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一千兩百年前,杜牧在寫這首《泊秦淮》之時,大唐盛世已過,雖安史之亂早被評定,但藩鎮割據、內政廢弛的局面卻沒有改變。即便這樣,南京秦淮河畔卻依然酒肆林立,歌舞昇平,看到這種景象,夜宿秦淮河附近的杜牧才有了“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悲嘆。

南京,六朝勝地,十代都會,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都在此建都,歷史上有金陵、建業、建康、江寧、天京多個稱呼。

公元210年左右,東吳孫權將都城建於此,改“秣陵”為“建業”,著石頭城扼守長江天險。諸葛亮出使東吳,看到此地風貌,便有“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的評價。

“殘照底西風老樹,據秦淮終是帝王都。愛山圍水繞,龍蟠虎踞,依稀覩,六朝風物。”

與馬致遠、關漢卿齊名的元代散曲家庾天錫,曾在《黃鶯兒》套曲中這樣描寫南京,此中氣勢可見一斑。

無論朝局如何變幻,南京秦淮河兩岸繁華的景象千年未改。

"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一千兩百年前,杜牧在寫這首《泊秦淮》之時,大唐盛世已過,雖安史之亂早被評定,但藩鎮割據、內政廢弛的局面卻沒有改變。即便這樣,南京秦淮河畔卻依然酒肆林立,歌舞昇平,看到這種景象,夜宿秦淮河附近的杜牧才有了“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悲嘆。

南京,六朝勝地,十代都會,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都在此建都,歷史上有金陵、建業、建康、江寧、天京多個稱呼。

公元210年左右,東吳孫權將都城建於此,改“秣陵”為“建業”,著石頭城扼守長江天險。諸葛亮出使東吳,看到此地風貌,便有“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的評價。

“殘照底西風老樹,據秦淮終是帝王都。愛山圍水繞,龍蟠虎踞,依稀覩,六朝風物。”

與馬致遠、關漢卿齊名的元代散曲家庾天錫,曾在《黃鶯兒》套曲中這樣描寫南京,此中氣勢可見一斑。

無論朝局如何變幻,南京秦淮河兩岸繁華的景象千年未改。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江南貢院

明清時期,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達到鼎盛之時,無數前來趕考的文人學子,在參拜夫子廟、艱苦考試之後,定要在哺育了秦淮八豔和金陵十二釵的秦淮河上揮金如土,釋放性情,無數才子佳人的風月往事由此而生。

鐘山美景,秦淮美人,一場溫香軟玉的金陵春夢怎能少了美味相伴?當年夫子廟的一家茶樓上,進門迎面掛著一副對聯:

近夫子之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傍秦淮左岸,與花長好,與月同圓。

作為淮揚菜中的重要分支,南京的美食從不會讓人失望。金陵風味沾染著濃得化不開的六朝金粉,富貴又香豔,既有“京蘇大菜”的硬氣,又有“秦淮小吃“溫軟,可謂“軟硬通吃”。

被遺忘的京蘇大菜

京蘇大菜,這個出現在清代的概念,現在已不被人知道,也沒有多少年輕廚師會做,但早年間幾乎是南京菜的代名詞,傳統的名菜有罐罐肉、燉生敲、素什錦菜、燉菜核、八寶一棵鬆、松子燻肉、扁大肉酥等。

所謂“京”,是指南京有著多朝古都的身份;“蘇”是指清代南京是江蘇省會。“大菜”是形容金陵菜名貴、典雅、華美、大方的特點,更是對金陵菜在明朝和民國時期作為“官菜”的身份認同。

明清時期的飲食發展,奠定了今天我們熟悉的中國味道,今日金陵口味的最終定型也是在那時。

明朝時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食肆振興,明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在京師(即南京)新建15座國營酒樓,以招待四方之客。自那時起,南京美食便擔負起弘揚華夏飲食文化的重任。據記載,明朝南京城有大小酒樓六七百座,茶社一千,夜裡燈火通明。

到了清代,作為江南重鎮,南京的繁華不減。《儒林外史》中記載,秦淮兩岸酒家晝夜經營,“每天五鼓開張營業,直至夜晚三更方才停止”。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便是在南京小倉山居住期間,撰寫了烹飪鉅著《隨園食單》,均以京蘇大菜為原型。曹雪芹的因父親為江寧織造,他幼苗居住在南京,深受南京味道的影響,在鉅作《紅樓夢》中表現的名菜佳宴,都有京蘇大菜的影子。

到了民國時期,因為首都的緣故,金陵菜發展至巔峰,各類“顯貴”,趨之若鶩。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有個喜好,是為餐館飯店題寫過牌匾。這裡面最有名的餐館,要數南京清真馬祥興菜館。馬祥興開業於清道光二十年,原設於南京雨花臺中華門外米行大街,1958年遷至中山北路。

"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一千兩百年前,杜牧在寫這首《泊秦淮》之時,大唐盛世已過,雖安史之亂早被評定,但藩鎮割據、內政廢弛的局面卻沒有改變。即便這樣,南京秦淮河畔卻依然酒肆林立,歌舞昇平,看到這種景象,夜宿秦淮河附近的杜牧才有了“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悲嘆。

南京,六朝勝地,十代都會,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都在此建都,歷史上有金陵、建業、建康、江寧、天京多個稱呼。

公元210年左右,東吳孫權將都城建於此,改“秣陵”為“建業”,著石頭城扼守長江天險。諸葛亮出使東吳,看到此地風貌,便有“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的評價。

“殘照底西風老樹,據秦淮終是帝王都。愛山圍水繞,龍蟠虎踞,依稀覩,六朝風物。”

與馬致遠、關漢卿齊名的元代散曲家庾天錫,曾在《黃鶯兒》套曲中這樣描寫南京,此中氣勢可見一斑。

無論朝局如何變幻,南京秦淮河兩岸繁華的景象千年未改。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江南貢院

明清時期,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達到鼎盛之時,無數前來趕考的文人學子,在參拜夫子廟、艱苦考試之後,定要在哺育了秦淮八豔和金陵十二釵的秦淮河上揮金如土,釋放性情,無數才子佳人的風月往事由此而生。

鐘山美景,秦淮美人,一場溫香軟玉的金陵春夢怎能少了美味相伴?當年夫子廟的一家茶樓上,進門迎面掛著一副對聯:

近夫子之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傍秦淮左岸,與花長好,與月同圓。

作為淮揚菜中的重要分支,南京的美食從不會讓人失望。金陵風味沾染著濃得化不開的六朝金粉,富貴又香豔,既有“京蘇大菜”的硬氣,又有“秦淮小吃“溫軟,可謂“軟硬通吃”。

被遺忘的京蘇大菜

京蘇大菜,這個出現在清代的概念,現在已不被人知道,也沒有多少年輕廚師會做,但早年間幾乎是南京菜的代名詞,傳統的名菜有罐罐肉、燉生敲、素什錦菜、燉菜核、八寶一棵鬆、松子燻肉、扁大肉酥等。

所謂“京”,是指南京有著多朝古都的身份;“蘇”是指清代南京是江蘇省會。“大菜”是形容金陵菜名貴、典雅、華美、大方的特點,更是對金陵菜在明朝和民國時期作為“官菜”的身份認同。

明清時期的飲食發展,奠定了今天我們熟悉的中國味道,今日金陵口味的最終定型也是在那時。

明朝時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食肆振興,明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在京師(即南京)新建15座國營酒樓,以招待四方之客。自那時起,南京美食便擔負起弘揚華夏飲食文化的重任。據記載,明朝南京城有大小酒樓六七百座,茶社一千,夜裡燈火通明。

到了清代,作為江南重鎮,南京的繁華不減。《儒林外史》中記載,秦淮兩岸酒家晝夜經營,“每天五鼓開張營業,直至夜晚三更方才停止”。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便是在南京小倉山居住期間,撰寫了烹飪鉅著《隨園食單》,均以京蘇大菜為原型。曹雪芹的因父親為江寧織造,他幼苗居住在南京,深受南京味道的影響,在鉅作《紅樓夢》中表現的名菜佳宴,都有京蘇大菜的影子。

到了民國時期,因為首都的緣故,金陵菜發展至巔峰,各類“顯貴”,趨之若鶩。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有個喜好,是為餐館飯店題寫過牌匾。這裡面最有名的餐館,要數南京清真馬祥興菜館。馬祥興開業於清道光二十年,原設於南京雨花臺中華門外米行大街,1958年遷至中山北路。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馬祥興

在上世紀20年代,餐廳以經營熘八樣清真菜為特色,主要菜品有美人肝、松鼠魚、鳳尾蝦、蛋燒賣等。于右任為其題寫“馬祥興”匾額,使這裡成為國民黨要員經常聚會的地方,據說白崇禧也是飯店的股東之一。國共和談時,張治中曾在這裡設宴招待周恩來。

相傳,汪精衛特別喜歡馬祥興的這道用鴨胗做成的“美人肝”。在汪偽政府時期,他常在深更半夜饞蟲被勾起時,以榮寶齋小箋自書“汪公館點菜,軍警一律放行”字樣,派汽車去買“美人肝”回來解饞。

"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一千兩百年前,杜牧在寫這首《泊秦淮》之時,大唐盛世已過,雖安史之亂早被評定,但藩鎮割據、內政廢弛的局面卻沒有改變。即便這樣,南京秦淮河畔卻依然酒肆林立,歌舞昇平,看到這種景象,夜宿秦淮河附近的杜牧才有了“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悲嘆。

南京,六朝勝地,十代都會,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都在此建都,歷史上有金陵、建業、建康、江寧、天京多個稱呼。

公元210年左右,東吳孫權將都城建於此,改“秣陵”為“建業”,著石頭城扼守長江天險。諸葛亮出使東吳,看到此地風貌,便有“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的評價。

“殘照底西風老樹,據秦淮終是帝王都。愛山圍水繞,龍蟠虎踞,依稀覩,六朝風物。”

與馬致遠、關漢卿齊名的元代散曲家庾天錫,曾在《黃鶯兒》套曲中這樣描寫南京,此中氣勢可見一斑。

無論朝局如何變幻,南京秦淮河兩岸繁華的景象千年未改。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江南貢院

明清時期,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達到鼎盛之時,無數前來趕考的文人學子,在參拜夫子廟、艱苦考試之後,定要在哺育了秦淮八豔和金陵十二釵的秦淮河上揮金如土,釋放性情,無數才子佳人的風月往事由此而生。

