青銅器“兮甲盤”,也銘文予以記載。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在古人眼裡,鱠總和美好掛鉤。如今很多地方產的銀魚、麵條魚,其實有個更好聽的名字——“鱠殘魚”。據說是西施這位大美人盤中剩下的鱠,落入湖中所化……除了樣子美,更關鍵的還在於滋味。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生吃之“鱠”,存其本味,極其鮮美。生吃能成為大菜,追求的莫過於這個“鮮”。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如今的鮮字其實是個俗字,最早寫作鱻(xin),專指新殺的生魚,這在《周禮·天官·庖人》裡說得很清楚。到了漢代寫成“鮮”,又指東北地區某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貉國所出產的一種魚,叫鮮魚。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魚魚魚,全是魚,根本沒有羊的事。魚出水,很快死掉。要在其將死未死之時,取肉切做細絲,不嘗此一線之間的滋味,不真知“鮮”為何物也。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其實引入科學研究,這並不難解釋:魚被宰殺後,魚肉中的三磷酸腺苷經過降解,生成對魚肉鮮味貢獻最大的物質——肌苷酸,但是在酸性磷酸酶作用下,這種物質會被進一步降解,又導致魚肉鮮味下降,風味變差。所以魚要“鮮”著吃。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到了三國時期,大家也都喜歡吃魚膾。曹植的《名都篇》裡寫“膾鯉臇(jun)胎蝦”,什麼意思?就是魚生蘸著小蝦醬吃。所謂蝦醬,是用小蝦加入鹽,經發酵成黏稠狀後,做成的調料。真是雙倍的重口啊。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唐代食用生魚似是一大風尚,唐代大詩人中熱衷吃魚生的大有人在——王昌齡曾贊“青魚雪落鱠橙虀(j)”;王維則詠“侍女金盤膾鯉魚”;白居易吟誦“膾切天池鱗”……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君主孟昶寵妃花蕊夫人也曾賦詩“日午殿頭宣索鱠”,看,美人對於魚生同樣來者不拒。可以說從唐至宋,上至皇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這一口。而食用生魚片,也在唐代傳至日本,日本則又一次扮演了“繼承者”的角色。

舌尖上的美食  生吃的極致誘惑

宋代大文人蘇軾和陸游也都喜歡魚生。蘇軾為湖州的美味,寫下“吳兒膾縷薄欲飛”的詩句;陸游則在山野間漫遊,悠哉遊哉地說:“野魚可膾菰可烹。”粗數起來,宋人食譜中的魚膾至少有三十八款,“魚鰾二色膾”“鯽魚膾”“沙魚膾”,甚至還有“水母膾”。這水母膾特別要談一談,據說來自讒臣張俊宴請宋高宗的菜單,被解密後,原來與現今的“生拌海蜇”相差無幾。

而後,蒙古太醫忽思慧,為幾代元朝皇帝記錄菜譜,其中出現了生鯉魚片。明朝名臣劉伯溫把魚生的製作方法,寫進他的“日常生活大百科”——《多能鄙事》。在清朝宮廷的紀事中,同樣提到宮中有魚生供應……

吃生魚的傳統,如此傳承有序,今天我們便得以在許多地方與它們相遇:在以口味重著稱、一直難以洗白的廣東,你可以吃到用山泉水滋養過的“順德魚生”,還有經過“排毒養顏”的佛山九江撈魚生。不過,要追尋歷史傳統,還應該去嘗試一下客家魚膾,寧化、五華、興寧等地的客家人都有吃生魚膾的習慣。客家人多是古代從中原遷徙而來,之後便深居山地、遠離征伐,因而客家的生魚膾特別原汁原味。

殘魚剩膾這麼美

孔子說:“膾不厭細”,這個膾指的就是被薄削細切的生魚絲,古人不僅貪戀魚膾的美味,還對它的“造型”讚美不已。太湖出產一種小銀魚,潔白、纖細、透明,體態優美,人們便傳說這種魚是西施將吃剩的魚膾倒入水中所化,稱之為“鱠殘魚”。

被嫌棄的“小鮮肉”

我們常用“膾炙人口”來形容一物受到歡迎。此“膾”可能是魚生,也可能指更生猛些的“小鮮肉”,畢竟膾字最直觀的,就是那個肉月旁嘛。

東漢紀傳體史書《東觀漢記·馬光傳》裡,記載到“朝送鹿膾,寧用飯也”——吃到了鹿膾,連主食也不想吃了。被史籍提到的可以做膾的肉,還包括牛、羊、馬等,也有以鱉作膾,以家禽做膾的。

儘管花樣不少,但歷代詩歌中,讚美魚生、蟹生的很多,讚美生肉的卻幾乎沒有。楚漢爭霸時,在鴻門宴上,樊噲面對一隻生肘子——“生彘肩”,從從容容拔劍切而啖之,結果連項羽這等蓋世英雄,都生出佩服來,也是因為這樣的生吃,在當時算是十足的重口味。

為什麼而生吃?

