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

左寨是一個古老的村莊,位於寧平鎮西南18裡處,是寧平鎮韓樓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

左寨是一個擁有一千餘人的村莊,村民都姓左,村既大姓又純,這在當地是獨一無二的。據《左氏家譜》記載:左寨人的始祖左淇賢,宋初曾為河間防衛使,祖居山東省棗林莊修竹村。明初,左氏先人遷入今鄲城汲水鄉左集一帶。大約1820年,左氏十世祖先左立周率族人從左集遷到今天的左寨。當時方圓幾裡荒無人煙。1853年,豫東一帶捻軍起義聲勢越來越大,社會大亂,為了保護族人生命和財產安全,族長決定人力挖土築寨。清朝地方政府撥付了部分銀兩,加上族人集資,籌夠了建寨資金。左氏家族齊心協力,男女老少齊上陣,晝夜奮戰,肩挑人抬,人力打夯,歷時三年,築成一個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的大寨,並建了東西兩個青磚黛瓦的大門樓。寨牆底寬5米,高約4米,上口厚2米,全部是夯土建成。村民左東軍回憶說:“我的爺奶曾多次說過:共產黨的部隊是好部隊,在左寨駐紮時,從不騷擾老百姓。抗戰時期,共產黨的將領彭雪楓、魏鳳樓曾帶領部隊在左寨駐紮修整。解放戰爭時期的白色恐怖之下,左寨的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多次掩護共產黨員,救助解放軍的傷病員,保管部隊軍需物資,烙大餅做布鞋支援前線,優秀青年直接參加解放軍等,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抗美援朝期間,寨裡男人堅持生產勞動,女人們或做軍鞋,或給志願軍炒炒麵。人們的思想覺悟很高,即使自己和家人忍飢挨餓,受苦受累,也要按時完成上級交給的物資供應任務。左寨人的高鳳亮節,多次受到領導的表揚。

"

左寨是一個古老的村莊,位於寧平鎮西南18裡處,是寧平鎮韓樓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

左寨是一個擁有一千餘人的村莊,村民都姓左,村既大姓又純,這在當地是獨一無二的。據《左氏家譜》記載:左寨人的始祖左淇賢,宋初曾為河間防衛使,祖居山東省棗林莊修竹村。明初,左氏先人遷入今鄲城汲水鄉左集一帶。大約1820年,左氏十世祖先左立周率族人從左集遷到今天的左寨。當時方圓幾裡荒無人煙。1853年,豫東一帶捻軍起義聲勢越來越大,社會大亂,為了保護族人生命和財產安全,族長決定人力挖土築寨。清朝地方政府撥付了部分銀兩,加上族人集資,籌夠了建寨資金。左氏家族齊心協力,男女老少齊上陣,晝夜奮戰,肩挑人抬,人力打夯,歷時三年,築成一個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的大寨,並建了東西兩個青磚黛瓦的大門樓。寨牆底寬5米,高約4米,上口厚2米,全部是夯土建成。村民左東軍回憶說:“我的爺奶曾多次說過:共產黨的部隊是好部隊,在左寨駐紮時,從不騷擾老百姓。抗戰時期,共產黨的將領彭雪楓、魏鳳樓曾帶領部隊在左寨駐紮修整。解放戰爭時期的白色恐怖之下,左寨的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多次掩護共產黨員,救助解放軍的傷病員,保管部隊軍需物資,烙大餅做布鞋支援前線,優秀青年直接參加解放軍等,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抗美援朝期間,寨裡男人堅持生產勞動,女人們或做軍鞋,或給志願軍炒炒麵。人們的思想覺悟很高,即使自己和家人忍飢挨餓,受苦受累,也要按時完成上級交給的物資供應任務。左寨人的高鳳亮節,多次受到領導的表揚。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左寨的寨牆和門樓雄偉壯觀,內外佈局合理。寨的四周全部是人工挖的海子(溝),溝寬五米,水深三米,即使涉水過了海子,也爬不上寨牆,因為牆根處很陡,幾乎無立足之地。海子裡的水一年四季都較深,東西寨門各備有四門土炮,裝火藥和石子,射程50米,寨內還有土槍數十支,所以左寨易守難攻,非常安全。附近老百姓一旦有難,就立即扶老攜幼,逃進左寨躲起來。寨內東西大門之間,有一條寬五米的大道和四條小路。南北有四條小巷,行走非常方便。寨內還有五個水坑,分散在寨內合理的地方,目的是防澇,如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雨水都流進了大坑,不會造成澇災。海子和大坑內也有一些植物,如蘆葦、菱角、蓮藕,環境優美,鴨鵝戲水,魚蝦成群,藍天碧水,空氣清新。寨內東西各有一口水井,供全寨人畜用水。