鐘山美景,秦淮美人,一場溫香軟玉的金陵春夢怎能少了美味相伴?當年夫子廟的一家茶樓上,進門迎面掛著一副對聯:

近夫子之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傍秦淮左岸,與花長好,與月同圓。

作為淮揚菜中的重要分支,南京的美食從不會讓人失望。金陵風味沾染著濃得化不開的六朝金粉,富貴又香豔,既有“京蘇大菜”的硬氣,又有“秦淮小吃“溫軟,可謂“軟硬通吃”。

被遺忘的京蘇大菜

京蘇大菜,這個出現在清代的概念,現在已不被人知道,也沒有多少年輕廚師會做,但早年間幾乎是南京菜的代名詞,傳統的名菜有罐罐肉、燉生敲、素什錦菜、燉菜核、八寶一棵鬆、松子燻肉、扁大肉酥等。

所謂“京”,是指南京有著多朝古都的身份;“蘇”是指清代南京是江蘇省會。“大菜”是形容金陵菜名貴、典雅、華美、大方的特點,更是對金陵菜在明朝和民國時期作為“官菜”的身份認同。

明清時期的飲食發展,奠定了今天我們熟悉的中國味道,今日金陵口味的最終定型也是在那時。

明朝時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食肆振興,明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在京師(即南京)新建15座國營酒樓,以招待四方之客。自那時起,南京美食便擔負起弘揚華夏飲食文化的重任。據記載,明朝南京城有大小酒樓六七百座,茶社一千,夜裡燈火通明。

到了清代,作為江南重鎮,南京的繁華不減。《儒林外史》中記載,秦淮兩岸酒家晝夜經營,“每天五鼓開張營業,直至夜晚三更方才停止”。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便是在南京小倉山居住期間,撰寫了烹飪鉅著《隨園食單》,均以京蘇大菜為原型。曹雪芹的因父親為江寧織造,他幼苗居住在南京,深受南京味道的影響,在鉅作《紅樓夢》中表現的名菜佳宴,都有京蘇大菜的影子。

到了民國時期,因為首都的緣故,金陵菜發展至巔峰,各類“顯貴”,趨之若鶩。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有個喜好,是為餐館飯店題寫過牌匾。這裡面最有名的餐館,要數南京清真馬祥興菜館。馬祥興開業於清道光二十年,原設於南京雨花臺中華門外米行大街,1958年遷至中山北路。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馬祥興

在上世紀20年代,餐廳以經營熘八樣清真菜為特色,主要菜品有美人肝、松鼠魚、鳳尾蝦、蛋燒賣等。于右任為其題寫“馬祥興”匾額,使這裡成為國民黨要員經常聚會的地方,據說白崇禧也是飯店的股東之一。國共和談時,張治中曾在這裡設宴招待周恩來。

相傳,汪精衛特別喜歡馬祥興的這道用鴨胗做成的“美人肝”。在汪偽政府時期,他常在深更半夜饞蟲被勾起時,以榮寶齋小箋自書“汪公館點菜,軍警一律放行”字樣,派汽車去買“美人肝”回來解饞。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美人肝

今天,京蘇大菜的名望不復當年,雖然2011年,南京舉行了首屆“京蘇大菜文化高峰論壇”,但也是在極力復原民國時京蘇大菜的風貌。

京蘇大菜名頭暗淡,南京的小吃卻迎來大發展,金陵味道的重頭戲,此時才剛剛開始。

進擊的金陵小吃

“客官,請上座!”

拜謁完中山陵,沿著被梧桐樹包裹的林中步行道下山,走到臨近苜蓿園地鐵站口的南京大牌檔吃飯,眼前的景象永遠是人滿為患。

"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一千兩百年前,杜牧在寫這首《泊秦淮》之時,大唐盛世已過,雖安史之亂早被評定,但藩鎮割據、內政廢弛的局面卻沒有改變。即便這樣,南京秦淮河畔卻依然酒肆林立,歌舞昇平,看到這種景象,夜宿秦淮河附近的杜牧才有了“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悲嘆。

南京,六朝勝地,十代都會,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都在此建都,歷史上有金陵、建業、建康、江寧、天京多個稱呼。

公元210年左右,東吳孫權將都城建於此,改“秣陵”為“建業”,著石頭城扼守長江天險。諸葛亮出使東吳,看到此地風貌,便有“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的評價。

“殘照底西風老樹,據秦淮終是帝王都。愛山圍水繞,龍蟠虎踞,依稀覩,六朝風物。”

與馬致遠、關漢卿齊名的元代散曲家庾天錫,曾在《黃鶯兒》套曲中這樣描寫南京,此中氣勢可見一斑。

無論朝局如何變幻,南京秦淮河兩岸繁華的景象千年未改。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江南貢院

明清時期,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達到鼎盛之時,無數前來趕考的文人學子,在參拜夫子廟、艱苦考試之後,定要在哺育了秦淮八豔和金陵十二釵的秦淮河上揮金如土,釋放性情,無數才子佳人的風月往事由此而生。

鐘山美景,秦淮美人,一場溫香軟玉的金陵春夢怎能少了美味相伴?當年夫子廟的一家茶樓上,進門迎面掛著一副對聯:

近夫子之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傍秦淮左岸,與花長好,與月同圓。

作為淮揚菜中的重要分支,南京的美食從不會讓人失望。金陵風味沾染著濃得化不開的六朝金粉,富貴又香豔,既有“京蘇大菜”的硬氣,又有“秦淮小吃“溫軟,可謂“軟硬通吃”。

被遺忘的京蘇大菜

京蘇大菜,這個出現在清代的概念,現在已不被人知道,也沒有多少年輕廚師會做,但早年間幾乎是南京菜的代名詞,傳統的名菜有罐罐肉、燉生敲、素什錦菜、燉菜核、八寶一棵鬆、松子燻肉、扁大肉酥等。

所謂“京”,是指南京有著多朝古都的身份;“蘇”是指清代南京是江蘇省會。“大菜”是形容金陵菜名貴、典雅、華美、大方的特點,更是對金陵菜在明朝和民國時期作為“官菜”的身份認同。

明清時期的飲食發展,奠定了今天我們熟悉的中國味道,今日金陵口味的最終定型也是在那時。

明朝時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食肆振興,明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在京師(即南京)新建15座國營酒樓,以招待四方之客。自那時起,南京美食便擔負起弘揚華夏飲食文化的重任。據記載,明朝南京城有大小酒樓六七百座,茶社一千,夜裡燈火通明。

到了清代,作為江南重鎮,南京的繁華不減。《儒林外史》中記載,秦淮兩岸酒家晝夜經營,“每天五鼓開張營業,直至夜晚三更方才停止”。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便是在南京小倉山居住期間,撰寫了烹飪鉅著《隨園食單》,均以京蘇大菜為原型。曹雪芹的因父親為江寧織造,他幼苗居住在南京,深受南京味道的影響,在鉅作《紅樓夢》中表現的名菜佳宴,都有京蘇大菜的影子。

到了民國時期,因為首都的緣故,金陵菜發展至巔峰,各類“顯貴”,趨之若鶩。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有個喜好,是為餐館飯店題寫過牌匾。這裡面最有名的餐館,要數南京清真馬祥興菜館。馬祥興開業於清道光二十年,原設於南京雨花臺中華門外米行大街,1958年遷至中山北路。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馬祥興

在上世紀20年代,餐廳以經營熘八樣清真菜為特色,主要菜品有美人肝、松鼠魚、鳳尾蝦、蛋燒賣等。于右任為其題寫“馬祥興”匾額,使這裡成為國民黨要員經常聚會的地方,據說白崇禧也是飯店的股東之一。國共和談時,張治中曾在這裡設宴招待周恩來。

相傳,汪精衛特別喜歡馬祥興的這道用鴨胗做成的“美人肝”。在汪偽政府時期,他常在深更半夜饞蟲被勾起時,以榮寶齋小箋自書“汪公館點菜,軍警一律放行”字樣,派汽車去買“美人肝”回來解饞。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美人肝

今天,京蘇大菜的名望不復當年,雖然2011年,南京舉行了首屆“京蘇大菜文化高峰論壇”,但也是在極力復原民國時京蘇大菜的風貌。

京蘇大菜名頭暗淡,南京的小吃卻迎來大發展,金陵味道的重頭戲,此時才剛剛開始。

進擊的金陵小吃

“客官,請上座!”

拜謁完中山陵,沿著被梧桐樹包裹的林中步行道下山,走到臨近苜蓿園地鐵站口的南京大牌檔吃飯,眼前的景象永遠是人滿為患。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南京大牌檔

如果你認為南京大牌檔人多是靠近景區的緣故,那就錯了。無論是在原產地南京,還是我常住的北京、天津,就餐高峰的南京大牌檔,排號一定是常態。

金陵烤鴨、鹽水鴨、天王烤鴨包、鴨血粉絲湯、紅糖芋苗、赤豆元宵、香乾馬蘭頭、燙乾絲、陽春麵、美齡粥、清燉獅子頭……每一個想了解南京味道的食客,都繞不開食單上這些經典的菜式。

南京小吃,大體上分為兩類。

一類是淮揚細點。作為省會,南京自然會吸引周邊地區的美食到此匯聚,比如,開洋乾絲、陽春麵、獅子頭,這些都是原產於江北揚州的小吃,但依然可以渡江殺入金陵風味的菜單中,一點都不違和。關於淮揚細點,我在《尋味揚州:安逸生活,從早茶開始》和《淮揚菜,極致的“鮮”》中有所提及,本文就不再累述。

另一類,則是地道的南京本土小吃。最典型的就是各類鴨餚。清代人甘熙的《白下瑣言》一書中有以下記載:

“金陵所產鴨甲於海內,如燒鴨、醬鴨、白拌鴨、鹽水鴨、鹹鴨、板鴨、水浸鴨之類,正四時各擅其勝,美不勝收。”

金陵烤鴨

人們大多知道北京烤鴨,卻不知金陵烤鴨稱得上是祖師爺級別的。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便有了“炙鴨”的記載,後又稱之為燒鴨,據考證,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時,烤鴨便已成為宮內外都喜愛的一種小吃。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才將烤鴨工藝帶到北京。

"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一千兩百年前,杜牧在寫這首《泊秦淮》之時,大唐盛世已過,雖安史之亂早被評定,但藩鎮割據、內政廢弛的局面卻沒有改變。即便這樣,南京秦淮河畔卻依然酒肆林立,歌舞昇平,看到這種景象,夜宿秦淮河附近的杜牧才有了“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悲嘆。

