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

客家人其實是來自於中原的漢族,是由於戰亂遷徙至閩粵贛這一個特定的區域,然後吸收了當地的土著文化,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客家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孕育催生了中華漢民族的八大民系之一客家民系。那麼客家人為什麼要從中原故土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呢?

"

客家人其實是來自於中原的漢族,是由於戰亂遷徙至閩粵贛這一個特定的區域,然後吸收了當地的土著文化,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客家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孕育催生了中華漢民族的八大民系之一客家民系。那麼客家人為什麼要從中原故土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呢?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第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八王之亂”的內亂。那是1700多年前的西晉太熙元年,公元290年,一生精明強幹,文治武功的晉武帝司馬炎竟然選擇了 一位類似於白痴的兒子司馬衷來繼承自己的王位。這個司馬衷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最低能的一個皇帝,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一生逐鹿中原,精明強悍的晉武帝怎麼會選擇這樣一個白痴的兒子來繼承自己的王位呢?也學他因為自己的逐鹿中原,精明強悍,身體又好,他根本不希望隨時可能繼承王位的太子過於精明,從而影響了自己的霸業或者理政以及享樂。也許他是認為雖然這個兒子有點傻,但是那個皇長孫以及初長成了一個翩翩少年郎,就是萬一大權落到了這個有點傻的兒子手裡,那也就是個過渡性的人物,到時候把大權交給皇長孫就行了。

但是老天恰恰給他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還來不及進行這種權力的異常交接,就倒下去了再也沒有起來了。按照長幼的順序,兒子司馬衷繼承了王位,史稱晉惠帝。這個晉惠帝司馬衷從小就不讀書,只知道吃喝玩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如今,司馬炎去世了,天下的軍國大事都要由這麼一個兒子來做決斷,這其中就鬧出了很多笑話。於是為了爭奪最高權力,以八個諸侯王為首的掀起了連續長達十六年的大規模的自己人殺自己人的社會動亂,牽涉到社會各個階層,竭盡了社會的人力和物力,最終導致了西晉王朝的滅亡。所以這就有了客家先民為什麼要從中原遷徙至閩粵贛邊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內亂。

"

客家人其實是來自於中原的漢族,是由於戰亂遷徙至閩粵贛這一個特定的區域,然後吸收了當地的土著文化,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客家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孕育催生了中華漢民族的八大民系之一客家民系。那麼客家人為什麼要從中原故土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呢?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第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八王之亂”的內亂。那是1700多年前的西晉太熙元年,公元290年,一生精明強幹,文治武功的晉武帝司馬炎竟然選擇了 一位類似於白痴的兒子司馬衷來繼承自己的王位。這個司馬衷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最低能的一個皇帝,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一生逐鹿中原,精明強悍的晉武帝怎麼會選擇這樣一個白痴的兒子來繼承自己的王位呢?也學他因為自己的逐鹿中原,精明強悍,身體又好,他根本不希望隨時可能繼承王位的太子過於精明,從而影響了自己的霸業或者理政以及享樂。也許他是認為雖然這個兒子有點傻,但是那個皇長孫以及初長成了一個翩翩少年郎,就是萬一大權落到了這個有點傻的兒子手裡,那也就是個過渡性的人物,到時候把大權交給皇長孫就行了。

但是老天恰恰給他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還來不及進行這種權力的異常交接,就倒下去了再也沒有起來了。按照長幼的順序,兒子司馬衷繼承了王位,史稱晉惠帝。這個晉惠帝司馬衷從小就不讀書,只知道吃喝玩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如今,司馬炎去世了,天下的軍國大事都要由這麼一個兒子來做決斷,這其中就鬧出了很多笑話。於是為了爭奪最高權力,以八個諸侯王為首的掀起了連續長達十六年的大規模的自己人殺自己人的社會動亂,牽涉到社會各個階層,竭盡了社會的人力和物力,最終導致了西晉王朝的滅亡。所以這就有了客家先民為什麼要從中原遷徙至閩粵贛邊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內亂。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外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自身的內亂首先帶來的就是自身力量的削弱,緊接著帶來的就是外族的窺探。在西晉的永嘉五年,公元的311年,以匈奴,鮮卑,羯,氐,羌為代表的五個遊牧民族從北部高原如同一道滾滾的鐵流朝著中原大地撲了下來,而此時的中原大地還沒有什麼準備。在那個完全依靠上天恩賜和手工勞作的時代,在中南部平原上的農耕文明已經發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春夏秋冬四季,春播,夏種,秋收,冬藏,形成了這麼一個按部就班的一個輪迴的次序。以稻穀,高粱,玉黍作為生活的主食,以豬,雞,鴨,魚等為輔構成了一個食物結構,以儒家的入世,到家的出世這種中庸文化構建起來的我們中原漢族知識分子從小就是以苦讀四書五經,然後逐級趕考博取功名,或者是經商或者是農耕,以此來成就人生。就是這樣的儒家文化建構起來的中原漢族就形成了我們勤勞勇敢,堅韌善良的民族性格以及溫良恭敬讓的民俗風尚。而北部高原的遊牧民族是常年生活在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大高原,住著帳篷,喝著馬奶子酒,吃著牛羊肉,一個在馬背上成長的民族沒有土地的歸屬感。

