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芝麻醬,也叫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後製成的醬。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五臟、止心驚、填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眩暈、腸燥便祕、貧血等症。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芝麻醬,也叫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後製成的醬。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五臟、止心驚、填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眩暈、腸燥便祕、貧血等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用芝麻製作而成的混合麻醬,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芝麻醬中含鈣量比蔬菜和豆類都高得多,僅次於蝦皮,經常食用對骨骼、牙齒的發育都大有益處;芝麻醬的含鐵量比豬肝、雞蛋黃都要高出數倍,不僅對調整偏食、厭食有積極作用,還能糾正和預防缺鐵性貧血;芝麻醬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防止頭髮過早變白或脫落;所含有的油脂也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能增加皮膚彈性,令肌膚柔嫩健康。此外,它所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一定程度上還有防癌作用。可見,芝麻醬是防治百病的“香餑餑”。

在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的青山秀水之間,很早就有加工製作芝麻醬的傳統。當地百姓選用自家生產的優質芝麻,根據芝麻顏色,經過水洗、焙炒、風淨、磨醬等工序,分別生產出了黑、白兩種類型的芝麻醬。近百年來,這塊深山裡走出的“香餑餑”以它獨特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風味特點,成了太谷、祁縣、榆次一帶百姓吃火鍋、拌涼菜的首選調味品。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芝麻醬,也叫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後製成的醬。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五臟、止心驚、填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眩暈、腸燥便祕、貧血等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用芝麻製作而成的混合麻醬,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芝麻醬中含鈣量比蔬菜和豆類都高得多,僅次於蝦皮,經常食用對骨骼、牙齒的發育都大有益處;芝麻醬的含鐵量比豬肝、雞蛋黃都要高出數倍,不僅對調整偏食、厭食有積極作用,還能糾正和預防缺鐵性貧血;芝麻醬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防止頭髮過早變白或脫落;所含有的油脂也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能增加皮膚彈性,令肌膚柔嫩健康。此外,它所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一定程度上還有防癌作用。可見,芝麻醬是防治百病的“香餑餑”。

在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的青山秀水之間,很早就有加工製作芝麻醬的傳統。當地百姓選用自家生產的優質芝麻,根據芝麻顏色,經過水洗、焙炒、風淨、磨醬等工序,分別生產出了黑、白兩種類型的芝麻醬。近百年來,這塊深山裡走出的“香餑餑”以它獨特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風味特點,成了太谷、祁縣、榆次一帶百姓吃火鍋、拌涼菜的首選調味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調味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城鄉居民“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人李居來成立山西居來香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將傳統石磨水代法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生產出了“居來”牌芝麻醬。這款產品,色澤金黃,口感細滑,品質純正,質量穩定,既保留了芝麻固有的濃郁香氣,又保持了芝麻醬應有的藥用價值。目前,公司年生產能力已達1000噸,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醬生產與加工企業,產品已覆蓋山西省各大超市以及農貿批發市場。

高山出俊鳥,靜水藏蛟龍。太谷縣居來香芝麻醬就像深山裡飛岀的金鳳凰,正以它獨特的風姿翱翔於金谷大地,為廣大消費者所尊崇和信賴。

御口親封貫餡糖—介休貫餡糖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芝麻醬,也叫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後製成的醬。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五臟、止心驚、填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眩暈、腸燥便祕、貧血等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用芝麻製作而成的混合麻醬,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芝麻醬中含鈣量比蔬菜和豆類都高得多,僅次於蝦皮,經常食用對骨骼、牙齒的發育都大有益處;芝麻醬的含鐵量比豬肝、雞蛋黃都要高出數倍,不僅對調整偏食、厭食有積極作用,還能糾正和預防缺鐵性貧血;芝麻醬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防止頭髮過早變白或脫落;所含有的油脂也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能增加皮膚彈性,令肌膚柔嫩健康。此外,它所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一定程度上還有防癌作用。可見,芝麻醬是防治百病的“香餑餑”。

在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的青山秀水之間,很早就有加工製作芝麻醬的傳統。當地百姓選用自家生產的優質芝麻,根據芝麻顏色,經過水洗、焙炒、風淨、磨醬等工序,分別生產出了黑、白兩種類型的芝麻醬。近百年來,這塊深山裡走出的“香餑餑”以它獨特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風味特點,成了太谷、祁縣、榆次一帶百姓吃火鍋、拌涼菜的首選調味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調味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城鄉居民“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人李居來成立山西居來香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將傳統石磨水代法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生產出了“居來”牌芝麻醬。這款產品,色澤金黃,口感細滑,品質純正,質量穩定,既保留了芝麻固有的濃郁香氣,又保持了芝麻醬應有的藥用價值。目前,公司年生產能力已達1000噸,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醬生產與加工企業,產品已覆蓋山西省各大超市以及農貿批發市場。

高山出俊鳥,靜水藏蛟龍。太谷縣居來香芝麻醬就像深山裡飛岀的金鳳凰,正以它獨特的風姿翱翔於金谷大地,為廣大消費者所尊崇和信賴。

御口親封貫餡糖—介休貫餡糖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山西介休,盤踞在風光旖旎的綿山腳下,盡染錦山秀水之靈氣,其悠久的歷史與發達的經濟,自然促成了小城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在介休,一種地道的地方特色小吃—貫餡糖,甜蜜了山川,也甜蜜了萬千大眾的幸福生活。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芝麻醬,也叫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後製成的醬。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五臟、止心驚、填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眩暈、腸燥便祕、貧血等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用芝麻製作而成的混合麻醬,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芝麻醬中含鈣量比蔬菜和豆類都高得多,僅次於蝦皮,經常食用對骨骼、牙齒的發育都大有益處;芝麻醬的含鐵量比豬肝、雞蛋黃都要高出數倍,不僅對調整偏食、厭食有積極作用,還能糾正和預防缺鐵性貧血;芝麻醬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防止頭髮過早變白或脫落;所含有的油脂也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能增加皮膚彈性,令肌膚柔嫩健康。此外,它所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一定程度上還有防癌作用。可見,芝麻醬是防治百病的“香餑餑”。

在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的青山秀水之間,很早就有加工製作芝麻醬的傳統。當地百姓選用自家生產的優質芝麻,根據芝麻顏色,經過水洗、焙炒、風淨、磨醬等工序,分別生產出了黑、白兩種類型的芝麻醬。近百年來,這塊深山裡走出的“香餑餑”以它獨特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風味特點,成了太谷、祁縣、榆次一帶百姓吃火鍋、拌涼菜的首選調味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調味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城鄉居民“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人李居來成立山西居來香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將傳統石磨水代法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生產出了“居來”牌芝麻醬。這款產品,色澤金黃,口感細滑,品質純正,質量穩定,既保留了芝麻固有的濃郁香氣,又保持了芝麻醬應有的藥用價值。目前,公司年生產能力已達1000噸,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醬生產與加工企業,產品已覆蓋山西省各大超市以及農貿批發市場。

高山出俊鳥,靜水藏蛟龍。太谷縣居來香芝麻醬就像深山裡飛岀的金鳳凰,正以它獨特的風姿翱翔於金谷大地,為廣大消費者所尊崇和信賴。

御口親封貫餡糖—介休貫餡糖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山西介休,盤踞在風光旖旎的綿山腳下,盡染錦山秀水之靈氣,其悠久的歷史與發達的經濟,自然促成了小城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在介休,一種地道的地方特色小吃—貫餡糖,甜蜜了山川,也甜蜜了萬千大眾的幸福生活。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其實應當寫為“灌餡糖”,作為“介休八珍”之一,具有1000多年的歷史。貫餡糖營養豐富、香甜酥脆,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與浙江名產“寸綿糖”齊名。

相傳,康熙皇帝到五臺山朝拜後,微服私訪,途經介休,見集市有賣粞糖寸條的,吃著非常甜脆,就隨口說了聲“灌餡豈不更好?”自此,精明的小城人將粞糖寸條灌餡,稱作“灌餡糖”。後來,以訛傳訛,叫成了“貫餡糖”。

小小的貫餡糖,不僅是皇家的寵兒,還是深受百姓喜歡的禮品和供品。舊時每年入冬,小城的一些富裕人家就要給出嫁的閨女家送黃酒雞蛋;而女婿則要回贈牛骨髓和貫餡糖給岳父家,以示孝敬。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小城的普通人家一般用粞瓜蛋蛋和麻糖祭灶;而官宦、富裕人家多用貫餡糖祭灶,並藉此親友相贈,互相往來,甚至不遠千里也要派人或託人饋贈,以聯絡感情。明末清初,貫餡糖更是跟隨晉商走向全國各地,並因此聞名遐邇。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芝麻醬,也叫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後製成的醬。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五臟、止心驚、填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眩暈、腸燥便祕、貧血等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用芝麻製作而成的混合麻醬,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芝麻醬中含鈣量比蔬菜和豆類都高得多,僅次於蝦皮,經常食用對骨骼、牙齒的發育都大有益處;芝麻醬的含鐵量比豬肝、雞蛋黃都要高出數倍,不僅對調整偏食、厭食有積極作用,還能糾正和預防缺鐵性貧血;芝麻醬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防止頭髮過早變白或脫落;所含有的油脂也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能增加皮膚彈性,令肌膚柔嫩健康。此外,它所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一定程度上還有防癌作用。可見,芝麻醬是防治百病的“香餑餑”。

在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的青山秀水之間,很早就有加工製作芝麻醬的傳統。當地百姓選用自家生產的優質芝麻,根據芝麻顏色,經過水洗、焙炒、風淨、磨醬等工序,分別生產出了黑、白兩種類型的芝麻醬。近百年來,這塊深山裡走出的“香餑餑”以它獨特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風味特點,成了太谷、祁縣、榆次一帶百姓吃火鍋、拌涼菜的首選調味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調味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城鄉居民“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人李居來成立山西居來香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將傳統石磨水代法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生產出了“居來”牌芝麻醬。這款產品,色澤金黃,口感細滑,品質純正,質量穩定,既保留了芝麻固有的濃郁香氣,又保持了芝麻醬應有的藥用價值。目前,公司年生產能力已達1000噸,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醬生產與加工企業,產品已覆蓋山西省各大超市以及農貿批發市場。

高山出俊鳥,靜水藏蛟龍。太谷縣居來香芝麻醬就像深山裡飛岀的金鳳凰,正以它獨特的風姿翱翔於金谷大地,為廣大消費者所尊崇和信賴。

御口親封貫餡糖—介休貫餡糖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山西介休,盤踞在風光旖旎的綿山腳下,盡染錦山秀水之靈氣,其悠久的歷史與發達的經濟,自然促成了小城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在介休,一種地道的地方特色小吃—貫餡糖,甜蜜了山川,也甜蜜了萬千大眾的幸福生活。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其實應當寫為“灌餡糖”,作為“介休八珍”之一,具有1000多年的歷史。貫餡糖營養豐富、香甜酥脆,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與浙江名產“寸綿糖”齊名。

相傳,康熙皇帝到五臺山朝拜後,微服私訪,途經介休,見集市有賣粞糖寸條的,吃著非常甜脆,就隨口說了聲“灌餡豈不更好?”自此,精明的小城人將粞糖寸條灌餡,稱作“灌餡糖”。後來,以訛傳訛,叫成了“貫餡糖”。

小小的貫餡糖,不僅是皇家的寵兒,還是深受百姓喜歡的禮品和供品。舊時每年入冬,小城的一些富裕人家就要給出嫁的閨女家送黃酒雞蛋;而女婿則要回贈牛骨髓和貫餡糖給岳父家,以示孝敬。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小城的普通人家一般用粞瓜蛋蛋和麻糖祭灶;而官宦、富裕人家多用貫餡糖祭灶,並藉此親友相贈,互相往來,甚至不遠千里也要派人或託人饋贈,以聯絡感情。明末清初,貫餡糖更是跟隨晉商走向全國各地,並因此聞名遐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以小麥、小米為主料,以綿白糖、桃仁、蜂蜜、桂花、青紅絲等為糖餡。皮薄、餡香,咬著酥脆,吃得綿甜,既不會甜得發膩又有清香入口的感覺。其獨特的製作工藝於2008年被晉中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貫餡糖因其主要成分為糖粞,長期堅持食用,對人身體健康有諸多益處,是小城獨有的冬令季節營養保健食品。但是,貫餡糖是季節性產品,一般是每年冬季結冰時開始製作,到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停產。

如今,忙碌的臘月天或喜慶的正月裡,若你到小城來,那麥芽的香甜一定還會讓你側目駐足。買上一半斤貫餡糖,於凜冽的寒風中咬上一口,那慢生活的甜蜜滋味頓時就會在心頭漸次盪漾開來……”

