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懂得馴養“馬牛羊豬狗雞”六畜獲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統中有著不同的地位。在古代,豬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在很長的歷史階段,漢人都是以牛羊肉為“高大上”的肉類,吃牛肉、吃羊肉是士大夫階層的專利。

古代牛羊肉是“高大上”食物

說到古人吃肉,還要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人們地位不同,飯菜肉類也極不相同,吃什麼肉能代表這個人的身份的尊貴。據史書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可以看出,只有天子才能隨便吃牛羊豬肉,諸侯能吃牛肉,卿大夫能吃羊肉,大夫可以吃豬肉,而有些地位的男人可以吃魚肉,平常百姓只能吃點野菜之類的。

"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懂得馴養“馬牛羊豬狗雞”六畜獲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統中有著不同的地位。在古代,豬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在很長的歷史階段,漢人都是以牛羊肉為“高大上”的肉類,吃牛肉、吃羊肉是士大夫階層的專利。

古代牛羊肉是“高大上”食物

說到古人吃肉,還要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人們地位不同,飯菜肉類也極不相同,吃什麼肉能代表這個人的身份的尊貴。據史書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可以看出,只有天子才能隨便吃牛羊豬肉,諸侯能吃牛肉,卿大夫能吃羊肉,大夫可以吃豬肉,而有些地位的男人可以吃魚肉,平常百姓只能吃點野菜之類的。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古人的飲食習慣中,牛羊肉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肉食,《禮記·王制》也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從排名上看,牛羊在豬之上。

為何在先秦時期的肉食排名中會有這樣的區分?這是因為吃肉與肉食的珍貴程度有關,牛在農耕時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農耕時代如果沒有牛犁地的話,人早就餓死了。在許多朝代都不許私自宰殺牛,就如《禮記》所說,連諸侯沒什麼重要的事都不輕易殺牛。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就在當時的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了。

"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懂得馴養“馬牛羊豬狗雞”六畜獲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統中有著不同的地位。在古代,豬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在很長的歷史階段,漢人都是以牛羊肉為“高大上”的肉類,吃牛肉、吃羊肉是士大夫階層的專利。

古代牛羊肉是“高大上”食物

說到古人吃肉,還要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人們地位不同,飯菜肉類也極不相同,吃什麼肉能代表這個人的身份的尊貴。據史書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可以看出,只有天子才能隨便吃牛羊豬肉,諸侯能吃牛肉,卿大夫能吃羊肉,大夫可以吃豬肉,而有些地位的男人可以吃魚肉,平常百姓只能吃點野菜之類的。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古人的飲食習慣中,牛羊肉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肉食,《禮記·王制》也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從排名上看,牛羊在豬之上。

為何在先秦時期的肉食排名中會有這樣的區分?這是因為吃肉與肉食的珍貴程度有關,牛在農耕時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農耕時代如果沒有牛犁地的話,人早就餓死了。在許多朝代都不許私自宰殺牛,就如《禮記》所說,連諸侯沒什麼重要的事都不輕易殺牛。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就在當時的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了。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這種從先秦時期就養成的飲食習慣,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後世。漢朝立法對牛保護,如果殺了牛,是要償命的。而到魏晉南北朝,皇帝也頒佈法律嚴禁殺牛,如果殺牛,百姓就要受到嚴重的懲罰,甚至丟掉性命。到了隋唐時期,仍沿用了魏晉南北朝的慣例,也嚴禁殺牛,也是以羊肉為主要肉食,其他肉類為次要。當時的羊肉可以說是高官富豪聚餐的壓軸菜了,雞、鴨、豬、鹿等只能算是輔助菜系。

到了宋朝時,由於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肉一開始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宋真宗時御廚每天要宰350只羊。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從官員到民間,羊肉就成為當時人們餐桌上的頭等肉食。而豬,之所以地位這麼低,是因為豬一點也不挑食,好養活。作為貴族們,誰也不願意去碰。

"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懂得馴養“馬牛羊豬狗雞”六畜獲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統中有著不同的地位。在古代,豬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在很長的歷史階段,漢人都是以牛羊肉為“高大上”的肉類,吃牛肉、吃羊肉是士大夫階層的專利。

古代牛羊肉是“高大上”食物

說到古人吃肉,還要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人們地位不同,飯菜肉類也極不相同,吃什麼肉能代表這個人的身份的尊貴。據史書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可以看出,只有天子才能隨便吃牛羊豬肉,諸侯能吃牛肉,卿大夫能吃羊肉,大夫可以吃豬肉,而有些地位的男人可以吃魚肉,平常百姓只能吃點野菜之類的。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古人的飲食習慣中,牛羊肉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肉食,《禮記·王制》也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從排名上看,牛羊在豬之上。

為何在先秦時期的肉食排名中會有這樣的區分?這是因為吃肉與肉食的珍貴程度有關,牛在農耕時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農耕時代如果沒有牛犁地的話,人早就餓死了。在許多朝代都不許私自宰殺牛,就如《禮記》所說,連諸侯沒什麼重要的事都不輕易殺牛。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就在當時的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了。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這種從先秦時期就養成的飲食習慣,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後世。漢朝立法對牛保護,如果殺了牛,是要償命的。而到魏晉南北朝,皇帝也頒佈法律嚴禁殺牛,如果殺牛,百姓就要受到嚴重的懲罰,甚至丟掉性命。到了隋唐時期,仍沿用了魏晉南北朝的慣例,也嚴禁殺牛,也是以羊肉為主要肉食,其他肉類為次要。當時的羊肉可以說是高官富豪聚餐的壓軸菜了,雞、鴨、豬、鹿等只能算是輔助菜系。

到了宋朝時,由於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肉一開始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宋真宗時御廚每天要宰350只羊。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從官員到民間,羊肉就成為當時人們餐桌上的頭等肉食。而豬,之所以地位這麼低,是因為豬一點也不挑食,好養活。作為貴族們,誰也不願意去碰。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明清流行吃豬肉

真正讓豬肉沾上點貴族氣的還是蘇東坡。他在杭州任職時,因為治理西湖,要解決民工的吃飯問題,所以創造性地發明了“小火慢燉”的方塊肥肉,這種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等做成的豬肉菜餚,被命名為“東坡肉”。

漢人的地盤以羊肉為貴,但到了北方遼金卻正好相反,豬肉成了“高大上”。宋朝的使節出使遼金,北人用最好的豬肉款待使者。豬肉在遼金,是“非大宴不設”。為何豬肉在同一時代南北地區有著如此懸殊的待遇?究其原因無非就是“物以稀為貴”:遼金豬少,以豬肉為貴;大宋羊少,自以羊肉為美。於是在互市的時候雙方就互通有無,遼金出口肥羊,換取宋朝的豬,雙方都挺高興。