當自己民族的主體意識尚未形成,能夠登高一呼萬眾追隨的英雄還沒有誕生的時候,北部高原上的遊牧民族與我們中南部平原上的農耕漢民族是能夠和平共處的,何況中間還隔著千里萬里的山川河流,隔著在那個時代幾乎是難以大規模跨越的黃河和長江。終於有一天,當由於連續多年的大雪災和旱災造成了遊牧民族食物鏈條的斷裂,飢餓和渴望把他們聚集到了一起,於是在枯黃的草原上他們窺視著前進的方向就是中南部平原上,那邊是如何地遼闊,水草豐美,糧食布匹,金銀財寶,工匠美女,幾乎是應有盡有,更重要的是這塊土地已經連續十六年來發生了大規模的自己人殺自己人的“八王之亂”,他們已經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於是從未見過的高頭大馬,從未見過的如同一道白光一閃而過的長彎刀從天邊席捲而來。我們中原迎戰的陣勢當中也是猛將如雲,願意精忠報國的將士也不少,可畢竟是文化傳統不一樣,一個是“小橋流水”,一個是“冀北秋風”。飲食結構不一樣,一個是稀飯配鹹菜,一個是馬奶子酒配羊排。體形裝備也不一樣,一個是秀才碰到兵有理講不清,一個是屠夫上肉案抬頭舉刀就是砍。就好像拳擊賽場上52公斤級與86公斤以上級別的拳擊對抗賽一樣,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別上的對手。於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追擊,大屠殺,大掠奪,從此拉開了序幕。男女婦孺就如同草芥,飛刀捲過,瞬間是身首異處。金銀財寶,工匠美女,布匹糧食撈上馬背轉身就走,整個中原就像是他們家的客廳或者金銀財寶的儲藏間。戰爭的慘烈令當時所有人的中原漢人幾乎都是魂飛魄散,打是打不贏了,三十六計只剩下了最後一計了,就是走為上計。這就是李白詩歌當中所描繪的那樣: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由內亂和外患的這種雙重夾擊之下,就以我們今天的各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的地域來看,今天的河南,陝西,山西,河南,甘肅這一帶為中心,聯動了鄂,皖,湘,浙,贛,閩,粵,貴,川,瓊,臺等十幾個省市數千萬人口,時間長達一千多年,多達五次的大規模的中原漢人的大遷徙的浪潮。客家先民的五次大遷徙指的是西晉末年由於“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導致的第一次大遷徙。唐朝末年由於黃巢農民起義和繁鎮割據的戰爭導致的第二次大遷徙。北宋,南宋末年,由於北方遊牧民族入住中原導致的第三次大遷徙。明末清初由於北方民族再次入主中原,並實行移民政策導致的第四次大遷徙。清代中後期,由於人口激增,人均土地銳減導致的第五次大遷徙,歷時一千餘年涉及千百萬人的遷徙之路就這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緩緩走過。那麼,客家先民在這五次大遷徙的過程中究竟是如何選擇自己的目的地的,漫漫的遷徙路上他們又會形成怎樣獨特的文化呢?

"

客家人其實是來自於中原的漢族,是由於戰亂遷徙至閩粵贛這一個特定的區域,然後吸收了當地的土著文化,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客家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孕育催生了中華漢民族的八大民系之一客家民系。那麼客家人為什麼要從中原故土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呢?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第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八王之亂”的內亂。那是1700多年前的西晉太熙元年,公元290年,一生精明強幹,文治武功的晉武帝司馬炎竟然選擇了 一位類似於白痴的兒子司馬衷來繼承自己的王位。這個司馬衷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最低能的一個皇帝,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一生逐鹿中原,精明強悍的晉武帝怎麼會選擇這樣一個白痴的兒子來繼承自己的王位呢?也學他因為自己的逐鹿中原,精明強悍,身體又好,他根本不希望隨時可能繼承王位的太子過於精明,從而影響了自己的霸業或者理政以及享樂。也許他是認為雖然這個兒子有點傻,但是那個皇長孫以及初長成了一個翩翩少年郎,就是萬一大權落到了這個有點傻的兒子手裡,那也就是個過渡性的人物,到時候把大權交給皇長孫就行了。

但是老天恰恰給他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還來不及進行這種權力的異常交接,就倒下去了再也沒有起來了。按照長幼的順序,兒子司馬衷繼承了王位,史稱晉惠帝。這個晉惠帝司馬衷從小就不讀書,只知道吃喝玩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如今,司馬炎去世了,天下的軍國大事都要由這麼一個兒子來做決斷,這其中就鬧出了很多笑話。於是為了爭奪最高權力,以八個諸侯王為首的掀起了連續長達十六年的大規模的自己人殺自己人的社會動亂,牽涉到社會各個階層,竭盡了社會的人力和物力,最終導致了西晉王朝的滅亡。所以這就有了客家先民為什麼要從中原遷徙至閩粵贛邊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內亂。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外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自身的內亂首先帶來的就是自身力量的削弱,緊接著帶來的就是外族的窺探。在西晉的永嘉五年,公元的311年,以匈奴,鮮卑,羯,氐,羌為代表的五個遊牧民族從北部高原如同一道滾滾的鐵流朝著中原大地撲了下來,而此時的中原大地還沒有什麼準備。在那個完全依靠上天恩賜和手工勞作的時代,在中南部平原上的農耕文明已經發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春夏秋冬四季,春播,夏種,秋收,冬藏,形成了這麼一個按部就班的一個輪迴的次序。以稻穀,高粱,玉黍作為生活的主食,以豬,雞,鴨,魚等為輔構成了一個食物結構,以儒家的入世,到家的出世這種中庸文化構建起來的我們中原漢族知識分子從小就是以苦讀四書五經,然後逐級趕考博取功名,或者是經商或者是農耕,以此來成就人生。就是這樣的儒家文化建構起來的中原漢族就形成了我們勤勞勇敢,堅韌善良的民族性格以及溫良恭敬讓的民俗風尚。而北部高原的遊牧民族是常年生活在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大高原,住著帳篷,喝著馬奶子酒,吃著牛羊肉,一個在馬背上成長的民族沒有土地的歸屬感。