昌黎詩心巧命名一壽陽茶食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芝麻醬,也叫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後製成的醬。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五臟、止心驚、填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眩暈、腸燥便祕、貧血等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用芝麻製作而成的混合麻醬,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芝麻醬中含鈣量比蔬菜和豆類都高得多,僅次於蝦皮,經常食用對骨骼、牙齒的發育都大有益處;芝麻醬的含鐵量比豬肝、雞蛋黃都要高出數倍,不僅對調整偏食、厭食有積極作用,還能糾正和預防缺鐵性貧血;芝麻醬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防止頭髮過早變白或脫落;所含有的油脂也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能增加皮膚彈性,令肌膚柔嫩健康。此外,它所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一定程度上還有防癌作用。可見,芝麻醬是防治百病的“香餑餑”。

在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的青山秀水之間,很早就有加工製作芝麻醬的傳統。當地百姓選用自家生產的優質芝麻,根據芝麻顏色,經過水洗、焙炒、風淨、磨醬等工序,分別生產出了黑、白兩種類型的芝麻醬。近百年來,這塊深山裡走出的“香餑餑”以它獨特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風味特點,成了太谷、祁縣、榆次一帶百姓吃火鍋、拌涼菜的首選調味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調味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城鄉居民“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人李居來成立山西居來香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將傳統石磨水代法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生產出了“居來”牌芝麻醬。這款產品,色澤金黃,口感細滑,品質純正,質量穩定,既保留了芝麻固有的濃郁香氣,又保持了芝麻醬應有的藥用價值。目前,公司年生產能力已達1000噸,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醬生產與加工企業,產品已覆蓋山西省各大超市以及農貿批發市場。

高山出俊鳥,靜水藏蛟龍。太谷縣居來香芝麻醬就像深山裡飛岀的金鳳凰,正以它獨特的風姿翱翔於金谷大地,為廣大消費者所尊崇和信賴。

御口親封貫餡糖—介休貫餡糖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山西介休,盤踞在風光旖旎的綿山腳下,盡染錦山秀水之靈氣,其悠久的歷史與發達的經濟,自然促成了小城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在介休,一種地道的地方特色小吃—貫餡糖,甜蜜了山川,也甜蜜了萬千大眾的幸福生活。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其實應當寫為“灌餡糖”,作為“介休八珍”之一,具有1000多年的歷史。貫餡糖營養豐富、香甜酥脆,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與浙江名產“寸綿糖”齊名。

相傳,康熙皇帝到五臺山朝拜後,微服私訪,途經介休,見集市有賣粞糖寸條的,吃著非常甜脆,就隨口說了聲“灌餡豈不更好?”自此,精明的小城人將粞糖寸條灌餡,稱作“灌餡糖”。後來,以訛傳訛,叫成了“貫餡糖”。

小小的貫餡糖,不僅是皇家的寵兒,還是深受百姓喜歡的禮品和供品。舊時每年入冬,小城的一些富裕人家就要給出嫁的閨女家送黃酒雞蛋;而女婿則要回贈牛骨髓和貫餡糖給岳父家,以示孝敬。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小城的普通人家一般用粞瓜蛋蛋和麻糖祭灶;而官宦、富裕人家多用貫餡糖祭灶,並藉此親友相贈,互相往來,甚至不遠千里也要派人或託人饋贈,以聯絡感情。明末清初,貫餡糖更是跟隨晉商走向全國各地,並因此聞名遐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以小麥、小米為主料,以綿白糖、桃仁、蜂蜜、桂花、青紅絲等為糖餡。皮薄、餡香,咬著酥脆,吃得綿甜,既不會甜得發膩又有清香入口的感覺。其獨特的製作工藝於2008年被晉中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貫餡糖因其主要成分為糖粞,長期堅持食用,對人身體健康有諸多益處,是小城獨有的冬令季節營養保健食品。但是,貫餡糖是季節性產品,一般是每年冬季結冰時開始製作,到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停產。

如今,忙碌的臘月天或喜慶的正月裡,若你到小城來,那麥芽的香甜一定還會讓你側目駐足。買上一半斤貫餡糖,於凜冽的寒風中咬上一口,那慢生活的甜蜜滋味頓時就會在心頭漸次盪漾開來……”

昌黎詩心巧命名一壽陽茶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壽陽“茶食”是種三四釐米厚、狀如酥皮月餅的包餡點心。成品餡厚不膩、色澤金黃、味醇香甜,食之似有淡淡之酒味。每逢春節,當地人總要自己動手做些來吃。在婚嫁、喜慶之時,也每每以其待客或作為禮品饋贈客人。有時,也當作供品用於祭祖敬神。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芝麻醬,也叫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後製成的醬。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五臟、止心驚、填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眩暈、腸燥便祕、貧血等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用芝麻製作而成的混合麻醬,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芝麻醬中含鈣量比蔬菜和豆類都高得多,僅次於蝦皮,經常食用對骨骼、牙齒的發育都大有益處;芝麻醬的含鐵量比豬肝、雞蛋黃都要高出數倍,不僅對調整偏食、厭食有積極作用,還能糾正和預防缺鐵性貧血;芝麻醬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防止頭髮過早變白或脫落;所含有的油脂也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能增加皮膚彈性,令肌膚柔嫩健康。此外,它所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一定程度上還有防癌作用。可見,芝麻醬是防治百病的“香餑餑”。

在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的青山秀水之間,很早就有加工製作芝麻醬的傳統。當地百姓選用自家生產的優質芝麻,根據芝麻顏色,經過水洗、焙炒、風淨、磨醬等工序,分別生產出了黑、白兩種類型的芝麻醬。近百年來,這塊深山裡走出的“香餑餑”以它獨特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風味特點,成了太谷、祁縣、榆次一帶百姓吃火鍋、拌涼菜的首選調味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調味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城鄉居民“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人李居來成立山西居來香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將傳統石磨水代法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生產出了“居來”牌芝麻醬。這款產品,色澤金黃,口感細滑,品質純正,質量穩定,既保留了芝麻固有的濃郁香氣,又保持了芝麻醬應有的藥用價值。目前,公司年生產能力已達1000噸,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醬生產與加工企業,產品已覆蓋山西省各大超市以及農貿批發市場。

高山出俊鳥,靜水藏蛟龍。太谷縣居來香芝麻醬就像深山裡飛岀的金鳳凰,正以它獨特的風姿翱翔於金谷大地,為廣大消費者所尊崇和信賴。

御口親封貫餡糖—介休貫餡糖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山西介休,盤踞在風光旖旎的綿山腳下,盡染錦山秀水之靈氣,其悠久的歷史與發達的經濟,自然促成了小城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在介休,一種地道的地方特色小吃—貫餡糖,甜蜜了山川,也甜蜜了萬千大眾的幸福生活。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其實應當寫為“灌餡糖”,作為“介休八珍”之一,具有1000多年的歷史。貫餡糖營養豐富、香甜酥脆,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與浙江名產“寸綿糖”齊名。

相傳,康熙皇帝到五臺山朝拜後,微服私訪,途經介休,見集市有賣粞糖寸條的,吃著非常甜脆,就隨口說了聲“灌餡豈不更好?”自此,精明的小城人將粞糖寸條灌餡,稱作“灌餡糖”。後來,以訛傳訛,叫成了“貫餡糖”。

小小的貫餡糖,不僅是皇家的寵兒,還是深受百姓喜歡的禮品和供品。舊時每年入冬,小城的一些富裕人家就要給出嫁的閨女家送黃酒雞蛋;而女婿則要回贈牛骨髓和貫餡糖給岳父家,以示孝敬。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小城的普通人家一般用粞瓜蛋蛋和麻糖祭灶;而官宦、富裕人家多用貫餡糖祭灶,並藉此親友相贈,互相往來,甚至不遠千里也要派人或託人饋贈,以聯絡感情。明末清初,貫餡糖更是跟隨晉商走向全國各地,並因此聞名遐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以小麥、小米為主料,以綿白糖、桃仁、蜂蜜、桂花、青紅絲等為糖餡。皮薄、餡香,咬著酥脆,吃得綿甜,既不會甜得發膩又有清香入口的感覺。其獨特的製作工藝於2008年被晉中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貫餡糖因其主要成分為糖粞,長期堅持食用,對人身體健康有諸多益處,是小城獨有的冬令季節營養保健食品。但是,貫餡糖是季節性產品,一般是每年冬季結冰時開始製作,到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停產。

如今,忙碌的臘月天或喜慶的正月裡,若你到小城來,那麥芽的香甜一定還會讓你側目駐足。買上一半斤貫餡糖,於凜冽的寒風中咬上一口,那慢生活的甜蜜滋味頓時就會在心頭漸次盪漾開來……”

昌黎詩心巧命名一壽陽茶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壽陽“茶食”是種三四釐米厚、狀如酥皮月餅的包餡點心。成品餡厚不膩、色澤金黃、味醇香甜,食之似有淡淡之酒味。每逢春節,當地人總要自己動手做些來吃。在婚嫁、喜慶之時,也每每以其待客或作為禮品饋贈客人。有時,也當作供品用於祭祖敬神。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說到“茶食”的來歷,當地還流傳著這麼一段佳話:相傳唐代長慶年間,時任刑部侍郎的大詩人韓愈受命離京公幹,途經壽陽地界時,已是夜幕低垂時分,只好就近至驛站歇息。由於韓愈長途跋涉,一路鞍馬勞頓,進得驛站時已是飢渴交加,於是急令擺飯。驛站廚師何曾見過如此大的官員,早已慌得手忙腳亂,搜腸刮肚,也想不出做啥吃的才好。此時驛丞再三催飯,廚師無奈,急中生智,用中午所剩的烙餅麵包上糖餡,用鏊精心烤制,隨即奉上。韓愈吃著可口,便問驛丞是什麼點心,驛丞隨機應變,稱這是“專為大人飲茶而制”。韓愈聽後脫口而出“噢,茶食”,於是這種包糖餡的麵餅就有了“茶食”之名。韓愈返京後,常思“茶食”味甘,便調廚師入京,向皇上及百官推薦此品。此後,“茶食”竟成朝廷貢品,歲歲進奉,供皇族享用。

再後來,“茶食”的做法逐漸流傳到了民間,在當地家喻戶曉了。

紅火幸福萬年昌—壽陽油柿子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芝麻醬,也叫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後製成的醬。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五臟、止心驚、填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眩暈、腸燥便祕、貧血等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用芝麻製作而成的混合麻醬,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芝麻醬中含鈣量比蔬菜和豆類都高得多,僅次於蝦皮,經常食用對骨骼、牙齒的發育都大有益處;芝麻醬的含鐵量比豬肝、雞蛋黃都要高出數倍,不僅對調整偏食、厭食有積極作用,還能糾正和預防缺鐵性貧血;芝麻醬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防止頭髮過早變白或脫落;所含有的油脂也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能增加皮膚彈性,令肌膚柔嫩健康。此外,它所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一定程度上還有防癌作用。可見,芝麻醬是防治百病的“香餑餑”。

在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的青山秀水之間,很早就有加工製作芝麻醬的傳統。當地百姓選用自家生產的優質芝麻,根據芝麻顏色,經過水洗、焙炒、風淨、磨醬等工序,分別生產出了黑、白兩種類型的芝麻醬。近百年來,這塊深山裡走出的“香餑餑”以它獨特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風味特點,成了太谷、祁縣、榆次一帶百姓吃火鍋、拌涼菜的首選調味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調味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城鄉居民“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人李居來成立山西居來香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將傳統石磨水代法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生產出了“居來”牌芝麻醬。這款產品,色澤金黃,口感細滑,品質純正,質量穩定,既保留了芝麻固有的濃郁香氣,又保持了芝麻醬應有的藥用價值。目前,公司年生產能力已達1000噸,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醬生產與加工企業,產品已覆蓋山西省各大超市以及農貿批發市場。

高山出俊鳥,靜水藏蛟龍。太谷縣居來香芝麻醬就像深山裡飛岀的金鳳凰,正以它獨特的風姿翱翔於金谷大地,為廣大消費者所尊崇和信賴。

御口親封貫餡糖—介休貫餡糖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山西介休,盤踞在風光旖旎的綿山腳下,盡染錦山秀水之靈氣,其悠久的歷史與發達的經濟,自然促成了小城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在介休,一種地道的地方特色小吃—貫餡糖,甜蜜了山川,也甜蜜了萬千大眾的幸福生活。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其實應當寫為“灌餡糖”,作為“介休八珍”之一,具有1000多年的歷史。貫餡糖營養豐富、香甜酥脆,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與浙江名產“寸綿糖”齊名。

相傳,康熙皇帝到五臺山朝拜後,微服私訪,途經介休,見集市有賣粞糖寸條的,吃著非常甜脆,就隨口說了聲“灌餡豈不更好?”自此,精明的小城人將粞糖寸條灌餡,稱作“灌餡糖”。後來,以訛傳訛,叫成了“貫餡糖”。

