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州最有名的菜是獅子頭,咱們叫獅子頭,人家本地人叫劖肉,雖然揚州劖肉不上酒席,可是這菜的講究可大了。據說豬肉一定要選肋條,前後腿肉都不能用。肉要極有耐心切成小丁,略剁幾刀即可,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做獅子頭要細切粗斬。

"

揚州最有名的菜是獅子頭,咱們叫獅子頭,人家本地人叫劖肉,雖然揚州劖肉不上酒席,可是這菜的講究可大了。據說豬肉一定要選肋條,前後腿肉都不能用。肉要極有耐心切成小丁,略剁幾刀即可,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做獅子頭要細切粗斬。

唐魯孫:吃在上海(7)——揚州劖肉上乘

揚州獅子頭

外行人,把肉切好放在柩板上,拿兩把刀像擊鼓似的,運刀如雨,這就把肉的精華全剁跑了,剩下的都是肉的渣滓。所以有些美食專家,不吃千刀肉,就是這個道理。肉剁好,略用稀芡粉,撮成肉圓,最忌使用雞蛋白,或者荸薺末,撮肉圓只要挼成略圓,不會散開就行,千萬不能用勁勒捏,然後用大青菜葉包起來,每一斤肉分成四隻六隻均可,過大過小都不相宜。最好用陶器悶缽,缽底失鋪上攝淨毛根的肉皮,再放乾貝、冬菇、毛豆、冬筍或春筍、青菜、風雞、再加姜、蔥、糖、酒,白燒加鹽,紅燒加醬油。真正吃家以白燒為上,因為紅燒的醬油,就是用揚州四美醬園的古法選制的秋抽(高級醬油)吃到後來,墊底的菜心,總帶點醬酸味。剜肉進缽也有訣竅,要平放缽面,不能重疊,否則老嫩不勻。陶製缽口,都不大嚴,蓋好缽蓋,要用溼布圍起,以免走氣,煨劖肉最好用大炭基,火力持久均勻,經過六到八小時,連缽上桌,這樣才是嫩、香、腴潤、油而不膩的獅子頭。至於後來有人做獅子頭想出新花樣,加上蟹粉,雖然增加了鮮的成分,可是蟹鮮奪味,原味不彰,實在不足為訓的。

"

揚州最有名的菜是獅子頭,咱們叫獅子頭,人家本地人叫劖肉,雖然揚州劖肉不上酒席,可是這菜的講究可大了。據說豬肉一定要選肋條,前後腿肉都不能用。肉要極有耐心切成小丁,略剁幾刀即可,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做獅子頭要細切粗斬。

唐魯孫:吃在上海(7)——揚州劖肉上乘

揚州獅子頭

外行人,把肉切好放在柩板上,拿兩把刀像擊鼓似的,運刀如雨,這就把肉的精華全剁跑了,剩下的都是肉的渣滓。所以有些美食專家,不吃千刀肉,就是這個道理。肉剁好,略用稀芡粉,撮成肉圓,最忌使用雞蛋白,或者荸薺末,撮肉圓只要挼成略圓,不會散開就行,千萬不能用勁勒捏,然後用大青菜葉包起來,每一斤肉分成四隻六隻均可,過大過小都不相宜。最好用陶器悶缽,缽底失鋪上攝淨毛根的肉皮,再放乾貝、冬菇、毛豆、冬筍或春筍、青菜、風雞、再加姜、蔥、糖、酒,白燒加鹽,紅燒加醬油。真正吃家以白燒為上,因為紅燒的醬油,就是用揚州四美醬園的古法選制的秋抽(高級醬油)吃到後來,墊底的菜心,總帶點醬酸味。剜肉進缽也有訣竅,要平放缽面,不能重疊,否則老嫩不勻。陶製缽口,都不大嚴,蓋好缽蓋,要用溼布圍起,以免走氣,煨劖肉最好用大炭基,火力持久均勻,經過六到八小時,連缽上桌,這樣才是嫩、香、腴潤、油而不膩的獅子頭。至於後來有人做獅子頭想出新花樣,加上蟹粉,雖然增加了鮮的成分,可是蟹鮮奪味,原味不彰,實在不足為訓的。

唐魯孫:吃在上海(7)——揚州劖肉上乘

蒸劖肉

有一年筆者到揚州參加一項會議。回程把揚州著名說評書的王少堂,約到上海大中華書場來說水滸,王少堂在揚州說水滸,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他能把水滸上的人物,特別造型,每一位好漢的穿裝打扮,聲音笑貌,絕不雷同。一張嘴就知是誰出場了。一季書說下來,倒也很剩了幾文。他臨走之前,一定要請我吃一次真正揚州劖肉。劖肉做好送到大中華飯店房間來吃。這是筆者所吃最地道的一頓煨劖肉,滑香鮮嫩,真是前所未嘗。後來才知道這份獅子頭是兩淮鹽運使衙門,專做剜肉的一位廚娘的傑作。想不到最好的煨劖肉,不在揚州反而是在上海吃到的。