東門內側路南有一個“癢癢坑”,沒人敢去洗澡。如不注意在裡面洗了澡,出來後身上會發癢,皮膚起很多癢癢疙瘩。寨裡的人們都談之色變,乾脆給它起名“癢癢坑”,至今無人考證“癢癢坑”水質的特殊性。

左寨是一個有一百多年曆史的古寨,1940年被日本人用大炮炸塌了西門。解放後,人們沒有文物保護意識,把寨牆和寨海子都破壞掉了,左寨目前只存留在一些老人的記憶中。左寨遺址於2010年8月被鄲城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鄲城縣文物保護單位。


"

左寨是一個古老的村莊,位於寧平鎮西南18裡處,是寧平鎮韓樓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

左寨是一個擁有一千餘人的村莊,村民都姓左,村既大姓又純,這在當地是獨一無二的。據《左氏家譜》記載:左寨人的始祖左淇賢,宋初曾為河間防衛使,祖居山東省棗林莊修竹村。明初,左氏先人遷入今鄲城汲水鄉左集一帶。大約1820年,左氏十世祖先左立周率族人從左集遷到今天的左寨。當時方圓幾裡荒無人煙。1853年,豫東一帶捻軍起義聲勢越來越大,社會大亂,為了保護族人生命和財產安全,族長決定人力挖土築寨。清朝地方政府撥付了部分銀兩,加上族人集資,籌夠了建寨資金。左氏家族齊心協力,男女老少齊上陣,晝夜奮戰,肩挑人抬,人力打夯,歷時三年,築成一個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的大寨,並建了東西兩個青磚黛瓦的大門樓。寨牆底寬5米,高約4米,上口厚2米,全部是夯土建成。村民左東軍回憶說:“我的爺奶曾多次說過:共產黨的部隊是好部隊,在左寨駐紮時,從不騷擾老百姓。抗戰時期,共產黨的將領彭雪楓、魏鳳樓曾帶領部隊在左寨駐紮修整。解放戰爭時期的白色恐怖之下,左寨的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多次掩護共產黨員,救助解放軍的傷病員,保管部隊軍需物資,烙大餅做布鞋支援前線,優秀青年直接參加解放軍等,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抗美援朝期間,寨裡男人堅持生產勞動,女人們或做軍鞋,或給志願軍炒炒麵。人們的思想覺悟很高,即使自己和家人忍飢挨餓,受苦受累,也要按時完成上級交給的物資供應任務。左寨人的高鳳亮節,多次受到領導的表揚。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左寨的寨牆和門樓雄偉壯觀,內外佈局合理。寨的四周全部是人工挖的海子(溝),溝寬五米,水深三米,即使涉水過了海子,也爬不上寨牆,因為牆根處很陡,幾乎無立足之地。海子裡的水一年四季都較深,東西寨門各備有四門土炮,裝火藥和石子,射程50米,寨內還有土槍數十支,所以左寨易守難攻,非常安全。附近老百姓一旦有難,就立即扶老攜幼,逃進左寨躲起來。寨內東西大門之間,有一條寬五米的大道和四條小路。南北有四條小巷,行走非常方便。寨內還有五個水坑,分散在寨內合理的地方,目的是防澇,如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雨水都流進了大坑,不會造成澇災。海子和大坑內也有一些植物,如蘆葦、菱角、蓮藕,環境優美,鴨鵝戲水,魚蝦成群,藍天碧水,空氣清新。寨內東西各有一口水井,供全寨人畜用水。

