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

來源:物種日曆

正值春夏交接之際,幾場雨之後,菜園、田埂或是路邊的空地上,經常會發現一叢叢有著紫紅色莖幹、橢圓形葉片,開著細碎小黃花,捏上去肉呼呼的植物長得很茂盛,一節一節的,掰斷後還會流黏水。它就是今天的日曆主角——馬齒莧。

"

來源:物種日曆

正值春夏交接之際,幾場雨之後,菜園、田埂或是路邊的空地上,經常會發現一叢叢有著紫紅色莖幹、橢圓形葉片,開著細碎小黃花,捏上去肉呼呼的植物長得很茂盛,一節一節的,掰斷後還會流黏水。它就是今天的日曆主角——馬齒莧。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匍匐生長的馬齒莧。圖片:wordpress.com

不是莧菜,是多肉植物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可不是我們常吃的那種莧菜,而是隸屬於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是不折不扣的多肉植物。馬齒莧肉質莖平臥,淡紅色或紅紫色,匍匐蔓生。葉片扁肉質,對生,橢圓形,表面綠色,背面則呈現紫紅色;馬齒莧一般在正午日頭下開花,花黃而小,並不起眼。果實為蒴果,成熟時候會蓋裂,內含大量細小而黑色的種子。

"

來源:物種日曆

正值春夏交接之際,幾場雨之後,菜園、田埂或是路邊的空地上,經常會發現一叢叢有著紫紅色莖幹、橢圓形葉片,開著細碎小黃花,捏上去肉呼呼的植物長得很茂盛,一節一節的,掰斷後還會流黏水。它就是今天的日曆主角——馬齒莧。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匍匐生長的馬齒莧。圖片:wordpress.com

不是莧菜,是多肉植物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可不是我們常吃的那種莧菜,而是隸屬於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是不折不扣的多肉植物。馬齒莧肉質莖平臥,淡紅色或紅紫色,匍匐蔓生。葉片扁肉質,對生,橢圓形,表面綠色,背面則呈現紫紅色;馬齒莧一般在正午日頭下開花,花黃而小,並不起眼。果實為蒴果,成熟時候會蓋裂,內含大量細小而黑色的種子。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開著小黃花的馬齒莧。圖片:wiki

"

來源:物種日曆

正值春夏交接之際,幾場雨之後,菜園、田埂或是路邊的空地上,經常會發現一叢叢有著紫紅色莖幹、橢圓形葉片,開著細碎小黃花,捏上去肉呼呼的植物長得很茂盛,一節一節的,掰斷後還會流黏水。它就是今天的日曆主角——馬齒莧。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匍匐生長的馬齒莧。圖片:wordpress.com

不是莧菜,是多肉植物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可不是我們常吃的那種莧菜,而是隸屬於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是不折不扣的多肉植物。馬齒莧肉質莖平臥,淡紅色或紅紫色,匍匐蔓生。葉片扁肉質,對生,橢圓形,表面綠色,背面則呈現紫紅色;馬齒莧一般在正午日頭下開花,花黃而小,並不起眼。果實為蒴果,成熟時候會蓋裂,內含大量細小而黑色的種子。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開著小黃花的馬齒莧。圖片:wiki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的蒴果,成熟時候蓋裂,“炸出”很多細小的黑色種子。圖片:wiki

既然馬齒莧和莧菜沒有半毛錢關係(有的話也許因為兩者都很好吃),那為何它叫馬齒“莧”?是因為“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本草綱目》)。又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馬齒莧也被稱為“五行草”。有意思的是,由於馬齒莧分佈太廣,不同地區的人們給它起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在東北叫“螞蟻菜”,在陝西、河南一帶叫“螞蚱菜”,到了山東又叫“馬踏菜”。其實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些名稱發音相近,很可能是因為方言發音不同而異,倒是福建等地用它的味道取名為“酸菜”。

"

來源:物種日曆

正值春夏交接之際,幾場雨之後,菜園、田埂或是路邊的空地上,經常會發現一叢叢有著紫紅色莖幹、橢圓形葉片,開著細碎小黃花,捏上去肉呼呼的植物長得很茂盛,一節一節的,掰斷後還會流黏水。它就是今天的日曆主角——馬齒莧。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匍匐生長的馬齒莧。圖片:wordpress.com

不是莧菜,是多肉植物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可不是我們常吃的那種莧菜,而是隸屬於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是不折不扣的多肉植物。馬齒莧肉質莖平臥,淡紅色或紅紫色,匍匐蔓生。葉片扁肉質,對生,橢圓形,表面綠色,背面則呈現紫紅色;馬齒莧一般在正午日頭下開花,花黃而小,並不起眼。果實為蒴果,成熟時候會蓋裂,內含大量細小而黑色的種子。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開著小黃花的馬齒莧。圖片:wiki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的蒴果,成熟時候蓋裂,“炸出”很多細小的黑色種子。圖片:wiki

既然馬齒莧和莧菜沒有半毛錢關係(有的話也許因為兩者都很好吃),那為何它叫馬齒“莧”?是因為“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本草綱目》)。又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馬齒莧也被稱為“五行草”。有意思的是,由於馬齒莧分佈太廣,不同地區的人們給它起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在東北叫“螞蟻菜”,在陝西、河南一帶叫“螞蚱菜”,到了山東又叫“馬踏菜”。其實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些名稱發音相近,很可能是因為方言發音不同而異,倒是福建等地用它的味道取名為“酸菜”。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圖片:herbspice.guide

不是異國“觀賞肉”,是本土野菜

說到這裡,養肉的童鞋可能會注意到自己家小區花壇裡的,有長著那種在大夏天一直死命開花的肉肉,和馬齒莧很像,其實呢,它們也是馬齒莧科的,是原產於南美大花馬齒莧(Portulaca grandiflora),很早就被引進到國內當綠化用,品種繁多,顏色各異,比馬齒莧顏值高,頗受大家喜愛。

"

來源:物種日曆

正值春夏交接之際,幾場雨之後,菜園、田埂或是路邊的空地上,經常會發現一叢叢有著紫紅色莖幹、橢圓形葉片,開著細碎小黃花,捏上去肉呼呼的植物長得很茂盛,一節一節的,掰斷後還會流黏水。它就是今天的日曆主角——馬齒莧。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匍匐生長的馬齒莧。圖片:wordpress.com