南京,六朝勝地,十代都會,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都在此建都,歷史上有金陵、建業、建康、江寧、天京多個稱呼。

公元210年左右,東吳孫權將都城建於此,改“秣陵”為“建業”,著石頭城扼守長江天險。諸葛亮出使東吳,看到此地風貌,便有“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的評價。

“殘照底西風老樹,據秦淮終是帝王都。愛山圍水繞,龍蟠虎踞,依稀覩,六朝風物。”

與馬致遠、關漢卿齊名的元代散曲家庾天錫,曾在《黃鶯兒》套曲中這樣描寫南京,此中氣勢可見一斑。

無論朝局如何變幻,南京秦淮河兩岸繁華的景象千年未改。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江南貢院

明清時期,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達到鼎盛之時,無數前來趕考的文人學子,在參拜夫子廟、艱苦考試之後,定要在哺育了秦淮八豔和金陵十二釵的秦淮河上揮金如土,釋放性情,無數才子佳人的風月往事由此而生。

鐘山美景,秦淮美人,一場溫香軟玉的金陵春夢怎能少了美味相伴?當年夫子廟的一家茶樓上,進門迎面掛著一副對聯:

近夫子之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傍秦淮左岸,與花長好,與月同圓。

作為淮揚菜中的重要分支,南京的美食從不會讓人失望。金陵風味沾染著濃得化不開的六朝金粉,富貴又香豔,既有“京蘇大菜”的硬氣,又有“秦淮小吃“溫軟,可謂“軟硬通吃”。

被遺忘的京蘇大菜

京蘇大菜,這個出現在清代的概念,現在已不被人知道,也沒有多少年輕廚師會做,但早年間幾乎是南京菜的代名詞,傳統的名菜有罐罐肉、燉生敲、素什錦菜、燉菜核、八寶一棵鬆、松子燻肉、扁大肉酥等。

所謂“京”,是指南京有著多朝古都的身份;“蘇”是指清代南京是江蘇省會。“大菜”是形容金陵菜名貴、典雅、華美、大方的特點,更是對金陵菜在明朝和民國時期作為“官菜”的身份認同。

明清時期的飲食發展,奠定了今天我們熟悉的中國味道,今日金陵口味的最終定型也是在那時。

明朝時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食肆振興,明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在京師(即南京)新建15座國營酒樓,以招待四方之客。自那時起,南京美食便擔負起弘揚華夏飲食文化的重任。據記載,明朝南京城有大小酒樓六七百座,茶社一千,夜裡燈火通明。

到了清代,作為江南重鎮,南京的繁華不減。《儒林外史》中記載,秦淮兩岸酒家晝夜經營,“每天五鼓開張營業,直至夜晚三更方才停止”。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便是在南京小倉山居住期間,撰寫了烹飪鉅著《隨園食單》,均以京蘇大菜為原型。曹雪芹的因父親為江寧織造,他幼苗居住在南京,深受南京味道的影響,在鉅作《紅樓夢》中表現的名菜佳宴,都有京蘇大菜的影子。

到了民國時期,因為首都的緣故,金陵菜發展至巔峰,各類“顯貴”,趨之若鶩。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有個喜好,是為餐館飯店題寫過牌匾。這裡面最有名的餐館,要數南京清真馬祥興菜館。馬祥興開業於清道光二十年,原設於南京雨花臺中華門外米行大街,1958年遷至中山北路。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馬祥興

在上世紀20年代,餐廳以經營熘八樣清真菜為特色,主要菜品有美人肝、松鼠魚、鳳尾蝦、蛋燒賣等。于右任為其題寫“馬祥興”匾額,使這裡成為國民黨要員經常聚會的地方,據說白崇禧也是飯店的股東之一。國共和談時,張治中曾在這裡設宴招待周恩來。

相傳,汪精衛特別喜歡馬祥興的這道用鴨胗做成的“美人肝”。在汪偽政府時期,他常在深更半夜饞蟲被勾起時,以榮寶齋小箋自書“汪公館點菜,軍警一律放行”字樣,派汽車去買“美人肝”回來解饞。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美人肝

今天,京蘇大菜的名望不復當年,雖然2011年,南京舉行了首屆“京蘇大菜文化高峰論壇”,但也是在極力復原民國時京蘇大菜的風貌。

京蘇大菜名頭暗淡,南京的小吃卻迎來大發展,金陵味道的重頭戲,此時才剛剛開始。

進擊的金陵小吃

“客官,請上座!”

拜謁完中山陵,沿著被梧桐樹包裹的林中步行道下山,走到臨近苜蓿園地鐵站口的南京大牌檔吃飯,眼前的景象永遠是人滿為患。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南京大牌檔

如果你認為南京大牌檔人多是靠近景區的緣故,那就錯了。無論是在原產地南京,還是我常住的北京、天津,就餐高峰的南京大牌檔,排號一定是常態。

金陵烤鴨、鹽水鴨、天王烤鴨包、鴨血粉絲湯、紅糖芋苗、赤豆元宵、香乾馬蘭頭、燙乾絲、陽春麵、美齡粥、清燉獅子頭……每一個想了解南京味道的食客,都繞不開食單上這些經典的菜式。

南京小吃,大體上分為兩類。

一類是淮揚細點。作為省會,南京自然會吸引周邊地區的美食到此匯聚,比如,開洋乾絲、陽春麵、獅子頭,這些都是原產於江北揚州的小吃,但依然可以渡江殺入金陵風味的菜單中,一點都不違和。關於淮揚細點,我在《尋味揚州:安逸生活,從早茶開始》和《淮揚菜,極致的“鮮”》中有所提及,本文就不再累述。

另一類,則是地道的南京本土小吃。最典型的就是各類鴨餚。清代人甘熙的《白下瑣言》一書中有以下記載:

“金陵所產鴨甲於海內,如燒鴨、醬鴨、白拌鴨、鹽水鴨、鹹鴨、板鴨、水浸鴨之類,正四時各擅其勝,美不勝收。”

金陵烤鴨

人們大多知道北京烤鴨,卻不知金陵烤鴨稱得上是祖師爺級別的。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便有了“炙鴨”的記載,後又稱之為燒鴨,據考證,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時,烤鴨便已成為宮內外都喜愛的一種小吃。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才將烤鴨工藝帶到北京。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金陵烤鴨

如今北京的便宜坊,據說是當年在北京開的第一家烤鴨店,當時的名稱叫“金陵片皮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

南京的烤鴨,大多都是街頭明爐烤制,另配甜鹹口褐紅色的滷汁,澆在斬好的烤鴨片裡,浸一浸再吃,香酥鮮甜,且不油膩。

鹽水鴨

“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白門食譜》

鹽水鴨是南京名小吃,早在清代民間就有諺曰:“古書院、琉璃塔、玄色緞子、鹽水鴨”,在南京人心中,鹽水鴨與江南貢院、大報恩寺琉璃塔和雲錦齊名。

"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一千兩百年前,杜牧在寫這首《泊秦淮》之時,大唐盛世已過,雖安史之亂早被評定,但藩鎮割據、內政廢弛的局面卻沒有改變。即便這樣,南京秦淮河畔卻依然酒肆林立,歌舞昇平,看到這種景象,夜宿秦淮河附近的杜牧才有了“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悲嘆。

南京,六朝勝地,十代都會,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都在此建都,歷史上有金陵、建業、建康、江寧、天京多個稱呼。

公元210年左右,東吳孫權將都城建於此,改“秣陵”為“建業”,著石頭城扼守長江天險。諸葛亮出使東吳,看到此地風貌,便有“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的評價。

“殘照底西風老樹,據秦淮終是帝王都。愛山圍水繞,龍蟠虎踞,依稀覩,六朝風物。”

與馬致遠、關漢卿齊名的元代散曲家庾天錫,曾在《黃鶯兒》套曲中這樣描寫南京,此中氣勢可見一斑。

無論朝局如何變幻,南京秦淮河兩岸繁華的景象千年未改。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江南貢院

明清時期,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達到鼎盛之時,無數前來趕考的文人學子,在參拜夫子廟、艱苦考試之後,定要在哺育了秦淮八豔和金陵十二釵的秦淮河上揮金如土,釋放性情,無數才子佳人的風月往事由此而生。

鐘山美景,秦淮美人,一場溫香軟玉的金陵春夢怎能少了美味相伴?當年夫子廟的一家茶樓上,進門迎面掛著一副對聯:

近夫子之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傍秦淮左岸,與花長好,與月同圓。

作為淮揚菜中的重要分支,南京的美食從不會讓人失望。金陵風味沾染著濃得化不開的六朝金粉,富貴又香豔,既有“京蘇大菜”的硬氣,又有“秦淮小吃“溫軟,可謂“軟硬通吃”。

被遺忘的京蘇大菜

京蘇大菜,這個出現在清代的概念,現在已不被人知道,也沒有多少年輕廚師會做,但早年間幾乎是南京菜的代名詞,傳統的名菜有罐罐肉、燉生敲、素什錦菜、燉菜核、八寶一棵鬆、松子燻肉、扁大肉酥等。

所謂“京”,是指南京有著多朝古都的身份;“蘇”是指清代南京是江蘇省會。“大菜”是形容金陵菜名貴、典雅、華美、大方的特點,更是對金陵菜在明朝和民國時期作為“官菜”的身份認同。

明清時期的飲食發展,奠定了今天我們熟悉的中國味道,今日金陵口味的最終定型也是在那時。

明朝時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食肆振興,明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在京師(即南京)新建15座國營酒樓,以招待四方之客。自那時起,南京美食便擔負起弘揚華夏飲食文化的重任。據記載,明朝南京城有大小酒樓六七百座,茶社一千,夜裡燈火通明。

到了清代,作為江南重鎮,南京的繁華不減。《儒林外史》中記載,秦淮兩岸酒家晝夜經營,“每天五鼓開張營業,直至夜晚三更方才停止”。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便是在南京小倉山居住期間,撰寫了烹飪鉅著《隨園食單》,均以京蘇大菜為原型。曹雪芹的因父親為江寧織造,他幼苗居住在南京,深受南京味道的影響,在鉅作《紅樓夢》中表現的名菜佳宴,都有京蘇大菜的影子。

到了民國時期,因為首都的緣故,金陵菜發展至巔峰,各類“顯貴”,趨之若鶩。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有個喜好,是為餐館飯店題寫過牌匾。這裡面最有名的餐館,要數南京清真馬祥興菜館。馬祥興開業於清道光二十年,原設於南京雨花臺中華門外米行大街,1958年遷至中山北路。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馬祥興

在上世紀20年代,餐廳以經營熘八樣清真菜為特色,主要菜品有美人肝、松鼠魚、鳳尾蝦、蛋燒賣等。于右任為其題寫“馬祥興”匾額,使這裡成為國民黨要員經常聚會的地方,據說白崇禧也是飯店的股東之一。國共和談時,張治中曾在這裡設宴招待周恩來。

相傳,汪精衛特別喜歡馬祥興的這道用鴨胗做成的“美人肝”。在汪偽政府時期,他常在深更半夜饞蟲被勾起時,以榮寶齋小箋自書“汪公館點菜,軍警一律放行”字樣,派汽車去買“美人肝”回來解饞。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美人肝

今天,京蘇大菜的名望不復當年,雖然2011年,南京舉行了首屆“京蘇大菜文化高峰論壇”,但也是在極力復原民國時京蘇大菜的風貌。

京蘇大菜名頭暗淡,南京的小吃卻迎來大發展,金陵味道的重頭戲,此時才剛剛開始。

進擊的金陵小吃

“客官,請上座!”

