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

說起對中國文化的打擊和破壞,人們會想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項羽在咸陽的縱火焚燒,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獄”。的確,這種事件對中國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斷層。而我要說的是漢代發生的另一場悲劇——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並沒有在文化上直接進行打壓,然而卻嚴重打擊中國士人對天下興亡的參與熱情。自從黨錮之禍後,中國大量的知識分子就隱逸于山林,縱情於聲樂,留心於玄學。表面上知識分子風流倜儻了起來,實際上則是命運悲劇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清流和濁流的對抗

在中國古代,往往將知識分子稱為“士”。從春秋戰國以來,士就擁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戰國的諸位賢君莫不禮賢下士。這些士人擁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個國家處理政務的棟樑。為了培養士人,戰國以來各國都修建專門的場所來“養士”。這種風氣一直流傳到了漢朝。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後,中國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

說起對中國文化的打擊和破壞,人們會想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項羽在咸陽的縱火焚燒,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獄”。的確,這種事件對中國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斷層。而我要說的是漢代發生的另一場悲劇——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並沒有在文化上直接進行打壓,然而卻嚴重打擊中國士人對天下興亡的參與熱情。自從黨錮之禍後,中國大量的知識分子就隱逸于山林,縱情於聲樂,留心於玄學。表面上知識分子風流倜儻了起來,實際上則是命運悲劇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清流和濁流的對抗

在中國古代,往往將知識分子稱為“士”。從春秋戰國以來,士就擁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戰國的諸位賢君莫不禮賢下士。這些士人擁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個國家處理政務的棟樑。為了培養士人,戰國以來各國都修建專門的場所來“養士”。這種風氣一直流傳到了漢朝。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後,中國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諸子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也就是出色的知識分子應該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僅注重個人的修養氣節,還十分具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孟子曾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將仕途作為正業,“士之途也,猶農夫之耕也”。同時,國家為了將優秀的人才納入到官僚體系,也會積極養士,制定文官選拔體系以選拔士人。西漢以來,推行察舉制,將孝廉、秀才(才能)作為選官的依據,使得大量優秀的士人得以進入仕途。另外,漢武帝建立太學,養天下之士,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到了東漢時期,太學生的人數已經達到了3萬人,太學生大部分都是地主官僚的予弟,是官僚的後備軍。因此,經過長期的發展,士人和官僚就成為了密可不分的一大群體了。

"

說起對中國文化的打擊和破壞,人們會想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項羽在咸陽的縱火焚燒,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獄”。的確,這種事件對中國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斷層。而我要說的是漢代發生的另一場悲劇——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並沒有在文化上直接進行打壓,然而卻嚴重打擊中國士人對天下興亡的參與熱情。自從黨錮之禍後,中國大量的知識分子就隱逸于山林,縱情於聲樂,留心於玄學。表面上知識分子風流倜儻了起來,實際上則是命運悲劇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清流和濁流的對抗

在中國古代,往往將知識分子稱為“士”。從春秋戰國以來,士就擁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戰國的諸位賢君莫不禮賢下士。這些士人擁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個國家處理政務的棟樑。為了培養士人,戰國以來各國都修建專門的場所來“養士”。這種風氣一直流傳到了漢朝。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後,中國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諸子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也就是出色的知識分子應該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僅注重個人的修養氣節,還十分具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孟子曾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將仕途作為正業,“士之途也,猶農夫之耕也”。同時,國家為了將優秀的人才納入到官僚體系,也會積極養士,制定文官選拔體系以選拔士人。西漢以來,推行察舉制,將孝廉、秀才(才能)作為選官的依據,使得大量優秀的士人得以進入仕途。另外,漢武帝建立太學,養天下之士,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到了東漢時期,太學生的人數已經達到了3萬人,太學生大部分都是地主官僚的予弟,是官僚的後備軍。因此,經過長期的發展,士人和官僚就成為了密可不分的一大群體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太學


到了東漢時代,士的規模和勢力已經充分壯大了起來。在經濟上,士人往往出生於地方的豪強世家。他們擁有廣闊的土地,“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在政治上,他們通過察舉、徵辟等手段進入了政治領域,甚至成為了累世公卿。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這些名門世家壟斷,形成了累世經學。不可否認,士族的發展壯大對東漢的中央集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也使得社會階級相對固化。但是世家大族強大的文化教育能力,使得士族得以保持強大生命力,對整個東漢政權的支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說起對中國文化的打擊和破壞,人們會想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項羽在咸陽的縱火焚燒,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獄”。的確,這種事件對中國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斷層。而我要說的是漢代發生的另一場悲劇——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並沒有在文化上直接進行打壓,然而卻嚴重打擊中國士人對天下興亡的參與熱情。自從黨錮之禍後,中國大量的知識分子就隱逸于山林,縱情於聲樂,留心於玄學。表面上知識分子風流倜儻了起來,實際上則是命運悲劇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清流和濁流的對抗

在中國古代,往往將知識分子稱為“士”。從春秋戰國以來,士就擁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戰國的諸位賢君莫不禮賢下士。這些士人擁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個國家處理政務的棟樑。為了培養士人,戰國以來各國都修建專門的場所來“養士”。這種風氣一直流傳到了漢朝。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後,中國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諸子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也就是出色的知識分子應該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僅注重個人的修養氣節,還十分具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孟子曾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將仕途作為正業,“士之途也,猶農夫之耕也”。同時,國家為了將優秀的人才納入到官僚體系,也會積極養士,制定文官選拔體系以選拔士人。西漢以來,推行察舉制,將孝廉、秀才(才能)作為選官的依據,使得大量優秀的士人得以進入仕途。另外,漢武帝建立太學,養天下之士,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到了東漢時期,太學生的人數已經達到了3萬人,太學生大部分都是地主官僚的予弟,是官僚的後備軍。因此,經過長期的發展,士人和官僚就成為了密可不分的一大群體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太學


到了東漢時代,士的規模和勢力已經充分壯大了起來。在經濟上,士人往往出生於地方的豪強世家。他們擁有廣闊的土地,“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在政治上,他們通過察舉、徵辟等手段進入了政治領域,甚至成為了累世公卿。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這些名門世家壟斷,形成了累世經學。不可否認,士族的發展壯大對東漢的中央集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也使得社會階級相對固化。但是世家大族強大的文化教育能力,使得士族得以保持強大生命力,對整個東漢政權的支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漢代講學

到了東漢後期,隨著外戚專權和宦官得勢,東漢的政治就一改過去的清明,向著黑暗的深淵墜落。從和帝去世的公元105年開始到公元159的50年時間內,經歷了鄧氏、閻氏、梁氏三大外戚的掌權,其間的殤帝、孝德、安帝、順帝、衝帝、質帝都是傀儡。桓帝於159年藉助宦官的勢力消滅了梁氏,但是宦官又掌權,一直到189年。在這80多年的時間裡,東漢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士人自然會和外戚、宦官勢力鬥爭。

"

說起對中國文化的打擊和破壞,人們會想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項羽在咸陽的縱火焚燒,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獄”。的確,這種事件對中國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斷層。而我要說的是漢代發生的另一場悲劇——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並沒有在文化上直接進行打壓,然而卻嚴重打擊中國士人對天下興亡的參與熱情。自從黨錮之禍後,中國大量的知識分子就隱逸于山林,縱情於聲樂,留心於玄學。表面上知識分子風流倜儻了起來,實際上則是命運悲劇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清流和濁流的對抗

在中國古代,往往將知識分子稱為“士”。從春秋戰國以來,士就擁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戰國的諸位賢君莫不禮賢下士。這些士人擁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個國家處理政務的棟樑。為了培養士人,戰國以來各國都修建專門的場所來“養士”。這種風氣一直流傳到了漢朝。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後,中國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諸子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也就是出色的知識分子應該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僅注重個人的修養氣節,還十分具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孟子曾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將仕途作為正業,“士之途也,猶農夫之耕也”。同時,國家為了將優秀的人才納入到官僚體系,也會積極養士,制定文官選拔體系以選拔士人。西漢以來,推行察舉制,將孝廉、秀才(才能)作為選官的依據,使得大量優秀的士人得以進入仕途。另外,漢武帝建立太學,養天下之士,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到了東漢時期,太學生的人數已經達到了3萬人,太學生大部分都是地主官僚的予弟,是官僚的後備軍。因此,經過長期的發展,士人和官僚就成為了密可不分的一大群體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太學


到了東漢時代,士的規模和勢力已經充分壯大了起來。在經濟上,士人往往出生於地方的豪強世家。他們擁有廣闊的土地,“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在政治上,他們通過察舉、徵辟等手段進入了政治領域,甚至成為了累世公卿。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這些名門世家壟斷,形成了累世經學。不可否認,士族的發展壯大對東漢的中央集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也使得社會階級相對固化。但是世家大族強大的文化教育能力,使得士族得以保持強大生命力,對整個東漢政權的支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漢代講學

到了東漢後期,隨著外戚專權和宦官得勢,東漢的政治就一改過去的清明,向著黑暗的深淵墜落。從和帝去世的公元105年開始到公元159的50年時間內,經歷了鄧氏、閻氏、梁氏三大外戚的掌權,其間的殤帝、孝德、安帝、順帝、衝帝、質帝都是傀儡。桓帝於159年藉助宦官的勢力消滅了梁氏,但是宦官又掌權,一直到189年。在這80多年的時間裡,東漢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士人自然會和外戚、宦官勢力鬥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二,清流和濁流的鬥爭

在安帝時期,宦官江京、樊豐等結外戚閻顯、耿長在國內共專朝政,胡作非為。此時的朝廷形成了以楊震為代表的正直官僚集團,他們自稱為“清流”,將宦官集團斥為“濁流”。清流內部主要是由士大夫和太學的大學士組成。除了出生豪強地主、累世公卿家族之外,其中還有一些來自於貧困家庭,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有學識,有氣節。他們往往對外戚和宦官勢力採取不合作和反對的態度,而且大多高風亮節,不懼威脅。如楊震“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楊震多次上書劾奏,最終被迫飲鴆而卒。順帝之時,樑冀專權。李固“忠以直言,德以輔政,念國忘身,隕歿為報”,他提出“使權去外戚,政歸國家”“罷退宦官,去其權重”的建議,震動了朝野,最終因為引起了樑冀的忌諱而身死獄中。

"

說起對中國文化的打擊和破壞,人們會想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項羽在咸陽的縱火焚燒,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獄”。的確,這種事件對中國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斷層。而我要說的是漢代發生的另一場悲劇——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並沒有在文化上直接進行打壓,然而卻嚴重打擊中國士人對天下興亡的參與熱情。自從黨錮之禍後,中國大量的知識分子就隱逸于山林,縱情於聲樂,留心於玄學。表面上知識分子風流倜儻了起來,實際上則是命運悲劇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清流和濁流的對抗