不是莧菜,是多肉植物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可不是我們常吃的那種莧菜,而是隸屬於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是不折不扣的多肉植物。馬齒莧肉質莖平臥,淡紅色或紅紫色,匍匐蔓生。葉片扁肉質,對生,橢圓形,表面綠色,背面則呈現紫紅色;馬齒莧一般在正午日頭下開花,花黃而小,並不起眼。果實為蒴果,成熟時候會蓋裂,內含大量細小而黑色的種子。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開著小黃花的馬齒莧。圖片:wiki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的蒴果,成熟時候蓋裂,“炸出”很多細小的黑色種子。圖片:wiki

既然馬齒莧和莧菜沒有半毛錢關係(有的話也許因為兩者都很好吃),那為何它叫馬齒“莧”?是因為“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本草綱目》)。又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馬齒莧也被稱為“五行草”。有意思的是,由於馬齒莧分佈太廣,不同地區的人們給它起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在東北叫“螞蟻菜”,在陝西、河南一帶叫“螞蚱菜”,到了山東又叫“馬踏菜”。其實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些名稱發音相近,很可能是因為方言發音不同而異,倒是福建等地用它的味道取名為“酸菜”。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圖片:herbspice.guide

不是異國“觀賞肉”,是本土野菜

說到這裡,養肉的童鞋可能會注意到自己家小區花壇裡的,有長著那種在大夏天一直死命開花的肉肉,和馬齒莧很像,其實呢,它們也是馬齒莧科的,是原產於南美大花馬齒莧(Portulaca grandiflora),很早就被引進到國內當綠化用,品種繁多,顏色各異,比馬齒莧顏值高,頗受大家喜愛。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大花馬齒莧。圖片:wiki

順便說一下,還有一種叫樹馬齒莧(Portulacaria afra)的肉肉,大家記得不要和馬齒莧混淆在一塊兒,說下它的大俗名——“金枝玉葉”,大家可能就都知道了,估計有人還養過呢。金枝玉葉原產於南非,非洲土著稱它們為Spekboom,意為肥豬樹,好玩的是,它是有一定食用和藥用價值的,在非洲大象特別喜歡吃(人吃了掛掉可不怪我 (  ̄ ▽ ̄)o╭╯),所以它的英文名又叫Elephant Bush 或 Elephant's Food;

"

來源:物種日曆

正值春夏交接之際,幾場雨之後,菜園、田埂或是路邊的空地上,經常會發現一叢叢有著紫紅色莖幹、橢圓形葉片,開著細碎小黃花,捏上去肉呼呼的植物長得很茂盛,一節一節的,掰斷後還會流黏水。它就是今天的日曆主角——馬齒莧。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匍匐生長的馬齒莧。圖片:wordpress.com

不是莧菜,是多肉植物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可不是我們常吃的那種莧菜,而是隸屬於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是不折不扣的多肉植物。馬齒莧肉質莖平臥,淡紅色或紅紫色,匍匐蔓生。葉片扁肉質,對生,橢圓形,表面綠色,背面則呈現紫紅色;馬齒莧一般在正午日頭下開花,花黃而小,並不起眼。果實為蒴果,成熟時候會蓋裂,內含大量細小而黑色的種子。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開著小黃花的馬齒莧。圖片:wiki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的蒴果,成熟時候蓋裂,“炸出”很多細小的黑色種子。圖片:wiki

既然馬齒莧和莧菜沒有半毛錢關係(有的話也許因為兩者都很好吃),那為何它叫馬齒“莧”?是因為“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本草綱目》)。又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馬齒莧也被稱為“五行草”。有意思的是,由於馬齒莧分佈太廣,不同地區的人們給它起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在東北叫“螞蟻菜”,在陝西、河南一帶叫“螞蚱菜”,到了山東又叫“馬踏菜”。其實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些名稱發音相近,很可能是因為方言發音不同而異,倒是福建等地用它的味道取名為“酸菜”。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圖片:herbspice.guide

不是異國“觀賞肉”,是本土野菜

說到這裡,養肉的童鞋可能會注意到自己家小區花壇裡的,有長著那種在大夏天一直死命開花的肉肉,和馬齒莧很像,其實呢,它們也是馬齒莧科的,是原產於南美大花馬齒莧(Portulaca grandiflora),很早就被引進到國內當綠化用,品種繁多,顏色各異,比馬齒莧顏值高,頗受大家喜愛。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大花馬齒莧。圖片:wiki

順便說一下,還有一種叫樹馬齒莧(Portulacaria afra)的肉肉,大家記得不要和馬齒莧混淆在一塊兒,說下它的大俗名——“金枝玉葉”,大家可能就都知道了,估計有人還養過呢。金枝玉葉原產於南非,非洲土著稱它們為Spekboom,意為肥豬樹,好玩的是,它是有一定食用和藥用價值的,在非洲大象特別喜歡吃(人吃了掛掉可不怪我 (  ̄ ▽ ̄)o╭╯),所以它的英文名又叫Elephant Bush 或 Elephant's Food;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樹馬齒莧,也就是金枝玉葉,新手入門級多肉。圖片:wiki

在全國各地都有將馬齒莧當作野菜食用的習慣。明代《救荒本草》將其列入《菜部·葉可食》部分,這就說明了在當時馬齒莧不僅可以吃,還可作為野菜幫助災民度過饑荒。講真,不同於其他的野菜(比如蒲公英什麼的),馬齒莧不苦不辣,也沒有什麼怪味兒,只不過是有點兒酸。由於莖葉富含水分,馬齒莧吃起來脆嫩多汁。可能是因為稍微有點粘液,有人說它吃起來像秋葵,滑溜溜的,這倒也是貼切。

舌尖上的美味肉體

越到酷熱的夏天,馬齒莧長得越是旺盛。這多虧了它那肉質的莖葉,能夠儲存大量水分,因此耐旱能力很強。正值百花喑聲時,它卻熱情綻放。一叢叢馬齒莧頑強生長,洋溢著生的喜悅。此時,馬齒莧的莖葉豐滿,最讓人食指大動了。

馬齒莧的吃法多種多樣,最簡單的吃法是“採苗葉,先以水焯過,晒乾,熟,油鹽調食”。最常見的就是涼拌馬齒莧,當然,一定要選幼嫩的枝葉來吃,等到6、7月份,馬齒莧開出了黃色的小花,那就過於老而不堪食用了。新鮮的馬齒莧切段,焯水兩三分鐘,撈出過幾次涼水,把其中的黏液洗淨,然後拌入細鹽、白醋、芝麻、醬油、麻油、蒜泥,最後裝好盤,一道清新爽口、略帶酸味的涼拌馬齒莧就大功告成了!