小小的貫餡糖,不僅是皇家的寵兒,還是深受百姓喜歡的禮品和供品。舊時每年入冬,小城的一些富裕人家就要給出嫁的閨女家送黃酒雞蛋;而女婿則要回贈牛骨髓和貫餡糖給岳父家,以示孝敬。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小城的普通人家一般用粞瓜蛋蛋和麻糖祭灶;而官宦、富裕人家多用貫餡糖祭灶,並藉此親友相贈,互相往來,甚至不遠千里也要派人或託人饋贈,以聯絡感情。明末清初,貫餡糖更是跟隨晉商走向全國各地,並因此聞名遐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以小麥、小米為主料,以綿白糖、桃仁、蜂蜜、桂花、青紅絲等為糖餡。皮薄、餡香,咬著酥脆,吃得綿甜,既不會甜得發膩又有清香入口的感覺。其獨特的製作工藝於2008年被晉中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貫餡糖因其主要成分為糖粞,長期堅持食用,對人身體健康有諸多益處,是小城獨有的冬令季節營養保健食品。但是,貫餡糖是季節性產品,一般是每年冬季結冰時開始製作,到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停產。

如今,忙碌的臘月天或喜慶的正月裡,若你到小城來,那麥芽的香甜一定還會讓你側目駐足。買上一半斤貫餡糖,於凜冽的寒風中咬上一口,那慢生活的甜蜜滋味頓時就會在心頭漸次盪漾開來……”

昌黎詩心巧命名一壽陽茶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壽陽“茶食”是種三四釐米厚、狀如酥皮月餅的包餡點心。成品餡厚不膩、色澤金黃、味醇香甜,食之似有淡淡之酒味。每逢春節,當地人總要自己動手做些來吃。在婚嫁、喜慶之時,也每每以其待客或作為禮品饋贈客人。有時,也當作供品用於祭祖敬神。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說到“茶食”的來歷,當地還流傳著這麼一段佳話:相傳唐代長慶年間,時任刑部侍郎的大詩人韓愈受命離京公幹,途經壽陽地界時,已是夜幕低垂時分,只好就近至驛站歇息。由於韓愈長途跋涉,一路鞍馬勞頓,進得驛站時已是飢渴交加,於是急令擺飯。驛站廚師何曾見過如此大的官員,早已慌得手忙腳亂,搜腸刮肚,也想不出做啥吃的才好。此時驛丞再三催飯,廚師無奈,急中生智,用中午所剩的烙餅麵包上糖餡,用鏊精心烤制,隨即奉上。韓愈吃著可口,便問驛丞是什麼點心,驛丞隨機應變,稱這是“專為大人飲茶而制”。韓愈聽後脫口而出“噢,茶食”,於是這種包糖餡的麵餅就有了“茶食”之名。韓愈返京後,常思“茶食”味甘,便調廚師入京,向皇上及百官推薦此品。此後,“茶食”竟成朝廷貢品,歲歲進奉,供皇族享用。

再後來,“茶食”的做法逐漸流傳到了民間,在當地家喻戶曉了。

紅火幸福萬年昌—壽陽油柿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說起壽陽油柿子,壽陽人多以為傲。它是壽陽面食中的經典,可謂與壽陽茶食、豆腐乾齊名三晉。

壽陽油柿子歷史悠久,到底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相傳它是為供奉老壽星而創制的。據說,老壽星生於壽陽的黃嶺壑。剛出生時,老壽星身體羸弱,到12歲才會說話和走步。那時,壽陽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樹。老壽星從小嗜柿子如命,直把柿子當飯吃。日子久了,老壽星竟因吃柿子逐漸身強體壯起來,最後得道成仙,成了長生不老的“壽星”。老壽星飛昇天界後,極少回壽陽。而鄉親們想他,於是逢年過節,便拿最好的柿子供奉他。再後來,壽陽漸漸變成“春晚無花秋早霜”的高寒地帶,不適宜柿子樹的生長。壽陽百姓沒有了柿子供奉老壽星,大家就用米粞和麵,捏成柿狀,油炸後拿繩子串起來,進獻給老壽星享用。從此,油柿子便成了祭神的高檔供品,也成了當地名吃。也許是常食油柿子之故,壽陽的長壽者越來越多了起來。故而,油柿子伴隨著壽陽長壽之鄉的美名逐漸流傳開來,並在1959年的全國科普大會上被評為山西名產。在壽陽,每到臘月,家家戶戶都要炸油柿子。你看那剛出鍋的油柿子色澤焦黃、油香撲鼻,吃時甘甜利口、鬆軟香酥,別有一番風味。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芝麻醬,也叫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後製成的醬。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五臟、止心驚、填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眩暈、腸燥便祕、貧血等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用芝麻製作而成的混合麻醬,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芝麻醬中含鈣量比蔬菜和豆類都高得多,僅次於蝦皮,經常食用對骨骼、牙齒的發育都大有益處;芝麻醬的含鐵量比豬肝、雞蛋黃都要高出數倍,不僅對調整偏食、厭食有積極作用,還能糾正和預防缺鐵性貧血;芝麻醬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防止頭髮過早變白或脫落;所含有的油脂也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能增加皮膚彈性,令肌膚柔嫩健康。此外,它所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一定程度上還有防癌作用。可見,芝麻醬是防治百病的“香餑餑”。

在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的青山秀水之間,很早就有加工製作芝麻醬的傳統。當地百姓選用自家生產的優質芝麻,根據芝麻顏色,經過水洗、焙炒、風淨、磨醬等工序,分別生產出了黑、白兩種類型的芝麻醬。近百年來,這塊深山裡走出的“香餑餑”以它獨特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風味特點,成了太谷、祁縣、榆次一帶百姓吃火鍋、拌涼菜的首選調味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調味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城鄉居民“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人李居來成立山西居來香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將傳統石磨水代法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生產出了“居來”牌芝麻醬。這款產品,色澤金黃,口感細滑,品質純正,質量穩定,既保留了芝麻固有的濃郁香氣,又保持了芝麻醬應有的藥用價值。目前,公司年生產能力已達1000噸,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醬生產與加工企業,產品已覆蓋山西省各大超市以及農貿批發市場。

高山出俊鳥,靜水藏蛟龍。太谷縣居來香芝麻醬就像深山裡飛岀的金鳳凰,正以它獨特的風姿翱翔於金谷大地,為廣大消費者所尊崇和信賴。

御口親封貫餡糖—介休貫餡糖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山西介休,盤踞在風光旖旎的綿山腳下,盡染錦山秀水之靈氣,其悠久的歷史與發達的經濟,自然促成了小城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在介休,一種地道的地方特色小吃—貫餡糖,甜蜜了山川,也甜蜜了萬千大眾的幸福生活。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其實應當寫為“灌餡糖”,作為“介休八珍”之一,具有1000多年的歷史。貫餡糖營養豐富、香甜酥脆,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與浙江名產“寸綿糖”齊名。

相傳,康熙皇帝到五臺山朝拜後,微服私訪,途經介休,見集市有賣粞糖寸條的,吃著非常甜脆,就隨口說了聲“灌餡豈不更好?”自此,精明的小城人將粞糖寸條灌餡,稱作“灌餡糖”。後來,以訛傳訛,叫成了“貫餡糖”。

小小的貫餡糖,不僅是皇家的寵兒,還是深受百姓喜歡的禮品和供品。舊時每年入冬,小城的一些富裕人家就要給出嫁的閨女家送黃酒雞蛋;而女婿則要回贈牛骨髓和貫餡糖給岳父家,以示孝敬。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小城的普通人家一般用粞瓜蛋蛋和麻糖祭灶;而官宦、富裕人家多用貫餡糖祭灶,並藉此親友相贈,互相往來,甚至不遠千里也要派人或託人饋贈,以聯絡感情。明末清初,貫餡糖更是跟隨晉商走向全國各地,並因此聞名遐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以小麥、小米為主料,以綿白糖、桃仁、蜂蜜、桂花、青紅絲等為糖餡。皮薄、餡香,咬著酥脆,吃得綿甜,既不會甜得發膩又有清香入口的感覺。其獨特的製作工藝於2008年被晉中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貫餡糖因其主要成分為糖粞,長期堅持食用,對人身體健康有諸多益處,是小城獨有的冬令季節營養保健食品。但是,貫餡糖是季節性產品,一般是每年冬季結冰時開始製作,到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停產。

如今,忙碌的臘月天或喜慶的正月裡,若你到小城來,那麥芽的香甜一定還會讓你側目駐足。買上一半斤貫餡糖,於凜冽的寒風中咬上一口,那慢生活的甜蜜滋味頓時就會在心頭漸次盪漾開來……”

昌黎詩心巧命名一壽陽茶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壽陽“茶食”是種三四釐米厚、狀如酥皮月餅的包餡點心。成品餡厚不膩、色澤金黃、味醇香甜,食之似有淡淡之酒味。每逢春節,當地人總要自己動手做些來吃。在婚嫁、喜慶之時,也每每以其待客或作為禮品饋贈客人。有時,也當作供品用於祭祖敬神。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說到“茶食”的來歷,當地還流傳著這麼一段佳話:相傳唐代長慶年間,時任刑部侍郎的大詩人韓愈受命離京公幹,途經壽陽地界時,已是夜幕低垂時分,只好就近至驛站歇息。由於韓愈長途跋涉,一路鞍馬勞頓,進得驛站時已是飢渴交加,於是急令擺飯。驛站廚師何曾見過如此大的官員,早已慌得手忙腳亂,搜腸刮肚,也想不出做啥吃的才好。此時驛丞再三催飯,廚師無奈,急中生智,用中午所剩的烙餅麵包上糖餡,用鏊精心烤制,隨即奉上。韓愈吃著可口,便問驛丞是什麼點心,驛丞隨機應變,稱這是“專為大人飲茶而制”。韓愈聽後脫口而出“噢,茶食”,於是這種包糖餡的麵餅就有了“茶食”之名。韓愈返京後,常思“茶食”味甘,便調廚師入京,向皇上及百官推薦此品。此後,“茶食”竟成朝廷貢品,歲歲進奉,供皇族享用。

再後來,“茶食”的做法逐漸流傳到了民間,在當地家喻戶曉了。

紅火幸福萬年昌—壽陽油柿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說起壽陽油柿子,壽陽人多以為傲。它是壽陽面食中的經典,可謂與壽陽茶食、豆腐乾齊名三晉。

壽陽油柿子歷史悠久,到底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相傳它是為供奉老壽星而創制的。據說,老壽星生於壽陽的黃嶺壑。剛出生時,老壽星身體羸弱,到12歲才會說話和走步。那時,壽陽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樹。老壽星從小嗜柿子如命,直把柿子當飯吃。日子久了,老壽星竟因吃柿子逐漸身強體壯起來,最後得道成仙,成了長生不老的“壽星”。老壽星飛昇天界後,極少回壽陽。而鄉親們想他,於是逢年過節,便拿最好的柿子供奉他。再後來,壽陽漸漸變成“春晚無花秋早霜”的高寒地帶,不適宜柿子樹的生長。壽陽百姓沒有了柿子供奉老壽星,大家就用米粞和麵,捏成柿狀,油炸後拿繩子串起來,進獻給老壽星享用。從此,油柿子便成了祭神的高檔供品,也成了當地名吃。也許是常食油柿子之故,壽陽的長壽者越來越多了起來。故而,油柿子伴隨著壽陽長壽之鄉的美名逐漸流傳開來,並在1959年的全國科普大會上被評為山西名產。在壽陽,每到臘月,家家戶戶都要炸油柿子。你看那剛出鍋的油柿子色澤焦黃、油香撲鼻,吃時甘甜利口、鬆軟香酥,別有一番風味。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接神時,每戶人家都會拿出炸好的油柿子敬奉老壽星與天地諸神,企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接完神的大年初一,一大早,主婦就會用盤子盛了糖果、瓜子和油柿子放在炕桌上,用來招待客人。那金黃香甜的油柿子堆滿盤子,暈染著五穀豐登、喜慶吉祥的年味,也映襯著農家幸福紅火的生活。此時,全家團圓,圍坐一桌,炒幾個小菜,斟幾杯美酒,再吃上一兩個油柿子,間或品評一下炸油柿子的手藝,歡聲笑語間,似乎連窗外紛飛的雪花都顯得格外溫暖了起來……

寒食時節念子推—介休子推蒸餅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芝麻醬,也叫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後製成的醬。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五臟、止心驚、填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眩暈、腸燥便祕、貧血等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用芝麻製作而成的混合麻醬,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芝麻醬中含鈣量比蔬菜和豆類都高得多,僅次於蝦皮,經常食用對骨骼、牙齒的發育都大有益處;芝麻醬的含鐵量比豬肝、雞蛋黃都要高出數倍,不僅對調整偏食、厭食有積極作用,還能糾正和預防缺鐵性貧血;芝麻醬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防止頭髮過早變白或脫落;所含有的油脂也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能增加皮膚彈性,令肌膚柔嫩健康。此外,它所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一定程度上還有防癌作用。可見,芝麻醬是防治百病的“香餑餑”。