東門內側路南有一個“癢癢坑”,沒人敢去洗澡。如不注意在裡面洗了澡,出來後身上會發癢,皮膚起很多癢癢疙瘩。寨裡的人們都談之色變,乾脆給它起名“癢癢坑”,至今無人考證“癢癢坑”水質的特殊性。

左寨是一個有一百多年曆史的古寨,1940年被日本人用大炮炸塌了西門。解放後,人們沒有文物保護意識,把寨牆和寨海子都破壞掉了,左寨目前只存留在一些老人的記憶中。左寨遺址於2010年8月被鄲城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鄲城縣文物保護單位。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左寨大莊兀近照)

左寨的東南角有一個大莊兀,據83歲的村民左照凱回憶:解放前,這個莊兀佔地近百畝,僅莊兀頂子也有四十多畝,高約十米。他小時候曾站在寨東門一丈多高的門樓上往東南看,隔著莊兀只能望見二里外張盈樓村的樹梢子。上世紀六十年代平整土地時,全村幾百人參加平整莊兀,人們喊著口號,挖的挖,抬的抬,取莊兀上的土填窪地,把莊兀東邊的窪地填平了。又經過二十多年的機械化耕種,目前莊兀佔地約6畝,高約2米。《文物名錄》記載:左寨遺址屬於商代遺址。左寨西面也有個小莊兀,多年前被挖平,是盧家大戶遺址,屬於漢朝遺址。


"

左寨是一個古老的村莊,位於寧平鎮西南18裡處,是寧平鎮韓樓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

左寨是一個擁有一千餘人的村莊,村民都姓左,村既大姓又純,這在當地是獨一無二的。據《左氏家譜》記載:左寨人的始祖左淇賢,宋初曾為河間防衛使,祖居山東省棗林莊修竹村。明初,左氏先人遷入今鄲城汲水鄉左集一帶。大約1820年,左氏十世祖先左立周率族人從左集遷到今天的左寨。當時方圓幾裡荒無人煙。1853年,豫東一帶捻軍起義聲勢越來越大,社會大亂,為了保護族人生命和財產安全,族長決定人力挖土築寨。清朝地方政府撥付了部分銀兩,加上族人集資,籌夠了建寨資金。左氏家族齊心協力,男女老少齊上陣,晝夜奮戰,肩挑人抬,人力打夯,歷時三年,築成一個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的大寨,並建了東西兩個青磚黛瓦的大門樓。寨牆底寬5米,高約4米,上口厚2米,全部是夯土建成。村民左東軍回憶說:“我的爺奶曾多次說過:共產黨的部隊是好部隊,在左寨駐紮時,從不騷擾老百姓。抗戰時期,共產黨的將領彭雪楓、魏鳳樓曾帶領部隊在左寨駐紮修整。解放戰爭時期的白色恐怖之下,左寨的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多次掩護共產黨員,救助解放軍的傷病員,保管部隊軍需物資,烙大餅做布鞋支援前線,優秀青年直接參加解放軍等,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抗美援朝期間,寨裡男人堅持生產勞動,女人們或做軍鞋,或給志願軍炒炒麵。人們的思想覺悟很高,即使自己和家人忍飢挨餓,受苦受累,也要按時完成上級交給的物資供應任務。左寨人的高鳳亮節,多次受到領導的表揚。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左寨的寨牆和門樓雄偉壯觀,內外佈局合理。寨的四周全部是人工挖的海子(溝),溝寬五米,水深三米,即使涉水過了海子,也爬不上寨牆,因為牆根處很陡,幾乎無立足之地。海子裡的水一年四季都較深,東西寨門各備有四門土炮,裝火藥和石子,射程50米,寨內還有土槍數十支,所以左寨易守難攻,非常安全。附近老百姓一旦有難,就立即扶老攜幼,逃進左寨躲起來。寨內東西大門之間,有一條寬五米的大道和四條小路。南北有四條小巷,行走非常方便。寨內還有五個水坑,分散在寨內合理的地方,目的是防澇,如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雨水都流進了大坑,不會造成澇災。海子和大坑內也有一些植物,如蘆葦、菱角、蓮藕,環境優美,鴨鵝戲水,魚蝦成群,藍天碧水,空氣清新。寨內東西各有一口水井,供全寨人畜用水。