《明宮史》記載,在皇家過年的食譜中就有燒豬肉、豬灌腸、豬臂肉、豬肉包子等,說明此時的豬肉已經能夠登上大雅之堂了。不過在民間,豬肉的盛行程度仍舊不及牛羊肉。

"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懂得馴養“馬牛羊豬狗雞”六畜獲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統中有著不同的地位。在古代,豬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在很長的歷史階段,漢人都是以牛羊肉為“高大上”的肉類,吃牛肉、吃羊肉是士大夫階層的專利。

古代牛羊肉是“高大上”食物

說到古人吃肉,還要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人們地位不同,飯菜肉類也極不相同,吃什麼肉能代表這個人的身份的尊貴。據史書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可以看出,只有天子才能隨便吃牛羊豬肉,諸侯能吃牛肉,卿大夫能吃羊肉,大夫可以吃豬肉,而有些地位的男人可以吃魚肉,平常百姓只能吃點野菜之類的。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古人的飲食習慣中,牛羊肉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肉食,《禮記·王制》也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從排名上看,牛羊在豬之上。

為何在先秦時期的肉食排名中會有這樣的區分?這是因為吃肉與肉食的珍貴程度有關,牛在農耕時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農耕時代如果沒有牛犁地的話,人早就餓死了。在許多朝代都不許私自宰殺牛,就如《禮記》所說,連諸侯沒什麼重要的事都不輕易殺牛。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就在當時的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了。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這種從先秦時期就養成的飲食習慣,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後世。漢朝立法對牛保護,如果殺了牛,是要償命的。而到魏晉南北朝,皇帝也頒佈法律嚴禁殺牛,如果殺牛,百姓就要受到嚴重的懲罰,甚至丟掉性命。到了隋唐時期,仍沿用了魏晉南北朝的慣例,也嚴禁殺牛,也是以羊肉為主要肉食,其他肉類為次要。當時的羊肉可以說是高官富豪聚餐的壓軸菜了,雞、鴨、豬、鹿等只能算是輔助菜系。

到了宋朝時,由於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肉一開始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宋真宗時御廚每天要宰350只羊。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從官員到民間,羊肉就成為當時人們餐桌上的頭等肉食。而豬,之所以地位這麼低,是因為豬一點也不挑食,好養活。作為貴族們,誰也不願意去碰。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明清流行吃豬肉

真正讓豬肉沾上點貴族氣的還是蘇東坡。他在杭州任職時,因為治理西湖,要解決民工的吃飯問題,所以創造性地發明了“小火慢燉”的方塊肥肉,這種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等做成的豬肉菜餚,被命名為“東坡肉”。

漢人的地盤以羊肉為貴,但到了北方遼金卻正好相反,豬肉成了“高大上”。宋朝的使節出使遼金,北人用最好的豬肉款待使者。豬肉在遼金,是“非大宴不設”。為何豬肉在同一時代南北地區有著如此懸殊的待遇?究其原因無非就是“物以稀為貴”:遼金豬少,以豬肉為貴;大宋羊少,自以羊肉為美。於是在互市的時候雙方就互通有無,遼金出口肥羊,換取宋朝的豬,雙方都挺高興。

《明宮史》記載,在皇家過年的食譜中就有燒豬肉、豬灌腸、豬臂肉、豬肉包子等,說明此時的豬肉已經能夠登上大雅之堂了。不過在民間,豬肉的盛行程度仍舊不及牛羊肉。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到了清朝,豬肉終於實現逆轉,成為漢族最主要的肉食。在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已經將豬單獨列為《特牲單》進行敘述,這其中與豬肉相關的菜餚就有43道;而牛羊肉則歸為《雜牲單》,“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然製法不可不知,作《雜牲單》”。

雖說豬肉在飲食習慣上已經成功逆轉,但卻依舊無法撼動牛羊肉的高貴地位。當年,英軍打到北京城時,琦善作為欽差大臣前去與他們交涉,會談的前一天,他按照朝廷招待貢使的老規矩給他們送吃的,這其中包括20頭閹牛、200只羊及諸多鴨和雞,一兩千個雞蛋,唯獨沒有一頭豬。

生魚片不是日本人發明的

一提起生魚片,估計不少人都認為是日本發明的。其實生魚片起源於中國,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菜,有著悠久的歷史,後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我國古代典籍對生魚片的記載可上溯到2800年前。生魚片古稱魚膾,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裡面的“膾”,就是生魚片的意思。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膾炙人口”這個成語。

早在周朝就有吃生魚片的記載,曾出土的青銅器“兮甲盤”銘文記載:周宣王五年,周師於彭衙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懂得馴養“馬牛羊豬狗雞”六畜獲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統中有著不同的地位。在古代,豬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在很長的歷史階段,漢人都是以牛羊肉為“高大上”的肉類,吃牛肉、吃羊肉是士大夫階層的專利。

古代牛羊肉是“高大上”食物

說到古人吃肉,還要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人們地位不同,飯菜肉類也極不相同,吃什麼肉能代表這個人的身份的尊貴。據史書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可以看出,只有天子才能隨便吃牛羊豬肉,諸侯能吃牛肉,卿大夫能吃羊肉,大夫可以吃豬肉,而有些地位的男人可以吃魚肉,平常百姓只能吃點野菜之類的。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古人的飲食習慣中,牛羊肉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肉食,《禮記·王制》也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從排名上看,牛羊在豬之上。

為何在先秦時期的肉食排名中會有這樣的區分?這是因為吃肉與肉食的珍貴程度有關,牛在農耕時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農耕時代如果沒有牛犁地的話,人早就餓死了。在許多朝代都不許私自宰殺牛,就如《禮記》所說,連諸侯沒什麼重要的事都不輕易殺牛。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就在當時的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了。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這種從先秦時期就養成的飲食習慣,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後世。漢朝立法對牛保護,如果殺了牛,是要償命的。而到魏晉南北朝,皇帝也頒佈法律嚴禁殺牛,如果殺牛,百姓就要受到嚴重的懲罰,甚至丟掉性命。到了隋唐時期,仍沿用了魏晉南北朝的慣例,也嚴禁殺牛,也是以羊肉為主要肉食,其他肉類為次要。當時的羊肉可以說是高官富豪聚餐的壓軸菜了,雞、鴨、豬、鹿等只能算是輔助菜系。

到了宋朝時,由於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肉一開始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宋真宗時御廚每天要宰350只羊。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從官員到民間,羊肉就成為當時人們餐桌上的頭等肉食。而豬,之所以地位這麼低,是因為豬一點也不挑食,好養活。作為貴族們,誰也不願意去碰。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明清流行吃豬肉

真正讓豬肉沾上點貴族氣的還是蘇東坡。他在杭州任職時,因為治理西湖,要解決民工的吃飯問題,所以創造性地發明了“小火慢燉”的方塊肥肉,這種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等做成的豬肉菜餚,被命名為“東坡肉”。