當自己民族的主體意識尚未形成,能夠登高一呼萬眾追隨的英雄還沒有誕生的時候,北部高原上的遊牧民族與我們中南部平原上的農耕漢民族是能夠和平共處的,何況中間還隔著千里萬里的山川河流,隔著在那個時代幾乎是難以大規模跨越的黃河和長江。終於有一天,當由於連續多年的大雪災和旱災造成了遊牧民族食物鏈條的斷裂,飢餓和渴望把他們聚集到了一起,於是在枯黃的草原上他們窺視著前進的方向就是中南部平原上,那邊是如何地遼闊,水草豐美,糧食布匹,金銀財寶,工匠美女,幾乎是應有盡有,更重要的是這塊土地已經連續十六年來發生了大規模的自己人殺自己人的“八王之亂”,他們已經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於是從未見過的高頭大馬,從未見過的如同一道白光一閃而過的長彎刀從天邊席捲而來。我們中原迎戰的陣勢當中也是猛將如雲,願意精忠報國的將士也不少,可畢竟是文化傳統不一樣,一個是“小橋流水”,一個是“冀北秋風”。飲食結構不一樣,一個是稀飯配鹹菜,一個是馬奶子酒配羊排。體形裝備也不一樣,一個是秀才碰到兵有理講不清,一個是屠夫上肉案抬頭舉刀就是砍。就好像拳擊賽場上52公斤級與86公斤以上級別的拳擊對抗賽一樣,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別上的對手。於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追擊,大屠殺,大掠奪,從此拉開了序幕。男女婦孺就如同草芥,飛刀捲過,瞬間是身首異處。金銀財寶,工匠美女,布匹糧食撈上馬背轉身就走,整個中原就像是他們家的客廳或者金銀財寶的儲藏間。戰爭的慘烈令當時所有人的中原漢人幾乎都是魂飛魄散,打是打不贏了,三十六計只剩下了最後一計了,就是走為上計。這就是李白詩歌當中所描繪的那樣: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由內亂和外患的這種雙重夾擊之下,就以我們今天的各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的地域來看,今天的河南,陝西,山西,河南,甘肅這一帶為中心,聯動了鄂,皖,湘,浙,贛,閩,粵,貴,川,瓊,臺等十幾個省市數千萬人口,時間長達一千多年,多達五次的大規模的中原漢人的大遷徙的浪潮。客家先民的五次大遷徙指的是西晉末年由於“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導致的第一次大遷徙。唐朝末年由於黃巢農民起義和繁鎮割據的戰爭導致的第二次大遷徙。北宋,南宋末年,由於北方遊牧民族入住中原導致的第三次大遷徙。明末清初由於北方民族再次入主中原,並實行移民政策導致的第四次大遷徙。清代中後期,由於人口激增,人均土地銳減導致的第五次大遷徙,歷時一千餘年涉及千百萬人的遷徙之路就這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緩緩走過。那麼,客家先民在這五次大遷徙的過程中究竟是如何選擇自己的目的地的,漫漫的遷徙路上他們又會形成怎樣獨特的文化呢?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這就有了客家人為什麼要從中原遷徙而來的第三個原因,就是追求夢中的理想國。在遷徙的隊伍當中,這第一支是一路無歇越過武夷山脈,最早到達福建的東南沿海。有這麼兩條江那個時候還沒有名字,他們就在這兩條江的兩岸落籍。為了讓後人記住自己來自於晉朝,來自於河南的洛陽,所以把這兩條江命名為晉江和洛陽江。在江上搭了橋,也被命名為“洛陽橋”,這個族群也被命名為“河洛人”或者叫做“河洛郎”,也就是“閩南語系”族群。

另外一支規模更大,人員更多的遷徙隊伍。他們一離開中原大地,就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因為他們想戰爭早點過去,他們可能重回故鄉,重新打理自己的家園,於是他們依佇在湘楚大地上,不斷地回望家鄉,回望著烽煙滾滾的故土。可是時間過了一年又一年,甚至是一代又一代,戰爭的煙火不但沒有消滅,有的時候反而更加濃烈起來,馬蹄聲越來越近,這個裡面有“五胡”的馬蹄聲,也有“安史之亂”的馬蹄聲,還有黃巢的馬蹄聲。

"

客家人其實是來自於中原的漢族,是由於戰亂遷徙至閩粵贛這一個特定的區域,然後吸收了當地的土著文化,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客家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孕育催生了中華漢民族的八大民系之一客家民系。那麼客家人為什麼要從中原故土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呢?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第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八王之亂”的內亂。那是1700多年前的西晉太熙元年,公元290年,一生精明強幹,文治武功的晉武帝司馬炎竟然選擇了 一位類似於白痴的兒子司馬衷來繼承自己的王位。這個司馬衷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最低能的一個皇帝,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一生逐鹿中原,精明強悍的晉武帝怎麼會選擇這樣一個白痴的兒子來繼承自己的王位呢?也學他因為自己的逐鹿中原,精明強悍,身體又好,他根本不希望隨時可能繼承王位的太子過於精明,從而影響了自己的霸業或者理政以及享樂。也許他是認為雖然這個兒子有點傻,但是那個皇長孫以及初長成了一個翩翩少年郎,就是萬一大權落到了這個有點傻的兒子手裡,那也就是個過渡性的人物,到時候把大權交給皇長孫就行了。

但是老天恰恰給他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還來不及進行這種權力的異常交接,就倒下去了再也沒有起來了。按照長幼的順序,兒子司馬衷繼承了王位,史稱晉惠帝。這個晉惠帝司馬衷從小就不讀書,只知道吃喝玩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如今,司馬炎去世了,天下的軍國大事都要由這麼一個兒子來做決斷,這其中就鬧出了很多笑話。於是為了爭奪最高權力,以八個諸侯王為首的掀起了連續長達十六年的大規模的自己人殺自己人的社會動亂,牽涉到社會各個階層,竭盡了社會的人力和物力,最終導致了西晉王朝的滅亡。所以這就有了客家先民為什麼要從中原遷徙至閩粵贛邊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內亂。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外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自身的內亂首先帶來的就是自身力量的削弱,緊接著帶來的就是外族的窺探。在西晉的永嘉五年,公元的311年,以匈奴,鮮卑,羯,氐,羌為代表的五個遊牧民族從北部高原如同一道滾滾的鐵流朝著中原大地撲了下來,而此時的中原大地還沒有什麼準備。在那個完全依靠上天恩賜和手工勞作的時代,在中南部平原上的農耕文明已經發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春夏秋冬四季,春播,夏種,秋收,冬藏,形成了這麼一個按部就班的一個輪迴的次序。以稻穀,高粱,玉黍作為生活的主食,以豬,雞,鴨,魚等為輔構成了一個食物結構,以儒家的入世,到家的出世這種中庸文化構建起來的我們中原漢族知識分子從小就是以苦讀四書五經,然後逐級趕考博取功名,或者是經商或者是農耕,以此來成就人生。就是這樣的儒家文化建構起來的中原漢族就形成了我們勤勞勇敢,堅韌善良的民族性格以及溫良恭敬讓的民俗風尚。而北部高原的遊牧民族是常年生活在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大高原,住著帳篷,喝著馬奶子酒,吃著牛羊肉,一個在馬背上成長的民族沒有土地的歸屬感。

