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徐榮:一身謎團,出場震撼,落幕悲涼'

"

徐榮、鞠義、高順三大名將,可謂三國統兵戰力最強的代表人物,但又都是被世人嚴重低估的名將。鞠義的八百“先登營”,覆滅了公孫瓚的核心戰力“白馬義從”;高順的七百“陷陣營”,大敗了曹操麾下首席大將夏侯惇的兩千精銳青州軍;而本文的主角徐榮,更是了不得,差一點改變了三國的走向。即:一是差點陣亡魏國的奠基者曹操,幸遇曹洪讓出戰馬,並步行掩護,這才僥倖逃得性命;二是差點陣亡東吳的奠基者孫堅,幸虧祖茂戴孫堅的“赤罽幘”引開徐榮,而孫堅的敗軍卻能擊敗董卓麾下驍將胡軫、呂布,並斬殺猛將華雄。可見,徐榮戰力之罕見。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他們都如曇花一現、流星劃過,而又鮮為人知。突兀的來,又突兀的去。但是,鞠義、高順從出場到璀璨綻放,再到黯然落幕,人生的整個脈絡都非常清楚,而徐榮的短暫一生,卻給人迷霧重重的感覺。

徐榮究竟有過什麼樣的身世與身份,為何能夠成功舉薦公孫度為遼東太守(一方大吏),董卓又為何如此賣他的賬呢?

徐榮從出場(初平元年二月滎陽汴水敗曹操)到戰死(初平三年與李傕、郭汜叛軍交戰身亡),雖然只有斷斷的3年跨度,卻如璀璨的流星劃過,留下了“汴水破曹操,樑東敗孫堅”的赫赫威名,可謂震撼人心。

如此戰績卓著的一代超級名將,卻沒有被陳壽列傳,因此他的身世與身份也更加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興趣。

徐榮身世之謎?

《三國志·公孫度傳》記載:公孫度字升濟,本遼東襄平人也。度父延,避吏居玄菟,任度為郡吏……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

《資治通鑑·漢紀》載:中郎將徐榮薦同郡故冀州刺史公孫度於董卓,卓以為遼東太守。

根據史料來看,徐榮和公孫度同為遼東郡襄平(今遼寧遼陽)人無疑。但是,公孫度從小便隨父親公孫延遷居於玄菟郡(今遼寧撫順),難道徐榮也是從襄平遷居到玄菟郡的嗎?從徐榮能夠舉薦落魄(從冀州刺史高位被免官)的公孫度來看,二人的關係絕不一般。

"

徐榮、鞠義、高順三大名將,可謂三國統兵戰力最強的代表人物,但又都是被世人嚴重低估的名將。鞠義的八百“先登營”,覆滅了公孫瓚的核心戰力“白馬義從”;高順的七百“陷陣營”,大敗了曹操麾下首席大將夏侯惇的兩千精銳青州軍;而本文的主角徐榮,更是了不得,差一點改變了三國的走向。即:一是差點陣亡魏國的奠基者曹操,幸遇曹洪讓出戰馬,並步行掩護,這才僥倖逃得性命;二是差點陣亡東吳的奠基者孫堅,幸虧祖茂戴孫堅的“赤罽幘”引開徐榮,而孫堅的敗軍卻能擊敗董卓麾下驍將胡軫、呂布,並斬殺猛將華雄。可見,徐榮戰力之罕見。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他們都如曇花一現、流星劃過,而又鮮為人知。突兀的來,又突兀的去。但是,鞠義、高順從出場到璀璨綻放,再到黯然落幕,人生的整個脈絡都非常清楚,而徐榮的短暫一生,卻給人迷霧重重的感覺。

徐榮究竟有過什麼樣的身世與身份,為何能夠成功舉薦公孫度為遼東太守(一方大吏),董卓又為何如此賣他的賬呢?

徐榮從出場(初平元年二月滎陽汴水敗曹操)到戰死(初平三年與李傕、郭汜叛軍交戰身亡),雖然只有斷斷的3年跨度,卻如璀璨的流星劃過,留下了“汴水破曹操,樑東敗孫堅”的赫赫威名,可謂震撼人心。

如此戰績卓著的一代超級名將,卻沒有被陳壽列傳,因此他的身世與身份也更加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興趣。

徐榮身世之謎?