漢人的地盤以羊肉為貴,但到了北方遼金卻正好相反,豬肉成了“高大上”。宋朝的使節出使遼金,北人用最好的豬肉款待使者。豬肉在遼金,是“非大宴不設”。為何豬肉在同一時代南北地區有著如此懸殊的待遇?究其原因無非就是“物以稀為貴”:遼金豬少,以豬肉為貴;大宋羊少,自以羊肉為美。於是在互市的時候雙方就互通有無,遼金出口肥羊,換取宋朝的豬,雙方都挺高興。

《明宮史》記載,在皇家過年的食譜中就有燒豬肉、豬灌腸、豬臂肉、豬肉包子等,說明此時的豬肉已經能夠登上大雅之堂了。不過在民間,豬肉的盛行程度仍舊不及牛羊肉。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到了清朝,豬肉終於實現逆轉,成為漢族最主要的肉食。在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已經將豬單獨列為《特牲單》進行敘述,這其中與豬肉相關的菜餚就有43道;而牛羊肉則歸為《雜牲單》,“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然製法不可不知,作《雜牲單》”。

雖說豬肉在飲食習慣上已經成功逆轉,但卻依舊無法撼動牛羊肉的高貴地位。當年,英軍打到北京城時,琦善作為欽差大臣前去與他們交涉,會談的前一天,他按照朝廷招待貢使的老規矩給他們送吃的,這其中包括20頭閹牛、200只羊及諸多鴨和雞,一兩千個雞蛋,唯獨沒有一頭豬。

生魚片不是日本人發明的

一提起生魚片,估計不少人都認為是日本發明的。其實生魚片起源於中國,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菜,有著悠久的歷史,後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我國古代典籍對生魚片的記載可上溯到2800年前。生魚片古稱魚膾,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裡面的“膾”,就是生魚片的意思。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膾炙人口”這個成語。

早在周朝就有吃生魚片的記載,曾出土的青銅器“兮甲盤”銘文記載:周宣王五年,周師於彭衙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食膾之風在隋唐發展到了頂峰,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魚膾正式傳到日本,變成了刺身。杜甫的詩“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說的就是做魚膾的場景。《膳夫經手錄》裡記載:“膾莫先於鯽魚,鯿、魴、鯛、鱸次之。”可見當時鯽魚是做魚膾最好的材料。唐人為了做魚膾還研發了專門的刀具,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裡記載唐玄宗還曾賜給安祿山鯽魚和專做魚膾的刀具。

在古人看來,魚肉是很鮮的,為了保證魚的鮮味,就只有生吃,而且古時候科技不發達,烹飪技術沒辦法和現在相比,所以那時候很流行吃生食。後來這種吃法就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很喜歡這種吃法,一直到現在,但是中國人卻不吃了。這是因為生魚片裡面可能有寄生蟲,我們國家吃的多是淡水魚,相比起海魚,更容易感染寄生蟲,所以為了身體健康,中國人就慢慢地不吃生魚片了。日本人吃的生魚片是海魚做成的,感染寄生蟲的概率相對來說比較低。

"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懂得馴養“馬牛羊豬狗雞”六畜獲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統中有著不同的地位。在古代,豬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在很長的歷史階段,漢人都是以牛羊肉為“高大上”的肉類,吃牛肉、吃羊肉是士大夫階層的專利。

古代牛羊肉是“高大上”食物

說到古人吃肉,還要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人們地位不同,飯菜肉類也極不相同,吃什麼肉能代表這個人的身份的尊貴。據史書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可以看出,只有天子才能隨便吃牛羊豬肉,諸侯能吃牛肉,卿大夫能吃羊肉,大夫可以吃豬肉,而有些地位的男人可以吃魚肉,平常百姓只能吃點野菜之類的。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古人的飲食習慣中,牛羊肉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肉食,《禮記·王制》也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從排名上看,牛羊在豬之上。

為何在先秦時期的肉食排名中會有這樣的區分?這是因為吃肉與肉食的珍貴程度有關,牛在農耕時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農耕時代如果沒有牛犁地的話,人早就餓死了。在許多朝代都不許私自宰殺牛,就如《禮記》所說,連諸侯沒什麼重要的事都不輕易殺牛。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就在當時的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了。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這種從先秦時期就養成的飲食習慣,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後世。漢朝立法對牛保護,如果殺了牛,是要償命的。而到魏晉南北朝,皇帝也頒佈法律嚴禁殺牛,如果殺牛,百姓就要受到嚴重的懲罰,甚至丟掉性命。到了隋唐時期,仍沿用了魏晉南北朝的慣例,也嚴禁殺牛,也是以羊肉為主要肉食,其他肉類為次要。當時的羊肉可以說是高官富豪聚餐的壓軸菜了,雞、鴨、豬、鹿等只能算是輔助菜系。

到了宋朝時,由於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肉一開始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宋真宗時御廚每天要宰350只羊。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從官員到民間,羊肉就成為當時人們餐桌上的頭等肉食。而豬,之所以地位這麼低,是因為豬一點也不挑食,好養活。作為貴族們,誰也不願意去碰。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明清流行吃豬肉

真正讓豬肉沾上點貴族氣的還是蘇東坡。他在杭州任職時,因為治理西湖,要解決民工的吃飯問題,所以創造性地發明了“小火慢燉”的方塊肥肉,這種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等做成的豬肉菜餚,被命名為“東坡肉”。

漢人的地盤以羊肉為貴,但到了北方遼金卻正好相反,豬肉成了“高大上”。宋朝的使節出使遼金,北人用最好的豬肉款待使者。豬肉在遼金,是“非大宴不設”。為何豬肉在同一時代南北地區有著如此懸殊的待遇?究其原因無非就是“物以稀為貴”:遼金豬少,以豬肉為貴;大宋羊少,自以羊肉為美。於是在互市的時候雙方就互通有無,遼金出口肥羊,換取宋朝的豬,雙方都挺高興。

《明宮史》記載,在皇家過年的食譜中就有燒豬肉、豬灌腸、豬臂肉、豬肉包子等,說明此時的豬肉已經能夠登上大雅之堂了。不過在民間,豬肉的盛行程度仍舊不及牛羊肉。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到了清朝,豬肉終於實現逆轉,成為漢族最主要的肉食。在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已經將豬單獨列為《特牲單》進行敘述,這其中與豬肉相關的菜餚就有43道;而牛羊肉則歸為《雜牲單》,“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然製法不可不知,作《雜牲單》”。

雖說豬肉在飲食習慣上已經成功逆轉,但卻依舊無法撼動牛羊肉的高貴地位。當年,英軍打到北京城時,琦善作為欽差大臣前去與他們交涉,會談的前一天,他按照朝廷招待貢使的老規矩給他們送吃的,這其中包括20頭閹牛、200只羊及諸多鴨和雞,一兩千個雞蛋,唯獨沒有一頭豬。

生魚片不是日本人發明的

一提起生魚片,估計不少人都認為是日本發明的。其實生魚片起源於中國,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菜,有著悠久的歷史,後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我國古代典籍對生魚片的記載可上溯到2800年前。生魚片古稱魚膾,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裡面的“膾”,就是生魚片的意思。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膾炙人口”這個成語。