當自己民族的主體意識尚未形成,能夠登高一呼萬眾追隨的英雄還沒有誕生的時候,北部高原上的遊牧民族與我們中南部平原上的農耕漢民族是能夠和平共處的,何況中間還隔著千里萬里的山川河流,隔著在那個時代幾乎是難以大規模跨越的黃河和長江。終於有一天,當由於連續多年的大雪災和旱災造成了遊牧民族食物鏈條的斷裂,飢餓和渴望把他們聚集到了一起,於是在枯黃的草原上他們窺視著前進的方向就是中南部平原上,那邊是如何地遼闊,水草豐美,糧食布匹,金銀財寶,工匠美女,幾乎是應有盡有,更重要的是這塊土地已經連續十六年來發生了大規模的自己人殺自己人的“八王之亂”,他們已經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於是從未見過的高頭大馬,從未見過的如同一道白光一閃而過的長彎刀從天邊席捲而來。我們中原迎戰的陣勢當中也是猛將如雲,願意精忠報國的將士也不少,可畢竟是文化傳統不一樣,一個是“小橋流水”,一個是“冀北秋風”。飲食結構不一樣,一個是稀飯配鹹菜,一個是馬奶子酒配羊排。體形裝備也不一樣,一個是秀才碰到兵有理講不清,一個是屠夫上肉案抬頭舉刀就是砍。就好像拳擊賽場上52公斤級與86公斤以上級別的拳擊對抗賽一樣,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別上的對手。於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追擊,大屠殺,大掠奪,從此拉開了序幕。男女婦孺就如同草芥,飛刀捲過,瞬間是身首異處。金銀財寶,工匠美女,布匹糧食撈上馬背轉身就走,整個中原就像是他們家的客廳或者金銀財寶的儲藏間。戰爭的慘烈令當時所有人的中原漢人幾乎都是魂飛魄散,打是打不贏了,三十六計只剩下了最後一計了,就是走為上計。這就是李白詩歌當中所描繪的那樣: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由內亂和外患的這種雙重夾擊之下,就以我們今天的各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的地域來看,今天的河南,陝西,山西,河南,甘肅這一帶為中心,聯動了鄂,皖,湘,浙,贛,閩,粵,貴,川,瓊,臺等十幾個省市數千萬人口,時間長達一千多年,多達五次的大規模的中原漢人的大遷徙的浪潮。客家先民的五次大遷徙指的是西晉末年由於“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導致的第一次大遷徙。唐朝末年由於黃巢農民起義和繁鎮割據的戰爭導致的第二次大遷徙。北宋,南宋末年,由於北方遊牧民族入住中原導致的第三次大遷徙。明末清初由於北方民族再次入主中原,並實行移民政策導致的第四次大遷徙。清代中後期,由於人口激增,人均土地銳減導致的第五次大遷徙,歷時一千餘年涉及千百萬人的遷徙之路就這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緩緩走過。那麼,客家先民在這五次大遷徙的過程中究竟是如何選擇自己的目的地的,漫漫的遷徙路上他們又會形成怎樣獨特的文化呢?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這就有了客家人為什麼要從中原遷徙而來的第三個原因,就是追求夢中的理想國。在遷徙的隊伍當中,這第一支是一路無歇越過武夷山脈,最早到達福建的東南沿海。有這麼兩條江那個時候還沒有名字,他們就在這兩條江的兩岸落籍。為了讓後人記住自己來自於晉朝,來自於河南的洛陽,所以把這兩條江命名為晉江和洛陽江。在江上搭了橋,也被命名為“洛陽橋”,這個族群也被命名為“河洛人”或者叫做“河洛郎”,也就是“閩南語系”族群。

另外一支規模更大,人員更多的遷徙隊伍。他們一離開中原大地,就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因為他們想戰爭早點過去,他們可能重回故鄉,重新打理自己的家園,於是他們依佇在湘楚大地上,不斷地回望家鄉,回望著烽煙滾滾的故土。可是時間過了一年又一年,甚至是一代又一代,戰爭的煙火不但沒有消滅,有的時候反而更加濃烈起來,馬蹄聲越來越近,這個裡面有“五胡”的馬蹄聲,也有“安史之亂”的馬蹄聲,還有黃巢的馬蹄聲。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那一年,大概五月開初的一天,黃巢騎著高頭大馬率領大軍就來了,一路的隊伍浩浩蕩蕩。在路上他遇上了一位客家打扮的中年婦女,背上揹著一個大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小孩子,大孩子壓得她氣喘吁吁,小孩子拉扯她步履蹣跚,踉踉蹌蹌似乎就要摔倒。黃巢看了以後好生奇怪,他便打馬上前問道“汝背大而牽小,何也?”這位婦人回答他說聽說是黃巢造反了到處殺人,我背上的這個是我的侄兒,他的父母親就在前幾天的亂軍當中已經雙雙身亡了,萬一有個閃失這個家族不就絕種了嗎?所以我就把侄兒背在身上。手上牽的是我自己生的孩子,就是他萬一有個閃失,為了保護侄兒,就顧不了那麼多了。這位婦女的一番話那是義高雲天,黃巢聽了以後是怦然心動,他看到路邊正好有一株葛藤,他就上前拗下了一截葛藤就遞給這位婦女跟他說,你把他掛在門前,我保你平安無事。隨即,他命令軍中凡看見門前掛有葛藤者,軍中不得有犯。這個婦女是將信將疑,拿著葛藤就回到家瞭然後掛在門前,果然黃巢大軍秋毫無犯。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所有的客家人都在自己的門前掛起了葛藤。這就是延續至今的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客家人都在自己的門前掛上葛藤祈求消災避禍保平安這個習俗形成的由來。可是長年累月的遷徙,什麼時候才能走到頭呢?什麼地方才是我們心中的理想國呢?據我考證,其實在著名詩人陶淵明寫作《桃花源記》之前,在大規模的客家先民的遷徙的隊伍裡,當中就流傳著在中國的南部大山之中一定有那麼一些遠離戰亂的桃花源的神祕的地方,那裡: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這樣的一個洞天福地,所以說這也是客家先民大規模遷徙的領袖,之所以能夠反覆動員自己的遷徙大軍,不斷地南行,不斷地追尋自己夢中的理想國的動力之所在。

在遷徙的隊伍當中,就有人突發惡疾轟然倒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剛剛還活蹦亂跳的後生小子說沒了就沒了。當地的土著人告訴他們說這是由於邪惡的瘴氣所造成的,這個瘴氣侵蝕了人的人體。人只要一中到瘴氣,基本上就沒得救了,只有把這個瘴氣趕快驅逐出來。這個就是中原漢人進入南方山區的最難過的第一關,就是水土不服的典型的綜合表現。正在遷徙途中的客家先民們,就跟當地的土著他們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客家先民就把中原老家燻蒸發汗的這種方式與當地土著生吃中草藥的這個方式相結合,就做成了著名的一個飲品,叫做“擂茶”,就是用那種擂缽把茶葉,炒花生,炒黃豆,炒芝麻這些香的加上大青葉,淮山葉,細葉金錢草,艾葉,竹葉椒,肉桂等等這些具有發汗和治療功能的中草藥揉在一起,然後一一搗爛,揉成醬狀的茶泥,用滾燙的開水進行沖泡,或者把它煮開,作為一種迎客茶或者藥引。這個“擂茶”一旦喝下去以後頓時就會覺得渾身毛孔就逐漸地擴張,然後被侵入體內的這些瘴氣或者是“風煞”就隨著茶汗漸漸地排出,頓時你就會覺得神清氣爽,體輕如燕,就沒事了。