東門內側路南有一個“癢癢坑”,沒人敢去洗澡。如不注意在裡面洗了澡,出來後身上會發癢,皮膚起很多癢癢疙瘩。寨裡的人們都談之色變,乾脆給它起名“癢癢坑”,至今無人考證“癢癢坑”水質的特殊性。

左寨是一個有一百多年曆史的古寨,1940年被日本人用大炮炸塌了西門。解放後,人們沒有文物保護意識,把寨牆和寨海子都破壞掉了,左寨目前只存留在一些老人的記憶中。左寨遺址於2010年8月被鄲城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鄲城縣文物保護單位。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左寨大莊兀近照)

左寨的東南角有一個大莊兀,據83歲的村民左照凱回憶:解放前,這個莊兀佔地近百畝,僅莊兀頂子也有四十多畝,高約十米。他小時候曾站在寨東門一丈多高的門樓上往東南看,隔著莊兀只能望見二里外張盈樓村的樹梢子。上世紀六十年代平整土地時,全村幾百人參加平整莊兀,人們喊著口號,挖的挖,抬的抬,取莊兀上的土填窪地,把莊兀東邊的窪地填平了。又經過二十多年的機械化耕種,目前莊兀佔地約6畝,高約2米。《文物名錄》記載:左寨遺址屬於商代遺址。左寨西面也有個小莊兀,多年前被挖平,是盧家大戶遺址,屬於漢朝遺址。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古寨門門樓——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世紀六十年代,村民左東林在莊兀地犁地發現一件灰瓦色的陶製東西,長約一米,寬約0.4米,厚約0.2米,中間分層,當時碰爛了。村民左同成在莊兀地犁地時發現三件東西,兩件完整,一件爛了。這三件陶製東西形狀一樣:高約50公分,上細下粗,底座和上部都是圓形的,底座直經約20公分,分好幾層,上口直徑約5公分,有點像塔或燭臺,這幾件東西經村裡在西安工作的考古專家左忠成考證,認為是商朝的文物,左東林發現的是商朝樂器,左同成發現的是商代花瓶。

村東頭的左昭峰說:“大約是1980年,我在莊兀東南角墳南邊拉土,挖了4鎬深(約一米),發現了磚砌的洞,呈東北西南方向,拆開磚洞,見洞呈圈門形狀,約一米寬,一米高,是用大青磚粘石灰砌成的。我往洞裡走了丈把遠,裡面陰氣太重,因害怕裡面有蛇,就退回來了,隨即用土把洞封住了。”30多年前,一個村民在莊兀頂子上的東西小路附近發現了一個地老鼠洞,他一直挖下去,挖出罈子、罐子、陶片之類的東西,在約二尺深的地下,發現了大青磚砌成的洞。他們兩人的說法,證實了莊兀下確實有磚洞。

"

左寨是一個古老的村莊,位於寧平鎮西南18裡處,是寧平鎮韓樓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