家畜的肉質往往不如魚類鮮嫩,大多不適宜生吃,但云南的“生皮”與“剁生”卻名聲在外。圖即為白族美食生皮,以火燎生豬後剝皮切片而成。

圖為製作傣族“剁生”的剁肉過程,被剔除筋骨後的新鮮生肉,剁碎成泥,與切細的蔥、蒜、芫荽攪拌在一起即可。這兩種吃法注重的並非是美味,而是與共享者之間建立起親密的聯繫。

古人愛魚膾,而不怎麼生吃牲畜的肉條,尤其是讀書人,避之唯恐不及。這其中的道理,與中國飲食文化觀有關。

國人向來自詡為粒食之民,也就是以五穀為食的人,同時也是不折不扣的火食者——抵制茹毛飲血,吃五穀都要煮熟了才吃。《禮記》中說,我們居於中方。其餘,東方曰“夷”,有不火食者;南方曰“蠻”,有不火食者;西方曰“戎”,有不粒食者;北方曰“狄”,有不粒食者。

如果以中原為中來看,山東半島、遼東半島至今有食用生醃螃蟹、蝦和貝類的習慣,甚至韓國也一樣。嶺南和雲南生食的花樣更是繁多。北方、西方遊牧民族,主要以是肉和奶製品為主,至今也很少吃五穀……這樣東南西北一看,果然應了《禮記》的話。

我曾在雲南生活過一段時間,多數食物吃得慣,只除了兩樣——剁生和生皮。剁生和生皮其實是一回事,只不過一個是傣族人吃,一個是白族人吃。簡而言之,這種吃的方式,就是將生肉剁細(讓人聯想起生餃子餡兒),或做出別的便於入口的切割,然後搭配濃烈的配料或蘸料食用。以我偏頗的觀點看來,剁生或生皮幾乎和烹飪沒有關係,僅僅是人類原始社會圍獵生活的現代記錄而已。

從吃的角度來說,生食獸類的肉,即使是已經馴養的家畜,即使已經過檢驗檢疫並且合格,仍要冒極大的風險。有白族的朋友告訴我,哪一家請大家吃生皮,哪一家就要負責大家的健康。然而在那個村落裡,幾乎每一家都請村人吃過這樣的食物。與此同時,這個村落里人們的聯繫,也比其他現代社會中的人群都更加緊密。這是何故?

原來,生皮也好,剁生也罷,這種生食的作用,和冰島人吃格陵蘭鯊並沒有不同。或者稱它為“重口”,又或者稱其為“異食”,它所提供的特殊功能是——敵我識別。能分享者之間才更加親密。但這一習俗的代價是:以人類為最終宿主的豬肉帶絛等寄生蟲病,在這些地區高發。

但與剁生和生皮不同,雲南名吃宣威火腿,以及西北和北部少數民族喜食的風乾肉,都是適宜生吃的食物。這裡要探討一下,什麼算是“生”呢?假如以是否經過高溫加工,作為生與熟的分界,那這兩種美食應該算“生”。

每一隻適宜生吃的宣威火腿,都需嚴格遵循古法技藝,通過長達24個月以上的漫長自然發酵過程,達到“熟化”。切開它的斷面,雖然顏色仍然鮮豔,但肉質軟而細膩,香氣濃郁,完成了由生到“熟”的脫胎換骨。

在“風乾肉”的家鄉,內蒙古的老牧民,都有揹著一條羊腿穿越整個草原的本領。路途中可能發生這樣的趣事——當旅途中遇上一家牧民,行者便將自己背的羊腿交給這家人,一起煮來吃掉,而第二天上路,這家人會還給旅人一條新的羊腿。在連續多日遇不到人煙的時候,旅人則每天片下幾片薄薄的羊腿肉來果腹,從而堅持到草原的盡頭。

這種風乾羊腿,和青海牧民的風乾犛牛肉乾很像,沒有經過水煮或火烤,只是一種生醃的食物。通過鹽醃、風吹日晒,它們也發生著像火腿一樣的奇妙轉化,原本的蛋白質變性,產生濃郁的風味與安全的食用保障。

慢等火腿出陳香

火腿是鹽、酵素和時光共同打造的美味。在中國,火腿的產地遍佈南方,風味各異。但是,能獲得生吃認可的火腿,卻僅有幾種:雲南的宣威火腿、諾鄧火腿以及安徽的徽州火腿。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都需經過三年以上的醃製和發酵,被稱為火腿中的“老陳腿”。

“中國胃”與寒食節

中國人並非不愛吃生食,從近年日餐“刺身”的風靡,就可見一斑。但為什麼多數人生吃,甚至對冷食都採取禁忌的態度?

