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人念念不忘的這碗攪團,你吃過嗎?

韓城 酸菜 玉米 小麥 美食 小吃 薺菜 小焦愛吃肉 2019-06-29

攪團是韓城人最熟悉、最普通的飯食。過去,韓城鄉民的典型午餐,除了粘面,就是攪團。

韓城人念念不忘的這碗攪團,你吃過嗎?

韓城自古可耕土地只佔全市面積的五分之一,因而無論在川道,還是在旱塬,每年麥收後,農民都要“回茬”,即複種。川道地區多為水田,回茬較為高產的玉米,旱塬地區缺水,回茬耐旱的糜谷。

相對而言,旱塬人均耕地較多,小麥在口糧中佔的比例較大,其所食雜糧,也多以小米撈飯、餷飯等為主。而在川道地區,人均耕地較少,還要種菜、麻、靛等經濟作物,因而小麥在口糧中所佔比例相對較少,這樣,玉米便成了該地區的主糧。所以,川道民眾每日所食幾乎離不開玉米,而吃攪團的機會最多。

我年輕時,曾問過一位長輩的嬸子,為什麼要從川道嫁到塬上來。她說,主要是把玉米麵攪團吃夠了,嫁到塬上能吃粘面和油卷子饃。油卷子饃就是在蒸小麥面饃時,先將面擀開,抹上一層食油,再撒些食鹽、蔥花或芝麻,或椒葉,或辣面,然後捲起,剁成長條或單個,上籠蒸,類似現在的花捲饃。


韓城人念念不忘的這碗攪團,你吃過嗎?


韓城人念念不忘的這碗攪團,你吃過嗎?


沒想到時光流轉,天地滄桑,幾十年後的今天,攪團竟成為城中夜市和鄉下農家樂的時尚小吃。

過去,川道人吃玉米麵攪團,塬上人若要吃攪團,便從磨小麥磨到最後時,用較疏的籮子從麥麩中籮點黑麵,吃“黑麵攪團”。這種攪團色澤、口感同玉米麵攪團相比,別有風味。所以塬上人吃黑麵攪團,既過了攪團癮,也將糧食做到了充分利用,並給攪團系列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種。

現在,聽說有人還用白麵做攪團,其實這項“發明”並不可取。一是做得稀了,夾不到筷子上,味同吃漿糊;做稠了,小麥是滿年莊稼,且麵粉細,攪團密度大,不易熟,口感也不佳。二是用白麵可做出許多色、形、味、香俱佳的飯食,用其做攪團,實在是屈了食材。民諺雲:“窮漢家肚子沒算計,拿上白麵吃拌筋(指“拌湯”)。”用白麵做拌筋不合算,那用其做攪團更不高明瞭。看來,我們的先民在製做美食時,也考慮到了因材制宜。

做攪團工藝很簡單:將鍋裡的水燒到微開,即用一手在鍋裡摻面,一手用小擀麵杖順著一個方面不斷地攪,直到成為一團稠稠的糊狀為止。鄉民們正是根據這種製做方法和產品形狀,才將其命名為“攪團”,並將做攪團稱為“打攪團”。

也有人用另一種方法製做,即將所用之面全部倒入鍋裡,等面差不多被水滲透了,才開始攪。但不管用那種方法,打出的攪團一定要不夾裹生面疙瘩為最佳。

攪團打好後將火調小,還要在爐子上再“盤”一段時間,時間長短依鍋內攪團的容量多少而定,最少也要二十分鐘左右。“盤”的意思是讓攪團在不再攪的情況下,讓其在火上再加熱。讓其熟透。二是讓其在鍋裡回性,用現代話來講就是讓其分子結構得到充分改變,吃起來更筋、更粘。

韓城人念念不忘的這碗攪團,你吃過嗎?

攪團的吃法,過去也有人蘸蒜水、辣子水吃,但更普遍的是佐以酸菜。在鍋中加入食油,加熱,放入蒜片、蔥花、辣椒麵熗出香辣味後將酸菜加入,炒熱待用。

將攪團盛入碗中,舀一勺炒熱的酸菜及菜湯潑在上面,就這麼一邊蘸菜汁一邊就酸菜食用。由於這種吃法既有主食,又有副食,既有攪團的滑爽,又有酸菜的酸辣,在冬天吃,既開胃,又熱和,所以民諺曰:“酸菜潑攪團,越吃越喜歡。”

川道的人由於吃攪團多了,所以他們經常會變著花樣吃。例如:在打攪團前,先在鍋裡煮些白菜絲,或煮些紅、白蘿蔔絲,還有的煮些地菜,他們把這種煮了菜的攪團稱為“菜兒攪團”。吃“菜兒攪團”既可增加菜蔬的利用,又可調節口味,調節胃口,還可以節約用糧。孔子說:“食不厭精,燴不厭細”。只要認真鑽研,普通的食材也可做出美味的飯食。

先一天打的攪團一頓吃不完,還可以從鍋裡啟出,晾成“涼粉”。第二天切成厚一點的片狀,或炒,或燴,或涼調著吃,都行。由此可見,吃攪團,還衍生出了另一種美食——玉米麵涼粉。

(文/郭德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