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頭之鮮,難以抗拒

鱅魚 李時珍 鰱魚 喵總說海鮮 喵總說海鮮 2017-08-28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雖然被奉為傳統醫學、藥學的經典,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大致也是一本“能好怎”全集。古人講求食補,雖然我們現在已經不太吃古人那套玄學(還吃麼?那……你開心就好,別吃保護動物),但“好吃”這一點,對吃貨來講,無疑才是文化精髓。

“鱅魚,處處江湖有之。狀似鰱而色黑,其頭最大,有至四、五十斤者。味亞於鰱。鰱之美在腹,鱅之美在頭,或以鰱、鱅為一物誤矣。首之大小,色之黑自,不大相佯。”

魚頭之鮮,難以抗拒

鰱魚(左)的腦袋和鱅魚(右)相比顯然小了兩號。

鱅魚,至少在李時珍的時代,就已經通過人工養殖而“處處有之”了。雖然山海經裡面的“食之不疣”至今已完全無法考證,但是李時珍的“美在頭”,卻是千真萬確的實踐出真知。比起鱅魚的近親鰱魚,鱅魚的肉偏柴,並沒有那般耐品,而且鯉科魚類常有的肌間骨——即小刺,也很難讓人盡情大嚼、享受魚肉的美好。

魚頭之鮮,難以抗拒

魚頭鮮,魚頭美,雖然骨頭甚多,但裡面的內容可謂都是“精華”。鱅魚魚頭尤其如此。魚腦充滿膠質、一口吸下去豐美無比;而魚“臉頰”,喉邊和鰓相連的兩塊“核桃肉”,則是又嫩又鮮。魚頭熬到骨頭完全散架,一點點將頭骨上附著的肉和皮吸走,這感覺只能說誰吃誰明白了。“鱅魚頭,肉饅頭”,可不是白說的。

魚頭之鮮,難以抗拒

魚頭為什麼好吃?比魚身要高許多的脂肪含量可能是關鍵。魚頭裡含的脂肪佔了全身的40%左右,再加上肉皮中豐富的膠原蛋白,的確讓人很難抗拒。奶白色的魚頭湯,其中的白色,就是脂肪乳化的結果。

魚頭之鮮,難以抗拒

想要吃上真正醇美的魚頭湯,最好先把魚頭煎一下——烹調油中的脂肪、原料中的脂肪、肌肉組織中的一些水溶性蛋白質和骨骼中的卵磷脂溶出,肉皮中的膠原蛋白部分水解成了明膠分子,所以在鍋內湯汁的不停沸騰的情況下,脂肪就被粉碎成細小的微粒,卵磷脂、明膠分子和一些具有乳化性的蛋白質起到了乳化劑的作用,形成了水包油的乳化液,所以魚頭湯也就變得乳白色了。

魚頭之鮮,難以抗拒

和其它動物脂肪不同,魚頭(乃至整條魚)的脂肪都是相對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而魚骨中的卵磷脂也是非常不錯的營養元素。這麼一看,魚頭還真是好物呢。有說法認為魚頭裡面容易富集汙染水源中的重金屬——但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成立。受到汙染的魚,不分魚頭魚身,整條都不能吃。

魚頭之鮮,難以抗拒

梁啟超在北大的時候也愛吃魚頭,最喜歡的一道菜是魚腦羹,晶瑩的膠質非常鮮美。據說這道菜在北大被稱為“樑老師腦”、“樑公腦”,菜名稍微有點細思極恐,現在也並不能在燕園的食堂吃到,不過也算是一段佳話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