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一道名小吃,外地人不敢點,怕被笑話“沒文化”!

前幾日,和朋友在一家店吃飯,看到一個菜名,她悄悄問袁小貓“這是什麼菜啊!不認識那兩個字!”袁小貓扭頭一看,笑了,那個菜名後面有兩個字很生僻,但是難不倒額們陝西女娃,這樣念,叫“甲魚老鴰撒”(lao wa sa ),當然,菜單上的撒不是這個撒,是月字邊上一個天下面一個韭(如圖),字典裡就沒這個字,在陝西話裡,那個撒就是頭,是腦袋的意思,老鴰撒就是烏鴉的頭,就是說這種麵食像烏鴉的頭。這兩個字真的只有陝西人用陝西話念出來才有意思,忒滴很!讓你身邊的陝西朋友給你念一哈,你一哈子就笑了!

西安有一道名小吃,外地人不敢點,怕被笑話“沒文化”!

甲魚老鴰撒鎮個樓

西安有一道名小吃,外地人不敢點,怕被笑話“沒文化”!

認識了嗎

全陝西估計沒人不認識老鴰撒(月天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家都是普遍性貧窮,用袁小貓母親的話來說,天天都忙著掙工分,還要管家裡家外一大堆人和事,做法哪有太多講究,能吃上飯就不錯了。

老鴰撒(月天韭)就是最簡單也能補充營養的一種:麵粉用涼水攪和成稠漿糊狀,然後用筷子一個個撥入開水鍋中,煮熟。再把提前炒好的土豆、西紅柿、胡蘿蔔等菜倒進去,如果愛吃肉的話再給碗上面放一點肉臊子,就好了。有點像北方的“撥魚兒”,與“疙瘩湯”也有點相似,但口感更筋道一些,一個個麵疙瘩兩頭尖中間圓,很像烏鴉頭的東西,因此而得名。

西安有一道名小吃,外地人不敢點,怕被笑話“沒文化”!

像不像烏鴉頭

據說這道飯食的來歷和“飛將軍”李廣有關。一次,李廣與匈奴人作戰,戰事特別激烈,以至於邊跑邊逃,丟盔棄甲,連做飯用的鍋碗瓢盆都沒留下幾個。跑的時候輕鬆,吃飯時就為難了。

李廣就讓將士們把頭盔當鍋,折路邊的樹枝為筷子,將麵糰撥到頭盔裡,再隨手拔一些路邊的野菜,三軍將士飽餐一頓,精神抖擻,一舉大勝,所以這頓飯應該叫“救命飯”。後來漢武帝聽說後特別高興,就讓御廚也開始做這道飯,慢慢就流傳到了民間。陝西人才有了這種吃法。

西安有一道名小吃,外地人不敢點,怕被笑話“沒文化”!

飛將軍

至於後來為什麼會有撒(月天韭)這個字,應該與紀曉嵐造字有關。

傳說乾隆到俑橋郡(今安徽宿州)的時候,又飢又渴,恰好有個老奶奶給他喝了一碗衝了雞蛋的雞湯,他覺得簡直是人間至味啊!就問老人家這是什麼湯。老人耳背,反問“啥湯?”乾隆沒聽清,就問旁邊的紀大學士老人家說什麼。紀曉嵐聰明勁兒上來了,“老人家說這湯叫Sa湯。”乾隆隨問“Sa字咋寫啊!”於是,紀曉嵐回答:“月子旁邊一個天,然後下面一個韭,也就是月下天子救命湯。”乾隆大喜,賞老人百金。

想必,後來的陝西人為了紀念李廣,借用這個“救命湯”的故事,就開始用“月天韭”來定義了這個撒字。雖然字典裡沒這個字,但是陝西人都認識它,就像小時候大人就會叫我們念“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長大後沒有不認識BIang字的陝西娃

西安有一道名小吃,外地人不敢點,怕被笑話“沒文化”!

家常老鴰撒做法

西安有一道名小吃,外地人不敢點,怕被笑話“沒文化”!

夾起一筷子

陝西餐飲人對這道家喻戶曉的小吃也不斷進行改良,甲魚老鴰撒(月天韭)也成為了一道經典的陝西大菜,具體做法就是先把甲魚宰殺,去內臟,切塊收拾好;五花肉、粉條、豆腐、香菜、豆芽等裝盤;麵粉用涼水和軟麵糰備用;鍋里加油燒熱,煸炒甲魚,加肉湯大火燒五分鐘;加油炒豆芽一分鐘倒入燒好的甲魚帶湯燒開上桌,當著客人的面,把麵糰夾出一個一個老鴰撒(月天韭)下入沸騰的甲魚湯鍋裡,大火三分鐘,把其他菜都倒進去煮熟就好了。

西安有一道名小吃,外地人不敢點,怕被笑話“沒文化”!

甲魚老鴰撒

西安有一道名小吃,外地人不敢點,怕被笑話“沒文化”!

現場操作甲魚老鴰撒

西安有一道名小吃,外地人不敢點,怕被笑話“沒文化”!

稍微燜一下

西安有一道名小吃,外地人不敢點,怕被笑話“沒文化”!

倒入燒好的甲魚湯

西安有一道名小吃,外地人不敢點,怕被笑話“沒文化”!

大火燒開

西安有一道名小吃,外地人不敢點,怕被笑話“沒文化”!

可以吃了

這道菜在一些大一點的餐廳很常見,主要是因為它的營業價值還是比較高的,含高蛋白、鈣、磷、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等,可以明顯提高血漿蛋白濃度等,還是很受客人歡迎。袁小貓對甲魚之類的還是有點害怕,但是在商洛那家欣源國際酒店嘗過一次甲魚老鴰撒(月天韭)之後覺得,老鴰撒(月天韭)特別勁爽,甲魚軟爛,鹹鮮味濃,非常獨特,的確是一種很美味的享受。

關注袁小貓,和這隻貓一起,偷偷發現,這世界,真的很好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