左寨是一個擁有一千餘人的村莊,村民都姓左,村既大姓又純,這在當地是獨一無二的。據《左氏家譜》記載:左寨人的始祖左淇賢,宋初曾為河間防衛使,祖居山東省棗林莊修竹村。明初,左氏先人遷入今鄲城汲水鄉左集一帶。大約1820年,左氏十世祖先左立周率族人從左集遷到今天的左寨。當時方圓幾裡荒無人煙。1853年,豫東一帶捻軍起義聲勢越來越大,社會大亂,為了保護族人生命和財產安全,族長決定人力挖土築寨。清朝地方政府撥付了部分銀兩,加上族人集資,籌夠了建寨資金。左氏家族齊心協力,男女老少齊上陣,晝夜奮戰,肩挑人抬,人力打夯,歷時三年,築成一個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的大寨,並建了東西兩個青磚黛瓦的大門樓。寨牆底寬5米,高約4米,上口厚2米,全部是夯土建成。村民左東軍回憶說:“我的爺奶曾多次說過:共產黨的部隊是好部隊,在左寨駐紮時,從不騷擾老百姓。抗戰時期,共產黨的將領彭雪楓、魏鳳樓曾帶領部隊在左寨駐紮修整。解放戰爭時期的白色恐怖之下,左寨的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多次掩護共產黨員,救助解放軍的傷病員,保管部隊軍需物資,烙大餅做布鞋支援前線,優秀青年直接參加解放軍等,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抗美援朝期間,寨裡男人堅持生產勞動,女人們或做軍鞋,或給志願軍炒炒麵。人們的思想覺悟很高,即使自己和家人忍飢挨餓,受苦受累,也要按時完成上級交給的物資供應任務。左寨人的高鳳亮節,多次受到領導的表揚。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左寨的寨牆和門樓雄偉壯觀,內外佈局合理。寨的四周全部是人工挖的海子(溝),溝寬五米,水深三米,即使涉水過了海子,也爬不上寨牆,因為牆根處很陡,幾乎無立足之地。海子裡的水一年四季都較深,東西寨門各備有四門土炮,裝火藥和石子,射程50米,寨內還有土槍數十支,所以左寨易守難攻,非常安全。附近老百姓一旦有難,就立即扶老攜幼,逃進左寨躲起來。寨內東西大門之間,有一條寬五米的大道和四條小路。南北有四條小巷,行走非常方便。寨內還有五個水坑,分散在寨內合理的地方,目的是防澇,如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雨水都流進了大坑,不會造成澇災。海子和大坑內也有一些植物,如蘆葦、菱角、蓮藕,環境優美,鴨鵝戲水,魚蝦成群,藍天碧水,空氣清新。寨內東西各有一口水井,供全寨人畜用水。

東門內側路南有一個“癢癢坑”,沒人敢去洗澡。如不注意在裡面洗了澡,出來後身上會發癢,皮膚起很多癢癢疙瘩。寨裡的人們都談之色變,乾脆給它起名“癢癢坑”,至今無人考證“癢癢坑”水質的特殊性。

左寨是一個有一百多年曆史的古寨,1940年被日本人用大炮炸塌了西門。解放後,人們沒有文物保護意識,把寨牆和寨海子都破壞掉了,左寨目前只存留在一些老人的記憶中。左寨遺址於2010年8月被鄲城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鄲城縣文物保護單位。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左寨大莊兀近照)

左寨的東南角有一個大莊兀,據83歲的村民左照凱回憶:解放前,這個莊兀佔地近百畝,僅莊兀頂子也有四十多畝,高約十米。他小時候曾站在寨東門一丈多高的門樓上往東南看,隔著莊兀只能望見二里外張盈樓村的樹梢子。上世紀六十年代平整土地時,全村幾百人參加平整莊兀,人們喊著口號,挖的挖,抬的抬,取莊兀上的土填窪地,把莊兀東邊的窪地填平了。又經過二十多年的機械化耕種,目前莊兀佔地約6畝,高約2米。《文物名錄》記載:左寨遺址屬於商代遺址。左寨西面也有個小莊兀,多年前被挖平,是盧家大戶遺址,屬於漢朝遺址。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古寨門門樓——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世紀六十年代,村民左東林在莊兀地犁地發現一件灰瓦色的陶製東西,長約一米,寬約0.4米,厚約0.2米,中間分層,當時碰爛了。村民左同成在莊兀地犁地時發現三件東西,兩件完整,一件爛了。這三件陶製東西形狀一樣:高約50公分,上細下粗,底座和上部都是圓形的,底座直經約20公分,分好幾層,上口直徑約5公分,有點像塔或燭臺,這幾件東西經村裡在西安工作的考古專家左忠成考證,認為是商朝的文物,左東林發現的是商朝樂器,左同成發現的是商代花瓶。

村東頭的左昭峰說:“大約是1980年,我在莊兀東南角墳南邊拉土,挖了4鎬深(約一米),發現了磚砌的洞,呈東北西南方向,拆開磚洞,見洞呈圈門形狀,約一米寬,一米高,是用大青磚粘石灰砌成的。我往洞裡走了丈把遠,裡面陰氣太重,因害怕裡面有蛇,就退回來了,隨即用土把洞封住了。”30多年前,一個村民在莊兀頂子上的東西小路附近發現了一個地老鼠洞,他一直挖下去,挖出罈子、罐子、陶片之類的東西,在約二尺深的地下,發現了大青磚砌成的洞。他們兩人的說法,證實了莊兀下確實有磚洞。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2016年,一位村民在莊兀上挖溝種山藥,挖出十幾件玉器及陶器。多年來,還有一部分村民在莊兀地耕種時發現陶器、陶片、古磚等。

