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坐碗子”,成了河津人走遍天涯海角最牽掛的美食了

河津小吃及飲食習慣

小吃,濃縮了一個地方特有的飲食文化及風情鄉情。

河津小吃有很多,河津小炒”河律麻蓮”“河池酥羊肉”及“下化饃”“熱鍋子泡麻花“山根下的臊子面”“樊村羊湯及胡卜”等,這些河津人祖輩傳下來的小吃,對河津人的飲食意義非凡。


河津“坐碗子”,成了河津人走遍天涯海角最牽掛的美食了


但,最能代表河津小吃,並能成為待客,登上大雅之堂的最體面的要屬“坐碗子”,也就是貓耳朵。今天街上賣的“坐碗子”早已轉了味和模樣。“坐碗子”是純手工,要求的料,簡單新鮮。吃“坐碗子”是抬親戚(招待親戚),尤是新結的兒女親家這樣的親戚,要不就是婚喪嫁娶。不過,真正要吃上頂級的“坐碗子”恐怕要屬抬新親,河津北坡一帶“油垛子,坐碗子”(油餅,貓耳朵),這都是最家敬的飯食了。你要吃出“坐碗子”的筋道,有嚼頭,油香上口及痠麻味,做“坐碗子”的人一定是你這個家族能幹利落乾淨並會捏花饃、會裁剪的老嬸子、老花嫂:“坐碗子”可以成為河津非物質文化,這樣說是因為家家可以每天吃“坐碗子”,也可以自己每天做,但做出來的味道與真正傳統意義上的味道不一樣,會做“坐碗子”的家庭,與做的很好吃的家庭是有區別的、那就是技術高下之分。同樣的料、同樣的火爐,做出來的千差萬別。傳承是個問題。


河津“坐碗子”,成了河津人走遍天涯海角最牽掛的美食了


“坐碗子"是妙菜飯。河津是個缺菜不缺面的地方。在改革開放前,河津冬天基本上沒有春天菜,窖裡藏的都是白菜、蘿蔔、胡蘿蔔、醃香椿、韭花之類。為了解決飯菜合一,“河津坐碗子”,被河津人發明了出來:好吃耐飽,成了河津最“硬氣”的飯。

要說河津人飲食習慣,它跟“坐碗子”有密切聯繫,它是祖傳下來的小吃,又是河津人最推崇的頂級飯。每逢建房上樑,“油垛子,坐碗子”不言而喻成了一個鐵打的老規矩:必須的。因為它對乾重體力活的人而言“好吃耐飽”。河津人有耐力,有憨勁,實在,全在“坐碗子”裡。


河津“坐碗子”,成了河津人走遍天涯海角最牽掛的美食了


“坐碗子”,就是方塊面捏出來的對角成“船"形,坐或浮在碗裡利落誘人。 它的面料:和麵擀成大片,然後用刀切成方方一釐米的方塊,撒上玉茭面,為捏時離手。面的沉發是一個關鍵,硬軟要合適,爭取筋絲要有韌勁。

它的菜:北瓜切成半釐米小方塊,一個或兩個西紅柿,少量五花肉,小量海帶,細紅辣子面,鹽,本地香料,棉籽油少許,然後最重要的一道關口:上等如茶色的柿子酷。

“坐碗子”有三種:一種是炒五花肉;一種是打雞蛋;另-種是五花肉打雞蛋。少許豆腐和少許蔥花。最傳統最好吃的做法是:清肉湯做鍋底,舀出來的“坐碗子”剔透、鮮美,上幹,下溼,碗底湯最多不超過兩口,最好一口,那味一下子讓你直砸嘴巴。在河津沒有什麼小吃能超過“坐碗子”並且“坐碗子”與“油垛子”可稱為姐妹飯。


河津“坐碗子”,成了河津人走遍天涯海角最牽掛的美食了


河津在老老老遠的過去,是個苦焦的地方,在大河邊上,卻不吃魚,黃河鯉魚那麼有名為啥不吃?這跟“鯉魚化龍”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鯉魚在河津人的心目中是被神話了的神物。

“坐碗子這個小吃,成了河津人走遍天涯海角最被人牽掛的美食了。

“坐碗子”吃起來的“利落乾脆有咬勁”也潛移默化出河律人做事說話的利落與乾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