在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的青山秀水之間,很早就有加工製作芝麻醬的傳統。當地百姓選用自家生產的優質芝麻,根據芝麻顏色,經過水洗、焙炒、風淨、磨醬等工序,分別生產出了黑、白兩種類型的芝麻醬。近百年來,這塊深山裡走出的“香餑餑”以它獨特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風味特點,成了太谷、祁縣、榆次一帶百姓吃火鍋、拌涼菜的首選調味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調味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城鄉居民“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人李居來成立山西居來香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將傳統石磨水代法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生產出了“居來”牌芝麻醬。這款產品,色澤金黃,口感細滑,品質純正,質量穩定,既保留了芝麻固有的濃郁香氣,又保持了芝麻醬應有的藥用價值。目前,公司年生產能力已達1000噸,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醬生產與加工企業,產品已覆蓋山西省各大超市以及農貿批發市場。

高山出俊鳥,靜水藏蛟龍。太谷縣居來香芝麻醬就像深山裡飛岀的金鳳凰,正以它獨特的風姿翱翔於金谷大地,為廣大消費者所尊崇和信賴。

御口親封貫餡糖—介休貫餡糖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山西介休,盤踞在風光旖旎的綿山腳下,盡染錦山秀水之靈氣,其悠久的歷史與發達的經濟,自然促成了小城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在介休,一種地道的地方特色小吃—貫餡糖,甜蜜了山川,也甜蜜了萬千大眾的幸福生活。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其實應當寫為“灌餡糖”,作為“介休八珍”之一,具有1000多年的歷史。貫餡糖營養豐富、香甜酥脆,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與浙江名產“寸綿糖”齊名。

相傳,康熙皇帝到五臺山朝拜後,微服私訪,途經介休,見集市有賣粞糖寸條的,吃著非常甜脆,就隨口說了聲“灌餡豈不更好?”自此,精明的小城人將粞糖寸條灌餡,稱作“灌餡糖”。後來,以訛傳訛,叫成了“貫餡糖”。

小小的貫餡糖,不僅是皇家的寵兒,還是深受百姓喜歡的禮品和供品。舊時每年入冬,小城的一些富裕人家就要給出嫁的閨女家送黃酒雞蛋;而女婿則要回贈牛骨髓和貫餡糖給岳父家,以示孝敬。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小城的普通人家一般用粞瓜蛋蛋和麻糖祭灶;而官宦、富裕人家多用貫餡糖祭灶,並藉此親友相贈,互相往來,甚至不遠千里也要派人或託人饋贈,以聯絡感情。明末清初,貫餡糖更是跟隨晉商走向全國各地,並因此聞名遐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以小麥、小米為主料,以綿白糖、桃仁、蜂蜜、桂花、青紅絲等為糖餡。皮薄、餡香,咬著酥脆,吃得綿甜,既不會甜得發膩又有清香入口的感覺。其獨特的製作工藝於2008年被晉中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貫餡糖因其主要成分為糖粞,長期堅持食用,對人身體健康有諸多益處,是小城獨有的冬令季節營養保健食品。但是,貫餡糖是季節性產品,一般是每年冬季結冰時開始製作,到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停產。

如今,忙碌的臘月天或喜慶的正月裡,若你到小城來,那麥芽的香甜一定還會讓你側目駐足。買上一半斤貫餡糖,於凜冽的寒風中咬上一口,那慢生活的甜蜜滋味頓時就會在心頭漸次盪漾開來……”

昌黎詩心巧命名一壽陽茶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壽陽“茶食”是種三四釐米厚、狀如酥皮月餅的包餡點心。成品餡厚不膩、色澤金黃、味醇香甜,食之似有淡淡之酒味。每逢春節,當地人總要自己動手做些來吃。在婚嫁、喜慶之時,也每每以其待客或作為禮品饋贈客人。有時,也當作供品用於祭祖敬神。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說到“茶食”的來歷,當地還流傳著這麼一段佳話:相傳唐代長慶年間,時任刑部侍郎的大詩人韓愈受命離京公幹,途經壽陽地界時,已是夜幕低垂時分,只好就近至驛站歇息。由於韓愈長途跋涉,一路鞍馬勞頓,進得驛站時已是飢渴交加,於是急令擺飯。驛站廚師何曾見過如此大的官員,早已慌得手忙腳亂,搜腸刮肚,也想不出做啥吃的才好。此時驛丞再三催飯,廚師無奈,急中生智,用中午所剩的烙餅麵包上糖餡,用鏊精心烤制,隨即奉上。韓愈吃著可口,便問驛丞是什麼點心,驛丞隨機應變,稱這是“專為大人飲茶而制”。韓愈聽後脫口而出“噢,茶食”,於是這種包糖餡的麵餅就有了“茶食”之名。韓愈返京後,常思“茶食”味甘,便調廚師入京,向皇上及百官推薦此品。此後,“茶食”竟成朝廷貢品,歲歲進奉,供皇族享用。

再後來,“茶食”的做法逐漸流傳到了民間,在當地家喻戶曉了。

紅火幸福萬年昌—壽陽油柿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說起壽陽油柿子,壽陽人多以為傲。它是壽陽面食中的經典,可謂與壽陽茶食、豆腐乾齊名三晉。

壽陽油柿子歷史悠久,到底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相傳它是為供奉老壽星而創制的。據說,老壽星生於壽陽的黃嶺壑。剛出生時,老壽星身體羸弱,到12歲才會說話和走步。那時,壽陽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樹。老壽星從小嗜柿子如命,直把柿子當飯吃。日子久了,老壽星竟因吃柿子逐漸身強體壯起來,最後得道成仙,成了長生不老的“壽星”。老壽星飛昇天界後,極少回壽陽。而鄉親們想他,於是逢年過節,便拿最好的柿子供奉他。再後來,壽陽漸漸變成“春晚無花秋早霜”的高寒地帶,不適宜柿子樹的生長。壽陽百姓沒有了柿子供奉老壽星,大家就用米粞和麵,捏成柿狀,油炸後拿繩子串起來,進獻給老壽星享用。從此,油柿子便成了祭神的高檔供品,也成了當地名吃。也許是常食油柿子之故,壽陽的長壽者越來越多了起來。故而,油柿子伴隨著壽陽長壽之鄉的美名逐漸流傳開來,並在1959年的全國科普大會上被評為山西名產。在壽陽,每到臘月,家家戶戶都要炸油柿子。你看那剛出鍋的油柿子色澤焦黃、油香撲鼻,吃時甘甜利口、鬆軟香酥,別有一番風味。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接神時,每戶人家都會拿出炸好的油柿子敬奉老壽星與天地諸神,企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接完神的大年初一,一大早,主婦就會用盤子盛了糖果、瓜子和油柿子放在炕桌上,用來招待客人。那金黃香甜的油柿子堆滿盤子,暈染著五穀豐登、喜慶吉祥的年味,也映襯著農家幸福紅火的生活。此時,全家團圓,圍坐一桌,炒幾個小菜,斟幾杯美酒,再吃上一兩個油柿子,間或品評一下炸油柿子的手藝,歡聲笑語間,似乎連窗外紛飛的雪花都顯得格外溫暖了起來……

寒食時節念子推—介休子推蒸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子推蒸餅,俗稱蒸餅,是在發酵的麵糰上抹上用豬板油等調好的餡料,做成餅狀後蒸制而成的。它是介休流傳了2500多年曆史的寒食節必備傳統小吃,既是食品,也是供品,由紀念晉國大夫介子推而命名。

子推蒸餅以精粉、胡蘿蔔、豬板油、大蔥、香油、花椒粉、鹼為原料,經和麵、發酵、上鹼、揉麵、擀麵、加料、揪劑、壓形、籠蒸等諸多工序製成。

子推蒸餅的產生與寒食節禁火有關。據史書記載,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後,為躲避禍害,申生之弟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磨難。原本跟隨他出奔的臣子們,大多不能忍受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陸續棄主自顧而去,只剩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陪伴在重耳左右,其中就有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來,煮成肉湯給重耳充飢,史稱“割股奉君”。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芝麻醬,也叫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後製成的醬。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五臟、止心驚、填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眩暈、腸燥便祕、貧血等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用芝麻製作而成的混合麻醬,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芝麻醬中含鈣量比蔬菜和豆類都高得多,僅次於蝦皮,經常食用對骨骼、牙齒的發育都大有益處;芝麻醬的含鐵量比豬肝、雞蛋黃都要高出數倍,不僅對調整偏食、厭食有積極作用,還能糾正和預防缺鐵性貧血;芝麻醬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防止頭髮過早變白或脫落;所含有的油脂也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能增加皮膚彈性,令肌膚柔嫩健康。此外,它所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一定程度上還有防癌作用。可見,芝麻醬是防治百病的“香餑餑”。

在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的青山秀水之間,很早就有加工製作芝麻醬的傳統。當地百姓選用自家生產的優質芝麻,根據芝麻顏色,經過水洗、焙炒、風淨、磨醬等工序,分別生產出了黑、白兩種類型的芝麻醬。近百年來,這塊深山裡走出的“香餑餑”以它獨特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風味特點,成了太谷、祁縣、榆次一帶百姓吃火鍋、拌涼菜的首選調味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調味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城鄉居民“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人李居來成立山西居來香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將傳統石磨水代法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生產出了“居來”牌芝麻醬。這款產品,色澤金黃,口感細滑,品質純正,質量穩定,既保留了芝麻固有的濃郁香氣,又保持了芝麻醬應有的藥用價值。目前,公司年生產能力已達1000噸,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醬生產與加工企業,產品已覆蓋山西省各大超市以及農貿批發市場。

高山出俊鳥,靜水藏蛟龍。太谷縣居來香芝麻醬就像深山裡飛岀的金鳳凰,正以它獨特的風姿翱翔於金谷大地,為廣大消費者所尊崇和信賴。

御口親封貫餡糖—介休貫餡糖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山西介休,盤踞在風光旖旎的綿山腳下,盡染錦山秀水之靈氣,其悠久的歷史與發達的經濟,自然促成了小城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在介休,一種地道的地方特色小吃—貫餡糖,甜蜜了山川,也甜蜜了萬千大眾的幸福生活。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其實應當寫為“灌餡糖”,作為“介休八珍”之一,具有1000多年的歷史。貫餡糖營養豐富、香甜酥脆,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與浙江名產“寸綿糖”齊名。

相傳,康熙皇帝到五臺山朝拜後,微服私訪,途經介休,見集市有賣粞糖寸條的,吃著非常甜脆,就隨口說了聲“灌餡豈不更好?”自此,精明的小城人將粞糖寸條灌餡,稱作“灌餡糖”。後來,以訛傳訛,叫成了“貫餡糖”。

小小的貫餡糖,不僅是皇家的寵兒,還是深受百姓喜歡的禮品和供品。舊時每年入冬,小城的一些富裕人家就要給出嫁的閨女家送黃酒雞蛋;而女婿則要回贈牛骨髓和貫餡糖給岳父家,以示孝敬。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小城的普通人家一般用粞瓜蛋蛋和麻糖祭灶;而官宦、富裕人家多用貫餡糖祭灶,並藉此親友相贈,互相往來,甚至不遠千里也要派人或託人饋贈,以聯絡感情。明末清初,貫餡糖更是跟隨晉商走向全國各地,並因此聞名遐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以小麥、小米為主料,以綿白糖、桃仁、蜂蜜、桂花、青紅絲等為糖餡。皮薄、餡香,咬著酥脆,吃得綿甜,既不會甜得發膩又有清香入口的感覺。其獨特的製作工藝於2008年被晉中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貫餡糖因其主要成分為糖粞,長期堅持食用,對人身體健康有諸多益處,是小城獨有的冬令季節營養保健食品。但是,貫餡糖是季節性產品,一般是每年冬季結冰時開始製作,到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停產。

如今,忙碌的臘月天或喜慶的正月裡,若你到小城來,那麥芽的香甜一定還會讓你側目駐足。買上一半斤貫餡糖,於凜冽的寒風中咬上一口,那慢生活的甜蜜滋味頓時就會在心頭漸次盪漾開來……”