《三國志·公孫度傳》記載:公孫度字升濟,本遼東襄平人也。度父延,避吏居玄菟,任度為郡吏……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

《資治通鑑·漢紀》載:中郎將徐榮薦同郡故冀州刺史公孫度於董卓,卓以為遼東太守。

根據史料來看,徐榮和公孫度同為遼東郡襄平(今遼寧遼陽)人無疑。但是,公孫度從小便隨父親公孫延遷居於玄菟郡(今遼寧撫順),難道徐榮也是從襄平遷居到玄菟郡的嗎?從徐榮能夠舉薦落魄(從冀州刺史高位被免官)的公孫度來看,二人的關係絕不一般。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徐榮:一身謎團,出場震撼,落幕悲涼

網絡配圖

那麼,徐榮和公孫度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建立起為的?有兩種可能:一是兩家為世交,一同遷居於玄菟郡,徐榮和公孫度關係應為發小;二是兩家先後遷居玄菟郡,二人偶相識,且交往頗密。雖然,襄平離玄菟郡兩地只有140多公里,但是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路途並不算近。以此推論,徐榮和公孫度名為襄平老鄉,實為在玄菟郡一同成長。

或許,當時徐榮和公孫度的家族都是世家大族,徐榮有機會和能力取得中郎將這樣的尊貴身份,公孫度也曾位居冀州刺史高位。

徐榮身份之謎?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徐榮到底屬於董卓的班底大將而被封為的中郎將,還是董卓進京前朝廷封的中郎將?因為,沒有任何史料可以稽考。但是,同樣可以通過一些蛛絲馬跡來解開這些謎團。

一是根據董卓入京後收編的軍事力量分析。

董卓進入洛陽後共收服兩支軍事力量,即:何進、何苗的常規部隊和執金吾丁原的北軍。其中,執金吾的北軍既是朝廷的直屬精銳,更是一支可以左右朝政軍事基礎的力量。

同時,中郎將是漢朝的武官級別,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不過,漢朝時將軍不常置,只有在統兵打仗時,才會被冠以將軍之稱。因此,平時朝廷武官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秩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隊。不似三國時期的中郎將隨處可見,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如:諸葛亮的軍師中郎將、曹丕的五官中郎將、周瑜的建威中郎將、傅彤的統軍中郎將、劉封的副軍中郎將、關平的典軍中郎將、徐庶的右中郎將等。

當董卓誘使呂布殺掉丁原後,董卓想要收服北軍,就必須收服北軍的統領,而當時北軍的統領極有可能就是徐榮這個中郎將。因為,只有這樣的身份和地位,才有可能在董卓的拉攏下,提出“薦度為遼東太守”的要求,並被董卓認可。畢竟是舉薦一方軍政大吏,可不是普通官吏之類。

二是根據董卓集團派系分析。

董卓挾天子和百官從洛陽撤退到長安後,集團派系很顯然被分為兩個派系,即涼州系和呂布的幷州系。反觀徐榮這個“朝廷派系”,曾身為中郎將高位的他,卻有明顯被逐漸邊緣化的趨勢。

  • 董卓麾下八大戰將中共有“四中郎將”、“四校尉”,即:“四中郎將”,董越、段煨、牛輔,徐榮;“四校尉”,李傕、郭汜、張濟、樊稠。但,“(螢)卓所親愛”者卻未曾點明徐榮,而指出了董越、段煨、牛輔等人。顯然,董卓對於徐榮並不信任,也並不器重。然而,以董卓的梟雄本色,假如徐榮的中郎將是他所封,又怎麼可能不引為心腹呢?畢竟,徐榮的統軍之能擺在哪兒的。但是,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物,自從隨同董卓到了長安之後,幾乎成了可有可無的角色。
  • 董卓死後,徐榮果斷投靠王允(朝廷),堅決維護朝廷權威,最終在與李傕、郭汜等西涼叛軍的戰鬥中“馬革裹屍”。但是,和他一同投靠朝廷的段煨,卻臨陣倒戈,舉眾投靠李傕和郭汜,等於迴歸涼州系。以此來看,似乎朝廷在那方,徐榮就投靠那方,他的人生信念應該就是忠於朝廷。
  • 徐榮一出場就是中郎將。如果他是董卓舊部,應該有走過的痕跡才是。結果,卻無史可供稽考。
  • 徐榮在樑東擊敗孫堅後,竟然將生禽的潁川太守李旻“烹之”。這一行為又似乎和涼州軍的殘忍作風非常相似,但並不足以說明徐榮就是涼州派系。作為一代名將,應該只是徐榮戰場“震懾敵軍”的一種戰術策略吧。
  • 《九州春秋》上也曾講過,徐榮是被涼州軍事集團排外的。

所以,根據以上分析,徐榮的身份極有可能是朝廷執金吾麾下的北軍中郎將。

為何出場震撼,而落幕又如此悲涼?