早在周朝就有吃生魚片的記載,曾出土的青銅器“兮甲盤”銘文記載:周宣王五年,周師於彭衙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食膾之風在隋唐發展到了頂峰,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魚膾正式傳到日本,變成了刺身。杜甫的詩“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說的就是做魚膾的場景。《膳夫經手錄》裡記載:“膾莫先於鯽魚,鯿、魴、鯛、鱸次之。”可見當時鯽魚是做魚膾最好的材料。唐人為了做魚膾還研發了專門的刀具,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裡記載唐玄宗還曾賜給安祿山鯽魚和專做魚膾的刀具。

在古人看來,魚肉是很鮮的,為了保證魚的鮮味,就只有生吃,而且古時候科技不發達,烹飪技術沒辦法和現在相比,所以那時候很流行吃生食。後來這種吃法就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很喜歡這種吃法,一直到現在,但是中國人卻不吃了。這是因為生魚片裡面可能有寄生蟲,我們國家吃的多是淡水魚,相比起海魚,更容易感染寄生蟲,所以為了身體健康,中國人就慢慢地不吃生魚片了。日本人吃的生魚片是海魚做成的,感染寄生蟲的概率相對來說比較低。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漢朝以前吃雞很奢侈

要想吃雞,第一條件肯定是首先要有雞。家雞究竟起源於何時何地?世界各地說法並不一致,傳統說法認為,家雞約4000年前起源於印度。考古專家對位於河北省武安市磁山古遺址內發現的雞骨研究鑑定後,將世界家雞馴養史提前到8000年前,或許這裡才是家雞起源地。在發明原始的計時方法以前,雞是報時的工具。而在周朝早年,雞也是一種珍貴的祭品。

春秋時代,平民裡只有老人才能吃得起雞肉。《孟子·盡心上》說:“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到了秦漢時期,吃雞對於平民來說仍是一件難得的事,只能在重大節日才能吃雞。即使考慮自己養雞或拿糧食換雞,吃雞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懂得馴養“馬牛羊豬狗雞”六畜獲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統中有著不同的地位。在古代,豬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在很長的歷史階段,漢人都是以牛羊肉為“高大上”的肉類,吃牛肉、吃羊肉是士大夫階層的專利。

古代牛羊肉是“高大上”食物

說到古人吃肉,還要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人們地位不同,飯菜肉類也極不相同,吃什麼肉能代表這個人的身份的尊貴。據史書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可以看出,只有天子才能隨便吃牛羊豬肉,諸侯能吃牛肉,卿大夫能吃羊肉,大夫可以吃豬肉,而有些地位的男人可以吃魚肉,平常百姓只能吃點野菜之類的。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古人的飲食習慣中,牛羊肉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肉食,《禮記·王制》也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從排名上看,牛羊在豬之上。

為何在先秦時期的肉食排名中會有這樣的區分?這是因為吃肉與肉食的珍貴程度有關,牛在農耕時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農耕時代如果沒有牛犁地的話,人早就餓死了。在許多朝代都不許私自宰殺牛,就如《禮記》所說,連諸侯沒什麼重要的事都不輕易殺牛。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就在當時的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了。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這種從先秦時期就養成的飲食習慣,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後世。漢朝立法對牛保護,如果殺了牛,是要償命的。而到魏晉南北朝,皇帝也頒佈法律嚴禁殺牛,如果殺牛,百姓就要受到嚴重的懲罰,甚至丟掉性命。到了隋唐時期,仍沿用了魏晉南北朝的慣例,也嚴禁殺牛,也是以羊肉為主要肉食,其他肉類為次要。當時的羊肉可以說是高官富豪聚餐的壓軸菜了,雞、鴨、豬、鹿等只能算是輔助菜系。

到了宋朝時,由於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肉一開始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宋真宗時御廚每天要宰350只羊。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從官員到民間,羊肉就成為當時人們餐桌上的頭等肉食。而豬,之所以地位這麼低,是因為豬一點也不挑食,好養活。作為貴族們,誰也不願意去碰。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明清流行吃豬肉

真正讓豬肉沾上點貴族氣的還是蘇東坡。他在杭州任職時,因為治理西湖,要解決民工的吃飯問題,所以創造性地發明了“小火慢燉”的方塊肥肉,這種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等做成的豬肉菜餚,被命名為“東坡肉”。

漢人的地盤以羊肉為貴,但到了北方遼金卻正好相反,豬肉成了“高大上”。宋朝的使節出使遼金,北人用最好的豬肉款待使者。豬肉在遼金,是“非大宴不設”。為何豬肉在同一時代南北地區有著如此懸殊的待遇?究其原因無非就是“物以稀為貴”:遼金豬少,以豬肉為貴;大宋羊少,自以羊肉為美。於是在互市的時候雙方就互通有無,遼金出口肥羊,換取宋朝的豬,雙方都挺高興。

《明宮史》記載,在皇家過年的食譜中就有燒豬肉、豬灌腸、豬臂肉、豬肉包子等,說明此時的豬肉已經能夠登上大雅之堂了。不過在民間,豬肉的盛行程度仍舊不及牛羊肉。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到了清朝,豬肉終於實現逆轉,成為漢族最主要的肉食。在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已經將豬單獨列為《特牲單》進行敘述,這其中與豬肉相關的菜餚就有43道;而牛羊肉則歸為《雜牲單》,“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然製法不可不知,作《雜牲單》”。

雖說豬肉在飲食習慣上已經成功逆轉,但卻依舊無法撼動牛羊肉的高貴地位。當年,英軍打到北京城時,琦善作為欽差大臣前去與他們交涉,會談的前一天,他按照朝廷招待貢使的老規矩給他們送吃的,這其中包括20頭閹牛、200只羊及諸多鴨和雞,一兩千個雞蛋,唯獨沒有一頭豬。

生魚片不是日本人發明的

一提起生魚片,估計不少人都認為是日本發明的。其實生魚片起源於中國,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菜,有著悠久的歷史,後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我國古代典籍對生魚片的記載可上溯到2800年前。生魚片古稱魚膾,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裡面的“膾”,就是生魚片的意思。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膾炙人口”這個成語。

早在周朝就有吃生魚片的記載,曾出土的青銅器“兮甲盤”銘文記載:周宣王五年,周師於彭衙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食膾之風在隋唐發展到了頂峰,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魚膾正式傳到日本,變成了刺身。杜甫的詩“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說的就是做魚膾的場景。《膳夫經手錄》裡記載:“膾莫先於鯽魚,鯿、魴、鯛、鱸次之。”可見當時鯽魚是做魚膾最好的材料。唐人為了做魚膾還研發了專門的刀具,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裡記載唐玄宗還曾賜給安祿山鯽魚和專做魚膾的刀具。