昌黎詩心巧命名一壽陽茶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壽陽“茶食”是種三四釐米厚、狀如酥皮月餅的包餡點心。成品餡厚不膩、色澤金黃、味醇香甜,食之似有淡淡之酒味。每逢春節,當地人總要自己動手做些來吃。在婚嫁、喜慶之時,也每每以其待客或作為禮品饋贈客人。有時,也當作供品用於祭祖敬神。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說到“茶食”的來歷,當地還流傳著這麼一段佳話:相傳唐代長慶年間,時任刑部侍郎的大詩人韓愈受命離京公幹,途經壽陽地界時,已是夜幕低垂時分,只好就近至驛站歇息。由於韓愈長途跋涉,一路鞍馬勞頓,進得驛站時已是飢渴交加,於是急令擺飯。驛站廚師何曾見過如此大的官員,早已慌得手忙腳亂,搜腸刮肚,也想不出做啥吃的才好。此時驛丞再三催飯,廚師無奈,急中生智,用中午所剩的烙餅麵包上糖餡,用鏊精心烤制,隨即奉上。韓愈吃著可口,便問驛丞是什麼點心,驛丞隨機應變,稱這是“專為大人飲茶而制”。韓愈聽後脫口而出“噢,茶食”,於是這種包糖餡的麵餅就有了“茶食”之名。韓愈返京後,常思“茶食”味甘,便調廚師入京,向皇上及百官推薦此品。此後,“茶食”竟成朝廷貢品,歲歲進奉,供皇族享用。

再後來,“茶食”的做法逐漸流傳到了民間,在當地家喻戶曉了。

紅火幸福萬年昌—壽陽油柿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說起壽陽油柿子,壽陽人多以為傲。它是壽陽面食中的經典,可謂與壽陽茶食、豆腐乾齊名三晉。

壽陽油柿子歷史悠久,到底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相傳它是為供奉老壽星而創制的。據說,老壽星生於壽陽的黃嶺壑。剛出生時,老壽星身體羸弱,到12歲才會說話和走步。那時,壽陽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樹。老壽星從小嗜柿子如命,直把柿子當飯吃。日子久了,老壽星竟因吃柿子逐漸身強體壯起來,最後得道成仙,成了長生不老的“壽星”。老壽星飛昇天界後,極少回壽陽。而鄉親們想他,於是逢年過節,便拿最好的柿子供奉他。再後來,壽陽漸漸變成“春晚無花秋早霜”的高寒地帶,不適宜柿子樹的生長。壽陽百姓沒有了柿子供奉老壽星,大家就用米粞和麵,捏成柿狀,油炸後拿繩子串起來,進獻給老壽星享用。從此,油柿子便成了祭神的高檔供品,也成了當地名吃。也許是常食油柿子之故,壽陽的長壽者越來越多了起來。故而,油柿子伴隨著壽陽長壽之鄉的美名逐漸流傳開來,並在1959年的全國科普大會上被評為山西名產。在壽陽,每到臘月,家家戶戶都要炸油柿子。你看那剛出鍋的油柿子色澤焦黃、油香撲鼻,吃時甘甜利口、鬆軟香酥,別有一番風味。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接神時,每戶人家都會拿出炸好的油柿子敬奉老壽星與天地諸神,企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接完神的大年初一,一大早,主婦就會用盤子盛了糖果、瓜子和油柿子放在炕桌上,用來招待客人。那金黃香甜的油柿子堆滿盤子,暈染著五穀豐登、喜慶吉祥的年味,也映襯著農家幸福紅火的生活。此時,全家團圓,圍坐一桌,炒幾個小菜,斟幾杯美酒,再吃上一兩個油柿子,間或品評一下炸油柿子的手藝,歡聲笑語間,似乎連窗外紛飛的雪花都顯得格外溫暖了起來……

寒食時節念子推—介休子推蒸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子推蒸餅,俗稱蒸餅,是在發酵的麵糰上抹上用豬板油等調好的餡料,做成餅狀後蒸制而成的。它是介休流傳了2500多年曆史的寒食節必備傳統小吃,既是食品,也是供品,由紀念晉國大夫介子推而命名。

子推蒸餅以精粉、胡蘿蔔、豬板油、大蔥、香油、花椒粉、鹼為原料,經和麵、發酵、上鹼、揉麵、擀麵、加料、揪劑、壓形、籠蒸等諸多工序製成。

子推蒸餅的產生與寒食節禁火有關。據史書記載,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後,為躲避禍害,申生之弟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磨難。原本跟隨他出奔的臣子們,大多不能忍受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陸續棄主自顧而去,只剩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陪伴在重耳左右,其中就有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來,煮成肉湯給重耳充飢,史稱“割股奉君”。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重耳在經歷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後,終於回國繼承王位,做了國君,即晉文公,並論功封賞那些跟隨他流亡的人。然而,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十分傷心,揹著年邁的母親到家鄉綿山過起了隱居生活。介子推的手下人為他打抱不平,在宮門上貼了一張無名帖,上面寫著:“有條龍,奔西逃東;好幾條蛇,幫它成功。龍飛上天,蛇鑽進洞;剩下一條,流落山中。”晉文公看了恍然大悟,回想起流亡期間,介子推對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國君卻忘記了獎賞他,心裡很是不安,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封官受賞。然而,介子推卻是堅不出山。深感慚愧的晉文公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介子推依然避而不見。無奈之下,他聽從別人的進諫,下令火燒綿山,而僅留出一條小道,推想林中起火後,介子推母子定會出山避火。不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卻始終不見介子推的人影。火熄之後,上山查看,發現介子推母子相抱,已經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之下。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燒焦的屍體,痛哭一場,將介子推安葬於綿山,改“綿山”為“介山”,並在山上建造祠堂供奉介子推。介子推遇難之時,正值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他是被火燒死的,晉國人為紀念他,就在那天舉國進冷食而不舉煙火。後來人們就乾脆把那天定為了寒食節。

而今,介子推也好,“五侯”也罷,都已湮沒於歷史的塵煙中,消逝了往日的蹤跡。唯有那暄軟、香綿、層多、味美的子推蒸餅依然廣泛流傳於民間,滋養著那一方熱土上的芸芸大眾……

鄉村風味亦飄香—壽陽豆腐乾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芝麻醬,也叫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後製成的醬。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五臟、止心驚、填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眩暈、腸燥便祕、貧血等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用芝麻製作而成的混合麻醬,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芝麻醬中含鈣量比蔬菜和豆類都高得多,僅次於蝦皮,經常食用對骨骼、牙齒的發育都大有益處;芝麻醬的含鐵量比豬肝、雞蛋黃都要高出數倍,不僅對調整偏食、厭食有積極作用,還能糾正和預防缺鐵性貧血;芝麻醬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防止頭髮過早變白或脫落;所含有的油脂也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能增加皮膚彈性,令肌膚柔嫩健康。此外,它所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一定程度上還有防癌作用。可見,芝麻醬是防治百病的“香餑餑”。

在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的青山秀水之間,很早就有加工製作芝麻醬的傳統。當地百姓選用自家生產的優質芝麻,根據芝麻顏色,經過水洗、焙炒、風淨、磨醬等工序,分別生產出了黑、白兩種類型的芝麻醬。近百年來,這塊深山裡走出的“香餑餑”以它獨特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風味特點,成了太谷、祁縣、榆次一帶百姓吃火鍋、拌涼菜的首選調味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調味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城鄉居民“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人李居來成立山西居來香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將傳統石磨水代法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生產出了“居來”牌芝麻醬。這款產品,色澤金黃,口感細滑,品質純正,質量穩定,既保留了芝麻固有的濃郁香氣,又保持了芝麻醬應有的藥用價值。目前,公司年生產能力已達1000噸,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醬生產與加工企業,產品已覆蓋山西省各大超市以及農貿批發市場。

高山出俊鳥,靜水藏蛟龍。太谷縣居來香芝麻醬就像深山裡飛岀的金鳳凰,正以它獨特的風姿翱翔於金谷大地,為廣大消費者所尊崇和信賴。

御口親封貫餡糖—介休貫餡糖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山西介休,盤踞在風光旖旎的綿山腳下,盡染錦山秀水之靈氣,其悠久的歷史與發達的經濟,自然促成了小城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在介休,一種地道的地方特色小吃—貫餡糖,甜蜜了山川,也甜蜜了萬千大眾的幸福生活。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其實應當寫為“灌餡糖”,作為“介休八珍”之一,具有1000多年的歷史。貫餡糖營養豐富、香甜酥脆,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與浙江名產“寸綿糖”齊名。

相傳,康熙皇帝到五臺山朝拜後,微服私訪,途經介休,見集市有賣粞糖寸條的,吃著非常甜脆,就隨口說了聲“灌餡豈不更好?”自此,精明的小城人將粞糖寸條灌餡,稱作“灌餡糖”。後來,以訛傳訛,叫成了“貫餡糖”。

小小的貫餡糖,不僅是皇家的寵兒,還是深受百姓喜歡的禮品和供品。舊時每年入冬,小城的一些富裕人家就要給出嫁的閨女家送黃酒雞蛋;而女婿則要回贈牛骨髓和貫餡糖給岳父家,以示孝敬。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小城的普通人家一般用粞瓜蛋蛋和麻糖祭灶;而官宦、富裕人家多用貫餡糖祭灶,並藉此親友相贈,互相往來,甚至不遠千里也要派人或託人饋贈,以聯絡感情。明末清初,貫餡糖更是跟隨晉商走向全國各地,並因此聞名遐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以小麥、小米為主料,以綿白糖、桃仁、蜂蜜、桂花、青紅絲等為糖餡。皮薄、餡香,咬著酥脆,吃得綿甜,既不會甜得發膩又有清香入口的感覺。其獨特的製作工藝於2008年被晉中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貫餡糖因其主要成分為糖粞,長期堅持食用,對人身體健康有諸多益處,是小城獨有的冬令季節營養保健食品。但是,貫餡糖是季節性產品,一般是每年冬季結冰時開始製作,到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停產。

如今,忙碌的臘月天或喜慶的正月裡,若你到小城來,那麥芽的香甜一定還會讓你側目駐足。買上一半斤貫餡糖,於凜冽的寒風中咬上一口,那慢生活的甜蜜滋味頓時就會在心頭漸次盪漾開來……”

昌黎詩心巧命名一壽陽茶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壽陽“茶食”是種三四釐米厚、狀如酥皮月餅的包餡點心。成品餡厚不膩、色澤金黃、味醇香甜,食之似有淡淡之酒味。每逢春節,當地人總要自己動手做些來吃。在婚嫁、喜慶之時,也每每以其待客或作為禮品饋贈客人。有時,也當作供品用於祭祖敬神。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說到“茶食”的來歷,當地還流傳著這麼一段佳話:相傳唐代長慶年間,時任刑部侍郎的大詩人韓愈受命離京公幹,途經壽陽地界時,已是夜幕低垂時分,只好就近至驛站歇息。由於韓愈長途跋涉,一路鞍馬勞頓,進得驛站時已是飢渴交加,於是急令擺飯。驛站廚師何曾見過如此大的官員,早已慌得手忙腳亂,搜腸刮肚,也想不出做啥吃的才好。此時驛丞再三催飯,廚師無奈,急中生智,用中午所剩的烙餅麵包上糖餡,用鏊精心烤制,隨即奉上。韓愈吃著可口,便問驛丞是什麼點心,驛丞隨機應變,稱這是“專為大人飲茶而制”。韓愈聽後脫口而出“噢,茶食”,於是這種包糖餡的麵餅就有了“茶食”之名。韓愈返京後,常思“茶食”味甘,便調廚師入京,向皇上及百官推薦此品。此後,“茶食”竟成朝廷貢品,歲歲進奉,供皇族享用。

再後來,“茶食”的做法逐漸流傳到了民間,在當地家喻戶曉了。

紅火幸福萬年昌—壽陽油柿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說起壽陽油柿子,壽陽人多以為傲。它是壽陽面食中的經典,可謂與壽陽茶食、豆腐乾齊名三晉。

壽陽油柿子歷史悠久,到底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相傳它是為供奉老壽星而創制的。據說,老壽星生於壽陽的黃嶺壑。剛出生時,老壽星身體羸弱,到12歲才會說話和走步。那時,壽陽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樹。老壽星從小嗜柿子如命,直把柿子當飯吃。日子久了,老壽星竟因吃柿子逐漸身強體壯起來,最後得道成仙,成了長生不老的“壽星”。老壽星飛昇天界後,極少回壽陽。而鄉親們想他,於是逢年過節,便拿最好的柿子供奉他。再後來,壽陽漸漸變成“春晚無花秋早霜”的高寒地帶,不適宜柿子樹的生長。壽陽百姓沒有了柿子供奉老壽星,大家就用米粞和麵,捏成柿狀,油炸後拿繩子串起來,進獻給老壽星享用。從此,油柿子便成了祭神的高檔供品,也成了當地名吃。也許是常食油柿子之故,壽陽的長壽者越來越多了起來。故而,油柿子伴隨著壽陽長壽之鄉的美名逐漸流傳開來,並在1959年的全國科普大會上被評為山西名產。在壽陽,每到臘月,家家戶戶都要炸油柿子。你看那剛出鍋的油柿子色澤焦黃、油香撲鼻,吃時甘甜利口、鬆軟香酥,別有一番風味。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接神時,每戶人家都會拿出炸好的油柿子敬奉老壽星與天地諸神,企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接完神的大年初一,一大早,主婦就會用盤子盛了糖果、瓜子和油柿子放在炕桌上,用來招待客人。那金黃香甜的油柿子堆滿盤子,暈染著五穀豐登、喜慶吉祥的年味,也映襯著農家幸福紅火的生活。此時,全家團圓,圍坐一桌,炒幾個小菜,斟幾杯美酒,再吃上一兩個油柿子,間或品評一下炸油柿子的手藝,歡聲笑語間,似乎連窗外紛飛的雪花都顯得格外溫暖了起來……