迴歸到食用五穀的問題,生食米、面,難以消化還在其次,生嚼這類東西,完全沒有滋味、沒有香味,怎麼能引起人吞嚥的慾望?“熱”不僅能使米髮香,連佐飯的羹也能因其而香。

中國人吃這些熟的穀物,避免了飢餓。但由於長期食用這些溫暖細碎的東西,使得我們的腸胃變得較食用肉食和奶製品的西方人脆弱。南朝梁時的陶弘景就做過定論:“凡食,欲得恆溫暖,易入易消;凡食,皆熟勝生。”

風乾的美味

鋒利的藏刀,片出一小盆紅白相間的肉片,透亮中泛著油光,這是經過自然風乾、熟化而成的風乾肉,是屬於西藏、內蒙古等地區的風味美食。風乾後的肉片,變得酥脆可口,含有高脂肪、高蛋白,能夠方便地幫助高原人抵禦嚴寒。

南宋有個哲學家真德秀,他也認為生吃食物對那些腸胃脆弱的人很有風險,於是在一篇《真西山衛生歌》中倡導:“生餐黏膩筋韌物,自死牲牢皆勿食,饅頭閉氣宜少餐,生鱠偏招脾胃疾。”面對這些經驗之談,還值得冒險嗎?

然而事實是,生冷食物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一直存在兩極化表現。

一重是炫耀與張揚,冷盤冷飲花費金錢,並不是大眾所能消費的東西。唐人韋巨源的《燒尾宴食單》中有“五牲盤”,將羊、豬、牛、熊、鹿等五種動物的肉,通通切絲,每束肉絲都擺成花瓣的形狀,再精心做成花式拼盤,可想而知這是一種怎樣的“富貴食”。隋唐社會,具有十足的破舊立新、解放個性、追求剛健的時代氣質,或許食膾也是那個時代的審美需求。唐代詩人孟郊用“擬膾樓蘭肉”來歌詠“猛將”;韓愈則用“與子共飽鯨魚膾”,來比擬大丈夫的抱負,大唐飲食文化於此展現出一幅奇特的景觀。

生吃的另一重意義,則與食物匱乏引起的苦修相聯繫,並帶有提高精神層次的使命。所對應的,正是為了紀念高潔有德的介子推而產生的寒食節。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二日,人們遵從習俗,禁菸火,只吃冷食,這個節日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

真去細考歷史,寒食的習俗要複雜的多。《周禮·秋官》中即出現過禁火儀式。東漢蔡邕《琴操》稱寒食節在農曆的五月五日,而《後漢書》記載的山西太原一帶的古俗,每年冬季進行寒食活動,要長達一月之久。實施不久後,因考慮民眾的身體健康,才將此節改為三日。

雖說,有著教化民風的初心,但最終為了這一節日的需要,創造出不少特殊食品,還是將它變成了一個美食節:在北方,可以採集春天裡剛剛冒芽的香椿、嫩柳葉、龍鬚菜來涼拌,晉南一帶還講究吃涼麵、涼粉、涼糕,而在南方則可以撈出已經長得相當肥壯的螺螄,來一盤美酒醉香螺。

再後來,到唐朝以後,寒食節和清明節漸漸合體。雖說關於火的禁令沒有了,寒食之遺風仍隨處可見,也算是對“中國胃”的另類考驗。

假如說“中國胃”的確脆弱,“生吃”美味也的確凶險,千年來的國人面對美味的誘惑,又是怎樣應對的呢?

有人說,中國人的腸胃不像西方人那麼強壯,只能吃溫熱的食物,嚴忌生冷。然而,中餐裡的涼菜花樣卻層出不窮。古代的一個節日曾經為涼菜的發展貢獻了許多靈感,這就是“寒食節”。

青團來自江南,以糯米摻艾草汁或麥青汁蒸熟,晾涼食用。

神之刀工,謎之佐料

魚膾我所欲也,風乾肉、火腿亦我所欲也。如此所要面對的挑戰是:美觀地吃、安全地吃。

蘇州士子丘為大概是唐代活得最長的一位詩人了,他活到了96歲。勵志的是,這位詩人平時即十分喜歡食膾。“小童能膾鯉,少妾事蓮舟”,這便是他感嘆的美好生活,能有一個會做生魚片的小童,一位會操縱輕舟的女伴,便讓他感到非常自豪。

生吃可以很有美感嗎?當然。先來看一首李白的詩:《魯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雙魚贈餘於逆旅因鱠魚飲酒留詩而去》,題目很長,直接寫明這是一首詠魚生之作。