抗戰之前上海雖然說輦輻雲集五方雜處,但是究以江浙人士為多,大家都不習慣辛辣,所以川湘雲貴各省的飯館,在上海並不一定吃香,不像抗戰勝利之後,各省人士在大後方住久,習慣麻辣,還有後方生的川娃兒,沒有辣椒不吃飯,形成川湘雲貴各省的飯館到處風行,變成一枝獨秀了。當時上海廣西路的蜀腴以粉蒸小籠出名,粉蒸肥腸、粉蒸牛肉,酒飯兩宜。葉楚傖先生當年在上海,良朋小酌,最喜歡上蜀腴,尤其欣賞他家的乾煸四季豆,蜀腴經過葉楚老的譽揚,生意就越做越火爆了。

"

揚州最有名的菜是獅子頭,咱們叫獅子頭,人家本地人叫劖肉,雖然揚州劖肉不上酒席,可是這菜的講究可大了。據說豬肉一定要選肋條,前後腿肉都不能用。肉要極有耐心切成小丁,略剁幾刀即可,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做獅子頭要細切粗斬。

唐魯孫:吃在上海(7)——揚州劖肉上乘

揚州獅子頭

外行人,把肉切好放在柩板上,拿兩把刀像擊鼓似的,運刀如雨,這就把肉的精華全剁跑了,剩下的都是肉的渣滓。所以有些美食專家,不吃千刀肉,就是這個道理。肉剁好,略用稀芡粉,撮成肉圓,最忌使用雞蛋白,或者荸薺末,撮肉圓只要挼成略圓,不會散開就行,千萬不能用勁勒捏,然後用大青菜葉包起來,每一斤肉分成四隻六隻均可,過大過小都不相宜。最好用陶器悶缽,缽底失鋪上攝淨毛根的肉皮,再放乾貝、冬菇、毛豆、冬筍或春筍、青菜、風雞、再加姜、蔥、糖、酒,白燒加鹽,紅燒加醬油。真正吃家以白燒為上,因為紅燒的醬油,就是用揚州四美醬園的古法選制的秋抽(高級醬油)吃到後來,墊底的菜心,總帶點醬酸味。剜肉進缽也有訣竅,要平放缽面,不能重疊,否則老嫩不勻。陶製缽口,都不大嚴,蓋好缽蓋,要用溼布圍起,以免走氣,煨劖肉最好用大炭基,火力持久均勻,經過六到八小時,連缽上桌,這樣才是嫩、香、腴潤、油而不膩的獅子頭。至於後來有人做獅子頭想出新花樣,加上蟹粉,雖然增加了鮮的成分,可是蟹鮮奪味,原味不彰,實在不足為訓的。

唐魯孫:吃在上海(7)——揚州劖肉上乘

蒸劖肉

有一年筆者到揚州參加一項會議。回程把揚州著名說評書的王少堂,約到上海大中華書場來說水滸,王少堂在揚州說水滸,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他能把水滸上的人物,特別造型,每一位好漢的穿裝打扮,聲音笑貌,絕不雷同。一張嘴就知是誰出場了。一季書說下來,倒也很剩了幾文。他臨走之前,一定要請我吃一次真正揚州劖肉。劖肉做好送到大中華飯店房間來吃。這是筆者所吃最地道的一頓煨劖肉,滑香鮮嫩,真是前所未嘗。後來才知道這份獅子頭是兩淮鹽運使衙門,專做剜肉的一位廚娘的傑作。想不到最好的煨劖肉,不在揚州反而是在上海吃到的。

抗戰之前上海雖然說輦輻雲集五方雜處,但是究以江浙人士為多,大家都不習慣辛辣,所以川湘雲貴各省的飯館,在上海並不一定吃香,不像抗戰勝利之後,各省人士在大後方住久,習慣麻辣,還有後方生的川娃兒,沒有辣椒不吃飯,形成川湘雲貴各省的飯館到處風行,變成一枝獨秀了。當時上海廣西路的蜀腴以粉蒸小籠出名,粉蒸肥腸、粉蒸牛肉,酒飯兩宜。葉楚傖先生當年在上海,良朋小酌,最喜歡上蜀腴,尤其欣賞他家的乾煸四季豆,蜀腴經過葉楚老的譽揚,生意就越做越火爆了。

唐魯孫:吃在上海(7)——揚州劖肉上乘

粉蒸肥腸

成都小吃是有劉伶之癖的好去處,因為他家下酒的小菜式樣特別的多。林長民林庚白兩位雖然都是隸藉福建,可都是成都小吃的常客,林長民常說,吃西菜最好是北平京漢食堂,一上小吃就是二二十樣,盡吃小吃,就夠飽了。要吃中餐最好是上海成都小吃,要他十個八個小碟,最後來碗紅油抄手,兩三個朋友小酌,塊把錢就可以酒足飯飽,昂然出門了。以上兩家川菜,都是以小吃為主,能夠承應酒席的,還有一家古益軒,他家佈置高雅,設備堂皇,雅座裡四壁琳琅,都是時賢字畫,很有點北平春華樓的派頭。其實論酒席,並不怎么高明,可是有幾隻拿手菜,確實引人入勝。清燉牛鞭用砂鍋密封,小火細燉,蔥燉鹽酒,一概不放,純粹白燉,牛鞭燉到接近溶化,然後揭封上桌,羅列各種調味料,由貴客自行調配,原湯原味,所以醇厚濃香,腴不膩人。到了冬季,去古益軒的客人不論大宴小酌,大都要叫一隻清燉牛鞭吃。

作者:唐魯孫;編輯:徐無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