在中國古代,往往將知識分子稱為“士”。從春秋戰國以來,士就擁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戰國的諸位賢君莫不禮賢下士。這些士人擁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個國家處理政務的棟樑。為了培養士人,戰國以來各國都修建專門的場所來“養士”。這種風氣一直流傳到了漢朝。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後,中國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諸子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也就是出色的知識分子應該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僅注重個人的修養氣節,還十分具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孟子曾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將仕途作為正業,“士之途也,猶農夫之耕也”。同時,國家為了將優秀的人才納入到官僚體系,也會積極養士,制定文官選拔體系以選拔士人。西漢以來,推行察舉制,將孝廉、秀才(才能)作為選官的依據,使得大量優秀的士人得以進入仕途。另外,漢武帝建立太學,養天下之士,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到了東漢時期,太學生的人數已經達到了3萬人,太學生大部分都是地主官僚的予弟,是官僚的後備軍。因此,經過長期的發展,士人和官僚就成為了密可不分的一大群體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太學


到了東漢時代,士的規模和勢力已經充分壯大了起來。在經濟上,士人往往出生於地方的豪強世家。他們擁有廣闊的土地,“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在政治上,他們通過察舉、徵辟等手段進入了政治領域,甚至成為了累世公卿。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這些名門世家壟斷,形成了累世經學。不可否認,士族的發展壯大對東漢的中央集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也使得社會階級相對固化。但是世家大族強大的文化教育能力,使得士族得以保持強大生命力,對整個東漢政權的支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漢代講學

到了東漢後期,隨著外戚專權和宦官得勢,東漢的政治就一改過去的清明,向著黑暗的深淵墜落。從和帝去世的公元105年開始到公元159的50年時間內,經歷了鄧氏、閻氏、梁氏三大外戚的掌權,其間的殤帝、孝德、安帝、順帝、衝帝、質帝都是傀儡。桓帝於159年藉助宦官的勢力消滅了梁氏,但是宦官又掌權,一直到189年。在這80多年的時間裡,東漢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士人自然會和外戚、宦官勢力鬥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二,清流和濁流的鬥爭

在安帝時期,宦官江京、樊豐等結外戚閻顯、耿長在國內共專朝政,胡作非為。此時的朝廷形成了以楊震為代表的正直官僚集團,他們自稱為“清流”,將宦官集團斥為“濁流”。清流內部主要是由士大夫和太學的大學士組成。除了出生豪強地主、累世公卿家族之外,其中還有一些來自於貧困家庭,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有學識,有氣節。他們往往對外戚和宦官勢力採取不合作和反對的態度,而且大多高風亮節,不懼威脅。如楊震“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楊震多次上書劾奏,最終被迫飲鴆而卒。順帝之時,樑冀專權。李固“忠以直言,德以輔政,念國忘身,隕歿為報”,他提出“使權去外戚,政歸國家”“罷退宦官,去其權重”的建議,震動了朝野,最終因為引起了樑冀的忌諱而身死獄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楊震


在桓、靈時期,“五侯”專權,宦官勢力空前增強。此時的士人便和太學生聯合起來,在地方不斷打擊宦官的黨羽,在朝廷則不斷髮動請願活動。如北海相杜密“為人沈質少有厲俗志”,為官時對官宦子弟犯法之事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以至於聲名鵲起,與李膺齊名,並稱為“李杜”。劉祐任河東太守時,不留情面地打宦官子弟,“黜其權強,平理冤結”,聲名大震。後劉祐當上了司隸校尉,使得權宦畏懼。魏朗任彭城令時,大膽地舉奏宦官子弟為國相而胡作非為者。蔡衍,為冀州刺史時斷然拒絕宦官中常侍具瑗的請託,又將中常待曹騰之弟曹鼎治贓治罪。羊陟為尚書令時,上書奏請罷除與宦官相姻私、公行貨賂的太尉張顥、司徒樊陵、大鴻臚郭防、太僕曹陵、大司農馮方等權臣。上疏雖未奏準,但其“禁制豪右”之名使“京師憚之”。

"

說起對中國文化的打擊和破壞,人們會想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項羽在咸陽的縱火焚燒,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獄”。的確,這種事件對中國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斷層。而我要說的是漢代發生的另一場悲劇——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並沒有在文化上直接進行打壓,然而卻嚴重打擊中國士人對天下興亡的參與熱情。自從黨錮之禍後,中國大量的知識分子就隱逸于山林,縱情於聲樂,留心於玄學。表面上知識分子風流倜儻了起來,實際上則是命運悲劇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清流和濁流的對抗

在中國古代,往往將知識分子稱為“士”。從春秋戰國以來,士就擁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戰國的諸位賢君莫不禮賢下士。這些士人擁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個國家處理政務的棟樑。為了培養士人,戰國以來各國都修建專門的場所來“養士”。這種風氣一直流傳到了漢朝。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後,中國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諸子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也就是出色的知識分子應該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僅注重個人的修養氣節,還十分具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孟子曾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將仕途作為正業,“士之途也,猶農夫之耕也”。同時,國家為了將優秀的人才納入到官僚體系,也會積極養士,制定文官選拔體系以選拔士人。西漢以來,推行察舉制,將孝廉、秀才(才能)作為選官的依據,使得大量優秀的士人得以進入仕途。另外,漢武帝建立太學,養天下之士,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到了東漢時期,太學生的人數已經達到了3萬人,太學生大部分都是地主官僚的予弟,是官僚的後備軍。因此,經過長期的發展,士人和官僚就成為了密可不分的一大群體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太學


到了東漢時代,士的規模和勢力已經充分壯大了起來。在經濟上,士人往往出生於地方的豪強世家。他們擁有廣闊的土地,“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在政治上,他們通過察舉、徵辟等手段進入了政治領域,甚至成為了累世公卿。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這些名門世家壟斷,形成了累世經學。不可否認,士族的發展壯大對東漢的中央集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也使得社會階級相對固化。但是世家大族強大的文化教育能力,使得士族得以保持強大生命力,對整個東漢政權的支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漢代講學

到了東漢後期,隨著外戚專權和宦官得勢,東漢的政治就一改過去的清明,向著黑暗的深淵墜落。從和帝去世的公元105年開始到公元159的50年時間內,經歷了鄧氏、閻氏、梁氏三大外戚的掌權,其間的殤帝、孝德、安帝、順帝、衝帝、質帝都是傀儡。桓帝於159年藉助宦官的勢力消滅了梁氏,但是宦官又掌權,一直到189年。在這80多年的時間裡,東漢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士人自然會和外戚、宦官勢力鬥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二,清流和濁流的鬥爭

在安帝時期,宦官江京、樊豐等結外戚閻顯、耿長在國內共專朝政,胡作非為。此時的朝廷形成了以楊震為代表的正直官僚集團,他們自稱為“清流”,將宦官集團斥為“濁流”。清流內部主要是由士大夫和太學的大學士組成。除了出生豪強地主、累世公卿家族之外,其中還有一些來自於貧困家庭,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有學識,有氣節。他們往往對外戚和宦官勢力採取不合作和反對的態度,而且大多高風亮節,不懼威脅。如楊震“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楊震多次上書劾奏,最終被迫飲鴆而卒。順帝之時,樑冀專權。李固“忠以直言,德以輔政,念國忘身,隕歿為報”,他提出“使權去外戚,政歸國家”“罷退宦官,去其權重”的建議,震動了朝野,最終因為引起了樑冀的忌諱而身死獄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楊震


在桓、靈時期,“五侯”專權,宦官勢力空前增強。此時的士人便和太學生聯合起來,在地方不斷打擊宦官的黨羽,在朝廷則不斷髮動請願活動。如北海相杜密“為人沈質少有厲俗志”,為官時對官宦子弟犯法之事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以至於聲名鵲起,與李膺齊名,並稱為“李杜”。劉祐任河東太守時,不留情面地打宦官子弟,“黜其權強,平理冤結”,聲名大震。後劉祐當上了司隸校尉,使得權宦畏懼。魏朗任彭城令時,大膽地舉奏宦官子弟為國相而胡作非為者。蔡衍,為冀州刺史時斷然拒絕宦官中常侍具瑗的請託,又將中常待曹騰之弟曹鼎治贓治罪。羊陟為尚書令時,上書奏請罷除與宦官相姻私、公行貨賂的太尉張顥、司徒樊陵、大鴻臚郭防、太僕曹陵、大司農馮方等權臣。上疏雖未奏準,但其“禁制豪右”之名使“京師憚之”。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在正值的官吏不斷對宦官勢力進行打擊的時候,中央的太學生便不斷髮動請願活動予以支持。永興元年(153年),朱穆為冀州刺史。當時黃河氾濫為患,宦官卻奢侈放縱依然。其中一位宦官在歸葬其父時,違法制造璵璠、金縷玉衣、偶人為葬具以及陪葬品。朱穆聽說後就下令挖墓查驗。此事很快引發了京城宦官的不滿,在宦官的唆使下,桓帝將朱穆撤職。面對宦官的胡作非為,太學生在劉陶的組織下聯合起來,到皇宮門前請願。最終桓帝被迫做出讓步,赦免了對朱穆的懲罰。這是清流派黨人對宦官的一次重要的勝利。延熹五年(162年),太學生又發動了第二次請願運動。當時平定西羌有功的將軍皇甫規由於拒絕了中常侍徐璜、左倌的索賄被徐璜等陷害無端入獄。為此太學生張鳳等聯絡諸位士大夫三百餘人,在皇宮門前請願,最終使皇甫規被釋放。

"

說起對中國文化的打擊和破壞,人們會想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項羽在咸陽的縱火焚燒,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獄”。的確,這種事件對中國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斷層。而我要說的是漢代發生的另一場悲劇——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並沒有在文化上直接進行打壓,然而卻嚴重打擊中國士人對天下興亡的參與熱情。自從黨錮之禍後,中國大量的知識分子就隱逸于山林,縱情於聲樂,留心於玄學。表面上知識分子風流倜儻了起來,實際上則是命運悲劇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清流和濁流的對抗

在中國古代,往往將知識分子稱為“士”。從春秋戰國以來,士就擁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戰國的諸位賢君莫不禮賢下士。這些士人擁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個國家處理政務的棟樑。為了培養士人,戰國以來各國都修建專門的場所來“養士”。這種風氣一直流傳到了漢朝。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後,中國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諸子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也就是出色的知識分子應該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僅注重個人的修養氣節,還十分具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孟子曾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將仕途作為正業,“士之途也,猶農夫之耕也”。同時,國家為了將優秀的人才納入到官僚體系,也會積極養士,制定文官選拔體系以選拔士人。西漢以來,推行察舉制,將孝廉、秀才(才能)作為選官的依據,使得大量優秀的士人得以進入仕途。另外,漢武帝建立太學,養天下之士,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到了東漢時期,太學生的人數已經達到了3萬人,太學生大部分都是地主官僚的予弟,是官僚的後備軍。因此,經過長期的發展,士人和官僚就成為了密可不分的一大群體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太學