有人說,左寨莊兀是古廟遺址,也有人說是古墓或古墓群,由於沒有進行發掘,莊兀下的祕密一時還不能揭開。

平原地區高大的莊兀在史書也被稱為山,左寨南側是古老的洺水自西向東流過,所以,可以說左寨的地形是依山傍水。據村裡老人講,左寨人的先祖當初就是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才確定在這兒定居的。多年來,左寨人秉承祖訓,奮發圖強,團結奮進,豐衣足食,繁衍至今,形成了一個一千多人的民風淳樸、人財兩旺的左寨村。左寨人左東軍根據族人的生活習性和優良傳統,請人總結出212字的《左氏家訓》,內容涉及做人做事原則及日常行為規範,強調培養後代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尤其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當地有句口頭禪“肖莊的饃,左寨的學”,意思是肖莊的饃蒸得大,好看又好吃,在附近有名;“左寨的學”是說左寨人重視後代的學習,即使生活困難,也會支持孩子上學。在村民們樸實的意識中,只有好好學習才會有出息。自然形成了“以孩子上學成績好,考上名校為榮,大家互相攀比誰家孩子最有出息”的崇尚學習風氣。近年來,村裡每年都有幾人考入985、211大學,有的學生繼續努力,考上名校研究生、博士生。年輕一代人中,目前在國外及國內一線城市工作的有二十多人。幾十年來,左寨一直人才輩出。解放後的艱苦年代裡,村裡出了幾位大學生。據統計,不算年輕人,村裡50歲以上在外工作人員有37人,有人是教授、專家,政界、軍界更多,科級及以上有14人,其中左國福一家4局長(左國福本人、兒子、女兒、女婿),原安徽省經委主任楊景標(左國德三子,隨父母逃荒要飯時被送養到安徽省鳳臺縣一農戶家),原廣東省陽江市副市長左建軍,左久成任石家莊測繪院黨委書記,還有一些教育界、商界成功人士,這裡不再一一敘述。左寨一個自然村走出人才之多,在當地是罕見的,這應歸功於村民們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和良好的家風。

附:

《左氏家訓》

教我後人 男女遵循 耕讀持家 莫忘遺訓

同姓不婚 永遠記準 男女平等 一視同仁

落戶女方 歧視不準 養子育女 待之如親

異母子女 切勿兩分 教育子女 孝悌忠信

培養人才 家教是本 德智體美 密不可分

節約持家 克儉克勤 放蕩教子 自毀子孫

為國爭光 全家奮進 舉止禮貌 文明精神

孝敬父母 為人之本 菸酒適用 貪杯傷人

賭博姦淫 更要嚴禁 政策法令 必須遵循

族內團結 和睦鄉鄰 外族友愛 不得凌人

大族主義 萬不能存 兄友弟恭 致力科文

家庭富裕 扶困濟貧 籌資助學 振興斯文

擬此家訓 垂教子孫 遵紀守法 老實做人

(本文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左兵、左東軍提供的資料,採訪了村裡老年人左昭凱、左國福等,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

左寨是一個古老的村莊,位於寧平鎮西南18裡處,是寧平鎮韓樓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