"

來源:物種日曆

正值春夏交接之際,幾場雨之後,菜園、田埂或是路邊的空地上,經常會發現一叢叢有著紫紅色莖幹、橢圓形葉片,開著細碎小黃花,捏上去肉呼呼的植物長得很茂盛,一節一節的,掰斷後還會流黏水。它就是今天的日曆主角——馬齒莧。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匍匐生長的馬齒莧。圖片:wordpress.com

不是莧菜,是多肉植物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可不是我們常吃的那種莧菜,而是隸屬於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是不折不扣的多肉植物。馬齒莧肉質莖平臥,淡紅色或紅紫色,匍匐蔓生。葉片扁肉質,對生,橢圓形,表面綠色,背面則呈現紫紅色;馬齒莧一般在正午日頭下開花,花黃而小,並不起眼。果實為蒴果,成熟時候會蓋裂,內含大量細小而黑色的種子。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開著小黃花的馬齒莧。圖片:wiki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的蒴果,成熟時候蓋裂,“炸出”很多細小的黑色種子。圖片:wiki

既然馬齒莧和莧菜沒有半毛錢關係(有的話也許因為兩者都很好吃),那為何它叫馬齒“莧”?是因為“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本草綱目》)。又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馬齒莧也被稱為“五行草”。有意思的是,由於馬齒莧分佈太廣,不同地區的人們給它起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在東北叫“螞蟻菜”,在陝西、河南一帶叫“螞蚱菜”,到了山東又叫“馬踏菜”。其實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些名稱發音相近,很可能是因為方言發音不同而異,倒是福建等地用它的味道取名為“酸菜”。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圖片:herbspice.guide

不是異國“觀賞肉”,是本土野菜

說到這裡,養肉的童鞋可能會注意到自己家小區花壇裡的,有長著那種在大夏天一直死命開花的肉肉,和馬齒莧很像,其實呢,它們也是馬齒莧科的,是原產於南美大花馬齒莧(Portulaca grandiflora),很早就被引進到國內當綠化用,品種繁多,顏色各異,比馬齒莧顏值高,頗受大家喜愛。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大花馬齒莧。圖片:wiki

順便說一下,還有一種叫樹馬齒莧(Portulacaria afra)的肉肉,大家記得不要和馬齒莧混淆在一塊兒,說下它的大俗名——“金枝玉葉”,大家可能就都知道了,估計有人還養過呢。金枝玉葉原產於南非,非洲土著稱它們為Spekboom,意為肥豬樹,好玩的是,它是有一定食用和藥用價值的,在非洲大象特別喜歡吃(人吃了掛掉可不怪我 (  ̄ ▽ ̄)o╭╯),所以它的英文名又叫Elephant Bush 或 Elephant's Food;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樹馬齒莧,也就是金枝玉葉,新手入門級多肉。圖片:wiki

在全國各地都有將馬齒莧當作野菜食用的習慣。明代《救荒本草》將其列入《菜部·葉可食》部分,這就說明了在當時馬齒莧不僅可以吃,還可作為野菜幫助災民度過饑荒。講真,不同於其他的野菜(比如蒲公英什麼的),馬齒莧不苦不辣,也沒有什麼怪味兒,只不過是有點兒酸。由於莖葉富含水分,馬齒莧吃起來脆嫩多汁。可能是因為稍微有點粘液,有人說它吃起來像秋葵,滑溜溜的,這倒也是貼切。

舌尖上的美味肉體

越到酷熱的夏天,馬齒莧長得越是旺盛。這多虧了它那肉質的莖葉,能夠儲存大量水分,因此耐旱能力很強。正值百花喑聲時,它卻熱情綻放。一叢叢馬齒莧頑強生長,洋溢著生的喜悅。此時,馬齒莧的莖葉豐滿,最讓人食指大動了。

馬齒莧的吃法多種多樣,最簡單的吃法是“採苗葉,先以水焯過,晒乾,熟,油鹽調食”。最常見的就是涼拌馬齒莧,當然,一定要選幼嫩的枝葉來吃,等到6、7月份,馬齒莧開出了黃色的小花,那就過於老而不堪食用了。新鮮的馬齒莧切段,焯水兩三分鐘,撈出過幾次涼水,把其中的黏液洗淨,然後拌入細鹽、白醋、芝麻、醬油、麻油、蒜泥,最後裝好盤,一道清新爽口、略帶酸味的涼拌馬齒莧就大功告成了!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涼拌馬齒莧。圖片來源見水印

最讓舌尖魂牽夢縈的還是那馬齒莧乾燒肉了。每到大暑前後,江南古鎮水鄉的居民們都會提溜個籃子,採摘最新鮮的馬齒莧,用草木灰反覆揉搓莖葉,中和掉一部分草酸,而後晒乾或者掛起來風乾。這時候原本綠葉紅梗的馬齒莧就會變成黑褐色的馬齒莧幹,別看不起眼,用來燒肉可是一絕啊。嘴饞的時候,把馬齒莧幹用水泡發後切成段,再把肥瘦均勻的五花肉塊上熱鍋,滋滋作響直冒油的同時,將馬齒莧幹倒入鍋內,加幾個八角提提味兒,再倒入差不多一碗水,上蓋待鍋裡的水被蒸乾,放鹽和辣油起鍋。就這樣,一碗油亮發光,肥而不膩的馬齒莧乾燒肉就出爐了。

"

來源:物種日曆

正值春夏交接之際,幾場雨之後,菜園、田埂或是路邊的空地上,經常會發現一叢叢有著紫紅色莖幹、橢圓形葉片,開著細碎小黃花,捏上去肉呼呼的植物長得很茂盛,一節一節的,掰斷後還會流黏水。它就是今天的日曆主角——馬齒莧。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匍匐生長的馬齒莧。圖片:wordpress.com

不是莧菜,是多肉植物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可不是我們常吃的那種莧菜,而是隸屬於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是不折不扣的多肉植物。馬齒莧肉質莖平臥,淡紅色或紅紫色,匍匐蔓生。葉片扁肉質,對生,橢圓形,表面綠色,背面則呈現紫紅色;馬齒莧一般在正午日頭下開花,花黃而小,並不起眼。果實為蒴果,成熟時候會蓋裂,內含大量細小而黑色的種子。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開著小黃花的馬齒莧。圖片:wiki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的蒴果,成熟時候蓋裂,“炸出”很多細小的黑色種子。圖片:wiki