"

客家人其實是來自於中原的漢族,是由於戰亂遷徙至閩粵贛這一個特定的區域,然後吸收了當地的土著文化,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客家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孕育催生了中華漢民族的八大民系之一客家民系。那麼客家人為什麼要從中原故土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呢?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第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八王之亂”的內亂。那是1700多年前的西晉太熙元年,公元290年,一生精明強幹,文治武功的晉武帝司馬炎竟然選擇了 一位類似於白痴的兒子司馬衷來繼承自己的王位。這個司馬衷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最低能的一個皇帝,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一生逐鹿中原,精明強悍的晉武帝怎麼會選擇這樣一個白痴的兒子來繼承自己的王位呢?也學他因為自己的逐鹿中原,精明強悍,身體又好,他根本不希望隨時可能繼承王位的太子過於精明,從而影響了自己的霸業或者理政以及享樂。也許他是認為雖然這個兒子有點傻,但是那個皇長孫以及初長成了一個翩翩少年郎,就是萬一大權落到了這個有點傻的兒子手裡,那也就是個過渡性的人物,到時候把大權交給皇長孫就行了。

但是老天恰恰給他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還來不及進行這種權力的異常交接,就倒下去了再也沒有起來了。按照長幼的順序,兒子司馬衷繼承了王位,史稱晉惠帝。這個晉惠帝司馬衷從小就不讀書,只知道吃喝玩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如今,司馬炎去世了,天下的軍國大事都要由這麼一個兒子來做決斷,這其中就鬧出了很多笑話。於是為了爭奪最高權力,以八個諸侯王為首的掀起了連續長達十六年的大規模的自己人殺自己人的社會動亂,牽涉到社會各個階層,竭盡了社會的人力和物力,最終導致了西晉王朝的滅亡。所以這就有了客家先民為什麼要從中原遷徙至閩粵贛邊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內亂。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外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自身的內亂首先帶來的就是自身力量的削弱,緊接著帶來的就是外族的窺探。在西晉的永嘉五年,公元的311年,以匈奴,鮮卑,羯,氐,羌為代表的五個遊牧民族從北部高原如同一道滾滾的鐵流朝著中原大地撲了下來,而此時的中原大地還沒有什麼準備。在那個完全依靠上天恩賜和手工勞作的時代,在中南部平原上的農耕文明已經發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春夏秋冬四季,春播,夏種,秋收,冬藏,形成了這麼一個按部就班的一個輪迴的次序。以稻穀,高粱,玉黍作為生活的主食,以豬,雞,鴨,魚等為輔構成了一個食物結構,以儒家的入世,到家的出世這種中庸文化構建起來的我們中原漢族知識分子從小就是以苦讀四書五經,然後逐級趕考博取功名,或者是經商或者是農耕,以此來成就人生。就是這樣的儒家文化建構起來的中原漢族就形成了我們勤勞勇敢,堅韌善良的民族性格以及溫良恭敬讓的民俗風尚。而北部高原的遊牧民族是常年生活在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大高原,住著帳篷,喝著馬奶子酒,吃著牛羊肉,一個在馬背上成長的民族沒有土地的歸屬感。

當自己民族的主體意識尚未形成,能夠登高一呼萬眾追隨的英雄還沒有誕生的時候,北部高原上的遊牧民族與我們中南部平原上的農耕漢民族是能夠和平共處的,何況中間還隔著千里萬里的山川河流,隔著在那個時代幾乎是難以大規模跨越的黃河和長江。終於有一天,當由於連續多年的大雪災和旱災造成了遊牧民族食物鏈條的斷裂,飢餓和渴望把他們聚集到了一起,於是在枯黃的草原上他們窺視著前進的方向就是中南部平原上,那邊是如何地遼闊,水草豐美,糧食布匹,金銀財寶,工匠美女,幾乎是應有盡有,更重要的是這塊土地已經連續十六年來發生了大規模的自己人殺自己人的“八王之亂”,他們已經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於是從未見過的高頭大馬,從未見過的如同一道白光一閃而過的長彎刀從天邊席捲而來。我們中原迎戰的陣勢當中也是猛將如雲,願意精忠報國的將士也不少,可畢竟是文化傳統不一樣,一個是“小橋流水”,一個是“冀北秋風”。飲食結構不一樣,一個是稀飯配鹹菜,一個是馬奶子酒配羊排。體形裝備也不一樣,一個是秀才碰到兵有理講不清,一個是屠夫上肉案抬頭舉刀就是砍。就好像拳擊賽場上52公斤級與86公斤以上級別的拳擊對抗賽一樣,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別上的對手。於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追擊,大屠殺,大掠奪,從此拉開了序幕。男女婦孺就如同草芥,飛刀捲過,瞬間是身首異處。金銀財寶,工匠美女,布匹糧食撈上馬背轉身就走,整個中原就像是他們家的客廳或者金銀財寶的儲藏間。戰爭的慘烈令當時所有人的中原漢人幾乎都是魂飛魄散,打是打不贏了,三十六計只剩下了最後一計了,就是走為上計。這就是李白詩歌當中所描繪的那樣: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由內亂和外患的這種雙重夾擊之下,就以我們今天的各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的地域來看,今天的河南,陝西,山西,河南,甘肅這一帶為中心,聯動了鄂,皖,湘,浙,贛,閩,粵,貴,川,瓊,臺等十幾個省市數千萬人口,時間長達一千多年,多達五次的大規模的中原漢人的大遷徙的浪潮。客家先民的五次大遷徙指的是西晉末年由於“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導致的第一次大遷徙。唐朝末年由於黃巢農民起義和繁鎮割據的戰爭導致的第二次大遷徙。北宋,南宋末年,由於北方遊牧民族入住中原導致的第三次大遷徙。明末清初由於北方民族再次入主中原,並實行移民政策導致的第四次大遷徙。清代中後期,由於人口激增,人均土地銳減導致的第五次大遷徙,歷時一千餘年涉及千百萬人的遷徙之路就這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緩緩走過。那麼,客家先民在這五次大遷徙的過程中究竟是如何選擇自己的目的地的,漫漫的遷徙路上他們又會形成怎樣獨特的文化呢?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這就有了客家人為什麼要從中原遷徙而來的第三個原因,就是追求夢中的理想國。在遷徙的隊伍當中,這第一支是一路無歇越過武夷山脈,最早到達福建的東南沿海。有這麼兩條江那個時候還沒有名字,他們就在這兩條江的兩岸落籍。為了讓後人記住自己來自於晉朝,來自於河南的洛陽,所以把這兩條江命名為晉江和洛陽江。在江上搭了橋,也被命名為“洛陽橋”,這個族群也被命名為“河洛人”或者叫做“河洛郎”,也就是“閩南語系”族群。