寒食時節念子推—介休子推蒸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子推蒸餅,俗稱蒸餅,是在發酵的麵糰上抹上用豬板油等調好的餡料,做成餅狀後蒸制而成的。它是介休流傳了2500多年曆史的寒食節必備傳統小吃,既是食品,也是供品,由紀念晉國大夫介子推而命名。

子推蒸餅以精粉、胡蘿蔔、豬板油、大蔥、香油、花椒粉、鹼為原料,經和麵、發酵、上鹼、揉麵、擀麵、加料、揪劑、壓形、籠蒸等諸多工序製成。

子推蒸餅的產生與寒食節禁火有關。據史書記載,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後,為躲避禍害,申生之弟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磨難。原本跟隨他出奔的臣子們,大多不能忍受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陸續棄主自顧而去,只剩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陪伴在重耳左右,其中就有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來,煮成肉湯給重耳充飢,史稱“割股奉君”。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重耳在經歷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後,終於回國繼承王位,做了國君,即晉文公,並論功封賞那些跟隨他流亡的人。然而,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十分傷心,揹著年邁的母親到家鄉綿山過起了隱居生活。介子推的手下人為他打抱不平,在宮門上貼了一張無名帖,上面寫著:“有條龍,奔西逃東;好幾條蛇,幫它成功。龍飛上天,蛇鑽進洞;剩下一條,流落山中。”晉文公看了恍然大悟,回想起流亡期間,介子推對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國君卻忘記了獎賞他,心裡很是不安,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封官受賞。然而,介子推卻是堅不出山。深感慚愧的晉文公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介子推依然避而不見。無奈之下,他聽從別人的進諫,下令火燒綿山,而僅留出一條小道,推想林中起火後,介子推母子定會出山避火。不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卻始終不見介子推的人影。火熄之後,上山查看,發現介子推母子相抱,已經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之下。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燒焦的屍體,痛哭一場,將介子推安葬於綿山,改“綿山”為“介山”,並在山上建造祠堂供奉介子推。介子推遇難之時,正值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他是被火燒死的,晉國人為紀念他,就在那天舉國進冷食而不舉煙火。後來人們就乾脆把那天定為了寒食節。

而今,介子推也好,“五侯”也罷,都已湮沒於歷史的塵煙中,消逝了往日的蹤跡。唯有那暄軟、香綿、層多、味美的子推蒸餅依然廣泛流傳於民間,滋養著那一方熱土上的芸芸大眾……

鄉村風味亦飄香—壽陽豆腐乾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壽陽豆腐乾製作歷史悠久,外觀平整褐明而內顯金黃,口感細膩、味感清香,是久負盛名的特色名吃。

由於土質、氣候適宜,壽陽大豆品種多、產量高、顆粒飽滿,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以當地生產的優質大豆為原料,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的豆腐乾,低糖、微鹹,具有高蛋白質、高脂肪、高維生素、低膽固醇等特點,深受飯店、家庭歡迎,成為旅遊、軍需首選。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芝麻醬,也叫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後製成的醬。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五臟、止心驚、填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眩暈、腸燥便祕、貧血等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用芝麻製作而成的混合麻醬,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芝麻醬中含鈣量比蔬菜和豆類都高得多,僅次於蝦皮,經常食用對骨骼、牙齒的發育都大有益處;芝麻醬的含鐵量比豬肝、雞蛋黃都要高出數倍,不僅對調整偏食、厭食有積極作用,還能糾正和預防缺鐵性貧血;芝麻醬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防止頭髮過早變白或脫落;所含有的油脂也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能增加皮膚彈性,令肌膚柔嫩健康。此外,它所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一定程度上還有防癌作用。可見,芝麻醬是防治百病的“香餑餑”。

在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的青山秀水之間,很早就有加工製作芝麻醬的傳統。當地百姓選用自家生產的優質芝麻,根據芝麻顏色,經過水洗、焙炒、風淨、磨醬等工序,分別生產出了黑、白兩種類型的芝麻醬。近百年來,這塊深山裡走出的“香餑餑”以它獨特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風味特點,成了太谷、祁縣、榆次一帶百姓吃火鍋、拌涼菜的首選調味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調味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城鄉居民“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人李居來成立山西居來香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將傳統石磨水代法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生產出了“居來”牌芝麻醬。這款產品,色澤金黃,口感細滑,品質純正,質量穩定,既保留了芝麻固有的濃郁香氣,又保持了芝麻醬應有的藥用價值。目前,公司年生產能力已達1000噸,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醬生產與加工企業,產品已覆蓋山西省各大超市以及農貿批發市場。

高山出俊鳥,靜水藏蛟龍。太谷縣居來香芝麻醬就像深山裡飛岀的金鳳凰,正以它獨特的風姿翱翔於金谷大地,為廣大消費者所尊崇和信賴。

御口親封貫餡糖—介休貫餡糖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山西介休,盤踞在風光旖旎的綿山腳下,盡染錦山秀水之靈氣,其悠久的歷史與發達的經濟,自然促成了小城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在介休,一種地道的地方特色小吃—貫餡糖,甜蜜了山川,也甜蜜了萬千大眾的幸福生活。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其實應當寫為“灌餡糖”,作為“介休八珍”之一,具有1000多年的歷史。貫餡糖營養豐富、香甜酥脆,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與浙江名產“寸綿糖”齊名。

相傳,康熙皇帝到五臺山朝拜後,微服私訪,途經介休,見集市有賣粞糖寸條的,吃著非常甜脆,就隨口說了聲“灌餡豈不更好?”自此,精明的小城人將粞糖寸條灌餡,稱作“灌餡糖”。後來,以訛傳訛,叫成了“貫餡糖”。

小小的貫餡糖,不僅是皇家的寵兒,還是深受百姓喜歡的禮品和供品。舊時每年入冬,小城的一些富裕人家就要給出嫁的閨女家送黃酒雞蛋;而女婿則要回贈牛骨髓和貫餡糖給岳父家,以示孝敬。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小城的普通人家一般用粞瓜蛋蛋和麻糖祭灶;而官宦、富裕人家多用貫餡糖祭灶,並藉此親友相贈,互相往來,甚至不遠千里也要派人或託人饋贈,以聯絡感情。明末清初,貫餡糖更是跟隨晉商走向全國各地,並因此聞名遐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以小麥、小米為主料,以綿白糖、桃仁、蜂蜜、桂花、青紅絲等為糖餡。皮薄、餡香,咬著酥脆,吃得綿甜,既不會甜得發膩又有清香入口的感覺。其獨特的製作工藝於2008年被晉中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貫餡糖因其主要成分為糖粞,長期堅持食用,對人身體健康有諸多益處,是小城獨有的冬令季節營養保健食品。但是,貫餡糖是季節性產品,一般是每年冬季結冰時開始製作,到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停產。

如今,忙碌的臘月天或喜慶的正月裡,若你到小城來,那麥芽的香甜一定還會讓你側目駐足。買上一半斤貫餡糖,於凜冽的寒風中咬上一口,那慢生活的甜蜜滋味頓時就會在心頭漸次盪漾開來……”

昌黎詩心巧命名一壽陽茶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壽陽“茶食”是種三四釐米厚、狀如酥皮月餅的包餡點心。成品餡厚不膩、色澤金黃、味醇香甜,食之似有淡淡之酒味。每逢春節,當地人總要自己動手做些來吃。在婚嫁、喜慶之時,也每每以其待客或作為禮品饋贈客人。有時,也當作供品用於祭祖敬神。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說到“茶食”的來歷,當地還流傳著這麼一段佳話:相傳唐代長慶年間,時任刑部侍郎的大詩人韓愈受命離京公幹,途經壽陽地界時,已是夜幕低垂時分,只好就近至驛站歇息。由於韓愈長途跋涉,一路鞍馬勞頓,進得驛站時已是飢渴交加,於是急令擺飯。驛站廚師何曾見過如此大的官員,早已慌得手忙腳亂,搜腸刮肚,也想不出做啥吃的才好。此時驛丞再三催飯,廚師無奈,急中生智,用中午所剩的烙餅麵包上糖餡,用鏊精心烤制,隨即奉上。韓愈吃著可口,便問驛丞是什麼點心,驛丞隨機應變,稱這是“專為大人飲茶而制”。韓愈聽後脫口而出“噢,茶食”,於是這種包糖餡的麵餅就有了“茶食”之名。韓愈返京後,常思“茶食”味甘,便調廚師入京,向皇上及百官推薦此品。此後,“茶食”竟成朝廷貢品,歲歲進奉,供皇族享用。

再後來,“茶食”的做法逐漸流傳到了民間,在當地家喻戶曉了。

紅火幸福萬年昌—壽陽油柿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說起壽陽油柿子,壽陽人多以為傲。它是壽陽面食中的經典,可謂與壽陽茶食、豆腐乾齊名三晉。

壽陽油柿子歷史悠久,到底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相傳它是為供奉老壽星而創制的。據說,老壽星生於壽陽的黃嶺壑。剛出生時,老壽星身體羸弱,到12歲才會說話和走步。那時,壽陽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樹。老壽星從小嗜柿子如命,直把柿子當飯吃。日子久了,老壽星竟因吃柿子逐漸身強體壯起來,最後得道成仙,成了長生不老的“壽星”。老壽星飛昇天界後,極少回壽陽。而鄉親們想他,於是逢年過節,便拿最好的柿子供奉他。再後來,壽陽漸漸變成“春晚無花秋早霜”的高寒地帶,不適宜柿子樹的生長。壽陽百姓沒有了柿子供奉老壽星,大家就用米粞和麵,捏成柿狀,油炸後拿繩子串起來,進獻給老壽星享用。從此,油柿子便成了祭神的高檔供品,也成了當地名吃。也許是常食油柿子之故,壽陽的長壽者越來越多了起來。故而,油柿子伴隨著壽陽長壽之鄉的美名逐漸流傳開來,並在1959年的全國科普大會上被評為山西名產。在壽陽,每到臘月,家家戶戶都要炸油柿子。你看那剛出鍋的油柿子色澤焦黃、油香撲鼻,吃時甘甜利口、鬆軟香酥,別有一番風味。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接神時,每戶人家都會拿出炸好的油柿子敬奉老壽星與天地諸神,企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接完神的大年初一,一大早,主婦就會用盤子盛了糖果、瓜子和油柿子放在炕桌上,用來招待客人。那金黃香甜的油柿子堆滿盤子,暈染著五穀豐登、喜慶吉祥的年味,也映襯著農家幸福紅火的生活。此時,全家團圓,圍坐一桌,炒幾個小菜,斟幾杯美酒,再吃上一兩個油柿子,間或品評一下炸油柿子的手藝,歡聲笑語間,似乎連窗外紛飛的雪花都顯得格外溫暖了起來……

寒食時節念子推—介休子推蒸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子推蒸餅,俗稱蒸餅,是在發酵的麵糰上抹上用豬板油等調好的餡料,做成餅狀後蒸制而成的。它是介休流傳了2500多年曆史的寒食節必備傳統小吃,既是食品,也是供品,由紀念晉國大夫介子推而命名。

子推蒸餅以精粉、胡蘿蔔、豬板油、大蔥、香油、花椒粉、鹼為原料,經和麵、發酵、上鹼、揉麵、擀麵、加料、揪劑、壓形、籠蒸等諸多工序製成。

子推蒸餅的產生與寒食節禁火有關。據史書記載,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後,為躲避禍害,申生之弟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磨難。原本跟隨他出奔的臣子們,大多不能忍受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陸續棄主自顧而去,只剩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陪伴在重耳左右,其中就有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來,煮成肉湯給重耳充飢,史稱“割股奉君”。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重耳在經歷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後,終於回國繼承王位,做了國君,即晉文公,並論功封賞那些跟隨他流亡的人。然而,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十分傷心,揹著年邁的母親到家鄉綿山過起了隱居生活。介子推的手下人為他打抱不平,在宮門上貼了一張無名帖,上面寫著:“有條龍,奔西逃東;好幾條蛇,幫它成功。龍飛上天,蛇鑽進洞;剩下一條,流落山中。”晉文公看了恍然大悟,回想起流亡期間,介子推對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國君卻忘記了獎賞他,心裡很是不安,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封官受賞。然而,介子推卻是堅不出山。深感慚愧的晉文公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介子推依然避而不見。無奈之下,他聽從別人的進諫,下令火燒綿山,而僅留出一條小道,推想林中起火後,介子推母子定會出山避火。不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卻始終不見介子推的人影。火熄之後,上山查看,發現介子推母子相抱,已經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之下。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燒焦的屍體,痛哭一場,將介子推安葬於綿山,改“綿山”為“介山”,並在山上建造祠堂供奉介子推。介子推遇難之時,正值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他是被火燒死的,晉國人為紀念他,就在那天舉國進冷食而不舉煙火。後來人們就乾脆把那天定為了寒食節。

