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小故事

作品:Q仔(轉載請保留該段文字,否則必舉報襲者)


美食,是一種文化。我們中華有著悠久的歷史,而我們美食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一代又一代的流傳,流傳至今。今天,小編帶著大家來回憶美食的來源,說說美食的故事。

美食文化小故事

每一道美食的背後總會有它自己的故事,讓我們去看看、去聽聽美食背後發生的事兒。

1.東坡肉

美食文化小故事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於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觸犯了皇帝,被貶到黃州,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他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宋神宗駕崩後,蘇東坡重新被起用調到杭州作官時,西湖已被葑草淹沒了大半。他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後來被稱為蘇公堤。老百姓為了讚頌蘇東坡的功德,到了春節時就給蘇東坡送豬肉,以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了豬肉,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用自家的烹調方法燒製,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送給每家每戶。但家人燒製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然而燒製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讚之,此後被人們命名為“東坡肉。”

2.水 晶 餅

美食文化小故事

水晶餅是陝西省渭南市下邽鎮的地方名點,特色是金面銀幫,起皮掉酥,涼舌滲齒,甜潤適口。通過制皮、制餡、制酥、包酥、成型的烹飪步驟完成。

相傳北宋時期,有一年寇準從京都開封回到故鄉下邽縣 (今渭南市下邽鎮)探親。適逢其50大壽,鄉黨們為表特意送來壽桃、面花、壽匾,表示祝賀,寇準特設宴款待。寇準在酒過三巡,手下人捧進精緻的桐木盒子,寇準打開一看,裡面裝著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點心。在點心上面,還放著一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著一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落款是渭北老叟。後來,寇準的家廚也仿照做出了這種點心,寇準據其特點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水晶餅"。

3.獅 子 頭

美食文化小故事

獅子頭是中國江蘇省揚州淮揚菜系中的一道傳統菜餚。傳說獅子頭做法始於隋朝,是在隋煬帝遊幸時,廚師以揚州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為主題做成了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和葵花斬肉四道菜,據說原名葵花斬肉、葵花肉丸,唐代郇國公韋陟的家廚韋巨元做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斬肉四道名菜,令座中賓客歎服,葵花斬肉被改名為獅子頭。此菜口感軟糯滑膩,健康營養。

4.夫 妻 肺 片

美食文化小故事

20世紀30年代在四川成都有一對擺小攤的夫婦,男叫郭朝華,女叫張田政,因製作的涼拌肺片精細講究,顏色金紅髮亮,麻辣鮮香,風味獨特,加之他夫婦倆配合默契、和諧,一個製作,一個出售,小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一時顧客雲集,供不應求。

由於採用的原料都是牛的內臟,而這些原料的來源大都是不食動物內臟的回民所丟棄的,所以當時被稱作"廢片",四川的方言,有的也念"薈"。牛肚白嫩如紙,牛舌淡紅如樺,牛頭皮透明微黃,再 配以夫妻倆精心搭配的紅油、花椒、芝麻、香油、味精、上等的醬油和鮮嫩的芹菜等調料,因此涼拌出來的"廢片"具有顏色紅亮、軟糯入味、麻辣鮮香、細嫩化渣,成為當時挑擔、提籃叫賣的"肺片"中最具特色,最受歡迎的一種。由於夫妻倆總是默契配合,所以被稱作"夫妻肺片"。

5.驢 打 滾

美食文化小故事

驢打滾,是東北地區、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一,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麵,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驢打滾有著不同不一樣的版本由來,這裡我將要介紹一種它的故事。

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裡的食物,想嚐點兒新鮮玩意兒。於是啊,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麵的盆裡,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呀?"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從此,就有了"驢打滾"這道小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