既然馬齒莧和莧菜沒有半毛錢關係(有的話也許因為兩者都很好吃),那為何它叫馬齒“莧”?是因為“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本草綱目》)。又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馬齒莧也被稱為“五行草”。有意思的是,由於馬齒莧分佈太廣,不同地區的人們給它起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在東北叫“螞蟻菜”,在陝西、河南一帶叫“螞蚱菜”,到了山東又叫“馬踏菜”。其實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些名稱發音相近,很可能是因為方言發音不同而異,倒是福建等地用它的味道取名為“酸菜”。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圖片:herbspice.guide

不是異國“觀賞肉”,是本土野菜

說到這裡,養肉的童鞋可能會注意到自己家小區花壇裡的,有長著那種在大夏天一直死命開花的肉肉,和馬齒莧很像,其實呢,它們也是馬齒莧科的,是原產於南美大花馬齒莧(Portulaca grandiflora),很早就被引進到國內當綠化用,品種繁多,顏色各異,比馬齒莧顏值高,頗受大家喜愛。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大花馬齒莧。圖片:wiki

順便說一下,還有一種叫樹馬齒莧(Portulacaria afra)的肉肉,大家記得不要和馬齒莧混淆在一塊兒,說下它的大俗名——“金枝玉葉”,大家可能就都知道了,估計有人還養過呢。金枝玉葉原產於南非,非洲土著稱它們為Spekboom,意為肥豬樹,好玩的是,它是有一定食用和藥用價值的,在非洲大象特別喜歡吃(人吃了掛掉可不怪我 (  ̄ ▽ ̄)o╭╯),所以它的英文名又叫Elephant Bush 或 Elephant's Food;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樹馬齒莧,也就是金枝玉葉,新手入門級多肉。圖片:wiki

在全國各地都有將馬齒莧當作野菜食用的習慣。明代《救荒本草》將其列入《菜部·葉可食》部分,這就說明了在當時馬齒莧不僅可以吃,還可作為野菜幫助災民度過饑荒。講真,不同於其他的野菜(比如蒲公英什麼的),馬齒莧不苦不辣,也沒有什麼怪味兒,只不過是有點兒酸。由於莖葉富含水分,馬齒莧吃起來脆嫩多汁。可能是因為稍微有點粘液,有人說它吃起來像秋葵,滑溜溜的,這倒也是貼切。

舌尖上的美味肉體

越到酷熱的夏天,馬齒莧長得越是旺盛。這多虧了它那肉質的莖葉,能夠儲存大量水分,因此耐旱能力很強。正值百花喑聲時,它卻熱情綻放。一叢叢馬齒莧頑強生長,洋溢著生的喜悅。此時,馬齒莧的莖葉豐滿,最讓人食指大動了。

馬齒莧的吃法多種多樣,最簡單的吃法是“採苗葉,先以水焯過,晒乾,熟,油鹽調食”。最常見的就是涼拌馬齒莧,當然,一定要選幼嫩的枝葉來吃,等到6、7月份,馬齒莧開出了黃色的小花,那就過於老而不堪食用了。新鮮的馬齒莧切段,焯水兩三分鐘,撈出過幾次涼水,把其中的黏液洗淨,然後拌入細鹽、白醋、芝麻、醬油、麻油、蒜泥,最後裝好盤,一道清新爽口、略帶酸味的涼拌馬齒莧就大功告成了!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涼拌馬齒莧。圖片來源見水印

最讓舌尖魂牽夢縈的還是那馬齒莧乾燒肉了。每到大暑前後,江南古鎮水鄉的居民們都會提溜個籃子,採摘最新鮮的馬齒莧,用草木灰反覆揉搓莖葉,中和掉一部分草酸,而後晒乾或者掛起來風乾。這時候原本綠葉紅梗的馬齒莧就會變成黑褐色的馬齒莧幹,別看不起眼,用來燒肉可是一絕啊。嘴饞的時候,把馬齒莧幹用水泡發後切成段,再把肥瘦均勻的五花肉塊上熱鍋,滋滋作響直冒油的同時,將馬齒莧幹倒入鍋內,加幾個八角提提味兒,再倒入差不多一碗水,上蓋待鍋裡的水被蒸乾,放鹽和辣油起鍋。就這樣,一碗油亮發光,肥而不膩的馬齒莧乾燒肉就出爐了。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乾燒肉。圖片:baidu.com

此外在北方還有一種特殊的吃法,那就是將馬齒莧絞碎拌在麵糊中,然後烙成餅或者蒸成菜饅頭,蘸著醋、蒜汁吃,別有一番滋味。

"

來源:物種日曆

正值春夏交接之際,幾場雨之後,菜園、田埂或是路邊的空地上,經常會發現一叢叢有著紫紅色莖幹、橢圓形葉片,開著細碎小黃花,捏上去肉呼呼的植物長得很茂盛,一節一節的,掰斷後還會流黏水。它就是今天的日曆主角——馬齒莧。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匍匐生長的馬齒莧。圖片:wordpress.com

不是莧菜,是多肉植物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可不是我們常吃的那種莧菜,而是隸屬於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是不折不扣的多肉植物。馬齒莧肉質莖平臥,淡紅色或紅紫色,匍匐蔓生。葉片扁肉質,對生,橢圓形,表面綠色,背面則呈現紫紅色;馬齒莧一般在正午日頭下開花,花黃而小,並不起眼。果實為蒴果,成熟時候會蓋裂,內含大量細小而黑色的種子。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開著小黃花的馬齒莧。圖片:wiki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的蒴果,成熟時候蓋裂,“炸出”很多細小的黑色種子。圖片:wiki

既然馬齒莧和莧菜沒有半毛錢關係(有的話也許因為兩者都很好吃),那為何它叫馬齒“莧”?是因為“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本草綱目》)。又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馬齒莧也被稱為“五行草”。有意思的是,由於馬齒莧分佈太廣,不同地區的人們給它起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在東北叫“螞蟻菜”,在陝西、河南一帶叫“螞蚱菜”,到了山東又叫“馬踏菜”。其實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些名稱發音相近,很可能是因為方言發音不同而異,倒是福建等地用它的味道取名為“酸菜”。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圖片:herbspice.guide