另外一支規模更大,人員更多的遷徙隊伍。他們一離開中原大地,就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因為他們想戰爭早點過去,他們可能重回故鄉,重新打理自己的家園,於是他們依佇在湘楚大地上,不斷地回望家鄉,回望著烽煙滾滾的故土。可是時間過了一年又一年,甚至是一代又一代,戰爭的煙火不但沒有消滅,有的時候反而更加濃烈起來,馬蹄聲越來越近,這個裡面有“五胡”的馬蹄聲,也有“安史之亂”的馬蹄聲,還有黃巢的馬蹄聲。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那一年,大概五月開初的一天,黃巢騎著高頭大馬率領大軍就來了,一路的隊伍浩浩蕩蕩。在路上他遇上了一位客家打扮的中年婦女,背上揹著一個大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小孩子,大孩子壓得她氣喘吁吁,小孩子拉扯她步履蹣跚,踉踉蹌蹌似乎就要摔倒。黃巢看了以後好生奇怪,他便打馬上前問道“汝背大而牽小,何也?”這位婦人回答他說聽說是黃巢造反了到處殺人,我背上的這個是我的侄兒,他的父母親就在前幾天的亂軍當中已經雙雙身亡了,萬一有個閃失這個家族不就絕種了嗎?所以我就把侄兒背在身上。手上牽的是我自己生的孩子,就是他萬一有個閃失,為了保護侄兒,就顧不了那麼多了。這位婦女的一番話那是義高雲天,黃巢聽了以後是怦然心動,他看到路邊正好有一株葛藤,他就上前拗下了一截葛藤就遞給這位婦女跟他說,你把他掛在門前,我保你平安無事。隨即,他命令軍中凡看見門前掛有葛藤者,軍中不得有犯。這個婦女是將信將疑,拿著葛藤就回到家瞭然後掛在門前,果然黃巢大軍秋毫無犯。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所有的客家人都在自己的門前掛起了葛藤。這就是延續至今的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客家人都在自己的門前掛上葛藤祈求消災避禍保平安這個習俗形成的由來。可是長年累月的遷徙,什麼時候才能走到頭呢?什麼地方才是我們心中的理想國呢?據我考證,其實在著名詩人陶淵明寫作《桃花源記》之前,在大規模的客家先民的遷徙的隊伍裡,當中就流傳著在中國的南部大山之中一定有那麼一些遠離戰亂的桃花源的神祕的地方,那裡: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這樣的一個洞天福地,所以說這也是客家先民大規模遷徙的領袖,之所以能夠反覆動員自己的遷徙大軍,不斷地南行,不斷地追尋自己夢中的理想國的動力之所在。

在遷徙的隊伍當中,就有人突發惡疾轟然倒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剛剛還活蹦亂跳的後生小子說沒了就沒了。當地的土著人告訴他們說這是由於邪惡的瘴氣所造成的,這個瘴氣侵蝕了人的人體。人只要一中到瘴氣,基本上就沒得救了,只有把這個瘴氣趕快驅逐出來。這個就是中原漢人進入南方山區的最難過的第一關,就是水土不服的典型的綜合表現。正在遷徙途中的客家先民們,就跟當地的土著他們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客家先民就把中原老家燻蒸發汗的這種方式與當地土著生吃中草藥的這個方式相結合,就做成了著名的一個飲品,叫做“擂茶”,就是用那種擂缽把茶葉,炒花生,炒黃豆,炒芝麻這些香的加上大青葉,淮山葉,細葉金錢草,艾葉,竹葉椒,肉桂等等這些具有發汗和治療功能的中草藥揉在一起,然後一一搗爛,揉成醬狀的茶泥,用滾燙的開水進行沖泡,或者把它煮開,作為一種迎客茶或者藥引。這個“擂茶”一旦喝下去以後頓時就會覺得渾身毛孔就逐漸地擴張,然後被侵入體內的這些瘴氣或者是“風煞”就隨著茶汗漸漸地排出,頓時你就會覺得神清氣爽,體輕如燕,就沒事了。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於是遷徙的隊伍又繼續前行了,可是那些已經倒下的人怎麼辦了呢?那可是自己的先輩他們臨死之前可是反反覆覆地叮囑和交待,你可不能把我丟在這荒山野嶺,那不成了孤魂野鬼永世不得超生了嗎?所以你們一定要想辦法把我這把老骨頭帶回老家去埋入祖宗的墳上。先輩的叮囑那是重如泰山,後輩的孝子賢孫們以後就在先人的墳墓附近築廬為舍,守孝三年,然後再開館,取出先人的骨骸洗淨,放入預先燒製好的陶甕,稱之為“揀金”。然後再把裝入祖先骨骸的陶甕,我們也叫“金甕”再背起來,加入遷徙的後面的大規模的隊伍,追趕前面的先人們。這就是客家人著名的習俗“二次葬”形成的由來。

終於他們跨過了洞庭湖,鄱陽湖,先後到達福建寧化的石壁村,就是被稱為夢中的理想國桃花源所在的這個區域,然後順著汀江抵達汀江上游的第一重鎮,就是唐開元二十四年,設立的汀州這個地方前進。汀江展開了溫柔的臂彎腕迎接 來自遠方的遊子,那真是一個落英繽紛,芳草遍地,確實是一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樣子的一個桃花源所在地區域。於是他們想在這裡紮下根來長成參天大樹,但是隨著遷徙的隊伍不斷地到來汀江流域人口鄒然增加,糧地供求矛盾越來越突出。

"