拜謁完中山陵,沿著被梧桐樹包裹的林中步行道下山,走到臨近苜蓿園地鐵站口的南京大牌檔吃飯,眼前的景象永遠是人滿為患。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南京大牌檔

如果你認為南京大牌檔人多是靠近景區的緣故,那就錯了。無論是在原產地南京,還是我常住的北京、天津,就餐高峰的南京大牌檔,排號一定是常態。

金陵烤鴨、鹽水鴨、天王烤鴨包、鴨血粉絲湯、紅糖芋苗、赤豆元宵、香乾馬蘭頭、燙乾絲、陽春麵、美齡粥、清燉獅子頭……每一個想了解南京味道的食客,都繞不開食單上這些經典的菜式。

南京小吃,大體上分為兩類。

一類是淮揚細點。作為省會,南京自然會吸引周邊地區的美食到此匯聚,比如,開洋乾絲、陽春麵、獅子頭,這些都是原產於江北揚州的小吃,但依然可以渡江殺入金陵風味的菜單中,一點都不違和。關於淮揚細點,我在《尋味揚州:安逸生活,從早茶開始》和《淮揚菜,極致的“鮮”》中有所提及,本文就不再累述。

另一類,則是地道的南京本土小吃。最典型的就是各類鴨餚。清代人甘熙的《白下瑣言》一書中有以下記載:

“金陵所產鴨甲於海內,如燒鴨、醬鴨、白拌鴨、鹽水鴨、鹹鴨、板鴨、水浸鴨之類,正四時各擅其勝,美不勝收。”

金陵烤鴨

人們大多知道北京烤鴨,卻不知金陵烤鴨稱得上是祖師爺級別的。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便有了“炙鴨”的記載,後又稱之為燒鴨,據考證,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時,烤鴨便已成為宮內外都喜愛的一種小吃。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才將烤鴨工藝帶到北京。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金陵烤鴨

如今北京的便宜坊,據說是當年在北京開的第一家烤鴨店,當時的名稱叫“金陵片皮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

南京的烤鴨,大多都是街頭明爐烤制,另配甜鹹口褐紅色的滷汁,澆在斬好的烤鴨片裡,浸一浸再吃,香酥鮮甜,且不油膩。

鹽水鴨

“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白門食譜》

鹽水鴨是南京名小吃,早在清代民間就有諺曰:“古書院、琉璃塔、玄色緞子、鹽水鴨”,在南京人心中,鹽水鴨與江南貢院、大報恩寺琉璃塔和雲錦齊名。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鹽水鴨

鹽水鴨的加工工藝,可以概括為“熱鹽擦、清滷復、烘得幹、焐得足”十二字口訣。經過如此製作的鴨子,膚若凝脂,肌白如雪,肉質細嫩,略微泛紅,吃起來肥而不膩,嫩滑香酥,淡淡的鹹香滲進鴨肉,帶著一股似有若無的桂花香,淡雅清幽,久久縈繞於脣齒之間,沁至心脾。

走在南京街頭,到處都是鴨子店,水西門鴨子店、金宏興鴨子店、章雲板鴨店的名氣都很大。鹽水鴨和烤鴨都切得薄,零頭碎腳放下面,鴨肉整齊碼在上面。除此之外,鴨翅、鴨頭、鴨肫(zhūn,意同鴨胗)、鴨腳等“鴨件”也數不勝數,故南京也獲得了“鴨都”的美譽。

鴨血粉絲湯

一般認為,鴨血粉絲湯是南京的傳統美食。但其實,鴨血粉絲湯大約在1990年代才出現在南京街頭,而且關於鴨血粉絲湯的原產地,也有“寧派”和“鎮派”之爭。

認為鴨血粉絲湯原產於南京,是因為南京在清末民初時就時興雞血湯、鴨血湯這類的吃食,而且鴨血粉絲湯裡放的鴨腸、鴨肝、鴨肫等物,做法也是和鹽水鴨一樣。

支持鴨血粉絲湯產於鎮江一說,理由在於很多老人小時候,鎮江街頭就有人挑著擔子販賣鴨血粉絲,只不過那時除了鴨血和粉絲,沒有其他原料。拒民間傳說,鴨血粉絲湯是一個姓梅的鎮江人首創,至少也有幾十年歷史。

無論鴨血粉絲湯產地為哪家,好吃才是王道。鴨湯的鮮美,鴨血的嫩滑,鴨腸和鴨肫的脆爽,鴨肝的醇厚,炸豆泡的濃香,吸滿湯汁的粉絲口感誘人,再加上一點辣油,銷魂的味道可以讓時間凝固。

雞鳴湯包

光喝湯,嘴中好像還缺點什麼。哦對了,點一籠湯包吧,湯包搭配鴨血粉絲吃,堪稱絕配。

南京的包子,除了小籠包外,最有名的就是雞鳴湯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雞鳴湯包得名於古雞鳴寺,原為雞鳴酒家的招牌菜。後來,雞鳴酒家因大樓拆遷而解散,雞鳴湯包單獨成店售賣,成為今天南京有名的連鎖店。

"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一千兩百年前,杜牧在寫這首《泊秦淮》之時,大唐盛世已過,雖安史之亂早被評定,但藩鎮割據、內政廢弛的局面卻沒有改變。即便這樣,南京秦淮河畔卻依然酒肆林立,歌舞昇平,看到這種景象,夜宿秦淮河附近的杜牧才有了“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悲嘆。

南京,六朝勝地,十代都會,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都在此建都,歷史上有金陵、建業、建康、江寧、天京多個稱呼。

公元210年左右,東吳孫權將都城建於此,改“秣陵”為“建業”,著石頭城扼守長江天險。諸葛亮出使東吳,看到此地風貌,便有“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的評價。

“殘照底西風老樹,據秦淮終是帝王都。愛山圍水繞,龍蟠虎踞,依稀覩,六朝風物。”

與馬致遠、關漢卿齊名的元代散曲家庾天錫,曾在《黃鶯兒》套曲中這樣描寫南京,此中氣勢可見一斑。

無論朝局如何變幻,南京秦淮河兩岸繁華的景象千年未改。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江南貢院

明清時期,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達到鼎盛之時,無數前來趕考的文人學子,在參拜夫子廟、艱苦考試之後,定要在哺育了秦淮八豔和金陵十二釵的秦淮河上揮金如土,釋放性情,無數才子佳人的風月往事由此而生。

鐘山美景,秦淮美人,一場溫香軟玉的金陵春夢怎能少了美味相伴?當年夫子廟的一家茶樓上,進門迎面掛著一副對聯:

近夫子之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傍秦淮左岸,與花長好,與月同圓。

作為淮揚菜中的重要分支,南京的美食從不會讓人失望。金陵風味沾染著濃得化不開的六朝金粉,富貴又香豔,既有“京蘇大菜”的硬氣,又有“秦淮小吃“溫軟,可謂“軟硬通吃”。

被遺忘的京蘇大菜

京蘇大菜,這個出現在清代的概念,現在已不被人知道,也沒有多少年輕廚師會做,但早年間幾乎是南京菜的代名詞,傳統的名菜有罐罐肉、燉生敲、素什錦菜、燉菜核、八寶一棵鬆、松子燻肉、扁大肉酥等。

所謂“京”,是指南京有著多朝古都的身份;“蘇”是指清代南京是江蘇省會。“大菜”是形容金陵菜名貴、典雅、華美、大方的特點,更是對金陵菜在明朝和民國時期作為“官菜”的身份認同。

明清時期的飲食發展,奠定了今天我們熟悉的中國味道,今日金陵口味的最終定型也是在那時。

明朝時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食肆振興,明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在京師(即南京)新建15座國營酒樓,以招待四方之客。自那時起,南京美食便擔負起弘揚華夏飲食文化的重任。據記載,明朝南京城有大小酒樓六七百座,茶社一千,夜裡燈火通明。

到了清代,作為江南重鎮,南京的繁華不減。《儒林外史》中記載,秦淮兩岸酒家晝夜經營,“每天五鼓開張營業,直至夜晚三更方才停止”。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便是在南京小倉山居住期間,撰寫了烹飪鉅著《隨園食單》,均以京蘇大菜為原型。曹雪芹的因父親為江寧織造,他幼苗居住在南京,深受南京味道的影響,在鉅作《紅樓夢》中表現的名菜佳宴,都有京蘇大菜的影子。

到了民國時期,因為首都的緣故,金陵菜發展至巔峰,各類“顯貴”,趨之若鶩。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有個喜好,是為餐館飯店題寫過牌匾。這裡面最有名的餐館,要數南京清真馬祥興菜館。馬祥興開業於清道光二十年,原設於南京雨花臺中華門外米行大街,1958年遷至中山北路。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馬祥興

在上世紀20年代,餐廳以經營熘八樣清真菜為特色,主要菜品有美人肝、松鼠魚、鳳尾蝦、蛋燒賣等。于右任為其題寫“馬祥興”匾額,使這裡成為國民黨要員經常聚會的地方,據說白崇禧也是飯店的股東之一。國共和談時,張治中曾在這裡設宴招待周恩來。

相傳,汪精衛特別喜歡馬祥興的這道用鴨胗做成的“美人肝”。在汪偽政府時期,他常在深更半夜饞蟲被勾起時,以榮寶齋小箋自書“汪公館點菜,軍警一律放行”字樣,派汽車去買“美人肝”回來解饞。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美人肝

今天,京蘇大菜的名望不復當年,雖然2011年,南京舉行了首屆“京蘇大菜文化高峰論壇”,但也是在極力復原民國時京蘇大菜的風貌。

京蘇大菜名頭暗淡,南京的小吃卻迎來大發展,金陵味道的重頭戲,此時才剛剛開始。

進擊的金陵小吃

“客官,請上座!”