不是異國“觀賞肉”,是本土野菜

說到這裡,養肉的童鞋可能會注意到自己家小區花壇裡的,有長著那種在大夏天一直死命開花的肉肉,和馬齒莧很像,其實呢,它們也是馬齒莧科的,是原產於南美大花馬齒莧(Portulaca grandiflora),很早就被引進到國內當綠化用,品種繁多,顏色各異,比馬齒莧顏值高,頗受大家喜愛。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大花馬齒莧。圖片:wiki

順便說一下,還有一種叫樹馬齒莧(Portulacaria afra)的肉肉,大家記得不要和馬齒莧混淆在一塊兒,說下它的大俗名——“金枝玉葉”,大家可能就都知道了,估計有人還養過呢。金枝玉葉原產於南非,非洲土著稱它們為Spekboom,意為肥豬樹,好玩的是,它是有一定食用和藥用價值的,在非洲大象特別喜歡吃(人吃了掛掉可不怪我 (  ̄ ▽ ̄)o╭╯),所以它的英文名又叫Elephant Bush 或 Elephant's Food;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樹馬齒莧,也就是金枝玉葉,新手入門級多肉。圖片:wiki

在全國各地都有將馬齒莧當作野菜食用的習慣。明代《救荒本草》將其列入《菜部·葉可食》部分,這就說明了在當時馬齒莧不僅可以吃,還可作為野菜幫助災民度過饑荒。講真,不同於其他的野菜(比如蒲公英什麼的),馬齒莧不苦不辣,也沒有什麼怪味兒,只不過是有點兒酸。由於莖葉富含水分,馬齒莧吃起來脆嫩多汁。可能是因為稍微有點粘液,有人說它吃起來像秋葵,滑溜溜的,這倒也是貼切。

舌尖上的美味肉體

越到酷熱的夏天,馬齒莧長得越是旺盛。這多虧了它那肉質的莖葉,能夠儲存大量水分,因此耐旱能力很強。正值百花喑聲時,它卻熱情綻放。一叢叢馬齒莧頑強生長,洋溢著生的喜悅。此時,馬齒莧的莖葉豐滿,最讓人食指大動了。

馬齒莧的吃法多種多樣,最簡單的吃法是“採苗葉,先以水焯過,晒乾,熟,油鹽調食”。最常見的就是涼拌馬齒莧,當然,一定要選幼嫩的枝葉來吃,等到6、7月份,馬齒莧開出了黃色的小花,那就過於老而不堪食用了。新鮮的馬齒莧切段,焯水兩三分鐘,撈出過幾次涼水,把其中的黏液洗淨,然後拌入細鹽、白醋、芝麻、醬油、麻油、蒜泥,最後裝好盤,一道清新爽口、略帶酸味的涼拌馬齒莧就大功告成了!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涼拌馬齒莧。圖片來源見水印

最讓舌尖魂牽夢縈的還是那馬齒莧乾燒肉了。每到大暑前後,江南古鎮水鄉的居民們都會提溜個籃子,採摘最新鮮的馬齒莧,用草木灰反覆揉搓莖葉,中和掉一部分草酸,而後晒乾或者掛起來風乾。這時候原本綠葉紅梗的馬齒莧就會變成黑褐色的馬齒莧幹,別看不起眼,用來燒肉可是一絕啊。嘴饞的時候,把馬齒莧幹用水泡發後切成段,再把肥瘦均勻的五花肉塊上熱鍋,滋滋作響直冒油的同時,將馬齒莧幹倒入鍋內,加幾個八角提提味兒,再倒入差不多一碗水,上蓋待鍋裡的水被蒸乾,放鹽和辣油起鍋。就這樣,一碗油亮發光,肥而不膩的馬齒莧乾燒肉就出爐了。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乾燒肉。圖片:baidu.com

此外在北方還有一種特殊的吃法,那就是將馬齒莧絞碎拌在麵糊中,然後烙成餅或者蒸成菜饅頭,蘸著醋、蒜汁吃,別有一番滋味。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菜饅頭。圖片:qiaoshoushenghuo.blog.sohu.com

當然,除了這種田園風格的小菜外,馬齒莧在美食界還有高大上的用武之地。在遙遠的希臘,馬齒莧是當地人做沙拉必不可缺的重要角色:青椒、酸黃瓜和奶酪切丁,番茄切片,加上新鮮的馬齒莧、黑橄欖、牛至,再倒入一小杯葡萄酒醋和橄欖油,撒點海鹽和黑胡椒攪拌下就可以吃啦,據說冷藏一段時間風味更佳哦。在夏天就著愛情海的風,吃著這道酸甜可口的沙拉,好不愜意!

"

來源:物種日曆

正值春夏交接之際,幾場雨之後,菜園、田埂或是路邊的空地上,經常會發現一叢叢有著紫紅色莖幹、橢圓形葉片,開著細碎小黃花,捏上去肉呼呼的植物長得很茂盛,一節一節的,掰斷後還會流黏水。它就是今天的日曆主角——馬齒莧。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匍匐生長的馬齒莧。圖片:wordpress.com

不是莧菜,是多肉植物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可不是我們常吃的那種莧菜,而是隸屬於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是不折不扣的多肉植物。馬齒莧肉質莖平臥,淡紅色或紅紫色,匍匐蔓生。葉片扁肉質,對生,橢圓形,表面綠色,背面則呈現紫紅色;馬齒莧一般在正午日頭下開花,花黃而小,並不起眼。果實為蒴果,成熟時候會蓋裂,內含大量細小而黑色的種子。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開著小黃花的馬齒莧。圖片:wiki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的蒴果,成熟時候蓋裂,“炸出”很多細小的黑色種子。圖片:wiki

既然馬齒莧和莧菜沒有半毛錢關係(有的話也許因為兩者都很好吃),那為何它叫馬齒“莧”?是因為“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本草綱目》)。又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馬齒莧也被稱為“五行草”。有意思的是,由於馬齒莧分佈太廣,不同地區的人們給它起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在東北叫“螞蟻菜”,在陝西、河南一帶叫“螞蚱菜”,到了山東又叫“馬踏菜”。其實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些名稱發音相近,很可能是因為方言發音不同而異,倒是福建等地用它的味道取名為“酸菜”。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圖片:herbspice.guide