客家人其實是來自於中原的漢族,是由於戰亂遷徙至閩粵贛這一個特定的區域,然後吸收了當地的土著文化,創造了自己獨特的客家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孕育催生了中華漢民族的八大民系之一客家民系。那麼客家人為什麼要從中原故土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呢?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第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八王之亂”的內亂。那是1700多年前的西晉太熙元年,公元290年,一生精明強幹,文治武功的晉武帝司馬炎竟然選擇了 一位類似於白痴的兒子司馬衷來繼承自己的王位。這個司馬衷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最低能的一個皇帝,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一生逐鹿中原,精明強悍的晉武帝怎麼會選擇這樣一個白痴的兒子來繼承自己的王位呢?也學他因為自己的逐鹿中原,精明強悍,身體又好,他根本不希望隨時可能繼承王位的太子過於精明,從而影響了自己的霸業或者理政以及享樂。也許他是認為雖然這個兒子有點傻,但是那個皇長孫以及初長成了一個翩翩少年郎,就是萬一大權落到了這個有點傻的兒子手裡,那也就是個過渡性的人物,到時候把大權交給皇長孫就行了。

但是老天恰恰給他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還來不及進行這種權力的異常交接,就倒下去了再也沒有起來了。按照長幼的順序,兒子司馬衷繼承了王位,史稱晉惠帝。這個晉惠帝司馬衷從小就不讀書,只知道吃喝玩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如今,司馬炎去世了,天下的軍國大事都要由這麼一個兒子來做決斷,這其中就鬧出了很多笑話。於是為了爭奪最高權力,以八個諸侯王為首的掀起了連續長達十六年的大規模的自己人殺自己人的社會動亂,牽涉到社會各個階層,竭盡了社會的人力和物力,最終導致了西晉王朝的滅亡。所以這就有了客家先民為什麼要從中原遷徙至閩粵贛邊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內亂。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外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自身的內亂首先帶來的就是自身力量的削弱,緊接著帶來的就是外族的窺探。在西晉的永嘉五年,公元的311年,以匈奴,鮮卑,羯,氐,羌為代表的五個遊牧民族從北部高原如同一道滾滾的鐵流朝著中原大地撲了下來,而此時的中原大地還沒有什麼準備。在那個完全依靠上天恩賜和手工勞作的時代,在中南部平原上的農耕文明已經發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春夏秋冬四季,春播,夏種,秋收,冬藏,形成了這麼一個按部就班的一個輪迴的次序。以稻穀,高粱,玉黍作為生活的主食,以豬,雞,鴨,魚等為輔構成了一個食物結構,以儒家的入世,到家的出世這種中庸文化構建起來的我們中原漢族知識分子從小就是以苦讀四書五經,然後逐級趕考博取功名,或者是經商或者是農耕,以此來成就人生。就是這樣的儒家文化建構起來的中原漢族就形成了我們勤勞勇敢,堅韌善良的民族性格以及溫良恭敬讓的民俗風尚。而北部高原的遊牧民族是常年生活在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大高原,住著帳篷,喝著馬奶子酒,吃著牛羊肉,一個在馬背上成長的民族沒有土地的歸屬感。

當自己民族的主體意識尚未形成,能夠登高一呼萬眾追隨的英雄還沒有誕生的時候,北部高原上的遊牧民族與我們中南部平原上的農耕漢民族是能夠和平共處的,何況中間還隔著千里萬里的山川河流,隔著在那個時代幾乎是難以大規模跨越的黃河和長江。終於有一天,當由於連續多年的大雪災和旱災造成了遊牧民族食物鏈條的斷裂,飢餓和渴望把他們聚集到了一起,於是在枯黃的草原上他們窺視著前進的方向就是中南部平原上,那邊是如何地遼闊,水草豐美,糧食布匹,金銀財寶,工匠美女,幾乎是應有盡有,更重要的是這塊土地已經連續十六年來發生了大規模的自己人殺自己人的“八王之亂”,他們已經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於是從未見過的高頭大馬,從未見過的如同一道白光一閃而過的長彎刀從天邊席捲而來。我們中原迎戰的陣勢當中也是猛將如雲,願意精忠報國的將士也不少,可畢竟是文化傳統不一樣,一個是“小橋流水”,一個是“冀北秋風”。飲食結構不一樣,一個是稀飯配鹹菜,一個是馬奶子酒配羊排。體形裝備也不一樣,一個是秀才碰到兵有理講不清,一個是屠夫上肉案抬頭舉刀就是砍。就好像拳擊賽場上52公斤級與86公斤以上級別的拳擊對抗賽一樣,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別上的對手。於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追擊,大屠殺,大掠奪,從此拉開了序幕。男女婦孺就如同草芥,飛刀捲過,瞬間是身首異處。金銀財寶,工匠美女,布匹糧食撈上馬背轉身就走,整個中原就像是他們家的客廳或者金銀財寶的儲藏間。戰爭的慘烈令當時所有人的中原漢人幾乎都是魂飛魄散,打是打不贏了,三十六計只剩下了最後一計了,就是走為上計。這就是李白詩歌當中所描繪的那樣: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由內亂和外患的這種雙重夾擊之下,就以我們今天的各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的地域來看,今天的河南,陝西,山西,河南,甘肅這一帶為中心,聯動了鄂,皖,湘,浙,贛,閩,粵,貴,川,瓊,臺等十幾個省市數千萬人口,時間長達一千多年,多達五次的大規模的中原漢人的大遷徙的浪潮。客家先民的五次大遷徙指的是西晉末年由於“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導致的第一次大遷徙。唐朝末年由於黃巢農民起義和繁鎮割據的戰爭導致的第二次大遷徙。北宋,南宋末年,由於北方遊牧民族入住中原導致的第三次大遷徙。明末清初由於北方民族再次入主中原,並實行移民政策導致的第四次大遷徙。清代中後期,由於人口激增,人均土地銳減導致的第五次大遷徙,歷時一千餘年涉及千百萬人的遷徙之路就這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緩緩走過。那麼,客家先民在這五次大遷徙的過程中究竟是如何選擇自己的目的地的,漫漫的遷徙路上他們又會形成怎樣獨特的文化呢?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這就有了客家人為什麼要從中原遷徙而來的第三個原因,就是追求夢中的理想國。在遷徙的隊伍當中,這第一支是一路無歇越過武夷山脈,最早到達福建的東南沿海。有這麼兩條江那個時候還沒有名字,他們就在這兩條江的兩岸落籍。為了讓後人記住自己來自於晉朝,來自於河南的洛陽,所以把這兩條江命名為晉江和洛陽江。在江上搭了橋,也被命名為“洛陽橋”,這個族群也被命名為“河洛人”或者叫做“河洛郎”,也就是“閩南語系”族群。