徐榮一生,共征戰四場,前三場震撼耀眼,而最後一場卻悲涼戰死,也更顯窩囊可嘆。

《三國志·武帝紀》和《讓縣明本志令》記載:太祖(即曹操)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

第一戰: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曹操率軍追趕撤向長安的董卓,與徐榮相遇於汴水,隨後發生大戰。曹操、鮑信中箭受傷,裨將鮑韜陣亡,衛茲(曹操的天使投資人)陣亡。當時,曹操不但受傷,戰馬也被射死,若非曹洪將自己的戰馬讓給曹操,並護送曹操趁著夜色逃跑,則曹操的性命堪憂。此戰,是曹操的兗州軍和董卓軍的第一次正面對決,也是最後一次。結果,以鮑信、曹操的兗州軍慘敗而告終。不過,曹操卻因此戰積累下了極高的聲望,可謂雖敗尤勝。戰後,兗州軍在酸棗吃了頓“散夥飯”,便各自散去。

《三國志·孫堅傳》和《後漢書·董卓傳》記載:榮遇堅於樑,與戰破堅,生禽潁川太守李旻,烹之。

第二戰: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徐榮的軍隊與圖謀樑東的長沙太守孫堅,發生了遭遇戰。此戰,徐榮打得孫堅潰敗,士卒爭相逃命,孫堅也被徐榮的軍隊緊追不放,性命堪憂。這時,部將祖茂看到孫堅頭上的赤色頭巾太過顯眼,便提出互換頭巾,當他逃到一處岔路口時,將頭巾纏在了一條岔路旁的樹上,自己則從另一條岔路逃脫。如此輝煌戰績,卻被羅貫中送給了演義中的華雄。

《資治通鑑·卷六十》記載:徐榮再次擊敗孫堅。

第三戰:在孫堅向樑東轉移的時候,又被徐榮擊敗。然而,孫堅收攏潰卒後,卻能於陽人大破東郡太守胡軫和騎督呂布的五千步騎,並斬殺驍將華雄首級。

"

徐榮、鞠義、高順三大名將,可謂三國統兵戰力最強的代表人物,但又都是被世人嚴重低估的名將。鞠義的八百“先登營”,覆滅了公孫瓚的核心戰力“白馬義從”;高順的七百“陷陣營”,大敗了曹操麾下首席大將夏侯惇的兩千精銳青州軍;而本文的主角徐榮,更是了不得,差一點改變了三國的走向。即:一是差點陣亡魏國的奠基者曹操,幸遇曹洪讓出戰馬,並步行掩護,這才僥倖逃得性命;二是差點陣亡東吳的奠基者孫堅,幸虧祖茂戴孫堅的“赤罽幘”引開徐榮,而孫堅的敗軍卻能擊敗董卓麾下驍將胡軫、呂布,並斬殺猛將華雄。可見,徐榮戰力之罕見。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他們都如曇花一現、流星劃過,而又鮮為人知。突兀的來,又突兀的去。但是,鞠義、高順從出場到璀璨綻放,再到黯然落幕,人生的整個脈絡都非常清楚,而徐榮的短暫一生,卻給人迷霧重重的感覺。

徐榮究竟有過什麼樣的身世與身份,為何能夠成功舉薦公孫度為遼東太守(一方大吏),董卓又為何如此賣他的賬呢?

徐榮從出場(初平元年二月滎陽汴水敗曹操)到戰死(初平三年與李傕、郭汜叛軍交戰身亡),雖然只有斷斷的3年跨度,卻如璀璨的流星劃過,留下了“汴水破曹操,樑東敗孫堅”的赫赫威名,可謂震撼人心。

如此戰績卓著的一代超級名將,卻沒有被陳壽列傳,因此他的身世與身份也更加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興趣。

徐榮身世之謎?

