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變化,總有一些東西是你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也尋找不回的東西。比如家鄉的味道、媽媽做的飯。

小時候,時間慢,做飯都是在小口徑的炭火上慢慢地煮,炭火一小眼,“忽忽地”燃成圍在鍋四面的紅焰,兩三個小時也就過去了。鄉村美食是自然與時間共同煮出的味道,缺一不可。鐫刻在記憶中最美的味道就是一種叫做“炒米羹”的飯。如果說是稀飯是1.0版本,晉中一帶的“和子飯”是2.0版本,那“炒米羹”就是3.0版本。版本的升級是對食材、做法、時間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苛刻的要求,當然,這些都對現在來言,而在過去,沒有化肥、沒有高科技、沒有人為的過多幹預糧食的生長,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一種想象與製作。

我先說說“炒米羹”的做法:先將當年下的新小米,放在小炭火上慢炒,遂著鐵鏟與鐵禹相碰撞發出的清脆悅耳的聲音,米熱了,香味逐漸散發出來,當小米變成微焦糖色時,它的香味也達到了頂峰,然後趁熱淋上幾滴香油,簡直是火上加油、畫龍點睛,芝麻的香味與小米火烤後的香味相輔相成,更加肆無忌憚地飄出來,竄進附近人的鼻孔,越過樹木、越過屋頂,瀰漫在村裡的上空,幾乎讓全村人都沐浴在這香味中。於是走過的、路過的鄉親們都會喊一聲:“平兒媽,又做炒米羹呢?”

我媽也回聲:是哩,她嬸(叔),一會兒過來吃啊!“

炒好的小米起鍋,坐湯鍋,我們老家叫鬲簍(gelou)鍋,形狀象葫蘆一樣的鍋,加水,煮開。這面鍋燒水,那面母親則和麵擀麵,面擀好了,鍋也開了,炒好的米煮進去,再煮開花,加前一年風乾的幹豆角,蘿蔔片,切幾個大大的山藥塊,放進去,一煮又是小半個小時,再把面切成細細的絲放進去煮熟,起鍋,用蔥蒜鹽嗆鍋加少許醋。

此時夕陽西下,上學的揹著書包,下地的扛著鋤頭也都回到家裡,媽媽一碗一碗給我們盛著飯,不時問問爸爸,地裡的莊稼我們的學習,弟弟聽著話頭不對,早端著飯碗,溜達到了鄰居家。此時,對門的小胖也會端著快要吃完的碗走進來,媽媽總會說:“快吃,嬸子給你盛碗炒米羹。”

於是我也端起飯碗吃起來,小米的香味自不必說,那春天種的豆角、蘿蔔,經過了春的花開、夏的陽光、秋的豐收,被水汆過後,又加日晒晾乾,還偶爾沾染了霜雪的味道,於是凝結了四季的風味在爐火的慢煮中一點一點散發出來,吃著既有嚼勁兒卻不費牙口。細細的麵條也是爽滑勁道,一切都是恰恰好。

隨著家鄉的撤鄉並鎮,曾經熙熙攘攘的村莊變得越來越寂寞,父母因一場意外而逝,記憶中的“炒米羹”也到了天堂。如今的村莊,聽不到雞鳴,看不見炊煙,電磁爐、電飯煲家用電器全部上陣。留在村裡的老人們也種不動穀子、割不了小麥,偶爾種點豆角、蘿蔔,也很少再去風乾。沒有了炭火,沒有了原始耕種的食料,所有速成的食物,就失去了原來的風味。回到家鄉,回到農村,終於成為一種夢想。

"

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變化,總有一些東西是你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也尋找不回的東西。比如家鄉的味道、媽媽做的飯。

小時候,時間慢,做飯都是在小口徑的炭火上慢慢地煮,炭火一小眼,“忽忽地”燃成圍在鍋四面的紅焰,兩三個小時也就過去了。鄉村美食是自然與時間共同煮出的味道,缺一不可。鐫刻在記憶中最美的味道就是一種叫做“炒米羹”的飯。如果說是稀飯是1.0版本,晉中一帶的“和子飯”是2.0版本,那“炒米羹”就是3.0版本。版本的升級是對食材、做法、時間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苛刻的要求,當然,這些都對現在來言,而在過去,沒有化肥、沒有高科技、沒有人為的過多幹預糧食的生長,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一種想象與製作。

我先說說“炒米羹”的做法:先將當年下的新小米,放在小炭火上慢炒,遂著鐵鏟與鐵禹相碰撞發出的清脆悅耳的聲音,米熱了,香味逐漸散發出來,當小米變成微焦糖色時,它的香味也達到了頂峰,然後趁熱淋上幾滴香油,簡直是火上加油、畫龍點睛,芝麻的香味與小米火烤後的香味相輔相成,更加肆無忌憚地飄出來,竄進附近人的鼻孔,越過樹木、越過屋頂,瀰漫在村裡的上空,幾乎讓全村人都沐浴在這香味中。於是走過的、路過的鄉親們都會喊一聲:“平兒媽,又做炒米羹呢?”

我媽也回聲:是哩,她嬸(叔),一會兒過來吃啊!“

炒好的小米起鍋,坐湯鍋,我們老家叫鬲簍(gelou)鍋,形狀象葫蘆一樣的鍋,加水,煮開。這面鍋燒水,那面母親則和麵擀麵,面擀好了,鍋也開了,炒好的米煮進去,再煮開花,加前一年風乾的幹豆角,蘿蔔片,切幾個大大的山藥塊,放進去,一煮又是小半個小時,再把面切成細細的絲放進去煮熟,起鍋,用蔥蒜鹽嗆鍋加少許醋。

此時夕陽西下,上學的揹著書包,下地的扛著鋤頭也都回到家裡,媽媽一碗一碗給我們盛著飯,不時問問爸爸,地裡的莊稼我們的學習,弟弟聽著話頭不對,早端著飯碗,溜達到了鄰居家。此時,對門的小胖也會端著快要吃完的碗走進來,媽媽總會說:“快吃,嬸子給你盛碗炒米羹。”

於是我也端起飯碗吃起來,小米的香味自不必說,那春天種的豆角、蘿蔔,經過了春的花開、夏的陽光、秋的豐收,被水汆過後,又加日晒晾乾,還偶爾沾染了霜雪的味道,於是凝結了四季的風味在爐火的慢煮中一點一點散發出來,吃著既有嚼勁兒卻不費牙口。細細的麵條也是爽滑勁道,一切都是恰恰好。

隨著家鄉的撤鄉並鎮,曾經熙熙攘攘的村莊變得越來越寂寞,父母因一場意外而逝,記憶中的“炒米羹”也到了天堂。如今的村莊,聽不到雞鳴,看不見炊煙,電磁爐、電飯煲家用電器全部上陣。留在村裡的老人們也種不動穀子、割不了小麥,偶爾種點豆角、蘿蔔,也很少再去風乾。沒有了炭火,沒有了原始耕種的食料,所有速成的食物,就失去了原來的風味。回到家鄉,回到農村,終於成為一種夢想。

丟失在時光裡的美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