不是異國“觀賞肉”,是本土野菜

說到這裡,養肉的童鞋可能會注意到自己家小區花壇裡的,有長著那種在大夏天一直死命開花的肉肉,和馬齒莧很像,其實呢,它們也是馬齒莧科的,是原產於南美大花馬齒莧(Portulaca grandiflora),很早就被引進到國內當綠化用,品種繁多,顏色各異,比馬齒莧顏值高,頗受大家喜愛。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大花馬齒莧。圖片:wiki

順便說一下,還有一種叫樹馬齒莧(Portulacaria afra)的肉肉,大家記得不要和馬齒莧混淆在一塊兒,說下它的大俗名——“金枝玉葉”,大家可能就都知道了,估計有人還養過呢。金枝玉葉原產於南非,非洲土著稱它們為Spekboom,意為肥豬樹,好玩的是,它是有一定食用和藥用價值的,在非洲大象特別喜歡吃(人吃了掛掉可不怪我 (  ̄ ▽ ̄)o╭╯),所以它的英文名又叫Elephant Bush 或 Elephant's Food;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樹馬齒莧,也就是金枝玉葉,新手入門級多肉。圖片:wiki

在全國各地都有將馬齒莧當作野菜食用的習慣。明代《救荒本草》將其列入《菜部·葉可食》部分,這就說明了在當時馬齒莧不僅可以吃,還可作為野菜幫助災民度過饑荒。講真,不同於其他的野菜(比如蒲公英什麼的),馬齒莧不苦不辣,也沒有什麼怪味兒,只不過是有點兒酸。由於莖葉富含水分,馬齒莧吃起來脆嫩多汁。可能是因為稍微有點粘液,有人說它吃起來像秋葵,滑溜溜的,這倒也是貼切。

舌尖上的美味肉體

越到酷熱的夏天,馬齒莧長得越是旺盛。這多虧了它那肉質的莖葉,能夠儲存大量水分,因此耐旱能力很強。正值百花喑聲時,它卻熱情綻放。一叢叢馬齒莧頑強生長,洋溢著生的喜悅。此時,馬齒莧的莖葉豐滿,最讓人食指大動了。

馬齒莧的吃法多種多樣,最簡單的吃法是“採苗葉,先以水焯過,晒乾,熟,油鹽調食”。最常見的就是涼拌馬齒莧,當然,一定要選幼嫩的枝葉來吃,等到6、7月份,馬齒莧開出了黃色的小花,那就過於老而不堪食用了。新鮮的馬齒莧切段,焯水兩三分鐘,撈出過幾次涼水,把其中的黏液洗淨,然後拌入細鹽、白醋、芝麻、醬油、麻油、蒜泥,最後裝好盤,一道清新爽口、略帶酸味的涼拌馬齒莧就大功告成了!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涼拌馬齒莧。圖片來源見水印

最讓舌尖魂牽夢縈的還是那馬齒莧乾燒肉了。每到大暑前後,江南古鎮水鄉的居民們都會提溜個籃子,採摘最新鮮的馬齒莧,用草木灰反覆揉搓莖葉,中和掉一部分草酸,而後晒乾或者掛起來風乾。這時候原本綠葉紅梗的馬齒莧就會變成黑褐色的馬齒莧幹,別看不起眼,用來燒肉可是一絕啊。嘴饞的時候,把馬齒莧幹用水泡發後切成段,再把肥瘦均勻的五花肉塊上熱鍋,滋滋作響直冒油的同時,將馬齒莧幹倒入鍋內,加幾個八角提提味兒,再倒入差不多一碗水,上蓋待鍋裡的水被蒸乾,放鹽和辣油起鍋。就這樣,一碗油亮發光,肥而不膩的馬齒莧乾燒肉就出爐了。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乾燒肉。圖片:baidu.com

此外在北方還有一種特殊的吃法,那就是將馬齒莧絞碎拌在麵糊中,然後烙成餅或者蒸成菜饅頭,蘸著醋、蒜汁吃,別有一番滋味。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菜饅頭。圖片:qiaoshoushenghuo.blog.sohu.com

當然,除了這種田園風格的小菜外,馬齒莧在美食界還有高大上的用武之地。在遙遠的希臘,馬齒莧是當地人做沙拉必不可缺的重要角色:青椒、酸黃瓜和奶酪切丁,番茄切片,加上新鮮的馬齒莧、黑橄欖、牛至,再倒入一小杯葡萄酒醋和橄欖油,撒點海鹽和黑胡椒攪拌下就可以吃啦,據說冷藏一段時間風味更佳哦。在夏天就著愛情海的風,吃著這道酸甜可口的沙拉,好不愜意!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沙拉。圖片來源見水印

還有馬齒莧披薩,據發明這道菜的人說,馬齒莧獨特的酸味,和火腿芝士的搭配簡直一絕。

"

來源:物種日曆

正值春夏交接之際,幾場雨之後,菜園、田埂或是路邊的空地上,經常會發現一叢叢有著紫紅色莖幹、橢圓形葉片,開著細碎小黃花,捏上去肉呼呼的植物長得很茂盛,一節一節的,掰斷後還會流黏水。它就是今天的日曆主角——馬齒莧。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匍匐生長的馬齒莧。圖片:wordpress.com

不是莧菜,是多肉植物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可不是我們常吃的那種莧菜,而是隸屬於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是不折不扣的多肉植物。馬齒莧肉質莖平臥,淡紅色或紅紫色,匍匐蔓生。葉片扁肉質,對生,橢圓形,表面綠色,背面則呈現紫紅色;馬齒莧一般在正午日頭下開花,花黃而小,並不起眼。果實為蒴果,成熟時候會蓋裂,內含大量細小而黑色的種子。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開著小黃花的馬齒莧。圖片:wiki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的蒴果,成熟時候蓋裂,“炸出”很多細小的黑色種子。圖片:wiki

既然馬齒莧和莧菜沒有半毛錢關係(有的話也許因為兩者都很好吃),那為何它叫馬齒“莧”?是因為“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本草綱目》)。又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馬齒莧也被稱為“五行草”。有意思的是,由於馬齒莧分佈太廣,不同地區的人們給它起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在東北叫“螞蟻菜”,在陝西、河南一帶叫“螞蚱菜”,到了山東又叫“馬踏菜”。其實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些名稱發音相近,很可能是因為方言發音不同而異,倒是福建等地用它的味道取名為“酸菜”。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圖片:herbspice.guide