在古人看來,魚肉是很鮮的,為了保證魚的鮮味,就只有生吃,而且古時候科技不發達,烹飪技術沒辦法和現在相比,所以那時候很流行吃生食。後來這種吃法就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很喜歡這種吃法,一直到現在,但是中國人卻不吃了。這是因為生魚片裡面可能有寄生蟲,我們國家吃的多是淡水魚,相比起海魚,更容易感染寄生蟲,所以為了身體健康,中國人就慢慢地不吃生魚片了。日本人吃的生魚片是海魚做成的,感染寄生蟲的概率相對來說比較低。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漢朝以前吃雞很奢侈

要想吃雞,第一條件肯定是首先要有雞。家雞究竟起源於何時何地?世界各地說法並不一致,傳統說法認為,家雞約4000年前起源於印度。考古專家對位於河北省武安市磁山古遺址內發現的雞骨研究鑑定後,將世界家雞馴養史提前到8000年前,或許這裡才是家雞起源地。在發明原始的計時方法以前,雞是報時的工具。而在周朝早年,雞也是一種珍貴的祭品。

春秋時代,平民裡只有老人才能吃得起雞肉。《孟子·盡心上》說:“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到了秦漢時期,吃雞對於平民來說仍是一件難得的事,只能在重大節日才能吃雞。即使考慮自己養雞或拿糧食換雞,吃雞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如果你穿越到了漢代,又非常想吃雞,那麼去當兵是很好的選擇。漢朝非常重視軍隊的伙食,漢朝軍隊會免費供給士卒各種食物,其中就包括了雞肉。此後,隨著生產力和養雞技術的發展,雞越來越成為農家必養的家禽,家中有雞說明農家糧食豐足。唐朝的孟浩然有“古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宋朝的陸游有“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他們都用詩歌讚美了農家的豐足,表明以雞肉待客是中國人交往的一個重要環節,吃雞是標準的中國農莊式待客之道。可見在唐朝和宋朝,吃雞已經是普遍而輕鬆的事了。

"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懂得馴養“馬牛羊豬狗雞”六畜獲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統中有著不同的地位。在古代,豬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在很長的歷史階段,漢人都是以牛羊肉為“高大上”的肉類,吃牛肉、吃羊肉是士大夫階層的專利。

古代牛羊肉是“高大上”食物

說到古人吃肉,還要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人們地位不同,飯菜肉類也極不相同,吃什麼肉能代表這個人的身份的尊貴。據史書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可以看出,只有天子才能隨便吃牛羊豬肉,諸侯能吃牛肉,卿大夫能吃羊肉,大夫可以吃豬肉,而有些地位的男人可以吃魚肉,平常百姓只能吃點野菜之類的。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古人的飲食習慣中,牛羊肉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肉食,《禮記·王制》也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從排名上看,牛羊在豬之上。

為何在先秦時期的肉食排名中會有這樣的區分?這是因為吃肉與肉食的珍貴程度有關,牛在農耕時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農耕時代如果沒有牛犁地的話,人早就餓死了。在許多朝代都不許私自宰殺牛,就如《禮記》所說,連諸侯沒什麼重要的事都不輕易殺牛。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就在當時的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了。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這種從先秦時期就養成的飲食習慣,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後世。漢朝立法對牛保護,如果殺了牛,是要償命的。而到魏晉南北朝,皇帝也頒佈法律嚴禁殺牛,如果殺牛,百姓就要受到嚴重的懲罰,甚至丟掉性命。到了隋唐時期,仍沿用了魏晉南北朝的慣例,也嚴禁殺牛,也是以羊肉為主要肉食,其他肉類為次要。當時的羊肉可以說是高官富豪聚餐的壓軸菜了,雞、鴨、豬、鹿等只能算是輔助菜系。

到了宋朝時,由於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肉一開始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宋真宗時御廚每天要宰350只羊。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從官員到民間,羊肉就成為當時人們餐桌上的頭等肉食。而豬,之所以地位這麼低,是因為豬一點也不挑食,好養活。作為貴族們,誰也不願意去碰。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明清流行吃豬肉

真正讓豬肉沾上點貴族氣的還是蘇東坡。他在杭州任職時,因為治理西湖,要解決民工的吃飯問題,所以創造性地發明了“小火慢燉”的方塊肥肉,這種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等做成的豬肉菜餚,被命名為“東坡肉”。

漢人的地盤以羊肉為貴,但到了北方遼金卻正好相反,豬肉成了“高大上”。宋朝的使節出使遼金,北人用最好的豬肉款待使者。豬肉在遼金,是“非大宴不設”。為何豬肉在同一時代南北地區有著如此懸殊的待遇?究其原因無非就是“物以稀為貴”:遼金豬少,以豬肉為貴;大宋羊少,自以羊肉為美。於是在互市的時候雙方就互通有無,遼金出口肥羊,換取宋朝的豬,雙方都挺高興。

《明宮史》記載,在皇家過年的食譜中就有燒豬肉、豬灌腸、豬臂肉、豬肉包子等,說明此時的豬肉已經能夠登上大雅之堂了。不過在民間,豬肉的盛行程度仍舊不及牛羊肉。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到了清朝,豬肉終於實現逆轉,成為漢族最主要的肉食。在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已經將豬單獨列為《特牲單》進行敘述,這其中與豬肉相關的菜餚就有43道;而牛羊肉則歸為《雜牲單》,“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然製法不可不知,作《雜牲單》”。

雖說豬肉在飲食習慣上已經成功逆轉,但卻依舊無法撼動牛羊肉的高貴地位。當年,英軍打到北京城時,琦善作為欽差大臣前去與他們交涉,會談的前一天,他按照朝廷招待貢使的老規矩給他們送吃的,這其中包括20頭閹牛、200只羊及諸多鴨和雞,一兩千個雞蛋,唯獨沒有一頭豬。

生魚片不是日本人發明的

一提起生魚片,估計不少人都認為是日本發明的。其實生魚片起源於中國,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菜,有著悠久的歷史,後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我國古代典籍對生魚片的記載可上溯到2800年前。生魚片古稱魚膾,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裡面的“膾”,就是生魚片的意思。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膾炙人口”這個成語。

早在周朝就有吃生魚片的記載,曾出土的青銅器“兮甲盤”銘文記載:周宣王五年,周師於彭衙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食膾之風在隋唐發展到了頂峰,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魚膾正式傳到日本,變成了刺身。杜甫的詩“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說的就是做魚膾的場景。《膳夫經手錄》裡記載:“膾莫先於鯽魚,鯿、魴、鯛、鱸次之。”可見當時鯽魚是做魚膾最好的材料。唐人為了做魚膾還研發了專門的刀具,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裡記載唐玄宗還曾賜給安祿山鯽魚和專做魚膾的刀具。

