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吃的“古早味”|王士躍'

""臺灣小吃的“古早味”|王士躍

在臺北長安西路,我們在擁擠的早餐店裡好不容易等到了空位,要了油條、烤餅夾蛋等不下七八種的早點,另外加上幾杯溫度任你選的豆漿、米漿和豆花。幾杯下肚之後,旅途倦意全消,周身登時冒出一股舒坦之感。

經十幾個小時的飛行來到這個熱情的寶島,除了旅行觀景、換個好心情,正想趁此機會在這個令天下老饕們垂顧的美食勝地大飽口福。一大早,我們便攤開了酒店提供的一張觀光地圖,目光繞來繞去,省略了那些花花綠綠的景點地標,最後落在了這家老字號的油條豆漿店。

店裡正是早餐忙碌時辰,開放式的廚房熱氣蒸騰,鍋碗勺鏟乒乓作響。師傅們在前臺和後廚點餐叫號的大呼小應聲中,忙而不亂準備著各式早點。幾位麵點師在廚房裡嫻熟地和麵或揮杖擀皮,其中也有阿嬤級的幫廚老當益壯地發揮餘熱。只見擀麵杖下撲稜撲稜地吐出片片均勻而粉白的圓麵皮來,拌餡團口做小籠包或抻面撒料烙蔥油餅,令人不由地產生味覺的聯想而口角生津。所有的點心小食都是當地人稱道的“古早味”,豆漿米漿也絕非大賣場速凍加熱後的飲品,一股濃醇清新的豆子香氣頃刻溢滿了齒頰,脣角淡淡地有一種豆沫的質感,是一種大地恩賜的味道。

曾經讀過樑實秋先生的文章,提到一位千里買油條的海外遊子,竟然一次將兩百根油條偷偷藏進旅行箱帶回了美國,就是為了啃膩了漢堡包時能三天兩頭地嘗一嘗家鄉味!雖然此類饕客壯舉今天難逃海關的扣罰,如此原汁原味的美食,不撩起超級鄉愁的衝動也難。

臺灣小吃久負盛名,據說寶島美食夜市已取代了臺北“故宮博物院”翠玉白菜的地位,成為世界各地遊客訪臺的首選。前幾年的一次風味美食全球海選,臺灣小吃還拔得了頭彩,令天南海北的老饕趨之若鶩。

在臺灣的這段日子裡,我們可是沒少去夜市湊熱鬧,四處吃吃喝喝,遍祭了五臟六腑廟。某天我們從外雙溪張大千摩耶精舍參觀出來,已是飢腸轆轆。剛好士林夜市就在附近,只消公交車片刻時辰,我們便在燈火昏黃之際三繞兩拐找到了夜市。在降臨的夜幕中,只見燈幌招牌閃爍一片,誘人的飄香和蒸騰的熱氣撲面而來。殷勤的吆喝聲、五花八門的小吃和形形色色的飲料令我們舉棋不定,竟有摸著任何一張餐桌都想坐下不走的慾望。可是我們無法坐下來,因為所有的位置統統被食客們佔滿。去排隊卻總是發現自己是站在長隊末尾一個。放眼望去都是吃得滿頭飛汗的食者,包括婦孺老幼和膚色各異的中外老饕,每人面前捧著一盒面線或一碗魚羹湯丸,或說不出名堂的煎、烹、烤、炸、滷、煮出來的鮮美無比小吃,或坐或立旁若無人地哧溜哧溜地豪吃。不由得令我歎服美食作家焦桐先生所謂在臺灣飲食非為小道,實屬天經地義之大道的洞見。