到了東漢時代,士的規模和勢力已經充分壯大了起來。在經濟上,士人往往出生於地方的豪強世家。他們擁有廣闊的土地,“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在政治上,他們通過察舉、徵辟等手段進入了政治領域,甚至成為了累世公卿。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這些名門世家壟斷,形成了累世經學。不可否認,士族的發展壯大對東漢的中央集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也使得社會階級相對固化。但是世家大族強大的文化教育能力,使得士族得以保持強大生命力,對整個東漢政權的支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漢代講學

到了東漢後期,隨著外戚專權和宦官得勢,東漢的政治就一改過去的清明,向著黑暗的深淵墜落。從和帝去世的公元105年開始到公元159的50年時間內,經歷了鄧氏、閻氏、梁氏三大外戚的掌權,其間的殤帝、孝德、安帝、順帝、衝帝、質帝都是傀儡。桓帝於159年藉助宦官的勢力消滅了梁氏,但是宦官又掌權,一直到189年。在這80多年的時間裡,東漢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士人自然會和外戚、宦官勢力鬥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二,清流和濁流的鬥爭

在安帝時期,宦官江京、樊豐等結外戚閻顯、耿長在國內共專朝政,胡作非為。此時的朝廷形成了以楊震為代表的正直官僚集團,他們自稱為“清流”,將宦官集團斥為“濁流”。清流內部主要是由士大夫和太學的大學士組成。除了出生豪強地主、累世公卿家族之外,其中還有一些來自於貧困家庭,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有學識,有氣節。他們往往對外戚和宦官勢力採取不合作和反對的態度,而且大多高風亮節,不懼威脅。如楊震“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楊震多次上書劾奏,最終被迫飲鴆而卒。順帝之時,樑冀專權。李固“忠以直言,德以輔政,念國忘身,隕歿為報”,他提出“使權去外戚,政歸國家”“罷退宦官,去其權重”的建議,震動了朝野,最終因為引起了樑冀的忌諱而身死獄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楊震


在桓、靈時期,“五侯”專權,宦官勢力空前增強。此時的士人便和太學生聯合起來,在地方不斷打擊宦官的黨羽,在朝廷則不斷髮動請願活動。如北海相杜密“為人沈質少有厲俗志”,為官時對官宦子弟犯法之事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以至於聲名鵲起,與李膺齊名,並稱為“李杜”。劉祐任河東太守時,不留情面地打宦官子弟,“黜其權強,平理冤結”,聲名大震。後劉祐當上了司隸校尉,使得權宦畏懼。魏朗任彭城令時,大膽地舉奏宦官子弟為國相而胡作非為者。蔡衍,為冀州刺史時斷然拒絕宦官中常侍具瑗的請託,又將中常待曹騰之弟曹鼎治贓治罪。羊陟為尚書令時,上書奏請罷除與宦官相姻私、公行貨賂的太尉張顥、司徒樊陵、大鴻臚郭防、太僕曹陵、大司農馮方等權臣。上疏雖未奏準,但其“禁制豪右”之名使“京師憚之”。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在正值的官吏不斷對宦官勢力進行打擊的時候,中央的太學生便不斷髮動請願活動予以支持。永興元年(153年),朱穆為冀州刺史。當時黃河氾濫為患,宦官卻奢侈放縱依然。其中一位宦官在歸葬其父時,違法制造璵璠、金縷玉衣、偶人為葬具以及陪葬品。朱穆聽說後就下令挖墓查驗。此事很快引發了京城宦官的不滿,在宦官的唆使下,桓帝將朱穆撤職。面對宦官的胡作非為,太學生在劉陶的組織下聯合起來,到皇宮門前請願。最終桓帝被迫做出讓步,赦免了對朱穆的懲罰。這是清流派黨人對宦官的一次重要的勝利。延熹五年(162年),太學生又發動了第二次請願運動。當時平定西羌有功的將軍皇甫規由於拒絕了中常侍徐璜、左倌的索賄被徐璜等陷害無端入獄。為此太學生張鳳等聯絡諸位士大夫三百餘人,在皇宮門前請願,最終使皇甫規被釋放。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皇甫規


這些請願活動有的成功了,但是有的還是失敗了。如桓帝之初,白馬令李雲露布上書,公開斥責單超等五宦官的專權現象,李雲的上書引發了宦官的報復,結果李雲被捕下獄。此事引發了杜眾、陳蕃、楊秉等官員的反對,紛紛為李雲辯護,甚至宣稱要和李雲同死去。但是,最終李雲未能被赦免。

在同宦官的鬥爭中,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人物。金朝文人劉祁在《歸潛志》中總結到:“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之徒抗於朝,郭泰、範滂、岑晊、張儉之徒議於野”。這其中以陳蕃、範滂、成瑨以及李膺、張儉、岑晊等為最著名,而李膺和陳蕃則成為了清流黨人的領導人物。李膺,出生於名門望族,但本人“性簡亢,無所交接”,有威廉之名。當時的土人其接交為榮。李膺任司隸校尉時,竟將權宦張讓之弟、野王令張朔處死。使得宦官“皆鞠躬屏氣,畏李校尉”。陳蕃與李膺齊名,陳蕃年少時曾說下“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的豪言壯語。為官後,徵集清廉,剛正不阿,多次與外戚、宦官作對,成為了黨人又一領袖。

"

說起對中國文化的打擊和破壞,人們會想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項羽在咸陽的縱火焚燒,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獄”。的確,這種事件對中國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斷層。而我要說的是漢代發生的另一場悲劇——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並沒有在文化上直接進行打壓,然而卻嚴重打擊中國士人對天下興亡的參與熱情。自從黨錮之禍後,中國大量的知識分子就隱逸于山林,縱情於聲樂,留心於玄學。表面上知識分子風流倜儻了起來,實際上則是命運悲劇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清流和濁流的對抗

在中國古代,往往將知識分子稱為“士”。從春秋戰國以來,士就擁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戰國的諸位賢君莫不禮賢下士。這些士人擁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個國家處理政務的棟樑。為了培養士人,戰國以來各國都修建專門的場所來“養士”。這種風氣一直流傳到了漢朝。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後,中國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諸子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也就是出色的知識分子應該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僅注重個人的修養氣節,還十分具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孟子曾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將仕途作為正業,“士之途也,猶農夫之耕也”。同時,國家為了將優秀的人才納入到官僚體系,也會積極養士,制定文官選拔體系以選拔士人。西漢以來,推行察舉制,將孝廉、秀才(才能)作為選官的依據,使得大量優秀的士人得以進入仕途。另外,漢武帝建立太學,養天下之士,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到了東漢時期,太學生的人數已經達到了3萬人,太學生大部分都是地主官僚的予弟,是官僚的後備軍。因此,經過長期的發展,士人和官僚就成為了密可不分的一大群體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太學


到了東漢時代,士的規模和勢力已經充分壯大了起來。在經濟上,士人往往出生於地方的豪強世家。他們擁有廣闊的土地,“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在政治上,他們通過察舉、徵辟等手段進入了政治領域,甚至成為了累世公卿。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這些名門世家壟斷,形成了累世經學。不可否認,士族的發展壯大對東漢的中央集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也使得社會階級相對固化。但是世家大族強大的文化教育能力,使得士族得以保持強大生命力,對整個東漢政權的支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漢代講學

到了東漢後期,隨著外戚專權和宦官得勢,東漢的政治就一改過去的清明,向著黑暗的深淵墜落。從和帝去世的公元105年開始到公元159的50年時間內,經歷了鄧氏、閻氏、梁氏三大外戚的掌權,其間的殤帝、孝德、安帝、順帝、衝帝、質帝都是傀儡。桓帝於159年藉助宦官的勢力消滅了梁氏,但是宦官又掌權,一直到189年。在這80多年的時間裡,東漢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士人自然會和外戚、宦官勢力鬥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二,清流和濁流的鬥爭

在安帝時期,宦官江京、樊豐等結外戚閻顯、耿長在國內共專朝政,胡作非為。此時的朝廷形成了以楊震為代表的正直官僚集團,他們自稱為“清流”,將宦官集團斥為“濁流”。清流內部主要是由士大夫和太學的大學士組成。除了出生豪強地主、累世公卿家族之外,其中還有一些來自於貧困家庭,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有學識,有氣節。他們往往對外戚和宦官勢力採取不合作和反對的態度,而且大多高風亮節,不懼威脅。如楊震“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楊震多次上書劾奏,最終被迫飲鴆而卒。順帝之時,樑冀專權。李固“忠以直言,德以輔政,念國忘身,隕歿為報”,他提出“使權去外戚,政歸國家”“罷退宦官,去其權重”的建議,震動了朝野,最終因為引起了樑冀的忌諱而身死獄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楊震


在桓、靈時期,“五侯”專權,宦官勢力空前增強。此時的士人便和太學生聯合起來,在地方不斷打擊宦官的黨羽,在朝廷則不斷髮動請願活動。如北海相杜密“為人沈質少有厲俗志”,為官時對官宦子弟犯法之事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以至於聲名鵲起,與李膺齊名,並稱為“李杜”。劉祐任河東太守時,不留情面地打宦官子弟,“黜其權強,平理冤結”,聲名大震。後劉祐當上了司隸校尉,使得權宦畏懼。魏朗任彭城令時,大膽地舉奏宦官子弟為國相而胡作非為者。蔡衍,為冀州刺史時斷然拒絕宦官中常侍具瑗的請託,又將中常待曹騰之弟曹鼎治贓治罪。羊陟為尚書令時,上書奏請罷除與宦官相姻私、公行貨賂的太尉張顥、司徒樊陵、大鴻臚郭防、太僕曹陵、大司農馮方等權臣。上疏雖未奏準,但其“禁制豪右”之名使“京師憚之”。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在正值的官吏不斷對宦官勢力進行打擊的時候,中央的太學生便不斷髮動請願活動予以支持。永興元年(153年),朱穆為冀州刺史。當時黃河氾濫為患,宦官卻奢侈放縱依然。其中一位宦官在歸葬其父時,違法制造璵璠、金縷玉衣、偶人為葬具以及陪葬品。朱穆聽說後就下令挖墓查驗。此事很快引發了京城宦官的不滿,在宦官的唆使下,桓帝將朱穆撤職。面對宦官的胡作非為,太學生在劉陶的組織下聯合起來,到皇宮門前請願。最終桓帝被迫做出讓步,赦免了對朱穆的懲罰。這是清流派黨人對宦官的一次重要的勝利。延熹五年(162年),太學生又發動了第二次請願運動。當時平定西羌有功的將軍皇甫規由於拒絕了中常侍徐璜、左倌的索賄被徐璜等陷害無端入獄。為此太學生張鳳等聯絡諸位士大夫三百餘人,在皇宮門前請願,最終使皇甫規被釋放。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皇甫規