左寨是一個擁有一千餘人的村莊,村民都姓左,村既大姓又純,這在當地是獨一無二的。據《左氏家譜》記載:左寨人的始祖左淇賢,宋初曾為河間防衛使,祖居山東省棗林莊修竹村。明初,左氏先人遷入今鄲城汲水鄉左集一帶。大約1820年,左氏十世祖先左立周率族人從左集遷到今天的左寨。當時方圓幾裡荒無人煙。1853年,豫東一帶捻軍起義聲勢越來越大,社會大亂,為了保護族人生命和財產安全,族長決定人力挖土築寨。清朝地方政府撥付了部分銀兩,加上族人集資,籌夠了建寨資金。左氏家族齊心協力,男女老少齊上陣,晝夜奮戰,肩挑人抬,人力打夯,歷時三年,築成一個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的大寨,並建了東西兩個青磚黛瓦的大門樓。寨牆底寬5米,高約4米,上口厚2米,全部是夯土建成。村民左東軍回憶說:“我的爺奶曾多次說過:共產黨的部隊是好部隊,在左寨駐紮時,從不騷擾老百姓。抗戰時期,共產黨的將領彭雪楓、魏鳳樓曾帶領部隊在左寨駐紮修整。解放戰爭時期的白色恐怖之下,左寨的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多次掩護共產黨員,救助解放軍的傷病員,保管部隊軍需物資,烙大餅做布鞋支援前線,優秀青年直接參加解放軍等,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抗美援朝期間,寨裡男人堅持生產勞動,女人們或做軍鞋,或給志願軍炒炒麵。人們的思想覺悟很高,即使自己和家人忍飢挨餓,受苦受累,也要按時完成上級交給的物資供應任務。左寨人的高鳳亮節,多次受到領導的表揚。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左寨的寨牆和門樓雄偉壯觀,內外佈局合理。寨的四周全部是人工挖的海子(溝),溝寬五米,水深三米,即使涉水過了海子,也爬不上寨牆,因為牆根處很陡,幾乎無立足之地。海子裡的水一年四季都較深,東西寨門各備有四門土炮,裝火藥和石子,射程50米,寨內還有土槍數十支,所以左寨易守難攻,非常安全。附近老百姓一旦有難,就立即扶老攜幼,逃進左寨躲起來。寨內東西大門之間,有一條寬五米的大道和四條小路。南北有四條小巷,行走非常方便。寨內還有五個水坑,分散在寨內合理的地方,目的是防澇,如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雨水都流進了大坑,不會造成澇災。海子和大坑內也有一些植物,如蘆葦、菱角、蓮藕,環境優美,鴨鵝戲水,魚蝦成群,藍天碧水,空氣清新。寨內東西各有一口水井,供全寨人畜用水。

東門內側路南有一個“癢癢坑”,沒人敢去洗澡。如不注意在裡面洗了澡,出來後身上會發癢,皮膚起很多癢癢疙瘩。寨裡的人們都談之色變,乾脆給它起名“癢癢坑”,至今無人考證“癢癢坑”水質的特殊性。

左寨是一個有一百多年曆史的古寨,1940年被日本人用大炮炸塌了西門。解放後,人們沒有文物保護意識,把寨牆和寨海子都破壞掉了,左寨目前只存留在一些老人的記憶中。左寨遺址於2010年8月被鄲城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鄲城縣文物保護單位。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左寨大莊兀近照)

左寨的東南角有一個大莊兀,據83歲的村民左照凱回憶:解放前,這個莊兀佔地近百畝,僅莊兀頂子也有四十多畝,高約十米。他小時候曾站在寨東門一丈多高的門樓上往東南看,隔著莊兀只能望見二里外張盈樓村的樹梢子。上世紀六十年代平整土地時,全村幾百人參加平整莊兀,人們喊著口號,挖的挖,抬的抬,取莊兀上的土填窪地,把莊兀東邊的窪地填平了。又經過二十多年的機械化耕種,目前莊兀佔地約6畝,高約2米。《文物名錄》記載:左寨遺址屬於商代遺址。左寨西面也有個小莊兀,多年前被挖平,是盧家大戶遺址,屬於漢朝遺址。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古寨門門樓——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世紀六十年代,村民左東林在莊兀地犁地發現一件灰瓦色的陶製東西,長約一米,寬約0.4米,厚約0.2米,中間分層,當時碰爛了。村民左同成在莊兀地犁地時發現三件東西,兩件完整,一件爛了。這三件陶製東西形狀一樣:高約50公分,上細下粗,底座和上部都是圓形的,底座直經約20公分,分好幾層,上口直徑約5公分,有點像塔或燭臺,這幾件東西經村裡在西安工作的考古專家左忠成考證,認為是商朝的文物,左東林發現的是商朝樂器,左同成發現的是商代花瓶。