不是異國“觀賞肉”,是本土野菜

說到這裡,養肉的童鞋可能會注意到自己家小區花壇裡的,有長著那種在大夏天一直死命開花的肉肉,和馬齒莧很像,其實呢,它們也是馬齒莧科的,是原產於南美大花馬齒莧(Portulaca grandiflora),很早就被引進到國內當綠化用,品種繁多,顏色各異,比馬齒莧顏值高,頗受大家喜愛。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大花馬齒莧。圖片:wiki

順便說一下,還有一種叫樹馬齒莧(Portulacaria afra)的肉肉,大家記得不要和馬齒莧混淆在一塊兒,說下它的大俗名——“金枝玉葉”,大家可能就都知道了,估計有人還養過呢。金枝玉葉原產於南非,非洲土著稱它們為Spekboom,意為肥豬樹,好玩的是,它是有一定食用和藥用價值的,在非洲大象特別喜歡吃(人吃了掛掉可不怪我 (  ̄ ▽ ̄)o╭╯),所以它的英文名又叫Elephant Bush 或 Elephant's Food;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樹馬齒莧,也就是金枝玉葉,新手入門級多肉。圖片:wiki

在全國各地都有將馬齒莧當作野菜食用的習慣。明代《救荒本草》將其列入《菜部·葉可食》部分,這就說明了在當時馬齒莧不僅可以吃,還可作為野菜幫助災民度過饑荒。講真,不同於其他的野菜(比如蒲公英什麼的),馬齒莧不苦不辣,也沒有什麼怪味兒,只不過是有點兒酸。由於莖葉富含水分,馬齒莧吃起來脆嫩多汁。可能是因為稍微有點粘液,有人說它吃起來像秋葵,滑溜溜的,這倒也是貼切。

舌尖上的美味肉體

越到酷熱的夏天,馬齒莧長得越是旺盛。這多虧了它那肉質的莖葉,能夠儲存大量水分,因此耐旱能力很強。正值百花喑聲時,它卻熱情綻放。一叢叢馬齒莧頑強生長,洋溢著生的喜悅。此時,馬齒莧的莖葉豐滿,最讓人食指大動了。

馬齒莧的吃法多種多樣,最簡單的吃法是“採苗葉,先以水焯過,晒乾,熟,油鹽調食”。最常見的就是涼拌馬齒莧,當然,一定要選幼嫩的枝葉來吃,等到6、7月份,馬齒莧開出了黃色的小花,那就過於老而不堪食用了。新鮮的馬齒莧切段,焯水兩三分鐘,撈出過幾次涼水,把其中的黏液洗淨,然後拌入細鹽、白醋、芝麻、醬油、麻油、蒜泥,最後裝好盤,一道清新爽口、略帶酸味的涼拌馬齒莧就大功告成了!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涼拌馬齒莧。圖片來源見水印

最讓舌尖魂牽夢縈的還是那馬齒莧乾燒肉了。每到大暑前後,江南古鎮水鄉的居民們都會提溜個籃子,採摘最新鮮的馬齒莧,用草木灰反覆揉搓莖葉,中和掉一部分草酸,而後晒乾或者掛起來風乾。這時候原本綠葉紅梗的馬齒莧就會變成黑褐色的馬齒莧幹,別看不起眼,用來燒肉可是一絕啊。嘴饞的時候,把馬齒莧幹用水泡發後切成段,再把肥瘦均勻的五花肉塊上熱鍋,滋滋作響直冒油的同時,將馬齒莧幹倒入鍋內,加幾個八角提提味兒,再倒入差不多一碗水,上蓋待鍋裡的水被蒸乾,放鹽和辣油起鍋。就這樣,一碗油亮發光,肥而不膩的馬齒莧乾燒肉就出爐了。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乾燒肉。圖片:baidu.com

此外在北方還有一種特殊的吃法,那就是將馬齒莧絞碎拌在麵糊中,然後烙成餅或者蒸成菜饅頭,蘸著醋、蒜汁吃,別有一番滋味。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菜饅頭。圖片:qiaoshoushenghuo.blog.sohu.com

當然,除了這種田園風格的小菜外,馬齒莧在美食界還有高大上的用武之地。在遙遠的希臘,馬齒莧是當地人做沙拉必不可缺的重要角色:青椒、酸黃瓜和奶酪切丁,番茄切片,加上新鮮的馬齒莧、黑橄欖、牛至,再倒入一小杯葡萄酒醋和橄欖油,撒點海鹽和黑胡椒攪拌下就可以吃啦,據說冷藏一段時間風味更佳哦。在夏天就著愛情海的風,吃著這道酸甜可口的沙拉,好不愜意!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沙拉。圖片來源見水印

還有馬齒莧披薩,據發明這道菜的人說,馬齒莧獨特的酸味,和火腿芝士的搭配簡直一絕。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披薩。圖片:blogspot.com

現在城市裡的人,食物的選擇多了,胃口刁鑽了,很少有人會在意這種野菜,細細品嚐這等美味。然而馬齒莧並不在意,它不爭不鬧,安之若素,哪怕是隻有些許土壤的混凝土縫隙間,它也能快活地生長著。所以每到吃馬齒莧的季節,儘管知道它們頑強,我還是會莫名地擔心,擔憂它們在城市中生長,是否能受得了炎炎烈日的炙烤;是否因為長得太自由奔放,會被人當雜草連根拔除;又是否因為生在不該生長的地方,擋道了,被人肆意踐踏了去。倘若是遇到有緣人拔了去,炒了、涼拌了、晒乾燒肉,那便是最好的歸宿了。

"

來源:物種日曆

正值春夏交接之際,幾場雨之後,菜園、田埂或是路邊的空地上,經常會發現一叢叢有著紫紅色莖幹、橢圓形葉片,開著細碎小黃花,捏上去肉呼呼的植物長得很茂盛,一節一節的,掰斷後還會流黏水。它就是今天的日曆主角——馬齒莧。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匍匐生長的馬齒莧。圖片:wordpress.com

不是莧菜,是多肉植物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可不是我們常吃的那種莧菜,而是隸屬於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是不折不扣的多肉植物。馬齒莧肉質莖平臥,淡紅色或紅紫色,匍匐蔓生。葉片扁肉質,對生,橢圓形,表面綠色,背面則呈現紫紅色;馬齒莧一般在正午日頭下開花,花黃而小,並不起眼。果實為蒴果,成熟時候會蓋裂,內含大量細小而黑色的種子。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開著小黃花的馬齒莧。圖片:wiki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的蒴果,成熟時候蓋裂,“炸出”很多細小的黑色種子。圖片:wiki