這些請願活動有的成功了,但是有的還是失敗了。如桓帝之初,白馬令李雲露布上書,公開斥責單超等五宦官的專權現象,李雲的上書引發了宦官的報復,結果李雲被捕下獄。此事引發了杜眾、陳蕃、楊秉等官員的反對,紛紛為李雲辯護,甚至宣稱要和李雲同死去。但是,最終李雲未能被赦免。

在同宦官的鬥爭中,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人物。金朝文人劉祁在《歸潛志》中總結到:“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之徒抗於朝,郭泰、範滂、岑晊、張儉之徒議於野”。這其中以陳蕃、範滂、成瑨以及李膺、張儉、岑晊等為最著名,而李膺和陳蕃則成為了清流黨人的領導人物。李膺,出生於名門望族,但本人“性簡亢,無所交接”,有威廉之名。當時的土人其接交為榮。李膺任司隸校尉時,竟將權宦張讓之弟、野王令張朔處死。使得宦官“皆鞠躬屏氣,畏李校尉”。陳蕃與李膺齊名,陳蕃年少時曾說下“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的豪言壯語。為官後,徵集清廉,剛正不阿,多次與外戚、宦官作對,成為了黨人又一領袖。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除了彈劾、請願之外,清流名仕還通過“清議”來對抗宦官勢力。“清議”主要是通過製造輿論來給朝廷施壓,清議主要內容包括對時事政治的鍼砭和對官吏人品的評價。如他們對當時宦官壟斷選拔制度的現象諷刺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而他們對清流名仕的名聲則大加宣揚,“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如“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禦陳仲舉(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這種清議無法阻止宦官專權,但是卻給宦官制造了很大的輿論壓力,使其稍微有所收斂,所謂“國勢雖亡,而公議具存,猶能使亂臣賊子有所畏忌。”

"

說起對中國文化的打擊和破壞,人們會想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項羽在咸陽的縱火焚燒,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獄”。的確,這種事件對中國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斷層。而我要說的是漢代發生的另一場悲劇——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並沒有在文化上直接進行打壓,然而卻嚴重打擊中國士人對天下興亡的參與熱情。自從黨錮之禍後,中國大量的知識分子就隱逸于山林,縱情於聲樂,留心於玄學。表面上知識分子風流倜儻了起來,實際上則是命運悲劇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清流和濁流的對抗

在中國古代,往往將知識分子稱為“士”。從春秋戰國以來,士就擁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戰國的諸位賢君莫不禮賢下士。這些士人擁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個國家處理政務的棟樑。為了培養士人,戰國以來各國都修建專門的場所來“養士”。這種風氣一直流傳到了漢朝。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後,中國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諸子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也就是出色的知識分子應該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僅注重個人的修養氣節,還十分具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孟子曾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將仕途作為正業,“士之途也,猶農夫之耕也”。同時,國家為了將優秀的人才納入到官僚體系,也會積極養士,制定文官選拔體系以選拔士人。西漢以來,推行察舉制,將孝廉、秀才(才能)作為選官的依據,使得大量優秀的士人得以進入仕途。另外,漢武帝建立太學,養天下之士,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到了東漢時期,太學生的人數已經達到了3萬人,太學生大部分都是地主官僚的予弟,是官僚的後備軍。因此,經過長期的發展,士人和官僚就成為了密可不分的一大群體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太學


到了東漢時代,士的規模和勢力已經充分壯大了起來。在經濟上,士人往往出生於地方的豪強世家。他們擁有廣闊的土地,“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在政治上,他們通過察舉、徵辟等手段進入了政治領域,甚至成為了累世公卿。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這些名門世家壟斷,形成了累世經學。不可否認,士族的發展壯大對東漢的中央集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也使得社會階級相對固化。但是世家大族強大的文化教育能力,使得士族得以保持強大生命力,對整個東漢政權的支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漢代講學

到了東漢後期,隨著外戚專權和宦官得勢,東漢的政治就一改過去的清明,向著黑暗的深淵墜落。從和帝去世的公元105年開始到公元159的50年時間內,經歷了鄧氏、閻氏、梁氏三大外戚的掌權,其間的殤帝、孝德、安帝、順帝、衝帝、質帝都是傀儡。桓帝於159年藉助宦官的勢力消滅了梁氏,但是宦官又掌權,一直到189年。在這80多年的時間裡,東漢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士人自然會和外戚、宦官勢力鬥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二,清流和濁流的鬥爭

在安帝時期,宦官江京、樊豐等結外戚閻顯、耿長在國內共專朝政,胡作非為。此時的朝廷形成了以楊震為代表的正直官僚集團,他們自稱為“清流”,將宦官集團斥為“濁流”。清流內部主要是由士大夫和太學的大學士組成。除了出生豪強地主、累世公卿家族之外,其中還有一些來自於貧困家庭,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有學識,有氣節。他們往往對外戚和宦官勢力採取不合作和反對的態度,而且大多高風亮節,不懼威脅。如楊震“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楊震多次上書劾奏,最終被迫飲鴆而卒。順帝之時,樑冀專權。李固“忠以直言,德以輔政,念國忘身,隕歿為報”,他提出“使權去外戚,政歸國家”“罷退宦官,去其權重”的建議,震動了朝野,最終因為引起了樑冀的忌諱而身死獄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楊震


在桓、靈時期,“五侯”專權,宦官勢力空前增強。此時的士人便和太學生聯合起來,在地方不斷打擊宦官的黨羽,在朝廷則不斷髮動請願活動。如北海相杜密“為人沈質少有厲俗志”,為官時對官宦子弟犯法之事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以至於聲名鵲起,與李膺齊名,並稱為“李杜”。劉祐任河東太守時,不留情面地打宦官子弟,“黜其權強,平理冤結”,聲名大震。後劉祐當上了司隸校尉,使得權宦畏懼。魏朗任彭城令時,大膽地舉奏宦官子弟為國相而胡作非為者。蔡衍,為冀州刺史時斷然拒絕宦官中常侍具瑗的請託,又將中常待曹騰之弟曹鼎治贓治罪。羊陟為尚書令時,上書奏請罷除與宦官相姻私、公行貨賂的太尉張顥、司徒樊陵、大鴻臚郭防、太僕曹陵、大司農馮方等權臣。上疏雖未奏準,但其“禁制豪右”之名使“京師憚之”。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在正值的官吏不斷對宦官勢力進行打擊的時候,中央的太學生便不斷髮動請願活動予以支持。永興元年(153年),朱穆為冀州刺史。當時黃河氾濫為患,宦官卻奢侈放縱依然。其中一位宦官在歸葬其父時,違法制造璵璠、金縷玉衣、偶人為葬具以及陪葬品。朱穆聽說後就下令挖墓查驗。此事很快引發了京城宦官的不滿,在宦官的唆使下,桓帝將朱穆撤職。面對宦官的胡作非為,太學生在劉陶的組織下聯合起來,到皇宮門前請願。最終桓帝被迫做出讓步,赦免了對朱穆的懲罰。這是清流派黨人對宦官的一次重要的勝利。延熹五年(162年),太學生又發動了第二次請願運動。當時平定西羌有功的將軍皇甫規由於拒絕了中常侍徐璜、左倌的索賄被徐璜等陷害無端入獄。為此太學生張鳳等聯絡諸位士大夫三百餘人,在皇宮門前請願,最終使皇甫規被釋放。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皇甫規


這些請願活動有的成功了,但是有的還是失敗了。如桓帝之初,白馬令李雲露布上書,公開斥責單超等五宦官的專權現象,李雲的上書引發了宦官的報復,結果李雲被捕下獄。此事引發了杜眾、陳蕃、楊秉等官員的反對,紛紛為李雲辯護,甚至宣稱要和李雲同死去。但是,最終李雲未能被赦免。

在同宦官的鬥爭中,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人物。金朝文人劉祁在《歸潛志》中總結到:“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之徒抗於朝,郭泰、範滂、岑晊、張儉之徒議於野”。這其中以陳蕃、範滂、成瑨以及李膺、張儉、岑晊等為最著名,而李膺和陳蕃則成為了清流黨人的領導人物。李膺,出生於名門望族,但本人“性簡亢,無所交接”,有威廉之名。當時的土人其接交為榮。李膺任司隸校尉時,竟將權宦張讓之弟、野王令張朔處死。使得宦官“皆鞠躬屏氣,畏李校尉”。陳蕃與李膺齊名,陳蕃年少時曾說下“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的豪言壯語。為官後,徵集清廉,剛正不阿,多次與外戚、宦官作對,成為了黨人又一領袖。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除了彈劾、請願之外,清流名仕還通過“清議”來對抗宦官勢力。“清議”主要是通過製造輿論來給朝廷施壓,清議主要內容包括對時事政治的鍼砭和對官吏人品的評價。如他們對當時宦官壟斷選拔制度的現象諷刺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而他們對清流名仕的名聲則大加宣揚,“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如“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禦陳仲舉(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這種清議無法阻止宦官專權,但是卻給宦官制造了很大的輿論壓力,使其稍微有所收斂,所謂“國勢雖亡,而公議具存,猶能使亂臣賊子有所畏忌。”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清議


三,黨錮之禍的發生

隨著清議活動的不斷進行,太學生和官僚的言論已經可以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這個時候是是東漢土風最活躍的階段。甚至處士的聲譽遠遠超過了實際的祿位。由是學生同聲,競為高論,上議執政,下議卿士範滂、岑晊之徒,仰其風而扇之。於是天下翕然,以臧否為談。名行善惡,託以謠言。”但是在中國古代,太學生、士人的政治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太學生的廣泛活動,特別是士大夫官結合,也就引發了皇帝和宦官的大為不滿。因此,一場嚴酷的黨錮之禍就有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迫景象了。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李膺殺了豪強張成之子,而張成和宦官結交。由此,宦官侯覽等唆使張成的弟子上書誣告李膺等“養太學遊士,交接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於是桓帝下令逮捕黨人,李膺、陳寔、範滂等二百餘人被捕入獄。陳蕃上書報諫,也被罷免,導致“朝廷寒心,莫敢復言”。後來,被審訊的李膺供辭中多連及宦官子弟,使得宦官也有所顧忌,請求“赦”黨人。永康元年(167年)桓帝下詔,大赦天下,釋放黨人。這些黨人雖然被釋放,但是規定三府禁錮終身,永遠不得為仕。這就是第一次黨錮之禍。