因此臺灣小吃也可以登堂入室,成為一張亮眼的文宣品牌。很多地方看到在眾多的展品中美食被放置在相當顯著的位置,足見其遠已超越了普通的風味小吃的意義。聽導遊義工無不驕傲地介紹著當地的傳統飲食,並且現場提問讓大家猜一猜當今最受歡迎的幾種臺灣美食。當獲知蚵仔煎高居排行榜的第二名時,不由地讓我頓生英雄所見略同之感。蚵仔煎是我愛啖臺菜的軟肋,是令我食指大動的舌尖衝動。在美國生活了這麼多年,我和家人時常會去一家洛杉磯的臺灣菜館,每次都必須叫上一碟淋汁蚵仔煎。利用以往出差福建的機會,我也品嚐過廈門老街的鮮炒蚵仔。但是這次來臺,感覺到當地蚵仔煎呈現出臺灣師傅獨到的廚藝和經驗。菜相鬆軟酥癱,散發出一股噴香的鍋火味兒,入口滑嫩順胃,淌著滿滿的甜辣汁和暖意。相比之下,我們加州的蚵仔煎感覺似乎欠了些火候和味道,難有臺灣本地師傅手法的道地。可是我們又怎麼能去苛求大多是臺灣師傅再傳或者現學現賣的新移民徒弟呢?

臺灣美食不但滋味醇美,還頗多山蔬野味,具有一股鄉土氣息。在去阿里山遊覽時,我看到山地野徑上一簇一簇鮮脆欲滴的野菜,名字叫山芹。導遊說它是當地人常吃的家常菜,是當地特產。午餐時店家果然為我們端上了這道美味山芹,作法少鹽少油,讓味道自然溢出,甘爽的口感裡有淡淡的阿里山泥土的清芬。據說山芹還有清血、降低膽固醇和高血壓的自然療效,令我咂舌。我還在這裡吃到了童年時吃過的嫩蕨龍鬚菜,在西南貴州當地人則形象地稱它為雞爪菜。當然吃山地野豬肉卻是人生頭一遭,雖然口感稍顯粗硬,可是那股子山貨之鮮卻別有一番風味。稍感意外的是,我們還嚐了一回創意小菜“水蓮清炒”。據說這道野菜得名於陳水扁和呂秀蓮,色味搭配不能不說珠聯璧合,煞費一番苦心,可是野菜原先的名字龍骨瓣莕菜卻很少有人知道了。寶島雖小,然而政治化氾濫連無辜的野菜也難以倖免。

臺灣的政治與美食確乎盤根錯節難捨難分。某日我們正坐在臺北的小吃店裡用早餐,外面匆忙走進一老者,說是來給集會抗議的人取便當的。近日有數百號抗議者圍堵在“立法院”外維權申辯,致使很大一塊區域用鐵絲網團團包圍起來,我們每次路過都不得不繞路而行。然而正如臺灣俗語所言“食飯皇帝大”,爭取權益恐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是解決轆轆飢腸卻在當下了。只聽到那老者和店家一面寒暄一面對照菜單一份份數點著盒飯——滷肉飯、鹽酥雞、生菜包、清湯牛筋面……不一而足,最後還不忘加上臭豆腐和木瓜奶茶,然後左拎右提幾大包匆匆離去。

臺灣美食素有“戰爭食物”的別號,據說是一波又一波戰亂劫餘的衍生品。不同的菜系因紛至沓來的各地移民而色彩繁雜、各引風騷。一邊不斷衝擊本土飲食的傳統結構,一邊奇妙地將背景殊異的各個族群凝聚到一起,擴大著臺灣飲食文化的內涵與胸襟。近幾年來臺灣的美食業更是風生水起,呈現繁榮景象,堪稱臺灣乏善可陳經濟中的一花獨秀。

回到酒店讀到了當天的臺灣《經濟日報》,剛公佈的統計數字說差不多九成來臺遊客去過當地美食夜市,而來自夜市的稅收數字也正在逐年增長,比前一年又增加了好幾個百分點。有人擔心島上的美食是不是炒得過熱了,只怕有一天台灣不再是以科技聞名,而淪為老饕口下的小吃島而已。這種末世論調當然是見仁見智。臺灣美食的魅力不僅抓住了全球老饕們的腸胃,也由此推波助瀾刺激了夜市產業和就業市場,對臺灣的社會與民生豈非是一樁好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