拜謁完中山陵,沿著被梧桐樹包裹的林中步行道下山,走到臨近苜蓿園地鐵站口的南京大牌檔吃飯,眼前的景象永遠是人滿為患。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南京大牌檔

如果你認為南京大牌檔人多是靠近景區的緣故,那就錯了。無論是在原產地南京,還是我常住的北京、天津,就餐高峰的南京大牌檔,排號一定是常態。

金陵烤鴨、鹽水鴨、天王烤鴨包、鴨血粉絲湯、紅糖芋苗、赤豆元宵、香乾馬蘭頭、燙乾絲、陽春麵、美齡粥、清燉獅子頭……每一個想了解南京味道的食客,都繞不開食單上這些經典的菜式。

南京小吃,大體上分為兩類。

一類是淮揚細點。作為省會,南京自然會吸引周邊地區的美食到此匯聚,比如,開洋乾絲、陽春麵、獅子頭,這些都是原產於江北揚州的小吃,但依然可以渡江殺入金陵風味的菜單中,一點都不違和。關於淮揚細點,我在《尋味揚州:安逸生活,從早茶開始》和《淮揚菜,極致的“鮮”》中有所提及,本文就不再累述。

另一類,則是地道的南京本土小吃。最典型的就是各類鴨餚。清代人甘熙的《白下瑣言》一書中有以下記載:

“金陵所產鴨甲於海內,如燒鴨、醬鴨、白拌鴨、鹽水鴨、鹹鴨、板鴨、水浸鴨之類,正四時各擅其勝,美不勝收。”

金陵烤鴨

人們大多知道北京烤鴨,卻不知金陵烤鴨稱得上是祖師爺級別的。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便有了“炙鴨”的記載,後又稱之為燒鴨,據考證,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時,烤鴨便已成為宮內外都喜愛的一種小吃。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才將烤鴨工藝帶到北京。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金陵烤鴨

如今北京的便宜坊,據說是當年在北京開的第一家烤鴨店,當時的名稱叫“金陵片皮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

南京的烤鴨,大多都是街頭明爐烤制,另配甜鹹口褐紅色的滷汁,澆在斬好的烤鴨片裡,浸一浸再吃,香酥鮮甜,且不油膩。

鹽水鴨

“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白門食譜》

鹽水鴨是南京名小吃,早在清代民間就有諺曰:“古書院、琉璃塔、玄色緞子、鹽水鴨”,在南京人心中,鹽水鴨與江南貢院、大報恩寺琉璃塔和雲錦齊名。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鹽水鴨

鹽水鴨的加工工藝,可以概括為“熱鹽擦、清滷復、烘得幹、焐得足”十二字口訣。經過如此製作的鴨子,膚若凝脂,肌白如雪,肉質細嫩,略微泛紅,吃起來肥而不膩,嫩滑香酥,淡淡的鹹香滲進鴨肉,帶著一股似有若無的桂花香,淡雅清幽,久久縈繞於脣齒之間,沁至心脾。

走在南京街頭,到處都是鴨子店,水西門鴨子店、金宏興鴨子店、章雲板鴨店的名氣都很大。鹽水鴨和烤鴨都切得薄,零頭碎腳放下面,鴨肉整齊碼在上面。除此之外,鴨翅、鴨頭、鴨肫(zhūn,意同鴨胗)、鴨腳等“鴨件”也數不勝數,故南京也獲得了“鴨都”的美譽。

鴨血粉絲湯

一般認為,鴨血粉絲湯是南京的傳統美食。但其實,鴨血粉絲湯大約在1990年代才出現在南京街頭,而且關於鴨血粉絲湯的原產地,也有“寧派”和“鎮派”之爭。

認為鴨血粉絲湯原產於南京,是因為南京在清末民初時就時興雞血湯、鴨血湯這類的吃食,而且鴨血粉絲湯裡放的鴨腸、鴨肝、鴨肫等物,做法也是和鹽水鴨一樣。

支持鴨血粉絲湯產於鎮江一說,理由在於很多老人小時候,鎮江街頭就有人挑著擔子販賣鴨血粉絲,只不過那時除了鴨血和粉絲,沒有其他原料。拒民間傳說,鴨血粉絲湯是一個姓梅的鎮江人首創,至少也有幾十年歷史。

無論鴨血粉絲湯產地為哪家,好吃才是王道。鴨湯的鮮美,鴨血的嫩滑,鴨腸和鴨肫的脆爽,鴨肝的醇厚,炸豆泡的濃香,吸滿湯汁的粉絲口感誘人,再加上一點辣油,銷魂的味道可以讓時間凝固。

雞鳴湯包

光喝湯,嘴中好像還缺點什麼。哦對了,點一籠湯包吧,湯包搭配鴨血粉絲吃,堪稱絕配。

南京的包子,除了小籠包外,最有名的就是雞鳴湯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雞鳴湯包得名於古雞鳴寺,原為雞鳴酒家的招牌菜。後來,雞鳴酒家因大樓拆遷而解散,雞鳴湯包單獨成店售賣,成為今天南京有名的連鎖店。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雞鳴湯包

他家招牌是雞汁湯包和菊葉湯包,皮薄汁多,“先開窗,再喝湯”的湯包食用法則依然試用,滾燙的湯汁吸進嘴裡,若再蘸上一點香醋,味道鮮甜,讓人慾罷不能。

與一般的湯包做法不同,南京的雞鳴湯包是個名副其實的“禿頭”,廚師把包包子的褶朝下壓在籠屜面上,包子看起來像個圓形的小雨花石,這麼做是為了避免湯汁從捏口處蒸發出去,最大限度保持了湯汁的充盈,可謂匠心獨運。

牛肉鍋貼

除了鴨血粉絲湯、鹽水鴨、雞鳴湯包等小吃聞名遐邇,南京還有一種不怎麼為外地人知道的小吃——牛肉鍋貼,以七家灣和李記清真館的較出名。

"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一千兩百年前,杜牧在寫這首《泊秦淮》之時,大唐盛世已過,雖安史之亂早被評定,但藩鎮割據、內政廢弛的局面卻沒有改變。即便這樣,南京秦淮河畔卻依然酒肆林立,歌舞昇平,看到這種景象,夜宿秦淮河附近的杜牧才有了“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悲嘆。

南京,六朝勝地,十代都會,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都在此建都,歷史上有金陵、建業、建康、江寧、天京多個稱呼。

公元210年左右,東吳孫權將都城建於此,改“秣陵”為“建業”,著石頭城扼守長江天險。諸葛亮出使東吳,看到此地風貌,便有“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的評價。

“殘照底西風老樹,據秦淮終是帝王都。愛山圍水繞,龍蟠虎踞,依稀覩,六朝風物。”

與馬致遠、關漢卿齊名的元代散曲家庾天錫,曾在《黃鶯兒》套曲中這樣描寫南京,此中氣勢可見一斑。

無論朝局如何變幻,南京秦淮河兩岸繁華的景象千年未改。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江南貢院

明清時期,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達到鼎盛之時,無數前來趕考的文人學子,在參拜夫子廟、艱苦考試之後,定要在哺育了秦淮八豔和金陵十二釵的秦淮河上揮金如土,釋放性情,無數才子佳人的風月往事由此而生。

鐘山美景,秦淮美人,一場溫香軟玉的金陵春夢怎能少了美味相伴?當年夫子廟的一家茶樓上,進門迎面掛著一副對聯:

近夫子之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傍秦淮左岸,與花長好,與月同圓。

作為淮揚菜中的重要分支,南京的美食從不會讓人失望。金陵風味沾染著濃得化不開的六朝金粉,富貴又香豔,既有“京蘇大菜”的硬氣,又有“秦淮小吃“溫軟,可謂“軟硬通吃”。

被遺忘的京蘇大菜

京蘇大菜,這個出現在清代的概念,現在已不被人知道,也沒有多少年輕廚師會做,但早年間幾乎是南京菜的代名詞,傳統的名菜有罐罐肉、燉生敲、素什錦菜、燉菜核、八寶一棵鬆、松子燻肉、扁大肉酥等。

所謂“京”,是指南京有著多朝古都的身份;“蘇”是指清代南京是江蘇省會。“大菜”是形容金陵菜名貴、典雅、華美、大方的特點,更是對金陵菜在明朝和民國時期作為“官菜”的身份認同。

明清時期的飲食發展,奠定了今天我們熟悉的中國味道,今日金陵口味的最終定型也是在那時。

明朝時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食肆振興,明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在京師(即南京)新建15座國營酒樓,以招待四方之客。自那時起,南京美食便擔負起弘揚華夏飲食文化的重任。據記載,明朝南京城有大小酒樓六七百座,茶社一千,夜裡燈火通明。

到了清代,作為江南重鎮,南京的繁華不減。《儒林外史》中記載,秦淮兩岸酒家晝夜經營,“每天五鼓開張營業,直至夜晚三更方才停止”。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便是在南京小倉山居住期間,撰寫了烹飪鉅著《隨園食單》,均以京蘇大菜為原型。曹雪芹的因父親為江寧織造,他幼苗居住在南京,深受南京味道的影響,在鉅作《紅樓夢》中表現的名菜佳宴,都有京蘇大菜的影子。

到了民國時期,因為首都的緣故,金陵菜發展至巔峰,各類“顯貴”,趨之若鶩。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有個喜好,是為餐館飯店題寫過牌匾。這裡面最有名的餐館,要數南京清真馬祥興菜館。馬祥興開業於清道光二十年,原設於南京雨花臺中華門外米行大街,1958年遷至中山北路。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馬祥興

在上世紀20年代,餐廳以經營熘八樣清真菜為特色,主要菜品有美人肝、松鼠魚、鳳尾蝦、蛋燒賣等。于右任為其題寫“馬祥興”匾額,使這裡成為國民黨要員經常聚會的地方,據說白崇禧也是飯店的股東之一。國共和談時,張治中曾在這裡設宴招待周恩來。

相傳,汪精衛特別喜歡馬祥興的這道用鴨胗做成的“美人肝”。在汪偽政府時期,他常在深更半夜饞蟲被勾起時,以榮寶齋小箋自書“汪公館點菜,軍警一律放行”字樣,派汽車去買“美人肝”回來解饞。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美人肝

今天,京蘇大菜的名望不復當年,雖然2011年,南京舉行了首屆“京蘇大菜文化高峰論壇”,但也是在極力復原民國時京蘇大菜的風貌。

京蘇大菜名頭暗淡,南京的小吃卻迎來大發展,金陵味道的重頭戲,此時才剛剛開始。

進擊的金陵小吃

“客官,請上座!”