《三國志·公孫度傳》記載:公孫度字升濟,本遼東襄平人也。度父延,避吏居玄菟,任度為郡吏……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

《資治通鑑·漢紀》載:中郎將徐榮薦同郡故冀州刺史公孫度於董卓,卓以為遼東太守。

根據史料來看,徐榮和公孫度同為遼東郡襄平(今遼寧遼陽)人無疑。但是,公孫度從小便隨父親公孫延遷居於玄菟郡(今遼寧撫順),難道徐榮也是從襄平遷居到玄菟郡的嗎?從徐榮能夠舉薦落魄(從冀州刺史高位被免官)的公孫度來看,二人的關係絕不一般。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徐榮:一身謎團,出場震撼,落幕悲涼

網絡配圖

那麼,徐榮和公孫度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建立起為的?有兩種可能:一是兩家為世交,一同遷居於玄菟郡,徐榮和公孫度關係應為發小;二是兩家先後遷居玄菟郡,二人偶相識,且交往頗密。雖然,襄平離玄菟郡兩地只有140多公里,但是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路途並不算近。以此推論,徐榮和公孫度名為襄平老鄉,實為在玄菟郡一同成長。

或許,當時徐榮和公孫度的家族都是世家大族,徐榮有機會和能力取得中郎將這樣的尊貴身份,公孫度也曾位居冀州刺史高位。

徐榮身份之謎?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徐榮到底屬於董卓的班底大將而被封為的中郎將,還是董卓進京前朝廷封的中郎將?因為,沒有任何史料可以稽考。但是,同樣可以通過一些蛛絲馬跡來解開這些謎團。

一是根據董卓入京後收編的軍事力量分析。

董卓進入洛陽後共收服兩支軍事力量,即:何進、何苗的常規部隊和執金吾丁原的北軍。其中,執金吾的北軍既是朝廷的直屬精銳,更是一支可以左右朝政軍事基礎的力量。

同時,中郎將是漢朝的武官級別,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不過,漢朝時將軍不常置,只有在統兵打仗時,才會被冠以將軍之稱。因此,平時朝廷武官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秩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隊。不似三國時期的中郎將隨處可見,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如:諸葛亮的軍師中郎將、曹丕的五官中郎將、周瑜的建威中郎將、傅彤的統軍中郎將、劉封的副軍中郎將、關平的典軍中郎將、徐庶的右中郎將等。

當董卓誘使呂布殺掉丁原後,董卓想要收服北軍,就必須收服北軍的統領,而當時北軍的統領極有可能就是徐榮這個中郎將。因為,只有這樣的身份和地位,才有可能在董卓的拉攏下,提出“薦度為遼東太守”的要求,並被董卓認可。畢竟是舉薦一方軍政大吏,可不是普通官吏之類。

二是根據董卓集團派系分析。

董卓挾天子和百官從洛陽撤退到長安後,集團派系很顯然被分為兩個派系,即涼州系和呂布的幷州系。反觀徐榮這個“朝廷派系”,曾身為中郎將高位的他,卻有明顯被逐漸邊緣化的趨勢。

  • 董卓麾下八大戰將中共有“四中郎將”、“四校尉”,即:“四中郎將”,董越、段煨、牛輔,徐榮;“四校尉”,李傕、郭汜、張濟、樊稠。但,“(螢)卓所親愛”者卻未曾點明徐榮,而指出了董越、段煨、牛輔等人。顯然,董卓對於徐榮並不信任,也並不器重。然而,以董卓的梟雄本色,假如徐榮的中郎將是他所封,又怎麼可能不引為心腹呢?畢竟,徐榮的統軍之能擺在哪兒的。但是,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物,自從隨同董卓到了長安之後,幾乎成了可有可無的角色。
  • 董卓死後,徐榮果斷投靠王允(朝廷),堅決維護朝廷權威,最終在與李傕、郭汜等西涼叛軍的戰鬥中“馬革裹屍”。但是,和他一同投靠朝廷的段煨,卻臨陣倒戈,舉眾投靠李傕和郭汜,等於迴歸涼州系。以此來看,似乎朝廷在那方,徐榮就投靠那方,他的人生信念應該就是忠於朝廷。
  • 徐榮一出場就是中郎將。如果他是董卓舊部,應該有走過的痕跡才是。結果,卻無史可供稽考。
  • 徐榮在樑東擊敗孫堅後,竟然將生禽的潁川太守李旻“烹之”。這一行為又似乎和涼州軍的殘忍作風非常相似,但並不足以說明徐榮就是涼州派系。作為一代名將,應該只是徐榮戰場“震懾敵軍”的一種戰術策略吧。
  • 《九州春秋》上也曾講過,徐榮是被涼州軍事集團排外的。

所以,根據以上分析,徐榮的身份極有可能是朝廷執金吾麾下的北軍中郎將。

為何出場震撼,而落幕又如此悲涼?