在古人看來,魚肉是很鮮的,為了保證魚的鮮味,就只有生吃,而且古時候科技不發達,烹飪技術沒辦法和現在相比,所以那時候很流行吃生食。後來這種吃法就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很喜歡這種吃法,一直到現在,但是中國人卻不吃了。這是因為生魚片裡面可能有寄生蟲,我們國家吃的多是淡水魚,相比起海魚,更容易感染寄生蟲,所以為了身體健康,中國人就慢慢地不吃生魚片了。日本人吃的生魚片是海魚做成的,感染寄生蟲的概率相對來說比較低。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漢朝以前吃雞很奢侈

要想吃雞,第一條件肯定是首先要有雞。家雞究竟起源於何時何地?世界各地說法並不一致,傳統說法認為,家雞約4000年前起源於印度。考古專家對位於河北省武安市磁山古遺址內發現的雞骨研究鑑定後,將世界家雞馴養史提前到8000年前,或許這裡才是家雞起源地。在發明原始的計時方法以前,雞是報時的工具。而在周朝早年,雞也是一種珍貴的祭品。

春秋時代,平民裡只有老人才能吃得起雞肉。《孟子·盡心上》說:“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到了秦漢時期,吃雞對於平民來說仍是一件難得的事,只能在重大節日才能吃雞。即使考慮自己養雞或拿糧食換雞,吃雞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如果你穿越到了漢代,又非常想吃雞,那麼去當兵是很好的選擇。漢朝非常重視軍隊的伙食,漢朝軍隊會免費供給士卒各種食物,其中就包括了雞肉。此後,隨著生產力和養雞技術的發展,雞越來越成為農家必養的家禽,家中有雞說明農家糧食豐足。唐朝的孟浩然有“古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宋朝的陸游有“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他們都用詩歌讚美了農家的豐足,表明以雞肉待客是中國人交往的一個重要環節,吃雞是標準的中國農莊式待客之道。可見在唐朝和宋朝,吃雞已經是普遍而輕鬆的事了。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中國人吃鴨歷史源遠流長

中國人養鴨吃肉的歷史悠久,6世紀時,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養鵝鴨》中總結:“供廚者,子鵝百日以外,子鴨六七十日,佳。”說的是做菜最好用六七十天大的嫩鴨,當時的主要做法是“炙”,也就是燒烤,可以整隻烤,也可以切碎、切塊烤,南朝人寫的《食珍錄》也提到南方同樣流行“炙鴨”。

北宋時候鴨食品很多,首都開封的飯館中售賣鵝鴨排蒸荔枝腰子、入爐細項蓮花鴨、籤鵝鴨、燠鴨、煎鴨子等菜品,南宋首都杭州餐館中的鴨菜更多,烤鴨已經是“食市”中的常見品種。

"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懂得馴養“馬牛羊豬狗雞”六畜獲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統中有著不同的地位。在古代,豬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在很長的歷史階段,漢人都是以牛羊肉為“高大上”的肉類,吃牛肉、吃羊肉是士大夫階層的專利。

古代牛羊肉是“高大上”食物

說到古人吃肉,還要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人們地位不同,飯菜肉類也極不相同,吃什麼肉能代表這個人的身份的尊貴。據史書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可以看出,只有天子才能隨便吃牛羊豬肉,諸侯能吃牛肉,卿大夫能吃羊肉,大夫可以吃豬肉,而有些地位的男人可以吃魚肉,平常百姓只能吃點野菜之類的。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古人的飲食習慣中,牛羊肉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肉食,《禮記·王制》也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從排名上看,牛羊在豬之上。

為何在先秦時期的肉食排名中會有這樣的區分?這是因為吃肉與肉食的珍貴程度有關,牛在農耕時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農耕時代如果沒有牛犁地的話,人早就餓死了。在許多朝代都不許私自宰殺牛,就如《禮記》所說,連諸侯沒什麼重要的事都不輕易殺牛。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就在當時的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了。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這種從先秦時期就養成的飲食習慣,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後世。漢朝立法對牛保護,如果殺了牛,是要償命的。而到魏晉南北朝,皇帝也頒佈法律嚴禁殺牛,如果殺牛,百姓就要受到嚴重的懲罰,甚至丟掉性命。到了隋唐時期,仍沿用了魏晉南北朝的慣例,也嚴禁殺牛,也是以羊肉為主要肉食,其他肉類為次要。當時的羊肉可以說是高官富豪聚餐的壓軸菜了,雞、鴨、豬、鹿等只能算是輔助菜系。

到了宋朝時,由於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肉一開始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宋真宗時御廚每天要宰350只羊。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從官員到民間,羊肉就成為當時人們餐桌上的頭等肉食。而豬,之所以地位這麼低,是因為豬一點也不挑食,好養活。作為貴族們,誰也不願意去碰。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明清流行吃豬肉

真正讓豬肉沾上點貴族氣的還是蘇東坡。他在杭州任職時,因為治理西湖,要解決民工的吃飯問題,所以創造性地發明了“小火慢燉”的方塊肥肉,這種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等做成的豬肉菜餚,被命名為“東坡肉”。

漢人的地盤以羊肉為貴,但到了北方遼金卻正好相反,豬肉成了“高大上”。宋朝的使節出使遼金,北人用最好的豬肉款待使者。豬肉在遼金,是“非大宴不設”。為何豬肉在同一時代南北地區有著如此懸殊的待遇?究其原因無非就是“物以稀為貴”:遼金豬少,以豬肉為貴;大宋羊少,自以羊肉為美。於是在互市的時候雙方就互通有無,遼金出口肥羊,換取宋朝的豬,雙方都挺高興。

《明宮史》記載,在皇家過年的食譜中就有燒豬肉、豬灌腸、豬臂肉、豬肉包子等,說明此時的豬肉已經能夠登上大雅之堂了。不過在民間,豬肉的盛行程度仍舊不及牛羊肉。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到了清朝,豬肉終於實現逆轉,成為漢族最主要的肉食。在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已經將豬單獨列為《特牲單》進行敘述,這其中與豬肉相關的菜餚就有43道;而牛羊肉則歸為《雜牲單》,“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然製法不可不知,作《雜牲單》”。

雖說豬肉在飲食習慣上已經成功逆轉,但卻依舊無法撼動牛羊肉的高貴地位。當年,英軍打到北京城時,琦善作為欽差大臣前去與他們交涉,會談的前一天,他按照朝廷招待貢使的老規矩給他們送吃的,這其中包括20頭閹牛、200只羊及諸多鴨和雞,一兩千個雞蛋,唯獨沒有一頭豬。

生魚片不是日本人發明的

一提起生魚片,估計不少人都認為是日本發明的。其實生魚片起源於中國,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菜,有著悠久的歷史,後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我國古代典籍對生魚片的記載可上溯到2800年前。生魚片古稱魚膾,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裡面的“膾”,就是生魚片的意思。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膾炙人口”這個成語。