天寶六年(747年),李白攜帶幼子路過中都(今山東汶上縣),與一位素不相識、名叫逢七朗的小吏相遇,那人慕名而來,還提著一罐當地釀造的土酒,並拎著兩尾剛從汶水裡捕獲的活魚。李白被感動了,親自操刀斫膾,與這位“詩迷”對飲,臨別還以詩相贈:“……酒來我為傾,鱠作別離處。雙鰓呀呷鰭鬣張,跋剌銀盤欲飛去。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為君下箸一餐罷,醉著金鞭上馬歸。”

霜刃紛飛,紅肌玉膾,大詩人的刀工也著實了得。可以與之媲美的是杜甫所記述的食膾大宴。專業的大廚——饔(yng)人,取來剛剛鑿寒冰而得的鮮魚,磨刀霍霍,運刀如飛,剔骨割肉,“無聲細下飛碎雪”,這些專業人士,把魚膾細切如絲,又稱“膾屢”,切得越細就越理想。除了美妙的畫面,還有欣賞聲音的——“操刀響捷,若合節奏”,的確已臻藝術的境界,是一種賞心樂事。在杜甫所描繪的那場宴會上,所斫之膾,眨眼間被分食一空。

吃魚膾吃出問題的也有,東漢時期,廣陵太守陳登愛吃生魚膾,可能是因為過量食用,得了寄生蟲病,名醫華佗為他醫治,得以康復,但他難捨魚生美味,最後還是因為貪吃而病逝了。

古人並非不懂魚膾的風險,向誘惑妥協的首要一條,就是閣下要有一副強健的脾胃,於是便在佐料上下起了功夫。先秦時多用蔥、芥為醬來調味的。芥末有很強的殺菌、解毒功能,尤其是解魚蟹之毒,現今吃一些涼菜還是喜歡芥末做搭檔。唐人的吃法溫和多了,也講究多了,會調製一種叫“八和齏”的高級佐料。裡面有蒜、姜、鹽、白梅、粳米、醋和橙子或橙皮,這樣的組合,既能提味去腥,也能殺菌去毒,降低生吃的風險。

所謂“生吃螃蟹活吃蝦”,活蝦,就比如醉蝦,又叫嗆蝦,中國人吃得很多。是用酒把白蝦(青蝦不宜生吃)醉死了的。解放前杭州樓外樓嗆蝦,是酒醉而不待其死,活蝦盛於大盤中,上覆大碗,上桌揭碗,蝦蹦得滿桌,客人捉而食之。

這樣生吃配酒,也是古人教我們的“高招兒”。飲熱酒更佳,黃酒、白酒都可以。葡萄酒、威士忌就免了,並不是洋酒殺不了寄生蟲——其實國產酒一樣殺不了——只是那些酒熱著不好喝而已。其實,酒精還是有微弱的殺毒作用,更重要的是安慰我們的精神,還可以溫暖我們的腸胃。

現今的生態情況尚不如古代,一般而言,魚蝦蟹類要想生食,從深海中獲取比較安全。一是深海的壓力較大,一般寄生蟲難以生存。再者深海中的寄生蟲即使活著進入我們的身體,由於壓力、無機鹽濃度等的巨大變化,大概也活不下去。

中國人和生食的緣分,就像大概戀愛過幾天,但被造化捉弄個沒完的戀人——這當然是含蓄浪漫的比喻。從冷冰冰的事實來看,就只是互不適應罷了,既然不適、難免消逝。

如今想來,外國人士一直保持生吃的傳統,大約還是抵不住“生鮮”的誘惑。中國人能從嗜吃生魚膾的風習中全身而退,其實是拜“炒”之賜。宋代時出現了炒,給既追求鮮美、又忌諱生冷的中國人一條出路。油水混合蒸騰,在高溫爐火的催促下包裹食材,使其快速由生轉熟又能保持生機。

如果您的“重口”和我一樣,總是覺得不滿足,不妨檢驗一下自己,若是您和我差不多,從很小就能接受生食,且一直沒有因此患過什麼毛病,那麼我們大概是有一些蠻夷狄戎的血統。據那些吃熱飯熟食的人說,吃生食者不及他們聰明,果真?

佐膾黃金——八和齏

唐人吃魚生,吃得風生水起,也不停吃出新高度。除了魚材種類多,還非常講究配料。有所謂“金齏玉膾”之說。玉膾是形容魚生顏色如玉,金齏則是說調料品的色澤金黃。而這金齏其實就是中國食品史上赫赫有名的八和齏。由八種食料混合而成。其中有的負責提亮顏色,有的負責提香味道,有的負責改善口感。且八物合一,更為鮮魚生吃提升了安全係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