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豬肉和羊肉大PK,兩千年後,豬肉完勝

舌尖上的中國,豬肉和羊肉大PK,兩千年後,豬肉完勝

在明代以前,中國食用豬肉的人真的不多,那時的中國人主要吃的葷食是羊。中國歷史上有經近兩千年的時間,中國人主要吃羊。

中國周代的《禮記》中將牛、羊、豬稱為“大牢”,只有國家上層的君及卿大夫才有資格享用,一直到漢代,《鹽鐵論》中說,“非鄉飲酒、膢臘、祭祀無酒肉”,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只能在年節祭祀時吃一吃肉,其餘時間無肉可吃。

牛、羊、豬這三種主要肉食來源中,牛的地位最高,肉價最貴的原因其實是國家禁止吃牛肉,春秋後期中國的農業作業中有一個變化,鐵犁被髮明。鐵犁只有用牛才可以耕作,因此,牛在我們這個農耕文明中的地位很高很高。歷朝歷代三令五申禁止宰殺耕牛,違者是重罪,“牛,稼穡之資,中國禁人屠宰”,這個現象應該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歷史上牛肉是很少買到,也很貴的原因就是如此。

馬、牛、羊、豬、狗、雞。

馬和牛都是國家戰略需要,其餘五種就構成了古代中國人肉食的主要部分。

羊的食用歷史也很悠久,南北朝的《洛陽伽藍記》中有“羊者是陸產之最”。三國魏晉以後,羊肉在中國更是流行,這一流行就長達千年。從魏晉到明朝長達千年的時間裡,羊肉一直在中國人飯桌上占主導地位。沒有人碰豬肉,古代犒賞三軍,便是“羊羔美酒”。

《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辰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舌尖上的中國,豬肉和羊肉大PK,兩千年後,豬肉完勝

宋代時候有一個另類的出現,這個人是個大文豪,名聲特響,他讓豬肉稍微有了一點昇華,他也可是說時吃豬肉文化的一個重要引路人,他給豬肉代了言,就是蘇東坡。

他研發了一道著名的豬肉菜東坡肉,小火慢煮的做法。其實這是蘇東坡的無奈,他這時吃不起肥羊,只好在豬肉上下功夫。不過,無論怎樣,他還是提升了人們對豬肉的興趣。

史載;宋宮廷御廚一年消耗羊肉達四十多萬斤,豬肉只有四千斤左右,“御廚只用羊肉”。

中國人開始吃豬肉,這變化是從明代開始的,明代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大爆發,人口多了,“寸土無閒”,地太少了,需要優先保障糧食,在此情況下,發現羊沒有辦法養了,因為沒有大塊的牧場,沒有大牧場就形成不了大量的羊群。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也在尋找,更低價,更快捷,更大量的肉食來源。這個時候,從羊和豬本身特性來講,豬的優點就大放光芒了。

舌尖上的中國,豬肉和羊肉大PK,兩千年後,豬肉完勝

從食性上講;豬的飼料最簡單,豬食性雜,對飼料無要求,羊需要高度纖維素的食料。

場地;豬可以舍飼,羊需要牧場,農業區是無法滿足的。

長得快;“豬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餘斤”,“羊之大者不過五六十斤”。

成本;《沈氏農書》記載,江南地區養羊,包括飼料,樹枝葉等開銷。包括自籌和外購食料,一隻羊一年最少需要2兩銀子。

快;豬的繁育能力遠勝於羊,明朝時已有“母豬一胎可育仔十四頭”的歷史記載了。豬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肥,古代人的油脂來源匱乏,但豬肉可以提供大量的油。

此時,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已經出現:“豬,天下畜之。”明朝朱皇帝其實也愛吃豬肉,“燒豬肉、豬灌腸、豬臂肉、豬肉包子”成為皇宮御膳房常備菜。

這個時代的中國人飲食習慣已經基本上和今天的中國人一樣了,豬肉在這個時候才在中國建立裡了統治性的地位,羊肉開始退到了一邊,中國人並不是一直都是豬肉的擁躉者,大約有兩千年時間,中國人最喜歡的是羊肉。

舌尖上的中國,豬肉和羊肉大PK,兩千年後,豬肉完勝

清代人更是喜歡豬肉,乾隆皇帝一桌就用去豬肉65斤及野豬肉25斤,乾隆皇帝的御宴中就有“豬肉65斤、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大小豬腸各3根”,

有一個全力推廣豬肉的才子出現,大美食家袁枚代言並強力推薦豬肉,稱豬肉為“廣大教主”,並著文介紹了豬肉的幾十種烹飪方法,豬肉的地位在這時才開始史無前例的崇高。

舌尖上的中國,豬肉和羊肉大PK,兩千年後,豬肉完勝

對了,清代還有一位姓名和豬肉有關的皇帝,努爾哈赤,名字翻譯成漢文叫小野豬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