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總共分六大區域,加港澳臺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按照行政區劃代碼用華北、華東、中南、東北、西南、西北、港澳臺表示分佈,具體如下 :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

華東(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山東)

中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

西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西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港澳臺(香港、澳門、臺灣)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一,華北

1,北京: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準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2,天津:清代乾隆初年,從漸江來天津的詩人汪沆,寫出描寫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詞(通俗詩),詩中說:“天津名自長陵賜”。長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樂二年,公元1404)給起的名字。當時不是作為地名,而是作為軍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衛。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后,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3,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4,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5,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二,東北

1,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2,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3,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併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三,華東

1,上海:上海之名,最早見於《宋會要輯稿》中北宋設置的上海務,之後熙寧年間成書的《水利書》記載了上海浦。宋代,吳淞江下游有一條名為上海浦的支流。"浦"一詞原指河川匯合之所或入海處,但在吳地常指河川的小支流。“上”一詞,在江左地區的河流名稱中,又常指靠近源頭一面。反之,下即指靠近河口附近的地區。在今虹口的提籃橋地區尚有下海廟的地名。宋朝經濟發達,催生了酒業的發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設置酒務以徵酒稅,稱為上海務,上海一名由此傳播。此外,上海的簡稱“滬(滬)”來源於古時當地人創造的一種為“扈”的捕魚工具,東晉時松江入海口稱之為滬瀆(今上海市青浦區東北舊青浦鎮西)。《晉書》和《梁書》就曾多次提到過“滬瀆”。別稱“申”則因相傳上海西部地區曾為楚國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2,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併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3,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4,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5,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併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6,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7,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四,中南

1,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2,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佈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3,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佈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4,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5,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6,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五,西南

1,重慶:重慶是一個歷史名城。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宗姬於巴,以江州(今重慶)為府,後幾易其名(改渝州、恭州),為歷朝重鎮。南宋時,趙敦封恭州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於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1929年重慶正式設市。

2,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3,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4,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一說彩雲之南...彩雲之南好地方...

5,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六,西北

1,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2,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3,,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4,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併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5,新疆:以其為新闢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準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闢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闢疆土亦稱新疆);清未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七,港澳臺

1,香港: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成為轉運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因此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式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另一說與香江有關。

2,澳門:澳門名字的由來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后,又名娘媽。當葡國人抵澳時,向當地人打聽地名,居民以為其問附近供奉娘媽的廟宇,於是回答“媽閣”。廣東話“閣”與“交”的發音相似,葡萄牙人就聽成“馬交”了,以其音譯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除了澳門的名稱外,這塊美麗的土地還曾有過(蟲+豪)鏡、壕鏡、濠鏡、濠鏡澳或香山澳,濠江、濠海、馬交、媽閣和蓮島之稱。

3,臺灣:臺灣自古是我國的領土,東漢稱夷洲,隋時改稱流求,明代又稱北港、東蕃。元明設巡檢司於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1876年)建為臺灣省。臺灣一詞最早見於官方文獻的是明崇禎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從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臺灣的名字來源於居於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 清朝更名為“臺灣”,並設置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臺灣的正式定名。

25, 臺灣:以臺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臺灣漁民;明為荷蘭所佔,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臺灣府及臺廈道,是為臺灣得名的開始,並正式稱臺灣島,後改臺廈道為臺灣道;清末設臺灣省,後為日佔,仍稱臺灣;民國收復,恢復臺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中國各省省名之由來(旅遊趣聞小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