早在周朝就有吃生魚片的記載,曾出土的青銅器“兮甲盤”銘文記載:周宣王五年,周師於彭衙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食膾之風在隋唐發展到了頂峰,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魚膾正式傳到日本,變成了刺身。杜甫的詩“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說的就是做魚膾的場景。《膳夫經手錄》裡記載:“膾莫先於鯽魚,鯿、魴、鯛、鱸次之。”可見當時鯽魚是做魚膾最好的材料。唐人為了做魚膾還研發了專門的刀具,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裡記載唐玄宗還曾賜給安祿山鯽魚和專做魚膾的刀具。

在古人看來,魚肉是很鮮的,為了保證魚的鮮味,就只有生吃,而且古時候科技不發達,烹飪技術沒辦法和現在相比,所以那時候很流行吃生食。後來這種吃法就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很喜歡這種吃法,一直到現在,但是中國人卻不吃了。這是因為生魚片裡面可能有寄生蟲,我們國家吃的多是淡水魚,相比起海魚,更容易感染寄生蟲,所以為了身體健康,中國人就慢慢地不吃生魚片了。日本人吃的生魚片是海魚做成的,感染寄生蟲的概率相對來說比較低。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漢朝以前吃雞很奢侈

要想吃雞,第一條件肯定是首先要有雞。家雞究竟起源於何時何地?世界各地說法並不一致,傳統說法認為,家雞約4000年前起源於印度。考古專家對位於河北省武安市磁山古遺址內發現的雞骨研究鑑定後,將世界家雞馴養史提前到8000年前,或許這裡才是家雞起源地。在發明原始的計時方法以前,雞是報時的工具。而在周朝早年,雞也是一種珍貴的祭品。

春秋時代,平民裡只有老人才能吃得起雞肉。《孟子·盡心上》說:“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到了秦漢時期,吃雞對於平民來說仍是一件難得的事,只能在重大節日才能吃雞。即使考慮自己養雞或拿糧食換雞,吃雞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如果你穿越到了漢代,又非常想吃雞,那麼去當兵是很好的選擇。漢朝非常重視軍隊的伙食,漢朝軍隊會免費供給士卒各種食物,其中就包括了雞肉。此後,隨著生產力和養雞技術的發展,雞越來越成為農家必養的家禽,家中有雞說明農家糧食豐足。唐朝的孟浩然有“古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宋朝的陸游有“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他們都用詩歌讚美了農家的豐足,表明以雞肉待客是中國人交往的一個重要環節,吃雞是標準的中國農莊式待客之道。可見在唐朝和宋朝,吃雞已經是普遍而輕鬆的事了。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中國人吃鴨歷史源遠流長

中國人養鴨吃肉的歷史悠久,6世紀時,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養鵝鴨》中總結:“供廚者,子鵝百日以外,子鴨六七十日,佳。”說的是做菜最好用六七十天大的嫩鴨,當時的主要做法是“炙”,也就是燒烤,可以整隻烤,也可以切碎、切塊烤,南朝人寫的《食珍錄》也提到南方同樣流行“炙鴨”。

北宋時候鴨食品很多,首都開封的飯館中售賣鵝鴨排蒸荔枝腰子、入爐細項蓮花鴨、籤鵝鴨、燠鴨、煎鴨子等菜品,南宋首都杭州餐館中的鴨菜更多,烤鴨已經是“食市”中的常見品種。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當然,吃鴨子最多、方法最多的還是明、清時期的江南地區,明代吏部左侍郎顧元起所著《客座贅語》中提到南京特產之一是用特製料汁醃漬然後烤制的板鴨,有以此出名的專門店鋪。清代的《金陵物產風土誌》記載金陵當時有生賣的“水晶鴨”,烤制的“烤鴨”,煮熟的“醬鴨”,醃製的“鹽水鴨”等,八月桂花飄香時節鴨子最為肥美,此時製作的鹽水鴨被傳會帶有桂花的香氣,故美其名曰“桂花鴨”。

15世紀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隨行的江南官員、富戶也把吃烤鴨的愛好帶到北京。明朝嘉靖年間有人在北京開烤鴨店,沿襲的還是南方的燜爐烤製法,故稱“南爐鴨”。

“全聚德”的創始人楊全仁1864年開設全聚德後,把燜爐改為掛爐,烤制的方法、口味、吃法有了新花樣,傳承下來讓烤鴨也變成了北京特產了。

"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懂得馴養“馬牛羊豬狗雞”六畜獲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統中有著不同的地位。在古代,豬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在很長的歷史階段,漢人都是以牛羊肉為“高大上”的肉類,吃牛肉、吃羊肉是士大夫階層的專利。

古代牛羊肉是“高大上”食物

說到古人吃肉,還要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人們地位不同,飯菜肉類也極不相同,吃什麼肉能代表這個人的身份的尊貴。據史書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可以看出,只有天子才能隨便吃牛羊豬肉,諸侯能吃牛肉,卿大夫能吃羊肉,大夫可以吃豬肉,而有些地位的男人可以吃魚肉,平常百姓只能吃點野菜之類的。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古人的飲食習慣中,牛羊肉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肉食,《禮記·王制》也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從排名上看,牛羊在豬之上。

為何在先秦時期的肉食排名中會有這樣的區分?這是因為吃肉與肉食的珍貴程度有關,牛在農耕時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農耕時代如果沒有牛犁地的話,人早就餓死了。在許多朝代都不許私自宰殺牛,就如《禮記》所說,連諸侯沒什麼重要的事都不輕易殺牛。正所謂“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就在當時的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了。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這種從先秦時期就養成的飲食習慣,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後世。漢朝立法對牛保護,如果殺了牛,是要償命的。而到魏晉南北朝,皇帝也頒佈法律嚴禁殺牛,如果殺牛,百姓就要受到嚴重的懲罰,甚至丟掉性命。到了隋唐時期,仍沿用了魏晉南北朝的慣例,也嚴禁殺牛,也是以羊肉為主要肉食,其他肉類為次要。當時的羊肉可以說是高官富豪聚餐的壓軸菜了,雞、鴨、豬、鹿等只能算是輔助菜系。

到了宋朝時,由於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肉一開始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宋真宗時御廚每天要宰350只羊。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從官員到民間,羊肉就成為當時人們餐桌上的頭等肉食。而豬,之所以地位這麼低,是因為豬一點也不挑食,好養活。作為貴族們,誰也不願意去碰。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明清流行吃豬肉

真正讓豬肉沾上點貴族氣的還是蘇東坡。他在杭州任職時,因為治理西湖,要解決民工的吃飯問題,所以創造性地發明了“小火慢燉”的方塊肥肉,這種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等做成的豬肉菜餚,被命名為“東坡肉”。

漢人的地盤以羊肉為貴,但到了北方遼金卻正好相反,豬肉成了“高大上”。宋朝的使節出使遼金,北人用最好的豬肉款待使者。豬肉在遼金,是“非大宴不設”。為何豬肉在同一時代南北地區有著如此懸殊的待遇?究其原因無非就是“物以稀為貴”:遼金豬少,以豬肉為貴;大宋羊少,自以羊肉為美。於是在互市的時候雙方就互通有無,遼金出口肥羊,換取宋朝的豬,雙方都挺高興。