徐榮一生,共征戰四場,前三場震撼耀眼,而最後一場卻悲涼戰死,也更顯窩囊可嘆。

《三國志·武帝紀》和《讓縣明本志令》記載:太祖(即曹操)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

第一戰: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曹操率軍追趕撤向長安的董卓,與徐榮相遇於汴水,隨後發生大戰。曹操、鮑信中箭受傷,裨將鮑韜陣亡,衛茲(曹操的天使投資人)陣亡。當時,曹操不但受傷,戰馬也被射死,若非曹洪將自己的戰馬讓給曹操,並護送曹操趁著夜色逃跑,則曹操的性命堪憂。此戰,是曹操的兗州軍和董卓軍的第一次正面對決,也是最後一次。結果,以鮑信、曹操的兗州軍慘敗而告終。不過,曹操卻因此戰積累下了極高的聲望,可謂雖敗尤勝。戰後,兗州軍在酸棗吃了頓“散夥飯”,便各自散去。

《三國志·孫堅傳》和《後漢書·董卓傳》記載:榮遇堅於樑,與戰破堅,生禽潁川太守李旻,烹之。

第二戰: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徐榮的軍隊與圖謀樑東的長沙太守孫堅,發生了遭遇戰。此戰,徐榮打得孫堅潰敗,士卒爭相逃命,孫堅也被徐榮的軍隊緊追不放,性命堪憂。這時,部將祖茂看到孫堅頭上的赤色頭巾太過顯眼,便提出互換頭巾,當他逃到一處岔路口時,將頭巾纏在了一條岔路旁的樹上,自己則從另一條岔路逃脫。如此輝煌戰績,卻被羅貫中送給了演義中的華雄。

《資治通鑑·卷六十》記載:徐榮再次擊敗孫堅。

第三戰:在孫堅向樑東轉移的時候,又被徐榮擊敗。然而,孫堅收攏潰卒後,卻能於陽人大破東郡太守胡軫和騎督呂布的五千步騎,並斬殺驍將華雄首級。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徐榮:一身謎團,出場震撼,落幕悲涼

網絡配圖

由此三戰,不難看出徐榮的戰力之強,世所罕見。然而,這樣一代超級名將,卻在對戰李傕、郭汜等西涼叛軍時,不幸死於戰場。

《後漢書·董卓傳》記載:王允聞之,乃遣卓故將胡軫、徐榮擊之於新豐。榮戰死,軫以眾降。

第四戰:想不通的是,能戰勝曹操和孫堅的徐榮,為何又會敗於李傕、郭汜等西涼叛軍之手?

不難看出,當時王允是派胡軫和徐榮一同領軍於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迎戰李傕、郭汜等叛軍。但是,戰鬥中徐榮卻遭到了臨陣倒戈的“豬隊友”胡軫“實召兵而還”所出賣,因此這才不幸戰死。因為,當時主將是胡軫,而他卻“以眾降”,作為副將的徐榮,身邊能有多少親兵,又如何去抵擋李傕、郭汜等人的數萬叛軍。

因此,借用多數人的觀點,徐榮表面上是死於戰場,實則亡於政治。

或許,在他眼裡,無論是董卓,還是王允,誰掌握了朝廷,他就為誰效命。雖然徐榮死得稍顯窩囊,但他卻是死於戰場,死於自己的信念與執著,也算不汙軍人名節,死得其所。

為何徐榮與李儒(或李孝儒)的身世有如此之多的巧合,難道二者有什麼關係嗎?

對於徐榮的悲涼落幕,人們在感嘆之餘,不免對他的身世又會多出幾分關注,幾分探析,幾分暢想……其中,最為“腦洞大開”的則是徐榮和李儒是不是一個人?

雖然,這樣的想法令人感到非常的“荒謬”,但是仔細分析之下,確實又有諸多的巧合之處令人費解。

巧合一:二人從出場到不知所蹤,在時間上極為吻合。二人都是董卓進入洛陽時出現的,徐榮舉薦了公孫度;李儒毒殺了弘農王劉辯。同時,徐榮戰死的時間,也是李儒最後出現的時間。

"