既然馬齒莧和莧菜沒有半毛錢關係(有的話也許因為兩者都很好吃),那為何它叫馬齒“莧”?是因為“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本草綱目》)。又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馬齒莧也被稱為“五行草”。有意思的是,由於馬齒莧分佈太廣,不同地區的人們給它起了不同的名字。比如在東北叫“螞蟻菜”,在陝西、河南一帶叫“螞蚱菜”,到了山東又叫“馬踏菜”。其實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些名稱發音相近,很可能是因為方言發音不同而異,倒是福建等地用它的味道取名為“酸菜”。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圖片:herbspice.guide

不是異國“觀賞肉”,是本土野菜

說到這裡,養肉的童鞋可能會注意到自己家小區花壇裡的,有長著那種在大夏天一直死命開花的肉肉,和馬齒莧很像,其實呢,它們也是馬齒莧科的,是原產於南美大花馬齒莧(Portulaca grandiflora),很早就被引進到國內當綠化用,品種繁多,顏色各異,比馬齒莧顏值高,頗受大家喜愛。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大花馬齒莧。圖片:wiki

順便說一下,還有一種叫樹馬齒莧(Portulacaria afra)的肉肉,大家記得不要和馬齒莧混淆在一塊兒,說下它的大俗名——“金枝玉葉”,大家可能就都知道了,估計有人還養過呢。金枝玉葉原產於南非,非洲土著稱它們為Spekboom,意為肥豬樹,好玩的是,它是有一定食用和藥用價值的,在非洲大象特別喜歡吃(人吃了掛掉可不怪我 (  ̄ ▽ ̄)o╭╯),所以它的英文名又叫Elephant Bush 或 Elephant's Food;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樹馬齒莧,也就是金枝玉葉,新手入門級多肉。圖片:wiki

在全國各地都有將馬齒莧當作野菜食用的習慣。明代《救荒本草》將其列入《菜部·葉可食》部分,這就說明了在當時馬齒莧不僅可以吃,還可作為野菜幫助災民度過饑荒。講真,不同於其他的野菜(比如蒲公英什麼的),馬齒莧不苦不辣,也沒有什麼怪味兒,只不過是有點兒酸。由於莖葉富含水分,馬齒莧吃起來脆嫩多汁。可能是因為稍微有點粘液,有人說它吃起來像秋葵,滑溜溜的,這倒也是貼切。

舌尖上的美味肉體

越到酷熱的夏天,馬齒莧長得越是旺盛。這多虧了它那肉質的莖葉,能夠儲存大量水分,因此耐旱能力很強。正值百花喑聲時,它卻熱情綻放。一叢叢馬齒莧頑強生長,洋溢著生的喜悅。此時,馬齒莧的莖葉豐滿,最讓人食指大動了。

馬齒莧的吃法多種多樣,最簡單的吃法是“採苗葉,先以水焯過,晒乾,熟,油鹽調食”。最常見的就是涼拌馬齒莧,當然,一定要選幼嫩的枝葉來吃,等到6、7月份,馬齒莧開出了黃色的小花,那就過於老而不堪食用了。新鮮的馬齒莧切段,焯水兩三分鐘,撈出過幾次涼水,把其中的黏液洗淨,然後拌入細鹽、白醋、芝麻、醬油、麻油、蒜泥,最後裝好盤,一道清新爽口、略帶酸味的涼拌馬齒莧就大功告成了!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涼拌馬齒莧。圖片來源見水印

最讓舌尖魂牽夢縈的還是那馬齒莧乾燒肉了。每到大暑前後,江南古鎮水鄉的居民們都會提溜個籃子,採摘最新鮮的馬齒莧,用草木灰反覆揉搓莖葉,中和掉一部分草酸,而後晒乾或者掛起來風乾。這時候原本綠葉紅梗的馬齒莧就會變成黑褐色的馬齒莧幹,別看不起眼,用來燒肉可是一絕啊。嘴饞的時候,把馬齒莧幹用水泡發後切成段,再把肥瘦均勻的五花肉塊上熱鍋,滋滋作響直冒油的同時,將馬齒莧幹倒入鍋內,加幾個八角提提味兒,再倒入差不多一碗水,上蓋待鍋裡的水被蒸乾,放鹽和辣油起鍋。就這樣,一碗油亮發光,肥而不膩的馬齒莧乾燒肉就出爐了。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乾燒肉。圖片:baidu.com

此外在北方還有一種特殊的吃法,那就是將馬齒莧絞碎拌在麵糊中,然後烙成餅或者蒸成菜饅頭,蘸著醋、蒜汁吃,別有一番滋味。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菜饅頭。圖片:qiaoshoushenghuo.blog.sohu.com

當然,除了這種田園風格的小菜外,馬齒莧在美食界還有高大上的用武之地。在遙遠的希臘,馬齒莧是當地人做沙拉必不可缺的重要角色:青椒、酸黃瓜和奶酪切丁,番茄切片,加上新鮮的馬齒莧、黑橄欖、牛至,再倒入一小杯葡萄酒醋和橄欖油,撒點海鹽和黑胡椒攪拌下就可以吃啦,據說冷藏一段時間風味更佳哦。在夏天就著愛情海的風,吃著這道酸甜可口的沙拉,好不愜意!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沙拉。圖片來源見水印

還有馬齒莧披薩,據發明這道菜的人說,馬齒莧獨特的酸味,和火腿芝士的搭配簡直一絕。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馬齒莧披薩。圖片:blogspot.com

現在城市裡的人,食物的選擇多了,胃口刁鑽了,很少有人會在意這種野菜,細細品嚐這等美味。然而馬齒莧並不在意,它不爭不鬧,安之若素,哪怕是隻有些許土壤的混凝土縫隙間,它也能快活地生長著。所以每到吃馬齒莧的季節,儘管知道它們頑強,我還是會莫名地擔心,擔憂它們在城市中生長,是否能受得了炎炎烈日的炙烤;是否因為長得太自由奔放,會被人當雜草連根拔除;又是否因為生在不該生長的地方,擋道了,被人肆意踐踏了去。倘若是遇到有緣人拔了去,炒了、涼拌了、晒乾燒肉,那便是最好的歸宿了。

馬齒莧不僅是野草,也是美味的野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