而今,介子推也好,“五侯”也罷,都已湮沒於歷史的塵煙中,消逝了往日的蹤跡。唯有那暄軟、香綿、層多、味美的子推蒸餅依然廣泛流傳於民間,滋養著那一方熱土上的芸芸大眾……

鄉村風味亦飄香—壽陽豆腐乾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壽陽豆腐乾製作歷史悠久,外觀平整褐明而內顯金黃,口感細膩、味感清香,是久負盛名的特色名吃。

由於土質、氣候適宜,壽陽大豆品種多、產量高、顆粒飽滿,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以當地生產的優質大豆為原料,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的豆腐乾,低糖、微鹹,具有高蛋白質、高脂肪、高維生素、低膽固醇等特點,深受飯店、家庭歡迎,成為旅遊、軍需首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壽陽豆腐乾以傳統手工製作為主,生產作坊遍及鄉村集鎮。每年秋季,豐收後的莊戶人家擇取優良大豆,經過磨漿、煮漿、凝固、劃腦上包、浸泡、煮乾等多道工序,並添加食鹽、陳皮、茴香、花椒、大料等調料,精工細作,生產出的豆腐乾既香又鮮,久吃不厭。

"

刀耕火種“鐵板燒”—太谷石頭疤餅

太谷石頭疤餅,一種從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走來的特色民俗小吃。石頭疤餅,也叫“石子餅”,顧名思義,就是以石子導熱製成的麵食。它是將擀薄的麵餅放在爐鏊中加熱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於麵餅的表面被熱石子燙得坑坑窪窪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頭疤餅帶有濃厚的古代石烹遺風,可謂中國最古老的“鐵板燒”食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據《面道本源》載,山西民間有“堯制石餅,麵食流芳”的傳說。堯時,有一年新麥豐收,不料天降大雨,糧倉突然坍塌,剛剛收穫的麥子被砸成了麵粉。雨後初晴,人們將麥粉鋪於石板之上晒乾以備收藏,競無意中發現,這些晒乾的麥粉發出了奇異的香味。堯乃教人們以石盤、石棒將麥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餅,以慶賀糧食豐收與子孫興旺。這種遠古習俗,因出於堯,故而民間又將疤餅稱為“堯王餅”或“華夏第一餅”。到西漢初年,隨著石磨技術的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普及應用,麵粉加工越來越方便快捷,鐵鏊也逐漸替代石鏊,成了民間製作疤餅的工具。這種於平底鐵鏊上鋪放石子烤制石頭疤餅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們充分利用石子傳熱慢、散熱慢、導熱均勻的特點,所燒製的麵餅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狀玲瓏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同時,麵餅中的水分已蒸發殆盡,因而疤餅經久耐儲,攜帶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麥收以後,太谷縣的很多人家依然會帶著新麥麵粉烤制的石頭疤餅走親訪友,慶賀豐收。另外,不論誰家孩子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要燒製崩脆的疤餅,用大紅包袱包著,前去祝賀。這種鬆脆酥香的疤餅,產婦吃後既滋補身體、增加食量,又能促進多產乳汁。這種古老的風俗,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直流傳到了今天。

盤中極品夾肉餅—壽陽南燕竹豬頭肉夾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人說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晉中;晉中之佳餚者,莫若壽陽。壽陽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其傳統美食匯日月之靈氣,集古今之精華,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除了家喻戶曉的豆腐乾、油柿子和茶食外,豬頭肉夾餅同樣享譽三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相傳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殺豬的大師傅,每次殺豬以後,他都要把豬頭留下來滷著吃。有一天,隔壁麵餅鋪的掌櫃突發奇想,想著白麵餅子裡夾點豬頭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於是,麵餅鋪掌櫃就去殺豬大師傅家裡買了半斤豬頭肉夾在餅子裡品嚐。果不其然,白麵餅裡夾上豬頭肉,面香與肉香相得益彰,確是一種難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夾肉餅越做越有名,逐漸演變成了壽陽的一道傳統美食。南燕竹豬頭肉配方獨特、用料講究、肉色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輔之以壽陽特有的麵餅,可謂盤中極品。剛出爐的麵餅散發著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內裡填充薄如蟬翼的豬頭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與肉香合二為一,麵餅溫熱,豬頭肉清涼,麵餅軟硬適中,豬頭肉肥而不膩。偶爾嚼到豬脆骨,味蕾又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驚喜。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當香味濃郁到化不開的時候,就一口用酸菜蕎麵製成的酸湯涼粉,瞬間,從口腔到胃部都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舒暢。這種肉與面完美結合的美食下肚後,若再去附近的龍棲湖轉轉,似乎山也顯得愈發蒼翠,水也變得更加澄澈透明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至尊品位譽天下一平遙牛肉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中,第一句就是“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隨著這首歌傳唱於大江南北,更使平遙牛肉馳名華夏,香飄海外。平遙牛肉的特點是色澤紅潤,肉絲紋絡清晰可見,外觀十分誘人;吃起來則肉質鮮嫩,濃香撲鼻,咀嚼不費齒力。有趣的是,剛出鍋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頓時濃郁的肉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據《平遙縣誌》載,平遙牛肉源於西漢,興於明清。據民間傳說,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雷金銀的人,在平遙城文廟街開設“興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法,燒製的牛肉鮮嫩味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從此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傳了下來。到了清代,平遙城內先後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鋪開業,平遙牛肉至此聲名鵲起。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到20世紀30年代,每逢秋冬時節,各地行商紛至沓來,販運牛肉。平遙城內人頭攢動,十分繁華。195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名產食品展覽會上,平遙牛肉被評為全國名產之一。

平遙牛肉與其他地方所產醬牛肉的區別在於,一般加工醬牛肉不願用老牛,而平遙牛肉卻是牛齡越老做出來的醬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時間也越長。其製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醃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鹽、用水以及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依當地特有的土壤、水質、氣候、人文等因素,採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醃、滷、燉、燜等製作工藝,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軟硬均勻,具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綿軟可口、餘味悠長的特點。經國家肉類食品質檢中心檢測,平遙牛肉鈣、鐵、鋅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別高出127%、59%、32%,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平遙牛肉的眾多品牌中,“冠雲”牌最為出名。山西省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於1995年,是生產經營“冠雲”牌平遙牛肉系列產品的股份制企業。平遙牛肉集團全面傳承“興盛雷”“隆盛旺”等老字號“相、屠、醃、滷、修”傳統工藝,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了年產3000噸的生產能力。該企業被國家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方陣企業。除平遙牛肉集團,平遙縣委、縣政府還扶持雲青、維義等民營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今,這些企業已成為平遙牛肉加工業的新力量。其生產的平遙牛肉走進千家萬戶,甚至遠銷到了朝鮮、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印尼等國家。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隨著平遙牛肉遠銷的腳步跨過崇山峻嶺、越過汪洋大海,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古陶珍饈醉皇城——平遙曹家薰肘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古城平遙的飲食行業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平遙名吃三大寶,牛肉、薰肘、長山藥。”其中的“薰肘”就是與平遙牛肉一樣齊名的傳統名吃—曹家薰肘子。

曹家薰肘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是選取優質豬肘子,利用藥料、木屑等燃燒物在不燃燒時所產生的熱煙燻制而成的。這一獨特的製作工藝,既能使豬肘子適當乾燥和吸收薰煙,而且薰煙中的酚、醛、醇類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蝕和脂肪氧化。因而,製作出的薰肘子形色兼備、味美鮮香,成了古陶平遙的又一個知名地方特產。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作為曹家薰肘子的生產廠家,平遙縣延虎肉製品有限公司於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長—曹家薰肘子傳人曹延虎先生,力求發掘平遙飲食文化內涵,在繼承傳統獨特配方基礎上,結合成為宮廷貢品後的改進配方,推出了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更加上乘的曹家薰肘子。目前,公司日產薰肘子2噸,年產量達700多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曹家薰肘子,這一昔日裡唯有王侯將相才能品嚐到的皇家貢品,現今香飄古陶,最終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不僅是大眾婚慶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為與平遙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產,還是人們饋贈親朋的佳品。

深山飛出金風凰—太谷居來香芝麻醬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芝麻醬,也叫麻醬,是群眾非常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後製成的醬。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潤五臟、止心驚、填髓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虛損、眩暈、腸燥便祕、貧血等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用芝麻製作而成的混合麻醬,富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芝麻醬中含鈣量比蔬菜和豆類都高得多,僅次於蝦皮,經常食用對骨骼、牙齒的發育都大有益處;芝麻醬的含鐵量比豬肝、雞蛋黃都要高出數倍,不僅對調整偏食、厭食有積極作用,還能糾正和預防缺鐵性貧血;芝麻醬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可防止頭髮過早變白或脫落;所含有的油脂也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能增加皮膚彈性,令肌膚柔嫩健康。此外,它所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一定程度上還有防癌作用。可見,芝麻醬是防治百病的“香餑餑”。

在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的青山秀水之間,很早就有加工製作芝麻醬的傳統。當地百姓選用自家生產的優質芝麻,根據芝麻顏色,經過水洗、焙炒、風淨、磨醬等工序,分別生產出了黑、白兩種類型的芝麻醬。近百年來,這塊深山裡走出的“香餑餑”以它獨特的加工技藝和獨有的風味特點,成了太谷、祁縣、榆次一帶百姓吃火鍋、拌涼菜的首選調味品。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調味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城鄉居民“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太谷縣小白鄉東里村人李居來成立山西居來香調味食品有限公司,將傳統石磨水代法工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生產出了“居來”牌芝麻醬。這款產品,色澤金黃,口感細滑,品質純正,質量穩定,既保留了芝麻固有的濃郁香氣,又保持了芝麻醬應有的藥用價值。目前,公司年生產能力已達1000噸,是山西省規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醬生產與加工企業,產品已覆蓋山西省各大超市以及農貿批發市場。

高山出俊鳥,靜水藏蛟龍。太谷縣居來香芝麻醬就像深山裡飛岀的金鳳凰,正以它獨特的風姿翱翔於金谷大地,為廣大消費者所尊崇和信賴。

御口親封貫餡糖—介休貫餡糖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山西介休,盤踞在風光旖旎的綿山腳下,盡染錦山秀水之靈氣,其悠久的歷史與發達的經濟,自然促成了小城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在介休,一種地道的地方特色小吃—貫餡糖,甜蜜了山川,也甜蜜了萬千大眾的幸福生活。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其實應當寫為“灌餡糖”,作為“介休八珍”之一,具有1000多年的歷史。貫餡糖營養豐富、香甜酥脆,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與浙江名產“寸綿糖”齊名。

相傳,康熙皇帝到五臺山朝拜後,微服私訪,途經介休,見集市有賣粞糖寸條的,吃著非常甜脆,就隨口說了聲“灌餡豈不更好?”自此,精明的小城人將粞糖寸條灌餡,稱作“灌餡糖”。後來,以訛傳訛,叫成了“貫餡糖”。

小小的貫餡糖,不僅是皇家的寵兒,還是深受百姓喜歡的禮品和供品。舊時每年入冬,小城的一些富裕人家就要給出嫁的閨女家送黃酒雞蛋;而女婿則要回贈牛骨髓和貫餡糖給岳父家,以示孝敬。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小城的普通人家一般用粞瓜蛋蛋和麻糖祭灶;而官宦、富裕人家多用貫餡糖祭灶,並藉此親友相贈,互相往來,甚至不遠千里也要派人或託人饋贈,以聯絡感情。明末清初,貫餡糖更是跟隨晉商走向全國各地,並因此聞名遐邇。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貫餡糖以小麥、小米為主料,以綿白糖、桃仁、蜂蜜、桂花、青紅絲等為糖餡。皮薄、餡香,咬著酥脆,吃得綿甜,既不會甜得發膩又有清香入口的感覺。其獨特的製作工藝於2008年被晉中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貫餡糖因其主要成分為糖粞,長期堅持食用,對人身體健康有諸多益處,是小城獨有的冬令季節營養保健食品。但是,貫餡糖是季節性產品,一般是每年冬季結冰時開始製作,到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停產。

