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獅貓·傳統中華波斯貓

下面來聊一種隨大運河而出現的動物,這種動物可能如今還偽裝成波斯貓潛伏在你家裡,這就是臨清獅子貓。臨清獅貓是一個極具觀賞價值的優質貓類品種,當地人多用其作為地方珍品贈予客人。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居民家中飼養的波斯貓均來源於此,後來這種貓還傳到了日本及東南亞,日本人心中的波斯貓也是臨清貓。

臨清獅貓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飼養歷史,它是土耳其安哥拉貓與魯西狸貓的繁育而來的後代。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大批歐洲商人和傳教士隨著運河紛至沓來,長途海運的貨船需要在船艙中養貓避鼠,保證糧食安全。漂洋過海的安哥拉貓有了與魯西狸貓交配的機會,於是一種新的動物——臨清獅貓由此誕生。

運河興衰話臨清(6)·臨清美食,回漢通吃

河蚌繪·臨清獅貓。

安哥拉貓原產土耳其,是最古老的長毛貓品種之一,波斯貓就是以它為原版繁育出的,如今純種數量已極為稀少。這種貓的特點是性格溫順,外觀優雅且喜歡水,能在小溪或河谷中暢遊。魯西狸貓是中國原產品種,特點是肌肉發達活潑好動,有極強的捕鼠能力,身體皮實,對主人依賴度高。臨清獅貓由藍眼安哥拉貓與黃眼本地貓雜交選育形成,具有美觀加實用的性能,一藍一黃的“鴛鴦眼”是其最鮮明特徵。

運河興衰話臨清(6)·臨清美食,回漢通吃

標準的白色鴛鴦眼臨清獅貓。

舊時臨清作為北方最大的漕運碼頭,聚集了大量的糧倉和糧站,無論是官府還是私人都對貓有大量需求。臨清獅貓自誕生就備受親賴,因而取代了原版波斯貓的地位,一躍而變為國產波斯貓,純種價格也一路飆升。後來這種貓隨著運河北上南下,迅速風靡全國甚至遠銷海外。1934年《臨清縣誌》將臨清獅貓列為“特產品”類,“獅貓比尋常貓較大,長毛拖地,色白如雪,以鴛鴦眼為貴,最佳者每對價值百元,北街回民多養此貓居奇”

運河興衰話臨清(6)·臨清美食,回漢通吃

清代版畫·碼頭上賣貓的場景,明清時期,臨清獅貓就已經名聲在外了。


臨清美食·回漢通吃

最後,我們來聊一聊臨清美食。

明清時期,臨清以北方漕運樞紐的地位,形成了以魯菜為基礎,融合南北口味、回漢傳統的臨清菜。在傳統菜中,炒腰花、熘肝尖、薑絲肉、回鍋肉、鍋燒雞子、清炒雞絲、粉蒸肉、木須肉、幹炸裡脊、澆溜魚等菜品沿運河北上,成為今日京津餐桌上的家常菜餚。

運河興衰話臨清(6)·臨清美食,回漢通吃

臨清什香面。

臨清“三點水”酒席是臨清傳統漢族酒席的代表,所謂的“三點水席”,是由四個六寸盤涼菜,四個九寸盤熱菜,和四個湯組成,菜與湯交替上桌。材料有雞、魚、肉、海鮮與青菜,製作手法有烹、炒、煎、炸、爆、熘、燴等多種手法。一般認為客人越尊貴,主人在菜餚中安排的湯菜越多,以示熱情。臨清“八大碗”、“九大碗”是回教傳統酒席。一般喜慶聚會、婚宴都用“八大碗”,菜品包括燒肉、清燉羊肉、圈巧閣、松花羊肉、清汆丸子、黃燜雞、黃燜魚、雜拌。“九大碗”也叫經堂席, 一般用來做“白事”,是在八大碗的基礎上去掉“雜拌”,添上“羊尾燴海帶”和“燴全羊”。傳統的回民“八大碗”幾乎全是上籠蒸的,也稱“臨清扣碗”。

運河興衰話臨清(6)·臨清美食,回漢通吃

河蚌繪·臨清回民八大碗、九大碗。

臨清湯是臨清另一張美食名片,當地有“來到臨清不喝湯,等於白來走一趟”之說。臨清湯花樣繁多,一湯一味,百湯百味,代表作有天花燴鴿蛋湯、蘿蔔魚湯、雞血豆腐湯、回(對)魚湯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回(對)魚湯”是用宴席剩下的魚頭、魚骨架和魚尾重新加工而成。客人吃魚時不破頭尾,儘量保持魚骨架完整,以示對廚師的尊敬,廚師便即興免費為客人加工一道魚湯,以示回敬,此風俗為臨清僅有。此湯鮮、酸、清口、去油膩,是當地大廚的保留節目。

運河興衰話臨清(6)·臨清美食,回漢通吃

三角燒餅夾肉。

凡是碼頭繁榮之地,自然也少不了花樣繁多的各色小吃。一些臨清小吃已祖傳幾代,在魯西北地區頗有名氣,如趙記灌湯、四美村鍋貼、一品齋點心、尹家閣下凡肉、竇家蒸包、徐學敏煎包、臨清豆沫、御史巷鍋餅、觀音堂牛羊肉、以及遍佈各處的燒餅夾肉。

運河興衰話臨清(6)·臨清美食,回漢通吃

臨清豆沫。

託板豆腐是臨清小吃的代表。每天清晨,賣主把用滷水點成、不加任何作料,熱騰騰的水豆腐,放在一塊八九寸長的木板上,用刀打成骨牌大小孩食客手託木板而食,鮮香撲鼻、細嫩可口。李家豆沫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是選用小米和白胡椒水磨而成,再加上海帶絲、幹豆腐條、嫩菠菜、芝麻等,在大鍋裡熬熟,香、熱、鹹、辣適中,使人食慾大增。小籠燒麥一籠三十幾個,如蓮花瓣式排列,餡有羊肉、牛肉、肉三鮮等等。濟美醬園的甜醬瓜、晉京腐乳,是具有200多年曆史的名牌產品。武德奎肉餅初創於上世紀50年代,以優質、價廉、方便實惠而譽滿全城。尹家閣“下凡肉”是豬下水的巧做巧吃,是臨清運河岸邊李家的祖傳手藝。把下水用肉料煮好以後,再用杉木鋸末加糖燻烤,風味獨特。

運河興衰話臨清(6)·臨清美食,回漢通吃

臨清小籠燒麥。

清代後期,黃河的決口改道造成了北方運河全面斷航,臨清城從此一蹶不振,商業區逐步萎縮至中州一帶。道光五年(1825年),清政府開始以海運逐步取代漕運,清末民初,火車已逐步成為陸上主要運輸工具。行商旅客紛紛改乘火車,由大運河來往南北的水路已無人間津。臨清是一座典型的運河城市,它因運河的通暢而繁榮,也因運河的斷航而衰落。隨著大運河申遺的成功,再造臨清港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實施工程難度卻極大。作為歷經元、明、清三代的運河名城,運河的興衰總是伴隨著這座城市的起伏,很多臨清人都有著深厚的運河情懷,通航的象徵意義也許遠大於實際功能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