"

說起對中國文化的打擊和破壞,人們會想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項羽在咸陽的縱火焚燒,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獄”。的確,這種事件對中國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斷層。而我要說的是漢代發生的另一場悲劇——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並沒有在文化上直接進行打壓,然而卻嚴重打擊中國士人對天下興亡的參與熱情。自從黨錮之禍後,中國大量的知識分子就隱逸于山林,縱情於聲樂,留心於玄學。表面上知識分子風流倜儻了起來,實際上則是命運悲劇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清流和濁流的對抗

在中國古代,往往將知識分子稱為“士”。從春秋戰國以來,士就擁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戰國的諸位賢君莫不禮賢下士。這些士人擁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個國家處理政務的棟樑。為了培養士人,戰國以來各國都修建專門的場所來“養士”。這種風氣一直流傳到了漢朝。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後,中國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諸子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也就是出色的知識分子應該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僅注重個人的修養氣節,還十分具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孟子曾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將仕途作為正業,“士之途也,猶農夫之耕也”。同時,國家為了將優秀的人才納入到官僚體系,也會積極養士,制定文官選拔體系以選拔士人。西漢以來,推行察舉制,將孝廉、秀才(才能)作為選官的依據,使得大量優秀的士人得以進入仕途。另外,漢武帝建立太學,養天下之士,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到了東漢時期,太學生的人數已經達到了3萬人,太學生大部分都是地主官僚的予弟,是官僚的後備軍。因此,經過長期的發展,士人和官僚就成為了密可不分的一大群體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太學


到了東漢時代,士的規模和勢力已經充分壯大了起來。在經濟上,士人往往出生於地方的豪強世家。他們擁有廣闊的土地,“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在政治上,他們通過察舉、徵辟等手段進入了政治領域,甚至成為了累世公卿。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這些名門世家壟斷,形成了累世經學。不可否認,士族的發展壯大對東漢的中央集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也使得社會階級相對固化。但是世家大族強大的文化教育能力,使得士族得以保持強大生命力,對整個東漢政權的支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漢代講學

到了東漢後期,隨著外戚專權和宦官得勢,東漢的政治就一改過去的清明,向著黑暗的深淵墜落。從和帝去世的公元105年開始到公元159的50年時間內,經歷了鄧氏、閻氏、梁氏三大外戚的掌權,其間的殤帝、孝德、安帝、順帝、衝帝、質帝都是傀儡。桓帝於159年藉助宦官的勢力消滅了梁氏,但是宦官又掌權,一直到189年。在這80多年的時間裡,東漢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士人自然會和外戚、宦官勢力鬥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二,清流和濁流的鬥爭

在安帝時期,宦官江京、樊豐等結外戚閻顯、耿長在國內共專朝政,胡作非為。此時的朝廷形成了以楊震為代表的正直官僚集團,他們自稱為“清流”,將宦官集團斥為“濁流”。清流內部主要是由士大夫和太學的大學士組成。除了出生豪強地主、累世公卿家族之外,其中還有一些來自於貧困家庭,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有學識,有氣節。他們往往對外戚和宦官勢力採取不合作和反對的態度,而且大多高風亮節,不懼威脅。如楊震“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楊震多次上書劾奏,最終被迫飲鴆而卒。順帝之時,樑冀專權。李固“忠以直言,德以輔政,念國忘身,隕歿為報”,他提出“使權去外戚,政歸國家”“罷退宦官,去其權重”的建議,震動了朝野,最終因為引起了樑冀的忌諱而身死獄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楊震


在桓、靈時期,“五侯”專權,宦官勢力空前增強。此時的士人便和太學生聯合起來,在地方不斷打擊宦官的黨羽,在朝廷則不斷髮動請願活動。如北海相杜密“為人沈質少有厲俗志”,為官時對官宦子弟犯法之事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以至於聲名鵲起,與李膺齊名,並稱為“李杜”。劉祐任河東太守時,不留情面地打宦官子弟,“黜其權強,平理冤結”,聲名大震。後劉祐當上了司隸校尉,使得權宦畏懼。魏朗任彭城令時,大膽地舉奏宦官子弟為國相而胡作非為者。蔡衍,為冀州刺史時斷然拒絕宦官中常侍具瑗的請託,又將中常待曹騰之弟曹鼎治贓治罪。羊陟為尚書令時,上書奏請罷除與宦官相姻私、公行貨賂的太尉張顥、司徒樊陵、大鴻臚郭防、太僕曹陵、大司農馮方等權臣。上疏雖未奏準,但其“禁制豪右”之名使“京師憚之”。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在正值的官吏不斷對宦官勢力進行打擊的時候,中央的太學生便不斷髮動請願活動予以支持。永興元年(153年),朱穆為冀州刺史。當時黃河氾濫為患,宦官卻奢侈放縱依然。其中一位宦官在歸葬其父時,違法制造璵璠、金縷玉衣、偶人為葬具以及陪葬品。朱穆聽說後就下令挖墓查驗。此事很快引發了京城宦官的不滿,在宦官的唆使下,桓帝將朱穆撤職。面對宦官的胡作非為,太學生在劉陶的組織下聯合起來,到皇宮門前請願。最終桓帝被迫做出讓步,赦免了對朱穆的懲罰。這是清流派黨人對宦官的一次重要的勝利。延熹五年(162年),太學生又發動了第二次請願運動。當時平定西羌有功的將軍皇甫規由於拒絕了中常侍徐璜、左倌的索賄被徐璜等陷害無端入獄。為此太學生張鳳等聯絡諸位士大夫三百餘人,在皇宮門前請願,最終使皇甫規被釋放。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皇甫規


這些請願活動有的成功了,但是有的還是失敗了。如桓帝之初,白馬令李雲露布上書,公開斥責單超等五宦官的專權現象,李雲的上書引發了宦官的報復,結果李雲被捕下獄。此事引發了杜眾、陳蕃、楊秉等官員的反對,紛紛為李雲辯護,甚至宣稱要和李雲同死去。但是,最終李雲未能被赦免。

在同宦官的鬥爭中,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人物。金朝文人劉祁在《歸潛志》中總結到:“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之徒抗於朝,郭泰、範滂、岑晊、張儉之徒議於野”。這其中以陳蕃、範滂、成瑨以及李膺、張儉、岑晊等為最著名,而李膺和陳蕃則成為了清流黨人的領導人物。李膺,出生於名門望族,但本人“性簡亢,無所交接”,有威廉之名。當時的土人其接交為榮。李膺任司隸校尉時,竟將權宦張讓之弟、野王令張朔處死。使得宦官“皆鞠躬屏氣,畏李校尉”。陳蕃與李膺齊名,陳蕃年少時曾說下“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的豪言壯語。為官後,徵集清廉,剛正不阿,多次與外戚、宦官作對,成為了黨人又一領袖。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除了彈劾、請願之外,清流名仕還通過“清議”來對抗宦官勢力。“清議”主要是通過製造輿論來給朝廷施壓,清議主要內容包括對時事政治的鍼砭和對官吏人品的評價。如他們對當時宦官壟斷選拔制度的現象諷刺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而他們對清流名仕的名聲則大加宣揚,“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如“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禦陳仲舉(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這種清議無法阻止宦官專權,但是卻給宦官制造了很大的輿論壓力,使其稍微有所收斂,所謂“國勢雖亡,而公議具存,猶能使亂臣賊子有所畏忌。”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清議


三,黨錮之禍的發生

隨著清議活動的不斷進行,太學生和官僚的言論已經可以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這個時候是是東漢土風最活躍的階段。甚至處士的聲譽遠遠超過了實際的祿位。由是學生同聲,競為高論,上議執政,下議卿士範滂、岑晊之徒,仰其風而扇之。於是天下翕然,以臧否為談。名行善惡,託以謠言。”但是在中國古代,太學生、士人的政治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太學生的廣泛活動,特別是士大夫官結合,也就引發了皇帝和宦官的大為不滿。因此,一場嚴酷的黨錮之禍就有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迫景象了。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李膺殺了豪強張成之子,而張成和宦官結交。由此,宦官侯覽等唆使張成的弟子上書誣告李膺等“養太學遊士,交接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於是桓帝下令逮捕黨人,李膺、陳寔、範滂等二百餘人被捕入獄。陳蕃上書報諫,也被罷免,導致“朝廷寒心,莫敢復言”。後來,被審訊的李膺供辭中多連及宦官子弟,使得宦官也有所顧忌,請求“赦”黨人。永康元年(167年)桓帝下詔,大赦天下,釋放黨人。這些黨人雖然被釋放,但是規定三府禁錮終身,永遠不得為仕。這就是第一次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第一次“黨錮之禍”後,宦官的更加邪枉橫肆,但是黨人的聲望卻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如李膺歸田後,“天下土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汙穢朝廷”,範滂離開京南歸時“汝南、南陽土大夫迎之者數千輛”。人們將竇武、劉淑、陳蕃稱為“三君”。將李膺、劉祐、魏朗等八人稱為“八俊”,另外還有“八顧”、“八及”、“八廚”的美稱。從這些可以看出,黨人的影響力反而因為黨錮之禍而擴大了。167年,桓帝去世,靈帝繼位,竇武為大將軍輔政。因為竇武對宦官專權十分不滿,因而啟用陳蕃為太傅,同時被禁錮的黨人,如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皆列於朝廷,共參政事。標誌著第一次黨錮之禍的結束。

"

說起對中國文化的打擊和破壞,人們會想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項羽在咸陽的縱火焚燒,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獄”。的確,這種事件對中國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斷層。而我要說的是漢代發生的另一場悲劇——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並沒有在文化上直接進行打壓,然而卻嚴重打擊中國士人對天下興亡的參與熱情。自從黨錮之禍後,中國大量的知識分子就隱逸于山林,縱情於聲樂,留心於玄學。表面上知識分子風流倜儻了起來,實際上則是命運悲劇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清流和濁流的對抗

在中國古代,往往將知識分子稱為“士”。從春秋戰國以來,士就擁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戰國的諸位賢君莫不禮賢下士。這些士人擁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個國家處理政務的棟樑。為了培養士人,戰國以來各國都修建專門的場所來“養士”。這種風氣一直流傳到了漢朝。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後,中國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諸子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也就是出色的知識分子應該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僅注重個人的修養氣節,還十分具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孟子曾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將仕途作為正業,“士之途也,猶農夫之耕也”。同時,國家為了將優秀的人才納入到官僚體系,也會積極養士,制定文官選拔體系以選拔士人。西漢以來,推行察舉制,將孝廉、秀才(才能)作為選官的依據,使得大量優秀的士人得以進入仕途。另外,漢武帝建立太學,養天下之士,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到了東漢時期,太學生的人數已經達到了3萬人,太學生大部分都是地主官僚的予弟,是官僚的後備軍。因此,經過長期的發展,士人和官僚就成為了密可不分的一大群體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太學


