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習近平的工作態度點贊—— 一評《習近平在廈門》系列採訪實錄之《習近平同志來廈門是要“立志做大事”》'

"

1985年6月至198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後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常務副市長,成為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重要領導者、開拓者。習近平在廈門工作期間的為官態度令當地的老百姓印象深刻。習近平在1985年11月廈門市委常委的組織生活會上強調:“我來廈門工作,用孫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來勉勵自己,地位變了,作風不能變。”習近平在《之江新語》中也提到:“當幹部的,不能老是想著自己的升遷。‘莫道昆明池水淺’,一個幹部,無論處在什麼崗位,只要心繫群眾,都可以做出一番事業來。”今天,我們從《習近平在廈門》系列採訪實錄受訪人之一李秀記同志(1984年12月任廈門市委副書記兼市紀委書記)的回憶中,可以勾勒出一個一心為民做實事的黨員領導幹部形象。

“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重要傳家寶。”李秀記回憶:“廈門島嶼多,山區多。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的三年裡,走遍了廈門農村、海島,像‘英雄三島’(大嶝、小嶝和角嶼),還有海拔1000多米的軍營村等等。”習近平在《談談調查研究》中說,“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傳家寶。”他也曾直言:“有的下基層調研走馬觀花,下去就是為了出鏡頭、露露臉,坐在車上轉,隔著玻璃看,只看‘門面’和‘窗口’,不看‘後院’和‘角落’,群眾說是‘調查研究隔層紙,政策執行隔座山’。有的明知報上來的是假情況、假數字、假典型,也聽之任之,甚至通過挖空心思造假來粉飾太平。”“涉淺灘者得魚蝦,入深水者得蛟龍。”淺嘗輒止,只能看到的表面的虛招,“掩耳盜鈴”;追根究底,才能看得到被表面覆蓋的真相。在寧德、在廈門、在正定,乃至現在在中央工作,習近平一直重視實地考察,他跋山涉水,走訪村村戶戶。習近平這樣的實地調查研究,生動地體現了他所推崇的“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

“領導幹部學習,要正確把握學習的方向。”李秀記回憶說到:“不僅如此,他還虛心學習,從來沒把自己看成是什麼高高在上的領導幹部。當時我擔任市委副書記兼紀檢書記,記得有一次開大會,向黨員通報整黨工作報告,我看見習近平同志專心聽著整黨情況,還認真做著筆記,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習近平曾鄭重指出:“領導幹部學習,要正確把握學習的方向。”端著官架子的學習只能是“作秀”,至於秀給誰看,估計人盡皆知。而真正地虛心學習並不是片面的,習近平強調學習,“既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實踐學習;既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專家學者學習,也要向國外有益經驗學習。”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思考認知的過程,習近平沒有一晃而至地對待學習,他認真、實在,邊做筆記邊思考,正所謂“不深思則不能造於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習近平正是在學習中不斷地成長著。

“愛護老幹部就是愛護黨的寶貴財富。”李秀記回憶說:“在工作中,習近平同志還特別注重發揮老幹部的作用。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全市老幹部他基本都走訪過,還經常向老同志請教問題,聽他們介紹廈門的歷史,學習他們的工作經驗。”習近平曾說:“愛護老幹部就是愛護黨的寶貴財富,學習老幹部就是學習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重視發揮老幹部作用就是重視黨的重要政治資源。”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於習近平而言,愛護老幹部意味著肯定了他們在祖國建設的進程中建立的歷史功勞。鄭板橋有這樣一首詩:“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老幹部身上有著我們需要學習的優秀部分,是無法替代的,祖國的歷史冊也深刻地記錄著每一位奉獻過的老一輩幹部。2011年習近平出席全國老幹部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時也直抒胸臆:“尊重老幹部就是尊重黨的光榮歷史。”

習近平在《擺脫貧困》中說:“孫中山先生說得好,一個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但世界上沒有孤立抽象的大事,大事全是由小事積累起來的。‘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在‘做大事’上,青年幹部都要有一種老實的態度,甘做最普通的事,樂於扮演拾遺補缺、跑龍套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積累經驗,逐步獲得社會的承認,在平凡的工作中獲得不平凡的成就。”是啊,一個人只有堅持這樣的精神態度,才能有不凡的成就。而習近平也的確帶領我們中國走得更不凡!(文/學習大軍,2019年9月15日)微信公眾號:學習大軍 微信ID:xuexidaju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