另外一支規模更大,人員更多的遷徙隊伍。他們一離開中原大地,就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因為他們想戰爭早點過去,他們可能重回故鄉,重新打理自己的家園,於是他們依佇在湘楚大地上,不斷地回望家鄉,回望著烽煙滾滾的故土。可是時間過了一年又一年,甚至是一代又一代,戰爭的煙火不但沒有消滅,有的時候反而更加濃烈起來,馬蹄聲越來越近,這個裡面有“五胡”的馬蹄聲,也有“安史之亂”的馬蹄聲,還有黃巢的馬蹄聲。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那一年,大概五月開初的一天,黃巢騎著高頭大馬率領大軍就來了,一路的隊伍浩浩蕩蕩。在路上他遇上了一位客家打扮的中年婦女,背上揹著一個大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小孩子,大孩子壓得她氣喘吁吁,小孩子拉扯她步履蹣跚,踉踉蹌蹌似乎就要摔倒。黃巢看了以後好生奇怪,他便打馬上前問道“汝背大而牽小,何也?”這位婦人回答他說聽說是黃巢造反了到處殺人,我背上的這個是我的侄兒,他的父母親就在前幾天的亂軍當中已經雙雙身亡了,萬一有個閃失這個家族不就絕種了嗎?所以我就把侄兒背在身上。手上牽的是我自己生的孩子,就是他萬一有個閃失,為了保護侄兒,就顧不了那麼多了。這位婦女的一番話那是義高雲天,黃巢聽了以後是怦然心動,他看到路邊正好有一株葛藤,他就上前拗下了一截葛藤就遞給這位婦女跟他說,你把他掛在門前,我保你平安無事。隨即,他命令軍中凡看見門前掛有葛藤者,軍中不得有犯。這個婦女是將信將疑,拿著葛藤就回到家瞭然後掛在門前,果然黃巢大軍秋毫無犯。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所有的客家人都在自己的門前掛起了葛藤。這就是延續至今的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客家人都在自己的門前掛上葛藤祈求消災避禍保平安這個習俗形成的由來。可是長年累月的遷徙,什麼時候才能走到頭呢?什麼地方才是我們心中的理想國呢?據我考證,其實在著名詩人陶淵明寫作《桃花源記》之前,在大規模的客家先民的遷徙的隊伍裡,當中就流傳著在中國的南部大山之中一定有那麼一些遠離戰亂的桃花源的神祕的地方,那裡: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這樣的一個洞天福地,所以說這也是客家先民大規模遷徙的領袖,之所以能夠反覆動員自己的遷徙大軍,不斷地南行,不斷地追尋自己夢中的理想國的動力之所在。

在遷徙的隊伍當中,就有人突發惡疾轟然倒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剛剛還活蹦亂跳的後生小子說沒了就沒了。當地的土著人告訴他們說這是由於邪惡的瘴氣所造成的,這個瘴氣侵蝕了人的人體。人只要一中到瘴氣,基本上就沒得救了,只有把這個瘴氣趕快驅逐出來。這個就是中原漢人進入南方山區的最難過的第一關,就是水土不服的典型的綜合表現。正在遷徙途中的客家先民們,就跟當地的土著他們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客家先民就把中原老家燻蒸發汗的這種方式與當地土著生吃中草藥的這個方式相結合,就做成了著名的一個飲品,叫做“擂茶”,就是用那種擂缽把茶葉,炒花生,炒黃豆,炒芝麻這些香的加上大青葉,淮山葉,細葉金錢草,艾葉,竹葉椒,肉桂等等這些具有發汗和治療功能的中草藥揉在一起,然後一一搗爛,揉成醬狀的茶泥,用滾燙的開水進行沖泡,或者把它煮開,作為一種迎客茶或者藥引。這個“擂茶”一旦喝下去以後頓時就會覺得渾身毛孔就逐漸地擴張,然後被侵入體內的這些瘴氣或者是“風煞”就隨著茶汗漸漸地排出,頓時你就會覺得神清氣爽,體輕如燕,就沒事了。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於是遷徙的隊伍又繼續前行了,可是那些已經倒下的人怎麼辦了呢?那可是自己的先輩他們臨死之前可是反反覆覆地叮囑和交待,你可不能把我丟在這荒山野嶺,那不成了孤魂野鬼永世不得超生了嗎?所以你們一定要想辦法把我這把老骨頭帶回老家去埋入祖宗的墳上。先輩的叮囑那是重如泰山,後輩的孝子賢孫們以後就在先人的墳墓附近築廬為舍,守孝三年,然後再開館,取出先人的骨骸洗淨,放入預先燒製好的陶甕,稱之為“揀金”。然後再把裝入祖先骨骸的陶甕,我們也叫“金甕”再背起來,加入遷徙的後面的大規模的隊伍,追趕前面的先人們。這就是客家人著名的習俗“二次葬”形成的由來。

終於他們跨過了洞庭湖,鄱陽湖,先後到達福建寧化的石壁村,就是被稱為夢中的理想國桃花源所在的這個區域,然後順著汀江抵達汀江上游的第一重鎮,就是唐開元二十四年,設立的汀州這個地方前進。汀江展開了溫柔的臂彎腕迎接 來自遠方的遊子,那真是一個落英繽紛,芳草遍地,確實是一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樣子的一個桃花源所在地區域。於是他們想在這裡紮下根來長成參天大樹,但是隨著遷徙的隊伍不斷地到來汀江流域人口鄒然增加,糧地供求矛盾越來越突出。

通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來分析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

為了緩解這個矛盾,大量的客家先民以後就沿著汀江的上下游和汀江的左右的腹地進行分遷。沿著汀江向九龍江南岸分遷的這一部分客家族群卻遭遇了從九龍江下游向九龍江上游開疆拓土而來的具有排他性和攻擊性的閩南文化的攔截。這兩個一同出自於中原故土但是由於遷徙的時間不同,目的的不同,形成的語系民俗不清的不同,所以當他們來到九龍江南岸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發生了嚴重的文化對峙,客家先民為了自身的安全,他們就把從中原老家帶來的儒家和文化以夯土建築技術相融合,就地取材,以生黃土為原材料,從構建古堡,古寨和圍屋起步,逐步摸索就建成了既能夠聚族而居又能防禦外敵的這樣一個構建自己一個家庭或者一個家族心理安全邊界的福建土樓。

關於客家民系的形成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