徐榮、鞠義、高順三大名將,可謂三國統兵戰力最強的代表人物,但又都是被世人嚴重低估的名將。鞠義的八百“先登營”,覆滅了公孫瓚的核心戰力“白馬義從”;高順的七百“陷陣營”,大敗了曹操麾下首席大將夏侯惇的兩千精銳青州軍;而本文的主角徐榮,更是了不得,差一點改變了三國的走向。即:一是差點陣亡魏國的奠基者曹操,幸遇曹洪讓出戰馬,並步行掩護,這才僥倖逃得性命;二是差點陣亡東吳的奠基者孫堅,幸虧祖茂戴孫堅的“赤罽幘”引開徐榮,而孫堅的敗軍卻能擊敗董卓麾下驍將胡軫、呂布,並斬殺猛將華雄。可見,徐榮戰力之罕見。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他們都如曇花一現、流星劃過,而又鮮為人知。突兀的來,又突兀的去。但是,鞠義、高順從出場到璀璨綻放,再到黯然落幕,人生的整個脈絡都非常清楚,而徐榮的短暫一生,卻給人迷霧重重的感覺。

徐榮究竟有過什麼樣的身世與身份,為何能夠成功舉薦公孫度為遼東太守(一方大吏),董卓又為何如此賣他的賬呢?

徐榮從出場(初平元年二月滎陽汴水敗曹操)到戰死(初平三年與李傕、郭汜叛軍交戰身亡),雖然只有斷斷的3年跨度,卻如璀璨的流星劃過,留下了“汴水破曹操,樑東敗孫堅”的赫赫威名,可謂震撼人心。

如此戰績卓著的一代超級名將,卻沒有被陳壽列傳,因此他的身世與身份也更加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興趣。

徐榮身世之謎?

《三國志·公孫度傳》記載:公孫度字升濟,本遼東襄平人也。度父延,避吏居玄菟,任度為郡吏……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

《資治通鑑·漢紀》載:中郎將徐榮薦同郡故冀州刺史公孫度於董卓,卓以為遼東太守。

根據史料來看,徐榮和公孫度同為遼東郡襄平(今遼寧遼陽)人無疑。但是,公孫度從小便隨父親公孫延遷居於玄菟郡(今遼寧撫順),難道徐榮也是從襄平遷居到玄菟郡的嗎?從徐榮能夠舉薦落魄(從冀州刺史高位被免官)的公孫度來看,二人的關係絕不一般。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徐榮:一身謎團,出場震撼,落幕悲涼

網絡配圖

那麼,徐榮和公孫度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建立起為的?有兩種可能:一是兩家為世交,一同遷居於玄菟郡,徐榮和公孫度關係應為發小;二是兩家先後遷居玄菟郡,二人偶相識,且交往頗密。雖然,襄平離玄菟郡兩地只有140多公里,但是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路途並不算近。以此推論,徐榮和公孫度名為襄平老鄉,實為在玄菟郡一同成長。

或許,當時徐榮和公孫度的家族都是世家大族,徐榮有機會和能力取得中郎將這樣的尊貴身份,公孫度也曾位居冀州刺史高位。

徐榮身份之謎?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徐榮到底屬於董卓的班底大將而被封為的中郎將,還是董卓進京前朝廷封的中郎將?因為,沒有任何史料可以稽考。但是,同樣可以通過一些蛛絲馬跡來解開這些謎團。

一是根據董卓入京後收編的軍事力量分析。

董卓進入洛陽後共收服兩支軍事力量,即:何進、何苗的常規部隊和執金吾丁原的北軍。其中,執金吾的北軍既是朝廷的直屬精銳,更是一支可以左右朝政軍事基礎的力量。

同時,中郎將是漢朝的武官級別,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不過,漢朝時將軍不常置,只有在統兵打仗時,才會被冠以將軍之稱。因此,平時朝廷武官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秩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隊。不似三國時期的中郎將隨處可見,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如:諸葛亮的軍師中郎將、曹丕的五官中郎將、周瑜的建威中郎將、傅彤的統軍中郎將、劉封的副軍中郎將、關平的典軍中郎將、徐庶的右中郎將等。

當董卓誘使呂布殺掉丁原後,董卓想要收服北軍,就必須收服北軍的統領,而當時北軍的統領極有可能就是徐榮這個中郎將。因為,只有這樣的身份和地位,才有可能在董卓的拉攏下,提出“薦度為遼東太守”的要求,並被董卓認可。畢竟是舉薦一方軍政大吏,可不是普通官吏之類。

二是根據董卓集團派系分析。

董卓挾天子和百官從洛陽撤退到長安後,集團派系很顯然被分為兩個派系,即涼州系和呂布的幷州系。反觀徐榮這個“朝廷派系”,曾身為中郎將高位的他,卻有明顯被逐漸邊緣化的趨勢。