到了東漢時代,士的規模和勢力已經充分壯大了起來。在經濟上,士人往往出生於地方的豪強世家。他們擁有廣闊的土地,“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在政治上,他們通過察舉、徵辟等手段進入了政治領域,甚至成為了累世公卿。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這些名門世家壟斷,形成了累世經學。不可否認,士族的發展壯大對東漢的中央集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也使得社會階級相對固化。但是世家大族強大的文化教育能力,使得士族得以保持強大生命力,對整個東漢政權的支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漢代講學

到了東漢後期,隨著外戚專權和宦官得勢,東漢的政治就一改過去的清明,向著黑暗的深淵墜落。從和帝去世的公元105年開始到公元159的50年時間內,經歷了鄧氏、閻氏、梁氏三大外戚的掌權,其間的殤帝、孝德、安帝、順帝、衝帝、質帝都是傀儡。桓帝於159年藉助宦官的勢力消滅了梁氏,但是宦官又掌權,一直到189年。在這80多年的時間裡,東漢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士人自然會和外戚、宦官勢力鬥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二,清流和濁流的鬥爭

在安帝時期,宦官江京、樊豐等結外戚閻顯、耿長在國內共專朝政,胡作非為。此時的朝廷形成了以楊震為代表的正直官僚集團,他們自稱為“清流”,將宦官集團斥為“濁流”。清流內部主要是由士大夫和太學的大學士組成。除了出生豪強地主、累世公卿家族之外,其中還有一些來自於貧困家庭,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有學識,有氣節。他們往往對外戚和宦官勢力採取不合作和反對的態度,而且大多高風亮節,不懼威脅。如楊震“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楊震多次上書劾奏,最終被迫飲鴆而卒。順帝之時,樑冀專權。李固“忠以直言,德以輔政,念國忘身,隕歿為報”,他提出“使權去外戚,政歸國家”“罷退宦官,去其權重”的建議,震動了朝野,最終因為引起了樑冀的忌諱而身死獄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楊震


在桓、靈時期,“五侯”專權,宦官勢力空前增強。此時的士人便和太學生聯合起來,在地方不斷打擊宦官的黨羽,在朝廷則不斷髮動請願活動。如北海相杜密“為人沈質少有厲俗志”,為官時對官宦子弟犯法之事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以至於聲名鵲起,與李膺齊名,並稱為“李杜”。劉祐任河東太守時,不留情面地打宦官子弟,“黜其權強,平理冤結”,聲名大震。後劉祐當上了司隸校尉,使得權宦畏懼。魏朗任彭城令時,大膽地舉奏宦官子弟為國相而胡作非為者。蔡衍,為冀州刺史時斷然拒絕宦官中常侍具瑗的請託,又將中常待曹騰之弟曹鼎治贓治罪。羊陟為尚書令時,上書奏請罷除與宦官相姻私、公行貨賂的太尉張顥、司徒樊陵、大鴻臚郭防、太僕曹陵、大司農馮方等權臣。上疏雖未奏準,但其“禁制豪右”之名使“京師憚之”。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在正值的官吏不斷對宦官勢力進行打擊的時候,中央的太學生便不斷髮動請願活動予以支持。永興元年(153年),朱穆為冀州刺史。當時黃河氾濫為患,宦官卻奢侈放縱依然。其中一位宦官在歸葬其父時,違法制造璵璠、金縷玉衣、偶人為葬具以及陪葬品。朱穆聽說後就下令挖墓查驗。此事很快引發了京城宦官的不滿,在宦官的唆使下,桓帝將朱穆撤職。面對宦官的胡作非為,太學生在劉陶的組織下聯合起來,到皇宮門前請願。最終桓帝被迫做出讓步,赦免了對朱穆的懲罰。這是清流派黨人對宦官的一次重要的勝利。延熹五年(162年),太學生又發動了第二次請願運動。當時平定西羌有功的將軍皇甫規由於拒絕了中常侍徐璜、左倌的索賄被徐璜等陷害無端入獄。為此太學生張鳳等聯絡諸位士大夫三百餘人,在皇宮門前請願,最終使皇甫規被釋放。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皇甫規


這些請願活動有的成功了,但是有的還是失敗了。如桓帝之初,白馬令李雲露布上書,公開斥責單超等五宦官的專權現象,李雲的上書引發了宦官的報復,結果李雲被捕下獄。此事引發了杜眾、陳蕃、楊秉等官員的反對,紛紛為李雲辯護,甚至宣稱要和李雲同死去。但是,最終李雲未能被赦免。

在同宦官的鬥爭中,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人物。金朝文人劉祁在《歸潛志》中總結到:“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之徒抗於朝,郭泰、範滂、岑晊、張儉之徒議於野”。這其中以陳蕃、範滂、成瑨以及李膺、張儉、岑晊等為最著名,而李膺和陳蕃則成為了清流黨人的領導人物。李膺,出生於名門望族,但本人“性簡亢,無所交接”,有威廉之名。當時的土人其接交為榮。李膺任司隸校尉時,竟將權宦張讓之弟、野王令張朔處死。使得宦官“皆鞠躬屏氣,畏李校尉”。陳蕃與李膺齊名,陳蕃年少時曾說下“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的豪言壯語。為官後,徵集清廉,剛正不阿,多次與外戚、宦官作對,成為了黨人又一領袖。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除了彈劾、請願之外,清流名仕還通過“清議”來對抗宦官勢力。“清議”主要是通過製造輿論來給朝廷施壓,清議主要內容包括對時事政治的鍼砭和對官吏人品的評價。如他們對當時宦官壟斷選拔制度的現象諷刺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而他們對清流名仕的名聲則大加宣揚,“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如“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禦陳仲舉(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這種清議無法阻止宦官專權,但是卻給宦官制造了很大的輿論壓力,使其稍微有所收斂,所謂“國勢雖亡,而公議具存,猶能使亂臣賊子有所畏忌。”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清議


三,黨錮之禍的發生

隨著清議活動的不斷進行,太學生和官僚的言論已經可以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這個時候是是東漢土風最活躍的階段。甚至處士的聲譽遠遠超過了實際的祿位。由是學生同聲,競為高論,上議執政,下議卿士範滂、岑晊之徒,仰其風而扇之。於是天下翕然,以臧否為談。名行善惡,託以謠言。”但是在中國古代,太學生、士人的政治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太學生的廣泛活動,特別是士大夫官結合,也就引發了皇帝和宦官的大為不滿。因此,一場嚴酷的黨錮之禍就有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迫景象了。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李膺殺了豪強張成之子,而張成和宦官結交。由此,宦官侯覽等唆使張成的弟子上書誣告李膺等“養太學遊士,交接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於是桓帝下令逮捕黨人,李膺、陳寔、範滂等二百餘人被捕入獄。陳蕃上書報諫,也被罷免,導致“朝廷寒心,莫敢復言”。後來,被審訊的李膺供辭中多連及宦官子弟,使得宦官也有所顧忌,請求“赦”黨人。永康元年(167年)桓帝下詔,大赦天下,釋放黨人。這些黨人雖然被釋放,但是規定三府禁錮終身,永遠不得為仕。這就是第一次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第一次“黨錮之禍”後,宦官的更加邪枉橫肆,但是黨人的聲望卻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如李膺歸田後,“天下土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汙穢朝廷”,範滂離開京南歸時“汝南、南陽土大夫迎之者數千輛”。人們將竇武、劉淑、陳蕃稱為“三君”。將李膺、劉祐、魏朗等八人稱為“八俊”,另外還有“八顧”、“八及”、“八廚”的美稱。從這些可以看出,黨人的影響力反而因為黨錮之禍而擴大了。167年,桓帝去世,靈帝繼位,竇武為大將軍輔政。因為竇武對宦官專權十分不滿,因而啟用陳蕃為太傅,同時被禁錮的黨人,如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皆列於朝廷,共參政事。標誌著第一次黨錮之禍的結束。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此時,正式剷除宦官專權的好機會。但是竇太后卻不同意剷除宦官,因此雙方在朝廷進行了更加殘酷的鬥爭。168年,陳蕃和竇武密謀了一場剷除宦官的行動。然而,計劃還未實行,就已經被宦官得知。於是宦官聯合起來,迅速對陳蕃和竇武進行血腥的反撲。雙方在宮廷大戰,最終陳蕃和竇武寡不敵眾而被殺。此後宦官開始對黨人實行大規模的屠殺,李膺、杜密、虞放、朱寓、荀翌、翟超、劉儒、範滂等百餘人,俱被誣殺,其他因牽連至於被流放、禁錮、處死者不下六七百人。169年,朝廷宣佈大赦天下,唯不赦黨人。172年,竇太后去世,宦官再一次大肆捕殺黨人,受到株連的達1000多人。176年,又再一次發動了更大規模的“黨錮”。

"

說起對中國文化的打擊和破壞,人們會想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項羽在咸陽的縱火焚燒,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獄”。的確,這種事件對中國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斷層。而我要說的是漢代發生的另一場悲劇——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並沒有在文化上直接進行打壓,然而卻嚴重打擊中國士人對天下興亡的參與熱情。自從黨錮之禍後,中國大量的知識分子就隱逸于山林,縱情於聲樂,留心於玄學。表面上知識分子風流倜儻了起來,實際上則是命運悲劇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清流和濁流的對抗

在中國古代,往往將知識分子稱為“士”。從春秋戰國以來,士就擁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戰國的諸位賢君莫不禮賢下士。這些士人擁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個國家處理政務的棟樑。為了培養士人,戰國以來各國都修建專門的場所來“養士”。這種風氣一直流傳到了漢朝。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後,中國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諸子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也就是出色的知識分子應該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僅注重個人的修養氣節,還十分具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孟子曾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將仕途作為正業,“士之途也,猶農夫之耕也”。同時,國家為了將優秀的人才納入到官僚體系,也會積極養士,制定文官選拔體系以選拔士人。西漢以來,推行察舉制,將孝廉、秀才(才能)作為選官的依據,使得大量優秀的士人得以進入仕途。另外,漢武帝建立太學,養天下之士,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到了東漢時期,太學生的人數已經達到了3萬人,太學生大部分都是地主官僚的予弟,是官僚的後備軍。因此,經過長期的發展,士人和官僚就成為了密可不分的一大群體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太學