拜謁完中山陵,沿著被梧桐樹包裹的林中步行道下山,走到臨近苜蓿園地鐵站口的南京大牌檔吃飯,眼前的景象永遠是人滿為患。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南京大牌檔

如果你認為南京大牌檔人多是靠近景區的緣故,那就錯了。無論是在原產地南京,還是我常住的北京、天津,就餐高峰的南京大牌檔,排號一定是常態。

金陵烤鴨、鹽水鴨、天王烤鴨包、鴨血粉絲湯、紅糖芋苗、赤豆元宵、香乾馬蘭頭、燙乾絲、陽春麵、美齡粥、清燉獅子頭……每一個想了解南京味道的食客,都繞不開食單上這些經典的菜式。

南京小吃,大體上分為兩類。

一類是淮揚細點。作為省會,南京自然會吸引周邊地區的美食到此匯聚,比如,開洋乾絲、陽春麵、獅子頭,這些都是原產於江北揚州的小吃,但依然可以渡江殺入金陵風味的菜單中,一點都不違和。關於淮揚細點,我在《尋味揚州:安逸生活,從早茶開始》和《淮揚菜,極致的“鮮”》中有所提及,本文就不再累述。

另一類,則是地道的南京本土小吃。最典型的就是各類鴨餚。清代人甘熙的《白下瑣言》一書中有以下記載:

“金陵所產鴨甲於海內,如燒鴨、醬鴨、白拌鴨、鹽水鴨、鹹鴨、板鴨、水浸鴨之類,正四時各擅其勝,美不勝收。”

金陵烤鴨

人們大多知道北京烤鴨,卻不知金陵烤鴨稱得上是祖師爺級別的。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便有了“炙鴨”的記載,後又稱之為燒鴨,據考證,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時,烤鴨便已成為宮內外都喜愛的一種小吃。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才將烤鴨工藝帶到北京。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金陵烤鴨

如今北京的便宜坊,據說是當年在北京開的第一家烤鴨店,當時的名稱叫“金陵片皮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

南京的烤鴨,大多都是街頭明爐烤制,另配甜鹹口褐紅色的滷汁,澆在斬好的烤鴨片裡,浸一浸再吃,香酥鮮甜,且不油膩。

鹽水鴨

“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白門食譜》

鹽水鴨是南京名小吃,早在清代民間就有諺曰:“古書院、琉璃塔、玄色緞子、鹽水鴨”,在南京人心中,鹽水鴨與江南貢院、大報恩寺琉璃塔和雲錦齊名。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鹽水鴨

鹽水鴨的加工工藝,可以概括為“熱鹽擦、清滷復、烘得幹、焐得足”十二字口訣。經過如此製作的鴨子,膚若凝脂,肌白如雪,肉質細嫩,略微泛紅,吃起來肥而不膩,嫩滑香酥,淡淡的鹹香滲進鴨肉,帶著一股似有若無的桂花香,淡雅清幽,久久縈繞於脣齒之間,沁至心脾。

走在南京街頭,到處都是鴨子店,水西門鴨子店、金宏興鴨子店、章雲板鴨店的名氣都很大。鹽水鴨和烤鴨都切得薄,零頭碎腳放下面,鴨肉整齊碼在上面。除此之外,鴨翅、鴨頭、鴨肫(zhūn,意同鴨胗)、鴨腳等“鴨件”也數不勝數,故南京也獲得了“鴨都”的美譽。

鴨血粉絲湯

一般認為,鴨血粉絲湯是南京的傳統美食。但其實,鴨血粉絲湯大約在1990年代才出現在南京街頭,而且關於鴨血粉絲湯的原產地,也有“寧派”和“鎮派”之爭。

認為鴨血粉絲湯原產於南京,是因為南京在清末民初時就時興雞血湯、鴨血湯這類的吃食,而且鴨血粉絲湯裡放的鴨腸、鴨肝、鴨肫等物,做法也是和鹽水鴨一樣。

支持鴨血粉絲湯產於鎮江一說,理由在於很多老人小時候,鎮江街頭就有人挑著擔子販賣鴨血粉絲,只不過那時除了鴨血和粉絲,沒有其他原料。拒民間傳說,鴨血粉絲湯是一個姓梅的鎮江人首創,至少也有幾十年歷史。

無論鴨血粉絲湯產地為哪家,好吃才是王道。鴨湯的鮮美,鴨血的嫩滑,鴨腸和鴨肫的脆爽,鴨肝的醇厚,炸豆泡的濃香,吸滿湯汁的粉絲口感誘人,再加上一點辣油,銷魂的味道可以讓時間凝固。

雞鳴湯包

光喝湯,嘴中好像還缺點什麼。哦對了,點一籠湯包吧,湯包搭配鴨血粉絲吃,堪稱絕配。

南京的包子,除了小籠包外,最有名的就是雞鳴湯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雞鳴湯包得名於古雞鳴寺,原為雞鳴酒家的招牌菜。後來,雞鳴酒家因大樓拆遷而解散,雞鳴湯包單獨成店售賣,成為今天南京有名的連鎖店。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雞鳴湯包

他家招牌是雞汁湯包和菊葉湯包,皮薄汁多,“先開窗,再喝湯”的湯包食用法則依然試用,滾燙的湯汁吸進嘴裡,若再蘸上一點香醋,味道鮮甜,讓人慾罷不能。

與一般的湯包做法不同,南京的雞鳴湯包是個名副其實的“禿頭”,廚師把包包子的褶朝下壓在籠屜面上,包子看起來像個圓形的小雨花石,這麼做是為了避免湯汁從捏口處蒸發出去,最大限度保持了湯汁的充盈,可謂匠心獨運。

牛肉鍋貼

除了鴨血粉絲湯、鹽水鴨、雞鳴湯包等小吃聞名遐邇,南京還有一種不怎麼為外地人知道的小吃——牛肉鍋貼,以七家灣和李記清真館的較出名。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牛肉鍋貼

雖然全國各地都有鍋貼,但南京的牛肉鍋貼還是很有特點。其外形如大餃子,內放牛肉水餡,放在大鐵鐺上,倒入一大盆菜籽油煎熟,煎出來外表呈薑黃色。牛肉鍋貼一定要吃新出鍋的,吃時外皮酥脆,咬一口有濃濃的汁水噴出,跟上海的生煎有異曲同工之妙,味道鮮香,口感獨特。

餛飩

如果再不聊一聊餛飩,南京的小夥伴就該罵我了。南京的餛飩,餡料一般為鮮肉,湯底有雞湯的,也有蝦米的,口味主打一個“鮮”。但南京餛飩最大的特點,卻在於“辣油”。

"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一千兩百年前,杜牧在寫這首《泊秦淮》之時,大唐盛世已過,雖安史之亂早被評定,但藩鎮割據、內政廢弛的局面卻沒有改變。即便這樣,南京秦淮河畔卻依然酒肆林立,歌舞昇平,看到這種景象,夜宿秦淮河附近的杜牧才有了“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悲嘆。

南京,六朝勝地,十代都會,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都在此建都,歷史上有金陵、建業、建康、江寧、天京多個稱呼。

公元210年左右,東吳孫權將都城建於此,改“秣陵”為“建業”,著石頭城扼守長江天險。諸葛亮出使東吳,看到此地風貌,便有“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的評價。

“殘照底西風老樹,據秦淮終是帝王都。愛山圍水繞,龍蟠虎踞,依稀覩,六朝風物。”

與馬致遠、關漢卿齊名的元代散曲家庾天錫,曾在《黃鶯兒》套曲中這樣描寫南京,此中氣勢可見一斑。

無論朝局如何變幻,南京秦淮河兩岸繁華的景象千年未改。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江南貢院

明清時期,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達到鼎盛之時,無數前來趕考的文人學子,在參拜夫子廟、艱苦考試之後,定要在哺育了秦淮八豔和金陵十二釵的秦淮河上揮金如土,釋放性情,無數才子佳人的風月往事由此而生。

鐘山美景,秦淮美人,一場溫香軟玉的金陵春夢怎能少了美味相伴?當年夫子廟的一家茶樓上,進門迎面掛著一副對聯:

近夫子之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傍秦淮左岸,與花長好,與月同圓。

作為淮揚菜中的重要分支,南京的美食從不會讓人失望。金陵風味沾染著濃得化不開的六朝金粉,富貴又香豔,既有“京蘇大菜”的硬氣,又有“秦淮小吃“溫軟,可謂“軟硬通吃”。

被遺忘的京蘇大菜

京蘇大菜,這個出現在清代的概念,現在已不被人知道,也沒有多少年輕廚師會做,但早年間幾乎是南京菜的代名詞,傳統的名菜有罐罐肉、燉生敲、素什錦菜、燉菜核、八寶一棵鬆、松子燻肉、扁大肉酥等。

所謂“京”,是指南京有著多朝古都的身份;“蘇”是指清代南京是江蘇省會。“大菜”是形容金陵菜名貴、典雅、華美、大方的特點,更是對金陵菜在明朝和民國時期作為“官菜”的身份認同。

明清時期的飲食發展,奠定了今天我們熟悉的中國味道,今日金陵口味的最終定型也是在那時。

明朝時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食肆振興,明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在京師(即南京)新建15座國營酒樓,以招待四方之客。自那時起,南京美食便擔負起弘揚華夏飲食文化的重任。據記載,明朝南京城有大小酒樓六七百座,茶社一千,夜裡燈火通明。

到了清代,作為江南重鎮,南京的繁華不減。《儒林外史》中記載,秦淮兩岸酒家晝夜經營,“每天五鼓開張營業,直至夜晚三更方才停止”。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便是在南京小倉山居住期間,撰寫了烹飪鉅著《隨園食單》,均以京蘇大菜為原型。曹雪芹的因父親為江寧織造,他幼苗居住在南京,深受南京味道的影響,在鉅作《紅樓夢》中表現的名菜佳宴,都有京蘇大菜的影子。

到了民國時期,因為首都的緣故,金陵菜發展至巔峰,各類“顯貴”,趨之若鶩。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有個喜好,是為餐館飯店題寫過牌匾。這裡面最有名的餐館,要數南京清真馬祥興菜館。馬祥興開業於清道光二十年,原設於南京雨花臺中華門外米行大街,1958年遷至中山北路。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馬祥興

在上世紀20年代,餐廳以經營熘八樣清真菜為特色,主要菜品有美人肝、松鼠魚、鳳尾蝦、蛋燒賣等。于右任為其題寫“馬祥興”匾額,使這裡成為國民黨要員經常聚會的地方,據說白崇禧也是飯店的股東之一。國共和談時,張治中曾在這裡設宴招待周恩來。

相傳,汪精衛特別喜歡馬祥興的這道用鴨胗做成的“美人肝”。在汪偽政府時期,他常在深更半夜饞蟲被勾起時,以榮寶齋小箋自書“汪公館點菜,軍警一律放行”字樣,派汽車去買“美人肝”回來解饞。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美人肝

今天,京蘇大菜的名望不復當年,雖然2011年,南京舉行了首屆“京蘇大菜文化高峰論壇”,但也是在極力復原民國時京蘇大菜的風貌。

京蘇大菜名頭暗淡,南京的小吃卻迎來大發展,金陵味道的重頭戲,此時才剛剛開始。

進擊的金陵小吃

“客官,請上座!”