  • 董卓麾下八大戰將中共有“四中郎將”、“四校尉”,即:“四中郎將”,董越、段煨、牛輔,徐榮;“四校尉”,李傕、郭汜、張濟、樊稠。但,“(螢)卓所親愛”者卻未曾點明徐榮,而指出了董越、段煨、牛輔等人。顯然,董卓對於徐榮並不信任,也並不器重。然而,以董卓的梟雄本色,假如徐榮的中郎將是他所封,又怎麼可能不引為心腹呢?畢竟,徐榮的統軍之能擺在哪兒的。但是,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物,自從隨同董卓到了長安之後,幾乎成了可有可無的角色。
  • 董卓死後,徐榮果斷投靠王允(朝廷),堅決維護朝廷權威,最終在與李傕、郭汜等西涼叛軍的戰鬥中“馬革裹屍”。但是,和他一同投靠朝廷的段煨,卻臨陣倒戈,舉眾投靠李傕和郭汜,等於迴歸涼州系。以此來看,似乎朝廷在那方,徐榮就投靠那方,他的人生信念應該就是忠於朝廷。
  • 徐榮一出場就是中郎將。如果他是董卓舊部,應該有走過的痕跡才是。結果,卻無史可供稽考。
  • 徐榮在樑東擊敗孫堅後,竟然將生禽的潁川太守李旻“烹之”。這一行為又似乎和涼州軍的殘忍作風非常相似,但並不足以說明徐榮就是涼州派系。作為一代名將,應該只是徐榮戰場“震懾敵軍”的一種戰術策略吧。
  • 《九州春秋》上也曾講過,徐榮是被涼州軍事集團排外的。

所以,根據以上分析,徐榮的身份極有可能是朝廷執金吾麾下的北軍中郎將。

為何出場震撼,而落幕又如此悲涼?

徐榮一生,共征戰四場,前三場震撼耀眼,而最後一場卻悲涼戰死,也更顯窩囊可嘆。

《三國志·武帝紀》和《讓縣明本志令》記載:太祖(即曹操)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

第一戰: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曹操率軍追趕撤向長安的董卓,與徐榮相遇於汴水,隨後發生大戰。曹操、鮑信中箭受傷,裨將鮑韜陣亡,衛茲(曹操的天使投資人)陣亡。當時,曹操不但受傷,戰馬也被射死,若非曹洪將自己的戰馬讓給曹操,並護送曹操趁著夜色逃跑,則曹操的性命堪憂。此戰,是曹操的兗州軍和董卓軍的第一次正面對決,也是最後一次。結果,以鮑信、曹操的兗州軍慘敗而告終。不過,曹操卻因此戰積累下了極高的聲望,可謂雖敗尤勝。戰後,兗州軍在酸棗吃了頓“散夥飯”,便各自散去。

《三國志·孫堅傳》和《後漢書·董卓傳》記載:榮遇堅於樑,與戰破堅,生禽潁川太守李旻,烹之。

第二戰: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春,徐榮的軍隊與圖謀樑東的長沙太守孫堅,發生了遭遇戰。此戰,徐榮打得孫堅潰敗,士卒爭相逃命,孫堅也被徐榮的軍隊緊追不放,性命堪憂。這時,部將祖茂看到孫堅頭上的赤色頭巾太過顯眼,便提出互換頭巾,當他逃到一處岔路口時,將頭巾纏在了一條岔路旁的樹上,自己則從另一條岔路逃脫。如此輝煌戰績,卻被羅貫中送給了演義中的華雄。

《資治通鑑·卷六十》記載:徐榮再次擊敗孫堅。

第三戰:在孫堅向樑東轉移的時候,又被徐榮擊敗。然而,孫堅收攏潰卒後,卻能於陽人大破東郡太守胡軫和騎督呂布的五千步騎,並斬殺驍將華雄首級。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徐榮:一身謎團,出場震撼,落幕悲涼

網絡配圖

由此三戰,不難看出徐榮的戰力之強,世所罕見。然而,這樣一代超級名將,卻在對戰李傕、郭汜等西涼叛軍時,不幸死於戰場。

《後漢書·董卓傳》記載:王允聞之,乃遣卓故將胡軫、徐榮擊之於新豐。榮戰死,軫以眾降。

第四戰:想不通的是,能戰勝曹操和孫堅的徐榮,為何又會敗於李傕、郭汜等西涼叛軍之手?