到了東漢時代,士的規模和勢力已經充分壯大了起來。在經濟上,士人往往出生於地方的豪強世家。他們擁有廣闊的土地,“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在政治上,他們通過察舉、徵辟等手段進入了政治領域,甚至成為了累世公卿。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這些名門世家壟斷,形成了累世經學。不可否認,士族的發展壯大對東漢的中央集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也使得社會階級相對固化。但是世家大族強大的文化教育能力,使得士族得以保持強大生命力,對整個東漢政權的支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漢代講學

到了東漢後期,隨著外戚專權和宦官得勢,東漢的政治就一改過去的清明,向著黑暗的深淵墜落。從和帝去世的公元105年開始到公元159的50年時間內,經歷了鄧氏、閻氏、梁氏三大外戚的掌權,其間的殤帝、孝德、安帝、順帝、衝帝、質帝都是傀儡。桓帝於159年藉助宦官的勢力消滅了梁氏,但是宦官又掌權,一直到189年。在這80多年的時間裡,東漢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士人自然會和外戚、宦官勢力鬥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二,清流和濁流的鬥爭

在安帝時期,宦官江京、樊豐等結外戚閻顯、耿長在國內共專朝政,胡作非為。此時的朝廷形成了以楊震為代表的正直官僚集團,他們自稱為“清流”,將宦官集團斥為“濁流”。清流內部主要是由士大夫和太學的大學士組成。除了出生豪強地主、累世公卿家族之外,其中還有一些來自於貧困家庭,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有學識,有氣節。他們往往對外戚和宦官勢力採取不合作和反對的態度,而且大多高風亮節,不懼威脅。如楊震“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楊震多次上書劾奏,最終被迫飲鴆而卒。順帝之時,樑冀專權。李固“忠以直言,德以輔政,念國忘身,隕歿為報”,他提出“使權去外戚,政歸國家”“罷退宦官,去其權重”的建議,震動了朝野,最終因為引起了樑冀的忌諱而身死獄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楊震


在桓、靈時期,“五侯”專權,宦官勢力空前增強。此時的士人便和太學生聯合起來,在地方不斷打擊宦官的黨羽,在朝廷則不斷髮動請願活動。如北海相杜密“為人沈質少有厲俗志”,為官時對官宦子弟犯法之事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以至於聲名鵲起,與李膺齊名,並稱為“李杜”。劉祐任河東太守時,不留情面地打宦官子弟,“黜其權強,平理冤結”,聲名大震。後劉祐當上了司隸校尉,使得權宦畏懼。魏朗任彭城令時,大膽地舉奏宦官子弟為國相而胡作非為者。蔡衍,為冀州刺史時斷然拒絕宦官中常侍具瑗的請託,又將中常待曹騰之弟曹鼎治贓治罪。羊陟為尚書令時,上書奏請罷除與宦官相姻私、公行貨賂的太尉張顥、司徒樊陵、大鴻臚郭防、太僕曹陵、大司農馮方等權臣。上疏雖未奏準,但其“禁制豪右”之名使“京師憚之”。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在正值的官吏不斷對宦官勢力進行打擊的時候,中央的太學生便不斷髮動請願活動予以支持。永興元年(153年),朱穆為冀州刺史。當時黃河氾濫為患,宦官卻奢侈放縱依然。其中一位宦官在歸葬其父時,違法制造璵璠、金縷玉衣、偶人為葬具以及陪葬品。朱穆聽說後就下令挖墓查驗。此事很快引發了京城宦官的不滿,在宦官的唆使下,桓帝將朱穆撤職。面對宦官的胡作非為,太學生在劉陶的組織下聯合起來,到皇宮門前請願。最終桓帝被迫做出讓步,赦免了對朱穆的懲罰。這是清流派黨人對宦官的一次重要的勝利。延熹五年(162年),太學生又發動了第二次請願運動。當時平定西羌有功的將軍皇甫規由於拒絕了中常侍徐璜、左倌的索賄被徐璜等陷害無端入獄。為此太學生張鳳等聯絡諸位士大夫三百餘人,在皇宮門前請願,最終使皇甫規被釋放。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皇甫規


這些請願活動有的成功了,但是有的還是失敗了。如桓帝之初,白馬令李雲露布上書,公開斥責單超等五宦官的專權現象,李雲的上書引發了宦官的報復,結果李雲被捕下獄。此事引發了杜眾、陳蕃、楊秉等官員的反對,紛紛為李雲辯護,甚至宣稱要和李雲同死去。但是,最終李雲未能被赦免。

在同宦官的鬥爭中,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人物。金朝文人劉祁在《歸潛志》中總結到:“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之徒抗於朝,郭泰、範滂、岑晊、張儉之徒議於野”。這其中以陳蕃、範滂、成瑨以及李膺、張儉、岑晊等為最著名,而李膺和陳蕃則成為了清流黨人的領導人物。李膺,出生於名門望族,但本人“性簡亢,無所交接”,有威廉之名。當時的土人其接交為榮。李膺任司隸校尉時,竟將權宦張讓之弟、野王令張朔處死。使得宦官“皆鞠躬屏氣,畏李校尉”。陳蕃與李膺齊名,陳蕃年少時曾說下“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的豪言壯語。為官後,徵集清廉,剛正不阿,多次與外戚、宦官作對,成為了黨人又一領袖。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除了彈劾、請願之外,清流名仕還通過“清議”來對抗宦官勢力。“清議”主要是通過製造輿論來給朝廷施壓,清議主要內容包括對時事政治的鍼砭和對官吏人品的評價。如他們對當時宦官壟斷選拔制度的現象諷刺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而他們對清流名仕的名聲則大加宣揚,“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如“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禦陳仲舉(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這種清議無法阻止宦官專權,但是卻給宦官制造了很大的輿論壓力,使其稍微有所收斂,所謂“國勢雖亡,而公議具存,猶能使亂臣賊子有所畏忌。”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清議


三,黨錮之禍的發生

隨著清議活動的不斷進行,太學生和官僚的言論已經可以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這個時候是是東漢土風最活躍的階段。甚至處士的聲譽遠遠超過了實際的祿位。由是學生同聲,競為高論,上議執政,下議卿士範滂、岑晊之徒,仰其風而扇之。於是天下翕然,以臧否為談。名行善惡,託以謠言。”但是在中國古代,太學生、士人的政治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太學生的廣泛活動,特別是士大夫官結合,也就引發了皇帝和宦官的大為不滿。因此,一場嚴酷的黨錮之禍就有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迫景象了。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李膺殺了豪強張成之子,而張成和宦官結交。由此,宦官侯覽等唆使張成的弟子上書誣告李膺等“養太學遊士,交接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於是桓帝下令逮捕黨人,李膺、陳寔、範滂等二百餘人被捕入獄。陳蕃上書報諫,也被罷免,導致“朝廷寒心,莫敢復言”。後來,被審訊的李膺供辭中多連及宦官子弟,使得宦官也有所顧忌,請求“赦”黨人。永康元年(167年)桓帝下詔,大赦天下,釋放黨人。這些黨人雖然被釋放,但是規定三府禁錮終身,永遠不得為仕。這就是第一次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第一次“黨錮之禍”後,宦官的更加邪枉橫肆,但是黨人的聲望卻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如李膺歸田後,“天下土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汙穢朝廷”,範滂離開京南歸時“汝南、南陽土大夫迎之者數千輛”。人們將竇武、劉淑、陳蕃稱為“三君”。將李膺、劉祐、魏朗等八人稱為“八俊”,另外還有“八顧”、“八及”、“八廚”的美稱。從這些可以看出,黨人的影響力反而因為黨錮之禍而擴大了。167年,桓帝去世,靈帝繼位,竇武為大將軍輔政。因為竇武對宦官專權十分不滿,因而啟用陳蕃為太傅,同時被禁錮的黨人,如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皆列於朝廷,共參政事。標誌著第一次黨錮之禍的結束。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此時,正式剷除宦官專權的好機會。但是竇太后卻不同意剷除宦官,因此雙方在朝廷進行了更加殘酷的鬥爭。168年,陳蕃和竇武密謀了一場剷除宦官的行動。然而,計劃還未實行,就已經被宦官得知。於是宦官聯合起來,迅速對陳蕃和竇武進行血腥的反撲。雙方在宮廷大戰,最終陳蕃和竇武寡不敵眾而被殺。此後宦官開始對黨人實行大規模的屠殺,李膺、杜密、虞放、朱寓、荀翌、翟超、劉儒、範滂等百餘人,俱被誣殺,其他因牽連至於被流放、禁錮、處死者不下六七百人。169年,朝廷宣佈大赦天下,唯不赦黨人。172年,竇太后去世,宦官再一次大肆捕殺黨人,受到株連的達1000多人。176年,又再一次發動了更大規模的“黨錮”。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這場“黨錮之禍”延續了20年。184年,面臨黃巾起義的空前危機,朝廷宣佈結束黨錮。然而經過漫長的“黨錮之禍”,有氣節的士人幾乎全被摧殘殆盡,剩下的除了逃匿山林,就只能成為寡顏鮮恥、卑事宦官、阿諛諂媚之徒。因此,漢末時期,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在黃巾之亂後,士人紛紛為地方的割據勢力服務,加速了東漢的滅亡。黨錮之禍的影響不僅影響了整個東漢後期,還影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的士風。在黨錮之禍的打擊下,大量的士人對仕途失去了興趣,他們“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聊以娛無為之心,而逍遙於一世。”因此,黨錮之禍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轉折點。

推薦閱讀

從無為而治到獨尊儒術:西漢正統思想和治國方略的轉變

從戰國到西漢,長達百年的儒法合流:最終演變成了中國的正統思想

從一斷於法到援禮入法:通過春秋決獄看儒學對漢代法律制度的影響

鹽鐵會議:漢代治國方略的大辯論,為後世政見之爭提供經典範本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經過幾十年的反覆較量,郡縣制最終戰勝分封制

"

說起對中國文化的打擊和破壞,人們會想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項羽在咸陽的縱火焚燒,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獄”。的確,這種事件對中國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斷層。而我要說的是漢代發生的另一場悲劇——黨錮之禍。黨錮之禍並沒有在文化上直接進行打壓,然而卻嚴重打擊中國士人對天下興亡的參與熱情。自從黨錮之禍後,中國大量的知識分子就隱逸于山林,縱情於聲樂,留心於玄學。表面上知識分子風流倜儻了起來,實際上則是命運悲劇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一,清流和濁流的對抗