拜謁完中山陵,沿著被梧桐樹包裹的林中步行道下山,走到臨近苜蓿園地鐵站口的南京大牌檔吃飯,眼前的景象永遠是人滿為患。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南京大牌檔

如果你認為南京大牌檔人多是靠近景區的緣故,那就錯了。無論是在原產地南京,還是我常住的北京、天津,就餐高峰的南京大牌檔,排號一定是常態。

金陵烤鴨、鹽水鴨、天王烤鴨包、鴨血粉絲湯、紅糖芋苗、赤豆元宵、香乾馬蘭頭、燙乾絲、陽春麵、美齡粥、清燉獅子頭……每一個想了解南京味道的食客,都繞不開食單上這些經典的菜式。

南京小吃,大體上分為兩類。

一類是淮揚細點。作為省會,南京自然會吸引周邊地區的美食到此匯聚,比如,開洋乾絲、陽春麵、獅子頭,這些都是原產於江北揚州的小吃,但依然可以渡江殺入金陵風味的菜單中,一點都不違和。關於淮揚細點,我在《尋味揚州:安逸生活,從早茶開始》和《淮揚菜,極致的“鮮”》中有所提及,本文就不再累述。

另一類,則是地道的南京本土小吃。最典型的就是各類鴨餚。清代人甘熙的《白下瑣言》一書中有以下記載:

“金陵所產鴨甲於海內,如燒鴨、醬鴨、白拌鴨、鹽水鴨、鹹鴨、板鴨、水浸鴨之類,正四時各擅其勝,美不勝收。”

金陵烤鴨

人們大多知道北京烤鴨,卻不知金陵烤鴨稱得上是祖師爺級別的。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便有了“炙鴨”的記載,後又稱之為燒鴨,據考證,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時,烤鴨便已成為宮內外都喜愛的一種小吃。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才將烤鴨工藝帶到北京。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金陵烤鴨

如今北京的便宜坊,據說是當年在北京開的第一家烤鴨店,當時的名稱叫“金陵片皮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

南京的烤鴨,大多都是街頭明爐烤制,另配甜鹹口褐紅色的滷汁,澆在斬好的烤鴨片裡,浸一浸再吃,香酥鮮甜,且不油膩。

鹽水鴨

“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白門食譜》

鹽水鴨是南京名小吃,早在清代民間就有諺曰:“古書院、琉璃塔、玄色緞子、鹽水鴨”,在南京人心中,鹽水鴨與江南貢院、大報恩寺琉璃塔和雲錦齊名。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鹽水鴨

鹽水鴨的加工工藝,可以概括為“熱鹽擦、清滷復、烘得幹、焐得足”十二字口訣。經過如此製作的鴨子,膚若凝脂,肌白如雪,肉質細嫩,略微泛紅,吃起來肥而不膩,嫩滑香酥,淡淡的鹹香滲進鴨肉,帶著一股似有若無的桂花香,淡雅清幽,久久縈繞於脣齒之間,沁至心脾。

走在南京街頭,到處都是鴨子店,水西門鴨子店、金宏興鴨子店、章雲板鴨店的名氣都很大。鹽水鴨和烤鴨都切得薄,零頭碎腳放下面,鴨肉整齊碼在上面。除此之外,鴨翅、鴨頭、鴨肫(zhūn,意同鴨胗)、鴨腳等“鴨件”也數不勝數,故南京也獲得了“鴨都”的美譽。

鴨血粉絲湯

一般認為,鴨血粉絲湯是南京的傳統美食。但其實,鴨血粉絲湯大約在1990年代才出現在南京街頭,而且關於鴨血粉絲湯的原產地,也有“寧派”和“鎮派”之爭。

認為鴨血粉絲湯原產於南京,是因為南京在清末民初時就時興雞血湯、鴨血湯這類的吃食,而且鴨血粉絲湯裡放的鴨腸、鴨肝、鴨肫等物,做法也是和鹽水鴨一樣。

支持鴨血粉絲湯產於鎮江一說,理由在於很多老人小時候,鎮江街頭就有人挑著擔子販賣鴨血粉絲,只不過那時除了鴨血和粉絲,沒有其他原料。拒民間傳說,鴨血粉絲湯是一個姓梅的鎮江人首創,至少也有幾十年歷史。

無論鴨血粉絲湯產地為哪家,好吃才是王道。鴨湯的鮮美,鴨血的嫩滑,鴨腸和鴨肫的脆爽,鴨肝的醇厚,炸豆泡的濃香,吸滿湯汁的粉絲口感誘人,再加上一點辣油,銷魂的味道可以讓時間凝固。

雞鳴湯包

光喝湯,嘴中好像還缺點什麼。哦對了,點一籠湯包吧,湯包搭配鴨血粉絲吃,堪稱絕配。

南京的包子,除了小籠包外,最有名的就是雞鳴湯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雞鳴湯包得名於古雞鳴寺,原為雞鳴酒家的招牌菜。後來,雞鳴酒家因大樓拆遷而解散,雞鳴湯包單獨成店售賣,成為今天南京有名的連鎖店。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雞鳴湯包

他家招牌是雞汁湯包和菊葉湯包,皮薄汁多,“先開窗,再喝湯”的湯包食用法則依然試用,滾燙的湯汁吸進嘴裡,若再蘸上一點香醋,味道鮮甜,讓人慾罷不能。

與一般的湯包做法不同,南京的雞鳴湯包是個名副其實的“禿頭”,廚師把包包子的褶朝下壓在籠屜面上,包子看起來像個圓形的小雨花石,這麼做是為了避免湯汁從捏口處蒸發出去,最大限度保持了湯汁的充盈,可謂匠心獨運。

牛肉鍋貼

除了鴨血粉絲湯、鹽水鴨、雞鳴湯包等小吃聞名遐邇,南京還有一種不怎麼為外地人知道的小吃——牛肉鍋貼,以七家灣和李記清真館的較出名。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牛肉鍋貼

雖然全國各地都有鍋貼,但南京的牛肉鍋貼還是很有特點。其外形如大餃子,內放牛肉水餡,放在大鐵鐺上,倒入一大盆菜籽油煎熟,煎出來外表呈薑黃色。牛肉鍋貼一定要吃新出鍋的,吃時外皮酥脆,咬一口有濃濃的汁水噴出,跟上海的生煎有異曲同工之妙,味道鮮香,口感獨特。

餛飩

如果再不聊一聊餛飩,南京的小夥伴就該罵我了。南京的餛飩,餡料一般為鮮肉,湯底有雞湯的,也有蝦米的,口味主打一個“鮮”。但南京餛飩最大的特點,卻在於“辣油”。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阿要辣油啊?

“阿要辣油啊?”一碗餛飩端上桌前,老闆一定會問上這麼一句。沒有辣油的餛飩,在南京人眼中,沒有靈魂,不吃也罷。

南京辣油,在放入多種香蕉熬製的同時,更是加入了少量食鹽,單吃辣油,就能感受到鹹鮮的味道,再配上餛飩,“鮮”到極致。

桂花糖芋苗

吃了一頓東西,不免口舌麻木。此時,來上一碗甜品最合適不過。南京的特色甜品,是桂花糖芋苗的天下。

"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一千兩百年前,杜牧在寫這首《泊秦淮》之時,大唐盛世已過,雖安史之亂早被評定,但藩鎮割據、內政廢弛的局面卻沒有改變。即便這樣,南京秦淮河畔卻依然酒肆林立,歌舞昇平,看到這種景象,夜宿秦淮河附近的杜牧才有了“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悲嘆。

南京,六朝勝地,十代都會,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都在此建都,歷史上有金陵、建業、建康、江寧、天京多個稱呼。

公元210年左右,東吳孫權將都城建於此,改“秣陵”為“建業”,著石頭城扼守長江天險。諸葛亮出使東吳,看到此地風貌,便有“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的評價。

“殘照底西風老樹,據秦淮終是帝王都。愛山圍水繞,龍蟠虎踞,依稀覩,六朝風物。”

與馬致遠、關漢卿齊名的元代散曲家庾天錫,曾在《黃鶯兒》套曲中這樣描寫南京,此中氣勢可見一斑。

無論朝局如何變幻,南京秦淮河兩岸繁華的景象千年未改。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江南貢院

明清時期,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達到鼎盛之時,無數前來趕考的文人學子,在參拜夫子廟、艱苦考試之後,定要在哺育了秦淮八豔和金陵十二釵的秦淮河上揮金如土,釋放性情,無數才子佳人的風月往事由此而生。

鐘山美景,秦淮美人,一場溫香軟玉的金陵春夢怎能少了美味相伴?當年夫子廟的一家茶樓上,進門迎面掛著一副對聯:

近夫子之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傍秦淮左岸,與花長好,與月同圓。

作為淮揚菜中的重要分支,南京的美食從不會讓人失望。金陵風味沾染著濃得化不開的六朝金粉,富貴又香豔,既有“京蘇大菜”的硬氣,又有“秦淮小吃“溫軟,可謂“軟硬通吃”。

被遺忘的京蘇大菜

京蘇大菜,這個出現在清代的概念,現在已不被人知道,也沒有多少年輕廚師會做,但早年間幾乎是南京菜的代名詞,傳統的名菜有罐罐肉、燉生敲、素什錦菜、燉菜核、八寶一棵鬆、松子燻肉、扁大肉酥等。

