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位於太行山南段、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古為“上黨”、“潞州”地域,殷商時為黎國,屬冀州。春秋時,曾為潞子嬰兒國,後並於晉國。戰國時,屬韓國。


開花饃

華夏美食博覽:山西長治


“開花饃”,又名“籠餅”,亦稱“白銀如意”,“佛手如意”,是一種用小麥麵粉蒸製成的古代食點。《隋園食單》中有“幹層饅頭”;《清稗類抄》中有“山藥饅頭,蕎麥饅頭”;《晉書·何曾傳》中有“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宋高承《事物紀原》中有“秦漢逮令,世所食,初有餅、胡餅、蒸餅、湯餅之四品。惟蒸餅至晉何曾所食,非作十字坼,則不下箸,方一見於此。以是推之,當出自漢,魏以束也。”從以上古籍中可以看出,饅頭的種類很多,晉何曾所說的“不坼作十字不食”。意思就是不開花者不食,指的就是開花饅頭。其實開花饃早在漢、魏時,山西就有了這種食品。

半疙瘩

華夏美食博覽:山西長治


“半疙瘩”是山西上黨襄垣縣的一種名小吃,原名“酥絲餅”,色澤金黃,酥脆幹香,食後口中餘香,魅力無窮。它是將發酵面摻人乾麵粉,加鹼液揉勻扎透,製成橢圓形餅子坯,放在鏊子上用炭火烙烤而成的一種燒餅,襄垣人稱之為“鞋掌燒餅”。再一切為二,故稱“半疙瘩”。

酥火燒

華夏美食博覽:山西長治


山西長治“酥火燒”是用油、水、面、包驢油酥面製成柿餅大小,用煤炭火烙烤而成的一種色黃、質酥、味醇、形美的小火燒,所以也叫“驢油酥火燒”。酥火燒在長治地區和涼粉、臘肉(驢肉)齊名為“三件寶”,相傳在清代受過皇封,之後即成了宮廷的貢品。

潞安燒餅

華夏美食博覽:山西長治


潞安“燒餅”是把發麵加鹼液搋透揉勻,既無酸味,又無鹼味的甜麵糰,包入餡心,撒上芝麻,燒烤成熟的一種大眾化食品。

“燒餅”歷史悠久,全國通食。關於燒餅的製法,北魏大文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記載:“作燒餅說: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熱,炙之,面當令起。”意思是說:面要先發酵,肉、蔥、豉汁、鹽炒熟成餡,包在裡烤熟。可想而知,這種普通的食品能沿襲至今,說明他的魅力之大。不知何年何月潞安府(長治)的“燒餅”改制成無餡的油酥做法,酥脆幹香,魅力無窮。

掛麵湯

華夏美食博覽:山西長治


“銀絲吊金瓜”即“襄垣掛麵湯”,是取山西襄垣民間手工製作的“掛麵”煮熟,撈入冷水中泡去鹹味,再用筷子挑入湯碗內,配入海帶絲、油炸豆腐絲、炒肉絲、胡蘿蔔絲,再澆入滾沸的清湯,撒上花椒麵、胡椒粉、薑末、蔥花,滴入香油、香醋即可食用的一種麵條湯。這種湯,在襄垣縣民間原叫“銀絲吊金瓜”,就是掛麵湯裡有荷包兩個雞蛋。

羊眼包子

華夏美食博覽:山西長治


“羊眼包子”是山西長治回族飲食中的佳品。其取只小綿羊的前胸肉斬碎,加黃醬、麵醬、醬油、香料、大蔥白、香油、精鹽、花椒水製成肉餡;再取上等麵粉加麵肥做皮。製作時取500克麵粉抱30個包子。皮白、皮薄、肉多、味厚,提起像盞燈籠,放下像朵菊花,精製新穎,小巧玲瓏,故稱之為“羊眼包子”。這種包子料精、費工,絳營不掙錢,白食費時間,所以平時家裡不常吃,一般在回民三大節日(開齋節、宰牲節、聖紀節)時食用。一口一個,美不勝收。一家揭籠,十家享受。如果油煎,魅力無窮。

和子飯

華夏美食博覽:山西長治


“和子飯”、“三和麵”是山西長治郊區、長治縣、長子縣、屯留縣、壺關縣百姓最喜歡吃的一種飯食。因為是用白麵、豆麵、小粉面混合做成的,也稱“三合面”、“雜和麵”。“和子飯”也稱“調和飯”,晉城人叫米棋,是上黨地區,甚至三晉各地男女老少皆喜食的一種午餐晚餐。

疙瘩湯

華夏美食博覽:山西長治


“疙瘩湯“也叫“撥浪湯”,是山西民間常食用的一種簡便湯食。雁北、呂梁、上黨等山區是雜糧產區,早年百姓口糧不足,常用榆樹皮磨成面,同高粱面等和在一起,撥攪成疙瘩湯,食用時佐以綠色蔬菜葉和辣椒、香醋,即使嚴冬季節也會吃得渾身熱乎乎的。天長日久也就成了農戶的必食食品。

甩餅

華夏美食博覽:山西長治


“甩餅”是上黨地區獨有的一種民間小吃,因起源於潞城,故又稱“潞城甩餅”。明《潞州志》、清《潞安府志》都有“立春、迎春、鞭春及春盤、春餅”的記載。甩餅就是立春時春餅的一個品種,若要捲上肉製品或涼拌或炒成絲狀的菜餚即叫“春捲”,或叫“卷白饃”。在潞城一帶民間多用驢油制餅,吃甩餅時再捲上臘驢肉,油汪汪,香噴噴,不軟不硬,回味無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