村東頭的左昭峰說:“大約是1980年,我在莊兀東南角墳南邊拉土,挖了4鎬深(約一米),發現了磚砌的洞,呈東北西南方向,拆開磚洞,見洞呈圈門形狀,約一米寬,一米高,是用大青磚粘石灰砌成的。我往洞裡走了丈把遠,裡面陰氣太重,因害怕裡面有蛇,就退回來了,隨即用土把洞封住了。”30多年前,一個村民在莊兀頂子上的東西小路附近發現了一個地老鼠洞,他一直挖下去,挖出罈子、罐子、陶片之類的東西,在約二尺深的地下,發現了大青磚砌成的洞。他們兩人的說法,證實了莊兀下確實有磚洞。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2016年,一位村民在莊兀上挖溝種山藥,挖出十幾件玉器及陶器。多年來,還有一部分村民在莊兀地耕種時發現陶器、陶片、古磚等。

有人說,左寨莊兀是古廟遺址,也有人說是古墓或古墓群,由於沒有進行發掘,莊兀下的祕密一時還不能揭開。

平原地區高大的莊兀在史書也被稱為山,左寨南側是古老的洺水自西向東流過,所以,可以說左寨的地形是依山傍水。據村裡老人講,左寨人的先祖當初就是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才確定在這兒定居的。多年來,左寨人秉承祖訓,奮發圖強,團結奮進,豐衣足食,繁衍至今,形成了一個一千多人的民風淳樸、人財兩旺的左寨村。左寨人左東軍根據族人的生活習性和優良傳統,請人總結出212字的《左氏家訓》,內容涉及做人做事原則及日常行為規範,強調培養後代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尤其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當地有句口頭禪“肖莊的饃,左寨的學”,意思是肖莊的饃蒸得大,好看又好吃,在附近有名;“左寨的學”是說左寨人重視後代的學習,即使生活困難,也會支持孩子上學。在村民們樸實的意識中,只有好好學習才會有出息。自然形成了“以孩子上學成績好,考上名校為榮,大家互相攀比誰家孩子最有出息”的崇尚學習風氣。近年來,村裡每年都有幾人考入985、211大學,有的學生繼續努力,考上名校研究生、博士生。年輕一代人中,目前在國外及國內一線城市工作的有二十多人。幾十年來,左寨一直人才輩出。解放後的艱苦年代裡,村裡出了幾位大學生。據統計,不算年輕人,村裡50歲以上在外工作人員有37人,有人是教授、專家,政界、軍界更多,科級及以上有14人,其中左國福一家4局長(左國福本人、兒子、女兒、女婿),原安徽省經委主任楊景標(左國德三子,隨父母逃荒要飯時被送養到安徽省鳳臺縣一農戶家),原廣東省陽江市副市長左建軍,左久成任石家莊測繪院黨委書記,還有一些教育界、商界成功人士,這裡不再一一敘述。左寨一個自然村走出人才之多,在當地是罕見的,這應歸功於村民們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和良好的家風。

附:

《左氏家訓》

教我後人 男女遵循 耕讀持家 莫忘遺訓

同姓不婚 永遠記準 男女平等 一視同仁

落戶女方 歧視不準 養子育女 待之如親

異母子女 切勿兩分 教育子女 孝悌忠信

培養人才 家教是本 德智體美 密不可分

節約持家 克儉克勤 放蕩教子 自毀子孫

為國爭光 全家奮進 舉止禮貌 文明精神

孝敬父母 為人之本 菸酒適用 貪杯傷人

賭博姦淫 更要嚴禁 政策法令 必須遵循

族內團結 和睦鄉鄰 外族友愛 不得凌人

大族主義 萬不能存 兄友弟恭 致力科文

家庭富裕 扶困濟貧 籌資助學 振興斯文

擬此家訓 垂教子孫 遵紀守法 老實做人

(本文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左兵、左東軍提供的資料,採訪了村裡老年人左昭凱、左國福等,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八)左寨遺址

作者簡介:

趙旭,字子舒,網名(筆名)驛外斷橋邊的梅、秋夜月等,鄲城縣寧平鎮人,大專文化,鄲城縣司法局公務員,周口市作家協會會員,《文化鄲城》編輯,《寧平鎮鎮志》主編,平時愛好寫作,有五十多篇文章發表於各級報刊、網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