所謂“京”,是指南京有著多朝古都的身份;“蘇”是指清代南京是江蘇省會。“大菜”是形容金陵菜名貴、典雅、華美、大方的特點,更是對金陵菜在明朝和民國時期作為“官菜”的身份認同。

明清時期的飲食發展,奠定了今天我們熟悉的中國味道,今日金陵口味的最終定型也是在那時。

明朝時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南京食肆振興,明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在京師(即南京)新建15座國營酒樓,以招待四方之客。自那時起,南京美食便擔負起弘揚華夏飲食文化的重任。據記載,明朝南京城有大小酒樓六七百座,茶社一千,夜裡燈火通明。

到了清代,作為江南重鎮,南京的繁華不減。《儒林外史》中記載,秦淮兩岸酒家晝夜經營,“每天五鼓開張營業,直至夜晚三更方才停止”。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便是在南京小倉山居住期間,撰寫了烹飪鉅著《隨園食單》,均以京蘇大菜為原型。曹雪芹的因父親為江寧織造,他幼苗居住在南京,深受南京味道的影響,在鉅作《紅樓夢》中表現的名菜佳宴,都有京蘇大菜的影子。

到了民國時期,因為首都的緣故,金陵菜發展至巔峰,各類“顯貴”,趨之若鶩。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有個喜好,是為餐館飯店題寫過牌匾。這裡面最有名的餐館,要數南京清真馬祥興菜館。馬祥興開業於清道光二十年,原設於南京雨花臺中華門外米行大街,1958年遷至中山北路。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馬祥興

在上世紀20年代,餐廳以經營熘八樣清真菜為特色,主要菜品有美人肝、松鼠魚、鳳尾蝦、蛋燒賣等。于右任為其題寫“馬祥興”匾額,使這裡成為國民黨要員經常聚會的地方,據說白崇禧也是飯店的股東之一。國共和談時,張治中曾在這裡設宴招待周恩來。

相傳,汪精衛特別喜歡馬祥興的這道用鴨胗做成的“美人肝”。在汪偽政府時期,他常在深更半夜饞蟲被勾起時,以榮寶齋小箋自書“汪公館點菜,軍警一律放行”字樣,派汽車去買“美人肝”回來解饞。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美人肝

今天,京蘇大菜的名望不復當年,雖然2011年,南京舉行了首屆“京蘇大菜文化高峰論壇”,但也是在極力復原民國時京蘇大菜的風貌。

京蘇大菜名頭暗淡,南京的小吃卻迎來大發展,金陵味道的重頭戲,此時才剛剛開始。

進擊的金陵小吃

“客官,請上座!”

拜謁完中山陵,沿著被梧桐樹包裹的林中步行道下山,走到臨近苜蓿園地鐵站口的南京大牌檔吃飯,眼前的景象永遠是人滿為患。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南京大牌檔

如果你認為南京大牌檔人多是靠近景區的緣故,那就錯了。無論是在原產地南京,還是我常住的北京、天津,就餐高峰的南京大牌檔,排號一定是常態。

金陵烤鴨、鹽水鴨、天王烤鴨包、鴨血粉絲湯、紅糖芋苗、赤豆元宵、香乾馬蘭頭、燙乾絲、陽春麵、美齡粥、清燉獅子頭……每一個想了解南京味道的食客,都繞不開食單上這些經典的菜式。

南京小吃,大體上分為兩類。

一類是淮揚細點。作為省會,南京自然會吸引周邊地區的美食到此匯聚,比如,開洋乾絲、陽春麵、獅子頭,這些都是原產於江北揚州的小吃,但依然可以渡江殺入金陵風味的菜單中,一點都不違和。關於淮揚細點,我在《尋味揚州:安逸生活,從早茶開始》和《淮揚菜,極致的“鮮”》中有所提及,本文就不再累述。

另一類,則是地道的南京本土小吃。最典型的就是各類鴨餚。清代人甘熙的《白下瑣言》一書中有以下記載:

“金陵所產鴨甲於海內,如燒鴨、醬鴨、白拌鴨、鹽水鴨、鹹鴨、板鴨、水浸鴨之類,正四時各擅其勝,美不勝收。”

金陵烤鴨

人們大多知道北京烤鴨,卻不知金陵烤鴨稱得上是祖師爺級別的。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便有了“炙鴨”的記載,後又稱之為燒鴨,據考證,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時,烤鴨便已成為宮內外都喜愛的一種小吃。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才將烤鴨工藝帶到北京。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金陵烤鴨

如今北京的便宜坊,據說是當年在北京開的第一家烤鴨店,當時的名稱叫“金陵片皮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

南京的烤鴨,大多都是街頭明爐烤制,另配甜鹹口褐紅色的滷汁,澆在斬好的烤鴨片裡,浸一浸再吃,香酥鮮甜,且不油膩。

鹽水鴨

“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白門食譜》

鹽水鴨是南京名小吃,早在清代民間就有諺曰:“古書院、琉璃塔、玄色緞子、鹽水鴨”,在南京人心中,鹽水鴨與江南貢院、大報恩寺琉璃塔和雲錦齊名。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鹽水鴨

鹽水鴨的加工工藝,可以概括為“熱鹽擦、清滷復、烘得幹、焐得足”十二字口訣。經過如此製作的鴨子,膚若凝脂,肌白如雪,肉質細嫩,略微泛紅,吃起來肥而不膩,嫩滑香酥,淡淡的鹹香滲進鴨肉,帶著一股似有若無的桂花香,淡雅清幽,久久縈繞於脣齒之間,沁至心脾。

走在南京街頭,到處都是鴨子店,水西門鴨子店、金宏興鴨子店、章雲板鴨店的名氣都很大。鹽水鴨和烤鴨都切得薄,零頭碎腳放下面,鴨肉整齊碼在上面。除此之外,鴨翅、鴨頭、鴨肫(zhūn,意同鴨胗)、鴨腳等“鴨件”也數不勝數,故南京也獲得了“鴨都”的美譽。

鴨血粉絲湯

一般認為,鴨血粉絲湯是南京的傳統美食。但其實,鴨血粉絲湯大約在1990年代才出現在南京街頭,而且關於鴨血粉絲湯的原產地,也有“寧派”和“鎮派”之爭。

認為鴨血粉絲湯原產於南京,是因為南京在清末民初時就時興雞血湯、鴨血湯這類的吃食,而且鴨血粉絲湯裡放的鴨腸、鴨肝、鴨肫等物,做法也是和鹽水鴨一樣。

支持鴨血粉絲湯產於鎮江一說,理由在於很多老人小時候,鎮江街頭就有人挑著擔子販賣鴨血粉絲,只不過那時除了鴨血和粉絲,沒有其他原料。拒民間傳說,鴨血粉絲湯是一個姓梅的鎮江人首創,至少也有幾十年歷史。

無論鴨血粉絲湯產地為哪家,好吃才是王道。鴨湯的鮮美,鴨血的嫩滑,鴨腸和鴨肫的脆爽,鴨肝的醇厚,炸豆泡的濃香,吸滿湯汁的粉絲口感誘人,再加上一點辣油,銷魂的味道可以讓時間凝固。

雞鳴湯包

光喝湯,嘴中好像還缺點什麼。哦對了,點一籠湯包吧,湯包搭配鴨血粉絲吃,堪稱絕配。

南京的包子,除了小籠包外,最有名的就是雞鳴湯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雞鳴湯包得名於古雞鳴寺,原為雞鳴酒家的招牌菜。後來,雞鳴酒家因大樓拆遷而解散,雞鳴湯包單獨成店售賣,成為今天南京有名的連鎖店。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雞鳴湯包

他家招牌是雞汁湯包和菊葉湯包,皮薄汁多,“先開窗,再喝湯”的湯包食用法則依然試用,滾燙的湯汁吸進嘴裡,若再蘸上一點香醋,味道鮮甜,讓人慾罷不能。

與一般的湯包做法不同,南京的雞鳴湯包是個名副其實的“禿頭”,廚師把包包子的褶朝下壓在籠屜面上,包子看起來像個圓形的小雨花石,這麼做是為了避免湯汁從捏口處蒸發出去,最大限度保持了湯汁的充盈,可謂匠心獨運。

牛肉鍋貼

除了鴨血粉絲湯、鹽水鴨、雞鳴湯包等小吃聞名遐邇,南京還有一種不怎麼為外地人知道的小吃——牛肉鍋貼,以七家灣和李記清真館的較出名。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牛肉鍋貼

雖然全國各地都有鍋貼,但南京的牛肉鍋貼還是很有特點。其外形如大餃子,內放牛肉水餡,放在大鐵鐺上,倒入一大盆菜籽油煎熟,煎出來外表呈薑黃色。牛肉鍋貼一定要吃新出鍋的,吃時外皮酥脆,咬一口有濃濃的汁水噴出,跟上海的生煎有異曲同工之妙,味道鮮香,口感獨特。

餛飩

如果再不聊一聊餛飩,南京的小夥伴就該罵我了。南京的餛飩,餡料一般為鮮肉,湯底有雞湯的,也有蝦米的,口味主打一個“鮮”。但南京餛飩最大的特點,卻在於“辣油”。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阿要辣油啊?

“阿要辣油啊?”一碗餛飩端上桌前,老闆一定會問上這麼一句。沒有辣油的餛飩,在南京人眼中,沒有靈魂,不吃也罷。

南京辣油,在放入多種香蕉熬製的同時,更是加入了少量食鹽,單吃辣油,就能感受到鹹鮮的味道,再配上餛飩,“鮮”到極致。

桂花糖芋苗

吃了一頓東西,不免口舌麻木。此時,來上一碗甜品最合適不過。南京的特色甜品,是桂花糖芋苗的天下。

金陵味道:從京蘇大菜到秦淮小吃

桂花糖芋苗

桂花糖芋苗,選用新鮮芋苗,蒸熟後剝皮,切成塊狀,加上桂花糖漿,放在大鍋裡慢慢熬製。煮的時候放一點鹼,這樣芋苗煮才會煮出紅彤彤、誘人的顏色。芋苗快軟爛的時候加入藕粉,為糖芋苗賦予潤滑粘稠的爽口口感,吃後脣齒留香,幾天不忘。

南京的小吃,在這不能一一提到,比如軟糯香甜的赤豆元宵,還有多種口味的小龍蝦,以及大隱於雞鳴寺、靈谷寺、棲霞寺山間的清歡素食,下次有時間再續。

我是專注飲食寫作的德龍蘇,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給我點贊並關注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