在中國古代,往往將知識分子稱為“士”。從春秋戰國以來,士就擁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戰國的諸位賢君莫不禮賢下士。這些士人擁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個國家處理政務的棟樑。為了培養士人,戰國以來各國都修建專門的場所來“養士”。這種風氣一直流傳到了漢朝。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後,中國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諸子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也就是出色的知識分子應該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僅注重個人的修養氣節,還十分具有政治抱負和社會責任感。孟子曾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將仕途作為正業,“士之途也,猶農夫之耕也”。同時,國家為了將優秀的人才納入到官僚體系,也會積極養士,制定文官選拔體系以選拔士人。西漢以來,推行察舉制,將孝廉、秀才(才能)作為選官的依據,使得大量優秀的士人得以進入仕途。另外,漢武帝建立太學,養天下之士,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到了東漢時期,太學生的人數已經達到了3萬人,太學生大部分都是地主官僚的予弟,是官僚的後備軍。因此,經過長期的發展,士人和官僚就成為了密可不分的一大群體了。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太學


到了東漢時代,士的規模和勢力已經充分壯大了起來。在經濟上,士人往往出生於地方的豪強世家。他們擁有廣闊的土地,“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在政治上,他們通過察舉、徵辟等手段進入了政治領域,甚至成為了累世公卿。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這些名門世家壟斷,形成了累世經學。不可否認,士族的發展壯大對東漢的中央集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也使得社會階級相對固化。但是世家大族強大的文化教育能力,使得士族得以保持強大生命力,對整個東漢政權的支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漢代講學

到了東漢後期,隨著外戚專權和宦官得勢,東漢的政治就一改過去的清明,向著黑暗的深淵墜落。從和帝去世的公元105年開始到公元159的50年時間內,經歷了鄧氏、閻氏、梁氏三大外戚的掌權,其間的殤帝、孝德、安帝、順帝、衝帝、質帝都是傀儡。桓帝於159年藉助宦官的勢力消滅了梁氏,但是宦官又掌權,一直到189年。在這80多年的時間裡,東漢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士人自然會和外戚、宦官勢力鬥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二,清流和濁流的鬥爭

在安帝時期,宦官江京、樊豐等結外戚閻顯、耿長在國內共專朝政,胡作非為。此時的朝廷形成了以楊震為代表的正直官僚集團,他們自稱為“清流”,將宦官集團斥為“濁流”。清流內部主要是由士大夫和太學的大學士組成。除了出生豪強地主、累世公卿家族之外,其中還有一些來自於貧困家庭,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有學識,有氣節。他們往往對外戚和宦官勢力採取不合作和反對的態度,而且大多高風亮節,不懼威脅。如楊震“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楊震多次上書劾奏,最終被迫飲鴆而卒。順帝之時,樑冀專權。李固“忠以直言,德以輔政,念國忘身,隕歿為報”,他提出“使權去外戚,政歸國家”“罷退宦官,去其權重”的建議,震動了朝野,最終因為引起了樑冀的忌諱而身死獄中。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楊震


在桓、靈時期,“五侯”專權,宦官勢力空前增強。此時的士人便和太學生聯合起來,在地方不斷打擊宦官的黨羽,在朝廷則不斷髮動請願活動。如北海相杜密“為人沈質少有厲俗志”,為官時對官宦子弟犯法之事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以至於聲名鵲起,與李膺齊名,並稱為“李杜”。劉祐任河東太守時,不留情面地打宦官子弟,“黜其權強,平理冤結”,聲名大震。後劉祐當上了司隸校尉,使得權宦畏懼。魏朗任彭城令時,大膽地舉奏宦官子弟為國相而胡作非為者。蔡衍,為冀州刺史時斷然拒絕宦官中常侍具瑗的請託,又將中常待曹騰之弟曹鼎治贓治罪。羊陟為尚書令時,上書奏請罷除與宦官相姻私、公行貨賂的太尉張顥、司徒樊陵、大鴻臚郭防、太僕曹陵、大司農馮方等權臣。上疏雖未奏準,但其“禁制豪右”之名使“京師憚之”。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在正值的官吏不斷對宦官勢力進行打擊的時候,中央的太學生便不斷髮動請願活動予以支持。永興元年(153年),朱穆為冀州刺史。當時黃河氾濫為患,宦官卻奢侈放縱依然。其中一位宦官在歸葬其父時,違法制造璵璠、金縷玉衣、偶人為葬具以及陪葬品。朱穆聽說後就下令挖墓查驗。此事很快引發了京城宦官的不滿,在宦官的唆使下,桓帝將朱穆撤職。面對宦官的胡作非為,太學生在劉陶的組織下聯合起來,到皇宮門前請願。最終桓帝被迫做出讓步,赦免了對朱穆的懲罰。這是清流派黨人對宦官的一次重要的勝利。延熹五年(162年),太學生又發動了第二次請願運動。當時平定西羌有功的將軍皇甫規由於拒絕了中常侍徐璜、左倌的索賄被徐璜等陷害無端入獄。為此太學生張鳳等聯絡諸位士大夫三百餘人,在皇宮門前請願,最終使皇甫規被釋放。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皇甫規


這些請願活動有的成功了,但是有的還是失敗了。如桓帝之初,白馬令李雲露布上書,公開斥責單超等五宦官的專權現象,李雲的上書引發了宦官的報復,結果李雲被捕下獄。此事引發了杜眾、陳蕃、楊秉等官員的反對,紛紛為李雲辯護,甚至宣稱要和李雲同死去。但是,最終李雲未能被赦免。

在同宦官的鬥爭中,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人物。金朝文人劉祁在《歸潛志》中總結到:“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之徒抗於朝,郭泰、範滂、岑晊、張儉之徒議於野”。這其中以陳蕃、範滂、成瑨以及李膺、張儉、岑晊等為最著名,而李膺和陳蕃則成為了清流黨人的領導人物。李膺,出生於名門望族,但本人“性簡亢,無所交接”,有威廉之名。當時的土人其接交為榮。李膺任司隸校尉時,竟將權宦張讓之弟、野王令張朔處死。使得宦官“皆鞠躬屏氣,畏李校尉”。陳蕃與李膺齊名,陳蕃年少時曾說下“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的豪言壯語。為官後,徵集清廉,剛正不阿,多次與外戚、宦官作對,成為了黨人又一領袖。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除了彈劾、請願之外,清流名仕還通過“清議”來對抗宦官勢力。“清議”主要是通過製造輿論來給朝廷施壓,清議主要內容包括對時事政治的鍼砭和對官吏人品的評價。如他們對當時宦官壟斷選拔制度的現象諷刺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而他們對清流名仕的名聲則大加宣揚,“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如“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禦陳仲舉(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這種清議無法阻止宦官專權,但是卻給宦官制造了很大的輿論壓力,使其稍微有所收斂,所謂“國勢雖亡,而公議具存,猶能使亂臣賊子有所畏忌。”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清議


三,黨錮之禍的發生

隨著清議活動的不斷進行,太學生和官僚的言論已經可以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這個時候是是東漢土風最活躍的階段。甚至處士的聲譽遠遠超過了實際的祿位。由是學生同聲,競為高論,上議執政,下議卿士範滂、岑晊之徒,仰其風而扇之。於是天下翕然,以臧否為談。名行善惡,託以謠言。”但是在中國古代,太學生、士人的政治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太學生的廣泛活動,特別是士大夫官結合,也就引發了皇帝和宦官的大為不滿。因此,一場嚴酷的黨錮之禍就有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迫景象了。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李膺殺了豪強張成之子,而張成和宦官結交。由此,宦官侯覽等唆使張成的弟子上書誣告李膺等“養太學遊士,交接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於是桓帝下令逮捕黨人,李膺、陳寔、範滂等二百餘人被捕入獄。陳蕃上書報諫,也被罷免,導致“朝廷寒心,莫敢復言”。後來,被審訊的李膺供辭中多連及宦官子弟,使得宦官也有所顧忌,請求“赦”黨人。永康元年(167年)桓帝下詔,大赦天下,釋放黨人。這些黨人雖然被釋放,但是規定三府禁錮終身,永遠不得為仕。這就是第一次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第一次“黨錮之禍”後,宦官的更加邪枉橫肆,但是黨人的聲望卻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如李膺歸田後,“天下土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汙穢朝廷”,範滂離開京南歸時“汝南、南陽土大夫迎之者數千輛”。人們將竇武、劉淑、陳蕃稱為“三君”。將李膺、劉祐、魏朗等八人稱為“八俊”,另外還有“八顧”、“八及”、“八廚”的美稱。從這些可以看出,黨人的影響力反而因為黨錮之禍而擴大了。167年,桓帝去世,靈帝繼位,竇武為大將軍輔政。因為竇武對宦官專權十分不滿,因而啟用陳蕃為太傅,同時被禁錮的黨人,如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皆列於朝廷,共參政事。標誌著第一次黨錮之禍的結束。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此時,正式剷除宦官專權的好機會。但是竇太后卻不同意剷除宦官,因此雙方在朝廷進行了更加殘酷的鬥爭。168年,陳蕃和竇武密謀了一場剷除宦官的行動。然而,計劃還未實行,就已經被宦官得知。於是宦官聯合起來,迅速對陳蕃和竇武進行血腥的反撲。雙方在宮廷大戰,最終陳蕃和竇武寡不敵眾而被殺。此後宦官開始對黨人實行大規模的屠殺,李膺、杜密、虞放、朱寓、荀翌、翟超、劉儒、範滂等百餘人,俱被誣殺,其他因牽連至於被流放、禁錮、處死者不下六七百人。169年,朝廷宣佈大赦天下,唯不赦黨人。172年,竇太后去世,宦官再一次大肆捕殺黨人,受到株連的達1000多人。176年,又再一次發動了更大規模的“黨錮”。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這場“黨錮之禍”延續了20年。184年,面臨黃巾起義的空前危機,朝廷宣佈結束黨錮。然而經過漫長的“黨錮之禍”,有氣節的士人幾乎全被摧殘殆盡,剩下的除了逃匿山林,就只能成為寡顏鮮恥、卑事宦官、阿諛諂媚之徒。因此,漢末時期,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在黃巾之亂後,士人紛紛為地方的割據勢力服務,加速了東漢的滅亡。黨錮之禍的影響不僅影響了整個東漢後期,還影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的士風。在黨錮之禍的打擊下,大量的士人對仕途失去了興趣,他們“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聊以娛無為之心,而逍遙於一世。”因此,黨錮之禍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轉折點。

推薦閱讀

從無為而治到獨尊儒術:西漢正統思想和治國方略的轉變

從戰國到西漢,長達百年的儒法合流:最終演變成了中國的正統思想

從一斷於法到援禮入法:通過春秋決獄看儒學對漢代法律制度的影響

鹽鐵會議:漢代治國方略的大辯論,為後世政見之爭提供經典範本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經過幾十年的反覆較量,郡縣制最終戰勝分封制

黨錮之禍:不僅是東漢的輓歌,也是中國士人精神的轉折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