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眼食”建國以前老北京底層人為啥愛吃?

小吃 豆腐 海蔘 美食 小河司馬 2018-12-31

“瞪眼食”小販在各飯莊、飯館廉價收購來的“折籮”(即殘羹、剩菜、雜合菜),以口闊底淺之鍋加熱,放鹽,加水;以大扁擔兩頭支上三腳架作為食客的座位,一頭是熱氣騰騰的淺鍋,另一頭是小木櫃權充錢櫃,櫃面以銅製錢打碼計數,這鍋裡什麼都有,如肝、腸、肚、肺、肉片、豆腐、菜幫等等。小販也在下鍋前加了工,如是葷的,切成一般薄厚大小;菜幫和豆腐則切得塊大較厚。當然,這雜合菜裡不會有海蔘、魚肚,最高貴的就是一片肥肉而已。食客一手攥著窩頭或是棒子麵貼餅子,一手操著筷子,兩眼瞪圓,瞄準鍋內隨沸水熱湯而起落沉浮的片片,看準是肉類,下筷夾住,進入口中,小販也瞪眼注目,見他吃下一塊,便用制錢打個碼,作為計數,以待食飽後算賬,大致是一個銅板十塊,這些生活在底層的人,兩個窩頭,佐以十塊“瞪眼食”,再要半碗湯(湯不另算錢),也算得上豐富實惠,可以填飽肚子,比糖餅子、榆皮面窩頭就著馬齒莧吃高級多了。這種小吃,買賣雙方都須瞪圓雙眼,注目細瞧,所以稱之為“瞪眼食”。大約在1945年以後,北京才不見了這類小販和這種吃食。

“瞪眼食”建國以前老北京底層人為啥愛吃?

相關推薦

推薦中...