不難看出,當時王允是派胡軫和徐榮一同領軍於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迎戰李傕、郭汜等叛軍。但是,戰鬥中徐榮卻遭到了臨陣倒戈的“豬隊友”胡軫“實召兵而還”所出賣,因此這才不幸戰死。因為,當時主將是胡軫,而他卻“以眾降”,作為副將的徐榮,身邊能有多少親兵,又如何去抵擋李傕、郭汜等人的數萬叛軍。

因此,借用多數人的觀點,徐榮表面上是死於戰場,實則亡於政治。

或許,在他眼裡,無論是董卓,還是王允,誰掌握了朝廷,他就為誰效命。雖然徐榮死得稍顯窩囊,但他卻是死於戰場,死於自己的信念與執著,也算不汙軍人名節,死得其所。

為何徐榮與李儒(或李孝儒)的身世有如此之多的巧合,難道二者有什麼關係嗎?

對於徐榮的悲涼落幕,人們在感嘆之餘,不免對他的身世又會多出幾分關注,幾分探析,幾分暢想……其中,最為“腦洞大開”的則是徐榮和李儒是不是一個人?

雖然,這樣的想法令人感到非常的“荒謬”,但是仔細分析之下,確實又有諸多的巧合之處令人費解。

巧合一:二人從出場到不知所蹤,在時間上極為吻合。二人都是董卓進入洛陽時出現的,徐榮舉薦了公孫度;李儒毒殺了弘農王劉辯。同時,徐榮戰死的時間,也是李儒最後出現的時間。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徐榮:一身謎團,出場震撼,落幕悲涼

網絡配圖

巧合二:二人剛一出場都是顯位高爵。徐榮出場即為朝廷的中郎將;李儒出場則是朝廷的郎中令,更是朝廷的九卿之一。令人不解的是,古人以字為尊,人們都非常看重。但是以徐榮的身份地位,又怎麼可能沒有留下字,史官再怎麼疏忽,也不應該出現這樣的“疏忽”。然而,徐榮與李儒正好相反,徐榮沒有字而李儒有(文優);徐榮有戰死的時間,而李儒不知所蹤;徐榮有身世而李儒又無(不知道什麼地方的人)。

巧合三:徐榮的中郎將身份掌管北軍,是保護皇宮的禁軍;而李儒的郎中令身份則掌管宮廷侍衛,同樣也是保護皇宮的禁軍。

巧合四:二人出場所作之事,盡皆驚世。徐榮成功舉薦同郡公孫度為遼東太守;李儒則毒殺了封自己為郎中令的弘農王劉辯,為董卓的廢立奠定了基礎,可謂大功一件,只是落下萬世罵名。前者無功舉薦丟官的同郡公孫度為一方大吏;後者立下大功卻沒有封賞。如此賞罰失據,顯然不合常理。兩者之間,難道沒有什麼聯繫嗎?

巧合五:以徐榮的名將之能,又怎麼可能看不清戰場形勢。同時,徐榮舉薦的公孫度也是一代梟雄人物,曾折騰過曹、孫兩大勢力。可見,徐榮也有識人之能,又怎麼可能看不出身為涼州系的胡軫是什麼樣的人呢?結果,徐榮戰死;同一時間李傕舉薦博士李儒為侍中,但漢獻帝沒有同意。之後,李儒就再也沒有出現了。雖然,有李傕敗,李儒不知所蹤。但是,李儒極有可能在漢獻帝沒有同意後,就不知所蹤了。也就是說,一個戰死和一個不知所蹤的時間極為接近。

巧合六:徐榮最輝煌的三場戰爭,卻失去了李儒的身影。而徐榮最後的“死亡之戰”與李儒的“不知所蹤”,時間上又極為吻合。

巧合七:董卓死後,向以忠漢著稱的王允,在清算董卓舊部時,卻沒有追究毒殺弘農王劉辯的李儒,反而將感嘆了一聲董卓之死的名士蔡邕處死,豈不是非常的耐人尋味。而同一時間,徐榮又投靠了王允,這是否也太過巧合了吧。

巧合八:二人給人的感覺,都是謎一樣的存在, “突兀的來,又突兀的去。

人們都知道:“太多的巧合就不是巧合。”那麼,徐榮與李儒之間的這麼多巧合,究竟是真巧合,還是其中藏有不為人知的驚世歷史祕聞呢?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圖片來源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