如今,忙碌的臘月天或喜慶的正月裡,若你到小城來,那麥芽的香甜一定還會讓你側目駐足。買上一半斤貫餡糖,於凜冽的寒風中咬上一口,那慢生活的甜蜜滋味頓時就會在心頭漸次盪漾開來……”

昌黎詩心巧命名一壽陽茶食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壽陽“茶食”是種三四釐米厚、狀如酥皮月餅的包餡點心。成品餡厚不膩、色澤金黃、味醇香甜,食之似有淡淡之酒味。每逢春節,當地人總要自己動手做些來吃。在婚嫁、喜慶之時,也每每以其待客或作為禮品饋贈客人。有時,也當作供品用於祭祖敬神。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說到“茶食”的來歷,當地還流傳著這麼一段佳話:相傳唐代長慶年間,時任刑部侍郎的大詩人韓愈受命離京公幹,途經壽陽地界時,已是夜幕低垂時分,只好就近至驛站歇息。由於韓愈長途跋涉,一路鞍馬勞頓,進得驛站時已是飢渴交加,於是急令擺飯。驛站廚師何曾見過如此大的官員,早已慌得手忙腳亂,搜腸刮肚,也想不出做啥吃的才好。此時驛丞再三催飯,廚師無奈,急中生智,用中午所剩的烙餅麵包上糖餡,用鏊精心烤制,隨即奉上。韓愈吃著可口,便問驛丞是什麼點心,驛丞隨機應變,稱這是“專為大人飲茶而制”。韓愈聽後脫口而出“噢,茶食”,於是這種包糖餡的麵餅就有了“茶食”之名。韓愈返京後,常思“茶食”味甘,便調廚師入京,向皇上及百官推薦此品。此後,“茶食”竟成朝廷貢品,歲歲進奉,供皇族享用。

再後來,“茶食”的做法逐漸流傳到了民間,在當地家喻戶曉了。

紅火幸福萬年昌—壽陽油柿子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說起壽陽油柿子,壽陽人多以為傲。它是壽陽面食中的經典,可謂與壽陽茶食、豆腐乾齊名三晉。

壽陽油柿子歷史悠久,到底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相傳它是為供奉老壽星而創制的。據說,老壽星生於壽陽的黃嶺壑。剛出生時,老壽星身體羸弱,到12歲才會說話和走步。那時,壽陽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樹。老壽星從小嗜柿子如命,直把柿子當飯吃。日子久了,老壽星竟因吃柿子逐漸身強體壯起來,最後得道成仙,成了長生不老的“壽星”。老壽星飛昇天界後,極少回壽陽。而鄉親們想他,於是逢年過節,便拿最好的柿子供奉他。再後來,壽陽漸漸變成“春晚無花秋早霜”的高寒地帶,不適宜柿子樹的生長。壽陽百姓沒有了柿子供奉老壽星,大家就用米粞和麵,捏成柿狀,油炸後拿繩子串起來,進獻給老壽星享用。從此,油柿子便成了祭神的高檔供品,也成了當地名吃。也許是常食油柿子之故,壽陽的長壽者越來越多了起來。故而,油柿子伴隨著壽陽長壽之鄉的美名逐漸流傳開來,並在1959年的全國科普大會上被評為山西名產。在壽陽,每到臘月,家家戶戶都要炸油柿子。你看那剛出鍋的油柿子色澤焦黃、油香撲鼻,吃時甘甜利口、鬆軟香酥,別有一番風味。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接神時,每戶人家都會拿出炸好的油柿子敬奉老壽星與天地諸神,企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接完神的大年初一,一大早,主婦就會用盤子盛了糖果、瓜子和油柿子放在炕桌上,用來招待客人。那金黃香甜的油柿子堆滿盤子,暈染著五穀豐登、喜慶吉祥的年味,也映襯著農家幸福紅火的生活。此時,全家團圓,圍坐一桌,炒幾個小菜,斟幾杯美酒,再吃上一兩個油柿子,間或品評一下炸油柿子的手藝,歡聲笑語間,似乎連窗外紛飛的雪花都顯得格外溫暖了起來……

寒食時節念子推—介休子推蒸餅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子推蒸餅,俗稱蒸餅,是在發酵的麵糰上抹上用豬板油等調好的餡料,做成餅狀後蒸制而成的。它是介休流傳了2500多年曆史的寒食節必備傳統小吃,既是食品,也是供品,由紀念晉國大夫介子推而命名。

子推蒸餅以精粉、胡蘿蔔、豬板油、大蔥、香油、花椒粉、鹼為原料,經和麵、發酵、上鹼、揉麵、擀麵、加料、揪劑、壓形、籠蒸等諸多工序製成。

子推蒸餅的產生與寒食節禁火有關。據史書記載,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後,為躲避禍害,申生之弟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磨難。原本跟隨他出奔的臣子們,大多不能忍受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陸續棄主自顧而去,只剩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陪伴在重耳左右,其中就有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來,煮成肉湯給重耳充飢,史稱“割股奉君”。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重耳在經歷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後,終於回國繼承王位,做了國君,即晉文公,並論功封賞那些跟隨他流亡的人。然而,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十分傷心,揹著年邁的母親到家鄉綿山過起了隱居生活。介子推的手下人為他打抱不平,在宮門上貼了一張無名帖,上面寫著:“有條龍,奔西逃東;好幾條蛇,幫它成功。龍飛上天,蛇鑽進洞;剩下一條,流落山中。”晉文公看了恍然大悟,回想起流亡期間,介子推對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國君卻忘記了獎賞他,心裡很是不安,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封官受賞。然而,介子推卻是堅不出山。深感慚愧的晉文公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介子推依然避而不見。無奈之下,他聽從別人的進諫,下令火燒綿山,而僅留出一條小道,推想林中起火後,介子推母子定會出山避火。不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卻始終不見介子推的人影。火熄之後,上山查看,發現介子推母子相抱,已經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之下。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燒焦的屍體,痛哭一場,將介子推安葬於綿山,改“綿山”為“介山”,並在山上建造祠堂供奉介子推。介子推遇難之時,正值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他是被火燒死的,晉國人為紀念他,就在那天舉國進冷食而不舉煙火。後來人們就乾脆把那天定為了寒食節。

而今,介子推也好,“五侯”也罷,都已湮沒於歷史的塵煙中,消逝了往日的蹤跡。唯有那暄軟、香綿、層多、味美的子推蒸餅依然廣泛流傳於民間,滋養著那一方熱土上的芸芸大眾……

鄉村風味亦飄香—壽陽豆腐乾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壽陽豆腐乾製作歷史悠久,外觀平整褐明而內顯金黃,口感細膩、味感清香,是久負盛名的特色名吃。

由於土質、氣候適宜,壽陽大豆品種多、產量高、顆粒飽滿,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以當地生產的優質大豆為原料,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的豆腐乾,低糖、微鹹,具有高蛋白質、高脂肪、高維生素、低膽固醇等特點,深受飯店、家庭歡迎,成為旅遊、軍需首選。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壽陽豆腐乾以傳統手工製作為主,生產作坊遍及鄉村集鎮。每年秋季,豐收後的莊戶人家擇取優良大豆,經過磨漿、煮漿、凝固、劃腦上包、浸泡、煮乾等多道工序,並添加食鹽、陳皮、茴香、花椒、大料等調料,精工細作,生產出的豆腐乾既香又鮮,久吃不厭。

舌尖上的晉中美食

在“健民牌”“榮字牌”“趙字牌”“愛成豆腐乾”等眾多品牌中,“壽字牌香乾王”最富代表性。該產品1993年以來連續獲省優、部優獎。在1993年省首屆農產品博覽會和1995年第二屆全國農產品博覽會上,均榮獲銀獎。現已形成3000噸的年生產能力,產品暢銷華北、東北等地,成為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等城市各大飯店的指定專供食品。

功夫小吃糕點王一一太谷餅

位於晉中腹地的太谷縣,有一種譽滿全國的傳統功夫小吃—“太谷餅”。因其產於太谷縣而得名,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太谷餅是面制爐烤的實心餅,呈圓形,直徑三寸半,厚約六分,邊與心的厚薄均勻,表皮為茶黃色,粘有脫皮的芝麻仁。作為晉商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太谷餅的生產歷史悠久,在清時已銷往京、津、西安、蘭州、包頭、張家口等地。後來,更因著名歌唱家郭蘭英那首清脆悠揚的《夸特產》而美名傳遍長城內外、大江上下。

太谷餅製作精細,工藝講究,堪與京糕粵餅相媲美。太谷餅有四大特點:一是酥軟至極,將鮮餅置於不同的器皿中,它會隨器皿的不同形狀而變化。二是馨香誘人,甘涼爽口,令人回味不盡。三是稍嚼即化,餘味綿綿,口感極好。四是易於貯藏,存放於適當之處,半年內色依舊、味如初。

太谷餅在選料上十分講究,都是選用上好的麵粉、白糖、食油和糖稀為原料製作而成。因而,太谷餅自產生以來,一直深受達官貴人的喜愛。據傳,中國四大家族之一的孔氏家族,人人都愛吃當時太谷“榮欣堂”生產的太谷餅。1934年,蔣介石來太谷探親,看望連襟孔祥熙。在蔣介石的印象中,山西窮鄉僻壤,當然不會有什麼好吃的東西。然而,當孔祥熙請他品嚐家鄉特產“榮欣堂”的太谷餅時,其甜而不膩、酥軟爽口的口感競使蔣介石大為驚訝。他摸著光頭,連聲說好,想不到在山西能有這麼好吃的東西。後來,孔家定居臺灣,臨行前,憑著孔家和“榮欣堂”掌櫃的情誼,派了一名年輕廚師在太谷餅鋪學了一手製作太谷餅的好手藝。到了臺灣後,製作的太谷餅專供孔家享用。但凡和孔家有點關係的,聽說此事都紛紛登門討要。孔家大方,沒多有少都叫他們滿意而歸。於是,太谷餅逐漸走出孔家門,在臺灣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當時,在臺灣能吃到“榮欣堂”太谷餅,或作為禮品饋贈親友,竟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20世紀90年代以來,當地繼承並發展太谷餅的傳統制作工藝,原年生產能力在10噸左右的一些小作坊,現在年生產能力都達到了100噸以上。特別是創建於1895年主要以太谷餅為主打產品的“榮欣堂”,在2006年成為山西省十家中華老字號企業之一,其生產的太谷餅也成了中國首批重點保護品牌和中華老字號品牌,躋身於山西省名牌特產行列。2007年,又有太谷縣白城太和食品廠申報的“鑫炳記”太谷餅,經過山西省商務廳審核,成為第二批中華老字號品牌。“榮欣堂”與“鑫炳記”太谷餅的迅速發展,更使太谷餅的品牌地位聲名遠揚,逐漸超越太谷名人孔祥熙的知名度而享譽全國,甚至遠銷至俄羅斯、日本蒙古等國,深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

堪比龍肉醉天庭—太谷小常驢肉

小常驢肉是太谷縣的特色名吃,也是遠近聞名的老字號產品,至今已有百年曆史。由於驢肉質細味美,所以素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尤其太谷小常驢肉,開包溢香、入口噴香、後味餘香,具有鬆而不散、爛而有骨的特點。無論散吃還是拌菜,都是一道極好的下酒菜。

據傳,小常驢肉的創始人是祖籍壽陽的王錦餘。百年來,從選肉、配料,再到醃泡、燒煮,小常驢肉的各道生產工序都非常獨特。一般選用兩到三歲的小齡驢或10年內的中齡驢宰殺。再用特有的佐料醃製新鮮驢肉5—7天后,以適中的火候慢煮而成。煮熟後的驢肉呈偏黑的鮮紅顏色,口感嫩軟鮮香。自產品問世以來,暢銷於太谷、榆次、清徐一帶,甚至遠銷省外,也常被人們當作禮品帶往國外饋贈親友。驢肉起初是進貢宮廷的御用之物,後來才逐漸走上百姓家的餐桌。驢肉的營養極為豐富,每100克驢肉含蛋白質27克。其蛋白質含量明顯高於牛肉與豬肉,而脂肪的含量卻很低,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驢肉中還含有碳水化合物、鈣、磷、鐵以及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據《本草綱目》記載,驢肉性溫而不燥,具有補氣養血、益精壯陽、滋陰補腎及利肺的功效,尤其對安神清腦有獨到效果,對氣血虧虛、食慾不振也有一定的食療作用。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吃驢肉還有補虛暖身、養顏滋補之效呢。

而今,作為山西省特色名優產品,小常驢肉被譽為“堪比龍肉的美味”,廣泛用於省內各大賓館、酒店的餐桌之上,深受省內外顧客的青睞與讚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