《明宮史》記載,在皇家過年的食譜中就有燒豬肉、豬灌腸、豬臂肉、豬肉包子等,說明此時的豬肉已經能夠登上大雅之堂了。不過在民間,豬肉的盛行程度仍舊不及牛羊肉。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到了清朝,豬肉終於實現逆轉,成為漢族最主要的肉食。在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已經將豬單獨列為《特牲單》進行敘述,這其中與豬肉相關的菜餚就有43道;而牛羊肉則歸為《雜牲單》,“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然製法不可不知,作《雜牲單》”。

雖說豬肉在飲食習慣上已經成功逆轉,但卻依舊無法撼動牛羊肉的高貴地位。當年,英軍打到北京城時,琦善作為欽差大臣前去與他們交涉,會談的前一天,他按照朝廷招待貢使的老規矩給他們送吃的,這其中包括20頭閹牛、200只羊及諸多鴨和雞,一兩千個雞蛋,唯獨沒有一頭豬。

生魚片不是日本人發明的

一提起生魚片,估計不少人都認為是日本發明的。其實生魚片起源於中國,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菜,有著悠久的歷史,後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我國古代典籍對生魚片的記載可上溯到2800年前。生魚片古稱魚膾,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裡面的“膾”,就是生魚片的意思。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膾炙人口”這個成語。

早在周朝就有吃生魚片的記載,曾出土的青銅器“兮甲盤”銘文記載:周宣王五年,周師於彭衙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食膾之風在隋唐發展到了頂峰,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魚膾正式傳到日本,變成了刺身。杜甫的詩“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說的就是做魚膾的場景。《膳夫經手錄》裡記載:“膾莫先於鯽魚,鯿、魴、鯛、鱸次之。”可見當時鯽魚是做魚膾最好的材料。唐人為了做魚膾還研發了專門的刀具,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裡記載唐玄宗還曾賜給安祿山鯽魚和專做魚膾的刀具。

在古人看來,魚肉是很鮮的,為了保證魚的鮮味,就只有生吃,而且古時候科技不發達,烹飪技術沒辦法和現在相比,所以那時候很流行吃生食。後來這種吃法就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很喜歡這種吃法,一直到現在,但是中國人卻不吃了。這是因為生魚片裡面可能有寄生蟲,我們國家吃的多是淡水魚,相比起海魚,更容易感染寄生蟲,所以為了身體健康,中國人就慢慢地不吃生魚片了。日本人吃的生魚片是海魚做成的,感染寄生蟲的概率相對來說比較低。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漢朝以前吃雞很奢侈

要想吃雞,第一條件肯定是首先要有雞。家雞究竟起源於何時何地?世界各地說法並不一致,傳統說法認為,家雞約4000年前起源於印度。考古專家對位於河北省武安市磁山古遺址內發現的雞骨研究鑑定後,將世界家雞馴養史提前到8000年前,或許這裡才是家雞起源地。在發明原始的計時方法以前,雞是報時的工具。而在周朝早年,雞也是一種珍貴的祭品。

春秋時代,平民裡只有老人才能吃得起雞肉。《孟子·盡心上》說:“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到了秦漢時期,吃雞對於平民來說仍是一件難得的事,只能在重大節日才能吃雞。即使考慮自己養雞或拿糧食換雞,吃雞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如果你穿越到了漢代,又非常想吃雞,那麼去當兵是很好的選擇。漢朝非常重視軍隊的伙食,漢朝軍隊會免費供給士卒各種食物,其中就包括了雞肉。此後,隨著生產力和養雞技術的發展,雞越來越成為農家必養的家禽,家中有雞說明農家糧食豐足。唐朝的孟浩然有“古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宋朝的陸游有“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他們都用詩歌讚美了農家的豐足,表明以雞肉待客是中國人交往的一個重要環節,吃雞是標準的中國農莊式待客之道。可見在唐朝和宋朝,吃雞已經是普遍而輕鬆的事了。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中國人吃鴨歷史源遠流長

中國人養鴨吃肉的歷史悠久,6世紀時,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養鵝鴨》中總結:“供廚者,子鵝百日以外,子鴨六七十日,佳。”說的是做菜最好用六七十天大的嫩鴨,當時的主要做法是“炙”,也就是燒烤,可以整隻烤,也可以切碎、切塊烤,南朝人寫的《食珍錄》也提到南方同樣流行“炙鴨”。

北宋時候鴨食品很多,首都開封的飯館中售賣鵝鴨排蒸荔枝腰子、入爐細項蓮花鴨、籤鵝鴨、燠鴨、煎鴨子等菜品,南宋首都杭州餐館中的鴨菜更多,烤鴨已經是“食市”中的常見品種。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當然,吃鴨子最多、方法最多的還是明、清時期的江南地區,明代吏部左侍郎顧元起所著《客座贅語》中提到南京特產之一是用特製料汁醃漬然後烤制的板鴨,有以此出名的專門店鋪。清代的《金陵物產風土誌》記載金陵當時有生賣的“水晶鴨”,烤制的“烤鴨”,煮熟的“醬鴨”,醃製的“鹽水鴨”等,八月桂花飄香時節鴨子最為肥美,此時製作的鹽水鴨被傳會帶有桂花的香氣,故美其名曰“桂花鴨”。

15世紀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隨行的江南官員、富戶也把吃烤鴨的愛好帶到北京。明朝嘉靖年間有人在北京開烤鴨店,沿襲的還是南方的燜爐烤製法,故稱“南爐鴨”。

“全聚德”的創始人楊全仁1864年開設全聚德後,把燜爐改為掛爐,烤制的方法、口味、吃法有了新花樣,傳承下來讓烤鴨也變成了北京特產了。

漢朝以前吃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北京烤鴨其實起源於南京

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烤鴨的記載。在元朝天曆年間,宮廷御廚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中,就有燒鴨子這道菜。而燒鴨子,被認為是最早的一種烤鴨。

有趣的是,地道的北京烤鴨並不是起源於北京,而是起源於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之後,皇宮的御廚便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製作菜餚,為了增加鴨子的風味,廚師們採用炭火烘烤,使鴨子吃起來皮酥肉香,肥而不膩,受到了皇上的稱讚,被朱元璋命名為“烤鴨”。

後來,朱棣在北京起兵,奪了侄子建文皇帝的皇位,隨後遷都北京,烤鴨技術也跟著傳到了北京,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當時鴨子採用玉泉山所產的填鴨,皮薄肉嫩,鮮美可口,深受人們的喜歡。明朝嘉靖年間,北京出現了專門的烤鴨店,叫作“金陵老便宜坊”。到了清朝時,烤鴨成為了朝廷最喜歡的宮廷菜,同治三年(1864),在京城出現了“全聚德烤鴨店”,從此北京烤鴨馳名中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